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情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贵州农村中学校长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要求,先后对全省十二个县(市)120间农村中学校长队伍现状及其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在根据调查情况,通过分析,认真研究,得出一些规律,为提升校长管理水平、改善校长培养培训方式、促进学校与社会广泛结合,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中学教育平台提供参考与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活动对我省120间农村中学的176位在岗校长(含部分副职校长)的基本情况、素质状况及其参与培训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正职校长119份,副职53份),回收率97.7%。并同步采取了书面访谈形式,与受调查对象进行了业务沟通及交流。

二、调查结果及基础数据分析

1.性别分析

男性149位,占86.6%,女性占13.4%。

根据此项数据,说明当前我省农村中学中,仍然是男性居主要地位,而女性在担当学校领导职务方面仍然居于弱势地位。这个数据差远远大于农村中学男女教师比例的数据差。

2.年龄结构分析

20~25岁6人,占3.5%;25~30岁26人,占15.1%;

30~35岁47人,占27.3%;35~40岁74人,占43.0%;

40岁以上19人,占11.0%。

可以看出,30~40岁年龄段共计占了总数的70.3%,占据了绝对优势。绝大多数校长正处在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阶段,是正在不断积攒工作经验的成长型校长。这与贵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教育、实施“两基”攻坚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是相吻合的。贵州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基”攻坚工作,促进了农村中学大发展,校长的选拔任用工作也相应展开。此项数据还说明,我省农村中学校长的最大特点就是年轻、富有朝气,但很大程度上还比较缺乏管理经验,这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一个较为严峻的课题,如何加强对校长任职、履职、提升的培训,促进广大青年校长尽快成长成熟的问题,应引起深入的思考和高度的重视。

3.校长选拔任职前的职务状况

副校长45人,占26.2%;教务主任68人,占39.5%;

政教主任32人,占18.6%;其他中层干部24人,14.0%;

一般教师3人,占1.7%;无非教育专业人员调入任职现象。

4.校长学历层次情况

(1)最高学历状况:专科24人,占14.0%;本科136人,占79%;本科以上12人(不含本科),占7.0%。

(2)第一学历情况:第一学历为中专的59人,占34.3%;第一学历为大专的87人,占50.6%;第一学历为本科的26人,占15.1%。

学历层次结构,基本满足中学校长任职资格要求,从第一学历结构与最高学历结构的数据差(本科从15.1%提升到79.1%)可以看出,近年来贵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学校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任职培训与提高培训状况

参加过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164人,占95.3%;8人未参加任职资格培训,占4.7%。

提高培训状况:最高接受过地级以上院校或管理机构培训结业的87人,占50.6%;最高接受过省级以上院校或管理机构培训结业的65人,占37.8%;最高接受过国家级以上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培训结业的12人,占7.0%;尚有8人未接受过任何关于校长任职方面的专业培训,占4.6%。

从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的数据分析,近年来,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规模较大,但适时的提升培训尚存较大空间。

6.书面访谈情况

(1)履职过程中认为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方面:有67人(39.0%)认为能够妥善调整和处理校内人际关系;53人(30.8%)认为能很好地协调与上级及周边关系;23人(13.4%)认为在校长岗位上促进了自己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29人(16.8%)认为在其他如决策、规划等方面施展和体现了自己的才华。

(2)认为自己工作岗位中最得意最成功的业绩:有31人(18.0%)认为自己的工作促进了学校的稳定发展,生源得到很好的巩固;58人(33.7%)认为学校教学质量有了不断的提升;46人(26.7%)认为自己担任校长职务以来,学校硬件建设投入加大,学校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7人(21.6%)认为在其他如组织科研、检查评价等方面取得业绩。

(3)在管理上感到最困惑的事:有73人(42.4%)认为校长自主权不大,学校发展相对受到制约;36人(21%)认为学校经费依然紧张导致学校发展受制约;19人(11.0%)认为学校工作干扰较大,形式主义严重导致发展受制约;44人(25.6%)认为是其他方面,如教师福利待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

(4)认为影响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53人(30.8%)认为是校长岗位自主权力的大小;65人(37.8%)认为是校长专业化提升培训机会的多少;41人(23.8%)认为是校长政治和经济待遇的高低;13人(7.6%)认为是如政策导向、社会认同等因素。

三、校长选拔、培养、履职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做法

1.校长选拔源于基层,有基础,教学业务能力较强

从抽样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来,我省绝大多数农村中学校长任职前均担任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来源于基层,有工作实践经验,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和协调有一定实践基础。

2.职称、职务方面,校长居优势地位

由于多数校长是在基层选拔出来的,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管理方面也比较有经验,服务意识、提升意识较强,所以,农村学校中,校长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居于优势地位,抛开负面因素,这对引领学校发展、培养教师具有推动作用。

3.学校客观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校长的管理与服务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推进以及贵州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校经费有所增加,教师福利待遇有了较大提高。诸多客观条件的改善,非常利于校长的决策、管理、跟踪和服务。

4.校长培训意识增强,校长走出去的机会有所增多,视野得以开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得到加强,校长走出去的机会就相应大大增多,视野得以开阔,层次得以提升,这将极有利于农村学校工作的开展。

四、校长选拔、培养、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不多,理論指导相对缺失

在校长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与发达省份、发达区域强行接轨(或看齐),高标准高要求导致适应困难。

2.校长培训工作存在盲区,收效不尽如人意

虽然绝大多数校长均参加过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但实际培训效果尚存折扣。导致培训效果缺失的因素,一是组织实施过程比较粗放,二是培训教材(资料)等不能很好的与贵州实际相匹配,三是培训考核、检验等没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四是培训指导不能很好的与实践工作对接。

3.校长的选拔、任用存在随意性

校长的选拔、任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随意性,各县区均未能制订可行的、长远的发展规划,战略性思维尚有待加强。

4.后备资源不足

因为战略性规划的缺失,导致校长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有潜力、有基础的学校工作者无法及时补充到领导岗位。

5.形式主义作风严重

由于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许多的工作流于形式,许多校长不能静心研究学校工作,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同时,教育的社会作用发挥失常,校长社会性作用没能得到扩展,专业化发展也相应受到影响。

五、校长选拔、培养、履职工作对策研究

1.结合实际培养和选拔农村中学校长

针对贵州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目的导向原则,合理培养、选拔农村中学校长。进而跟踪培养选拔起来的干部,在其履职过程中总结、思考、分析、帮助、考核其工作态度、能力,为选拔任用学校干部提供决策依据。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不要随意任命,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有发展前途。

2.理论提升结合实践指导,加大履职培训力度

迅速让校长成长、成熟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培训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培训组织要由粗放逐渐过渡到精细,培训方式要不断改进,将理论提升与实践结合起来,克服理論一套,实践又是另一套的状态,辅之以严格的管控和考核,农村学校校长就会很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3.解放校长,使其转移到专业化发展轨道上来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多数校长还停留在执行上级决策的层面,停留在完成上级交办和地方性事务层面。许多校长不能从繁杂的社会事务或为了完成任务而设置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不能潜心分析教育形势,不能用心钻研教育理论,不能创新模式,不能开拓性开展工作等。这些问题是困扰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务必将校长从事务和形式中解放出来,走专业化或职业化的校长发展道路。

4.平台管理——校长后备人才库的建立

校长工作研究表明,校长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上岗前的预备期,凡是经过预备期锻炼过的校长,成长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据此,应该建立在中层干部中遴选后备校长的制度,后备校长的数量大于现职校长数量,以便有计划、有目的地按一定比例配备现职校长集体。对后备校长,除严格挑选外,还应加强考核培养,上岗前接受履职培训,把这项制度建立完善落实起来,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后备人才库的问题,解决校长专业化发展战略规划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校长职位事得其人、提高校长质量的问题。

5.安人、经权、絜矩,三个维度培养校长精神

我们除了接受国际上和国内发达地区已经获得的教育管理经验外,还应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培养中国(贵州)特色的校长,这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道管理”及“中国式管理”认为,管理过程应遵循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安人”就是以“仁”安人,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权”是指合理的、因时因地而制宜的、富有成效的管理方式;“絜矩”是指站在他人(被管理者或评价方)的立场来设想、将心比心促进管理见成效。校长如果能从安人、经权、絜矩这三个维度提升自己,将为构建和谐、健康、积极、进步的农村校园文化奠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6.发挥校长的社会性价值,增强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执行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前提下,校长的社会作用发挥与办学主动权,是校长行使决策和智慧权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自主权的决策,只能是上级决策的重复;没有自主权的指挥,只能是上级指令的重复。只有发挥好了校长的办学主动性和自主性,才能检验校长的创造性,才可能出现有特色、有生气的农村中学。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如一缕春风吹拂农村中学,吹响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因此,贵州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应按照“完善机制、服务大局、构建平台、促进成长、务求实效”的方向迈进,从而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萧宗六.中国教育行政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曾仕强.中道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喻国旗:贵州省仁怀市综合职业培训中心 申健强: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 秦碧野: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

作者:喻国旗 申健强 秦碧野

第2篇:关于支付清算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支付清算工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性服务工作。为促进支付清算业务更好地服务“三农”,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多样化的支付清算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对天津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支持清算;新农村建设

一、天津市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现状

(一)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通过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邮政储汇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11月底,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共设立524个网点,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的21.34%。2007年1~11月,天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处理大、小额支付业务133.29万笔,清算资金4104,27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7.62%、3.30%;处理支票影像业务4.61万笔,占总业务量的21.78%;处理同城票据交换提出、提入业务288.44万笔,清算资金1873.64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9.21%、9.90%;通过银行(邮储)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处理业务39.49万笔,清算资金892.01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4.63%、5.15%。

(二)完整的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基本建成

随着近几年天津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加快建设,完整的支付清算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这些系统主要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银行卡系统、农发行和农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邮政储蓄行内汇兑系统,以及2007年9月农村合作银行加入的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周转,目前农村地区每笔结算业务的平均资金到账时间比2004年提前了2至3天。以2007年1至11月农村地区2516.9亿元的资金清算量为基数,由于资金提前到账,相当于减少在途资金占用约10亿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为天津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三)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增添新品种

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推动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加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2004年5月1日开办了银行卡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发卡156.5万张;2007年9月10日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开通运行,开办了汇票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007笔,金额20.82亿元;开办本票业务的机构网点不断增加,截至11月底已达到了57家,2007年1至11月,累计签发银行本票434笔,金额34.32亿元。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改变了农村地区工商企业以现金结算为主的状况,为农村地区商品交易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结算工具。

天津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市场交易、招商引资等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郊区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天津农村地区生产总值达1241.9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提升至28.6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15个,总资产达到90亿元;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加61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7942元。

二、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

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农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的机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三家银行以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的机构网点数量从2004年的646个降到了2007年的524个,年均减少7.2%,其中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天滓市区平均每0.3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市区银行机构多为规模较大的分支行网点;在农村平均每0.98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农村地区多为储蓄所机构。支付结算服务在城乡之间的覆盖水平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导致缺乏竞争,农村的支付清算服务功能弱化,主动拓展服务市场积极性不高。

(二)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农村金融机构配备的高素质一线临柜人员较少,员工缺乏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有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年不进新人,员工平均年龄偏大,且支付清算业务知识培训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支付清算服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

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是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载体,硬件设备的配备水平直接决定了支付清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层金融网点办理业务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少、且型号陈旧,计算机出现故障后,没有备用设备,修理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影响业务处理。二是支付清算业务自动处理机具配备不足,农村地区ATM自动柜员机数量为269台,占全市8.54%,农村地区平均1.91万人拥有一台ATM机,而市区每0,2万人就拥有一台ATM机。而P0S机具的布放则更少,布放数量1308台不到市区布放数量的4%。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制约了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农村群众宁愿持有现金进行交易,2006年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共向农村地区净投放现金2471.35亿元。

(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结算方式传统、结算环节多、票据化程度低,严重影响着其支付结算的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系统建设、人员培养等方面的限制,便捷的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推广。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仅能提供支票、汇兑、绿卡、委托收款等传统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仅能代理发工资、税款的经收、社会低保等少量业务,而面向农村居民生活的结算工具更少;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多为手工操作,增加了结算环节,影响支付结算的效率。

(五)支付清算知识宣传不到位

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群众对支付清算知识了解不多,大多数被调查的群众不知道实时到账的大额支付系统,不了解异地、跨行资金汇划都有哪些方式;面对进账单、支票、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往往愿意选择携带现金进行交易。此外,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从业人员的支付清算知识也相对缺乏,许多业务种类了解不深,对于群众的询问不能给以很好的解答。在新的系统和业务开通后,基层网点虽然也根据上级行的指示张贴公告、发放宣传

材料,但由于宣传材料的内容对农民的针对性不强,宣传形式单一,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直接制约了新支付清算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三、提升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

随着天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各区县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农村产业区、产业聚集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银行业优质金融服务的催化,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需要紧密结合产业经济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应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新集镇、新兴产业区增设网点,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覆盖水平。对于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要保持现在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稳定,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扶持,避免这些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机构一步萎缩。

(二)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特别应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尽快在农村地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队伍。一是调整或招录一批同志充实到农村支付清算服务一线。二是要加强支付清算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区网点和农村网点业务人员素质不平衡的特点,加强两类网点之间的人员交流,让市区网点业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带入农村网点,激发农村网点业务人员业务创新和拓展服务市场的积极性。此外,要进一步调整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研究开发针对“三农”特点的支付清算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水平。

(三)加大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

应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硬件设备投入,特别是应在基层营业网点增加计算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提升农村金融网点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合理增加ATM的布放数量,同时在公用事业收费单位、商场超市、酒店宾馆、批发市场、较大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加油站等大力推广P0S机具或移动P0S机具。提升金融网络建设水平,提高网络的带宽,提高支付清算业务传输的效率。建议对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四)创新和丰富支付结算工具

推动并指导农村地区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鼓励个人使用支票结算,大力推广网上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完善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建议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委托代理等形式,方便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国际结算等业务,促进城市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

(五)加强支付清算知识的宣传普及

加强支付清算产品、支付清算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是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加深业务人员对各类支付清算知识的理解,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新业务带来的方便。二是有针对地向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财务人员开展支付清算知识培训,普及支付清算知识,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支付清算工具和产品。三是建立宣传的长效机制,制定宣传规划,明确宣传目标,细化宣传方案,在宣传内容和形式选择上应让农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课题组组长:苏东海

课题组成员:张玉忠 刘 明 杨玉林 崔建红

杨文玲 郭 巍

卢德钢 柳 勇

执笔人:卢德钢 柳 勇

(责任编辑 刘 洋)

作者: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

第3篇:龙里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通过全面深入调查,摸清了贵州省龙里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找出了龙里县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推动龙里县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使用情况;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县级自查,在自查过程中,龙里县按照《贵州省农村沼气工程调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调查组,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农村户用沼气进村入户情况、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

龙里县经过一、二、三、四、五、七期省沼及05、06、07、09国债沼气项目建设,已在全县14个乡镇完成沼气建池10860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6.5%,其中农业局承担的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8780口,(一期工程750口、二期工程900口、三期工程530口,四期工程700口、五期工程2200口、七期工程200口、2005年度国债工程1500口、2006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7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9年度新增国债800口),占全县建池的80.8%;其他相关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为2080口,占全县建池的19.2%。在全县建成烂田湾、羊昌、大坡、栋青树、新场、旧司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切实带动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原项目的实施单位多,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存在;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建设和管理经费不配套;培训力度不够,农户管理使用维护意识不高,沼气池使用知识普及率低,农户自筹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造成农村沼气项目使用率低,效益发挥效果差等现象。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查了5个乡(镇)7个村25个村民组,重点调查了沼气建设后使用情况。调查农户数447户,调查沼气池450口。

(一)户用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建设任务数为7660户,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户;“三改”建设情况:改厕431户、改圈430户、改厨410户;原料情况:原料自有418户、以粪便为主的421户;使用情况:正常使用的有210户,间歇使用的有153户,弃用的有77户,报废的有4户;沼肥施用的有312户。调查农户满意度,觉得好的有222户,觉得一般的有197户。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为81.21%。

(二)小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8个,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个,被调查工程数量6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平均年出栏数为17头;建设情况:均完成“一池三建”,发酵池平均容积50立方米,贮气柜平均容积5立方米,沼肥利用设施6个,计划供气总户数6户;运行情况:正常使用的有5个。受过服务的有6个,沼肥施用6个。

(三)大中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个,被调查工程数量1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平均年出栏数为100头;建设情况:完成“一池三建”工程,发酵装置容积为200立方米,总投资20万元;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沼肥利用情况:沼液、沼渣用于蔬菜和果树施肥。

(四)服务网点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4个,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个,被调查网点数量3个,平均计划覆盖农户数300户,平均实际覆盖农户数200户;建设情况:山区或农户分散区有17个,有服务场所的网点17个,有进出料设备的网点7个,有检测设备的网点有17个,有维修工具的网点17个,有沼气配件的网点17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为1人;运营情况:正常运营的网点数量有17个;网点效益情况:年运营成本870元,年收入300元。

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

(一)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用能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一次投资,长期使用,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无烟熏火燎,不会形成污染。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

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添加剂,而且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抗生素。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三)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大污染源,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染。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阻断了疫病传染源,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增进了农民身体健康。

(四)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了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能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沼气项目建设

主要是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较低,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户自筹比重较大,难以调动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影响沼气池“三改”配套建设比例。一口“三改”配套沼气池,建设资金需6000元左右,而项目补助仅为1300元-2000元。

(二)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加大,农户的依赖思想较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虽然每口沼气池的补助标准都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农户依然是嫌补助太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农户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沼气池出现问题、配件需要更换、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一切都想依靠政府出钱来办。由于这些依赖思想的存在,使得一些农户对已建的沼气池不去认真地管理,沼气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影响沼气池建设进度和正常使用

全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且外出务工人员都是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殖业下滑。由此一来,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由于建池劳动力和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缺乏,造成建池农户的减少。二是因不懂沼气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建后正常使用的农户减少。

(四)技工队伍不稳定,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龙里县沼气池已实施1万余口,占全县农户数的四分之一,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已基本实施完成,目前实施的区域多数是边远偏僻的村寨,条件艰苦,有的甚至未通公路,靠人挑马驮。建池农户较零星分散,导致沼气技工工作效率不高,工资收入较低,因而,许多技工改作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造成沼气池建设技工严重不足,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五)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后续服务难以保证

自2008年开始,虽然国家加大了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但是资金和网点个数都很有限。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全县建立了17乡村服务网点,并配置了检测设备、进出料设备、沼气配件和维修工具等,但是由于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意识不强,不愿意提供沼气后续服务费用,网点服务人员开展的有偿服务无法维持生计,再加上没有后续服务经费补助,使网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六)农户管理意识不强,严重影响沼气使用效果

沼气池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许多沼气池用一段时间就不能使用了,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管理和维护,这就无形地缩短了沼气池使用寿命。一是没有及时进出料,影响产气效果;二是沼气配件损坏,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三是养殖数量减少或不养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和沼气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户建池

资金投入问题是制约沼气建设的最关键因素,沼气资金的投入应由各级政府占主导地位,否则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沼气投入就像城市的天然气管道投入一样,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沼气建设的投入更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要保证国债资金供给的连续性,长远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除上级项目资金发展沼气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投资。二是配足项目建设工作经费,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达到建成一口,发挥效益一口,让群众满意。三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为,变成农户自主申请、自主建设。对完成任务好的农户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使沼气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得到激励,更加促进沼气建设。四是结合农户的需求申报项目。

(二)加快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以解农户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沼气建设的成果,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户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广泛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进一步培养服务人员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保证其服务质量。

二要加大服务投入力度。为了方便农户长期受益,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工作经费,多建服务网点,让用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养树立本地先进典型,学习借鉴外地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沼气服务模式,推进服务向纵深发展。根据养殖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推广新型服务,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沼气建设优越性的宣传,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增强新型能源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便民惠民意识和发展机遇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府的良好意愿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达到社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世南,彭玉荣.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高泽疆.关于龙里县农村沼气建设的思考[J].农技服务,2008(12).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县农村能源环保办公室)

作者:高泽疆

第4篇:农村子女调查情况调查

所在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8年8月24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调查对象:当地农民工子女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问卷调查

一、 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 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 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 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 1.调查进度 2.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调查内容 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 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 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 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 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可是费用较低, 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综合以_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3.利弊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 合理的基础教育, 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步拉大。

4.问题分析

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结论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 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 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 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形成这些问题的,

四.对策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 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然而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父母也应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生活在一一起,多关注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父母不应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用来增强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便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与父母定时交流的方便。此外,还要开展各种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唤起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3)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并及时实行一-些政策,

如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地方,因为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那些地方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此外,政府,应尽可能的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尽量减少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导致对孩子的长远影响。 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五.我们的行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面对这些对孩子们充满期待但又无助的父母的眼神, 我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承担一-部分我们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像我们在平时.上学时可以经常到学校附近的村里的小学给孩子们上.上课,给他们带去些有趣的能激起他们对学习兴趣的课外知识,让他们知道知识带来的乐趣。当我们放假时应该多参加一些假期的义务支教活动去给哪些留守儿童带去假期的快乐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做的并且有很大意义的事情,我们义不容辞。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这篇调研能给有关部门带来一些有用的建议。

第5篇: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1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xx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43509.4元,实际报销或减免20712.3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20xx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要政策,对统筹城乡、协调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我对荆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情况

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xx1月1日起正式启动,基本模式是 “区办、区乡(镇、街道)共管”体制,以区为单位管理住院医疗基金和健康体检基金,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管理门诊医疗基金。基金来源:中央财政补助(人平20元)+省级财政补助(人平15元)+区财政补助(人平5元)+农民个人缴费部分(人平15元),合计55元。基金用途分配:门诊基金(8元)+住院基金(41.5元)+大病补助(1元)+体检基金(2.5元)+风险基金(2元)。

二、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委政府重视,宣传发动深入,农民参合积极。一是领导重视。为切实解决我区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向中央、省、市争取相关政策,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我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方案,终于使这项惠农工程在我区得以实施。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各地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作医疗启动的各项工作。各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会议集中宣讲、广播和有线电视滚动播出、短信群发、印发宣传资料、制作专栏等广泛进行宣传活动。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三、在合作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分配中呈明显弱势,其原因表现如下:

1、是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设备落后。

2、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

3、合作医疗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监管力度。

四、完善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程度。

一是利用村卫生室这块阵地,由村干部和乡村医生经常向群众宣传,尽快让农民了解政策。

(二)加强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一是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改变乡镇卫生院的基础条件和外部形象。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3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情况,11月中下旬,黄陂调查队组织力量对黄陂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区级定点医院、1个乡级卫生院、4个村级卫生室以及3个村的农民家庭共30个样本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农合的参合率较高,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农民得到的实惠逐年增加,同时也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惠农政策,自20xx年在黄陂区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多,既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又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因而得到农民群众广泛的称赞和拥护.

1、农民参合比例较高.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农民参合积极性不断提高.

根据黄陂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xx年黄陂区应参合农户253269户,应参合农村人口886440人;实际参合农户252509户,883781人,参合率达到9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2、各级财政投入增加,筹资标准持续提高.

去年,各级财政按照参合人数将年筹资标准提高了40元/人,达到335元/人.在此基础上,20xx年又进一步增加了投入,筹资标准达到380元/人,其中,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实际人均投入增加了45元.目前20xx年的筹资方案也已出台,筹资标准每年430元/人,其中个人70元,比20xx年多征10元,四级财政筹资标准提高40元.

3、门诊和住院补偿人次数大幅增长.

随着新农合覆盖率的提高,人们逐步提高了有病及时就医的意识,门诊和住院补偿人次数大幅增长.今年1至10月,门诊统筹补偿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达到127.38万人次;住院人次数同比增长18.7%,达到9.97万人次.

4、报销补偿费用快速增长,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今年1到10月,黄陂区共报销各项补偿费用29647.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58.63万元,增长11.1%.

5、超过3/4的村级卫生室纳入新农合报销系统.

20xx年全区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系统的村级卫生室达到440个,占全部村级卫生室总数的76.4%.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的最前沿,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系统后,农民就近看小病可及时报销40%(日封顶15元,年封顶300元)医药费,方便了群众看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新农合的普及,农民参合的意识增强,有病积极就医,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与农民医疗刚性需求的增长不相匹配,矛盾突出.

20xx年,黄陂区按照参合者每人每年380元标准,共筹资专项基金33583.7万元.蛋糕就这么大,必须维持到全年,黄陂区合管办高度关注各月经费报销情况,以避免出现第四季度经费不足无钱可报销的局面.至4月底,各项报销补偿支出达到12298.6万元,占全年筹资额的36.6%,比上年同期增长34.7%.至10月底,已经支出29647.0万元,占筹资款总额的88.3%,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门诊补偿2740.3万元,住院补偿25141.2万元.

支出增长,主要是农民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前农民是“小病挨,大病拖”,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长,新农合参合比例和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农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很快.黄陂木兰乡谌寨村病人家属谌喜祥说:“反正国家出大半,有病就到医院住院.以前不愿住院的病,现在也愿住院治疗.”有新农合做支撑,绝大多数人更看重身体健康,小病看门诊,大病住医院,只求身强体壮.因而门诊量和住院人次数大幅增长,导致报销费用增长,经费不足.

为应对经费不足的困难,黄陂区合管办采取的措施,一是调低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按照原方案,区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80-85%,街乡镇卫生院90%.为了保证下半年不至于出现无钱可报的局面,黄陂区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适度调整、略有结余”的原则,年中调整补偿方案,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调低了10%.如木兰乡谌寨村谌绪发,1月在区级定点医院住院20天,住院总费用16214元,实报12812元,扣除起付线及自负部分,实际报销比例超过80%;同村村民11月住院,报销比例接近70%.二是提高起付线.起付线是住院报销的门槛,报销时是要从总医疗费中扣除的.10月开始,区级综合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从300元提高至500元,街乡镇卫生院报销起付线从100元提高至200元.起付线提高,意味着农民住院报销比例下降.

2、相关宣传还不完全到位.

每年年底,尽可能地组织农民按时参加下一年度的新农合,缴纳新农合参合金,是村委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农合的实施方案对农民来说比较复杂,每年也会有一些调整,比如报销比例的调整等.对于新农合的政策和新的方案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的规定、全家参合与否与报销比例的差别、起付线的规定、门诊报销比例与限额的规定等,比较复杂,直接与医疗费报销结算相关,需要农民知晓.实际工作中,由于村级事务繁杂,人手有限,有的村虽然向农户发放了宣传资料,但农民参合主要还是受报销比例吸引,对起付线、基药等一些规定的宣传重视不够.之后一旦农民生病住院结算费用时,容易与定点医院新农合工作人员产生纠葛,闹不愉快.这样的情况在各定点医疗机构都有发生.

3、农村应参合人口基数难以核定.

村干部反映,为了达到新农合全覆盖,每年村级参合人数指标是按照行政村户籍人数下达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全家外出定居或务工等流动情况比较多,难以联络,行政村应参合人口基数难以核定,从而对全区应参合人数稳定性产生影响.一些外出就业的农民,有的在工作单位办了医疗保险,就不愿意回农村办新农合,但户口在农村,村里要求必须办理新农合,缴纳参合金,相关农户对此有意见.

4、存在违反“四合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现象.

这是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各医院在给病人使用非基本药物目录上(即不能在新农合报销)的药物时,基本都能征求病人及其家属同意,才开处方.但参合病人对一些检查是否必要、基药的使用、空调费、服务费等收费是否合理存在疑义,有的病人意见较大.今年,黄陂区合管办加大了对医疗机构费用监管,请市三级医院专家组成专家组,从3月起,每个月对全区定点医疗机构抽查1520个病例,看是否存在违反“四合理”的现象,并对违规医疗机构进行了处罚.

5、农民认为乡村定点医疗门诊每天最高报销限额15元或每年限额300元比较低

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病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作用不大,认为还是住院报销比例高,比较划算,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农民反映,有些常用药不在基药报销目录,如感康、午时茶、护彤等都不是基药,因而村卫生室没有.

三、建议

1、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做大基金池.

特别是中央财政,要把加大新农合资金投入作为继续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重要举措,抓好落实,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近3年来,中央财政此项投入都在40%左右,20xx年达到41.1%,20xx年将达到44.2%,这个比例提高的速度还可以再快一点.

2、提高村级新农合报销点覆盖率.

要加快速度,尽快将还没有进入新农合系统的村级卫生室纳入门诊报销网络,使当地参合农民能够及时得到门诊报销补偿,减轻农民小病的医疗支出负担.

3、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

毫不动摇地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四合理”的行为,堵塞资金支出漏洞,把宝贵的、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切实保障农民健康上来.

4、加强新农合相关政策宣传.

要不失时机、不间断地加强政策宣传,让大多数农民知晓主要政策规定,营造社会支持新农合事业、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相互理解、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4

最新一份农村医疗改革网路调查报告显示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有所认识的人占到65.4%,而一无所知的人占到23.1%;医改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只占到39.4%,56.7%的人认为没有带来什么益处;有56.7%的人认为现今的医改不尽人意,觉得医改成功的人只占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XX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XX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四、总结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对农村医改也正处于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在实行医改后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60%的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重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政府和人民去面对。我们相信新的农村医改一定取得成功的,改变现有的看病难,病则返穷的现状。陈竺说现代医院管理最终将走向董事会体制,大医院和基层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6篇:农村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

现今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是知识人人才竞争的社会,没有知识就不能够真正的在社会上立足,无法正常的生存。而知识在一些农村地区,却被扔在了一边,于是在假期里,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然后调查了我们襄樊农村教育情况:

现状一:农村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有几点,主要是,家庭教育没有主动,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很好的发展。而学校里却因为个人成绩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孩子的品德得不到提高。

同时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却的引导方式,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就会有钱或物质上的奖励,而考不好就会挨批,或者被罚等等,这些不正却的引导使孩子们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以后自身发展和社会造成危害。

农村家庭教育的肓目性,在农村也有家长一个劲的只让孩子学习,找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好了学习,偶尔一次晚回家也会被盘问个没完,这样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现状二:农村学校教育

在农村学校教育也同样是一个薄弱环节,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学习,多数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在学校里只是学习知识,不能更好得得到监督,回到家里,还是家里的小皇帝,在家庭教育没有跟上的同时,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也没有办法。学校教育的水平低—由天农村生活条件差等因素,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多是一些中专生,或者只是刚刚有了大专文凭的一些几乎找不到工作的人,所以对教育没有多大的热情,加之现在的学校间的评比也越来越激烈,而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留级的规定,所以在学生的考试中,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使本来教育情况就不好的农村教育更加了不少“水份”。

现状三:失学现象异常严重

现如今,因家重视三农问题,期中应该以农村教育来开展农村的建设,,

农村的发展也就飞起来了。而农村现在却仍然失学率居高不下。

在我们县和周边县市里我了解的情况是,在小学阶段的失学率在20%以上,而在初中阶段的失学率也在15%以上,而在高中的失学率也在3%左右。而这些失学者中,有相知识提高了当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实在让人觉得惋惜。失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费因素,小学期的失学多数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太差。而初中里的则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费太贵,而农村多子女家庭很多,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家长无力支持孩子上学,使得一部分学生在中考可以升入高中的情况下,而丧失上学的机会。高中里的辍学刚是因为一些家庭变故等等,不存在学费问题,因为学校和政府到此的关心要多于初中和小学。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生存的必须品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深思和反省了。对于调查的情况,我有一些感想。

第一,大学教育中,国家的助学贷款可以得到不断的发放,在高中里,县级财政也对此大力支持,希望国家和各级政府能够对初中和小学里的一些因家庭困难而导致即将失学者给以足够重视。减少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失学学生。第二,大力宣传,使农村家长知道和懂得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使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自己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提高农村教师水平,对教师定期进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给预更大的支持和宣传力度,现今国家也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农村教育。

第五,对入学学生建立教育情况记录,对于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完成。

第六,对学习成绩优异,学习刻苦,家庭困难的学习,减免部分或全部费用,以使他们能正常的完成学业。

第七,正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1、中国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方式在整个世界上都是不被恭维的,这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应试教育思想还没有被完全根除,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他们却没有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某些问题。很多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被强迫地做了,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要求出色的完成。殊不知这是对孩子自身发展最大的伤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言也说得好:扬长补短。我们只能先扬长,然后才能补短。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必须得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和孩子做好朋友。

2、留守教育:

由于中国农村比较贫困比较落后,而如今受教育的开支更是不在话下。用长辈们的话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我们这样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送

出来。这是基本上所有农村人心中的想法。避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过同样的生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金钱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所以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因此孩子得以机会更多地放纵自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3、学校教育:

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而要做很多很多的实验,但很多学校,有的甚至是重点中学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而且,老师也更多的讲求应试教育方式,学校基本上每天上13节课。整天都是排得满满的,连吃饭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范围极为狭窄。

4、社会教育:

由于农村人的思想狭隘,素质较低,加上这些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及法律知识,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欺骗。他们利用孩子的不知情,以一定的利益诱惑,使得一些孩子从小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拉帮结派,打群架,喜欢逞能。 由于没有家长的管束,以致养成了习惯,不知道包容,不懂得谦让。以致道德水平极低。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第7篇: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河海大学寒假社会实践

课题名称: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课题负责人:

杨磊涛

小组成员:

丁立欢

王守宇

所在院系:

力学与材料学院

联系电话:

15051878028

实践时间:

2013年1月20日—2月20日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都前所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每个广大公民应尽的职责。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深入持久地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感受到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并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地努力工作。

二是做好本职工作。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具体的工作上,而不是不切合实际空谈,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形式主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争创一流业绩。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必须要注重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要学习好党的理论知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民生水平的一个重大举措,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办实事好事。

三是配合村两委工作让新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当期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面面俱到,移民安置工作处于攻坚阶段,矛盾纠纷,维稳工作量相当大。我们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与村两委的同志一道,把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力度。

十八大报告中对新农村建设做了重要指示,相信十八大会给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我们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会努力为村民服好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鉴于此,我们决定对农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做个调查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长远发展。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小组这些天的调查和所见所闻农村这几年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一、卫生环境相对较差,村民的卫生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许多不卫生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满地乱放家禽,随地焚烧垃圾等。村子的干部也没有起到带头领到作用,并且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村里的卫生。

二、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条件也是相对落后的,长期依靠牛耕手动等落后的传统生产方法,这样的生产方法生产效率低,受天气的影响大,直接影响村民的收成。

三、村名的思想相对落后。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人或者妇女,这一部分人的思想觉悟不是特别的高,容易相信老一套,墨守成规,对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导致了村里的主流思想太老旧了,家长包办婚姻的事情常有发生。

四、村子里的民主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的领导意见和处理方法,村里的人都不太了解,很多人不知道村里定什么主意了,所以这不够民主。

五、村里的养老这一块做的不太好。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每人照顾,甚至有几位是孤寡老人,这就更缺少照顾了,但是村子里也没有具体的什么措施来安顿这些老人,领导节假日没有慰问,这导致一些老人的生活过的有些清苦。

六、村民互帮互助的意识不够强,好多的农村里贫富差距太大,村里的领导都很有钱,却不帮助村民把发展搞上去。

七、农村的娱乐设施不完全,导致平时闲暇的村民只能打麻将等牌类来消磨时间,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有损身体健康。

二、应对策略

村里的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村里的领导班子长期不能从上面拨下钱来搞村子的基础设施,村子长期存在“脏、乱、臭”等现象,鸡,鸭,牛等家畜长期自由散养,使得村子道路到处是粪便,到处臭气熏天。这现象烦扰了几代领导班子,所以决定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搞的就是卫生状况差的问题,依靠农民自己的实力和热情,加上现代化的机械挖掘机,村名齐动手将村子的垃圾全部运走,将村子的卫生死角彻底清扫干净,而且村里召开村名大会,全部村名必须参加,会上决定村名不能随意放养在村里放养家禽,须圈养,而且村子会用水泥造几个垃圾坑,以后垃圾一律倒到垃圾坑里,随意乱到垃圾者罚款。垃圾负责人负责清理清运。这基本解决了脏、乱、臭的问题。

村子里面的路都是泥泞路,一到下雨天就走不了人,大热天风沙漫天,而且小型的拖拉机也很难进去到村子的里面,这就急需对村子的道路进行修造,并在道路旁种树来抵制风沙。

农村长期有一句话叫做种地种十年,不如打工打一年。所以很多青少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子的都是一些妇女,这些妇女平时没事干老是打牌打麻将,严重影响了村风,带来不正之气,这急需对妇女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并且要想办法拿出一些事情来安开导这些妇女。直到村子办起枣厂,这些妇女有了事情做,邻村也有人办厂,也吸收了不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的生产力到现在一直提升不上去,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农业建设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地方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而有的地方只能利用原始的方法。还有就是有的农村由于道路不通,机械化的设备到不了家家户户。因此要想富,先修路。

鉴于好多地方学生集中到一起上学,大部分的小学都闲置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拨些钱来把小学装修一番,增加一些娱乐设施,比如大型的广场、健身设备、小型图书馆等等。

三、解决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然后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从各个方面改革农村的领导机构和提高机构的领导能力

村委会在村民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在村党总支全力支持下依法开展各项活动,遵照上级党委对村子提出的要求,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民主评议决策等各类组织机构,并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实行民主评议制度,区内重大事情都由居民代表民主决策、民主评议。例如:村子乱占地的情况、村子池塘进行修缮、村民日常急需的信报箱等重大事宜。村委会都实行居务公开、民主理财,让村民进行监督,村务公开率为100%。并组建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护绿、保洁、维修等服务自治小组。各类规章制度上墙,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此不断增强村委会的自治能力,向市先进村委会前进。具体措施有以下这些:一是培养农民主体意识。利用村活动中心的阅报栏、宣传窗、农家书屋等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本村情况,让村民参与到村大事的决策当中来。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两带两争”和“文明创建进农家”活动,在村民中开展 “五好家庭”、“和谐家庭” 和“美德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三是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文明公约、村民卫生公约等制度,增进村庄的和谐。四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完善村民文化活动阵地。投资近5万元,建立农家书屋,藏书近一万册,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二、多方面努力改善本村的各项基础设施

村里修了水泥路之后,村子的交通顿时好了不少,拖拉机自由进出村子,并且看上去也干净很多。现在村子按照上级新农村的要求给每家每户发了门牌,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一个号码,现在邮递员来找人给报纸或者新方便了很多,以前没有门牌的时候邮递员都是到处问人,送一封信要问很久的人,现在好了。而且,为了村名能够方便的接受信件或者牛奶,村子里给每家每户的屋子外面都安了一个信箱,信箱都是红色的,象征着希望,希望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去年,在村里代表的提议之下,村领导决定全村人都装上自来水,停止打水跳水的生活,村名出一部分费用加上村子承担主要的费用,因为是山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村里几个村名去上边挖了一个大的蓄水坑,然后用水泥进行固形,上面搭了一个棚子,这样水就可以更加的清爽干净,村民用的自来水就从这里来。自从安装上了自来水,村民反映特别好,都说很方便,日子越过越舒心。

三、学习借鉴经验,实行全名民主

借鉴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结合向阳村的基本情况,村委会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为宗旨,借鉴先进村的管理经验,实行村民代表制,全村700多号人选出7位村名代表,负责深入村民中,听取村民对于村的管理生活方面的意见,然后再由代表反馈给村委会,然后村委会开会讨论,觉得可行的就实行。村里在老年协会前面设立了一个村务公开栏,里面公布着村里的每一个讨论,每一个决议,而且村里的每一笔收支也都做到公布,真正做到全部公开,全部透明的村务。村里一旦有一些决议,也会召开村名大会,会上村名可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讨论,有时候还进行辩论会,由不同意见的村名组成队伍进行辩论,然后采取意见。村里也成立了调解委员会,针对农民的各种争端。有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节,尽量减少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村委会换届选举在以前存在很多的不文明举动,比如说参选人请村民吃饭拉票,或者发香烟拉票等情况,现在坚决取缔这些情况,现在选举过程种一旦发现谁拉票,村里就取消他的参选资格,现在的选举民主了很多,选出来的班子都是村民心中的领导。

四、多形式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委会为了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成立了老年腰鼓队、青少年艺术队、书画社、健身队,并自编自演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社区设有室外健身场地,健身器材共有12件,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健身房、老年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不断提升动迁农民素质,共同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在老年活动中心还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里面有许多关于农业方面还有科技的书,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食粮。今年年初,还举办了迎春灯谜活动,使居民家门口就能看到老百姓自己表演的节目,极大丰富动迁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最近百名老奶奶欢聚一堂、共同进行文艺演出,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各类健康、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确保社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成就与不足

近年来,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三清”(清垃圾、清乱堆乱放、清闲杂房屋)、“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三化”(环境绿化、村庄靓化、家园美化)工程,完成旧房装饰20000平方米,拆除旧房100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卫生池20个,安装垃圾桶2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装修、统一风格,新建房屋23栋,按照徽派风格改造房屋70栋,粉刷房屋20000平方米。沿环形村道的民居风光带和沿河农民休闲风光带初步形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优化、住宅美化”的新农村蓝图逐渐显现。

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40余万元新建一栋村支“两委”办公大楼,将其建设成为集村支“两委”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村医疗卫生保健、农技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并投资13万余元对办公楼余坪进行硬化、美化和绿化;二是村级公路全部硬化,硬化村中心道1400米,硬化并绿化了环形村道6公里,完成清幽山庄道路硬化2000米;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日趋完善,修建了一条长1400余米的主水渠和一条长1100米的排洪渠,对防洪堤进行了增高加固,目前正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是完成了沿河段2000米环形村道路肩填补绿化,修筑清幽山庄桥梁等3座;修筑花卉苗木基地排洪道1100米

虽然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是农村,有些村民的思想意识跟不上,虽然他们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多的提高,这个提高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因此村里面还经常发生毁绿的现象,把路边的青柏树砍倒。还有个别村民把一些破旧的杂物和捡来的木柴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了村的整体环境,这与新农村建设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村里正在进一步加大思想宣传,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让广大村民意识到毁坏绿化是违法行为。此外,村里正在加大落实的富民工作,很多以前就靠干农活为生的人,对他们进行一些养殖或者种植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然后村里承包土地给他们。针对没有经济收入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居民,在原有的一个围巾发放站的前提下,继续为他们联系更多民营企业的手工加工活,让他们老有所为。给他们增加一点经济收入,那么他们也就不用为了省点泡水钱而去捡木柴烧土灶了,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乱堆放的木柴问题,为村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外部环境及真正富裕了农民。以上,就是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成果和不足。

五、展望未来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可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如果要让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强国,那么占绝大部分人数的农民兄弟们要真正富裕强大起来,所以新农村建设相当重要,相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在这里就要发扬共产党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向前,不断的探索前进的道路,真正把全国的农村都建成新型农村。

六、实践心得

王守宇:经过个人的调查了解,现在的农村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较以前单一的以个体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局面,如今的新农村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以山阴县为例,通过整改农业体系如今已经有所成绩:发展当地优势农业,如玉米,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的种植;出现以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生态农业区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医疗体系,尤其可喜的是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让农民都可以放心看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是重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满怀热情的,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农村必将更加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舒适,幸福。

杨磊涛:2013年寒假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实践。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增强了我参与团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我对一些东西的调查能力。

这次实践我们深入农村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这些困难除了来自于当地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局限于农村的经济水平,这两点应该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大障碍。

尽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很大,但新农村的建设的成果还是蛮喜人的,通过近些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卫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不能乱扔垃圾也逐渐深入村民的心中。当地的领导也是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农村里的道路,这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里的交通水平,也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变了以往每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的画面。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人在逐渐的向精神追求方向转变。因此精神文化建设也必定成为以后新农村建设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次实践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帮助将持续下去。同时也希望新农村建设的局面也越来越美好。

丁立欢:一开始看到这个选题,我就跟组员们商量要不要弄这个选题,因为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然后我们一致决定就弄这个选题,我们大家对新农村的心得也都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我是92年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好久,相比较之前来说,我们农民的生活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和城里的人相比,那还是一个天一个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政府没有先进的思想,不能够带领我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不能够像华西村的领导一样,把村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如果每个村的领导都能以村子的繁荣为自己的繁荣,以村子的没落为耻辱,我相信农民的好日子就不远了。在我的村子,村民经常不是一心,就拿最近的拆迁事件来说,我们肯定是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是我们的政府却劝着我们早点签署协议,就那么点钱,我们不得不想中间有没有猫腻。为什么农村穷,我在家没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以前农村只能靠种田种地,所得的收入非常的少,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的青年劳动力都出去种地了,即使最近国家出台了对种田种地的补贴,但是田荒的还是越来越多,妇女在家都没事干,不能创造出一点点的生产值,希望政府可以关注下这一点,让每家每户都能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还有就是村里也出了不少有钱人,但是他们有了钱之后就忘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了,如果他们能够花一点金钱,花一点精力来建设一下自己的老家,相信新农村的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好。

第8篇: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两年前我的家乡一度是相当的贫困,村里二分之一以上的住房还是土坯房,整个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一下雨就满是泥泞,没有宽敞的大路,经济自然就发展不起来。而且我们主要以种植蔬菜和畜牧为主,基本家家都存在住房拥挤问题,上街上学也主要靠步行为主。

而今,我寒假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乡面貌变了,新的县镇府建成并搬迁了,县城街道的改建也完成了,这标志着我县的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我们村好多土坯房都被铲平了,那些农户就住在临时居住所里等待着新房的竣工。听了,念了,盼了好多年的新农村终于真的如雨后春笋般动起来了。

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我利用假期的几天时间,对村子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包括:新农村建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未来我村的新农村预期发展。

时间:2012年1月12日——2012年1月15日

地点: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九街镇元山村一组。

方式:向村干部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家人,朋友,邻居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准备工作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

我村今年来在市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长足、稳定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

高。通过调查了解到,我村村民们对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寻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拥护的,对新农村建设前景是充满希望的,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关注的,对党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是一般了解的。但毕竟这只是我们村的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理所当然的就会存在很多尚未触及的问题。

而村民们眼中对新农村的认识是什么呢?调查显示,大部分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都是抱着积极态度的,在他们眼里新农村就意味着小康生活,只有把住房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早在几年前听说附近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他们就期待着我们村这么一天的到来,而今,这天真的到了,村民们心中都充满了喜悦。虽然新农村建设要花费的可能是他们这半辈子的积蓄,甚至还要外借但还是慢新欢喜,毕竟苦了这一辈子终于能住上新房了。

从对“您会全力支持政府建和新农村这一举措吗”这一问题的答案看来,大多数人都是持有会大力支持的态度,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自己应该如何为建设的自己的新家园出一份力,虽然还是存在一部分村民只是消极地回答“对我影响不大”,但是,慢慢的,当新农村的建设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方便的时候他们也会成为支持团队中的一员的。

(二)村干部及时了解村民们的需要

2011年2月22日,我县召开新农村建设第四批指导员总结表彰暨第五批下派动员会,会上,县委副书记刘毅对即将下派的第五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提出:指导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的重要职责。要组织农民群众学科技、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各种职业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摸清村情民意,找准优势,找准工作结合点,做到指导不指挥、到位不越位,对内做好出谋划策,对外当好桥梁纽带,努力成为更新观念的倡导者、团结稳定的维护者、发展经济的引路者。

据调查,新农村建设工程开始之前,我村村干部们首先进行了深入地贯彻党中央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让村民们对于新农村

建设的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并着实了解了村民的住房需求,倾听村民们的心声,并召集村民召开会议,把对新农村的规划告知村民们让其斟酌,讨论出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方案。由于本村进行的是拆旧建新,而且是属于自愿报名,第一批针对的是急需要住房且自愿拆房的村民。因此,在实行前的过程中还算比较顺利。但是,在旧房拆除后的土地分配问题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开始计划实行的是抽签,但是因为其中涉及到公平问题,所以最后经过考量和协商,选择采用“拍卖”的形式。

(三)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村应对措施

由于这是本村的第一批新农村住户,所以,在实施工程中并不存在其他村出现的不肯拆房的问题。尽管如此,在土地的分配问题上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因为此批新农村的特殊性,它所进行的是拆旧建新,在旧房占地面积的基础上购买不足120平米的面积,所以有一部分想建新房的村民就认为他原本的住房面积已经够住了,不需要更不愿意补足120平米。这并不符合新农村规划蓝图中的指标。并且在土地的分配问题上也出现了分歧,按照计划,每所房子按120平米的面积抽签决定房主,但这涉及到了公平问题,大多数村民都不赞成抽签决定,因此新农村实施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针对这前一问题,村干部召集我村对这一方针持支持票的村民开会,对其对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发动这一部分群众配合村干部去说服持反对票那一部分村民。在干部民众的努力配合下,持反对票的那部分村民要求降低购地价格,结合分配问题,最终村干部决定在降低购地价格的基础上,土地的分配实行拍卖的形式,以后者之长补前者之短。由此,准备工作中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按计划启动了。

三 新农村预期发展

等第一批新农村建成之后,部分村民是可以住上新房了,但是,以后我村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后一批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等等。

群众们必须了解政府的规划,才能配合政府快速实现小康。

(一)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以前,我们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过去十年,慢慢的开始有少数人外出打工,通过劳动力输出来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家那几亩地维持生计。据调查,在新农村建成之后,政府除了要大力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实现农业自动化之外,减少村民家庭务农人口数量,积极鼓励其发展第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这样,农村家庭的收入就从单一的务农转到打工务农双收入,使经济提高。

(二)能源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电热,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奖逐渐代替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

(三)物质生活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上街赶集大多只能靠步行,一部分人借助于自行车;还有一部分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都是泥泞路;家中电器更是少之又少。在完成新农村建设之后,房屋将全是钢筋水泥,房里的装饰,电器之类和城里的人不相上下,条条大路都是水泥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文化思想教育

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是另一个重点,新农村会引进一系列文化思想教育基础设施。使得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

更加完善医疗卫生保障系统,鼓励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深化贫困低保政策,使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医疗费,生活不愁温饱。

四 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完成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做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所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9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 年8月3日至8月8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泊头市文庙镇

调查对象:全镇人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土地流转现状

调查目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解决土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村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幅度增加,致使出现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现象,这一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就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就文庙镇的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本镇的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七月底,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09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本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034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出624亩,林地流转面积达410亩。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以5年以下为主。同时不少土地正面临着被废弃的现状。由于本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1、 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

我国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2、法律意识较淡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矛盾纠纷多。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有些人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 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

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

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

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

反目成仇。

4、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

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

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

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

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

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对策与建议

1、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

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

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

识。

2、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

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对泊头市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

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3、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

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4、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

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步伐。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

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

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

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

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

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

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

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5、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市各县区于

2006年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

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6、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

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

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

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

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

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上一篇:茶行业研究报告下一篇:全国护士执业注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