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相应的对策,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咨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农村教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部分,也是发展的一个难点,调查研究、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此,课题组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实施情况

1、调研人员的组成。

为在短时间内打好“调查研究”这一攻坚战,我们以课题组成员为主,增调了部分培训系统教师,这些同志既有长期从事教师培训的工作经验,又有承担过“十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素质,很符合此次调研工作的要求。

2、样本的抽取。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采用分类抽样法比校好、于是把我区16个乡镇划为高、中、低三个层面,从中各抽取一个乡镇,这样,最后被抽取为二级样本的是杨树、大岭、料甸三个乡镇,他们在不同层面上代表了我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3、调查实施过程。

第一,利用统计表进行统计调查,对象包括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三个乡镇及基层学校。

第二,访谈调查,访谈对象包括:校长6名、教师23名。

第三,问卷调查,发出教师问卷1100份,学生问卷1200份。

4、调查情况汇总

从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三个乡镇获得教师、学生自然状况、教育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等数据62份。

取得校长防谈记录6份,教师防谈记录23份。

收回有效教师问卷1100份,有效学生问卷1186份

三、现状与分析

对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归纳了以下调查结果。

1、教育发展较快,投入仍显不足、

截止10月,我区共有小学152所,在校学生33211人,初中33所,在校学生22209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8565人,职耿高中2所,在校学生1558人,全市教师5815人,其中小学教师2831人,初中教师2099人,高中教师885人、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教育投入逐年有所增加,在危房改造,办学条件改善上超强投入;在推进网络建设,发展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上超大投入;在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积极投入,教育公用经费得到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我区教育投入居哈市前列,教育发展居哈市前列,这是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界领导和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

同时,调查也反映出教育在投入上的不足:

一是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部分学校负债运转;

二是教育资源短缺,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向深层次的开展;

三是教育师工资整体偏低,学校也很少有福利待遇。

2、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教师自然状况存在不足。

我区教师整体上看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比较高,我区是黑龙江省首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比较早而快、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能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国产生影响,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接受教育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校本研修及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有益探索,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到实践中、我区教师在哈市组织的各类业务大赛中优势明显、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我区初高中的毕业率和升学率在哈市居十一县(市)之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时期,教师队伍的不足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一是农村教师,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年龄偏大,35—45岁及以上教师占多数,且这部分教师学历较低,教学能力与新课改教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中年以上教师健康状况不佳65%患有慢性疾病;

三是尽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8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特“尊敬”与“喜欢”的心态,但也有4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改进“对生的爱心”,改进“对新知识传授方法”,在交流方式上学生首选的是与同学交流,其次是写日记,不大愿意与教师和家长交流,尽管这样,学生的内心却很希望与教师交流,希望与教师成为朋友,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可以说,教师能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应首先从教师做起,而不是学生。

3、在发展中发现困惑,在困惑中寻求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环境下,教师积极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我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他们存在的主要困惑是:

(1)学生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学生难以管理、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

(2)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无法适应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3)在专业发展上,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

(4)信息技术不能真正走进课堂,由于经济和技术问题,设备利用率不高;

(5)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矛盾,对教师的评价缺少科学性;

(6)工作量大,很少有研究专业发展的时间。

4、教师培训作用突出,培训效果有待加强。

阿城区的教师培训工作走了突出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师德也得到了明显加强、几年来,我们组织了新课程的通知培训和学科培训,计算机的初中级培训,贫困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校长提高培训,后备干部培训,师德建设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育教研培训、相关教师和校长参加了哈市、省、国家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70%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是7——10天、与此同时,重点支持和开展了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的形式多样,如:集体备课、问题式研讨,教师沙龙、“说、讲、评活动”、反思交流、推出优秀教学设计等。

对各级培训部门组织的培训,教师既感到有必要、有收获、又感到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形式化的东西多,方式单一、60%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和科研的帮助“一般”,还认为专家的讲座理论多,实例少,没有贴近教学实际,收获不大、他们希望组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同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更好地贴近家村教师的实际,如深入乡校就近指导,希望有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

调查表明,现在“支教”教师的作用不太大,支教教师在素质、能力、敬业态度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对支教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和制约机制,从而把优秀的教师选派到农村真正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5、“普九”与控辍

多年来,我区把“普九”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量抓实抓牢,“双高”普九成绩稳固,得到上级的肯定,“普九”工作难度大,工作艰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总结普九工作经验,我们分析了产生流失生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对策,“普九”成果得到巩固。

现阶段在农村教育中产生流失生的原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具体表现为:

(1)个别学生小学学习基础差,到中学成为学困生或者在中学由于主客观因素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而成为学困生。

(2)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去挣钱,不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影响了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积极性。

(5)高校教育收费过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使家长望而却步。

四、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发展农村教育的新契机,农村教育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加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投入的不足,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一定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2、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适用型人才、分流学生的毕业去向,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可以学到农村适用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就业、乐业、创业,也使家长看到投资教育的价值所在。

3、创新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使教师专业得到快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提供经济支持和创造使更多教师参加培训的条件、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与特色,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真正提高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

4、做好“普九”工作,加大“控辍”力度、在控辍工作中,要强化政府干预的力度,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通过不同形式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控辍合力、要使高校教育收费确定在群众能承受的范围内,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政府和社会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这也是为义务教育控辍工作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5、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机制,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创造条件。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1教学环境较差, 教师待遇偏低

被调查的3所农村中心小学大多数有基本的硬件设施, 但设备利用率较低, 占被调查学校的25%;只有四所中学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且经常使用, 占被调查学校的33%;贫困山区村庄的小学 (称之为“村学”) 校舍相对简陋, 几乎没有相关的多媒体教室或电脑等设备。一间教室只有两个灯泡, 到了冬季又黑又冷,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安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个别村学仍无法摆脱“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教学局面。这表明:近年来部分农村教学环境并未真正得到改善, 学校里缺少应有的教学设施, 学生接受的也只是死读书、读死书。此外, 农村教师待遇普遍较差, 基本上是“裸体工资”, 各项福利、津贴难以落实到位。据了解, 代课教师的工资在500元到750元不等, 再没有其他补贴。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行工资制度改革, 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 但从实际来看, 并没有真正的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环境与生存状态。

1.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普遍压力大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总量不足。如华池县李良子小学, 2014年在校生233人, 而专任教师只有9人, 生师比为25.89:1, 平均每位教师负担26名学生左右。与国家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小学每位教师负担学生数相比多出了12.5%, 反映了农村师资缺乏。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普遍压力大。首先是经济负担重。山区小学教师多为代课教师, 基本上是农教结合的家庭, 生活负担重。除了不足额的工资外, 再无其他奖金、医疗、社会保险之类的福利, 待遇差。而在编的教师中, 83%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报酬感到不满意, 他们的期望收入在50000~80000之间。其次是工作负担重。时常要应付一些形式化的检查、考核、评比工作, 教师们都在满负荷、超负荷地“运行”着。尤其是身为班主任, 既要承担授课任务, 还要负责班级学生管理, 负担可想而知。再次是心理负担重。“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承载了太多社会与家庭的希望和责任, 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却时常令他们身心俱疲。加之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改革也对他们构成了强大的冲击, 面对新形势, 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3结构失衡严重, 专业化水平低

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失衡、学历结构失衡、培训机会少, 继续教育难。庆阳市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所辖县级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 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深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 针对性、实效性差, 因此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4队伍稳定性差, 补充机制不健全

流失严重。城乡教学资源差异、城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导致不少农村教师人心不稳, 人心思动。

师资补充滞后。实行“以县为主”后,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 各地开始严格控制教师编制数量, 宁愿大量使用代课教师, 也不愿吸收新生力量、优秀师资, 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补充缓慢。加之,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教学环境差, 教育资源稀缺,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会选择也不甘心到农村任教;而城市里的教师更不情愿放弃现有的优越条件而“屈就下乡”任教, 即使勉强下去也扎不了根, 一两年又会“走为上计”。

2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2.1中央实行政策倾斜, 加大对薄弱地区经费投入力度

中央政府可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扶持力度, 增强其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不断优化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努力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城镇化, 使他们安居乐教。

2.2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务员身份,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1)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现阶段, 要提高农村学校吸引力的一条刚性法则就是确保教师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和必要的经济补偿。

(2) 确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

(3) 完善城市教师支教制度。

(4) 音体美计算机教师“专职专任多校兼课”制度。

2.3兑现教师培训经费, 注重教师职后教育

经费支持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物质保障。研究显示: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让师资培训有钱花。建议设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 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

2.4严格教师准入,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1) 建立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和来源多元化制度。

(2) 理顺教师招考渠道, 按照“ 谁用人, 谁选人”的招选原则, 促使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合理配置。

(3) 依据《教师法》, 参照《公务员法》, 实行教师聘任制。

摘要: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总体看农村义务教育问题颇多, 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发现, 教师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压力大、结构失衡严重、教师队伍不稳、补充机制不健全, 只有实行政策倾斜, 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公务员身份, 完善交流补充机制, 兑现教师培训经费, 严格教师准入, 才能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关键词: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36.

[2]房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26-28.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一、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没有连成片,形成的“斑点田”,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耕作,不利于水利设施的应用,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不利于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2011年末,调查统计的讷河、克山、肇源、肇州、呼兰等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该范围耕地总面积的41.6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和统一销售,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其中:讷河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623个,入社农户达到5.9万户。入社农户100户以上的合作社158家、1000户以上的3家,实现整村推进的35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农机、水利、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962台套,利用率达90%, 大型水利设施143台套,利用率达86%,良种化率、科技化率均达到100%,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克山县昆丰现代农业农机联合社基本框架是县里设立联合社,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分社,每个村屯设有联络员,覆盖了全县所有乡村并辐射到周边县市。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联合社通过推行“五统一”的运作模式,即农资由联合社统一购买、产品由联合社统一开拓市场销售、资金由联合社统一协调落实、规模经营由联合社统一种植计划、技术由联合社统一邀请专家指导,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增效。合作社采取统一农机作业,耕作费用由原来的亩均70元,减少到56元,亩均节支14元,年节支近3220万元;统一农资购买,平均每吨化肥可降价400元、种子每亩可节支12元,年节支3400万元;统一标准管理,亩均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18元,共计减少支出4140万元;统一产品销售,普通种植的农产品每吨提价100元以上,专品种植提价3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员节支增收近3.5亿元,户均达8200元;入社成员人均收入达882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6%。呼兰区大用农机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入社土地面积已从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经营全部实现“五统一”,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330万斤增加到1亿多斤,2011年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410元。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方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

(二)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少部分社员对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社员按照股份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3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肇州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9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5%。

(三)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愿意经营的农户。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效益的10倍。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土地流转后,除农户之间的流转仍是小规模经营之外,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有六种:

(一)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

(二)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在资金、机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公司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经营规模达4000亩。

( 四)“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种植大豆。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种植大豆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

(五)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成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发文多、行动少,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农民的意愿,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二)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现在每亩地的出租收入是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流转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守在家里、依附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愿意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总体恶化的局面已经显现。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了解政策,大胆流转土地。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建设,拓宽农民进城务工空间,帮助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非农收入, 促进农民流转土地。

(二)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再次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国家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指导农户流转土地必须签订合同,以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升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分配地位。

(五)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我市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82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790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文凭的有4人,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结业)的有350人。本科学历的有2190人,专科学历的有4230人。专科以上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2%.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级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45人,中级职称的266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6.8%.二、教师培养及管理

1.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庆市规范教育行为六条规定》、《重庆市师德师风“十不准、十提倡”》等学习。开展了向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系列活动和向重庆西藏中学教师群体学习活动,举办了“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演讲比赛,举行了行风政风评议,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员先进性教育带动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提高。

2.积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新分到校的大学生在见习期间均要参加岗前培训

所有新分大学生在见习期间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考试合格,方能持证上岗,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鼓励教师学历进修。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各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

(3)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使每位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进行教学

(4)狠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市教委实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新教师的转正定级、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审和聘任、正常晋升工资和任职上岗等人事工作结合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制,有效地确保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5)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及各项知识演讲活动。

3.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市教委制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现已培训镇街办事处骨干教师300名,永川级骨干教师100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50名。

(1)对骨干教师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确定,多级培养。

(2)由培训部门(进修校)指定培训计划,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学校积极支持、鼓励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和承担上级安排的实验课题、教改、教科研任务。骨干教师个人则积极主动承担任务,接受锻炼,尽快成才。

(3)被市确认授予的骨干教师,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一定奖励政策。

4.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制度改革.(1).从2001年起,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按编制实行人员“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岗),在学校逐步推行“四制”(即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工资浮动制)。

(2).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为保证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市教委实行了“凡进必考”的原则。凡进城内中小学和由镇街办事处进入直属中学的教师必须参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根据所考成绩进行公开调动。

(3).制定“奖优进城”制度。为鼓励教学成绩优异者,市教委对镇街办事处教师教学成绩特优者实行直调永川中学、萱花中学、北山中学、中山中学的奖励。今年有5人获奖进城。

5.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切实落实教师待遇

(1)教师工资由市财政局统一发放,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隆重表彰优秀教师。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隆重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100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3)向退休教师送温暖。市教委建立每年为年满70、80、90岁的离退休教师祝寿的度,每年重阳节举行祝寿大会,为全市离退休教师赠送节日礼品。

(4)坚持慰问教职工制度。每年元旦、春节、教师节,市委教(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育工委、市教委、市教育工会都要赴基层看望慰问贫困党员教师、贫困教职工以及生病住院的教职工。

三、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引进高层次、高级别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

2.高中教育发展快,但受编制限制,高中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3.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4.职高引进专业教师难。

5.骨干教师有外流现象。

6.边远地区教师缺乏。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XXX县地处AAA山区,面积4441.22平方公里,人口97.6万,下辖40个乡镇(现有镇18个、乡20个、民族乡2个),822个村。现有农村中小学校11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中学42所、小学79所,教学点29个。寄宿制中小学校共82所。在校中小学生4.3余万名,其中普高4079人,初级中学14364人、小学25285人,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779人;高中专任教师329人,初中教师1776人,小学专任教师2174人。普通高中实际师生比例为1:12.3,初中实际师生比例为1:8,小学实际师生比例为1:11。

几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县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狠抓队伍建设;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默默奉献;社会各方支持有力,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浓厚,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从年龄结构看,2009年——2011年,我县共招聘新教师158人,绝大多数都安排在农村中小学,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教师比例平均为22.4%,小学教师35岁以下比例也达到了13.7%;从学科结构看,2009 ——2011年,我县共招聘紧缺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共计82人,改善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

2、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到2011年底,全县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教师92.4%,初中教师99.8%,小学教师达100%。农村高中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50%,初中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63.3%,小学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达79%。

3、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近年来,通过逐步落实绩效工资全县统筹,我县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新的提高,基本实现农村教师工资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经费统筹、工资统发”的机制,教师工资基本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学校办公经费和人头经费上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进行了一定倾斜,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二、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数量不足。

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村学校师生比,我县农村初中和小学是严重超编的。但是从实际教学工作测算,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还需要补充大量教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学校规模小,数量多,班额小,班级多。比如XXX镇,学生数为1303人,共有各类学校7所,教学班级55个,配备教师总数为98人,如果每所学校只设1个管理及后勤人员,则每个班级平均配备专任教师只有1.6人,教学人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

2、老弱教师相对集中,新教师补充困难重重。农村初中教师50岁以上人数比例达到12%,小学更为严重,达到30%。近年来教学课程不断改革,中小学课程数目不断增加,以前从民办教师转过来的人员由于能力和年龄的原因,对于新的课程根本不能适应和胜任。这些人员又没有到退休年龄,占用大量的学校编制,使得新教师补充困难重重。

3、近年来已经进入教师退休高峰,每年退休教师都在200人左右,2017年将退休教师350人,这些退休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没有建立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新的“代课教师”又在全县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目前,这些人每月工资不足1000元,而这些资金也是学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这些代课教师有的无教师资格证,加上待遇极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结构不优。

我县农村小学教师以语文、数学等主学科为多,计算机、英语、音体美学科教师奇缺,近年来数理化教师也出现奇缺现象。在全县79所农村小学中,音乐、美术、计算机三科专 任教师只有4人,有的乡镇只有一个物理或化学教师。由于农村学校分散,成班率不高,限于配编比例,首先只能保证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其他科目由语数教师兼任。很多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专业音美体教师更是严重短缺。有的年龄大的教师兼教体育,哨子一吹,就让学生自已玩。为了保障开设英语课,有的中心完小的一个英语教师要负责几所村小的教学,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跑教,被称为“摩托车教师”。

(三)素质不高。

1、知识老化。我县农村中小学民师转正所占的比例较大,他们中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虽说有的后来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获得了文凭,但实际水平提高不大,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教育观念落后,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和现代教学的需要。

2、教师培训落实难,效果差。新课改对教师知识更新要求高,教师培训显得尤为迫切,虽然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有培训指标下达,但由于工学矛盾和年龄、能力、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培训往往难以落实。目前进行的远程培训方式对于这一批老教师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流失严重。

1、城镇化使农村地区生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由于农村 学校办学条件、农民工进城务工、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大量农村中小学生向城镇流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造成校舍、设备、师资的浪费,并形成恶性循环,生源数量和质量越来越差,教师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差,最后导致教师队伍水平不断下降。

2、“精英教育”陈腐观念的恶劣影响使农村教育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由于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影响,社会观念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成为社会精英,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挑选和培养社会精英,以至于应试教育的意识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农村学校由于先天条件差,生源质量差,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效果差,难以得到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造成优质师资不断流失。3年来,流失的农村教师达到182人,这些流失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业务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

3、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最小的只有9岁,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担负学生生活管理任务,从早到晚全天候跟踪,责任重大;

4、留守学生问题。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给青少年成长造成诸多问题。全县农村学生留守儿童比例达到52.1%,问题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管教难度大。

5、安全问题。农村学生上学、回家,大多数乘坐农用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和教师忧心仲仲。

(五)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1、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全免费后,我县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仅靠上级拨付有限的生均经费(小学生300/人,初中生500/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学校规模小、学生数在400人以下的就难以为继,而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大多数在400人以下,部分学校学生人数甚至只有100多人。维持运转相当困难。

2、学校债务沉重。普九时期,我县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顺利通过“两基”迎“国检”,投入很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破坏、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造成许多学校欠帐较多,负债总额巨大。

3、经费拨付滞后。上级经费的拨付往往要到期末才能到位,而学校却在开学之际需要开支的项目较多,因而影响了教学工作。

三、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兴衰成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着力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略、均衡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惠民工程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

(一)、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创新农村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师考核机制,采取差别化评价的方式肯定农村教师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步弱化分数论和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使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得到认可。

2、增加和优化农村中小学生源。在重点高中招生政策中适当采用划区分指标的方式鼓励学生向生源地回流,减少优质生源向城镇的盲目流动,增加农村中小学的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3、严把教师入口关,今后招聘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和选用本土人才,优先录用师范毕业生,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队伍。切实落实新招聘教师在农村服务的最低年限制度,制定鼓励新教师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政策。

(二)、建立均衡城乡师资的全新机制。

1、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核定编制。农村中小学校小、散、多,成班率不高,在教师的配备上要给予优惠。要根据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重新核定编制,并根据减员情况定期补充农村教师。对于不能胜任教学、年纪偏大的教师可以制定政策让其提前离岗休息,或者调剂到乡镇一级的政府或“七站八所”工作,福利待遇不变,以空出编制补充新教师。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流动可实行类似球员的“转会费”制度,在目前不可能控制农村教师流向收入高、条件好的城镇学校和县区学校的情况下,允许流出学校 向流入学校收取一定的培养费,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利益。今后,县城学校要自行从毕业生中招考教师,尽量少从或不从基层选调教师。缓解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

3、研究城乡教师岗位强制性轮换制度实施的可能性。教师在一所学校的任教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时,可以在县级范围内进行强制性轮换,逐步弱化教师向县城等条件好的学校流动的愿望,以从根本上均衡城乡学校的师资差异,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从教。

1、弱化重点学校的观念,均衡城乡学校差异。要研究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行性,使城镇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相同的标准,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孩子也能得到优质教育。政府的教育经费应主要投入薄弱农村学校,并在生源流动和经费投入上限制县城优质学校的盲目无序扩张。

2、强化落实农村学校教师物质待遇。要制定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的配套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对在一线工作的农村教师工龄15年以上的,可考虑提高一到两级工资待遇;对在条件艰苦地区任教的,要采取发放生活、交通补贴等特殊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3、大力增加对农村优秀中小学教师表彰的力度和范围,提高农村教师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对农村教师职称评聘采取 更加优惠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村教育,使之愿进来、稳得住、长得高。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据初步统计,全镇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领域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430名,其中260人专职从事社会工作,占总人数的60.5%,且大多分布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仅有少数分布在各类学校、医院和企业。170人兼职从事社会工作,占总人数的39.5%,主要分布在农村生产生活一线。这支规模不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为有困难的个人、家庭、社区、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政策,积极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镇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一)队伍现状。近些年来,特别是自去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镇牢固树立“大人才观”,积极探索

1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开发,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投身社会工作,最大限度的聚集和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430人,其中公务员岗位系统的60人,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70人,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的相关岗位的130人,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岗位的170人。

(二)发展方向。随着“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经营体制的战略性调整,为我镇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具规模,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互动格局。在乡镇,要依托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或职能部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实施政府投入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机制。2004年以来,我镇依托镇计划生育服务站,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探索建立了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生产、生活、生育一条龙服务的计划生育家庭幸福指导站新机制,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农村,要通过出台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建立和发展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种生产合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我镇牛圈村自发成立的“调委会”,由村支部书记牛文和担任调委会主任,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村里的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有力地加快了和谐村庄的建设步伐。

(三)对策建议。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社会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需要。但从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工作的知识了解的太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扭转这种局面:一是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理念和知识,宣传社会工作政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心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业务培训,将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列入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集中举办几期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培训班。三是围绕“创建和谐农村”,抓好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确定一批基础较好的农村进行重点打造,树立典型,推动工作。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对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状况

当前,我镇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多元,正处于“不穷不富”的发展阶段,也是各类社会问题的大量产生的发展阶段。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不仅要让群众过上富足殷实的小康生活,更要在关注民生问题上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当前农村存在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从社会工作本身来看,当前农村存在的农民增产不增收、涉及民生而又缺乏政策依据解决以及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大批专业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加强管理、改进服务的工作。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镇在农村一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达370人,大多数对“社会工作”这一提法,普遍感到很陌生,并且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也相对较低,没有接受过正式培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这种现实状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信息采集资料显示,我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政社分开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彻底,真正自主开展社会工作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偏少,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因此,强化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本调查是为配合《基于网络农村小学师资培训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一线教师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听取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制订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问卷有两方面内容: (一) 接受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培训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作年限、工作压力、主要困难等; (二) 教师参与培训情况。了解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类型、成效, 分析参加培训的动因, 收集一线教师对培训形式、内容、人员等方面的要求与意见, 为即将开展的师资培训提供参照和决策依据。

调查的基本过程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24道题, 其中“基本情况调查”6题, “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调查”18题。问卷分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 按“确定测量向度———编选试题———随机编制问卷”的程序进行。2.组织调查。调查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 调查人员深入邳州市邹庄镇的五所小学进行现场调查, 一线教师采用无记名方式现场答题, 培训人员当场收集问卷。3.分类统计整理。五所小学累计回收问卷91份, 经过仔细分拣, 去除无效问卷14份, 共获取有效问卷77份, 通过对上述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报告。

二、调查结果

(一) 培训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77份, 77人中男教师41人, 女教师36人。教师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34人, 31-40岁32人, 41-50岁7人, 51-60岁有4人。从教师工作年限看, 工作5-10年的46人, 10-20年的23人, 工作20年以上的8人, 没有最近5年工作的新教师。

调查表明, 农村一线教师教学负担相当繁重。77人中, 周课时量达19-22节的2人, 15-18节的55人, 11-14节的18人, 10节以下的2人。这些教师中, 兼带两门学科的有12人, 兼带三门学科的有31人, 兼带四门学科的有23人。另据不完全统计, 除带课外, 兼做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少先队辅导员等其中之一者有47人, 兼做其中两份以上工作的有7人, 对此教师普遍感觉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比如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 有40名教师填写压力“较大”, 占被调查人数的52%, 还有9%的教师填写工作压力“很大”。

(二) 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1. 教师已参加培训的类别及对培训效果的看法

调查表明, 近几年来绝大多数农村教师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从内容分类看, 参加人数较多的依次是:新课程培训 (51人次) 、信息技术培训 (45人次) 、学历提升培训 (37人次) 、教学观摩与会议 (30人次) 、师德培训 (28人次) ;从培训级别分析, 农村教师参加县 (区) 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的人数最多。对于培训效果, 总的说来教师们是予以肯定的, 但数据统计显示, 随着培训级别的降低, 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可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见表1) 。至于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教师们认为是多方面的, 其中“内容实用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条件差”、“时间安排不合理”列前四位 (见表2) 。调查还显示,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主要困难首先表现在工学矛盾突出上 (占31.2%) , 其次为家庭负担重 (29.9%) 、农村信息不畅 (27.2%) , 再次是学习资料匮乏 (20.8%) 、培训费用无法解决 (14.3%) 等。

2. 教师参加培训动因分析

在调查中, 一线教师充分肯定参加培训的收获, 多数教师对培训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师德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见表3) 。从教师们参与培训的动因分析, 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技能水平的动机仍占有主导地位, 不少教师渴望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但与此同时, 参加培训的“外在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晋升职务的需要”“听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的比例也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三成以上, 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成长动机还需要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引领 (见表4) 。

3. 校本培训情况调查

校本培训存在问题比较多, 首先是校本培训较少开展。问卷中回答“没有开展”的比例相当高, 占到被调查人数的49.9%;其次是培训效果令人担忧, 有20名教师表示校本培训“流于形式”, 认为“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仅有5人;三是教师参与率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有14位教师认为参与培训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学校有规定“不得不参加”, 有8位教师表示“不乐意参加”或“基本没参加”, 每次都参加的不足四成。四是缺乏有效的指导。问卷中有18人反映校本培训根本“没人指导”。在分析校本培训成效低下时, 调查显示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学任务重”以及“学校对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位列前三位 (见表5) 。

4. 教师对培训活动的期待

在期待参加的培训类别方面, 农村一线教师仍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和“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上, 期待参加这两类培训的教师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同时,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培训”也受到了教师们的热切追捧 (见表6) 。在期待的培训形式方面, 一线教师更青睐于联系实际教学的各类培训形式, 这反映出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调查还显示, 农村一线教师对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与专家互动交流对话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度, 但对“自学-反思”“课题研究型”等培训形式则比较淡漠 (见表7) 。另外, 对培训教师的意向需求同样反映出一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习取向, 比如当问及“你最希望那些人员担任培训教师”时, 77人中有60人选择了“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 其次为“高校教师专家” (33人) 、“教材编写者” (29人) 、“教科研人员” (27人) , 最不受教师们欢迎的培训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5人) 。

三、调查的基本结论和今后的培训策略

(一) 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实际困难不能漠视

调查表明, 农村一线教师教学负担重, 工作压力、心理负担大, 工学矛盾突出, 加之农村工作条件差、经济收入低、学校经费困难等, 所有这些都会给他们参加培训学习带来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影响他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 切实解决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我们今后搞好培训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 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犹存

调查显示, 农村一线教师对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犹抱有十分热切的期待, 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动因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们对培训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极为反感, 他们渴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业务能力、素质水平, 以使自己能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骨干”, 无疑, 这种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是我们今后搞好培训工作的基本保证。但与此同时, 应该看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外部环境相当“恶劣”, 师资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也相对较差这些都会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三) 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与特殊需求

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 教师学习有其独有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教师是自觉的终生学习者;教师从事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倾向于通过平等的互动交往进行学习等, 显然, 进行教师培训必须充分尊重教师这些学习特点。调查还显示, 一线教师更喜欢采用体验学习、参与式学习、专题式学习等方式参加培训, 他们希望培训机构能选择一些更“具体鲜活”的培训内容, 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教学研讨,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1. 改善教学设备, 特别是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环境, 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众所周知, 广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流通不畅、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制约教育发展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瓶颈, 所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农村中小学, 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解除由于教学资源匮乏给教师素质提高带来的严重束缚, 可以带动教师素养、办学、教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 还可以较好地弥补农村专业师资之不足, 从而使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暂时得以缓解。

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加快构建现代师资培训平台。

以高师作为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基地, 通过创新培训模式, 推进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 推进培训方式的现代化, 促进培训工作向规模化、尤其是深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事实证明, 通过建立现代远程培训网络, 可以提高教师们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使用、创生资源的能力, 带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3. 加快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立体培训网络建设, 构建现代技术条件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我们也进行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 但是应该看到教师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更不能期望各类短期培训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这个角度我们说“校本培训”才是今后提高教师素养切实有效的一条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基层学校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和优秀人力资源的指导, 学校本身缺少应有的教科研氛围和环境, “校本培训”基本还处在“初级阶段”,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对此笔者建议采用引进、交流、竞争等策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资源优势引进资源、人才“活水”, 借此高起点地引领培训活动的开展。二是加强教师和教师、学校和学校的沟通和联系。通过校际合作和竞争推进教研活动, 促使教师研究教材, 研究教学。三是建立教师转任交流制度, 鼓励和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以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待遇, 促进教师队伍双向合理流动, 促进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流通, 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4. 合作共赢, 大力倡导高师与基层学校共建“研究共同体”。

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 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共赢”的路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们倡导将教师培训学校从大学搬到农村基层学校, 办一线老师喜欢的“以我为中心的”“我身边的”“为一线教学服务”的“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在以往隔绝的中小学和大学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它的建立可以使基础教育中的问题没有阻碍地走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视野, 有利于把在职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

5. 倡导使用发展性评价, 充分调动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内在驱动力。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还需要从深层次改革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激励机制。长期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采取的主要是管理型评价, 它通过对教师专业成长情况进行判断, 继而与教师的聘任、奖惩进行挂钩。这是一种“外控”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我们提倡兼用“内控”型教师发展策略, 倡导使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及满足教师精神世界的需求, 注重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它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校集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把教师的内在发展和外在的压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以它“是对管理型教师评价的一种扬弃”。发展性评价的使用, 可以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真正体验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对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及教师专业技能、职业服务精神的提高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笑梅:学校重构与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同步[J].外国教育研究.2003, (5) .16.

[2]刘效禹, 罗子俊, 刘良华.教师成长:远程研修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新河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 篇8

市县乡公路管理处

(2 01 1年8月11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2 01 1年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程进展情况01 1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年度计划总投资2 3 1 36.2万元,实施危桥加固改造 座,农村公路改建规模6 34.8公里。1-7月份,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 2 3 7 2.0 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5 3.5%。按照工程项目类别划分,具体进展情况是:

——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卜7月,全市完成投资1 8 09.5万元,开工规模6 0座(3 0座、1 3座、1 0座、7座),完工1 0座(桥 3座、7

座),分别占年度考核计划的5 1.9%,5 4.5%和2 0%。进展较快,泗县至今未有开工项目,进展较慢(各县具体进展见附表)。

——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卜7月,全市完成投资2 7 4 7万元,开工规模7 1.6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2 9.3%和6 3.4%。项目施工图设计已经全部完成并获得批复,招标工作基本完成。该项目需地方落实配套资金,配套资金落实较好县区是 配套资金未落实的县区是。工程进度较慢的是,如不加快工程进度,将影响全市年度任务完成(各县具体进展见附表)。

——农村公路通村公路工程。卜7月份,全市完成投资7 8 3万元,开工规模4 0.2公里,完工规模3 1.2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的4 1.4%,5 3.5%和4 1.5%。进展较慢,个别县区仍有用作抵扣已实施的项目。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卜7月,全市完成投资225.6万元,完工规模2 1 5.2公里,完工规模2 1 5.2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 5.1%、6 7.3%和6 7.3%。进展较好,未实施。

——养护改善和大修工程。卜7月,全市完成投资2 9 1 8万元,开工规模5 3.1公里,完工36.1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7 0.2%、1 0 0%和6 8%。普遍进展较好(各县具体进展见附表)。

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好计划安排。在国家和省2 0 11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尚未下达情况下,市交通运输局积极与省厅有关部门衔接,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及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前期工作,提前谋划项目实施。与此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及时编制下达了2 01 1年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重点组织实施养护改善和大中修项目,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安排中,市交通运输局还从养护计划管理、养护工程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养护统计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严格要求。2 01 1年5月底,市交通运输局将省厅下达我市的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计划、通村公路和危桥加固改造计划下达各县区,要求各县区必须严格按照省厅下达的计划项目、规模和标准组织实施。

(二)抓好行业管理。在今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特别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 行安排部署,并分别与各县区人民政府和交通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宿州市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实施办法

(试行)》,就危桥加固改造工作职责、建设计划、建设程序、工程质量、资金筹措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市 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市局印发了《宿州市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危桥加固改造工程质量监管作出了具体规定。市局举办两期危桥加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培训班,邀请了省质监站、市

公路局有关专家授课,受训人员达2 0 O多人,市县乡公路管理处编印了《农村公路

危桥加固改造技术指导手册》,方便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和指导。市局印发了《宿州市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落

实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提出了实施目标(要求1 0 0%乡镇建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并达到“六落实”的条件)。

(三)抓好项目建设管理。按照《宿州市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所有项目都明确项目法人,落实项目法人责任;所有项目的施工图都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文件,并经过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复;所有项目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有相应施工资质和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施工;所有项目都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和廉政建设合同,实行严格合同管理;所有项目履行监督申请,实行政府监督;所有项目履行施工许可,实行开工报告制度;所有项目建立责任登记制度,实行质量追纠制;所有项目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所有项目,特别是危桥项目都建立规范的资料档案,实行一路一档、一桥一档;所有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未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交付使用。

(四)抓好督查调度。从年初开始,市交通运输局先后组织了5次督查调度,对农村公路建设及危桥改造加固民生工程建设、养护工程实施情况和乡镇养护管理标准化建设进行调度,总结交流经验做法,深入查找存在问题,认真研究跟进措施。强调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艰巨性,要尽快组织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年度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五)抓农村公路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活动。根据宿州市市委《宿州市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四个方案》(宿办秘[2 0 1 1]4 2号)和《关于开展工程治理重点领域集中检查的通知》(宿治工办[2 01 1]4号)精神,为切实加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加快工程进度,强化工程建设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建设管理,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全市公路建设市场督查活动方案》,市交通运输局、市监察局对全市公路建设市场,特别危桥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市县乡处开展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域专项排查活动,对排查的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原因,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市县乡处对整改结果认真复查。

(六)抓好公路安全保障。为进一步做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学习宣贯工作,结合农村公路管理实际,市县乡公路管理处制定了《学习宣贯(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组织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使全市农村公路管理系统的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和领会《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

容,切实维护我市农村公路的安全、完好和畅通。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进展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末开工;

2、农村公路建设国家和省补助资金至今未到位,一定程度影响工程进展;

3、部分县区缺乏桥梁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处理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复杂技术问题;

4、部分县区农村公路建设地方配套资金未落实,影响一些项目实施;

5、农村公路养护责任未落实到位,未能真正发挥乡镇公路管理机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实施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督查调度,促项目开工,确保8月底危桥加固改造工程项目全面开工,11月底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技术指导力度,规范建设资料整理,完善建设程序,建立规范齐全“一桥一档”资料,各县区没有按《 市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报备资料的要在8月1 5日前将相关资料报市局备案;各县区交通局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要加大对参与危桥加固改造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技术知识的培训,确保工程规范管理;要加大实体质量抽查频率,加大问题整改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强化外观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工程整体形象;市局将适时与发改委、财政局、监察局联合督

查,对工程进展缓慢,监管不力的县区,除通报批评外,将调减明年工程建设计划,同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底目标考核。

2、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各县区要加大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实施力度,针对当前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中央补助资金还未到位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一是继续积极保持与省交通厅计划处、省公路局的联系衔接,及时掌握中央补助资金计划落实动态,以指导和组织工程实施。二是在实施项目管理中认真执行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规范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三是积极向县区政府汇报,落实配套资金,促项目开工,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3、进一步推进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建设。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达到“六落实’’。具体为:落实管理机构,成立乡镇公路管理站或办公室,明确分管领导兼任其主要负责人,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和工作设施,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养护组织,从实际出发采取区域或路线承包等多种模式,建立日常管养组织,健全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管理生产作业人员,实施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落实工作职责,明确乡镇公路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养护生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规章制度,建立目标管理、检查考核、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和公路巡查、出勤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乡规民约,并严格监督执行;落实管养资金,建立县乡财政和村级集体积累投入以及群众性筹资等多渠道筹资机制,保证日常养护管理资金需要;落实管养效果,认真组织乡村公路路基、路肩、路面和桥涵全面养护,搞好公路绿化,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确保路容路貌良好,安全便捷畅通。

4、加大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根据省局安排,加大农村公路险段、危桥的排查,实行登记造册,明确责任,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彻底避免人为 因素弓I起安全事故发生。

上一篇:年俗小报春节手抄报下一篇: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