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案例分析

2022-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商业贿赂案例分析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其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贪婪、投机侥幸、冒险、攀比、双赢等心理。其行为具有预谋性、隐蔽性、狡猾性、群伙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

[关键词] 商业贿赂 犯罪心理 行为特征

商业贿赂犯罪通常是指自然人和单位在商业经济活动中,为谋取私利而实施的行贿、索贿、受贿,以及介绍贿赂等犯罪行为的总称。近年来,商业贿赂在我国作为一种“潜规则”大行其道:医药购销回扣成风,工程承发包、金融信贷等领域贿赂盛行,不仅破杯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也滋生了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侵蚀着社会的道德基础,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

一、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是由多种消极因素造成的,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形成而言也莫过如此。

1.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体因素来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商业领域中,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涨的物质需要,人们往往会挖空心思去追求最大的利益。马克思在《资产论》中引用的一段西方名言极好地说明了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心态:“有适当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因此,在此种心态驱使下,行为人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就会不择手段,包括使用行贿与受贿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利欲。

从主体外因素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发育过程中,有关市场运行规则、管理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为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同时,有些已有的法律规章制度在执行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行政干预在一些经济领域中还起着主要作用,加之透明度低,监管不力,造成“权力寻租”。如土地使用权批租、工程项目发包,信贷资金融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共消费品的购买等等,市场机制未发挥主导作用,不少是在行政权限中。

2.商业贿赂犯罪心理逐步形成的过程是由于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同一个时间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个体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入被反映对象,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影响和无关的影响则处于被拒绝(避开、抑制)的地位。上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选择性,它包含着对外界特定事物的主观解释和反应,表现出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指向。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心理选择性的规律。

根据社会化的要求,心理选择可分为积极选择和消极选择。凡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积极的,凡是对违反社会要求的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是消极的。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正是消极选择、恶性循环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消极因素的选择;对社会形势认知的错误选择;对投机钻营者选择等。

3.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是在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推动其意志活动的动力。从人的需要的特征来看,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但人的需要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条件即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济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悬殊拉大,客观现实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要时,便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扭曲心理。在商业交易的过程中,犯罪人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和其他利益密切接触,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款”打交道,在虚荣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等扭曲心理的交配下,对非法利益贪婪的欲望逐渐强烈。在初犯时,这些犯罪人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慰和成功的体验之后,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了强化,如此以来,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由此可见,在商业贿赂犯罪中,一些人在寻求高层次的需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个人经济状况的关系,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关系,不顾个人的客观条件追求物质享受,往往挺而走险,以身试法,沦为罪犯。

4.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掩盖了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观点认为,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反复刺激个体的不良心理,就容易诱发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又依赖于这一环境而恶性转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不正之风诱发和掩护了商业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又利用了不正之风。如有的犯罪分子声称“我用手中钱买你手中权,你用手中权还我更多钱”。这实际上就是所谓“权力寻租”。根据“权力寻租”理论,掌握有权力的一方想必会寻找机会通过出租自己的权力获取好处,而拥有金钱却没有权力的一方则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金钱换取(租取)权力。在没有科学有效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权力制度制约的前提下,这就不可避免出现权钱交易。此种现象发生在商业交易领域,商业贿赂心理必然形成。

5.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心理支配下,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完成之后,作案得逞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表现在物质方面和精神需求面均得到了满足,犯罪人又通过肆意挥霍和享受不法利益,深深体会到了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无空“快感”,这种情况对行贿和受贿的犯罪人双方来讲都是如此,在己方获得巨大非法利益的同时,都丝毫没有给其对方带来任何损失,反而同样也带来了无尽的利益,所以,双方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方面,不像暴力犯罪等那样,心中不存在犯罪的罪恶感,反而感觉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自己是在遵守“规则”办事。因此,犯罪的双方在心理上感到非常坦然。在此种心理背景下,犯罪人为寻求更大利益,进一步强化了其贪婪的犯罪心理,从而又不断出现新的犯罪动机,肆无忌惮进行新的犯罪行为。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商业贿赂的心理根源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但心理不是机械地由现实的社会消极因素剌激直接引起的,而是要经过其大脑思想,受其业已形成的心理意识所发动、调节和控制的。由于各个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不同,因而其犯罪心理轨迹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现:

1.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生观、世界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动力结构,又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决定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它可以影响认识的正确性,制约情绪情感的变化,决定主体的意志品质,调节主体的行为习惯,甚至还决定个性的发展趋势。商业贿赂犯罪主体都有一定职务上的方便条件,理应为国家、集体和人民服务,但经不住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追求金钱、追求消费、贪图享受,其根源是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错误的信念,引发犯罪动机的产生,实施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2.贪婪心理

贪婪是趋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商业贿赂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在初犯时,商业贿赂主体占有欲望是由客观环境刺激或他人的教唆引起的。但经过多次的犯罪活动而没有被发觉,他们获得了心理快感和成功的体验之后,其贪婪的欲望逐步得到强化,如此一来,犯罪人的贪婪之心急剧膨胀,贪婪心理越来越巩固。

3.投机侥幸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往往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善于投机钻营,见风使舵,善于心计。一方面,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内心不愿意因犯罪而丢掉公职,但又有兼得“鱼与熊掌“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自己作案手段高明巧妙,奉行“一对一”、“二人转”、“三人在场不作案”的信条,自己不说别人不讲,就能蒙混过组织的监督,就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4.冒险心理

商业贿赂主体在贪婪心理、投机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为了得到更多的非法利益,逐步发展到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单位内外的各项规章制度抛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表现为尽最大“努力”去抓住每一个商业贿赂的机遇;而且在其可能实施的商业贿赂的机遇还未来临时,提前挖空心思去创造各种机遇以便进行商业贿赂,从而对各种非法利益最大化。

5.攀比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从事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行为,均受其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的认知活动支配。个体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预测、判断,选择等行为均以其对该事物的认知为基础,而且认知的产生、方向,却又受过去的经历,当前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三个因素的影响。商业贿赂主体看到同级别的人或不如自己的人过得比自己舒服,住房比自己好,便产生了不平衡的攀比心理,盲目消极攀比,认为“别人能捞,我为啥不捞“。最初,他们往往不具备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尝到甜头时便深陷其中,为了自己所谓美好的未来,大肆谋取私利。

6.双赢心理

在商业贿赂犯罪中,商业贿赂主体双方都没有利益受损,而均为最大利益获得者的心理支配下,秘密地进行着肮脏的交易。无论是处于行贿的一方,还是受贿的一方,双赢心理是商业贿赂犯罪双方的显著特点。

应指出的是,商业贿赂犯罪的心理复杂多变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现实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往往是多种心理必然的结果。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行为特征

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商业贿赂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谋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知识水平越高,智力越发达,那么人的心理结构就越完善,相应的行为就越能达到目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主体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违法经营者,违法犯罪对象大都为掌握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在实施犯罪前反复策划,精心预谋,利用管理上和制度上的漏洞进行,是一种典型的智能犯罪。

2.隐蔽性

商业贿赂是一种人所共知的违法犯罪行为,但为了掩盖事实,逃避追究,贿赂过程往往十分隐秘,基本上是以行贿双方“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受贿方和行贿方都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行贿方通常不会主动向司法机关举报。

3.狡猾性。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津的惩罚,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直接给予对方现金或实物,双方常假借各种名目掩盖犯罪痕迹。如为对方设定债权、转让股权,假借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信息费、顾问费、服务费、赞助费、外出考察,以及境外旅游、考察等的各种名义,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贿赂,甚至进行性贿赂等等。

4.群伙性

在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活动中,行贿人为了达到目的,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中,往往要疏通各个环节,涉及各个部门,因而呈现群伙性特征。例如,在医药卫生行业商业贿赂犯罪中,突出的表现是查处的案件窝案、窜案较多。由于不成文的暗回扣规则,往往一个单位(医院、工厂、公司)查处一个犯罪,拨出萝卜带出泥、一端一窝,一挖一串,一人吃暗扣,大家来平分,你有份我亦有份,“一把手吃多些,一般头头分得少一点,形成了贿赂全链条和群伙。群伙犯罪互相照应,互相包庇,共同牟利。

5.后果严重性

近年来,商业贿赂违法犯罪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只要有商业活动,就存在商业贿赂行业,并带有明显的领域和行为特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存在、蔓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商业贿赂犯罪背离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破坏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交易成本,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望原:商业贿赂:原因与对策[j].刑事法学,2007(8)

[2]李建军:对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思考[j].公安研究,2007(6)

[3]罗大华许相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及其预防措施[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论文

[4]单民周洪波:也谈商业贿赂犯罪的防治[c].中国犯罪学会2007年论文

作者:范大裕

第2篇:商业贿赂犯罪的法益分析

摘要:商业贿赂犯罪不是刑法中的概念,不具有统一的犯罪客体。通过对商业贿赂犯罪所涉罪名的犯罪客体进行综合归纳,从法益侵害的角度去探讨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既符合刑法理论又切实可行。从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来看,涉及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以及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等。商业贿赂物属于行为对象而不是犯罪对象,不能充分反映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在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诸法益中,只有市场经济秩序才是所有商业贿赂犯罪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法益;市场经济秩序

德国刑法学家毕恩鲍姆(Johann Michael Franz Birnbaum)在《论犯罪概念中法侵害的必要性》中指出犯罪的实质在于对国家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或者招致危险。刑法学家耶赛克(Hans Heinrich Jescheck)认为:“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现行德国法的所有刑罚规定都可以被溯源到对一个或者数个法益的保护”[1]。李斯特指出:“法益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所有的法益都是生活利益,是个人或者共同体的利益。产生该利益的不是法秩序,而是生活,但是,法的保护把生活利益提高至法益”[2]。商业贿赂犯罪作为一种贿赂犯罪,究竟侵犯了怎样的法益?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法益是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法律特征。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3]。虽然商业贿赂犯罪并不是刑法中的类罪名或个罪名,商业贿赂犯罪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直接客体、次同类客体或者同类客体,但并不能否定研究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意义[4]。刑法学界为了研究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通常直接以犯罪客体的名义来进行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评析现有犯罪客体理论的基础上,从法益侵犯的角度来揭示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法益是指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这是一般性的法益概念,其中由刑法所保护的人的生活利益,则是刑法上的法益。犯罪客体实质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即犯罪客体的内容应当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法益),而不宜表述为社会关系[5]。当然,由于犯罪客体和法益的内涵并无本质上区别,论文之所以称法益侵犯不外呼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商业贿赂犯罪并不是刑法中的罪名罢了。

一、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研究现状

虽然商业贿赂犯罪不是刑法中的罪名,可对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进行研究的论文却并不少。从研究方法上看,既有笼统归纳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又有按照商业贿赂犯罪涉及个罪罪名来探讨其犯罪客体的;从犯罪客体上看,既有观点认为属于复杂客体,又有观点认为属于单一客体。

(一)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研究方法

在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方法是把犯罪客体作为商业贿赂犯罪构成要件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认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而且,必然侵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当公平的竞争秩序”[6]。也有人认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客体的不同性质是商业贿赂与一般贿赂的本质区别。商业贿赂直接损害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主要的是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7]。

另一种研究方法是只针对商业贿赂犯罪所涉及的具体罪名来研究个罪的犯罪客体。“我国商业受贿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商业领域中的公职受贿罪侵犯的客体就应该是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单位受贿罪的客体应该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职能行为的不可交换性”[8]。

(二)商业贿赂犯罪客体的内容

1.认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有人认为,商业贿赂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不可收买性与廉洁性,即公司、企业人员的廉洁制度[9]。也有人认为,商业贿赂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10]。

2.认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但客体的主次却不相同。有学者认为,部分商业贿赂犯罪(如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侵犯的客体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破坏了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立法者认为这是主要客体,因此现行刑法将部分商业贿赂犯罪设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作为一种贿赂行为,它们又都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进而指出,从惩治职务犯罪的需要出发,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客体应该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并建议将公务贿赂和商业贿赂集中规定于第八章的贪污贿赂罪中[11]。也有人认为,商业贿赂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又侵犯了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人员的信义义务[12]。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商业贿赂犯罪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直接客体、次同类客体或者同类客体,并进而认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并不是商业贿赂罪的犯罪客体[4]。

二、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社会关系多样化

商业贿赂犯罪不是刑法中的概念,不是刑法中的类罪名、个罪罪名,自然不应存在统一的犯罪客体问题。商业贿赂犯罪所涉刑法中的个罪罪名具有自己独自的犯罪客体,当然由于这些罪名均属于贿赂犯罪之列,因而这些罪名的犯罪客体具有许多相同性或一致性是完全可能的。既然商业贿赂犯罪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犯罪客体,笼统概括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统一客体的做法就有所不妥。如果通过对商业贿赂犯罪所涉罪名的犯罪客体进行综合归纳,从法益侵害即侵犯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探讨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不仅符合刑法理论,而且切实可行。至于商业贿赂犯罪究竟侵犯了哪些社会关系,或者说哪些法益受到了侵害,应当结合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商业贿赂犯罪所涉及的刑法罪名加以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法益

1.商业贿赂犯罪侵犯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商业贿赂中,行贿人之所以行贿,是为了获得销售或购买某种商品的优先权,这便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妨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受贿人之所以受贿,是为了通过向行贿人提供销售或购买某种商品的优先权而收受贿赂。商业贿赂在破坏公司、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影响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商业贿赂的存在,市场参与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贿赂有商事决定权的对方当事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市场地位,这就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有的经营者不再安心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技术的方法来赢得市场,而是乐于以贿赂的方式去销售劣质产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商业贿赂的蔓延,败坏了社会风气,侵害了社会利益。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需要各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而商业贿赂犯罪刚好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侵犯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因而商业贿赂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有学者认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了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客户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平市场交易秩序[13]。有学者认为,虽然商业贿赂行为必然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但这仅限于经济法意义上的商业贿赂。就我国刑法而言,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并不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为我国刑法将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而并没有规定在本章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因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就不是商业贿赂罪的犯罪客体[4]。本文认为,虽然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设置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而未规定在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中,这只是基于当时立法现状的考虑而这样设置的,即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立法者可能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主要妨害了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六)》把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对象扩大到除公司、企业人员之外的其他单位人员,把这两种犯罪仍然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明显不恰当,完全有必要在今后再次修订刑法时考虑将这两种犯罪调整到第三章第八节中去。但立法上的设置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并不能足以改变商业贿赂犯罪侵犯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一客观事实。况且,不论这两种犯罪放在刑法第三章第三节还是放在第三章第八节,均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把市场经济秩序作为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的社会关系没有任何问题。

2.商业贿赂犯罪能够侵犯受贿者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非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能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企业的利益之上,必须遵循相应的业务规范并保持廉洁自律。如果非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时非法收受请托人给予的财物,就侵犯了其业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而言,由于《公务员法》、《国有企业管理条例》等对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的廉洁自律作过明确规定,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收取请托人的财物,就违背了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为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的活动具有公共性,他们行使职权时所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受贿就侵犯了公共利益,这是国家廉政建设所必需加以禁止的,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的职务行为必须保持廉洁,如果收受贿赂就等于行贿人用财物收买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此,商业贿赂犯罪对所有的受贿者而言,都无一例外地侵犯了这些人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3.商业贿赂犯罪可能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商业贿赂罪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益,侵犯公司、企业管理秩序,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等其他客体”[14]。 “在商业贿赂罪中,行贿人的财产所有权有时会受到侵犯,有时并不一定受到侵犯,并不是一种必然会受到侵犯的社会关系”[4]。在商业贿赂中,当某市场主体因被他人索要贿赂物时,该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就受到了侵犯。若是某市场主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主动给予他人财物时,该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就没有受到侵犯。由此可见,财产所有权只是商业贿赂犯罪可能侵犯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必定侵犯的法益。究其原因,是因为贿赂物是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仅仅属于行为对象而不是犯罪对象,不能反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通说认为,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15]。据此,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贿赂物是贿赂犯罪的犯罪对象[15]。随着学界对犯罪对象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与犯罪对象相对应的独立的行为对象的概念,认为行为对象是指界定行为所要求的,行为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人或物[16]。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同时存在,但它与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存在必然的本质与现象的联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说明行为,它是行为直接指向的事物,应该属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之一[16]。将犯罪行为直接作用且不反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事物界定为行为对象,有利于正确区分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的界限。在商业贿赂犯罪中,贿赂物虽受到行贿方、受贿人双方的直接作用,但并未反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而不能作为犯罪对象,而只能认定为是行为对象。如果把贿赂物作为犯罪对象,行贿人的财产所有权就应当受到刑法的保护,行贿人就成了被害人,行贿的财物就应当予以返还。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与1988年1月21日《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贿赂财物及其他违法所得一律没收”的规定相违背。由此可见,将贿赂物作为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行为对象,是充分认识并非所有的商业贿赂犯罪都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的理论反映。

(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是所有商业贿赂犯罪侵害的共同法益

如前分析,商业贿赂犯罪所涉罪名侵犯的社会关系可能涉及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受贿者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以及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等。在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三种法益中,只有市场经济秩序才能揭示所有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属于所有商业贿赂犯罪共同侵犯的法益。财产所有权仅在被索取贿赂时才受到侵犯,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仅限于市场参与者在收受贿赂时方受到侵犯,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却是所有商业贿赂犯罪都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才刚刚起步尚不完善,但随着社会经济组织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经济竞争特别是商业竞争也渐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直接参与市场从事经济活动,必然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占领市场,这也是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所在。由此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商业贿赂盛行,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各有评判,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有人认为这是市场机制的畸形发展”[17]。

如果从实施贿赂的行为上看,商业贿赂犯罪所涉的刑法罪名可分为三类:行贿犯罪、受贿犯罪和介绍贿赂罪。当某人因为被他人勒索而给付财物时,该人的财产所有权遭受侵犯;当某人自愿给付受贿者财物、当某人收受请托方财物、当某人为贿赂双方牵线搭桥并促成贿赂目的实现时,财产所有权均不可能受到侵犯。虽然受贿人因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收取请托人的财物而使自己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受到了侵害,但对于行贿者的行贿、介绍贿赂人的介绍贿赂来讲,却并不会侵犯行贿者、介绍贿赂者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因为行贿和介绍贿赂本身并不需要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论是行贿、受贿还是介绍贿赂,都必然侵害市场经济发展中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可以说,贿赂是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腐化剂,商业贿赂催生了不正当竞争的产生并加速了不正当竞争的蔓延。

从商业贿赂犯罪所涉刑法罪名的主体来看,这些犯罪主体可分为有职务行为的主体和没有职务行为的主体两大类,其中有职务行为的主体依据职权的不同,又分为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和非国家工作人员两种。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在行使职权时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这种职权影响面广。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使仅限于非国有公司、企业的部门范围内,其职权影响相比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而言要小得多。不论这些主体的身份差别有多么巨大,不论这些主体的职权范围有多么不同,只要这些市场主体在商事活动中实施了与贿赂有关的活动,都必然影响到各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平等地参与竞争,都必然影响到公平竞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而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和财产所有权这两种法益却会因主体的不同而并不一定在所有罪名中都受到侵害,这两种法益不能完全反映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刑法修正案(六)》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中“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扩大为“非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人员”,由于其他单位并不一定就是公司、企业,因此如果还把这两种犯罪依旧设置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中就与侵犯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的分类客体有所不符。如果将其设置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中,就能既反映出第三章的同类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又能反映出第三章第八节的次同类客体是市场秩序,从而与立法者根据同类客体、次同类客体来设置刑法条文、刑法罪名的目的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Jescheck,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Teil,5.Auflage,1996,S.7f.

[2] Liszt,Lehrbuch des Strafrechts,Nachdruck,1995,S.4.

[3]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

[4] 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5).

[5] 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67,181.

[6] 熊金文,康诚.商业贿赂犯罪构成之特点[J].人民检察,2007(1).

[7] 官旭明.商业贿赂的犯罪构成要件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1).

[8] 赵冬燕.商业贿赂犯罪研究[A].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11).

[9] 苏惠渔.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500.

[10]孙立权,曲胜.论商业贿赂罪[J].行政与法,1994(3).

[11]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与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立法[A].商业贿赂犯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252.

[12]刘庆伟.商业贿赂罪客体问题研究[A].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5):252-254.

[13]杨信.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J].广西社会科学,2007(12).

[14]何显兵,刘超.商业贿赂罪客体探析[J].人民检察,2007(15).

[15]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上、下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17,1137.

[16]李洁.犯罪对象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68,76.

[17]吴一平.论商业贿赂及其构成要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5).

(责任编辑:陈树明)

作者:邓中文

第3篇:商业贿赂案件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文章以某市工商系统2011—2012年度十佳案件为案例,对商业贿赂进行经济学分析。按照“经济人”假设,商业贿赂是参与双方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作出的理性决策;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商业贿赂前提是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后果是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包括提高商业贿赂的查处率、增加贿赂成本、加强信息披露等。

关键词:商业贿赂 成本收益 委托代理

文献标识码:A

一、案情简介

我们选取的研究案例是2012年某市装饰行业系列商业贿赂案例,该系列案件涉案数额大、涉及人员多、牵涉面广,被选为某市工商系统2011—2012年度十佳案件之一。针对装饰公司及设计师收受回扣的行业“潜规则”,在纪委等部门的指导下,某市工商局从2012年6月份开始,开展了装饰行业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期间共查办了25宗装饰行业商业贿赂案件。

2012年5月31日,执法人员对某市建材经销商进行检查,发现多份《品牌战略合作协议书》,协议反映了某建材商为促成交易,支付返利回扣给多家装饰公司及个人。同日,执法人员又对建材商户进行检查,发现《返利申请表》、《出仓单》及售货凭证等资料,涉及20余家公司及个人。因案件涉及数额巨大,某市工商局已将该系列商业贿赂案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已有文献研究商业贿赂大部分基于法学和行政学的视角,我们则尝试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商业贿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制商业贿赂的对策。

二、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机理分析

按照“经济人”假设,商业贿赂案件贿赂行为的发生主要源于各行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当事人在迫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最终决策取决于贿赂收益和贿赂成本的比较。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探究某市装饰行业系列商业贿赂案件产生的机理。

1.建材经销商行贿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某市装饰行业系列商业贿赂案件中,建材经销商是行贿方,首先对建材经销商行贿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与行贿的成本收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1)行贿收益。建材经销商通过行贿能够得到装饰设计师推荐并从中所能获取的利润。(2)行贿交易被查处的概率。(3)行贿直接投入,包括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4)如果贿赂行为暴露, 则建材经销商受到的惩罚,包括经济损失(罚款、没收财产、职业限制)、法律制裁(监禁、剥夺公民权利、消灭犯罪分子生命)、道德惩罚(名誉损失)。

可见,经销商的贿赂收益主要是获得设计师推荐而获取的利润,行贿成本包括行贿直接成本和行贿行为暴露受到的惩罚,行贿行为是否暴露则取决于被查出的概率。这里对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第一,建材经销商行贿带来的利润越大,行贿的净收益就越大,行贿动机越强,反之,行贿获得的利润越小,则行贿的净收益越小、动机越弱。第二,贿赂行为被查处概率越高,行贿越容易暴露,则行贿的净收益越小,行贿动机越弱。极端地说,如果行贿被查出概率达到100%,则行贿的成本达到最大化,设计师将没有动机进行行贿行为;如果行贿被查出概率为0,行贿成本只有直接投入,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则行贿的净收益最大化,设计师行贿的动机也最强。第三,行贿直接投入越大,行贿成本越高,行贿的净收益越低。然而,行贿投入越大,经销商给設计师的回扣比例越高,对设计师的诱惑也越大,行贿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此时经销商是否发生行贿行为主要取决于它的风险偏好态度和市场竟争态势等因素的约束。由于中低档建材销售市场竞争激烈,由设计师推荐促成的交易成为中低档建材销售的主要来源,因此,虽然投入越大经销商的行贿净收益越小,但是为了获得设计师的推荐则不惜加大行贿投入。高档建材市场竞争较小,设计师推荐的销量占的比例不高,花大力气增加行贿投入所获取的收益而声誉受损大,因此高档品牌的理性选择是不去满足设计师的高回扣要求。第四,行贿暴露后建材经销商受到的惩罚越严厉,则行贿成本越高,行贿的净收益越小,行贿动机越弱;惩罚越小,则行贿成本越低,行贿的净收益越大、动机越强。在我国现行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着重罚受贿而轻罚行贿的问题,这将减轻行贿成本,客观上增加行贿的净收益,不利于减少商业贿赂事件。

2.设计师受贿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某市装饰行业系列商业贿赂案件中,设计师是受贿方,这里对设计师受贿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与受贿的成本收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1)设计师得到建材经销商行贿的收益;(2)设计师受贿行为被发现的概率;(3)设计师所在岗位的合法收入;(4)如果受贿行为暴露,则设计师受到的惩罚,包括{1}经济成本,如罚款、没收财产、职业限制。被查处设计师可能会在其它地方或替代职业、职位上获得工作;{2}法律制裁,如监禁、剥夺公民权利、消灭犯罪分子生命;{3}道德惩罚,如舆论遗责、名誉损失、社会歧视。第一,设计师收取贿赂的收益越大,受贿的净收益越大,受贿动机越强;收取贿赂的收益越小,则受贿的净收益也越小,受贿动机越弱。受贿收益的期望数额一般与受贿者的职位高低、权利大小以及行贿者对潜在利润的预期和渴求程度有关,受贿者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行贿者对利润的预期和渴求程度越强, 则受贿者的期望收益相应也应越高。第二,受贿行为越容易被发现,则受贿的净收益就越小,受贿动机越弱;受贿行为越难被发现,则受贿的净收益也越大,受贿动机越强。第三,设计师在现有岗位上的既得利益越大,则受贿被发现后的机会成本越高,则受贿的净收益越小,受贿动机越弱,反之则设计师的受贿动机越强。第四,对受贿行为的惩罚越严厉,受贿成本越高,受贿的净收益越小,受贿动机越弱;对受贿行为越宽容,受贿成本越低,则受贿的净收益越高,受贿动机越强。受贿者在其他职位上可能得到的收入越大,受贿成本越小,他越有动机发生受贿行为,因为即使他被发现后降职或调离,他仍可以在其他职位上得到补偿;反之,如果在其他职位上的补偿越小,社会对受贿者的排斥越强,一旦被查处后难以找到替代的职位予以安慰,则此时受贿的成本就越大。极端地,如果受贿行为被发现后,受贿者可能被撤职或找不到任何替代职位,此时受贿者的经济损失最大,受贿成本也达到最大,受贿动机将大大减弱。

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机理分析

商业贿赂的前提是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将参加某活动的参与者分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其利益选择行动,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故意隐藏自己的行动。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参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分析某市装饰行业系列商业贿赂案件。

1.委托代理关系的界定。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建材采购决策中,客户和设计师建立了一种隐性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客户是委托方,设计师是代理方,由代理人设计师代理委托人客户的建材采购决策。由于客户的信息不完备性及客户与设计师之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性,客户委托设计师推荐建筑材料的同时,设计师对采购建材的实事求是程度无法观察,客户也无法对设计师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为实现代理人自身的最大化,设计师有可能利用相对于委托人客户具有的较强信息优势,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代理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设计师是信息优势参与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自发会产生两种负面效应,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題。所谓“逆向选择”指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信息劣势的一方则处于对自己不利的位置上。在建材产品选择方面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有一些建材的质量不佳,但能为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回扣比例,因此设计师就尽量推荐这些回扣比例高而没有质量保障的建材,或者搭配给一些可用可不用的高回扣材料。客户由于不知情,被动接受了推荐的建材,还以为装饰效果更佳,结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回扣比例高的建材越好卖,而品质高、回扣低的建材逐渐退出设计师推荐的建材销售市场,最终使设计师推荐的建材销售市场形成“劣材驱逐良材”现象。另一方面,建材经销商给设计师的高回扣都将反映到建材价格上,导致建材价格高昂。逆向选择使建材经销的返点和设计师吃回扣的现象成为行规,在没有行政和法律的干预下,客户最终面临的是价格高昂而品质没保障的建材。另一方面,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指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一方“隐藏行动”的一种行为。设计师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客户进行推荐、诱导,让客户按照设计师的意向购买建材。在利益趋动下,设计师理性的选择是推荐回扣高的建材,而推荐高质低价的建材对设计师并无好处。

由于设计师推荐的销量占了大部分,且建材经销市场竞争激烈,建材经销商为获得利益往往不再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来提高竞争力,相反却把财力、人力用于对设计师寻租,进而获得设计师的优先推荐,经销商在寻租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造成了经销商不断提高返点比例,设计师索取回扣的胃口越来越大,极大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3.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信息不对称。客户—设计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建材采购中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设计师往往拥有比客户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体现在:第一,建材产品的选择方面。设计师具有客户不可比拟的信息,如专业知识、对产品质量的判断力、与经销商的交往和谈判经验,客户自己不能判断、寻找和选择适合的建材,必须通过设计师的推荐确定建材;第二,建材的价格方面。设计师利用其对建材品牌、质量的信息优势,相对于客户,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建材的真实价格;第三,评价失灵。由于客户房屋的特质、所处的环境和建材的匹配度等因素,即使是同一种建筑材料的装饰效果都有所差异,导致了客户很难根据装饰结果来判断建材的质量。

当然,委托人客户要弥补自身的信息劣势,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专业性很强的建材采购信息,但是必须要付“代理费用”(如找行业组织要付费、找设计师朋友要欠人情),“代理费用”可能会超过节约的成本。因此,在建材采购中委托人客户的决策往往受制于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代理人设计师。(2)契约不完备。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委托人与代理人在实施建材采购过程中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双方的行为。然而,契约是不完备的,它不可能预料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不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而且为了装饰效果必须给设计师以充分的自由处置权。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可以通过掌握的信息,利用不完备的契约和建材采购中的机动权去谋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从而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四、案例启示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减少商业贿赂净收益的途径则是降低贿赂收益和扩大贿赂成本。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反商业贿赂的关键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建立对消费者的信息支持制度。可采取如下措施治理商业贿赂:

1.提高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查处概率。通过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水平来发现和寻找商业贿赂,改善查处机构监督查处的手段和技术,具体做法:第一,完善群众举报的保护和重奖制度。最重要的是保护举报者的人身安全,对打击报复举报行为者给予严厉惩治。同时,还必须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到群众举报的收益,对群众举报予以较大幅度的物质奖励和必要的精神奖励。第二,创建特殊部门或机构,如反商业贿赂委员会,增加专门从事反商业贿赂的警力和财力。第三,评估商业贿赂高发的行业和领域,进行特别关注。第四,加强公司审计、财务部门对采购工作的监督审查,强化公司内部控制。

2.增加贿赂者的惩罚成本。一方面,使贿赂者付出沉重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损失。加大对贿赂分子的经济惩罚力度,不但要追回非法所得,还要进行大额罚款,给贿赂分子以最大的物质剥夺。减少行贿人和受贿人对替代工作的预期收入,避免他们在贿赂暴露后仍有较好的收入来源。例如,工程招投标贿赂案发后,如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对其负有责任的建筑设计、施工企业和工程监理,终止其营业执照,并列入“黑名单”,取消其永久性资格。在装饰建材商业贿赂案发后,永久取消涉案设计师的从业资格,将涉案的装饰公司列入“黑名单”。另一方面,使贿赂者付出高昂的精神成本。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罪行予以公开,从而对犯罪分子及其家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大案要案要予以公开审判、公开披露和公开报道,使其名誉扫地、无法在社会立足,而且使其利益相关者名誉受损。对不便执行严厉惩罚的地方(由于政治或其他的原因)采用非正式的惩罚措施(例如,不合意的调动、反面宣传、职称的损失)。此时贿赂的成本达到最大, 贿赂行为将会减少。

3.加强信息的披露。通过政府的干预,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对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隐形信息给予披露,让普通的大众能够方便的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搜寻、选择和评价等。由政府支持、行业协会主导建立一个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使消费者能够很详细的了解到各个装饰公司和设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诚信水平、建材产品的详细信息(基本成份、装饰效果、价格、联系方式等)。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消费者的选择面,又能够对装饰建材领域内的不正当行为进行监督。

4.推行行业准入和评价制度。由市建筑装饰协会、市装饰材料行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市专委会,三大行业协会号召各成员单位组成“诚信联盟”。由三大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组织对设计师的专业程度及经验进行认证,符合条件可备案并领取设计师资格证书。如果是非设计专业的人从事装饰行业,必须有数年工作经验,并且通过协会组织的设计师资格考试。将合格的设计师名单公布在行业协会网站上,以便消费者对设计师有进一步了解。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对设计师的行为加以规制,让消费者在接受了设计师的推荐服务后,能够判别出优劣并作出评价,进而指导其以后的行业行为。

5.反商业贿赂制度化而不要“运動化”。商业贿赂的前提是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后果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商业贿赂成为行业的潜规则。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相关行业本身存在不规范问题,商业贿赂已经成为我国部分行业的潜规则。我国很多地方已采取大规模、间歇性的运动式反商业贿赂活动。然而,根据国外经验,采取运动式反商业贿赂的地方,在惩治的间歇期商业贿赂案件数量严重反弹,导致社会对政府惩治商业贿赂的诚意和能力感到失望,商业贿赂的风气仍旧蔓延。

从打破商业贿赂潜规则的角度出发,应建立可以信赖的制度化机制。对于监察机构,不仅要发现和披露装饰建材贿赂的大案要案,而且还要把诚实可信的装饰公司和设计师行为公之于众,清除以往的贿赂行为在社会舆论中形成的累积性影响,调动全社会反商业贿赂的积极性。

为了打破必须进行贿赂才能获得交易的潜规则,可以倡导采取一种联合抵制商业贿赂的行为。例如,在工程项目招标时,投标者为了一个具体项目被召集起来,可以鼓励他们与政府或者他们自己相互之间签订一个“反贿赂公约”。每个投标者同意不行贿,并揭露此间的行贿行为,而政府要做出特殊努力以确保整个运作不被贿赂行为所玷污。通过这个途径,规则在同一时刻为每一个人做出了改变,参与者本人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一部分。选定的合约被授予某个投标者以后,其他投标者继续碰头以对其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为今后类似性质的运作建立起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江.商业贿赂的检举成本收益与监管方法.学术交流,2009(8)

[2] 胡鞍钢,过勇.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3] 彭敏,华阳标.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与反腐败的对策.求实,2006(9)

[4] 梁玉红.从行贿者入手治理商业贿赂,2013(10)

[5] 胡俊.商业贿赂中的潜规则探寻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2013(9)

[6] 江润才.商业贿赂解读学习月刊,2006(3)

(作者单位:东莞市行政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责编:吕尚)

作者:江炎骏

第4篇:打击商业贿赂案例

广东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成果及案例

11日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通报,今年2月广东省部署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以来,91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调查措施,涉及处级以上干部17人,科级干部34人,查处充当保护伞人员2人。行动小组还通报了番禺沙湾镇某村委会主任涉嫌受贿35万、索要广州出租车司机“茶水费”等案例。

全省共查结商业贿赂案45件

据悉,“三打”行动以来,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印发了《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深入开展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和《关于深入开展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抓紧抓好办案工作的通知》,积极有效开展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在省纪委、省监察厅的坚强领导和统一协调下,21个地级以上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同各级执纪执法机关稳扎稳打,建立起“统筹各方、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加强督导”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取得初步打贿成果。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省各级司法机关、执纪执法部门重拳出击,严肃查处了一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面广的商业贿赂案件。今年2月部署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以来,全省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45件,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件,行政处罚21件,刑事处罚21件。全省正在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不含检察院正提起公诉和法院正在审理)共219件222人,涉及单位25家,涉案金额4348万元,其中纪检监察机关核查40件,公安机关侦查31件,检察机关侦查102件,工商部门调查44件,其他部门2件;涉及处级以上干部17人,科级干部34人,91人被采取刑 1

事强制措施或调查措施,查处充当保护伞人员2人。

工商部门1个月查15宗案

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特别单列通报工商部门的“佳绩”:据统计,2月10日至3月6日,全省工商部门共立案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宗,结案6宗,依法作出行政处罚。这些案件分别涉及商贸经销、旅游餐饮、服装生产、日化用品,建筑材料等行业。结案的6宗案件涉及6家私营企业,受贿主体涉及10人次,案值共计283万元。

番禺一村委会主任涉嫌受贿35万

广州市公安机关按照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小组关于信息互通机制的要求,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协调联动,共享案件线索。近日接到番禺区纪委移交案件线索后,迅速开展侦查攻势,成功侦破番禺区沙湾镇某村民委员会主任黄某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

初步查明黄某利用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便利,非法置换建设用地指标并免收相应的指标置换费用,收取行贿人何某贿送的现金35万元,现黄某被依法刑事拘留,何某被采取调查措施。

向出租车司机索贿受贿3.8万元

曾经轰动一时的广州出租车司机举报公司管理人员收取“茶水费”案在“三打”行动中告破。

去年,出租车司机“老王”举报出租车公司管理人员收取“茶水费”,经向市有关部门举报未果。随后,“老王”在媒体与省政协委员的陪同下到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经过广泛摸排线索和细致的核查工作,借力“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的强大声势,成功破获该案,于2012年2月16日抓获某出租车公司营

运部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蔡某某。

目前初步查明蔡某某索贿受贿犯罪事实涉及8辆车10个人,涉案金额3.8万元。该案成为全省公安机关在“三打两建”行动中破获的首宗商业贿赂案件。

韶关学院原副校长等人涉嫌受贿

目前省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小组已查处的案件包括:韶关学院原副校长(副厅级)罗水明涉嫌收受工程承包人贿赂案;广州市花都区公路管理局原局长(正处级)肖孟涉嫌受贿案;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原经理、湛江市电视台原台长童小玲涉嫌巨额受贿案;大埔县银江镇原党委书记、原镇人大主任管加周在工程发包、拨款及招商引资活动中涉嫌收受贿赂案;惠州市发改局原副局长、粮食局原局长廖庆华涉嫌利用发包工程和划拨工程款的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案;四会市教育局原局长林金德在学校采购、工程建设中涉嫌收受贿赂案。

格力电器员工利用质检受贿被查

珠海市公安机关通过摸排前期案件线索和排查重点嫌疑人员的梳理工作,于2012年2月查获刘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初步查明刘某在担任中山某实业公司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售后服务办事处负责人期间,为提高供货送检合格率,多次行贿格力公司质量检测人员,行贿金额共计25万余元。

随后公安机关乘胜追击,深挖扩线,又迅速查获何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初步查明,何某利用担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筛选分厂钣金组外检员的职务便利,收受送检人员贿送现金。目前,刘某、何某均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第5篇:贪污贿赂与商业贿赂区别分析(推荐)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区分要点

1、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别:

两者的手段、目的都不相同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为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盈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没有归还的行为。虽然两者都是特殊的主体,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但贪污是永久地占有,挪用公款却是暂时性地占有;贪污实现了财物权的转移,而挪用并没有转移财物手所有权,只是暂时占有公款,以达到使用和收益的目的;贪污是通过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达到目的的,而挪用公款一般都为擅自私用公款,没有、也不必要采用贪污所实施的手段。虽然两罪同属“贪污受贿罪”这类大罪里,但由于这两个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不一样,所以贪污罪的最高刑可判死刑,而挪用公款罪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

2、贪污罪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区别

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将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属于单位犯罪。

(2)、客观表现不同,贪污罪的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个人非法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各种名义,为了单位集体的利益,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单位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须特别注意的是有的贪污案件中,虽是经单位一些领导研究决定,但非法将公共财物私分给单位的少数人的,由于非法将公共财物占有的只是少数人,所以这类案件就是相对于单位的少数自然人集体贪污的共同犯罪。

(3)、犯罪目的不同,贪污罪的行为人的目的是自己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是为了单位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中饱私囊。私分国有资产罪中,行为人虽然也非法占有了财物,但他的目的是私分给大家,自己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就是为单位的利益实施犯罪。

3、单位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

单位受贿罪的客观表现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相同的,表现为索取他人财物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单位受贿罪区别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标准有两个方面:

(1),犯罪的主体不同。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即受贿行为是以单位的名义作出的。这里的单位仅限于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不能构成单位受贿罪的主体。

(2),单位受贿罪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能构成犯罪。单位一般的受贿行为尚未达到严重程度的不认为是犯罪,可按行政责任进行处理。“情节严重”应理解为索取,收受他人大量财物,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使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4、共同受贿犯罪与介绍贿赂罪的区别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犯罪构成上分析,构成介绍贿赂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贿赂人具有行贿意图或者明知国家工作人员有受贿意图,而故意充当“掮客”,从中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也就是说,介绍贿赂的行为人是在他人有了行贿或受贿的故意的情况下,才从中沟通、撮合的。这就犹如市场经纪人的作用一样,有买方和卖方的情况下,才从中说合成交生意的。在客观上,表现为在行贿、受贿双方之间进行引荐、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沟通、撮合行为本身既非受贿行为,也非行贿行为,而是独立的介绍贿赂行为。

而受贿罪中的共同犯罪,应理解为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有共同的收受或索取贿赂的故意,并实施了共同的收受或索取贿赂的行为,即受贿罪被告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其同事、家属或亲友伙同其共同参与收受财物的共同犯罪案件。

5、以上犯罪一般适用于国家机构、各级人大、党的各级机关、各级政协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如果是私有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虽情节相似,但是罪名不同。

对应关系大致如下:贪污罪——职务侵占罪;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行贿罪——对非国家人员行贿罪;

二、商业贿赂

1、商业贿赂行为特征:

(1)主体是经营者,赌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作为商业贿赂主体的 经营者不限于法人,除法人外,还包括其他组织和个人。法人也不限于企业法人,还包括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2)目的是为销售商品或 者购买商品,即为达到商业目的,通过贿赂手段,获取优于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地位。

(3)手段有两类,即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当然,商业贿赂与其他贿赂都属于贿赂的范畴,触犯刑律的都要给予刑事制裁,但在行政责任上是不同的,商业贿赂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行政处罚,其他贿赂要受党纪政纪处分。

2、商业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是一个统称,不是《刑法》确定的独立罪名,而是根据行为主体、行为性质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罪名。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刑法规定的以下八种罪名:(1)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2)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3)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4)单位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5)行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6)对单位行贿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7)介绍贿赂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

(8)单位行贿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

3、商业贿赂与一般馈赠的区别

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全面分析、综合判断:(1)发生财物往来的背景,如双方是否存在亲友关系及历史上交往的情形和程度;(2)往来财物的价值;(3)财物往来的缘由、时机和方式,提供财物方对于接受方有无职务上的请托;(4)接受方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提供方谋取利益。

4、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共同犯罪的,根据双方利用职务便利的具体情形分别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1)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2)利用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3)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分清主从犯的,可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会计犯罪

现行《刑法》关于会计方面的犯罪主要是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财务会计报告罪:

第一百六十二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于此罪不能涵盖的会计犯罪,根据行为的结果或性质所触及的其他罪名来定罪,如以偷税罪、逃避追缴欠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贷款诈骗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从案例透视商业贿赂案件高发的原因及对策

2006年3月29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XX涉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在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据查办该案件的兰州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XX一案属于典型的商业贿赂案,身为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区长,XX利用手中的权利,为有关商家在承揽工程、土地开发等方面提供便利,并从中获取利益。而该院近年来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此类以政府官员为行贿目标的商业贿赂案件所占的比例一直在逐年上升,值得警惕。

商业贿赂案件的主要特点

甘肃省检察院反贪局组织专人对该省商业贿赂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2003年以来,甘肃检察机关共查办商业贿赂要案36件,占立案总人数的18.4%,其中厅级干部4人,比较典型的案件有: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张玉舜受贿108万元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局长毛郁生受贿50万元案,兰州市原副市长杨在溪受贿191万元案,兰州市建委原副主任梁鸿斌受贿160万元案。

二是发案部门集中,行业特点明显。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商业贿赂犯罪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电信、金融等行业。200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药购销领域分别查办贿赂案件50件、18件和17件。从案件所反映的行业特征看,工程建设领域的贿赂案件多表现为房地产商、建筑工程承包商向房地产管理部门、工程发包方以好处费、回扣等形式行贿;土地出让领域的贿赂案件一般表现为房地产商、土地受让方以好处费、回扣等形式向土地批租转租部门人员行贿;医疗药品购销领域的贿赂案件主要表现为医疗用品的生产、代理或销售商以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费名义向医务人员行贿;电信行业贿赂案件表现为电信运营商及代理商以免除债务、装修住房、免电话费、利用本单位资源为对方提供商务交易机会等形式,对电信业务使用单位行贿;保险行业贿赂案件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及其职员以保险回扣、超标准或越范围支付高额代理手续费名义,向投保的单位负责人、购房、购车时的中介、代理人行贿;银行业发生的贿赂案件多表现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以回扣、赠送现金等形式向银行负责人或信贷部门负责人行贿。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

三是窝案串案突出,共同犯罪比例低。近年来,商业贿赂犯罪呈群体性趋势,行贿人向多人行贿的窝案、串案大幅度上升。如通过调查某药业集团经理行贿事实,成功查处兰州市建委原副主任梁鸿斌、兰州市原副市长杨在溪、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张玉舜等多人商业贿赂案件。另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仅有8件,占4%,比例较低。

四是犯罪手段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从查处的案件看,商业贿赂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作案时一般没有第三人在场,外人很难知悉内情,而行、受贿双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往往共同隐瞒相关情况。另外,商业贿赂的形式也越来越隐蔽除传统的账外暗中给予“回扣”的方式外,近年来逐渐出现了给付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外出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等貌似合法的形式,给发现和突破此类犯罪案件带来很大的困难。

商业贿赂案件为何频发?

导致商业贿赂多发、频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从甘肃查处的比较典型的一些商业贿赂案件中,我们发现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因素。

首先是竞争机制存在缺陷。一是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得到确立。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由于每个经济主体有着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一些经营者为了占领市场或获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采用商业贿赂的办法促成交易的实现。二是现有的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短缺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得行政支持、项目或物资,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非法利润,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有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没有固定供销渠道,在原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采取行贿手段获得物资供应;有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了推销商品或服务,也通过贿赂采购人员或服务对象的方式,争取交易机会。

其次是监督制约软弱无力。商业贿赂犯罪多发生在医疗、电信、金融、建筑、土地、交通等行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行业是高度垄断行业,经济资源由少数人员掌控,而对这些人员的监督往往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垄断行业或部门“一把手”监督不到位。许多商业贿赂犯罪的涉案人员是垄断行业或部门“一把手”,尤其是一些窝案串案说明,目前对垄断行业或部门“一把手”监督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不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而是“一把手”个人说了算。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二是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监督不到位。有的单位或部门对资金的运行或大宗交易监督缺位,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大肆受贿;对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管不力,造成管理部门人员大肆受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三是监督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监督的整体效能不高。各行业、各部门内部的纪检机关以及检察、公安等部门都有监督、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但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督的力度,客观上给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空间。

第三是制度建设尚不健全。一是行政审批制度存在漏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流于形式。有些行政机关、企业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被表面化、形式化,重大事项的决定往往还是一个人说了算,大额度资金使用仍然实行“一支笔”;有些单位、部门财务管理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二是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财务管理无章可循的情况已不多见,但相当一部分单位有章不循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一些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松弛,管理混乱,为贿赂犯罪提供了温床。三是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转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不完善、不落实,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四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目前,商业贿赂向多行业、多领域蔓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而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及国有单位,对国有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非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构成受贿犯罪的规定;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仅仅包括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没有关于公司、企业人员介绍贿赂的规定,也没有对单位行贿以及单位介绍贿赂的规定;商业贿赂的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致使一些其他形式的商业贿赂难以被追究。如何防范商业贿赂

防范商业贿赂犯罪,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首先,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次,要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第三,要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采矿权、探矿权出让办法。不断深化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改革,完善工程招标投标制度。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企业自律机制。企业要通过制定科学、规范、制衡的工作流程,设置必要的监控机构,加强对经营管理和财务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加强对生产经营、采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守法诚信和公平竞争观念,制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和不正当交易“黑名单”机制,对不遵循商业活动规则的,要进行公开曝光,并对其商业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

(三)严肃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增强法律震慑力。公安、检察机关在打击受贿犯罪的同时,还要注意打击行贿犯罪。要突出抓好商业贿赂犯罪大要案件的查办。根据情况,可在发案较集中的系统和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系统抓,抓系统”。要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积极拓宽案件来源渠道,不断提高侦查水平,增强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实效。

(四)扎实开展预防工作,筑牢惩防腐败体系。检察机关要针对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注意掌握案件多发行业、系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办案,帮助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要抓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建设,使之在治理商业贿赂犯罪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系统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发生。

第7篇:建立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

建立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推进医药购销

领域商业贿赂治理

去年,全市卫生系统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力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规范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与办法,初步形成了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较好地预防了各种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产生。

一、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思想道德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教育是基础,而抵制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起决定因素的是人员素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自身意识上、行为上对医药领域商业贿赂产生抵制和“反腐蚀”的作用。

1、建立新参加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制度。各医疗机构将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和职业道德内容列入新参加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计划内容,主题突出,专题明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比较系统培训,增强新参加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建 立典型引路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利用近年来发生在卫生系统的商业贿赂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将受贿、索贿案情进行通报,通过院刊、院网组织开展反腐治贿案例大讨论,以案说法,以案释疑,以案促廉,做到警钟长鸣。通过观摩警示片、参观监狱、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触动其心灵,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开展“维护医学圣洁,弘扬廉洁医风” 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使医务工作人员思想上产生触动。

二、以重点管理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管理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制度是保障。各地各单位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活动,从规范内部入手,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管事,用制度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针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临床用药公示通报制度、单品种用药监控制度。出台《关于公布贫困人员孕期保健和平产限额收费服务单位的通知》,去年全市有44家医疗保健机构从6月1日起向社会承诺服务。县级医院平产服务收费限额在1000元内,中心卫生院平产服务收费限额在800元内,分别比原先下降了2/3和1/2。

2、实行了综合性医院之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去年,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台州市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之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暂行规定》,减少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3、建立健全医疗服务 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完善落实各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建立医患双向承诺制度和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征求患者意见制度。

4、规范执行行政事业财物会计制度。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管,凡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折扣、让利、优惠等,都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杜绝账外账和“小金库”,杜绝科室收入与个人奖金直接挂钩等行为。

5、推行职业道德积分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对收受“红包”、馈赠、回扣、提成以及乱收费、私设“小金库”、药品招标等方面列入职业道德积分管理。

三、以预防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预防机制

1、完善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市级医院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市级医院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点》等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医疗服务流程等。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人事、财务、采购等事项的民主监督制度,坚决打压和消除滋生药品器械回扣的空间,努力遏止医疗卫生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

2、实行医药购销活动警示制度。对医药销售状况有嫌疑的药品予以警示、对进购状况有嫌疑的药品予以警示、对“大处方”予以警示。实行医药代表登记制度,与医药代表签定反商业 贿赂承诺书。

3、建立医生用药评价制和超常规预警机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对药品、医用器材采购、使用情况进行监控管理。推行大处方医生诫勉谈话和大用量药品淘汰制度。如台州医院的药库每月均将上月的药品出库量在前20位的药品进行汇总,并送交监察审计科,由监察审计科进行统计分析,对用药量异常或可疑的药品通过专用药品监控软件进行核实和分析。在每个季末,监察审计科会同药事委员会和质控部对该季度中使用监控药品量排在前3位医生的住院病历、处方进行抽查,并进行书面警示或戒勉谈话。对在检查中发现有不合理用药、或连续用药量排在前列的人员,对照《职业道德积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扣分。同时,对使用量持续偏高或者存在其他可疑情况的,采取停药或更换厂家的处理,XX停药9个品种,5种药品厂家予以更换,有效的遏制了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实现了医院药品收入比例降到了40%以下。

4、建立重要岗位人员准入与轮岗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医院对每一位中层干部、科主任及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实行领导告诫谈话签字制度,并实行签名承诺。对财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

四、以落实制度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监督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监督是关键。各地各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医院各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监管,形成防控商业贿赂的监督制约机制。

1、建 立廉洁自律承诺和反腐纠风责任分工制度。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责任分工及评价标准,将治贿工作中防范的重点如防范医药购销中商业贿赂行为承诺和参加学术会议廉洁自律承诺等内容一一列入承诺书中。

2、畅通举报商业贿赂渠道。拓宽信访举报渠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鼓励职工群众举报。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分析商业贿赂案件线索,加大查处力度。

3、突出重点,建立落实行风督查通报制度。以各医院采购中心、总务基建、药品耗材使用量大以及重点财物管理方面等部门为重点,每季进行一次针对性的行风工作督查,了解防范措施和制度的落实情况、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以及有无违规的情况等,在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漏洞及时进行整改,并将督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使防范商业贿赂的工作落于实处。

4、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查办大案要案,保持惩治商业贿赂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抓住重点线索,加强与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坚决查处严重破坏医疗市场秩序和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大要案。

第8篇:建立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

------------防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体会

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以来,全县卫生系统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规范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与办法,初步形成了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较好地预防了各种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产生。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行动过程中,体会到:

一、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思想道德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教育是基础,而抵制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起决定因素的是人员素质。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自身意识上、行为上对医药领域商业贿赂产生抵制和“反腐蚀”的作用。

1、建立新参加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将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和职业道德内容列入新参加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计划内容,主题突出,专题明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比较系统培训,增强新参加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建立典型引路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利用近年来发生在卫生系统的商业贿赂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将受贿、索贿案情进行通报,通过开展反腐治贿案例大讨论,以案说法,以案释疑,以案促廉,做到警钟长鸣。通过观摩警示片、参观监狱、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触动其心灵,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开展“维护医学圣洁,弘扬廉洁医风” 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使医务工作人员思想上产生触动。

二、以重点管理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管理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制度是保障。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活动,从规范内部入手,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管事,用制度防范商业贿赂的发生。针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临床用药公示通报制度、单品种用药监控制度。

2、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完善落实各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切实 2 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建立医患双向承诺制度和大额医疗费用开支征求患者意见制度。

3、规范执行行政事业财物会计制度。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管,凡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折扣、让利、优惠等,都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杜绝账外账和“小金库”,杜绝科室收入与个人奖金直接挂钩等行为。

4、推行职业道德积分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对收受“红包”、馈赠、回扣、提成以及乱收费、私设“小金库”、药品招标等方面列入职业道德积分管理。

三、以预防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预防机制

1、完善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医疗服务流程等。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人事、财务、采购等事项的民主监督制度,坚决打压和消除滋生药品器械回扣的空间,努力遏止医疗卫生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

2、实行医药购销活动警示制度。对医药销售状况有嫌疑的药品予以警示、对进购状况有嫌疑的药品予以警示、对“大处方”予以警示。实行医药代表登记制度,与医药代表签定反商业贿赂承诺书。

3、建立医生用药评价制和超常规预警机制。推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对药品、医用器材采购、使用情况进行监控管理。推行大处方医生诫勉谈话和大用量药品淘汰制度,对在检查中发现有不合理用药、或连续用药量排在前列的人员,对照《职业道德积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扣分。同时,对使用量持续偏高或者存在其他可疑情况的,采取停药或更换厂家的处理,遏制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降低医院药品收入比例。

4、建立重要岗位人员准入与轮岗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医院对每一位中层干部、科主任及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实行领导告诫谈话签字制度,并实行签名承诺。

四、以落实制度为目标,构建防控商业贿赂监督机制 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监督是关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医院各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监管,形成防控商业贿赂的监督制约机制。

1、建立廉洁自律承诺和反腐纠风责任分工制度。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责任分工及评价标准,将治贿工作中防范的重点如防范医药购销中商业贿赂行为承诺和参加学术会议廉洁自律承诺等内容一一列入承诺书中。

2、畅通举报商业贿赂渠道。拓宽信访举报渠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鼓励职工群众举报。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分析商业贿赂案件线索,加大查处力度。

3、突出重点,建立落实行风督查通报制度。以医院采购中心、总务基建、药品耗材使用量大以及重点财物管理方面等部门为重点,每季进行一次针对性的行风工作督查,了解防范措施和制度的落实情况、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以及有无违规的情况等,在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漏洞及时进行整改,并将督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使防范商业贿赂的工作落于实处。

4、加大案件发现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抓住重点线索,加强与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坚决查处严重破坏医疗市场秩序和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大要案。

第9篇:商业贿赂

黄石沙堤中学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荔城区教育工委、荔城区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意见》(荔委教[2007]66号)的精神,深入推进我校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现立足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深入推进治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以来,我校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区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抓住容易发生商业贿赂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拓宽投拆举报渠道。结合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研究分析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的深层次原因,推进从源头上防止商业贿赂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意见》的部署,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加快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推进我校反腐倡廉工作,确保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1、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查找商业贿赂在教育系统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把治理商业贿赂与我校预防职务犯罪、廉政文化和校务公开相结合,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2、统筹谋划,维护大局。要从发展大局出发,坚持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把服从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稳定大局作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维护学校的稳定与和谐,解决突出问题,同时促进事业的发展。

3、把握政策,宽严相济。要区分正常的商业交往与不正当交易行

1为的政策界限,区分违纪违规行为与违法犯罪的界限。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严肃查处性质严重、情节恶劣、影响面大的商业贿赂案件。重大案件要予以曝光,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4、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要加强对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组织领导,主动配合检察、监察、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做好工作。要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深入推进治理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

我校将联系本部门实际,认真分析情况,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按照区治贿办统一安排,7月至9月开展自查自纠“回头看”工作。

(一)方法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7月)。召开专题会议,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进行全面部署,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治理教育系统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简报、板报、校务公开栏、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活动氛围,纠正错误观念,明确工作要求。

2、对照自查阶段(8-9月)。对照治理工作重点,广泛征求群众和广大教工的意见建议,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查方案。按照要求,逐一对照排查。检查经营、财务、购销等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健全,要结合自查,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

(一)拓宽案源渠道。我校将设立举报电话2197797,设立举报箱,畅通发现商业贿赂案件线索的渠道,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商业贿赂问题,切实保护举报人。

(二)建立协作机制。要加强与家长、学生与教工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建立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治理商业贿赂案件的合力。

四、加强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我校成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三到位”。

(二)建立工作机制。要把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分工,狠抓落实。

(三)加强调研指导。要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研,加强对治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掌握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规律,分析其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在政策、工作等层面提出治理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推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时研究解决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总结和推广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推进。

黄石沙堤中学

黄石沙堤中学

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组长:周清华

副组长:陈国喜

成员:陈建成 欧金国

下设办公室:

主任:陈建成(兼)

成员:陈三娟 陈国良

陈振华余跃武余志明 陈美琼 柯国谨蔡翔武 崔震 李方辉 黄石沙堤中学

上一篇:双代管理制度下一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