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发展理念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林业发展理念

生态保护理念下林业发展思路

摘 要 林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理念,夯实现代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增长基础。因此,为保护我国林业资源,确保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生态保护理念下我国林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包括完善生态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科学制定规划方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及坚持因地制宜的保护原则。

关键词 林业发展;生态保护;林业资源;环境保护

森林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林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减少乱砍滥伐现象,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相关企业在发展林业产业时,还应注重林业资源生产中的生态建设,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整治林区环境,合理调整林业发展规划方案,建设生态林业、绿色林业。

1 林业发展中践行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林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其产业链条上的产品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国家经济建设、全国范围内的生态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说,林业发展与国内环境状况、居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林业资源是社会经济体系的常用资源。在林业发展中践行生态保护,对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建设理念、预防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进一步减少生态污染,为林业资源保护提供良好条件。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的融合可在保护林区环境的同时,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林区环境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建设奠定基础[1]。

另外,在林业发展中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是为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样体现着国家综合实力。所以,为健全社会经济体系,夯实现代林业发展基础,还需将生态保护理念全方位的渗透在林业生产中,建设生态化的林业生产机制,为社会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为此,相关人员应明确生态保护在林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自觉承担起生态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将生态保护作为林业发展规划的核心理念,助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的恢复。

2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基本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渐变高,林业资源的应用价值逐渐增大。生态保护与林業发展的关系愈发明朗,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林业生产中落实生态保护理念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障林业发展质量,拓展林业生产渠道,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在林业生产中强化生态保护可带动林业经济增长,满足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如此,林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能够预防各类工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助于调节区域周边气候,起到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此外,在林业生产过程中重视生态保护,往往可避免资源浪费,科学管控林区生态,为林业产业生态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不重视生态保护

当前,林业生产企业更为注重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林区规划、林业生产中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不合理利用林木资源、乱砍滥伐等现象,严重损害者林业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仍未达到预期目标,而林业资源的自我修复速度较为缓慢,一旦受到破坏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如果在林业生产中不重视生态保护,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会导致林业资源不断减少,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

3.2 缺乏相关法律约束

林业生态化发展是未来林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趋势,而完善法律制度是约束林业相关企业、个体等行为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林业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法部门在进行林业生态相关违法行为查处时不能起到预期的震慑与警示效果,使林业资源、林区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虽然目前我国已针对林业发展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部分林业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的了解不足,认知较为淡薄,无法明晰在林业发展中进行生态保护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生态保护相关措施的了解与应用较少,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

3.3 林业环境污染严重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林业属于一项基础产业,所以在林业经济发展中,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因素会对林业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且由于部分地区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过度开发林业资源而忽视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造成林区污染物增多、污染因子比例变大,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3]。

4 基于生态保护的林业发展策略

4.1 完善生态管理制度

为在林业发展中践行生态保护理念,相关人员应进一步完善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管理制度,借助管理制度约束林业发展中的各类行为。1)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在利用林业资源、规划林业生产时,应按照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目标制定可执行的管理制度,约束其他各级人员行为,宣传生态林业理念,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技术,为生态林业的建设奠定基础。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还应更新传统管理理念,优化林业生产中的制度条例,并通过可行性较强的生态管理制度,明确林业生产补偿的必要性,有效维护林业生产中的生态效益[4]。2)在建设生态林业、保护林业资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参考政府下发的政策,合理调整林业生态保护管理制度,推动林业生态化建设。制度制定完成后,还应及时通过宣传教育、制度讲解的方式,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工作人员林业生态保护的意识,使其积极履行在林业生产中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平衡的责任。3)利用制度开辟林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将生态保护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夯实生态林业基础,健全林业建设中的管理机制。

4.2 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林业部门在我国林业发展中负有较大的管理责任与义务,在落实生态保护理念、助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大林业发展中的监管力度,减少林业资源浪费,避免林业生产中出现损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

1)林业经济发展中,林业资源的损耗会直接使我国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环境不稳定,而不规范砍伐、资源浪费现象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政府林业部门应加强监管,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全面监控林业规划、生产的全过程,要求林业企业、基层林业部门坚持“生态保护”导向,强化日常生态管理[5]。2)相关部门还应借助完善的奖惩制度,转变人员责任意识,威慑部分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人。必要时,可通过推广宣传的方式,扩大部门的影响力,使林业生产人员意识到林业发展中保护生态的重要性,配合林业部门调整产业规划。3)政府林业部门可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对林业生产进行监管,评估项目中的生态效益,落实生态保护理念。项目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还应加强与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合作关系,全面建设生态林区,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科学制定规划方案

1)在林业发展中,应基于生态保护理念制定科学的林业生态规划方案,同时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质量,夯实林业发展中生态保护的基础。具体而言,为加强林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应合理开发林业生产资源,科学规划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并以保障林业生态效益为前提,综合分析林业生产模式,完善林业产业结构。例如,在规划设计林区生态工程时,还需考虑树木特性、林业资源生产规律,分析不同树种的生态价值及其与当地环境的匹配度,从而明确林业发展中项目的生态目标,突出林业生产中生态保护的基本优势,有效改善林区环境,维持林业发展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设生态化的林业项目[6]。

2)合理增加林业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创新林业生产技术,用绿色、可持续的林业技术达成林业生态保护目标。在我国各类成功的林区生态项目中,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因此,为实现在林业发展中进行生态保护的目标,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病虫害防治、树木栽植、林分抚育等技术,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条件。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态保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加林业生态保护的资金比例,往往可起到保护林业生产资源的目的,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4.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削弱林业生态保护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构建生态化的林业发展体系,还应健全林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

1)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完善林业相关的法律、政策等,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宣传力度,用制度推动林业发展机制改革,构建更为系统的生态监管機制。例如,在林业生态保护前提下开发旅游项目时,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引导项目方保护林业资源;在此期间,相关部门还应通过法律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林区的生态保护行动,打击乱砍滥伐、浪费林业资源的行为。

2)在完善林业生态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有力整治不法行为。在林业经济建设中,执法部门应加强林业部门管理,严肃处理林业生产中损害生态系统、周围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各部门、相关企业能够遵守法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林业,自觉履行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在加大林业生态保护执法力度时,还应加大对执法人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思想觉悟,使其采取更为专业的态度处理林业生态保护中的不法事件,保障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

4.5 明确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林业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林业经济体系中,森林、林地、物种和湿地等资源的保护红线。1)林业部门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依据林业资源特点,制定对应的监管措施;明确生态保护各区域的生态技术标准,使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按照该标准管理林业生态项目,保护林业资源,促进国土范围内林业生态安全体系的完善,防范各类影响林业生态保护的行为,保证生态红线机制运行的可靠性。2)林业部门应将生态红线保护渗透在日常责任考核制度中,引导各部门职工积极优化林业生态红线的保护方案,打击破坏林业生态系统的不法行为。3)林业部门还需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保护土地,落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并围绕增加林业生产效益、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双增”目标,强化林区范围内的林地管理,制定林业生态保护方案,监管林地使用,构建动态化的林业生态管理体系,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管水平。

4.6 坚持因地制宜的保护原则

在因地制宜原则的导向下,林业部门还应在林业生态保护工程中分区设计林业整体规划,统一推进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并通过生态与景观结合的方式,扩大林区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网络。同时,按照林业发展区域的地理条件,科学选择树种、搭配树种,配合当地水利工程改善区域环境,平衡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系统,预防水土流失、林业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出现。例如,某地区在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利用地区优势、林木资源优势,积极落实生态保护、林业发展并重的方针政策,在当地栽植大量的海棠树、杏树、枣树,建设符合当地条件的林业生态保护示范基地,生产无公害的农林产品,在带动当地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维护了经济林区的生态效益,实现林区周边居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5 结语

为在林业经济发展中有减少防生态风险,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相关企业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强生态保护,开发利于林区生态保护的项目。同时,积极落实生态林业理念,全面整治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污染问题,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监督管理体系,维护林业生产中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贾丽伟.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浅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8):40.

[2] 卢云东.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3):94-95.

[3] 孙明煜.论林业机械在生态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1,4(3):7-8.

[4] 李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J].农家科技,2020(2):139.

[5] 周果加.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初探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6):1-2.

[6] 邝光伟,周光平,陈白,等.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12):199.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代兴志

第2篇:新农村建设中基于生态理念的林业发展

摘 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内涵,提出发展林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安全,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林业需要注重统筹规划,加强技术培训,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政策引领,培育特色林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进而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相对滞后。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生活环境与质量亟待提高。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林业既是基础产业,更是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文明,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及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治理改善;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改变。要全面达到和谐的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新时期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资源等的合理安排,生物技术运用和产后的产品深加工、营销等生产活动形成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通过专业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劳动力投入相对下降,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投入得到集约化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得到增加。其次,现代农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次,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农业生产将进一步从无机化学技术向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使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污染得到控制并减少,农业和农村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循环利用。[1]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过分依赖农药、化肥、激素等造成的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解决对土地、水源、粮食造成的污染和对环境与其他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努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即废物利用),以减少污染。上述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现代林业的配合和支持,因而新农村建设呼唤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由生态林业、可持续林业发展而来。它重视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在和谐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做到和谐,才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林业已经不是传统的木材生产,而是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由注重第一产业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向深加工、经营流通、生态旅游、环境友好等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方向发展,使林业发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而独特作用。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二、发展林业有利于新农村全面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项综合性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9 407亿元,人口为131 448万人①,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四位,人均15 930元,按现汇人均超过了2 000美元。说明我国经济状况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的能力。但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在新农村建设的较长过程中,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优先发展能够增产增收、改变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有利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一) 发展林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按人均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可支配收入,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地区差别、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农民人均收入成为全面达小康的制约因素。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多渠道进行。例如土地流转实行农业专业化、上下游对接发展产业链、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其中,发展林业和各种林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途径之一。林木生长周期相对农作物时间较长,但是各种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可利用的各种土地空间较多,只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各种宜林荒地都可利用。如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片区,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提高。即是在平原地区,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事例也比比皆是。例如在苏北平原,农民主要种植从意大利引进的速生杨树,3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平原被杨树林所覆盖。据统计,仅泗阳县累计种植意杨达一亿多株,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亿元。采用河渠、道路、湖滩、片林、林带、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农田套种等多种形式,每年以

1 000万株以上的速度栽种,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全县林木蓄积量达550万m3,年采伐50万m3。②并充分利用林间空隙地,实行多种经营,养鸡鸭、食用菌、家畜等,带动农民增收,仅林地综合开发一项,全县年人均增收630元。苏北平原木材蓄积量增多后,又形成产业链木材加工,并逐步由粗放加工向科技含量多、木材利用率高的深加工迈进,创造了多个精加工品牌,开拓了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5万多人就业。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发展林业是农民实现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安全

国土安全、农业安全、粮食安全都与林业有直接或间接关联。只有保证生态安全,才能够有国土安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各种农林副产品提供给市场,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目前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人类的各项活动,使得空气、环境、水质、土壤时有污染。如工业交通等污水废气超标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导致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部分地区出现酸雨,这些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与安全。森林、植被的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减少了土壤的库容,导致了水土流失。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有110个严重缺乏淡水资源。这其中缺少森林或森林被毁是主因,保护森林土壤的蓄水功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潜能尤为重要。另一现象是片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忽视了有机肥的利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影响了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化肥使用效率低,过量残留氮、磷等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致使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染导致质量型缺水,严重影响生态安全。高残留的农药进入农产品,对农产品和食物构成污染,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该配合城市、工业“减排”,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和残留量,逐步向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农业转型。特别要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其涵养水源,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充分发挥林网和森林的生物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用生物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森林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维持碳平衡,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又能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及维持土壤自然特性的功能,分解废弃有机物,加速物质循环,促进土壤的发育,维持土壤的功能,稀释土壤富氧化成分,保障国土安全。通过森林、林网、林带对风速、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形成小气候效应,使农作物增产增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控制沙漠化、荒漠化进程,发挥固土保肥效能,保障农业安全。

(三)发展林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是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主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形成,对林业的认识不尽一致,有些地方植树造林效果较差。林业整体上处于森林资源缺乏、森林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脆弱状态。部分农村人畜共居,厕所、圈养畜禽等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建设和整治,脏、乱、差等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有适宜的生活小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地方林业建设、绿化活动没有从适宜的人居环境着想,甚至时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极不协调。发展林业可以调节气候,庞大林冠能改变太阳的辐射和大气流通,是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绿色调节器,对大气候及区域小气候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缓冲极端气候对区域小气候甚至整个区域的不利影响。树冠可以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降低大气中含尘量,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吸收或分解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森林在不同区域能促进或调节物质循环交流,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平衡。森林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2]通过发展林业,发挥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形成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小气候小环境。逐步减少环境污染等不良因素对生活的侵扰,良好的生态环境定能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发展林业,有利于国家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等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今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生物质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林业等可再生资源,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量。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林能够有效保障人们对木材及林副产品的需求,并形成国家对天然林保护的有力支持,使天然林森林生态永续利用,还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利用的资源储备,保持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资料显示,日本有森林面积2 526万hm2,占其国土总面积的66.6%,就是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的国家,其木材使用量的55.1%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其森林的年生长储积量远大于年采伐量,真正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功能良好、为长远发展实行资源储备的国家。这方面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在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3]事实上,针对我国林业宏观上面临的重大问题,自20世纪陆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六大工程”国家战略以来,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工程成效显著,2006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深刻历史性变革中。但是要做到森林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如果各地都能把林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那么我国林业事业将会出现巨大变化,为当代更为子孙造福将会有更大突破和收益。我国各地地理、气候诸多自然条件差异性很大,因而生物多样性也多种多样。为了可持续发展并调控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当地树种,这将有利于国家层面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各种生物质资源的储备和利用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步入更高层次的轨道。

(五)发展林业,有利于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的文化内涵都是以森林生态为基础,与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联系。发展林业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和文化现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近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为人类造福。由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生境、降雨、土壤等适地适树情况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景象,也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形成人们生活环境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生物、林木都充当了重要角色。发展林业就是要促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但是,少数地方的个别文化现象、生活习惯和习俗,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个别地方或个人为了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乱砍滥伐,盲目垦荒围田圈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直接影响到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今日,必须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传承、丰富和拓展农村文化内涵,提高农民各方面的文明素养。

农村发展特色、休闲和旅游农业都离不开发展林业。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各种特色、观光农林业的建设,既可发展农村经济、运用高科技的较高平台,使新一代农民在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又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体验特色、休闲农林业并提高对生物知识和生态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重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在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坚持数年甚至几十年,再造我国国土的秀美与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江西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从属产业林,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径、湿地水源保护生态林,乡村及住宅前后的环境景观林,为城里人服务的休闲、观光和旅游林等均应确立基本适宜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

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发展林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例如江西省通过落实自留山和植树“谁造谁有”政策,与农民签订合同,发换林权证,明晰产权,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此举保障了林农长期的合法权益并得到了收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使农民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安远县官溪村下井口新村,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村落,共有68户,251人。该村共有山地633.33 hm2,耕地12 hm2,他们发展毛竹林6.67 hm2,2005年实现产量4.5万kg,产值9万元;发展果业种植脐橙25.33 hm2,实现产量4.7万kg,2005年该村仅林业人均纯收入2 460元。此后尝到发展林业甜头的农民加大投入按照规划使该村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村民唐文春林改确权后,投资5万元营造20 hm2杉树林,预计10年后年收入可达12万多元。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应关注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环保工作、环境建设欠账较多,脏、乱、差等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环境差或污染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利用效率低,大量残留物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或农产品品质存在安全隐患。②固体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③人居与畜禽圈养地或茅厕混杂。④作物秸秆还田率低,有些地方缺少树木,没有生机。发展林业首先要推进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生态价值观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引导措施,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做好小河小溪的水质保护或湿地保护。农村环境问题有不少是浪费生物资源造成的,有碍村容村貌和乡村文明。要适应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发展中,应彻底治理畜、禽的养殖场所,与人居分离开来,垃圾堆放场所应该集中处理,让养殖专业户到村外集中养殖。注重开发沼气,充分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把脏乱差的地方进行林木种植加以改造。在某些公共场所如游憩休闲、学校机关、传统祭祀地方、地方戏曲文化场所、行政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心,栽种些当地的景观树种,以林木以绿色引领环境建设。村落是农村的基本单位,对地域特色的形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古树、古建筑要加以保护,栽种景观或经济类树种,增加环境的绿色和新气象,形成整洁的村容村貌、茂密的树木植被、清澈的水塘与河流、防护林带、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绿色通道、湿地河道等人居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和谐田园应是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之一。这将是场移风易俗的大手笔,这项工作全部做成,无疑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能够使与时代不合拍的恶俗陋习远离乡村,使各地农村传承先进的文化习俗,创造更加适合时代的新文化新文明。

(四)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县或一个市的更大区域,所面对的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当前,林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和困难。例如某些地方生态系统功能没有形成;有林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及向集约型经营转型问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物圈的永久稳定和繁荣问题等。这诸多问题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视生态环境兼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各方面情况才能得到解决。①坚持生物多样性。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对原有林或将要发展的产业林与生态林,都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运用,才能有较强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做到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生物多样性,因物种的差异各地就能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的最大效益,也能够使很多物种和遗传基因得以保护,保存可持续发展潜在的价值。特别注重对当地各种树种及其他生物物种的保护抚育。自然也就有了各种野生动物、微生物的栖息地,这样也就保护了不同生境下的各种生物。具体实施要注意种群选择、群落结构设计。例如针对山地系统多样性低、稳定性差、效益不理想状况,垂直发展不同层次植物,充分利用不同空间。②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功能。由于生态系统功能具有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效益,林业建设中,基本以人工林为主,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就要注意在当地做到适树适地,在区域或小生境中设计人工多树种混交复合生态林,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当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由于林地与农业争地,还应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运用循环再生,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由无数小区域、小生境形成大的生态系统,促进生物质循环,发挥生态效益。

(五)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六)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开发林业休闲观光教育,扩展干旱地区绿洲,公益性生态林等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利益格局调整问题还没解决。中西部多数乡镇村级经济财政困难,难以支撑发展生态林业、环境保护的必要支出,有待各级地方和国家财政的资助。发展产业林,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但是为了公益事业而建设的各种生态林,包括改观村容村貌景观林、保护生态环境不同场地和用途的林木栽种,应该由农民出工,林种苗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政府服务应“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3]承认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对已成林的应按照植树数量与森林覆盖率,向农民给予一定生态效益补偿。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我国森林覆盖率就会从目前的18.2%提前实现到2025年规划实现的25%目标甚至更高,真正使田园风光、山川秀美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成为世人向往的和谐社会。

(七)发展林业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发挥林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对林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中,林业建设对苗木的市场需求将是长期的。加强苗木基地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设想如果没有苗木基地,发展林业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多林业科技就很难推广。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在市场机制下,集县乡政府、社会、农民个体之合力把苗木基地建设好,成为林业建设中苗木、技术等源源不断的供应者。

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如江西鄱阳县原生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该县800 hm2丘陵岗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翠冠李,杨梅,黄栀子,带富一方百姓,在当地政府和县林业局的支持下,又引进种植优良泡桐,目前长势良好,被省林业厅确认为优良泡桐种苗基地。安福县横龙镇东谷村,把苗木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到2007年全村苗木面积已扩大到60 hm2,品种发展到用材林、果木林、绿化林三大系列10余个品种,苗圃里马尾松、杉木、荷树等各种苗木长势良好,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种植示范村,各地前来调苗的客商络绎不绝。据统计,仅苗木产业给该村苗农带来户均1.5万元的收入。苗木基地通过各方面多方发展,除保障林业发展所需苗木外,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2).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6-201.

[3]韩庆华. 绿色制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33. 

(责任编辑 朱凯)

Fore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ONG Fusuo1,LOU Zhehui2,QU Bin3

(1.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Nanchang 330032,

China;3.Ganzhou Forest Seednursery Station,Ganzhou 341000,China)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ore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佟福锁 楼浙辉 欧 斌

第3篇:生态理念在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林业栽培管理工作逐渐引入生态理念,极大地改善了林业生态,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支持不足,再加上缺乏后期的养护管理,生态理念下的林业栽培管理工作的推进速度缓慢。基于此,全面分析当前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以提高林业栽培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林业栽培管理;生态理念;渗透

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经济理念,林业生态理念更加强调生态规律,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同时协调好生态旅游、禽牧养殖等多种产业,保证可以形成形式更加多样、综合的复合林业经济。林业生态理念的提出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自然形态的森林资源和人工营林都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当代林业进行管理时,不仅要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还要利用好林业生态规律,选择最为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应用科学的林业生态经营理念,促进林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林业资源效益。

1 生态理念下开展林业栽培管理的必要性

当下,各个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都十分重视。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为了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十分必要。促进林业生态资源和谐稳定发展,这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转变传管理理念,提前做好林业栽培管理规划,切实提高林业管理效能,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林业生态稳定和林业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1]。目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很多地區甚至开始破坏城市林业绿地,以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了地区生态平衡。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增强绿色管理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善好绿色发展保护政策,推动林业保护管理和谐有序的开展,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共同努力,深入探索生态理念下的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2 生态理念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2.1 林业与禽类的生态结合

目前,林业管理理念在我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为了更好地践行林业管理理念,必须实现林业发展和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如在商品林种植时,适当放养禽类动物,以减少林业种植区域的虫害,同时禽类动物的排泄物也可以成为树木生长过程中高质量的肥料,通过和禽类养殖业相互结合,建立一个微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林业栽培管理质量,养殖户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土壤的空间价值可以达到最大化。总的来说,林业与禽类养殖的结合,可以提高苗木成活效率,同时降低病虫害大规模发生的概率,保证林业栽培管理质量[2]。

2.2 果树与林业栽培管理的结合

林木和果树种植在一起,可以提高林业内部树种的多样化,同时提高林业栽培的经济效益。通常来说,乔木的高度一般都会超过10 m,而果树高度基本都在3~4 m,两者结合套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证不同树种对光照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管理计划,保证适时合理的施入磷肥、钾肥、复合肥,提高枣树苗的成活效率。为了保证林业的综合效益,枣树落叶后需要进行一次修剪,只保留5个主干,保证来年果实品质。

2.3 蔬菜与林业栽培技术的结合

果树与蔬菜结合种植管理时,为了保证果树和蔬菜的质量,必须合理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做好相应的授粉和催芽的工作。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可以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提高果树种植的安全性。为了提高蔬菜质量,要做好管灌溉、施肥工作,合理控制灌水量,避免蔬菜泡根问题的发生。

3 当前我国林业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1 管理意识薄弱

在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林业栽培管理思想较为落后,管理者不重视管理方法的学习,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识林业资源栽培管理的重要性。2)在实际的生态林业管理工作中,不重视生态平衡发展,继续沿用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不能正确地应用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生态平衡管理效果不理想,难以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强化林木栽培管理意识是提高林木栽培管理效果的必经之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强化企业内部林木栽培管理意识势在必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开展各类公开课、座谈会等强化管理人员对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的认识,丰富林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林木栽培管理技术,在认知层面、技术层面不断提升林业管理部门生态平衡管理理念,为促进林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3]。

3.2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1)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水平较低。就目前来看,国内的林木栽培管理技术人员没有全面掌握复合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相关内容,严重影响了林业栽培管理效果。当前应用的林木资源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已经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发展要求。2)技术人员主观意识淡薄。个人综合素质水平较差,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态度不够端正,不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需求以及当地气候情况,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限制了林业栽培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因此,加强管理、提高林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非常有必要,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对林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他们可以掌握更加专业的技术,同时还可以端正管理人员对复合型栽培技术的认识。应用试验加讲解的模式引导管理人员了解复合型栽培的优势,然后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栽培管理实践能力。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对其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及时向其宣导国家最新政策法规,保障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高林业资源生态回报效率。

3.3 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国内关于林业栽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同时资金投入以及资金到位效率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地区关于林业栽培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投到位,林木栽培先进技术的引入存在一定的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和林木栽培管理相关的科学研发进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利于林业栽培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资金的不足严重限制林业资源的良好发展,因此,1)必须健全林业栽培管理体系,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改革方向,确保可以形成整体的资源管理规范。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林业栽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来,保证资金充足,将林木栽培和果树种植结合起来,以保障林木和果树健康成长作为基础,实现资金的有效补充。

4 生态理念下提升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措施

4.1 提高林业栽培的整体管理水平

为了持续推动国家林业发展更加和谐、可持续地进行,必须进一步提高林业栽培管理的整体效果。1)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做好林业栽培管理工作的现场勘查,对林业栽培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指导。定期组织培训,将林木栽培前沿技术传授给林农,有条件的可以到林区进行实地技术指导,提高对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支持。2)加大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管理者意识,鼓励管理者积极构建小型、精湛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业种植环境,并且在林业资源实际栽培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各类农业手段,降低林业栽培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时刻将环境保护任务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3)加大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宣传力度,为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正确应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和方法打好基础,然后将更加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应用到林业资源具体管理工作中,提高林业资源发展的科学性。

4.2 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林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收集和总结的各类信息是林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为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献。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对林业栽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力。1)提高林业栽培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前沿的林业栽培知识与技术,确保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林业栽培技术,确保可以将创新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到林业栽培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林业栽培管理水平。2)鼓励林业栽培管理人员积极应用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应用各类有效的方法,提高林木的健康水平和抗病性,保证林木成活效率。复合型林牧业的种植不仅可以建设各种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增强林业政治需求的自我满足程度。总的来说,在林业管理工作中,想要更好地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努力提高林业栽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3 制度层面

当前国内的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不仅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还缺少科学的约束和监督,使得林业管理工作中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了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效能的发挥。1)合理的林业栽培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林业栽培管理资金投入,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2)科学有效的林业栽培管理制度可以给技术应用提供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让林业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具体的制度和标准进行作业,进一步提高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在制定林业栽培管理制度时,务必考虑制度的制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效果,重视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入,切实保证国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5 结语

林木业对于环境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存在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变暖、沙漠化等问题,还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解决好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林木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但是当前国内的林业栽培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国内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林业栽培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林业栽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国家林业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玉霞.论园林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与栽培管理[J].种子科技,2019(4):78-79.

[2] 糜志刚.园林栽培施工中的苗木栽培管理初探[J].现代园艺,2019(6):154-156.

[3] 苏朝棉.林业造林过程中的树种栽培管理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18):45-47.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宁

第4篇: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理念研究

分析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理念的深度探讨

论文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项目建设;实践;理念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社区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3 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

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

第5篇: 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赵树丛说,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自然美生态美的核心,还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发挥基础作用,承担重要使命。他表示,林业部门要紧扣中央部署,紧抓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切实担当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等重大职责和任务。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等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第6篇: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过自然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生态修复方面:重点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在通过集中治理恢复生态系统。资源培育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经营工程、城乡绿化工程,重在依托植树造林和林业科技促进资源量质同增。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程、易灾地区生态治理工程,重在防止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退化,让未来四川更加美丽。( 作者: 洪海园林来源:)

第7篇: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发展探讨

摘要:林业生态建设可以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业技术推广对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根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实现林业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更好更快进行。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林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2-0066-02

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城市化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都有具有积极作用。为使林业生态得到高效建设,需应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扩大林业技术推广范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生产缺乏较强的发展观念,尚未对林业技术给予高度重视,推广意识有待提升,推广方式也过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技术的有效应用。

1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充足的推广资金

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高效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林业技术进行推广。但林业技术全国推广面临着重重困难,首要的就是没有充足的推广资金。林业技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需要具备充足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科研人员,其薪金及技术培训要求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还需要相关设备,也要求有充足的购买资金。现阶段由于政府没有给予高度关注,因此未能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充足的资金,导致实际推广中遇到很多困难,林业技术未能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

1.2 推广方法不完善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主要选择在内陆区域如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地进行,那里往往经济落后,交通也不通畅。目前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农村,而且趋于老龄化,只有小部分年轻人。林业生态建设应不断注入新鲜力量,这样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阻碍,传统的林业技术不能有效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采用传统的林业技术不仅不能妥善处理新问题,还会给林业生态建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自身局限性,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现代林业技术的重要性,在实际学习时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接受能力比较差,不能有效掌握现代林业技术,使得现代林业技术很难被高效应用在实际建设中。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林业建设,导致林业技术无法得到全面的创新。从整体来看,现代林业技术的普及度较低,很多地区仍使用传统的林业技术,阻碍了林业生态的高效建设。

1.3 技术推广与林业生产脱节

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林业技术不能与林业生产保持同步。如果林业技术的生产和研发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即使一项林业新技术被开发出来,也不能及时应用在林业生产中,不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目前林业技术开发未能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来研究林业技术,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2 解决措施

2.1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林业主管部门应针对林业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和先进的林业技术,同时吸收高层次的林业人员融入林业技术队伍中。要全面提高林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建设观念,通过观念的创新改善林业技术的服务质量。

2.2 丰富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对林业技术推广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资金充足,使林业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应建立健全的林业资源库,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使林业生产人员之间能够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促进林业建设进程。建设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示范基地,展示林业生?B建设成果,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使林业技术能够得到高效推广,从而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进程。

2.3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林业主管部门应对林业技术推广进行全面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要构建完善的推广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林业技术推广提供大力支持,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保证林业技术推广有章可循,以此取得林业技术的推广效果。此外,林业技术推广要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和管理的高效性。

2.4 调整林业技术推广途径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快林业生态的构建,直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必须对林业技术推广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从现实状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最终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进.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兰雅丽.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73-74.

[3] 石日祥.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12):32,34.

[4] 邓明.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10):187.

[5] 朱传峰.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机,2017(10):155.

[6] 韩雪,易华.基于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科技推广的作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194-195.

[7] 邹燕珍.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阻碍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5(5):87-88.

第8篇:强化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们身边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的一项自然资源,森林的高覆盖率可以令周围生物种群的数量增多,也能令附近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而且森林还具有除尘降噪等功能,对人们的生活可算是百利无害。正因如此,对于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研究探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从未间断,面对需求日益加大的人类社会,我们在向林业资源索取木材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才会使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还能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的森林资源管理是人们较为重视的一部分,有关部门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曾经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不符合现代发展的一些陈旧做法剔除,制定出了对现在资源管理情况有益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监控系统进行了完善。由此,我们现在的森林资源管理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当前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变得更为节制,对于市场的供应也有着一定的控制。对比曾经,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翻了一倍有余,这些都离不开合理的资源管理以及国家对森林资源采伐的控制。现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不断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林业资源在向着更加良好的态势前进。

即使是当前总体态势良好,但在实际的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广,所以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零散,这给森林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监管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整体进行管理和控制导致部分地域的森林破坏较为严重。而且还有些人依旧为利益对森林乱砍滥伐,占林为耕,这些都对森林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下面,本文将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利益当前,目光短浅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松警惕,对于林业的保护也是如此。部分林业行业的目的不是保护其发展而是要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导致森林资源被严重的进行了人为破坏,乱砍滥伐的现象将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也将土地防洪防涝的能力大大降低。保护森林,发展可持续能源变成了没有行动的口号。

2、国家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法律、规范不够完善

在制度、法律、规范方面,目前还处在“人治”状况,森林资源管理法规的不配套会给不法分子制造钻漏洞的机会,有法不依的现象无处不有;另外,没有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分配不均、流失过多。

3、管制措施不合理,手段不高

现在依旧没有找到最切合实际的林业资源管制制度同时加以执行,林业资源管制中包含考察、计算、策划、计划、管制、监察、开采砍伐,必须要创建完善的林业资源管制手段制度,使管制资料能够整体分享。要完成迅速精确的考察、计算,整体的策划、计划,高效率的管制,强力的监察,合理的开采砍伐依旧是个长期过程。

(4)很多森林地区没有合理的森林运行计划。因为众多主观抑或客观的缘故,国内很多森林地区运行企业还没有制定可实施的林业运行计划,在每年预测采伐量时数量不准确。

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一般认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的价值远超过作为原材料的经济价值。但是,林业发展所带来的三种效益中,由于经济效益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往往其最先受人关注,而生态效益则容易被人忽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意识到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效益实质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过分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尽管在初期经济效益可能收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但是到后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其造成的损失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萎靡。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

想要完成林业资源管制以及生态森林的有效结合,想要保证经济以及生态利益同时有所提高,就一定要完成森林的永续前进。林业的永续前进重点体现在社会合力、生态支撑力、经济状况三方面。社会合力就是讲人口数量、道德与品质、文凭、体制等情况。生态支撑力就是生态本身的调控能力以及承载状况。经济能力就是资源存储情况、资源运用效果、利益增长状况等。要想完成林业的永续前进就要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1、科学发展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竞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这一真理,然后将经实践检验了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起到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技术人员采取技术承包、转让、服务等手段及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带来的生态以及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协调手段。包括:林业与农业联合,使用合理的管制手段,创建林农联合的很多运行方式。集中探索使用林业开发的新形势,使其拥有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利益。例如林草联合、林药联合、林禽联合、林菜联合、林果联合等栽植形势。调节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收,同时生态利益也有所提升。集中栽植开发经济果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并且能够迅速提升经济、生态、景观利益。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目前建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实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从“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林业政策、法规、法律方针,逐步由“人治”过渡到法治。

结语:林业资源管理将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都要坚持去做的事情,人类对于资源的保护不能停止,只有坚持去做才能为我们的生活以及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当前的林业部门要注重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看重眼前的利益很可能令之后的损失更大。所以,我们要真正将林业的发展从口号变为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今后我国的林业资源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潘锋,古国伦.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南方农业,2015(2).

[2] 李宣进,李小会.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北京农业,2015(7).

[3] 王道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

第9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林业成旅游发展“助力器”

本报讯 一条条绿色通道宽阔通畅,一片片农田林网纵横交织,一道道绿色屏障环田绕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镇积极响应***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口号,围绕“生态保护、富民兴林”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观光农业发展、拉长林业产业链条。目前,该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4%,成为全省林业生产先进基地,被誉为“天然氧吧”。

生态是财富,绿色能生金。该镇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按照“以林促工、以工兴林、以林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六路、五河、二片及农田林网”为重点,大规模实施护路林、速生林、经济林等生态绿化工程,并将造林、木材经营、林木加工打造成产业链条并加以延伸,逐步形成了镟皮、木片、家具、制板五大行业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群,年可实现林业就地增值2000万元。同时,重抓更新造林,并鼓励农民栽植环户林、路边林、景观林,为美化村民院落,发展旅游产业搭建了良好的载体。

依托现有的6万亩林业资源,该镇先后发展各类林果基地3000余亩,着重落实各类成活果树补贴,不断提高果农们的积极性。重点打造艺术节,协助公司举办多次文化节,实现全镇创收600余万元,创造了就业岗位218个,成为该镇增收的一大亮点。

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与生态旅游业的成功“嫁接”,实现了

一、

三产业就地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点击林下空间,年可创收1100万元,在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企业来此投资兴业的目光,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上一篇:第三季度工作简要汇报下一篇: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