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晚自习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晚自习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学风建设水平。参加晚自习、充分利用晚自习能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和能力,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学生晚自习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晚自习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一、高校晚自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时代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目的性强、校方监督力度大,上大学没有了繁重的课业负担,不少大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了科学的时间规划。晚自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早日形成自己新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来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自行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给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带来助推力。

(二)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新知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的重点在于学新知、习旧知、预未知。多数学生白天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之外的校园活动上,没有空余时间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晚自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便于知识的整理复习和回顾。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平常只有上课才会碰面。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共同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不小的压力。晚自习不仅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平台,还能缓解学生对大学这个陌生环境的恐惧,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晚自习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中医学专业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纸质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1份;抽样谈话50人,并将受访学生的答案整理汇总。另外,笔者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还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记录。本次调查主要内容为:上晚自习的原因和动机,晚自习的出勤情况,晚自习的内容,晚自习的利用率,影响晚自习的主要原因,是否有其他方法改进晚自习利用率低的问题等。

(二)调查结果

1. 参与热情不高,出勤率呈不稳定的趋势

经调查发现,56.7%的学生来上晚自习的原因是学校强制性的要求,未意识到晚自习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巩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缺乏上晚自习的内在动力。晚自习出勤也呈现明显的“两头粗,中间细”的态势,即刚开学的两个月晚自习出勤率较高,随后出勤率逐渐下降,到距离期末一个月左右时,因临近期末考试,晚自习出勤率大幅增长。但只有60.5%学生表示会坚持满勤。

2. 晚自习效率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

经调查发现,学生晚自习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玩手机现象严重,其中70.2%的学生认为晚自习的有效利用时间只有一半。而影响晚自习效率的原因中,43.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适当的方法,32.4%的同学认为是因为白天学习课程过多导致疲惫,19.8%的同学认为主要受到周边不学习的同学影响。

3. 晚自习形式单一,建议改进的学生占比大

经调查发现,每天的晚自习活动内容仅仅是点名签到和自习,晚自习的学习形式比较单一,71.1%的同学主要用来写作业,25.3%的同学学习英语。对于在晚自习开展一些学习相关的交流活动,69.3%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关于改进晚自习的形式的建议中,36.9%的同学希望拓展医学相关的技能,23.4%的同学希望专业老师能参与答疑,13.5%的同学希望形成高年级帮带学习小组。

4. 管理模式有待改进,奖惩制度需完善

晚自习请假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病假比例高达56.3%,参加学院统一安排的学生活动的为35.1%,突发事件占比0.3%。现行的请假程序较为不规范,很多请假只是同学转告,没有相应老师签字的假条,病假的理由也无从查实。同时,现有的考核制度也未对旷到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对表现良好的同学也无表扬措施,严格统一的制度亟须制定,管理模式也亟须改善。

三、晚自习管理模式创新

(一)改变管理方式,建立考勤制度

鉴于学生的自制力还较差,建立健全完善的考勤制度,对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进一步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晚自习的时间地点、点名方法和奖惩制度,逐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要严格请假管理,对于晚自习需要请假的学生,要求学生本人亲自请假并填写相应请假单据,不得口头陈述。对于请病假的学生,建立回访制度,要求生病学生在返校报到时提交病情报告或证明,杜绝骗病假现象的出现。

同时,将早晚自习表现纳入学生学年综合测评体系,检查结果做到每天一公布,每月一统计,并形成报表。每个月对于旷课达到一定学时的,给予通报批评、警告和严重警告的处分。对于全勤的同学,在奖学金评比中给予一定的加分。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逐步达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大学线路图”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新生在入学以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督,脱离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严格管理,进入了更加依靠自我管理的大学阶段,会经历一段相对迷茫的调整期,出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熟悉、对大学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这也是影响晚自习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使得学生积极参加早晚自习成为常态,必须首先要内化于心,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校规校纪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树立明确、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不同阶段大学生面对的不同任务及各阶段应做好的事务总结归纳,做成图表初稿,并征求高年级和即将毕业的优秀同学的意见,最终成稿。在新生入学之初,将该表格分发给大一新生,利用开学之初的晚自习,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熟悉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梳理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同学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形式多样化,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经调查发现,现有晚自习模式多为自习,大多数学生只是用来完成课堂作业和学习外语,形式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晚自习的效率。但由于晚自习的本质仍是自主安排学习计划的一种学习方式,并考虑到部分专业课业负担较重,课后作业也较多。因此应采取自律和他律的方式相结合,一周五天的晚自习,只利用两天时间拓展学习相关专业技能,以保证学生既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又能在此基础上创新晚自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中医学专业,可依托中医爱好者协会,设置专业教师作为辅助教师,针对中医学学生特点,在晚自习开展医学的实操训练。

只有不断改革晚自习固有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并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专业特点,丰富晚自习的形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心底认可晚自习的模式。

(四)做好引领示范,构建良好的学风

经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还未完全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面对专业繁重的课业负担,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例如,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未建立起医科思维,对于医学的知识,感觉难“入门”。针对这种情况,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带领作用,选拔优秀班干部和成绩优异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就学习思维导图、课堂记笔记的小技巧、如何准备科创、快速攻克四六级等主题进行交流学习和答疑解惑,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及同辈沟通心得分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相关链接】

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学一般指综合型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包括了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青年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政法学院、警察学院、旅游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交通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主要高校:

中国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办学实力较强的主要有教育部直属高校(75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7所)、中国科学院直属普通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军委直属高校(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是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设4院9系1部2校共16个教学单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

截至2013年,学院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摘要:晚自习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反映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晚自习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晚自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升对高校学生晚自习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晚自习,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廖海霞.大学生晚自习自主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68-171.

[2] 李萍,郑中港.大学生晚自习现状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8):82-83.

[3] 李蕾.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的新生晚自习管理[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1-52.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下一篇:论执行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