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产业分析报告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保险产业分析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中国保险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

[摘 要]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一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指标,运用历史和现实、定量和定性以及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保险产业组织,发现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但是市场行为未得到改善,市场绩效未明显提高,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建议。

[关键词]SCP范式;保险业;产业组织;政府规制

1 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保险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保险产业是指保险企业的集合或者是以保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经营管理系统。保险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一部分,首先具有金融产业的基本特征,包括保障性、金融性、国际性、服务性、公共产品属性等。此外,保险产业又属于自然垄断产业,它还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沉没成本大、有统一的技术经济标准的特征。

1.2 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10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1亿元,比2009年增长30.4%。从保费收入构成的情况来看,保险业务结构更趋合理,其中,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增长35.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679.5亿元,增长29.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77.5亿元,增长18%;意外险业务275.4亿元,增长19.7%。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由人保公司独家经营到多家经营,到有了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保险同业组织等,并且险种越来越多,保险服务对象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2006—2010年,中国保险公司由93家增加到146家,保费收入由0.56万亿元增加到1.45万亿元,总资产由1.97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由1.78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详见表1),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尽管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就国际横向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赢利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差距,2010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7%,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保险密度约为165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更存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缺乏等诸多问题。

2 保险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SCP(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范式和相关理论,首先对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以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为分析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类型以及各种市场关系。

2.1 市场集中度

考虑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本文选取市场集中度指数CRn(Cnocnetartion Ratio)来测度我国保险产业市场集中度。其中,CRn中的n分别取4、6、8三个值,分别测度近年来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2002—2010年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如下特征和变化趋势:

(1)市场集中度很高。我国保险产业的CRn指数很高,2010年财险和寿险的CR8值分别为81.21%、87.57%。根据瑞士Simga的统计资料,保险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市场集中度平均在20%~40%,与国外保险市场的集中度相比较,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极高的。

(2)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CRn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正不断下降。近年来其他保险主体开始进入成长期,正不断拓宽其业务范围和生存空间,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快速提高,市场由极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有所缓解,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在缩小。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中国寿险业和财险业都已从2004年前的寡占Ⅰ型发展到2010年的寡占Ⅱ型,下降趋势很明显。

2.2 保险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目前保险产品差别基本上以主观差异为主,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公开媒体的广告和业务员的主观推荐。另外,由于国内投保者的保险知识欠缺,对保险产品的辨别与比较能力较差,也是形成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保险产品的客观差异程度较低。首先就险种的结构而言,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单一,险种同构率高达90%。其次就险种创新而言,更新率也不高。我国保险产业的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若以此来计算我国保险险种的更新率只有17.6%左右,远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瑞士、英国等更新率为23%)。

2.3 市场壁垒

2.3.1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1)经济性进入壁垒。我国保险业经济性壁垒主要有:一是资本金壁垒,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而且必是为实缴货币资本。同时必须将注册资本的20%作为保证金,存入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不得随意动用”;二是规模经济壁垒,保险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规模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风险管理成本。

(2)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主要有:①根据我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的严格的许可制和审批制;②经营范围壁垒,保险业经营范围方面总是面对一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以及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在销售网络、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趋同性使分业经营逐渐成为约束保险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实际的情况看,法律和政策壁垒是我国保险业最主要的壁垒。

(3)社会性进入壁垒。考虑到保险产业的特殊性,我国对外资或私人资本进入保险产业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使得保险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性进入壁垒。尽管在我国加入WTO后,保险产业的社会性进入壁垒正逐步降低,它仍是我国保险业的主要进入壁垒之一。

2.3.2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退出壁垒

阻碍企业退出的各种因素称之为退出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企业的退出不仅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也是保险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合理途径。

(1)经济性退出壁垒。由于保险公司的各种营业设施具有一定资产专用性,退出市场时有一定转让损失即沉没成本。但这种退出壁垒目前在我国保险产业表现还很不明显,因为保险公司经营设施特别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权在目前还是一种稀缺资源,退出时的沉没成本并不会很大。

(2)法律和政策性退出壁垒。目前,我国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可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缺乏专门针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企业退出市场的具体规定。而且可以看出,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规定仍然比较模糊。

(3)社会性退出壁垒。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至今,对于保险企业的退出,遵循了谨慎性原则。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通过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利益,降低保险公司退出的社会壁垒。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集中度既反映出较少的保险公司控制着较多资源的事实,也揭示出保险公司由此而累积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

3 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3.1 价格竞争行为

长期以来,保险企业的定价行为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受到严格监管政策的约束,难以自由地利用产品价格进行竞争。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行费率管制,不但规定保险费率和条款必报保险监管部门批准,而且个别险种还严格执行全国统一颁布的条款和费率,不浮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保监会逐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价格行为在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发挥作用。从保险费率来看,随着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保险费率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开始得到运用,有效提高了保险市场的经济绩效。但由于我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尚薄弱,对险种的认识模糊,在购买保险时一味关心价格而不关心保险合同是否符合自己独特的风险需求,再加上各保险公司“搭便车”的模仿战略,使得不少保险公司片面依赖价格竞争,不仅提高了公司经营成本,降低了服务效率,而且加大了行业风险,破坏了市场秩序。

3.2 非价格竞争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大量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其非价格行为主要有产品创新行为、广告行为以及兼并行为。为了扩大产品差别,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重视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许多保险公司专门针对女性开发的险种、专门为儿童开发的众多险种,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在促销手段上,开始把广告宣传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进行差别化营销,利用各种媒介和媒体加大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使新险种尽快投入市场;销售方式上,开始利用多种营销手段主动出击;在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含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兼并行为还没有发生,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的对外开发,兼并行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行为之一。尤其是现实中,我国保险业中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有些公司还存在小型化、区域化、分散化的特点,这为兼并收购提供了一定运作空间。

4 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学中,市场绩效反映的是整个产业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由此我们从全行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状况、承保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4.1 保险公司利润状况

2010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831.25亿元,同比增加300.66亿元,增长56.67%。其中,财险公司利润总额为225.59亿元,同比增加190.5亿元,增长542.9%;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为476.39亿元,同比增加41.81亿元,增长9.62%。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趋于竞争,保险公司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逐渐变小,这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4.2 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分析

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保费收入及其增长情况能反映保险公司在市场拓展能力、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等方面的实力,二者呈现正比关系。2010年,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同比增长30.44%,增幅较上年上升16.61个百分点。2010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9.03倍。由此可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以及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有了很大改善,保险市场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5 保险监管制度

虽然政府监督管理在各国保险业中十分普遍,但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是最严格的,SCP之间的关系受政府制约严重,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第一,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暂行)》、《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暂行)》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规范保险秩序,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政府监管来看,政府监管亟待改善,管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约束过强,影响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我国现行保险监管从整体上讲仍然属于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其一,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这些都表明需要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开放市场,将市场壁垒逐步降低,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保险行业进行竞争。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其一,从市场结构来看,就集中度而言,我国的保险业属于寡占Ⅱ型市场,也就是垄断性很高的市场。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调,但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保险业“过渡期”的结束,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保险市场结构将趋向于合理化。从产品差别看各保险公司产品差别较小,以主观差别为主。从市场壁垒看,目前无论是进入壁垒还是退出壁垒都较高,使得竞争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注意,这是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尽管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但我国保险企业的小规模现状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主要不是垄断问题,而是发展问题。

其二,从市场行为来看,寡头可以运用限制性定价驱逐竞争对手,但是保监会对保险费率的监管使得它不能自由的运用这些价格竞争行为。在广告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各市场主体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这些正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所具有的特征。而兼并行为更是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是随着大量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一方面将使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将会促进新市场的开发。外资在市场上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迫使我国保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尽早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

其三,从市场绩效来看,发现无论是从赢利能力、承保能力,还是从成本费用、资金运用角度,我国保险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水平总体不高,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不断进入,将促进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不断扩大我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和完善保险市场的结构,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提升中资保险企业的总体水平。

6.2 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6.2.1 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

一要对现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障金管理及运用和再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不适应新的《保险法》的规定加以修改;二要根据新的《保险法》的要求,制定《保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保险保障金管理办法》、《再保险管理规定》,对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三要建立我国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险保障制度,规范保险市场的进入、退出,并在保险人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时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四要在引进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法定会计原则及保险风险的评价、预警、监控系统;五要建立优化的、鼓励保险创新的税收制度。

6.2.2 建立适合的监管模式,调整监管重点

从前面对保险产业组织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审慎和逐步放开相结合过渡性的监管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此,必须构建好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首先是立法机构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法律框架来明确行政机关在监管市场时的职责;其次是法院,其依据有关的法规来解决保险人和决策者之间出现的争端,并对违规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最后是中国保监会,其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以及准立法和准司法权。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护民族保险业的目标。

就保险监管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而言,监管部门应该本着既要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原则,及时调整监管内容和重点,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并加强监管部门的联系,关注业务交叉的动向,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以此来适应监管对象的变化,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孟昭忆.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魏华林,李开斌.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8]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1979—2003)[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9]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

[10]张芳洁.中国保险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1]朱俊生.中国保险业转型期发展研究:结构、效率与资源配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2]祝向军,刘明东.寡占模型与我国保险市场价格竞争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3(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028)、安徽大学211文科青年基金项目(02303304)资助。

[作者简介]刘兰凤(1978—),女,重庆人,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安徽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作者:刘兰凤

第2篇: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范式研究

[摘要]目前为止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体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尚未有对保险业安全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世界保险业与中国国情为背景,从范式角度研究中国保险业安全的监测预警体系。

[关键词]保险业安全 监测 预警 范式

[

一、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背景分析

(一)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国际背景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保险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均呈上升态势(详见表1)。从保费收入看,1999年全球保费收入仅为2.324万亿美元,2004年快速增长到3.244万亿美元,实现了年均7.91%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远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从保险密度看,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从1999年的387.3美元到2004年的502美元,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从保险深度看,1990年,世界保险业的保险深度为7.52%,2004年达到了7.99%。另外,从其年均增长率来看,2001-2004年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1999-2001年间的增长速度。

从世界各大洲保险业的发展态势看,世界保险业大格局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北美洲与非洲分居世界保险业的两极,亚洲的保险业发展在世界保险业发展中一直处于中间地位,其保费收入稳居世界第三,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均位居世界第四(详见表2)。尽管亚洲的世界排名并不特别靠后,但其保费总收入占世界保费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6.7%、24.7%和22.7%);同期,亚洲保险密度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远慢于世界平均水平,1999、2001和2004年亚洲保险密度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9%、41.5%和38.6%,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拉大趋势;保险深度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拉大趋势。

从表2、表3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世界保险市场的区域性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即世界保险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亚洲日韩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表3中这些国家的人口仅为全世界的13.4%,但在2004年已经控制了全球86.2%以上的保险业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之一,在世界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很低。中国在2004年的人口是全球人口的1/5强,但其保费收入只有世界保费收入总量的1.6%(以不同标准的购买力平价计,分别占世界7%和4%)居世界第11位(以不同标准的购买力平价计,分别居世界第四名和第七名),人均水平(保险密度)位居世界第72位(如以购买力平价计,世界排名会有所提前,详见表3),在全球保险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微乎其微,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表2、表3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亚洲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又远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中国保险密度仅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4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与位居第一的瑞士相差141倍,而瑞士的人均GDP仅是我国的32倍;与同在亚洲的日本保险业也没有可比性,中国人口(2004年)是日本的10倍,保费总收入不足其11%,其保险密度近100倍于中国的保险密度。

无论人民币按何种口径折算,数据对比都表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与中国经济、人口的发展存在相当差距。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国内背景分析

像任何其它有关中国的研究一样,对中国保险业安全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对中国大国经济、转型经济、开放经济背景的研究。我们认为,对这些背景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宏观基础。(1)大国经济背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察,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国之一。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多2亿多人。仅这多出来的部分就相当于欧洲各国的人口总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指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第6位晋升到第4位,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200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11位。从理论上讲,保险业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和一国财富问题呈正比关系,因为人口、财富越多,保险标的应该越多,保险业发展的空间应该越大。但就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来看,保险业发展水平与我国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当大。(2)转型经济背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正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配置机制为基础、以其他资源配置机制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我国的转型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风险,而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此外,伴随经济转型进行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也需要保险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3)开放经济背景。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放经济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自我保障的意识将不断增强,这些都将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跨国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将威胁我国民族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人对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产业安全做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织部分,自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保险业做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潜力股”,其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在中国的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社会保障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出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又使其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级跨国公司的竞争。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一)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1.国外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国外对产业安全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安全是指当一个产业面临国外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对手时产业发展所受到的威胁;二是以布雷(burnell)为代表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他们着重强调外资对一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国产业安全主要是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威胁。

2.中国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中国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从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情况如下:以“篇名”为检索项,“产业安全”为检索词,实行“模糊”匹配,以1980-2007年为时间段进行检索,共得到记录586条。检索项与检索词不变,用不同

的时间段进行检索,仅2000-2007年就检索到记录534条。国人对产业安全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主要强调一国国内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能力。第二种是竞争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产业竞争力才是产业安全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截止目前,没有看到国内有关保险产业安全的专门研究,对中国保险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也很少,这一点可从我们的检索结果得以证明。从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情况如下:以“篇名”为检索项,“保险业”为检索词,实行“模糊”匹配,1980-2007年期间共得到记录3298条,2000-2007年期间的记录为2274条。这说明2000年以来中国对保险业重视程度的快速提升。但是,对保险业竞争力的检索,1980-2007年期间仅得到记录30条,2000-2007年期间的记录为29条,对保险产业安全的检索记录为零。这说明对保险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

要研究中国保险产业安全问题,首先要界定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中国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的界定可以参照产业安全的内涵来界定,因而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安全可以界定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保证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前提下,中国国内资本对其保险业拥有适当控制力的动态过程。对中国保险产业安全概念的理解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

1.中国保险业安全问题研究不能脱离国际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的大背景。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国,中国保险业安全问题研究不能脱离WTO框架限制。

2.中国保险业安全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保险业的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匹配。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供给需求关系不太一样,由于保险产品是非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很大,同时,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性,即需求的诱致性,所以,目前市场上表现的需求未必就是其有效需求。考虑到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作用,考虑到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事实,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的有效需求水平至少不应该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即人均GDP与我国目前相当时的水平。保险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实际上的有效供给不足,即其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达到这种有效需求(供给)水平,则说明我国保险业处于不安全水平,差距越大,不安全程度越高。(2)中国保险业安全是个动态过程。

3.中国保险业安全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供求平衡上,实际上是强调一个实际供给量与潜在的或需求水平的平衡问题。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水平,即使国内资本对保险业的控制力达到100%,中国的保险业也处于不安全状态。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形态是本国资本在保险领域的控制力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一定水平,低于这一水平,即使达到了有效需求水平,中国保险业也是存在安全问题的。中国保险业安全的核心是在保险业供求平衡的基础上保障本国资本在本国保险业中的控制力。

三、中国保险业安全的监测内容与手段

1.监测内容:监测是针对短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中国保险业的年度安全监测,具体包括监测预警和监测评估,其中监测预警是对中国保险业安全进行事前的预测性监测(是一种提前量的研究,即对未来一年内中国保险业安全所处状态进行的预先判断);监测评估是事后的评估性监测,即直接对当年中国保险业安全状况进行评估。2.监测手段:分析影响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一确定保险业安全监测的指标体系、安全底线及其安全区间→进行数据的收集、汇总→年初对监测指标进行预测→对照确定的安全标准预警→预警中国保险业年度安全程度→年末将监测指标观测值与确定的安全标准进行对比→对中国保险业当前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

四、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立足于中国保险业安全本身的内涵与特点。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球经济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保险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是WTO成员国,即不能违反WTO保险条款的各种要求,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框架内的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安全成长。中国的国情、中国保险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把握中国保险业安全形势和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提出应对措施的关键,也是将其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保险业的重要依据。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构建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各方面之间的系统平衡和各指标自身内部的系统结构,尽力做到评价指标体系在逻辑与评价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同时,根据保险业本身的具体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不同层次,以便对其影响因素作更具体的描述。

3.代表性、独立性原则。中国保险产业安全主要研究保险产业的供求平衡问题和国内资本对整个保险产业的控制力两大方面,研究中会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各个环节,涉及到的指标较多,同时,反映某一个典型特征的指标也可能有很多个,所以在选择指标时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同时,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指标之间的过度的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

4.可操作性原则。我们着重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指标要能准确、连续、及时地反映出中国保险业运行状况,而且根据现有的统计体系,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能够及时、完整地获得的。二是在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保险业安全度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能全面有效,又要能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繁杂,简化过程,尽量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易于操作。

(二)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就笔者目前看到的材料来看,还没有人提出专门的有关保险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前面对中国保险业安全内涵的界定和指标设置原则,我们设立多层次指标体系如下:一级指标即总体指标:中国保险业安全度(A);二级指标即结构指标:中国保险业供给与发展的匹配度(B1)和中国保险业的产业控制力(B2);三级指标即分析指标,共设7个指标,分属第二层次各结构指标,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指标具体内容见表4。

C11保费总额:反映保险业发展的规模,其额度越高,说明保险的有效供给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度越高。C12保险密度:反映一国保险业以人口作为对比标准的平均水平,即人均保费收入水平,等于保费收入与总人口数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平均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程度越高。C13保险深度:反映一国保险业以GDP作为对比标准的平均水平,即单位GDP的保费收入水平,等于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平均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程度越高。C21中国保险业外资依存度:该指标反映中国保险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可以用当年年末国内保险业国外资本存量与产业总资本存量之比来衡量。外资依存度越高,风险越大,保险业安全度越低。C22中国保险业外资市场控制率:反

映外资控制的中国保险企业对该国内市场控制的程度,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市场份额与国内保险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外资市场控制率越高,中国保险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C23中国保险业外资品牌控制率:反映中国保险业国内市场受外资品牌控制的程度,可以用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外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中国保险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就越大。C24中国保险业外资利用集中度:反映中国保险业利用外资的国别集中程度,可用该国投资总额占保险业总投资额的比率来衡量。集中度越高,国内保险业受外资母国政府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大。

五、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安全区间与警度区间

(一)中国保险业安全程度、警度的划分

兼顾安全度与警度的并用,可将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安全度划分为七种类型,由高到低分别是极高度安全、高度安全、中度安全、轻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重度不安全与危机。在中度安全以上,说明中国保险业安全处于无警区间;在中度安全以下,即在低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重度不安全和危机区间内,中国保险业安全将处于有警区间,我们将相应的警度区间划分为五类,分别为无警区间、轻警区间、中警区间、重警区间和巨警区间,对应的警度分别为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和巨警警度。

安全度和警度区间的划分采用百分制,并设定不同的符号与之对应。具体解释如下:

极高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0-100分;高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89分;中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79分;轻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60-69分;中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59分;重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30-39分;危机:29分以下。

与安全度相应,对警度的具体解释如下:

无警警度:对应于安全水平以上的区间。即得分在70分以上;轻警警度:对应于轻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60-69分之间;中警警度:对应于中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40-59分之间;重警警度:对应于重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30-39分之间;巨警警度:对应于危机,也就是得分在29分以下。(详见表5)

对如上保险业安全类型、警度类型的具体含义说明如下:

极高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极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等于或略小于有效供给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高度控制力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90-100分之间的状态。高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高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接近有效供给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较强控制力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80-89分之间的状态。中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中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供给到一定程度,但在安全区间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一定强控制力且在安全区间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70-79分之间的状态。轻度不安全(轻警警度):用B符号表示。轻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且达到一定程度,但还不足引发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已经低于应有水平达一定程度,但还在控制范围内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60-6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中度不安全(中警警度):以C符号表示。轻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且达到一定程度,且已经引发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问题,但采取一定措施可以解决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已经低于应有水平达一定程度,需要引起关注内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40-5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重度不安全(重警警度):用D符号表示。重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供给,已经引发了严重的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问题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远低于安全水平,威胁到保险业安全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30-3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危机(巨警警度):用E符号表示。危机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远小于有效供给,已经因此而产生惶恐,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处于极低水平,威胁到保险业安全时的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29分以下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

(二)中国保险业安全区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中国保险业安全监测评估的关键在于确定安全区间,或者安全的界线。安全区间的确定首先要与经济理论和已经有的定性认识一致。确定安全区间的思路是客观分析与主体调查相结合。所谓客观分析是依据若干基本原则,具体有如下几种:多数原则、半数原则、少数原则、均数原则、众数原则、人数原则、负数原则、参数原则。

上述原则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综合应用,即将各原则结果加以综合平均。安全低线和安全区间的实际划分还要结合专家调查确定,少数指标还要通过现实的经验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得出的结论要结合定性认识和以往经验及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才能最终作为监测的安全区间加以使用。

责任编辑:黄振荣

作者:顾海兵 王亚红

第3篇:市场化与中国保险产业运行效率

根据中国保监会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平均每年上升1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

保险业近年来取得的良好发展势头,是随着中国保险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深入而取得的成绩。自1980年中国重新开放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垄断性不断降低,市场管制和进入壁垒不断减少,促使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绩效稳步提高。

一、西方经典产业组织理论

西方经济学观点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所获得的长期超额利润将为0,此时的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市场运行的效率最高。

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在分别发表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现实当中典型的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将获得大于0的长期超额利润。

哈佛大学的贝恩在其所著《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市场行为方式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贝恩考察了1936年-1940年的42个美国样本制造业,发现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贝恩还检验了20个美国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和利润的关系,发现在进入壁垒较高的条件下,产业中各企业的利润率较高。贝恩因此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更多地关注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的行为。

芝加哥大学的施蒂格勒(J.Stigler )、德姆塞兹(H. Demsetz)等学者则提出竞争性均衡模型,他们更关注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认为市场在长期过程中能够达到效率水平,高集中率的产业不一定带来垄断租金,产生垄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的进入壁垒。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任何企业都不能维持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和低效率的生产组织,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市场内生的结果。

因此,市场化程度越高,产业运行效率越高。而市场结构、市场管制和进入壁垒是决定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保险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以1995年10月1日中国首部《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和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成立为标志,中国保险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的阶段。按照保险产业链分析,传统保险业的主要产业链环节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和理赔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中国保险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主要是围绕着产品和费率市场化、降低进入壁垒和放开投资渠道等三个方面进行。

1、保险产品及费率管理市场化

我国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管理经历了从无监管到严格监管再到逐步放松监管的过程。

由于1980年全国全面恢复办理保险业务时,保险条款和费率均由保险公司制定。1985年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开始规定保险条款和费率需要经过监管机关的审批。我国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管制开始进入了指导性限制阶段。

之后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和市场上盲目降低保险费率,不适当地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的增加,199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保险业务和机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加强管理的通知》,开始要求对保险机构的基本保险条款和基本保险费率报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同时规定基本保险费率可以在一定幅度内实行浮动,其上下浮动的最高幅度为30%。中国开始对保险产品和费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1993年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下发全国性保险条款及费率(国内保险部分)的通知》,和1995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开始规定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订。保险公司拟订的其他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备案”。2000年8月颁布的《财产保险条款费率管理暂行办法》更明确规定,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任何保险机构不得变更主要险种的基本条款和费率。

2001年10月1日,保监会决定在广东省实行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费率管制的放松。2002年10月28日通过的新《保险法》将保险条款和费率由监管机构统一制定,改为特定险种由监管机构事先审批。2003年1月1日,同时,保监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航意险条款和费率的市场化改革也正式启动。

2003年4月初,保监会又向各家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调整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方式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人身保险产品经保监会备案和审批后即可进行销售,这一措施简化了报批手续,是放松保险费率管制的实质性步伐。

2004年4月,保监会下发《关于实施财产保险公司条款费率事后备案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除法定保险产品,机动车辆保险产品,投资型、理财型、分红型保险产品,短期健康险产品,保险期间一年以上的保证保险产品、信用保险产品以及中国保监会规定需审批或事前备案的保险产品外,各财产保险公司依法经营的其他保险产品,均实施事后备案管理制度。

2、不断降低进入壁垒

1980年开放保险业发展之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处于独家垄断地位。1985年3月国家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对保险企业的设立进行了规定,也允许地方国营保险企业可以经营该地区的地方国营企业的各种保险业务,该规定为新的保险公司设立开辟了出路。

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和审批部门,使中国新保险公司的设立走上市场化、规范化道路。

2004年3月中国保监会颁布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的修改稿,将设立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5亿元人民币降低为2亿元人民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也逐步降低了外资保险公司设立的壁垒。承诺中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取消企业设立形式限制;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的外资股比不超过50%,外方可以自由选择合资伙伴;经批准,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到2004年底,全面取消了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地域限制。

2002年1月1日《保险代理公司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公司管理规定》正式实行,保监会正式启动保险中介日常化审批的大门,保险中介机构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3、不断放开投资渠道

保险投资渠道也经历了从无监管到严格监管再到逐步放松监管的过程。

1980年保险业开放之初,国有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渠道并无明确要求,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从法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

1995年10月国家颁布的《保险法》和199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保险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和形式等作了严格的规定,规定资金运用的形式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模式。保险企业的资金不得用于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1999年10月,根据国务院授权,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可以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5%的比例投资证券投资基金。2000年保监会将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放宽到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0%。2001年3月,保监会又将平安、新华、中宏等三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从30%放宽至100%。

2002年12月,保监会取消了对“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比例”核定的行政审批。

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说明保险资金可以直接入市。2004年10月24日保监会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投资者在严格监管前提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买卖人民币普通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及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品种。

2005年8月,保监会颁布《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9月11日,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从整体上构建了保险资金运用国际化合作、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操作的管理体系,为保险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提供了操作平台,标志着保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

作者:张洪涛 曹志宏 黄 蕾

第4篇:2014-2018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趋势观察研究预测分析报告

2014-2018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趋势观察研究预测分析报告报告链接:

正文目录第一章货物运输保险产业相关概述第一节货运险概念的阐释

一、货物运输保险的定义

二、货物运输保险的责任范围

三、货物运输保险的费率第二节货物运输保险的分类

一、按运输方式

二、按运输工具

三、按适用范围

四、按保险人承担责任第三节货物运输保险的特点及基本内容

一、货物运输保险的特点

二、水路、陆路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内容

三、航空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内容第二章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运行环境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相关政策分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修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三、其它相关政策解读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国际殴债危机正向全球性经济危机转变

三、中国CPI指数分析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社会环境分析第三章2010-2019年中国保险产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环境

一、货物运输保险对我国运输行业作用重要

二、货运险已成我国财产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国财产险市场秩序规范取得显著成效

四、中国财产险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分析

一、2014年中国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实现良好开局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营销状况分析

一、现行保险营销制度改革的分析与策略

二、殴债危机下保险公司营销兵团逆市大扩军

三、中国保险行业进入"后营销时代"的体现

四、保险市场顾客生涯价值最大化营销模式分析

五、关系营销在保险企业的应用分析第四章2010-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的发展概况

分析

二、中国货物运输市场竞争激烈

三、我国进出口增长带动货运险市场占有率上升

四、预约业务推动我国货运险发展模式转变第二节2014年阳光财险与中色镍业签署货物运输保险协议第三节2015-2019年货物运输保险理赔所存在问题及其风险控制分析

一、货运险理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货运险理赔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改进和加强货运险理赔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第五章2010-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产业市场动态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货物运输保险发展与电子商务

一、货物运输保险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容小觑

二、电子商务解决货运险投保难题

三、货运险市场电子商务运用取得规模效应

四、货运险借助电子商务能取得更好的发展第二节2015-2019年国际货运责任强制险概况及对财产保险业的影响

一、2014年新《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出台

二、国际货运代理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制度实施对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发展货运险业务难度大于其他产险业务

二、我国远洋货运险滞后状况亟待改善

三、制约我国货运险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2015-2019年货运物流化趋势下货运险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货运物流化是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货运物流化的风险分析

三、货运险业务的硬创新策略

四、货运险业务的软创新策略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企业加快发展货运险业务的思路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措施到位

二、职能部门要转变管理模式

三、人才培训要专业化及系统化

四、开发适合个人代理营销的新产品 第七章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细分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分析

一、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概述

二、中国应大力发展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

三、中国进出口货运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我国进出口货运险发展的对策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分析

一、海上货物运输保险概述

二、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的保险利益浅析

四、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的风险和案例分析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集装箱运输保险分析

一、集装箱运输保险浅析

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保险的发展综述

三、集装箱运输中货物保险面临的问题分析

四、我国进口集装箱运输保险特别条款规定第四节2015-2019年中国其他货物运输保险分析

一、航空货物运输保险

二、铁路货物运输保险

三、邮包运输保险 第八章2010-2019年中国主要地区货物运输保险发展格局分析第一节上海

一、上海出现专业货物运输保险中介

二、2014年上海货运险保费收入约11亿元

三、上海货运险发展缓慢制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四、上海货物运输保险市场迎来新契机第二节广东

一、广东货物运输保险的发展历程

二、2014年广东将积极探索货物运输保险发展

三、深圳货物运输保险市场概况

四、深圳货物运输保险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第三节江苏

一、江苏现代物流发展为货运险市场提供新平台

二、江苏发展现代物流货运保险势在必行

三、江苏积极发展货运险促进物流市场健康发展

四、江苏货物运输保险的发展策略第四节其他地区

一、2014年前两月山西货运市场低迷影响货运险发展

二、大连货运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三、湖北省货物运输保险暂行规定 第九章2015-2019年中国保险上市公司关键性财务数据分析第一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第二节中国人寿保险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第三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第十章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运输保险发展前景趋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

二、中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分析

三、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四、中国今后将在五方面进一步规范财险市场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中国货物运输保险市场前景广阔

二、未来货运发展将带动货运保险业务继续快速发展

三、中国货运险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产业盈利预测分析第十一章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产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二、殴债危机影响分析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产业投资机会分析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货运险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风险

三、信誉风险第四节专家投资建议图表目录(部分)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表: 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 2010-2014年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图表: 2010-2014年我国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4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六大数字透视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图表: 2014年保险业经营数据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有限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有限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图表:略。。。。。。。。。。。。。。。。。。。。。。

第5篇: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产业篇

近日,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林促会健康养老专家委员会、惠之孝(北京)国际养老产业研究院、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联合新华网养老频道共同发布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国情,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缺口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都预示着养老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

针对我国养老产业现状,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共分为人口篇、政策篇、产业篇、企业篇、资本篇、人才篇以及展望2017七个板块。

产业篇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与2015年的逐步淘洗,到2016年,养老产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虽然新建项目依然不断增多,但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开始由规模化阶段向资本推动下的集聚阶段过渡。

图10 养老产业演化阶段

表3养老产业演化阶段对应的产业及企业特征分析

产业演化阶段

初创阶段

规模化阶段

集聚阶段

平衡和联盟阶段

产业集中度

低,并呈现逐步下降至最低点的趋势

较低,并由最低点逐渐升高

较高,并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高,并呈现升高至最高点后回落的趋势

产业特征

散小乱差,跑马圈地,一片乱象

大规模专业化的“领头”企业开始出现

企业间并购重组,行业重新洗牌

出现寡头企业的强强联盟,行业竞争趋于稳定

企业数量

多,并在阶段末期达到最大值

较多,并由最高点逐渐减少

较少,并呈现持续减少趋势

少,数量达到最小值

企业性质

多为医疗、房地产等传统企业转型而来

专业度持续提高,以占领更大市场为首要目标

业务多元,资本实力雄厚,不赚钱但是很值钱

业务类型覆盖多个产业,资源在业内共享协同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并从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并逐步强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一、社会保障:社保改革开始,兜底功能凸显

在基础社保方面,2016年,截至目前共有12省公布了养老金上调方案,首先从提高收入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时,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10月底人社部宣布计划在年内组织第一批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同,此次规模基本会为3-5个省份,加上在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签约的山东省与广东省,根据估算,首批资金至多有4000亿,投资对象以保障性为主,不超过30%的资金将会流向股市。在管理方面,也会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牵头组织评审委员会,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北京市开始实施老人分类保障措施,灵活调整养老保障服务。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人社部表示将在今后适时调整降低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按照国务院在2015年的安排,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上述要求,全国共有21个省市符合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条件,其中上海可从21%降至20%。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和宁夏可以由20%降低到19%,各省目前已纷纷开始对这一部分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级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高龄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补贴工作。

此外,另一广受关注的延退问题在2016年也有了新的进展。2016年,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的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拥有5年的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有预测表示,延退将繁荣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市场,同时延退可能会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丰厚的退休金,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能力保障。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公立养老体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部分开始凸显其兜底功能,或扩大覆盖范围。其中,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式转变为只接受失独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从此不再招收其他老人,首批符合要求的失独老人已经入住。同时,国家卫计委表示,要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人制度,提出“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时可随时获得帮助。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为特殊家庭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掌握其生存状况及需求”。黑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出台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则将通过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档案等方式。

表42016年各省关于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汇总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政策编号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建立和完善本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的通知

2016.09.18 2017.01.01 N/A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的通知

2016.09.02 2016.09.02 冀卫办家庭函[2016]9号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6.06.14

2016.07.01 鲁卫家庭发[2016]1号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标准和规范的通知

2016.06.13 2016.06.13 冀卫办家庭[2016]6号

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省民政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失独家庭夫妇养老安置和殡葬救助工作的通知

2016.05.20 2016.05.20 黑卫家庭发[2016]103号

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将有第三代的“失独”父母纳入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范围的通知

2016.04.26 2016.04.26 闽卫家庭[2016]46号

在社保层面,2016年最被关注的政策是关于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在6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公布试点省份城市名单后,山东青岛首先开始试点工作。而北京市海淀区则已开始正式签约。目前,北京的长期护理险还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受惠的养老企业也会从居家辐射到社区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参与:规范不断出台,多种方式加强社会资本合作

2016年,江苏省特别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改革等方面政策,要求在“年底前确保五成以上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功能,将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

从2015年开始,政策出台不断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这一趋势在2016年更加明显。在北京与苏州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后,陕西省、河北省、合肥市、乌鲁木齐市纷纷出台相应条例,并经过多次修改审议。此外,在2016年,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北京、江苏、山西等省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支持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其中北京、太原、大连等城市更是将原有由社区或政府部门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开向社会招募运营方,引入成熟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工作。

此外,由北京率先出台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并移交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对于城市养老配套建设的控制能力,并通过选拔有运营能力与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营的方式保证后续服务质量。

以北京为首的城市在2016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其中发布北京养老服务标识,并将在全市养老企业统一推广使用,加强全市养老设施的品牌建设,在9月成立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化运营,在城六区开展试点中医药社区养老服务,在八城区不同模式分别试点养老助餐服务等,而上海则加快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发布“养老地图”方便老人使用身边的养老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将由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普及到更多地区,各地将借鉴北京、上海改革经验,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6年,公建民营与医养结合成为其中热点。在9月决定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后,公建民营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地陆续开始对原有公办养老进行改革尝试。在2016年,浙江省与湖北省分别发布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措施。

在医养结合方面,自国务院在2015年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后,先后2批共90个城市(区)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共有18个省(市、区)发布相关政策。目前,各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经达到98.8%,上海也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省市在2016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十三五”期间,这一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飞速加快。

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2015与2016年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国开行贷款、PPP项目、专项债、省级养老产业基金目前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共有养老PPP项目264个,其中1亿以下的项目66项,10亿以上项目43项。大多数养老项目尚处于识别或准备阶段,按照PPP项目建设周期预测,从2018年开始,将有一批养老PPP项目集中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大型养老机构供给迅速提升。

三、国企发力:大举进入,改变竞争格局

2016年,大量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其中特别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地区,超过1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促进产业内改革与企业转型。大型国企进入带来大量资源与资金,同时能够更好应对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周期长的问题,快速在产业内进行布局并扩张。

国企进入养老产业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收购与并购:2015年底,北控集团收购福建金太阳,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华收购夕悦。此类以金融资本类企业为主,通过大量资本注入进入养老企业,同时辅助原有民营养老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快速扩张。

成立专业公司或提供专业服务:诚和敬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专业投资与运营养老产业的企业,首钢集团则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中央厨房服务为起点进入养老产业,中信国安下属的国安养老则在北京等地运营多家社区微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金隅集团则在开发的物业中开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二商集团则一方面开发老年食品等,另一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此类企业基本以运营与服务切入养老产业,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目前以积累自身专业能力为主,可预见未来将会依靠自身扎实的运营服务能力与国企强大的资源资本背景进行产业布局。

与成熟养老品牌、企业合作:北控集团与万科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首开集团与寸草春晖合作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海尔则与亲和源合作开发智慧养老项目。这类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成熟的品牌、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以合作开发新项目为主要业务,切入养老产业。

其他:同仁堂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辰集团则举办“第四届中国湖南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这些企业从自身原有优势业务出发,拓展养老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切入养老产业。

此外,对于养老PPP项目,特别是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承接地方养老服务职责的部分,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者与建设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方式之一。

四、先行企业:持续运营与拓展,不断尝试改革

对于已经在养老产业耕耘多年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持续保持并加以调整改革的一年。特别是养老地产与大型机构类企业,以及在养老产业开始多点布局的险资企业。

万科在全国各地运营多个养老品牌线,如幸福家、智汇坊、嘉园、怡园、橡树汇、榕悦、蕙心康复等,其中涵盖大型机构、长者照料、康复、社区嵌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业态。2016年,万科除继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外,和北控集团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开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养老业务将正式逐步走向盈利时代。

除万科外,乐成、绿城、保利、远洋在2016年均有新项目投入运营,并与原有项目在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明显差异。

险资方面,泰康之家目前已确定9个城市的养老社区项目,2016年,随着申园投入运营,楚园、蜀园的落地,成为国内险资养老布局的领跑者。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这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掣肘,泰康与北京、上海等地20余所开设护理等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多层次培养养老人才。而太平养老则与湖南女子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险公司以合作的形式从培训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板问题。新华保险在北京开始运营自己的第一个养老项目,成为又一家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险资企业。

此外,联想集团在9月低价出售自身养老业务板块安信颐和,联想集团2011年成立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是中国养老产业元老级参与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全面推出养老产业的大型企业。

五、后进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进入养老产业

与以地产公司、保险公司为主的元老级参与者不同,2016年,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更多企业以自身原有业务为基础,延伸发育养老板块。

大型企业方面,除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部分国企外,华为与国寿签订“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养老创新方面进行合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有部分城市分公司参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提供相应服务与支持。Airbnb则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成立的华寿之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签订谅解备忘录,成为少数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国外独角兽企业之一。

新三板企业中,部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转型进入养老产业,青鸟软通,光宝联合,山源科技,思锐股份为其中代表性企业,而以家政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木兰花也开始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并购整合:资本并购与跨界打劫成为主旋律

2016年养老产业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以宜华健康、北控、光大控股、中金瑞华、首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及实力民营集团对养老产业的跨界打劫,其基本手段已不再是自我发育与孵化养老产业的实体项目,在抢占养老产业市场端口的角逐中,以上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捷径,直接摘取前几年养老产业的“胜利果实”,取得在产业内的话语权。未来几年,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已然成为资本跨界打劫进入养老产业的首选路径。 【整理转载:时英平】

第6篇:中国动漫产业落后分析

一、技术、创意不过关

中国动漫最早还是发展的挺好的,水墨动画享誉世界,包括一些改编自名著经典的动画也都有不错的反响,比如说《西游记》和《宝莲灯》。但是后来发展过程中,中国动画就开始渐渐落入俗套了,技术跟不上,创意拼不过。从技术上来说,中国动画业虽然拼命吸取外国的3D技术,但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二维做不过日本动画,就算是轰动全国的喜羊羊和灰太郎除了最主要人物在动之外其他人物都只是布景,很死板。三维比不过欧美,缺乏灵动性,只是对着美国动画“有表情的动物”这点在模仿。还有就是配音方面,中国对这方面真的是完全的忽略。记得以前译制片的配音都是不错的,但现在这批人老去了,名声弱了,却没有后起之秀代替他们,配音方面的人才就断档了。现在的动画制作人还喜欢利用明星效应,像《风云决》,除了童自荣,邀请的竟然都是任贤齐、谢霆锋之类的,声优对于声线控制及情感爆发等显然不是演员所擅长的,跨界献声其实并非上举,动画配音还是需要专业人才。中国漫画界的优秀作品就这样停留在纸面,其实非常可惜,而动画又没有好的选材,那么为什么不选取优质的漫画作品改编动画呢?再说说创意,中国动画拍来拍去都是改编自著作经典,要么就是幼教类的,没有创意、没有新意、没有想象力,品种单一,没有跳出框架。新番动漫http://

二、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新番动漫http://

在中国,受传统思想的限制,国内很多家长认为漫画创作是不务正业,动漫影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对动漫往往持反对态度。这种观念占据着社会主体思维,使得中国动漫创作缺乏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书店、学校等文化场所对动漫创作并不重视,甚至将其视为非正统的东西,以致中国很多动漫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没有市场,只得卖给国外动漫创作公司。

三、动漫人才缺乏,国内动漫产业较难补充新鲜血液新番动漫http://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顺从、统一的传统文化心理。然而动漫的创作离不开丰富超凡的想象能力,有时甚者需要的是极富夸张的想象,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原创动漫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据了解,国内动漫产业急需创意研发人才、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目前,全国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因此中国动漫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严重紧缺状态。新番动漫http://

第7篇:中国房地产产业分析报告

经济10甲班陆晨轩1090410124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改革开放前落后的农村居住格局到实行农村向城镇化转变政策的实行再到实现城市化的落实工作,中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回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获得的飞速的发展,就算是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具有令人惊讶和敬佩的。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房地产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和基础的构成要素。房地产的运行和发展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显示出很强的关联性,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和房屋这些基本的物质要素,这就确定了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可对于我们90后一代,如今的房价可是高的吓人啊,就算不看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7023元/平方米,另外,全国住宅价格中位数为6967元/平方米,什么概念呢,像我们大学生毕业出去工作实习打工,乐观的想想也只能在奋斗半辈子才拥有上自己的一方小屋啊。如果不靠家庭的帮助,我想买房的压力足够压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繁荣发展之后会走向如此极端呢?这值得政府,社会各界深思。

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产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墒指数等,其中产业集中度使用最为广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某行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位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的营业额比重来表示,用公式CRn=∑Xi来表示。其中CRn为市场集中度,Xi为单个公司营业额占全行业营业额的比重。一般以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来决定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行为是垄断还是竞争。在2012中国房地产销售额排行100强当中,前四名依次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队伍也迅速壮大。近年来,全国一半以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分布在广大、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东部地区的企业竞争已从资金实力和土地开发权的竞争走向品牌、营销、服务等方面,而西部地区的开发商还远远未达到这一步。部分品牌企业在外地成立分公司,形成跨地区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佬,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 年1~12月份,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295.6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412.3 亿元。而2012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为64456亿,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万科集团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2%;同样的,我计算了排名第四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发现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900亿大关,由此看来市场集中度也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知道,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CRn接近于1就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一般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厂商的市场支配力越大,市场的可竞争性亦越低。当少数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高到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本质,乃至市场价格形成的方式与企业内部定价的原则,而市场进入门槛又高不可攀时,就形成了垄断。卖方集中度是市场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分析对象,对卖方参与者间的竞争程度、竞争态势、竞争的有效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那么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垄断现象,仍旧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当中。

2.产品差异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没有永远相同的产品。无论是设施,周边环境,还是地区交通等等

方面,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的。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永远在不断追求的除了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房地产业的真谛。另外在地段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优秀产品是每个企业必须达成的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早期为外商加工求存的打工仔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企业。近几年“品牌优势”这四个字不断地被提及,被强调,这就是在暗示和善意提醒我国的房地产业开放商,需要做好自己的品牌,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有做足品牌商标,做好企业文化,才能在尔你我诈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做好自己。

3.进入与退出壁垒

前面在市场集中度中就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多,大多数的企业规模较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中国的房地产业每年都在较大幅度的增长,可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体现出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小、散、差和住房建设规模化程度低等等问题,这样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容易形成一种自杀性、破坏性的竞争格局。使得新的开发商在进入该市场进行自身发展时会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打击,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地区单位的排挤和斗争。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不利于我国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行为

所谓经济发展,需要有两只手来推动,来管制,一只是来自政府,即政府干预;另一只是来自市场,即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经济过热或过冷对于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形势都是不利的,极端情况就会出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就像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通过高利润贷款利息来吸引全世界的资金以发展自身经济,美国欠的越多我们就想他好像还能还回来,于是乎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美国就这么一直玩这个游戏,直到这个游戏崩溃,出现经济崩溃,像多米骨牌一样,倒了一块,全盘洒完。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至今,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促成的,其中我觉得主要包括的有政府政策的实施,银行所处的地位关系,以及开放商和民间炒房团的煽风点火。接下来我将一一进行简单的分析。

1.价格行为

开发商和炒房团的作用。开发商就不多说了,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发挥角色,自然是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的。开发商捂盘惜售和价格合盟对房价上涨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现在没有开发商会基于成本因素对待售房屋进行定价,它们都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试探消费者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民间的炒房团,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温州炒房团了。他们以自己手中囤积的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借贷的帮助,从本地房产开始做起,之后向外扩张,以大肆进军之势扫荡了中国大部分一线城市。一方面温州炒房团到上海,到杭州,到北京,而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大量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企业主都把闲散资金、积累的利润投到房市上来,就不想工作了。而且是谁最先投入,谁的收益最丰厚,这样的示范效应就逐渐带动全国性的疯狂。如果投资有较高的回报,必然就会投资,而不在乎房价高低;高投入,高回报。所以现行调控政策实施后,购房的很大部分是投资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租金越来越高,房价跟着走高;房价越来越高,增加了以收取租金为目的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转移了投资风险。限购令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这个疯狂的团体,这可以说还是收到效果的。我们不必去深究和关注属于他们的结局,因为悲喜交欢是人之常情,万物所向。只是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如此波折之后,似乎像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的那样,一步步地走向了黑暗的深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貌似已经管不好自己了,这才是可怕之处。

2.非价格行为

政府政策。有人说世界上最充分的市场,不是在美国,不是在香港,而是在中国大陆,没有哪个地区那个国家的市场像中国这么真正要去支配一切的。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中

国政府在干预经济这点上个人觉得已经做得过于“出色”了。回顾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我觉得政府起到的作用是实在是太明显了。这么说吧,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作为中国公民,每个人都有依法缴纳属于自己的那份税金。但是常人也明白,单单从税收的角度,是无法完全承担起政府的日常开支的,更何况中国政府是一直在追求着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那怎么办呢,于是乎在迎来春天的房地产业为契机,卖地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相比于税收而言,卖地所到来的收入是既效率又方便。在这里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房地产开发后的获利顺序,那就是:第一,土地提供者;第二,房地产开发商;第三,炒房者;第四,投资者;第五,刚性购房者。所以就催生了政府的“卖地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以一股异于平常的势头发展起来了,大批大批的开发商以及新兴房产陆续的出现在了中国大陆城市当中。然后各级政府的楼房盖得特别漂亮,买房买车,政府的奖金和工资不停地提高,在尝到甜头之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保护房地产市场以及开发商的利益为前提。直到如今,政府真正意识到中国的房价过高,于是想下调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但是开发商的一致反对联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于是中国的房价就在这两难的局面下蹒跚着前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收拾局面是非常困难的。

3.组织协调行为

房地产企业的并购与融资房地产终究是资金的游戏,尤其是在土地拍卖制度推行开来之后,没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开发商很难拿到土地。在这里银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人们都能够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能做到今天的地步,银行的“帮助”是巨大的。直白的说,开发商进行开发的流动资金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银行的,对于他们自己而言,自己手中属于自己的流动资金是很少的,如何在有限的境地下发展壮大,那就需要贷款,需要银行伸出援手了。而银行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两头前线了,一边给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让他们建造楼盘;另一边给老百姓贷款,看似在分担普通老百姓的买房压力。如此一来,两头收利息,何乐而不为?不过银行的风险也是存在的,一旦房地产市场失控,那它所放出去的资金就会完全丧失,所以它也会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这个市场,保护好自己手中这颗金蛋。所以也不断地给政府施加压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三、房地产市场绩效

配置效率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的油水是非常多的,那些在面对媒体面对老百姓时装出一副可怜样声称自己利润很低的开发商不过就是想隐藏自己的利润已达到逃避税金的目的,即使在房地产市场遭遇低潮时期,开发商也绝对不会接手进行低利润的项目。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犹如一个大剧组,所以开发商在这个圈子里面各自演戏,各自交易,不由得外人看清楚他所表演的剧情。你越看不懂,你就越有兴趣去仔细看,这就达到了他所希望的效果了。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整个经济来看,这种畸形的产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反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抑制消费,进而带来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

四、结论和建议

其实调控最难的是调心理预期,心理预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也不是你一朝一夕能够扭转的。当普通老百姓已经形成了一个房价铁定要上涨的预期的时候,中央政府再泼冷水,没有用,越泼越是火上浇油,房价跑的越快。每当看国外电影的时候,总能看到外国居民居住的房子,这等设施要是摆在中国简直就是豪宅了,那可只能是政府官员才能住得起的呀,但赤裸裸的是在价钱上却不及我国几十平米的小屋,悲怜之心油然而生。在高房价的刺激下,很多本来不搞房地产开发的,比如说雅戈尔西服啊,比如说海尔电器啊,都涌入房地

产行业,就造成供应量激增。因为这个价格虚高,会极度地刺激供应量的上升。然后老百姓是什么感受呢?前段时间我回顾了下国产剧《蜗居》,剧中对于中国房价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折射,明显的体会就是房价从八千跑到了一万,从一万跑到一万二,一万二跑到了一万五。当我们在房价处在八千的时候其实是本来不想买,但是到了一万五的时候,我们就是打破头也要挤进去。这是一个什么心理呢?只能说叫追涨杀跌,买涨不买落。笑的是开发商,银行等人,而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也就只能挤破了头在里面哭而已。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够真正落实好针对房地山如今现状的政策,限购、限贷等楼市调控政策要继续实行,好歹在影响房地产市场过热局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从总体上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另一方面,尽早开征存量房“房产税”, 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在不大动干戈的前提下实现共存,因为只有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坐下来谈事情。

总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繁华的阶段后,是时候冷静下来想想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了,不然落得晚节不保就得不偿失了。衣食住行,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来说,在这样的买房现状下压力可想而知,不仅是我们,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这都是一个很大的坎。所以政府的干预政策和社会各界以及开发商之间的博弈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才有个光明的未来!

第8篇:中国旅游产业分析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形势趋向好转,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将得以回升,尤其是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远距离市场的复苏和部分公务/商务旅游的增长,有望使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停止下滑。国内旅游政策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2010年旅游市场形势总体看好:国内旅游市场更加红火,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入境旅游市场增幅加大。2010年,中国的入境旅游连续下跌的状况可以扭转,并可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地区新的亮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基本上以观光旅游为主,未来各地会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打造休闲度假产业,从而使旅游更深度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对中国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2010年,旅游业总体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总体会有一个上扬的趋势。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将会出现比2008年、2009年更高的增长率,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总花费的增长率不仅有望超过2009年的16.1%,甚至还可望超过2006年的17.9%,从而以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增幅与2007年共处“十一五”时期的最高水平。展望2010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国内旅游定将迎来它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发展速度将重新迅

猛起来。

第9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文化蓝皮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蓝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谢绳武任主编,国家相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大多都担任了编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

据专家介绍,这本书有三个第一: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更是院校首次强强合作在文化研究领域完成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社科院与上海交大本着优势互补、勇于攻关的精神,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报告、“十五”期间和入世后的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化行业的报告、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现状报告、与国外文化产业的比较、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标统计研究,以及专家论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报告。

《文化蓝皮书》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况,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它的适时诞生,预示着我国正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要求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之中。正如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序中所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文化出口大国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姻,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飞速扩张的时代。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其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预见性,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上一篇:现代诗歌的美下一篇:經理岗位职责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