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院、企合作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信息化进程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适应我国经济大环境需求, 一大批从事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企业应运而生, 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逐年递增。在我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强调, 进一步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要求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根据行业需求,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 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1]。

1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2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需求报告内容, 目前软件从业人员大约近60万人, 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 (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 中级人才20万人, 初级人才10万人) 。人才需求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不仅缺少高层次的尖端创新人才,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2]。

重庆市相继出台的《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4号) 、《重庆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十二五”将达1500亿元》、《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 引进了大量的软件企业到重庆市发展。这些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特别是对从事软件基础工作的初级人才, 相关需求更加迫切。通过本市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表明, 一方面软件企业缺乏大量高技能劳动型人才, 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职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 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的学生缺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软件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不能熟练应用, 缺少工作经验。而信息社会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要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软件技术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调研了重庆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软件行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的软硬件环境, 建立多层次、多方向、模块化、技术与工程相符合、软件工程与领域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3,4,5]。改革传统的人才素质评价体系, 使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院教学过程始终, 让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软件技术行业的需求。建立“校院企”深度合作的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3“校院企”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实际的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 邀请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为我校学生培训“智慧城市”项目以及“互联网+”项目的软件开发。学生先通过学习这些项目的相关概念, 才能掌握如何对软件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因为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 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等,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熟悉这些项目的架构才能进行概要设计。当学生完成概要设计后, 在随后的软件编码阶段, 根据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这些软件开发人才只有通过“校院企”的合作培养模式才能实现, 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无法到达的。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 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 软件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现状是大部分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我校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及时调整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 采用“校院企”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

摘要:根据信息化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 提出了一种基于“校院企”合作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机制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我市培养高技能软件人才探索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还将为重庆市其它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办学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院企,培养模式,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玮瑶.《Java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3 (2) :312.

[2] 景宏磊, 林文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科技视界, 2013 (10) :118.

[3] 华文立, 徐勇, 张红梅等.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高职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5) :46-50.

[4] 黄芳.情景教学在软件开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7) :260.

[5] 王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开发教学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 2012 (11) :172-173.

上一篇:油气集输联合站主要设备的危害辨识探讨下一篇: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