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教学心得

【摘要】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将教与学融为一起,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根据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关键字】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一种崭新支撑,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本文谈一下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改变了学习工具

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媒体则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像使用铅笔、橡皮一样自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然后再从微观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整合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学校整合到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相应的课件,模拟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电流的分配关系。提高了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二 学习目标更加开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目标就是看课本上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课本外的知识不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的是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电子产品现在更新换代很快,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跟上时代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内容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通过教师搜索整理,让学生学到更新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稳压电源一章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电路,做课后习题。整合课的讲解是先通过媒体了解稳压电源的用途、稳压原理、设计思路,了解稳压电源的类型,详细讲解课本上的三个原理电路,然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电路,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点部分电路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三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做演示实验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因为电子实验由于元件选择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有时和理论存在较大差别,并且耗时太长。但是通过课程整合后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仿真软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包括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都可以完成。这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考试、批改、点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五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某一种电路之后,让学生到某些产品的电路图中去寻找这部分电路,找出它们与课本上的原理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仿照着去自己设计电路,让行内人士去点评。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还被一些厂家所采用。

六 学习方法更加丰富

《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回答问卷、参观访问等。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例如: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电路,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这些电路和实际产品中的电路有很大的差别,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一些实用电路作为课堂补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学到实用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师生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育过程是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新钥匙,教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探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谦,沙红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作者:左守金

第2篇:四川电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建筑施工技术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丰富,实践性强。文章探讨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背景及特点,指出了当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材相对滞后、教学环境枯燥单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未开展虚拟试验、缺乏新的教学方法、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阐述了适合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式。

关键词:电视教学;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讲解一些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四川电大”)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主要以开展远程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学校[1],目前已经成为一所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开放大学。四川电大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考试和评分标准,依托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及互联网交互式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学体制。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专科专业,同时也是四川电大重点建设的开放专科专业。四川电大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在全国电大中名列前茅,所以该专业课程的建设在四川电大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背景

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先修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在学习该课程时要求能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编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会进行土钉墙支护、模板工程、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单层工业厂房吊装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

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覆盖的知识面也比较广。该课程包含八大模块,模块中的每个知识点又都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只有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学习施工的砌筑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测量基础知识就很难掌握皮竖杆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过梁的知识概念,就很难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进行钢筋混凝土过梁、砖砌平拱过梁的操作。

(二)课程内容容易接受

就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而言,从事该行业工作的电大学生都很熟悉,比如涉及的基坑开挖、土壁支护、基坑降水等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操作实践过,在听授课程知识时,就都会感到

轻松,容易接受。而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对实际操作完全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因此有一定实践基础的电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会比较容易掌握。

(三)课程教学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电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周末或晚上)来上课,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是每周一个晚上2个小时的课程),教学进度都较快。当前社会竞争较大,受国家建设需要的影响,很多电大学生申请参加二级建造师的考试,但往往学历又达不到要求,因此就读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电大学生学历参差不齐。因此,电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更通俗易懂一些。

(四)影响施工因素多

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比较多。建筑施工会在不同的地点和季节进行,这就使得建筑施工的过程、质量和具体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季节和环境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和确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确保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建筑施工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强

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其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进建筑施工工地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充分调动

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安全周到的施工。而且,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实验室和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而要根据当时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实施恰当的、准确的、适宜的操作,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效果事半功倍。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材相对滞后

1.教材内容滞后

四川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所用教材《建筑施工技术》[2],由中央电大建筑施工课程组编写,并由中央电大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该教材主要内容有: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这些内容大多都属于传统的施工工艺,难以符合当前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要求,一些已经淘汰的施工技术在教材中还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一些已经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在教材中得以反映。

2.教材缺乏工程实例

建筑施工技术包含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教材上的这些内容都是独立的,片面的,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学生也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比如井点降水类型的选择,需要考虑降水的深度、土体的渗透系数等两个方面的因素,至于深度在实际中如何得到等问题,又缺乏相应知识的介绍,教材针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缺乏工程实例。

(二)教学环境枯燥、单一

现在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黑板+PPT,而该方式的实现往往以教室为主要场所,对于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难以想象实际的操作情况。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生大多不在土建行业,他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学习,再加上来教室听课环境枯燥、单一,学生没有耐心去学习这些本身就难懂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兴趣不高,到课率越来越低。

(三)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四川电大建筑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教的。很多教师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经历,缺乏现场应对不同工程问题提出不同处理方案的能力,更缺少对新技术、新工艺亲自操作的经验,以致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忽略了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性强的特点。

(四)虚拟试验还未开展

四川电大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同时也为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真切系统地体验实践课程,2014年暑假与凤凰创壹公司合作,进行虚拟试验的创作。但目前还没真正投入应用。

(五)缺乏新的教学方法

笔者2013年10月参加国家开放大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微课程、MooC或用Prezi来制作新的教学课件等。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感受动态教学的魅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还没有运用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

(六)施工环境因素的影响

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的选择是以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建筑物结构的难易程度等为依据的。例如,必须调查施工场地的现状,才能确定施工工序,选择混凝土的运输方式。这些问题是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难以解决的。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一)完善教材、弥补不足

及时与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沟通,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找当前最新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将新教材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3]。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旧规范下的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向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责任教师反映,在制定新教材的时候能加入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这样将更有助于电大学生的学习。

(二)推广微课程

随着微课程、大规模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各高校在教学方法[4]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四川电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也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相关内容制作了微课程,并获得了二等奖。教学中学生对这种视频互动式的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还应针对教材每章节的内容制作微课程或视频公开课,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用黑板、粉笔表达思想,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动态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像Prezi技术制作的课件,学生可以看得更仔细,比PPT更具动态感,也更丰富多彩[5]。

很多介绍施工过程的短暂视频一般都很难下载,这里给大家介绍个下载视频的一种方法:

可以将该视频网址复制到硕鼠网页,而不用安装硕鼠软件下载。这样可为教学提供很多视频资源,增强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四)及时更新教学平台上的资源

过多下载视频资源、PPT课件、录像到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常常会导致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完全匹配,学生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应着重建设专业课程,要针对新技术新工艺并结合教材内容上传新资源,确保与教材相配套。

(五)整合教学平台资源,列示周计划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课程,针对电大学生的特点开设周计划栏目。这样在V2教学平台中,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四川电大V2教学平台上的资源是以栏目的形式建立的,如没有提纲性的要求,学生就不明白自己真正该学些什么内容。所以这门课程需要设置周计划,这样学生进入课程教学平台后,对学习内容才能一目了然,学习上更有计划性,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六)充分利用虚拟试验室

按照“建造虚拟环境,真切体验施工过程”的原则进行模拟操作[6],了解施工过程。如基本构件的制作、安放,钢筋笼的绑扎,预制构件的起吊和运输等,以及所谓的砌砖的形式:梅花丁、一顺一丁是如何实现的,铺浆法是如何操作的,这样学生回到教材中也能理解所谓的规范尺寸。学生在加深记忆的同时,还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鉴于高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象[7],学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既可以鼓励教师多参加新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培训,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特别是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教师最好能参与从基础工程到工程竣工的整个过程。在施工现场也可以录制有针对性的视频片段带回课堂,既丰富了课堂视频资源,也增加了实践案例,授课语言也能更通俗,课程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五、结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适合电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培养真正的适用型人才,需要长期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参考文献:

[1]周学军,武锋华,等.浅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和理解[J].四川建材,2010(5):156-157.

[2] 中央电大建筑施工课程组. 《建筑施工技术》[M].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2006.

[3]程绪楷.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教改初探[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7(2):119-120.

[4]陈守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197-198.

[5]程绪楷.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建筑,2007,16(增刊):222-223.

[6]程卓.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J].河南科技,2010(4):46.

[7]梁伟.“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科技资讯,2008(21):223-224.

作者:杨杰

第3篇: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应用性强,专业性和地域性密切结合,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工作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工作实际,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本文通过对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学期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教授聘任等方面进行了特点介绍,并与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启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4]李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作者简介

1关剑(1979-),女,天津人,副教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作者:关剑

第4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课程,把“干瘪”的教材丰盈起来,把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鲜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体验,让他们体验自己的成功喜悦,这样不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生画显示器时,这样问:“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一种显示器,在你的心目中的显示器又是该怎样的呢?”现在你可以用画图中已经会用的工具来设计属于你自己的未来显示器。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应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教学才能有创新,才能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传递爱与自信,以自己的真情滋润着学生的心。 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教室上。这就要让学生尽早、尽快亲自动手实践去主动探究。教师课上必须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而精讲对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更高,既要起到引入的作用又要节约时间。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勇气去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微笑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权利、价值观和感觉,保全学生的面子,杜绝直接的批评、奚落、嘲弄、讽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安全感。

第5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范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

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

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

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

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第6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以遵循下面的规则进行。首先是进行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然后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世界瞬息万变,竞争风起云涌。要想在新的知识经济世纪里搏风击浪,人必须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做全新的“学习人”,不断地主动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实现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不仅局限于商业和工作任务,而且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家居、家庭和休闲活动。

培训总结

远程培训学习是我获得大量教学信息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和理论,巩固了教学理念,坚定了教学信心,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1、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3、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坚决纠正;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要常抓不懈;对学生学习要求一定要严谨认真;这一切严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一颗爱心。

4、提倡教师应成为“职业学习者”、“终身读书人”,这样才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知不足”、“知困”的精神,就会端正治学态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从而为学生作出榜样。

5、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以遵循下面的规则进行。首先是进行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然后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6、实践操作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由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能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且易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据调查,学生最愿去的地方是机房,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也是机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掌握操作技巧。

7、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凝结着人类智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期盼和追求。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与前提。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特别是“文革”期间法律虚无主义盛行,使得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度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主张,贯彻了邓小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重要思想,使党和国家步入到法制建设的正常轨道。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还要继续参加各种培训,丰富自己,使得自己的教学事业风生水起,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作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

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

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这次教师国培在线研修学习,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语文作业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研修日记阅读了大量的文章,深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现汇报如下:

1.在这次学习中,我认真观看多个视频。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不断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在学习中成长自我。

2.这次研修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如当专家讲到作文教学时,我口说我见,我手写我心.....我发现学生的写作困难是限制了。

3.这次研修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以前,在教学中,我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对课堂中的细点问题总是采用‚大概式‛的处理方式,通过这次研修,看到名师的经典课例使我认识到处理课堂中的细点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研修,我认识到做为一个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我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我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多年以来,我对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认识。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小学语文不好讲,缺少了语文的味道。教语文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将以本次国培研修的巨大进步为契机,‚爱心铸师魂,真诚育桃李‛,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阔步向前,付出汗水和执着,努力成为一名爱心无限、技能超群的研究型教师。

第7篇:信息技术课改学习心得

课改学习心得

高中信息技术组:江辉

6月30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石河子大学参加信息技术新课改培训。这次学习我们有幸见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信息技术课改专家李艺老师,两天中我们认真地聆听了李艺教授对课改教材及课改中存在问题的独到见解,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 培训方式别具一格,渗透着新课改的思想

一般的成人培训,多是以讲座形式进行,听者觉得枯燥无味,想睡觉,学习效果不好。而李老师却采用收集问题、交流互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一上吸引了老师的兴趣,让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让本次学习达到较好效果。他的这种方式也让老师们体会到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的精华,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教授的风采,真可谓一举多得,这不正是新课改的思想吗?

二、 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

以前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的很多内容,但是对一些具体的东西还不清楚,通过学习我们对一些细节也有了深入的理解。比如信息技术考不考、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比如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比如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等。总之让我收获很大。

三、 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有了解决的思路

在新课改教学中存在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差异问题、课堂时间紧张问题、学生发展性评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我们更有信心了,并且李艺教授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出信息技术试题,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资源。这些让我们感到备课活动和教研活动在课改中起着重要作用。扎实有效的教研是课改的有力保障。

通过学习,我感到信息技术老师的责任重大,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应多学习,多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为新课改积累经验。

2008年7月12日

第8篇:信息技术研修学习心得

信 息 技 术 研 修 心 得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首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其次,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也是小学教师这一专业的特征。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第9篇:信息技术外出学习心得

省信息技术优质课外出学习报告

11月24至27日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在泰安进行,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前去听课。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在本次听课中我收益匪浅,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自主学习理念为主导

基本上每节课老师都给学生准备学案,每节课都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虽然有些课贯彻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却充分反映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旋律。

二、 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这次的听课中,除了我区的两节课外,济南一位教师的课也是非常精彩:他讲授的是公式的运用,从课前对学生知识程度的了解到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到步步深入的知识点引入到需注意问题的反复提醒与练习,从大处到细节处处讲究,处处值得推敲。听过之后,感觉最深的是这位教师基本功的扎实:可能我们可以花点心思把课程的设计做好,可能我们可以只为一节课做详细的课前调查,但是作为整堂课贯穿始终的教师语言、教态及课堂表现力却不是一日之功。听了这些优秀的课节后,我深刻的感受到要想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不论是语言教态还是课的设计都要做好做实。

三、 教师应变能力强

突然的网络中断导致部分课程无法继续进行,有的老师能很好的安排学生任务,有的老师就只能机械的按照自己原来的设计进行两者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这些也体现了老师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具有教学机智。

短短的四天学习时间有太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看了别人的课对我自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授课水平,反思自己的备课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上一篇:抑郁自评量表报告下一篇:供电公司员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