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摘要:在信贷管理控制制度、体制及方式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存在很大差异。管理权限集中度高,贷款风险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导致以防范风险为中心的信贷机制尚未在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建立起来。虽然旧有的政策性因素等导致的不良贷款已通过政策及商业性剥离等方式得到了化解,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剧烈变化,新增的信贷风险还在不断出现。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入手,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信贷管理 现状 内部控制

引言:在商业银行中信贷业务是最重要的一项资产业务,通过银行贷款收回本息,减去成本后得到的就是利润,所以在商业银行中信贷是主要赢利方式。从信贷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人信贷业务和法人信贷业务,其中个人信贷业务主要有个人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等;法人信贷业务只要有房地产企业贷款、项目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经济步入到一个发展新时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社会经济体制正在深入改革,并逐渐进入深水区。在这一阶段经营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将迎接新的挑战,在竞争中既有大中小众多的国内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又有大型外资银行,监管者通过国际化监管规则对风险进行全程监管。银行信贷管理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其市场定位、创新产品、贷款结构和营销、扁平化管理、安全技术、人本服务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研究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银行管理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信贷风险仍不断显现,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确花费了大力气来降低不良贷款,如信贷业务实现完全程序化,制定严格规范的信贷管理指导,对降低不良贷款规定具体指标等。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大,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急需深化的严峻形势,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不断凸现,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政府平台公司信贷风险、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因素和当前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2、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视贷款忽视管理的现象

风险防范与信贷营销两者是矛盾的,银行贷款收益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确认的,而只有实际发生后贷款损失才能确认,这就导致了银行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在客观上追求扩张贷款的冲动与重视贷款忽视管理的倾向。因贷后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所以在实践中出现风险,只能被动接受。有的信贷人员对贷前调查产生过度依赖感,他们认为只要在贷前执行了严格的调查与分析论证,落实了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就能够万事大吉,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对那些由上级行开发的大客户,因缺少对等关系,担心会得罪客户,就不敢管,难以落实管理。以上这些都是形成贷后管理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转变这样的观念,就无从谈起加强贷后管理。

3、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信贷管理的一个长期不利因素。一是在银行系统内缺乏信息共享,尽管有信贷查询系统,但因监管不到位,信息录入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的银行为了恶性竞争,提供假信息或是故意封锁信息,这都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加大;二是相关主管部门信息封闭,如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海关等部门,像评估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报告,其真实性难以完全相信。正因这些信息不对称,才助长了个人、企业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得银行防范风险越来越难,随之道德风险增加。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贷款风险责任制不明确

在实际信贷操作中,许多贷款的形成是特事特办或口头指示,责任制不明确,再加上贷款发放时的信贷员和审批人更换频繁,导致出现贷款风险后难以准确追究相关责任人。然而责任人难以认定会导致不良后果,使得信贷人员、信贷审批人缺乏责任心,也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心理,亏损的是公家的,换岗后与自己责任关系不大,的确在现实中很少有银行领导是由于形成一些不良资产而接受处罚,所以在实际信贷操作中时有发生审查把控不严,甚至是为己谋私的情况。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严

内部控制旨在保障财产安全、确保获得资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使经营效率提高,促使贯彻实施确定的信贷管理政策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方法。所以内部控制建设必须要以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放贷款的效率及各环节的信贷资料真实可靠性等方面为工作重心。但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岗位、部门缺乏有效制约。与专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框架没有本质的变化,还是沿用以往的垂直管理机构,管理责任关系与回报渠道表现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与先进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纵向管理链条偏长,缺乏横向的制衡、分工关系。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调整在各级分支行如火如荼进行着,分别成立了信贷审查部和信贷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处理不良资产和评估贷款风险,原来由信贷部掌管所有信贷业务的状况得以改变,但是审贷部继续承担信贷风险审查和政策管理等职责,部门的细分化没有做到位,信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是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需要逐层上报和层层审批,审批流程较多。其次,缺乏专业性监督。银行的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全行总体经营业务的监督工作。与安全防范、会计等其它业务不同,信贷业务的信贷制度、政策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其它外在因素变化,自身进行较快调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会计、安全防范等制度、政策比较稳定,外部对其影响不大。因部门存在差异常规性审计有其局限性,那些规范性操作问题在审查中往往能够发现并得以解决,但真正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难以发现和分析。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审查

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流动性风险及财务稳健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仔细审查现金流量情况,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还要理清与关联企业的具体关系,研究关联方对本企业的影响大小以及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性风险和潜在风险。要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对一些贷款出现问题发出警报信号,如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及重要管理者变动,这样就能让信贷人员尽快找出问题,有一定时间采取相应对策,避免或降低损失。还要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模式,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等各个项目进行打分,依据加权平均法算出总分,予以确定风险级别,最终确定其贷款方式和定价等。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避操作和道德风险

首先,要确保组织机构上的岗位相互制约。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组织结构不仅要强化总行——分行的纵向管理,还要进一步强化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分工的横向管理,从而实现更好的控制风险与配置资源的最优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向国外大型银行学习,外资银行一般是由多个专业化水平高的部门一起负责信贷管理,例如业务管理部、风险分析部、政策制定部、风险审查部及信贷风险管理部等。各部门之间各尽其责、明确分工、相互沟通、相互监督。此外,对审批人要强化考核管理,对其决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相应的奖罚细则,不良资产是因审批不当产生的,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制。其次,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部的职责。信贷风险管理部要参与到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中,不能仅监测自身的风险。一是由信贷风险管理部来履行制定制度、政策的职能,全行的信贷制度、政策由信贷风险管理部统一负责制定;二是对信贷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要由信贷风险管理部开展专业审计监督,当发生信贷风险要追究与认定责任。

3、强化银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信贷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信贷人员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工作能力强、思想品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宏观政策水平高、微观分析能力精,这对开展信贷业务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至关重要。所以要通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强化信贷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激发信贷人员敬业奉献的精神。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也需要有自身的企业文化,这能让全行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银行的使命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为实现银行金融风险最小化、整体效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结论: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实施信贷管理就是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是实现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经之路。就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而言,当前信贷管理中尚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审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避操作和道德风险、强化银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中的信贷管理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甄艳

第2篇: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目前存在着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贷前调查质量不高、省行贷款管理不到位、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商业银行的特点,对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对策。要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省行对信贷的监控能力,对低风险的信贷业务适当扩大转授权;贯彻“四重”营销策略,切实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省行

信贷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课题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都过于侧重宏观环境与外部因素,如宏观金融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景气情况等,而忽视了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内部角度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实行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以来,各信贷业务相关部门职能作用不断理顺,信贷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从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探讨应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若干矛盾,以达到加强信贷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贷款规模控制方式与授权制度不匹配

目前,商业银行除对哈尔滨、大庆二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对其他二级分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均为砍块方式。这两种贷款规模控制方式各有特点,并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科学管理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两种规模控制方式并存是在信贷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与商业银行信贷授权制度已逐渐显得不相匹配。

砍块规模控制方式下,对于超过自身授权的项目,二级分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不会使用本行节余的砍块规模,因为向省行报批后,省行即可为批准的项目匹配规模。二级行如果没有规模,省行的转授权再大,对该行而言,也没有实际意义。

1999年,省行取消对二级分行的砍块规模后,二级分行从自身经营的角度考虑,对省行批准的贷款利息回收比较积极,但对本金回收不够积极,以占用省行临时规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1999年“转贷”贷款较多,省行批准转贷,临时规模就会被长期占用;省行不批准转贷,就要承担不良率上升的风险。但是,连续转贷从长期来看,一旦贷款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出现滑坡或外部相关经营环境出现恶化,很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不能顺利退出,甚至面临损失。

2.贷前调查质量不高前期把关有待加强

首先,贷前客户、项目信息搜集不到位,导致项目评估、客户评价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款的投放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信息搜集系统是贷款科学决策的前提。而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是由个别信贷人员临时进行的,缺乏系统完善、纵横交错、时段连续的信息网络。信息来源受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容易产生偏差。有些信贷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业务能力较差,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或草率行事,或根本不知如何调查,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有的信贷员平时对贷款户不做监督调查,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才急于调查。这些都极易导致项目评估、客户评价质量不高。其次,在二级分行决策环节上,有的分行的贷款决策没有认真贯彻总行信贷体制改革精神,有些单位只有形式上的民主决策,实质上还是基本取决于个别领导;有的分行贷款决策时风险意识薄弱,对贷款的投向,各类贷款的比重,贷款风险收益的权衡较少,经常听从行政命令或行使长官意志,使得贷款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这样,基层行的把关粗糙,使得省行把关难度加大。

项目评审、客户评价是信贷决策的基础,是科学贷款的必需环节。但是,由于基层信贷人员数量少,素质差,以及贷款的长官意志,使得申报材料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好坏、发展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这样也就在审批会议上无法回答审批人的有些质询,影响贷款审批,使省行很难正确进行决策。

3.省行贷款管理不到位

本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两委三部门的设立,使得信贷业务前后台分开,并有风险部门实施监控,是一次动作较大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信贷权力集中的管理方式,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贷款的全程管理。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实际执行时某些外部条件的制约,省行贷款管理信息反馈还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按照现行机制,前台经营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与客户接触,发展客户,开拓市场,寻找效益的增长点;而后台信委办、风险管理处主要职责是对信贷经营部门的经营行为进行制衡、监控,这样省行就缺少一个对重点贷款客户定期进行贷后回访,对二级分行的贷后管理实施监管、监控的部门。

4.规范与效率的矛盾

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主要是通过信贷授权来完成上下级行权限的划分,但商业银行现行信贷授权实行的是“单户总额控制,不同贷种单项额度控制”的办法,而不是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控制。信贷业务只要贷种相同、金额相同,就要履行相同的报批手续。但事实上,对于同一种类、相同金额的信贷业务风险程度也往往相去甚远,而信贷业务报批手续是一样的。比如,某企业在商业银行申请开立保函,缴纳100%保证金与缴纳30%保证金,其风险度差别很大,缴纳100%保证金的保函在银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理论上风险值接近于零,但二者按商业银行现行规定报批手续是一样的。这对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5.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

商业银行1999年以来,新发放贷款截至2000年9月底余额576 524万元,按一逾两贷口径,不良贷款为80 120万元,不良贷款率达14%%,利息实收率97%,说明商业银行1999年以来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受我省经济环境的影响,常常有贷款需求与客户经营发展态势成负相关的现象,并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贷款需求并不是有效的贷款需求。二是由于贷款审批质量不高,2000年省行共受理1 816 498万元,否决89 123万元,否决率4.9%,明显偏低。商业银行2000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为25%,假设2000年底商业银行全部存量贷款的否决率为4.9%,由于从理论上说2000年商业银行审批的贷款与存量贷款并无差别,因此,2000年省行审批贷款发生不良贷款的概率就25%,所以省行以4.9%的贷款否决率,不可能保证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质量。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构想

1.继续坚持不再对二级分行下达砍块规模

为改变为各二级分行重贷轻管,贷款回收乏力的现状,省行今后应继续坚持不再对二级分行下达砍块规模的政策。二级分行权限内的贷款,原则上规模应自行解决;超过二级分行授权的项目省行也不100%匹配贷款规模,本着鼓励二级分行盘活存量贷款,压缩不良贷款的原则,省行可匹配65%的规模,其余35%的贷款规模由二级分行自行盘活解决。

另外,为防止各行挪用个贷规模现象的再次发生,省行应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对个人发放贷款的规模管理,对有挪用规模行为的二级分行,将适当上收其转授权权限,对于挪用数额较大的行,将终止该行发放贷款的权力,直至将挪用的规模上缴省行。

为体现区别对待,扶优限劣,保证市场营销的需要,省行可对存贷比低于75%,资产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地区经济环境较好的二级分行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2.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教育

省行各有关信贷处室应加强协调配合,每年定期组织对各二级分行、经办行信贷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觉悟教育;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信贷人员对现代先进工具的掌握。

省行可要求二级分行仿照省行的办法通过考试选拔专业评估人员,保证评估人员队伍 的业务素质水平。二级分行可将本行的重点项目交由评估人员进行项目评估、客户评价,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知识水平及业务经验的限制而产生的偏差,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加强省行对贷款的监控能力

省行可将二级分行划分为不同的辖区,抽调几名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稽查员对本辖区内的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进行贷后检查,以便尽早反馈监测信息。在此基础上,省行还应充分利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档案查询系统,连续记录企业基本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根据监测信息随时进行电脑分析,尽早发现风险苗头,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4.提高效率,对低风险的信贷业务适当扩大转授权

鉴于对经省行信委会审定的AAA级客户发放贷款、100%保证金的保证业务和承兑汇票、存款质押等信贷业务往往风险较低,而且时效性较强,是其他银行竞争热点,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一线营销的需要,省行可以将这类信贷业务对二级分行转授权适当扩大,并简化上报手续,对于时效性强的或需求急迫的可实行传真上报,会签审批。

5.贯彻“四重”营销策略,加大对非“四重”客户贷款的否决率,切实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每年年初可由省行各信贷经营部门,对当年客户较大的信贷需求进行预测,根据省行信贷投放的能力,贯彻实施总行“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营销策略,围绕全行综合经营计划安排制定省行2001年信贷投放政策,我们认为,对“四重”客户发放的贷款应不少于当年新增贷款的80%,并且即使当年完不成对“四重”客户的投放计划,也决不将新增规模投向非“四重”客户。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重点行业可定为电信(包括固定、移动)、邮政、电力、铁路等,重点客户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以及黑龙江省效益较好的上市公司,重点产品为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对个人发放的贷款,重点区域为哈尔滨市、大庆市。

为保证今后新增贷款的质量,省行应提高贷款否决率,特别是对非“四重“客户发放的贷款,否决率必须大于存量贷款的不良贷款率。

作者:黄国华

第3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以A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而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探讨出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系制度不完善,信贷操作较为混乱,银行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没有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等。最后对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便A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A银行

前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其处在农村地区中,因此其业务种类大部分都是与农业相关,这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偏低,产生不良贷款的几率比较大,从而使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具有现实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所选取的A行已经逐渐实现向盈利性转变,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推广等都十分重视,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A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所处的市场条件较为薄弱,银行内部存在控制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信贷风险管理难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防护,不能有效提高A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A银行提出精细化信贷管理,但是现在的贷款管理方式还是很粗犷的,不够精细,它的贷款决策制度和贷款约束机制还是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运行,还要不断的健全完善。在贷款方面,管理方式的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的需要,所以就无法跟上市场上快速发展的多样化的信贷业务。“三查”环节,在贷款环节的执行力不够彻底,下载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只看重贷款数量,而不看重贷款的质量,对于前来贷款的客户,没有做好贷前的相关调查环节,而且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态度,还有在贷款后,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彻底,往往都是走一些花架子的形式而已,使得整个贷款的流程不能环环相扣,具体指:审批、发放、回收。也就是说,银行的管理不够彻底,命令执行不下去,有些地方还存在很多违规操作现象。管理档案不善,不扎实的贷款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形同虚设,不及时的贷后跟踪,使得不良贷款现象有严重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风险体系的建立。

(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信贷人员作为一线人员进行发放贷款的调查过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会严重的影响到贷款的过程,他们的调查是否真实、达标,关系到第一手资料的真假。但是,A银行信贷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基。他们的思想太过守旧,不懂变通,还是老一套,所以,不管是从改革现下的贷款业务发展,还是从专业化、个性化的信贷营销服务来看,建设高水平的信贷队伍都迫在眉睫,当前业务的需要是老的信贷员始终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主要表现:信贷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年龄结构不断的老化、合规意识基本没有、低下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底下,即,他们没有非常灵活的营销技巧,全面的调查和洞察能力,非常敏锐的前瞻性眼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员工很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所以,这样的员工,就不能保证调查过程所得到的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所以,这样子就不能从头控制贷款风险。银行的内部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奖惩不能实现、重形式轻实际,这就使得很多不认真的,没有责任心的信贷员,在调查貸款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散漫心态,这也就出现了信贷风险。

(三)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业的支撑基础是信用,金融体系最基础的保证是诚信体系。但是,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整体来说,是呈现平稳趋势,同时,下行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所以,就是的一些实体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情况下,周期变动的全球经济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会产生很大的打击行的影响。若经济一直都在紧缩状态,那么很多的相关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问题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当他们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偿还债务时,直接会打破坏社会的整个信用大环境,这会给银行施加一定的压力。若在繁荣的经济阶段,在社会中,大量的需要货币,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就会把某些企业已经经营不良问题掩盖,这些企业就会在银行贷款,但是却基本上是没有实力偿还的,这也大大的增加了A银行放贷风险,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A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规程。(1)加强信贷制度落实。要解决信贷工作过程中的那些执行力不彻底的重大问题,要做到加大并加强执行和检测力度。当然一定要履行企业所指定的贷款规章制度制度,其分管个支行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工作计划,要达到100%信贷全面执行检测情况。银行要定期组织检查:一是自查;二是重点检查,具体指评定信用、评级资信、授信统一、上柜台贷款、贷款冒名、汇票和大额授信风险等等,增强切实制度执行力=程度,不断地规范信贷管理方式和严控个人操作的违规行为。(2)加强信贷流程再造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快实施法人客户统一授信和公司类客户资信评级,认真落实“现评级、再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巴黎程序。二是优化贷款发放结构。切实强化资本约束管理,进一步提高对小额贷款业务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特别是严格控制和压缩对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和水泥、煤炭、电力、纺织四大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行业的信贷投入,防止进入商业银行已经压缩或退出的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对已经投入的,制定应对预案,限期压缩或清收;对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装备13 大类、105 项,需要淘汰的落后产品 4 大类、15 种,认真对照排查,及时采取退出策略。

(三)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1)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意识。银行业务的开展本身就是风险和收益共存的,银行只能不断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和识别能力,才能够大大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经济环境,应该更加注重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应该刻画在每位员工的内心中,让没问员工都能够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让员工为银行创造收益的同时减小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层中,同样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使管理者无论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首先要考虑风险,避免单纯观众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危害。(2)提高信贷风险的测量和识别水平。当前A共存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测量和评价体系,对信贷风险的测量主要凭借的是一线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判断,与风险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判断,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信贷业务的特点,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建立风险测量体系,这是A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方法。A农村商业银行当前在信贷管理方面,应提高对风险的量化分析,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来降低A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数据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袭宝仁.农村商业银行防范信贷操作风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65-66.

[2] 施力琴.L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22-24

作者:向国州 吴玉宇

第4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者 学籍批次

51毕业论文网

0903 学习中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生本

金融学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 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 .............................................. 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 1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内部因素 ................................................................ 3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 3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 3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 3 参考文献 ...................................................................... 5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一)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 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根据我国几家主要国有控股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报的数据,工行截至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800.72亿元,不良率1.26%。农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070.8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1.55亿元,不良贷款率2.32%,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2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188.44%。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为651.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2%,较上年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交行2010年中期末公司不良贷款25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 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 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 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 由表2 可见, 整体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 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 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2007 年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构成

(三) 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 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 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 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一) 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 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

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 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 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 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 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 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首先,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 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 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 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 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

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 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 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二) 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 信贷审查不严。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 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 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 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 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 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 贷时审查流于形式, 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 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 信贷监督不力。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 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 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 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 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 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 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 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 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 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 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 严格信用执法, 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 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 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 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 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 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 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 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 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 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 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 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 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 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 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 尽快落实五级分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 2003:《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陈一夫,2002:《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 3.石朝格,2002:《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

4.吴钺柳、岳强, 2004:《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外资。 5.赵耀,2003:《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安金融。

第5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

2 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 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 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 ; ③不良贷款盘活率; 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 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3 结 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8-8-29

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

1 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造

2 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张的现象。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内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内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三是信贷

3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

4 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

(五)积极拓展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银监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借鉴其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经验,不断寻找通过资产置换、打包出售、软贷款、还本免息等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六)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对基层行和工作人员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章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基层行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力度,增加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工作在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中考核权重,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激励机制,同时对清收转化工作不力,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部门进行处罚。

作者:王恭让 李国科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年2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第7篇: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的研究

摘要:绿色信贷是银行业应对环境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金融杠杆。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以及在推行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展绿色信贷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是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是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它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一)推行绿色信贷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严格对企事业单位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与信贷监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从资金源头上对高耗能、高污染(“两高”)企业实施控制,可以有效抑制这类企业的盲目投资冲动,从而加强对“两高”行业的治理;

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和项目,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重视,“环境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风险之一。一是贷款企业或项目可能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造成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若商业银行并未将环保因素作为贷前调查的内容,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则很可能遭遇因国家政策出台导致的企业停产、项目搁置,猝不及防地陷入两难境地。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为商业银行管理或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三)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服务(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份额,使利润增长,吸引优质顾客,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更加有利于商业银行减少一些落后贷款项目派生的“呆账”、“死账”的损失。一方面体现了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对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达到了共赢。

(四)推行绿色信贷能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

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而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倡导的赤道原则更是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准则。截至2009年,已经有69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这些银行为全世界提供85%以上的项目融资。环保金融、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推行绿色信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构建商业银行品牌优势和信誉优势,使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社会公信力与美誉度,更容易取得国际社会和同业的认同。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此外,还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银行缺乏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也没有对这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 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往往是高利润行业,长期以来各银行趋之若鹜,一旦严格控制其贷款,商业银行就会失去一块利润丰厚的信贷市场,这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产生矛盾。同时,以前各银行在此行业已经投入巨额信贷资金,一旦停止或压缩贷款,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停产,致使信贷资金遭遇风险,进而追

究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为避免因出现信贷风险而受到责任追究,确保完成经营利润指标,一些银行往往放宽标准,变通行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充分贯彻。

(三)相关的技术、人才不足

大部分商业银行目前虽然接受了绿色信贷的概念,但银行系统缺乏对我国环境政策、信息和管理措施的掌握,银行内部缺乏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的专门人才,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较少,加之绿色信贷产品的匮乏,这些都制约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开展绿色信贷的建议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调整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还可以促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以,当前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开发,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一)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各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和社会责任融入到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强调客户的环境风险,履行绿色信贷尽职调查责任,建立和完善适应绿色信贷要求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并以此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各金融机构不仅要建立向环境违法项目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机制,也要建立推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信贷政策相配套的呆账核销、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对“两高”行业和企业信贷退出的损失、支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等绿色信贷风险,要给予财政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宏观引导,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当前要着重强化金融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环保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产业发展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项目信息库建设,定期发布绿色信贷产业和企业指导目录。中央银行要及时把严重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和环保奖励等政策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建立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定期评价制度,引导商业银行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加大对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对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严格限制“两高”企业贷款,并把环境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建设

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推进绿色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设立专门的由财政出资、邮政储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性社会资金,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缴纳的罚没收入或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资金来源的“绿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动“绿色企业”优先上市。要注意发挥政策性银行“主力军”作用,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弥补绿色信贷推行中商业信贷缺位问题。

结语

绿色信贷作为一个代表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够培育银行的利润增长点的产业。商业银行应该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息的跟踪监测力度,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通过采取“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

第8篇: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

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房地局(建委),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了加强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维护房地产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估价机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信用档案,完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房屋权属登记等信息系统,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房屋权属档案和有关原始凭证的查阅,按照《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商业银行在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前,应当确定房地产抵押价值。房地产抵押价值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或者由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评估。 房地产抵押价值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的,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确定房地产抵押价值的书面协议;由房地产估价机构评估的,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房地产抵押估价报告。 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要求抵押当事人委托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不得指定房地产估价机构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

三、房地产抵押估价原则上由商业银行委托,但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估价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四、房地产估价机构的选用,由商业银行内信贷决策以外的部门,按照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择优决定。 商业银行内部对房地产抵押价值进行审核的人员,应当具备房地产估价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得参与信贷决策。 房地产估价机构的选用办法由商业银行制定。

五、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房地产估价机构收取中间业务费、业务协作费、回扣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不合理或非法费用。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房地产抵押估价活动和估价结果。

七、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不得以迎合高估或者低估要求、给予“回扣”、恶意压低收费等不正当方式承揽房地产抵押估价业务。

八、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已抵押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及时掌握抵押价值变化情况。可以委托房地产估价机构定期或者在市场价格变化较快时,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 处置抵押房地产前,应当委托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评估,了解房地产的市场价值。

九、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房地产估价报告进行抽检,对有高估或低估等禁止行为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记入其信用档案,向社会公示。

十、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应当按照《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

十一、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

第9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 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 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贷前审查; 资金监控; 信贷人员; 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 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 一) 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 二) 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 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 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 三)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 四) 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 五) 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 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 [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 5) .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 2010( 10) .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 30) .

[10] 姚琦.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 金融与经济,2009( 3) .

上一篇:建材销售实习实习总结下一篇:我长大了想做一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