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业方面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摘要: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著正相关,并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著。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著。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著。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著。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关键词:数字金融;农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农户创业

学科专业:农村金融与财政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知识价值论论文提纲下一篇:国际金融市场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