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随笔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美术教学随笔

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理应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激扬青春、激发智慧的自觉需求和主动行为。

然而,残酷的应试现实让师生为写作的考试分数而疯狂,以致无暇、无力甚至不愿为写作的理想——生命成长而修炼。为了分数,写作已沦为作文的各种应试技能操练,甚至编胡话、说瞎话、传套话,而不是生命的自由呼吸。作文教学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已经让学生走进“死胡同”。

作文教学必须走生态之路,让学生既要赢今天的考试,又要赢明天的人生。

鉴于此,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同人经过学习、思考、分析并形成共识,将“随笔”引入作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自由练笔,从生活和读书中得题,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忧、所喜、所恨、所爱等倾诉出来。可以记叙校内外的见闻琐事,可以抒发生活中的感慨忧思,可以议论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也可以构思小说诗歌等进行文学创作,强调真实真诚,鼓励创造,个性鲜明,反对程式化。

二、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操作

(一)研制工具 构建系统

如何推行随笔生态写作教学,让其成为普通一线教师写作教学“新常态”?关键是找准随笔写作教学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这个切入口和着力点,就是加强随笔写作教学工具的研制与管理。写作教学工具对于写作教学就像农具对于农事一样重要。通过随笔写作工具的研制与管理,达到引导学生主体实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借助随笔写作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修炼写作技能,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养成真诚作文、真诚做人的习惯。

1. 研制根本性教学工具

创编并推出随笔写作阅读教材——《精品随笔100篇品读》。该教材既作为学案又作为教案,师生共用,使随笔写作走向科学、有序、高效和常态化发展之路。选文从内容及表达俱佳、可读性强、便于学生领悟借鉴的优秀杂文随笔中选出,字数限定在与高考要求基本一致的800~1000字。全书包括选文、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几个栏目。“美句抄录”写下让眼睛为之一亮的文句;“读后感言”三言两语,留下学生读后的感慨感叹、领悟心得,或共鸣或赞叹或批评的思想火花、直抒心灵,促使学生开始学习体悟之旅;“名师圈点”要言不烦,直抵文章精华与精髓,以名师见解、体悟“指点”文章、指明方向、指点迷津、开启智慧或作为师生对话参考。这些栏目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学生主体到教师主导、师生携手、扶放结合,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

因材施教。以自读品悟为主,以指导讲解为辅。对于在模式写作教学下的学生来说,随笔是一种新鲜事物,知之不多,通过阅读、品味、模仿,让他们看到随笔的样式,初步感受其写作特点、粗知其写作思路。教师通过检查可了解学生的阅读品味,通过适当的调控与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并模仿,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和借鉴写作经验。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两读两找两积”。

“两读”即学会赏读、品读。赏读就是要求学生:①说出自己欣赏和感受的内容;②圈画批注、美句抄录;③坚持平时每天阅读1~2篇、假期每天2~3篇、一周5~10篇。品读要求学生:①不仅说清所欣赏内容及原因而且作出鉴别、评出高下;②在随笔本上写出600~800字感悟评析文(可以以一篇为评析对象,也可以对几篇进行综合评析);③在一周赏读5~10篇后写出一篇品读文。

“两找”即找立意、找思路。旨在引导学生把握灵动随笔之“主线突出(一根主线贯穿)、层次清晰(生活—社会—生命)”的特点,立意上既要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又要尝试从新的角度思考写作话题、组建自己的“立意库”,思路上找出文章的线索、层次。

“两积”即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学生读后既要进行发散思维、建立相关联系,将相类似的素材记下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又要摘录优美语句、揣摩精彩写法,建立“语言库”。

2. 随笔实践练习本——统一规格的软面抄

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和读书笔记,积累素材,展示成果。学生每周至少写2篇、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先定时查,后随机查,以督促指导学生读书练笔、养成习惯。

3. 编制过程性维护工具——《随笔周刊》

为了及时把脉探索进程,诊治随笔写作教学问题,修正随笔写作教学方向,展示随笔写作最新成果,激发随笔写作热情,营造随笔写作氛围,我们推出了《随笔周刊》。每周一刊、一人统筹协调,教师轮换担任责任编辑,定期出刊、定时发放;正文分“繁星精华苑”栏目和“随笔蓓蕾园”栏目编写,选文以不低于800字为宜。

“繁星精华苑”之选文切合学生实际,可资学生借鉴的最新《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刊载的随笔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写法、观察现实生活。

“随笔蓓蕾园”之选文都来自学生自己的随笔,引导他们阅读、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这些选文的作者年龄相似、学力相同,容易增强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热潮。利用早晚读时间适时点评、指导阅读《随笔周刊》上的文章,激发学生兴趣,领悟读刊路径。根据现实需要随机出版增刊号,正刊与增刊相结合。

4. 研制辅助性教学工具——《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

供教师备课、指导时参考使用,以解燃眉之急。这些案例均来自实战课型,可资教师借鉴,由于课型齐全、鲜活适用、便于操作而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青睐,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化解的思路、破解的路径。

这一书、一本、一刊、一案就犹如一套“组合拳”,是系统推行随笔写作教学的有机工具,具有1+1+1+1大于4的效果,缺一不可。本系统工具着眼于人的生活情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能力提高这一写作核心,实施“读写互动”,具有操作方便、科学开放、功能强大等特点。

(二)讲究策略 扎实推进

要切实让这套工具系统健康运行,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还要讲究策略,扎实推进,着眼整体、着力个体、统筹谋化、精致管理。

在学生拿到自编的教材后,召开动员会,让参与随笔实验的师生认清随笔写作的意义所在,统一认识,坚定师生的信心。

除了教材引路外,课堂领航非常必要。必须开好四课,即随笔教材阅读指导课、随笔规范引领课、随笔转化升格课、随笔周刊读评课,进一步指明练习的发展方向。

《精品随笔100篇品读》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明了读什么,怎么读,达成目标是什么。授课时机选择在学生拿到《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因为前半个月,学生对这书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与兴趣,会自主阅读,但读得可能不深入,方法可能也不恰当,半个月后随着好奇心、新鲜感、兴趣的减淡,阅读动力开始消失,这时需要教师介入,提供方法指导,激发动力,合理管控,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引入可持续的阅读常态。

随笔规范引领课,贴近学生写作实际,让学生明确规范随笔写作,提倡什么,避免什么,指明优秀随笔的特性。让学生明确目标,不断攀登高峰。授课时机选择在随笔训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时候。

随笔转化升格课,就是促使学生半成品随笔(普通随笔)不断向成品随笔(优秀随笔)转化升级,授课时机选择在随笔写作训练进行两个月左右的时候。

随笔周刊读评课,就是让学生讨论作品的优缺点,欣赏优点,辨明不足,为优秀学生加油鼓劲,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相互欣赏吸收能力,取长补短。

教师在讲明“赏读与品读”标准与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注重“三找”:找语言、找思路、找立意。教师在课上通过剖析示范、举例宣讲作适当引导,课后加强检查和督促。

这一切旨在激活学生悟性,使学生“心动”;引导学生写作,使学生“笔动”;严格检查落实,使学生“行动”。“心动”是本源,“笔动”是关键,“行动”是归宿。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文章;方能登上生命写作训练的理想境界。

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明确要求,让学生规范写作;二是积极推行,让学生有效写作;三是严格检查,让学生坚持写作。规范明确、积极推进、严格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摸清学情,实施有效指导;三点一一落实、扶放结合有利于教师适时规范,破疑解难;师生合作、评批指导、积极鼓励有利于写作教学的转化升级,健康发展。

(三)科学规划 细化实施

随笔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进程复杂,因而需要科学谋划、细化实施、循序渐进。(见表1、表2)

表1 指标与措施

表2 时间上划分

以随笔实施内容划分三个实施阶段,即生活随笔、读书随笔、时事随笔三个阶段,生活—读书—时评,分类指导和分层次推进,循序渐进,层层递升。生活随笔,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读书随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阅读面和写作视野,读中悟写,以写化读,读写思同步,让学生充实思想,滋润语言,教师既指导读,又指导写;时事随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用自己的思想分析评论社会时事,用以磨砺学生思想的锋芒、语言的力道。第一个阶段的生活随笔,学生易上手,安排在随笔教学的起步阶段重点展开,让学生懂得文章所写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必须让文章充盈生活的清香;读书随笔和时事随笔作为随笔教学中、后期的重点实施内容开展。

三、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意义

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中或应付或灌输或死练的樊篱,让学生快乐写作,享受成功的生态之路。自课题申报立项起,我们进行了5年摸索,研制了随笔教学工具,建构了先进的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书引路,一本实践,一刊推进,一案提升”的有效实施机制。找到了应试写作与生态写作的契合点,化解了学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纠结,既让学生赢得了高考,也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实现了应试写作与生态写作的双赢。2012年高考教学质量统计:盱眙中学高考语文均分名列全市前茅,比同类四星级高中均分高3.8分;主卷120分以上,平均每所学校不到19人,盱眙中学45人。2014年全国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上,随笔写作教学又一次书写了自大赛开赛以来,一所学校获得了10名特等奖中的3名,前所未有,难得一见的“盱中现象”。

随笔探索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习惯、写作质量上的优化与发展。两年来,盱中有40名学生近百篇习作在《作文通讯》《新高考》《中学生学习报》上发表。2014年全国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获得者刘玥在她的获奖感言《我的写作——回报世界以歌》中这样说:“在初中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喜欢写作,因为学校要求写记叙文,也逃脱不了友情亲情的话题,总有一种被套在模式中的僵硬感觉。到高中后因为写随笔才慢慢喜欢上写作,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写作不要被外界束缚,不要企望获得一个什么荣誉,只是跟着一种表达的冲动走……人总是要写点东西自我陶醉,或激愤或忧伤地表达,只属于个人的东西。”

随笔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两个步骤,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 。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到“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将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谈、所思、所忧、所喜、所恨、所爱通过随笔,变成一种倾诉、一种交际、一种享受。让学生以乐于表达的方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思维的磨砺、语言的锤炼,解决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文”等空洞作文、公式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写作真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写作成为其生命的需要。

以随笔写作为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真诚清晰地展示精神境界,机动灵活地彰显个性才情,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写作技巧,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最终达到人人发展、个性鲜明、优而更优的良好境界。

作者:赵道夫 叶荣滨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随笔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新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设计好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已成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将结合本人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惑、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状和困惑

纵观三年前的化学教学模式,我相信现在的老师们当然包括我都曾应用的传统的应试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传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老师讲、学生听、是灌输与接受式的教育。当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存在着很大弊端,其主要表现在:

(1)忽视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

(2)教学内容片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传授知识,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僵化,使学生成为没有思维的读书机器被迫学习。

(3)教学行为具有强迫性。教师的讲授着重于习题的解决,注重考试的难易程度,追求的是高分,而忽视了过程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题海战术。学生往往是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不想学偏要我学”“学不会就惩罚”等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厌学、逃学的现象也是少不了的,弄虚作假有过之而无不及,教与学似乎处于一种冷战状态。同时就会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挺累的现象。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面对这四句话,自己照照镜子、流流汗,我发现自己充其量是一位介于好的、优异的之间的教师。汗颜之余,我寄希望于课改浪潮这一契机,把老师和学生从“累”中解脱出来,回到上世纪80年代课程安排体系,每天6、7节课,把大把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开展“海量阅读”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终生学习、不断发展、一生幸福的金钥匙,在教学模式的百花园中,培植一朵转基因的新花来。

二、例说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

随着新一轮课改革的到来,各种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笔者认为不应唯模式而唯有效、高效,一堂好课往往会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优秀的化学课,我将以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可以明确教学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 “超标”、“拔高”、“拓展” ,准确把握目标层次因为目标是学习的方向盘)和教学目标。可能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另外,化学教学中还要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拓展,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付出艰辛努力编写高质量的化学导学案。从而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为此高度整合教材,不仅丰富化学课程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案例一:一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塑料软瓶(瓶盖用单孔橡膠活塞代替,其中单孔橡胶活塞装有带开关的导管),取下活塞向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塑料软瓶总体积)体积的水,盖上活塞并小心地振动瓶子,一会瓶子变形了。①为什么矿泉水塑料软瓶变形了呢?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软瓶变形;也可能是水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软瓶变形。②瓶内剩下气体是什么呢?如何检验?将导管放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打开开关并挤压塑料软瓶,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内剩下气体是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水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吗?(控制变量)将石蕊染成的干紫花分别固定在细铁丝(大约35厘米长)的上中下三处。取下活塞将带紫花的细铁丝插入塑料软瓶中,可观察到瓶内液体中的细铁丝上的紫花变红,而瓶内外细铁丝上的紫花无明显变化。取下细铁丝,向没变色的紫花上喷少量的水,重新插入塑料软瓶中,可观察到瓶内细铁丝上的紫花变红,瓶外细铁丝上的紫花还是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④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生成了什么物质,具有什么性质呢?将醋酸加入到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将瓶内的液体取少量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与醋酸的性质(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相似的物质(碳酸)。将变红的石蕊溶液加热,可观察变红的石蕊溶液又是变成了紫色,说明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好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探究案例二: 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出问题: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红磷在瓶内燃烧,烧杯中的水倒流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1/5,由此判定空气中的氧气约占1/5。

为什么非要用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书上说,这是因为红磷在空气中易点燃,而且反应完毕后不会生成气体,以防止占据消耗的氧气体积,使实验失败。那么,可不可以使用其他物质来完成实验呢?

我的设想: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觉得可以用蜡烛来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设想既然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那么在消除空气中氧气的过程中,就不应该有其他气体生成,而蜡烛在空气中点燃(据: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样我们就考虑将二氧化碳通过一个化学反应,将它消耗除去。根据CO2+Ca(OH)2=CaCO3↓+H2O,我们就考虑把书中用的水改为石灰水(澄清)[Ca(OH)2 ]。

我们预计:随着二氧化碳不断与石灰水反应,石灰水会进入广口瓶,并上升到1/5刻度处。

实验步骤:①将装置按计划组装好。②将蜡烛点燃,迅速伸进广口瓶中,塞紧橡皮塞。③待蜡烛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铁夹,澄清的石灰水进入广口瓶中,并不时轻轻振荡瓶子(加速其与石灰水的反应速度)。

实验现象:①点燃的蜡烛伸入广口瓶中后,一会儿,蜡烛熄灭,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且有少量烟放出。②打开铁夹后,澄清石灰水迅速进入广口瓶,一会儿,石灰水稍稍变浑浊约有1/15的体积。③导管中有石灰水渐渐上升,慢慢进入广口瓶,将烧杯稍稍上举减小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强,使石灰水顺利进入广口瓶。再次观察,进入广口瓶的石灰水约占广口瓶略小于1/5的体积。

分析原因:实验并不是很成功,进入瓶中的石灰水没有达到1/5的体积。思考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受时间限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还没有反应完全,并且只是与澄清石灰水接触,反应速度较慢,瓶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消耗完;导管中有空气,与水一同被吸入瓶中,占据了一定体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其他气体,进入广口瓶中,相信在不断改进后,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一定会成功。

(4)達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另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特有化学学习法,彰显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每天反思: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乐于学什么?同理我们也应该每天反思: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会教了什么、乐于教什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汤建强

第3篇:初中作文随笔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也更加深入。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知识面等情况,针对写作训练中的随笔训练展开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优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写作教学

作文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学生培养语文素质的核心。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尚有提升空间,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调查与反思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写作训练的效率低下。语文作为一门需要知识积累的学科,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制定系统、高效的随笔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随笔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一、随笔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制定写作目标

随笔作为一种自由度较高的写作题材,具有范围广、灵活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制定明确的写作目标尤为重要。在一次合理的随笔教学中,教师应制定一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引导学生沿着该方向收集符合要求的素材,随时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针对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磨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写作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当学生的阅读量与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水平也会显著提高。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以下两个经验:第一,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记录所见所感,以此作为随笔的素材;第二,学校建立图书角,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摘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开展合理评改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需要得到教师合理的评价。在进行随笔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分层评价,即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准确评价,方便学生充分了解各自写作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随笔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敏感度与积极性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抱有足够的热情,愿意在上面花费时间与精力。在随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鼓励引导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敏感度。

以武汉市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洒一路欢歌》为例,小作者的科任老师在认真阅读后,通过班级宣传栏、广播站佳作朗读的方法,充分展示该优秀作品,对作者进行公开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不仅促进了作者本人的写作动力,更达成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灵感的出现总是伴随不确定性,教师无法将教学完全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教師鼓励学生多听多看、随写随记,不刻意限制写作题材,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刻意限制随笔的字数,如500字以内的小短文或者1000字左右的童话故事;甚至不规定写作地点,可以在教室、公园或者电影院等。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随笔作为沟通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敏感度,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感,我笔写我心”。

(二)创设情景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场景模拟,以便学生理解现有的写作素材。在随笔教学课堂上,教师可采取视频播讲、演绎法、小组交流法等,组织学生再现场景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演绎法举例,杭州市养正学校11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开发区晚会上共同演绎《皇帝的新装》,表演大获成功,“小演员们”也受益匪浅。表演结束后,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所有人都表示这篇课文令他们印象深刻,亲自参演文中角色让他们对作者的意图理解更为透彻,写出的读后感也更加精彩。在演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此类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切实参与其中,而不是单纯地旁观与引导。除“策划者”,教师还具有多重身份,他既可以是与学生共同参演的“演员”,也可以是带动整个活动进程的“导演”。只有将自身打造成富有魅力的优秀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学生,形成上行下效的良性循环。

(三)读写互动法

阅读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足够的阅读量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开阔的眼界,从而获取更多感悟,下笔时“信手拈来”。在随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重视阅读在写作中的巨大作用。

以七年级下《紫藤萝瀑布》为例,武汉市七一中学优秀教师梅丽旻曾将课文分为写前阅读和写后阅读两个阶段。写前阅读:梅老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阅读,待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再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优美字、词、句进行赏析,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后阅读:在学生充分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后,梅老师鼓励学生以此种手法写出课堂随笔,在学生的作品完成后,仍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小组内成员互换习作,通过学生之间互读习作,让学生找出自己或同学的亮点和不足,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意见,充分达成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有效促进读写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梅老师的这种方法辅导学生40余人次在楚才作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

(四)联想与想象

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随笔更是如此。作为自由度相对较高的一种写作形式,随笔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敢于想象,善于发挥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精彩。在随笔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童话、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以便学生积累足够的素材;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课文和教辅资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联想训练,比如续写课文、续写小说、写读后感等。

以201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为例,时针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试题要求阅读材料,进行联想或感悟,并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针对此类试题,河南优秀教师马晓茹曾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将材料中的对话身份互换,如果由指南针去批评时针永远不会停下,时针又该怎样回答,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与角度,最终写出优秀的作文。针对联想与想象力的训练,笔者整理了如下策略以供参考。其一,以典型佳作如《天上的街市》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联想与想象的差别,方便学生对两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其二,列举出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如春节对应春联、玫瑰对应爱情、中秋对应月饼等,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其三,任意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给出特定情景,将学生分组后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将词语和情景相互结合,写出一段合理的故事。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随笔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熟练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获取素材,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晨月.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有效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

[2]张旭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

[3]刘春辉.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8(28).

[4]朱静江.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作者:袁煜

第4篇:高中数学教学随笔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重视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三角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三角函数包含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从定义域、图像以及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三角型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它内容也有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对数学有着自已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感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师对教数学的反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已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第一次教学随笔

单位:陇东中学

姓名:王 飞

第5篇:高中化学教学随笔

榆中七中

孙志彪

转眼间,高中教学已经三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半中,经过各位老师的指导、评课,以及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

我所教的科目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认为化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很多知识在高中阶段甚至无法探究其根本,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才能不断进步。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尊重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所以我会及时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会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将来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考试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我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解决途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深化教材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觉得课前反思是教学的重点,化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非常丰富,仅凭熟悉远远不够,自己虽然带过一轮对教材也已经比较熟悉,但我觉得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还很多,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既不是新教条,也不是定论,而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教材,这样既可以从教材中借鉴自己想要的教学方法,又完善了教材的实质,尽量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和谐统一。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时启发学生进步

现实教学中,教学模式有千千万万种,不管使用哪一种模式,只要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无论选用哪种模式,都会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不要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尝试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过程,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也在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用激情点亮课堂

1、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也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我会首先用激情引导学生进入创设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更多启发与自信。现在网络上流行着化学版《青花瓷》,用化学语言组成一首歌,配上《青花瓷》的调,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唱出来,那真是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会在现实教学中逐步借鉴这些优秀的方法,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让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慎重审视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继续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好教研会的集体力量,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随笔

榆中七中 孙志彪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且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包括两个必修模块与六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内容覆盖面广,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选修模块是对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本课程实施初期,笔者因对教材编写体例与课程模块功能缺乏深入认识,在教学中,出现了拓展内容过多,授课节奏过快等情况,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通过反思,笔者认识到,只有切实地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协调好各章节教学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学情进行反思

当代高中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探究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层次要求较低,虽然他们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但一些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某些化学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无法用专业术语进行科学的表述,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等难以准确把握;部分学生因中考成绩高而产生了骄傲、自负心理,出现了思维的惰性,在高中阶段未能主动更新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不善于总结完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反思。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搭建起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与主干知识、基本技能。要立足实际,强化化学史观的渗透和化学学习意义的阐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切忌一味求新求变。

三、对教辅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教辅材料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方案》是笔者使用次数较多的教辅材料,但其中的很多习题是根据大纲版教材编写的,其与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并不相符。用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只会让他们陷入旧的知识体系不能自拔,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在的教辅材料五花八门,如果教师使用不当,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对教辅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反思。应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教辅材料,对教辅材料中的内容应给予适度的讲解,要注重不同知识内容间的有机衔接,最好是根据学情自行编写教辅材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四、对试题的命制情况进行反思

命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试题,有效地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命制检测与诊断试题时,因循守旧,照搬照抄,命题难以摆脱旧的知识体系,这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试题命制情况进行反思。要想命制出与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配套的试题,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要仔细研究考查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试题要具有合理的难度与区分度,应坚持原创原则,注重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查。

第6篇: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把一句话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用各种符号标出。鉴于高考要求,仅仅掌握书本上的表面知识不不够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增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注:对于教材有些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或是前后知识点有联系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六、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纯”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个时期的特点在书本上有一整页的内容,由于这段课文写得比较抽象、烦琐,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各个时期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前期:“两‘核’消失两‘体’出现”;中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两‘核’ 出现两‘体’消失”。

第7篇:高中数学教学随笔

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杨帆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课堂状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突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上周中听的公开课及以前听过的许多公开课中,经常会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有人对此颇有感,本文就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数学问题,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要从问题开始

教学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与灵魂.思维来自疑问与惊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对数的教学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尸,提出疑问:为什么科学家算出辛追死于2200年前?又如在学习指数当时,引入细胞分裂现象.这些实际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体会啊!

二、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设置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这要教师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或有趣的情节,把抽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三、在教材易于出错的地方设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学生易错之处,让学生尝试去”碰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期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

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设问题于课堂的结尾

有人说:一堂好课也应设问题而终,使其完而来完,意味无穷.在课堂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以使的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不的激发学生的就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学就是一种艺术,过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艺术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第8篇:高中英语教学随笔

高一英语组 李晓娟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实践,我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解释和程序化分析,那样只会使教学内容平淡、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使他们原有的兴趣和信心很快丧失殆尽。而针对学校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大多数同学来自县城外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还由于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张口说英语,加之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导致上课调动不起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然而,该年龄段学生的优点是上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同学之间有相互竞争的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优点呢?,而且怎样才能做好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在实践中,在课堂上设置游戏,能够充分的激活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成课堂的主体。现在就简要谈一下我对课堂游戏教学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不成熟的看法。

一、适量的课堂游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讲,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有学者认为,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考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源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如果离开主体去不断地积极活动,那就没有什么智力的动力可言。这就充分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挖掘学生最大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唤醒教育的主体自觉,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为没有教育的主体自觉,学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驱赶的绵羊。课堂游戏正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能普遍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地进行交流信息,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深度。

二、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又一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课堂游戏恰巧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游戏走进课堂,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变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过程;把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至高无上的权威、传道授业解惑者,改变成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自我展现过程的操作者。一个宽松、广阔的创新环境悄然形成,它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游戏中得到尊重,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创造。面对学生,我们应永远充满信任和期待,以爱的春风绽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开启每一个心灵的宝库,使创新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课堂游戏有利于培养树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 现代教育主张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还要学会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强调集体意识, 善于合作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提了出来。一个人若想生存,就必须审时度势,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消除自我封闭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幸运的是,课堂游戏恰好帮助我们改变了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开拓英语学习的新天地 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英语,而且还会让学生懂得如何准确地运用英语。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语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课堂游戏帮助学生冲破课堂范例的同时,还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走进了生活。把窗户打开,让清风进来,使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在课堂游戏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同。教学得当,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的灵活,掌握的就好。反之,教师教法不当,学生就学的吃力、枯燥,甚至厌学。对学生的游戏效果应进行多方面的强化或者鼓励。在游戏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学会总结、创新,从而进一步强化游戏效果。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展,才会使他们具备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质。我们在课堂上设立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让游戏走进课堂,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新天地。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让游戏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英语课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五、课堂游戏帮助我们改变了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开拓英语学习的新天地。总之,游戏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课堂中运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恰当地确定课堂游戏内容的原则就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决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就教学环节而言,恰当地确定课堂游戏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应该选用趣味性强,便于集中注意力,而且又能有效达到最佳状态的游戏。

第二,在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相适应的游戏,把基本语言知识编排在生动活泼又能达到技能要求的游戏中。这一环节的游戏应把握时机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最佳效果。

第三,在课堂教学后期,可以采用一些轻松快乐且富有总结性的游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使自己掌握的英语知识再一次得到巩固和升华。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来艺校从教已有半年,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没发自内心的做过反思。借这机会,静下心来,将这半年的语文教学状况做一个梳理。相信这对我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要求学生每周拿出一点时间进行阅读并做阅读笔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强制性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 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免费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浅谈秘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