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通用10篇)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作者/周楚智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所以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值得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新课程课堂关注师生的互动交往,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鼓励学生带问题进课堂,带问题出课堂。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的提问。
二、高中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对策
1.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生活化是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规定某一路段的速度不能超过40 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 m,从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若你是交警,判断卡车是否超速。它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容易理解和接受。
2.问题铺桥
铺桥指教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一种行为活动。采用层次递进由易到难问题串,能抓住并激活学生思维。如,①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三能级,可用能量为(A)12.09ev的光子。(B)13ev的光子。(C)13ev的电子。(D)12ev的电子。()②大量处于第三能级的氢原子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③其中能量最大的光子能量是多少?④其中波长最长的光的波长是多少?⑤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子有几种?⑥在第三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至少要给氢原子提供多少能量?
3.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4.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必须使“教”与“学”这两个最活跃的要素真正活跃起来。“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学生的“学”这个要素是否活跃,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否“会学”“学好”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就得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得精,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课后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和复习时间。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具有自主权最优发展的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余地。在教学内容和任务上,留给学生最优发展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对某种知识再思考和再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教师一起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较好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支配,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精选精编组合式训练题目;课堂上练讲结合,适时点拨;课后抓紧巩固及时强化。
二、系统化物理重点与难点,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物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需要物理老师详细讲解,条理化分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物理知识就会有很好地理解和判断。比如,物理课堂复习教学按照力、热、电、光、原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纵向复习,使知识结构化、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将所学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在树状结构的各个节点上。在复习、理解、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和运用条件之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将知识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以建立形成所学知识的立体网络。学生个体知识网络的形成是基础知识扎实的标志,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要讲求物理复习教学的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正确处理好重点、难点、热点之间的关系,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立足基础,注重能力;渗透课改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正确处理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关系,力求基本教学方法精益求精。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比较表面,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而且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那么明显。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一、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
仪器选择的依据是:保证安全,减小误差,便于操作.对于电表的选择除注意安全之外,还需要注意到读取的数据应在满度的1/3以上,最好在满度的2/3附近.
了解了仪器与电路的选择依据,那么怎样在给定的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呢? 其关键是寻找突破口,注意选择层次.突破口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给出个数最少的仪器入手
例:已知一电阻的阻值约为5 Q, 若用伏安法比较准确地测量这一电阻的阻值,需要选择下列器材中的哪一组?
A . 两节新干电池
B . 电压表0~3 V,内电阻1 0 k O
C . 电压表0~1 5 V,内电阻5 0 k O
D . 电流表0~0 .6 A,内电阻0.0 5 Q
E . 电流表0~3 A内电阻0.1Q
F . 滑动变阻器0~5 0 Q
G, 滑动变阻器0~1 0 0 Q
H. 滑动变阻器0~5 Q
分析,因为备选仪器中只有一种电源,因此这是必须选用的,即应选A;与电源电动势联系最密切的是电压表的量程,考虑电压测量的准确性,读数应在满度2/3附近,应选B;电流表的选择通过待测电阻同电压表联系在一起,根据欧姆定律I m≈U m/R m =3/5=0.6 A,电流表应选D;选取限流式电路,若选H 则电流的范围为0 .3 A~0 .6 A,若选取F则为0.1 A~0.6 A,范围大了,若选取G则范围更大一些,但对电流表来说并无意义,且不利于操作。故应选F.
二、找重点,反复理解应用
我们以滑动变阻器为例,滑动变阻器作为控制电路有哪些连接方式?各有哪些特点?怎样选择?
1、滑动变阻器作为控制电路有两种接法:限流式(图1) 和分压式(图2 )。限流式的特点是:电路连接简便,附加功率损耗较小。但电压变化范围小。分压式的特点是:电路连接较复杂, 附加功率损耗较大,但电压变化范围大。
2、伏安法测电阻电路有两种接法:电流表外接法(图3) 和电流表内接法(图4 )。
(一)当电压表内阻RV 远大于待测电阻,即RV》Rx 时,选择电流表外接法误差 较小。但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使电流表的测量值比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大。故电阻的测量值 R*=U/I偏小。解析:待测电阻真实值 R x= U/[ I一( U/R v ) ] , 即 I/R外=1/R x+1/TV所以用电流表外接法。所得到的电阻的测量值外实际为待测电阻真实值R 与电压表内阻 的并联值,故 R外 (二)当电流表内阻RA心远小于待测电阻RX,即RA《RX时, 选择电流表内接法误差较小。但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使电压表的测量值比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大,故电阻的测量值R内=U/I偏大。 解析:待测电阻真实值Rx=(U-IRA)/,即 R内 =R + 。所以用电流表内接法.所得到的电阻的测量值R内实际为待测电阻RX真实值 R X与电流表内RA 的串联值,故 R内>Rx,只有满足RA? R X时,才可认为R内=RX。 (三)同一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的测量值R电流表内接法的测量值R外、真实值 R内 三者的关系是:R外 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知识点。也就抓住了电学实验的基础和重点。 三、明确实验目的,多进行实际操作。 1、教师在实验前要强调学生端正实验的态度,实验目的不明确,既影响电路的设计,也影响器材的选择。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培养自己什么样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明确,才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结论。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2、学习每一个实验,先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根据实验 目的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思考实验原理。围绕敲定的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理进行误差分析。因为同一实验目的,它可能存在不同的实验原理。所以我们通过尝试思考实验原理的方法。就可以拓宽思路,提升能力。 3、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或课后的小实验,可以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去,研究验证甚至设计一些实验,以便加深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多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能力。实验题中的实物连线,实验步骤排序、纠错、补漏、实验误差的排除、错误的纠正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 的总之吗,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做过这些实验就不可能答好这些问题。 大通县东峡民族中学 耿金龙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议 大通民中 耿金龙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摘 要】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身心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外辅导、教学评价分层次进行,提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 新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1、学生的水平不一,能力有高有低,讲课的难度很难把握,讲难了成绩差的同学听不懂,讲简单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单独辅导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 2、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多再好,学生学习不主动,上课没有效率,下来以后依然不能处理和解决问题。针对这两点我提出一点个人想法:在上课前把上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分别布置,在讲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大量参与,最好是学生能够完全主导课堂。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最大限度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次的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并可以根据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层次,在师资的分配上是相同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对高中物理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肯定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挥人性,追求自我实现,为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应该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与经验为研究的主题,认为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内在的意识经验与动机,而非外在的刺激或潜意识本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人类具有实现自我及潜能的倾向,视人为主动的、理性的成长,其最终目的是在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各种潜能,基于这些论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协助学生发展人性,并促进自我实现。 分层教学正是基于学生有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充分的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协助、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2)动态性原则:分层中要注意防止给学生“贴标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切忌以静止观点看学生,既要看到差异,也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教学。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实施分层教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应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动态的评论,使进步者得到鼓励,退步者得到警示。 (3)民主性与平等性原则: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不包办、不强制不同情况的学生同向发展:同时坚信每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认真研究每用心 爱心 专心 排一部分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学、互练、互帮、互议、互查、互评活动——静。教师要在教材难易度和学生差异的结合点上,围绕一条教学主线,协调好“动”、“静’’的对象和“动”、“静“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做到“动”在关键处,“静"在必要时,且相互促进,互不干扰。(4)课外辅导分层 学科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分层次辅导。如帮助A组学生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参加提高性辅导:帮助B组学生成立互助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性辅导;帮助C组学生成立补差辅导小组,进行补偿性辅导。辅导实行分类型、多样形式的辅导,使自学、讨论、上课、讲座、选修、竞赛;课内、课外相结合,或个别指导、或分层补救、或小组互助,灵活安排,对症辅导,讲求实效。(5)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注意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加以鼓励,更强调纵向对比。分层评价,能明显地使学生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和发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做法是以个体评价为主,宜粗不宜细,多鼓励、表扬,并扩大评价的范围、内容(口答、概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仅仅只是书面测验),帮助学生在失误、失败时正确归因(个人努力程度、完成的策略方法、身体和环境因素),重树成功的信心。结束语 在学习有限,发展无限的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务必提升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务必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务必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发展空间,满腔热情地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公正地关爱问题学生和学习有障碍者,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沟通的育人过程。这样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才是有效的教育和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在分层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自我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一、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整体上是由学科的知识和学科的方法论组成的,物理学的科学方法是伴随物理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物理学的知识和体系是体现和学习物理方法论的最好载体。从教育心理分析可知,在平时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在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在传授知识时,都要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师要设置悬念,留下疑点,“诱”学生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要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和强化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重在实验教学上下功夫。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提高物理成绩的最佳方法。 下面从几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一)演示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能否顺利地达到演示的预期目的和效果。首先在于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演示实验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及实验操作的有序性。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对学生影响都很大,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放过实验中每一个容易出问题的细节,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学生观察和协助教师演示时,鼓励学生多提疑问,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胆想象,可以破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在演示实验中,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 (二)学生实验教学。 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设计思想。领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了解所用器材的性能和作用,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实验时的盲目性,这对差生的促进作用也会更大。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对差生要多询问一些。教师要耐心指导他们预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步骤必须按一定要求进行,从仪器的组装到逐步操作过程,必须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组装、手脑并用、克服困难、排除故障。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实验步骤,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心中有数,形成合理的逻辑分析和统筹能力。在学生实验的数据处理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实验数据,认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做好这一步,学生就明确了实验得以完成的条件,掌握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的实物画图中,多数是电路的连接图,它实际上是实验情境的再现,要做好这一步,明确实验原理,画好原理图,对照图连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知道仪器性能、理程、接线柱、作用等。 (三)小实验、小制作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 教学模式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5-02 高中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为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过程,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规律的知识脉络,注重实验的实效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条件。那么如何利用探究式模式进行教学,需要高中物理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下面我就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物理枯燥、难理解,综合性较强,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有些问题不是十分难以理解,但是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问题不够重视,觉得学生能够接受。师生之间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感受必然会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新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在担任组织者、引导者的同时,还要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二、构建规律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知识脉络清晰、有规律,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课件等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深入细致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1)观察要有主次。在观察前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对象和怎样观察。(2)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3)观察时要思考。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两个大小一定的分力在合成时,它们的合力怎样随它们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实践表明,边学边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在学生实验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指导学生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并做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实验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中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并表现出强烈的执着精神和探索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将物理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多给学生安排现象明显、趣味性较强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组织同学之间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竞赛活动,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中学物理学科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乐于在新奇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布置新奇情景,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百思而不知其解的问题,通过奇趣的实验演示、实物模型、科技小史话、多媒体等手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引发探索冲动。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综合、获得新知识。同时,重视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组合,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强化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某一物理问题为扩散点,有效地进行扩散、充分使用开放条件,引导学生多途径,全方位的思考,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相互沟通和综合。设计开放性问题,要与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富有前瞻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物理问题往往具有不同的探索思维,具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应用递推的方法,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掌握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鼓励质疑,培养创新动机。质疑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教师的设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获得最正确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富有创意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加深他们对原来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与加深扩展。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教学 中学物理概念,一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义性地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某些属性。例如: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弹性形变、磁场等。另一类是定量地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即我们通常说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波长等。不论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从认识的难易程度看,又可分为五种。一种是直接定义性的概念,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属性,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例如:长度、体积、平均速度等。第二种是抽象性的概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客体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建立。例如: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第三种是推断性的概念,它需要有较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才能推断出本质,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惯性现象等。第四种是太抽象、相当费解的概念,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来。例如:能量、磁场等。第五种是形象性的概念,虽然比较形象,但又必须和模型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既要借用模型来理解,又要避免混淆的概念,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光线、磁感线等。 由于物理概念有以上这些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实践少,抽象思维能力低,分析综合能力不高,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逐步去建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引入物理概念时,必须坚持唯物论,以事实为依据。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共同属性建立概念,就得首先将这些现象摆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再抽象出概念,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不这样引入这个概念,就无法去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当然,有些现象是大家熟知的,应主要以描述大量宏观现象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例如:在引入机械运动之前,我们可以大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有些现象在头脑中虽然也有印象,但还不够熟悉,则需要经过演示实验把现象再现出来,才能使学生看清楚,总结抽象出概念。而有些现象在同学们的实践中很少见,就更得做出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首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电磁感应,只要做出实验,便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理解物理概念时,要注意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直观的方法引入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如果忽略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光凭教师讲现象、做演示、下定义,还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必须在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从而引出正确的概念,最后再给以严格的定义。仍以机械运动为例,我们可以先描述大量的同学们熟悉的实例:各种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运动场上进行的各项运动,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还可以演示物理小车在桌子上的运动。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们发现所有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运动的本质。这样,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发现、加工、抽象出的概念,就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三、形成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所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完善的。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得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去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深学透。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适可而止。例如:关于力的概念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力时,就得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凭借肌肉的紧张程度的感觉中去认识。这样由认识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开始,进一步去认识物体对物体也可以有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去逐步认识重力、浮力、支持力、分子力等。所有这些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而是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力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注意不同阶段要有适当的提法和深度。重力这个概念,在初中时只能提地球的吸引作用,只有到了高中学完圆周运动之后,才能应用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去说明它是万有引力。至于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已超出了中学学习的范围,还得留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的空间。电场力、磁场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实验事实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只有到了高中,才能进一步去揭示电磁场的物质性质,从而引入电场力和磁场力的概念。在中学阶段对于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面是逐步加宽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学习,可以给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巩固深化概念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逐步去深化。这里联系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第二要联系日常生活工作实际。第三要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实际。第四要联系物理实验实际。第五要联系综合练习实际。这样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去反復接触物理概念,掌握它的全部准确内容、实质和适用条件及范围,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运用自如。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小议高中英语词汇教学10-09 小议年俗作文06-08 小议美德议论文07-12 小议等待作文1000字09-07 小议教师角色的转变10-02 小议提高导游服务质量09-29 小议造纸废水的处理方式论文09-1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06-05 小议激光加工技术的课程设置论文05-28 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10-14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4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5
小议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 篇6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7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8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9
小议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