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记录(精选11篇)
孟店中心小学
教师姓名: 张立旺2015、3 正负数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015、3、11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这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两点:
一、游戏导入,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过程中,我特别设计了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方位上和下,前和后,电梯的上升和下降,存钱和取钱,得分和扣分,盈利和亏损等。特别是温度计中零上和零下的引用既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相反意义的量,又为下一环节利用温度计探索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质量。面对熟知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创设学生的熟知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举完例子以后,体现相反意义时,引导性不够好,应多举几组例子后,在进行板书(板书太早),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不够完美。这是年轻教师教学的弊端,对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往往“火候“不够。所以,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一节课上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3、19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有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几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熟知。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其中,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单位“1”是一个物体,这节课的单位“1”指的是一个活若干个物体。学生在单位“1”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渗透单位“1”的具体含义。从第一组例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第二足例题也是特别注意这个整体指什么?怎样得到分数的?学生只有在找到单位“1”的前提下,才能知道把谁平均分,才能知道分数是怎样来的。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逐步的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这对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注重在练习题的挑选上侧重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选择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精彩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理解。在做每一道题以前,先让学生自己说单位“1”在题中指的是什么?在让学生充分的分析分数的意义。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抛砖引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然,课程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就目前来说,我在研究怎样设计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合理,让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3、27
今天教学了分数基本性质,整节课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设计了根据除法商不变的规律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等数学步骤,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出示有关商不变的规律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然后又复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从这些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思考“分数中的分子分母会有什么规律呢?”。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因为有原有知识的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快猜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分别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因为我没有出示书上的折法,学生折的方法比较多,使每个同学都能够有个性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观察组织语言证明这三个分数相等,因为折法不一样,学生说的也就不一样,有的同学说把三张正方形的纸放在一起,看阴影部分重不重叠,有的同学说因为三张纸同样大小,而阴影部分又都是其中的一半,所以三个分数相等„。这样,学生猜想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到了验证。
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使我认识到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但同时我发现无论怎样进行设计,多考虑的一定要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由于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关注的太少,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时产生了困难。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错。合作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不断地完善。这些都应该是以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第 三 单元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3 在教学时,教师承接上一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以前没解决过的问题引出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以避免重复解决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 三 单元信息窗 4 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1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用数对确定位置
孟店小学 张立旺 2015、4、16
【课后反思】
1.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2.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有具体形象的图片到半抽象的点子图,最后到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有效课堂的形成。
3.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综合运用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平面图,不仅是对数对知识的巩固,而且是对以前所学方位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利 用 方 向 与 距 离 描 述 路 线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25
教学反思: 看行走路线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行走的次序,学生容易掌握,该层次让学生自己解决是完全可行的。运用方向、距离描述是难点,尤其是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学生掌握较难,为此,采取同桌协作突破难点,缺的较好效果。本节所采用的情景紧扣时代,合乎情理,学生兴致较高,也为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29 在本课教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习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7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16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习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异分母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21 【课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28
【课后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数学思想的训练和培养。
本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并适当的进行了拓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自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噪音污染”的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5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本节课主要是先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最后进行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知识的复习与环境把保护的主题相互辉映,促使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文品格齐头并进。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12 【课后反思】《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19
【课后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统计表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复式统计图》复习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23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是在学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28 教学反思:
1、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为认识长方体做了有利的铺垫。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思维,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念,逐步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触摸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新知识。
一、先活动再作文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实践活动链接了语文与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拓宽学生的作文渠道,使学生写出真性情的作文来。
班级习作,我放眼教材之外,让学生去尽情地体验各种社会生活角色,如小记者、小老师、小小交通管理员等;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家乡民俗活动;开展春游、演讲、绘画等班级活动。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活用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随后,我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因为亲身参与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所以全班学生的作文都是真实的,其中不乏语言生动、感受独特的佳作。进行交流时,同学们也能很快产生共鸣,并对自己修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此外,我不断挖掘生活,设计了一些“先活动再作文”的题材:
“爱意在行动”: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情或亲口表达爱意,记叙下来。
“清洁周评比”:看谁最整洁,比比谁的抽屉最干净,写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活动。
“周末小当家”:周末用十元钱为家人准备一顿像样的午餐。告诉教师和同学,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满意吗?家人觉得怎样?
“我的地盘我做主”:设计和布置自己的房间,写出布置方案,再参加班级的评比。
学生回到实践,回归生活,实实在在地去做、去说、去写,不再做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主动要求开展各种活动并乐于写下来,一篇篇内容真实、具体生动的文章出现了。
二、先观察再作文
观察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写作的起点。教学观察性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点滴,培养其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持之以恒,学生就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形成具体而真实的意象。
1.按序观察,抓住特点。训练写景状物类的习作时,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所写对象,了解它们的具体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花木大世界等地去观赏;鼓励他们在阳台上栽一两盆植物、养上几尾金鱼,细致观察。观察时,指导他们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认真了解其本质特征。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看、听、嗅、触,边看边想。在比较、分析中深入观察,抓住事物内在的特征,避免观察停留于表面或片面,帮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形成优秀的观察品质、能力。
2.动态观察,培养思维。我们的生活、社会、自然气象万千。除了静态的观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季节的轮换变化;观察植物抽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积淀,形成探索和发现的良好品质。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能达到言之真实、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传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成为会生活、懂生活的人,如,随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观察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关注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时时留心、事事留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能培养他们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和洞察力。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一些优秀习作,仅是文题就让人期待:《教室后的那棵紫荆花》《我发现他不简单》《寻找身边的“雷锋”》《曝光百姓陋习》《语言中的社会变迁》等。
三、先阅读再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读后有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学生更易走进文本,边阅读边思考。但读后感的写作要指导学生选取角度切入,结合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为了让学生对“阅读式写作”感兴趣,结合研究的课题《以影视作品推动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实践研究》,我还设计了几种写作活动。
1.看影视作品,再读相应的课外名著。比较不同形式的作品,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特别感兴趣,写出了《我更喜欢书中的关羽》《电影与名著中的黛玉处境不一样》等别具特色的习作。
2.先读名著,再看影视作品,试着写影评。一开始有些难度,通过百度范文、组内交流,学生有了方向,都有了自己的表达,《〈赤壁〉中的现代语言》《致〈青面兽杨志〉编剧》两篇写得很有意思,让我看到了学生飞扬的个性。
3.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我演《三国》故事”。我布置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再看电视剧片段,然后选取一段故事模仿演一演,最后写写表演过程或表演心得,甚至改编剧本。
“阅读式写作”的设计,让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虽然学生的习作、思考还很稚嫩,不深刻欠成熟。但这样的“实践式阅读”和“实践式写作”一举多得,学生既阅读了名著,又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写作形式——剧本、影评,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判断、辨析、评价等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先调查再作文
调查性作文在国外备受关注,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多种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布置此类习作,我们更倾向于合作性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文。
这样的作文,既有内容的整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考察、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不光只会读圣贤书,还能关注社会生活。同时,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更能相互督促,相互影响,用心表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学习特点,笔者曾尝试设计了一次次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每学期完成一至两篇这样的习作,例如,《中秋话月饼》,要求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从月饼的由来、与月饼有关的传说到月饼的制作、形状、品种、味道、包装、广告等多角度了解月饼、认识月饼。
活动情况:今天朱俊楠、开心等小朋友在数学区玩拼图形娃娃的游戏。这是一个认识形状的复习活动,要小朋友先自己拼出一个娃娃来,然后数一数自己用了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圆形。
朱俊楠先拿了一个圆形当娃娃的头,然后拿了一块大一点的长方形当身体,然后在长方形的下面放了两个小长方形当腿,接着他又拿了两个小的长方形放在头(圆形)的两边,我正纳闷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拿了两个小三角形放在这两个小长方形的旁边,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是手。原来,他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了。再看看其他几个小朋友,发现他们也是这样,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
这时我对他们提问说:“你们看看你们的手臂长在什么地方?”他们看来看去,然后说:“在身上。”“对,那你们应该把手臂安在什么地方呢?”朱俊楠犹豫了半天,拿着长方形一会儿在头上放放,一会儿在身上放放,最后试着在身上拼上,还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没有异议,才确定下来。
最后拼完的时候,我问他:“现在是不是像个娃娃啦?”他点了点头。
分析反思
在拼图的时候,在画人的时候,小朋友会把手臂画在头上,这是小班小朋友绘画的特点,可能对他们来说,手臂长在肩膀上这个方位,小朋友还是不能正确的辨别出具体方位才会表现出这种绘画特点。
我们中班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原来没有学过绘画,所以绘画的水平还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中。
教育建议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结构,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水平,当他们不会画的时候,也可以用拼图或者黏贴的方式来表现人物。
学生在学校已经上完,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面对题目,一提醒就会做,不提醒略复杂的题目就卡壳。
教学过程:
1、视觉心算训练
2、指令:在脑海里画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B的长是2,BC的长是3,角ABC是50°。
3、问:脑海里的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吗?(一个学生说不确定,上黑板画出,发现他的长
度是随意的,所以感觉不唯一,精确脑海里的长度后,明确唯一确定的意思)
4、利用学生画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是否确定,强化学生确定三
角形再确定边角的意识
5、变换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确定,复习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以及大小不
确定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三角形形状(知道两个角)
6、探讨边边角下的一解、两解和无解,已经SINA>0时,角A是否唯一确定。
7、题组训练指令:15道题,找出其中大小形状确定、大小不定形状确定、大小形状不确定、可能无解和两解的三角形。
8、对着前面的确定方法,思考什么情况下第一步需要用正弦定理,第一步需要用余弦定理。
9、题组训练指令:刚才的15道题,确定每个第一步需要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
10、整题训练指令:
1、题目中涉及到的三角形是?
2、该三角形是否确定?确定的依据
是
3、该三角形确定了可以确定哪些关于这个三角形的量?
4、第一步应当用正弦还是余弦定理
11、指令:回忆刚才的解答过程,尝试用刚才的路径整理三道习题的解答思路
12、高考题共同分析(示范处理不确定时如何设定x表示,把x当做已知进行思考)
13、高考题独立尝试
14、整理解答思路,高中数学题:
1、识别三角形——数学对象
2、确定三角形——
数学对象(不确定设x表示)
我们长大了后却忘记了。
岁月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的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构建起我们以及的人或事像火车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轰轰烈烈得轧过去,留下只是一条条或明或暗清晰或模糊的印记。成长记录就是通过画面、文字的记录,使那个印迹更加清晰,即使离开了那一时期,通过物(成长记录)的索引,依然会清晰地记住那一时刻,回味无穷,有了成长记录,童年、孩提不就陪伴我们一生吗?那将是一笔多大的才富,多久远的快乐呀。然而,孩子还小,尤其是幼儿阶段孩子们小,不会写字,不会反思,谁来记录他们呢?那就是我们——成人,在家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记录者,在幼儿园老师是成长的见证者。
作为教师,我们接触的教育信息较多,经过这样那样的培训,已经深感记录的重要性,然而,却面临着
1、记录时间不够(工作太繁忙),2、无法集中跟踪一个孩子的成长,观察不够有效,直接。当然在园观察也有很大的优点:孩子在集体中冲突大,表现更为丰富。同伴比较中孩子的优缺点表现更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教师更好地解读幼儿的言行。作为家长,虽然每一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很爱孩子,然而因为人的惰性及认知不够,有的家长不愿意或不主动记录孩子的成长。部分孩子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够好,在记录上也就没有信心。还有些家长因为对孩子深深地爱与期望反而影响了对孩子的评价与记录。
通过这两年的成长档案记录工作,我对解决教师困难,发挥教师记录的优势,以及对解决家长记录及发挥家长记录的优势,有了一些自己的看
法。
历史的价值有待我们更深地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发现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不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善于借鉴历史,从历史当中采撷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 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可以让我们学习先人的高尚品格, 一个漠视历史的人,他会被无知笼罩,他的眼界会受到限制,他的思维不会有更多的发展,纵然此人才华横溢,天赋很高,但他的为人处事必然会遭受逆境。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素质,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类的社会的进程基本脉络,通过历史得以展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学习古代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在漫漫人生路上,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思考社会宇宙和人生,学习高中历史,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真地学习历史,达到教学要求,培养健全的人格,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 兴趣是成功之母。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感觉到很幸福,人类历史就是故事,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故事,关键是我们怎样地表述教材,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学到知识、掌握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难,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历史有它的学科特点,了解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掌握他们的动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如果在课内课外不下大功夫,不去研究学生、不揣摩课堂、不深挖掘教材,忽视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一个人一旦对某项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对它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会忘记了疲劳,会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我们完全可以用以苦为乐来形容。在这方面,心理学已经用大量的事实的证明。孔子曾经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对兴趣的一个注解。兴趣促进他的精神会充分活跃,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地解决,这是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远远不是外界的推动能够高达到的,同时兴趣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追求探索性,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发明无不来源于兴趣,因为这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2. 避免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大量的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有人认为枯燥,有人认为学习的意义不大。仔细地研究教科书,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庞杂、笼统等缺憾,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活泼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活化”历史教材。照本宣科是最失败的教学。学生们从初中毕业, 进入了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况,他们对高中的历史课程的学法尚不了解,“活化”历史教材,把历史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教学内容带给学生们一片轻松。课堂上不拘泥,打破教材的顺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讲授教学内容。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之展示实际的物品、丰富多彩的图片、扣人心弦的影视片段。教师要应用自身知识广博的优势,信手拈来大量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了解我们人类的过去。讲述历史必须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如教师能够做到口吐珠玑,巧妙地将历史教材的内容“活化”,让学生们感觉到无比的愉悦和轻松, 他们就能够对历史保持兴趣,对教师产生热情,对作业富有责任。利用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给予他们大量的视觉冲击,讲述历史典故、让他们“接触” 大量的英雄豪杰,彻底改变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让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和谐的春风。举例来说,讲《清朝政局的变动》,当时正值辛酉政变,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呢? 我如下讲解: 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城岌岌可危,很多人都认为咸丰皇帝必然是束手就擒,没想到的是,咸丰皇帝是个长跑健将,他从北京三下五除二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同学们呐,看来这个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健康,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救一个人的性命( 笑声) ,不过,咸丰皇帝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可能是用力过猛,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政变夺得满清政权……看来一个人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的准备呀( 学生们哄堂大笑) ! 整个课堂氛围积极愉快,哪里还有学习的疲劳和枯燥? 我趁热打铁向学生们提出问题: 由于发生了皇帝死亡的事件,清朝政府发生了一些变动,你们说是什么变动? 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教材的叙述是文字性的,有它的限制,有时候似乎是平淡呆板,我们教师的讲解就要避免这个不足,让同学们感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始终在一个欢乐的氛围里,他们能够做到在兴趣中进步,在快乐中掌握新知,这样就能够轻松地实现就学的目的,达到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了避免让他们产生畏难心理,学生们毕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所获得的材料的渠道有限,需要教师很好的引领,下面谈一谈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1.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意见,前提是给他们设置一个很好的题目。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画是否存在着美中不足?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究竟对谁更有益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等。
2. 引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新的观念介绍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引进一些史学研究新动态,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充分的拓宽。
3.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历史有它的使命。历史曾经的过去,现在是以后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如讲1929 ~ 1933年的经济危机,我就向同学们提出,历史上都出现过几次经济危机? 我们现在有没有经济危机? 最近的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这场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感,学习是一种任务,将来有很多事情应该去承担,让他们的注意力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改善, 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历史的真谛。
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探讨了历史学科的巨大作用,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细致地阐述,最后诠释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根据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区域的更换,本周所设置的区域有――小医院、探索区、建构区、图书角、数学区、健康区。在每个区域中也相应地投放了不同的材料,有探索类的玻璃纸,小电筒,电线等,还有各类书籍,在绘本分享区中有各种材质精美的绘本故事。每个区域的设置我们班内老师都进行了周到的考虑。
和往常一样,幼儿在自主地进行着区域活动,我观察着各个区域中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从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对于自己进入的区域都是自由选择,但缺少对区域的认识性,存在着几个区域乱玩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各区域的活动情况显地比较乱,没有规则性,另一方面区域的材料也会随幼儿的到处更换而变换到另外的几个不同区域中。在活动进行中,我也给予了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及时的指导,希望在对本次活动的反思中吸取不足之处,在下次的活动中一定会考虑地更加周到,让区域活动更加地完善。
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相得益彰。为此,我校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定为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并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内”携手“校外”,为学生“学会读书”领路。
许多学生,读书时只是热心于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关心隐藏在这些故事情节背后的思想感情。针对此种情况,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我校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课内外结合,激发读书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明确记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大力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意识地把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用课堂上的一个四十分钟带出几个、几十个……四十分钟。为了方便家长和孩子买书,我们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定期为学生推出必读书目、课外阅读书目,背诵诗文的篇目,鼓励学生“读经典书,做有志人”。
2、开设阅读课,指导思考的内容和方法
开设阅读课,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养成读书时思考习惯的校内保障。阅读课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教师指导,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指导读书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方法,推荐新书,指导写读书笔记,提出一些具体的读书要求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读书;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概括主要内容,归纳基本要点,写读后感等等形式。这一环节也可以根据情况和第二个环节交叉进行。我校努力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主张学生不是以学会教材为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在学生中尝试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精选论语60句》《少年中国说》等古诗文诵读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经常在师生中举行优秀古诗文和名篇佳作的诵读活动,使师生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师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热爱。
通过开设读书课,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读书时思考的习惯渐渐养成,学生写出了一本本精美整齐的读书笔记,一篇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读后感,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3、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规范书籍的类型和思考标准
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是家校结合,教师、家长、学生相互协作,培养学生读书时思考习惯的有力措施。
①各年级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低年级学生,本着拼音读物、卡通读物为阅读内容,以熟度、能说出大概意思为目标,每天以十到二十分钟课外阅读时间为宜;中年级学生,本着拼音读物为主,配合适当的不带拼音的读物,四年级的要求比三年级要略高一些,要引导学生逐步由学会到适应并能主动运用字典,要求能够复述所读内容,并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能写简短的读书笔记,每天以三十到四十分钟为宜;高年级逐步过渡到读一些儿童版的中外文学名著,要求其能复述故事内容,并能够说出作者、主人公、作者的写作意图、故事的年代、读后的感想,最感兴趣的地方能够写出有一定内容的读后感、读书笔记,每天以四十分钟到一小时为宜。
②在学校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人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并让教师、家长了解其内容。
③建立家校联系卡:我们认识到,课外阅读指导计划,要通过家校结合,教师、家长、学生的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所以,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努力把读书氛围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召开家长会。反复给家长讲家庭读书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建议把买好书作为对孩子的奖励,把孩子的卧室变成书香四溢的小图书馆,藏书300册的家庭可以申报“书香家庭”,学校授牌表彰,目前,共有100个家庭被评上了“书香家庭”。
二、“图书角”、“图书漂流”,为学生“多读书”提供保障
1、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是让学生从家里带书,选出本班负责而又热心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保管和向外借阅等,教师予以正确引导。学校不定期对各班图书角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以促进图书角更多的发挥实效性。许多老师反映,班里有了这个图书角之后,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们热情极高,挤在一起还书、借书,都不免要讲讲自己所获得的新鲜知识,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渐渐的,读书的风气渐渐形成,交流的习惯逐渐养成。
2、充分利用“爱心书市”“图书漂流”,开展图书借阅
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尽相同,书有多有少。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读书的乐趣,学校开展了“爱心书市”“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看过的图书流动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图书的作用,从而也解决了一部分同学没书读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最好机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开展多彩活动,为学生搭建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
学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面设计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1、个人活动:全校学生做好摘录、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周记本评选,促使学生做好此项工作,成为习惯;每学年进行一次“读书好少年”的评比表彰等。
2、班级活动:在班内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全班汇报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之星”的评选。
3、全校活动:
①、“好书推荐”发布会。学校以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为主要形式,开展“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我崇敬和喜爱的一个作家”等内容的推介会。促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②、评选“朗诵之星”。学校除按要求开齐开足阅读课外,每天早上安排“疯狂晨读”时间,保证学生读书。每天早上,学生或教室或校园,三一团,俩一伙,高声朗读。或清脆悦耳,或抑扬顿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周四晨会,各班利用这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自己读过或写过的佳作,其它同学要认真听并作出评价,每月评一次“朗诵之星”。
③、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学校开展以读书汇报、诗歌诵读、即兴作文、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语文素养展示比赛。活动程序先是班级内开展,每个班级选出优秀节目2―3个参加学校汇演。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
④、出读书小报。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定期出版一期读书手抄报或剪贴报。题材有读书生活剪影,有学生自己的读后感,也有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读书手抄报评比活动。
一、设疑启智, 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港, 层层递进, 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 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 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 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
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二、课堂要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育活动,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交际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学过程, 它是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 达成共识, 联合力量去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互动。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交往情境, 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真实与互动的情境中, 教材是脚本,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双方共同参与, 频繁交流, 形成主动参与, 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活动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观察对象:
庞静文
年龄:
xx岁
观察日期:
20xx.10.29
观察者:
吴清
观察地点:
教室
观察时间:
14:00―15:00
使用方法:
轶事记录法、视频记录等。
观察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在美工区玩橡皮泥的行为表现。
观察记录:
今天的美工区提供了橡皮泥,让幼儿自由制作。庞静文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坐了下来,简单的玩耍之后,她发现了自己盒子里的示范纸:制作西瓜。只见她边看着图示边开始照着样子开始制作,她先用白色、黑色、红色和绿色团成大小不一样的圆形,接着把绿色和白色搓成细条,然后用红色制作西瓜果实,可是尝试了好长时间也没办法拼成功。这是我适时进行指导,“是不是条条太长了呢?”很快,庞静文就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制作出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西瓜。
案例分析:
庞静文是个个性安静的孩子,平时有事都不愿意说,特别是在活动中,喜欢一个人去完成任务。并且,身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一味地插手,直截了当地帮起解决,但可以适时地给予语言上的提示,让她更有自信地去制作。
采取措施:
1、区域材料的充实。
2、老师的适时指导。
观察反思:
一、主题的确立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本主题通过让孩子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景象、学念有关春天的儿歌、欣赏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了解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使孩子从语言、艺术等方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可爱、并
萌发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增强对春天的了解和认识,促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的发展。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在一次散步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初春的迎春花开了、小草长出了嫩芽、小虫子飞来飞去„„于是,“春天来了”的主题开始了。
二、主题反思
在万物复苏的四月,我们围绕着“春天来了”这个主题展开了教育教学活动。在本主题活动中,我们努力给幼儿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看、唱唱、听听、做做、画画等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逐步亲近大自然和喜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植物和动物的变化。当大自然给了我们初春的信息之后,我们就组织幼儿外出到社区、到田野观察,让幼儿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寻找春的脚步、去发现春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比较、学会了思考。在外出散步观察的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春天 的美丽和丰富多彩。
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我们把教室的主题墙重新进行了装饰,增添了小朋友喜欢的花,小朋友们在美工区中制作的迎春花和郁金香,使春天的气息在我们教室里慢慢地散发出来,使我们的孩子慢慢地感受春天的季节变化。我们请小朋友与老师一起制作了嫩嫩的柳条,垂挂在天花板上,阵阵春风吹来,柳条随风飘荡,小朋友们惊叹说:“真美啊!”在门口,柳条上制作了几只可爱的小燕子,仿佛是在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早上好!欢迎你小朋友!”主题刚刚开展的时候,我们分发了通知,希望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春天的植物,水生的小动物,家长们十
分配合,纷纷带来了各种花草,还有小金鱼、小蝌蚪、小乌龟等等,很快我们班级的自然角变的生机勃勃。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投放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图书角里投放了有关与动物和植物的书籍。益智区中有相关拼图、穿项链、春姑娘的礼物。美工区 有涂色春天的花草、小动物、添画柳条等等。孩子们每天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的进行活动,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快乐。
孩子们还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学会了用简单的诗歌来描述春天的变化,能在的老师提示下按歌词创编动作,会适时地给自然角花卉浇水,会用较多的名词、形容词讲述春天花草树木的特征。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对春天植物的生长有兴趣;在老师引导下,观察、了解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愿意表述。进一步观察发现春天的特征,认识春天生长的植物、动物;观察并学习简单记录它们的变化。鼓励孩子会用多种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动、植物的认识和情感;学习照料春天的植物(幼儿带来的花草)。在成人引导下,参与班级里春天的环境布置.能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参与班级春季环境的创设。培养孩子有观察的兴趣,感受春天的变化、喜爱春天。愿意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体验季节变化的乐趣。
为了让幼儿能更深入的感受春天,我选择了许多与春天有关的活动,如《我是一颗树》、《谁和大树在一起》、《花瓣儿鱼》、《小蝌蚪找妈妈》等等。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枝发芽、开花的情形的图片;欣赏了花瓣儿鱼的图片,同时也利用活动课,让幼儿创设“百花园”,也带领幼儿到田野里去真实的感受春天温暖的气息。在《下春雨了》的活动中,我们特意选择了下雨的一天,带领幼儿穿着雨衣和雨鞋等去吸收春雨的洗涤,请幼儿伸手摸摸春雨,在春雨落下的水坑里跳一跳,玩一玩,甚至还让幼儿淋一淋春雨,体验春雨的不一样,体验玩春雨的乐趣。
春天,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正如“一年四季在于春”。在结束了本次主题活动之后,孩子都知道了,现在的季节就是春季,也知道春天与其他季节的不一样,知道了春天独有的特点。幼儿在这次活动中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还探索了大自然的秘密,能大胆地对春天进行描述和体验,了解到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到春天常见的疾病,如何做好春天的保健工作,增进了爱护小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体验到农民伯伯的辛苦,真正体验到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体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记录】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07-08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16
高中英语教学听课记录09-27
高中老师教学反思06-11
如何学习高中数学07-11
高中数学期中总结07-27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09-09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11-13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