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 -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作者:冯建栋

第2篇:关于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个人就业前景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中出现的困难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并对我过大学生就业前景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有关因素;策略建议;就业前景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1.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影响就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择业的选择,首选在上海、背景、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41.2%,且绝大多数是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占0.3%.这个数字很低,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己择业的期望值很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的前景。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企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实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占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来看,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企工作,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另外,对大学生工资选择方面,27.2%的选择了1000-2000之间,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69.5%。

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亲自到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在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就业,占45.3%.有些学生选择了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网上择业多占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三、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难实施解决措施

1.稳定的就业环境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国家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需要经过宏观调控,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国家需要宏观调控,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2.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是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服务水平。

3.平等对待大学生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是因为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对于业务都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刚步入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企业要培训他们。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实现自身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培养责任意识

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方面考虑,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而不要乱投一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

结论:大学生面对着残酷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并不是毫无出路可言,压力与机遇并存,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趋势,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与态度,更多的大学生会在此竞争之下有个更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金鸿、陈和祥.略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陈保红.浅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4]迟淑清.大学生择业观念中的思想教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科学学报.2005,11

[5]李会欣.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教与经济研究. 2005,3

作者:刘世玉

第3篇: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并进一步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途径,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程新平(1971-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文化研究。(重庆 40004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35235)

[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将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现状,就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意义与途径进行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创业热情渐涨,但创业意识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支持,有效地激励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特别是国际创业浪潮的兴起,更助长了这种激励效应。如比尔·盖茨等创业“英雄”对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杨致远、张朝阳等人的创业“神话”在大学生创业潮流中产生了广泛的“明星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热情,但是,最后真正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五所高校的学生做了自主创业的调查,就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很高,77.6%的同学都表示会考虑自己创业,最终能下定决心走上这条路的却不足2%。即使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在不少学生的身上也显示出被动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等缺陷。

1.被动性。目前,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自主创业,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一份有关的创业调查报告分析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普遍表现为“生存型”,而不是“机会型”。“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体现为抓住市场机遇和主动占领市场,而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片面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也并不尽如人意,或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托起创业的朝阳;或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下岗工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或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谈,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3.盲目性。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成为大学生的又一个时髦。一方面,他们把创业作为互相攀比、竞争的手段,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是否具备了创业的成熟条件,“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他们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一味追求热门行业,例如在谈及创业意向时,80%的学生选择了IT业。

(二)关注就业形势,但就业能力不足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的分析: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就业观念滞后。多数毕业生或被动应聘而不主动出击;或选择大城市而放弃中小城市和基层;或只看重当前的待遇而忽视今后的发展;或强调专业对口而失去就业机会;或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与就业现实相冲突。

2.专业能力还需加强。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致使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重视专业学习,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3.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应聘求职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自荐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试技巧等。少数大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待人接物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信、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不合群等问题,面试的成功率较低。

4.就业心态还需调适。就业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瞬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表现出了焦虑心理、浮躁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等。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途径来解决,而要创业,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因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靠创意来获取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能力和信心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以创业促进就业,从而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的重任便责无旁贷落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这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应该勇于面对和接受。

2.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以培养全面的劳动者为己任。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下,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质量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3.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价值的阶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以出色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清醒地认识到“身无本领,毕业等于失业”,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到理想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

4.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工作关系到全体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各高校领导班子要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作,落到实处,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途径

1.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先导——转变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起现代就业观念。现代就业观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包括就业自主、就业竞争、就业待遇、就业流动、就业发展等观念。具体来说,一要“主动出击”,即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地消极就业;二要敢于竞争,要勇敢面对失败,总结经验,逐渐成熟;三要处理好待遇和发展的关系,把单位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发展前途放在第一位;四要打破就业区域限制,敢于放弃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和基层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五要打破专业对口的限制,敢于选择专业以外的自己喜欢的岗位,因为职业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六要先就业再择业,由于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劣势是无工作经验,所以应该学习和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谋高就,树立“人挪活,树挪死”的观念;七要改变“求稳”的偏见,敢于到公司、企业去谋职,甚至自主创业,因为工作的稳定是相对的;八要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等。创业意识可能会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引发的慎重决策。

当代大学生要善于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思考和养成这些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就业指导,举办就业形势分析会、专业就业情况通报会、各业界人士就业工作座谈会等,培养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2.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重点——提升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应聘能力、就业心态、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首先,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当今社会,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缔造成功的事业,擅长与人交往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将会限制就业的成功。沟通的技巧包括善于倾诉、善于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善于选择联络的时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交流中善于突出重点等。要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其次,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求职能力。学校要通过职前培训和应聘训练,使大学生对即将面试的岗位做好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并在应聘过程中体现出机敏的反应力、较好的表达力、良好的沟通力。再次,要积极调整好就业心态。就业过程中出现偶尔的、暂时的心理障碍是既不能完全避免,也无须过度

关注的。但对于长时间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则需做自我调适,严重者还需要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第四,要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对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3.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关键——夯实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包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是大学毕业生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各类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面对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必须脚踏实地掌握好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力,是通过特殊、专门的学习、训练而养成的一种能顺利完成某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职业活动紧紧相连,这也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专业实践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应行业的工作。可见,专业能力是体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内涵和特质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方面,大学生要以学习为天职,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市场接轨,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

4.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核心——培养差异性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就业的实质就是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分工位置,是自身特长和需要与社会需求在分工结构中的有机结合。而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也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应该体现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如同产品的差异性,即要么价廉物美,要么物超所值。只有具有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的独特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渝.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

[2]柯佳敏,彭晓玲.职业指导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谢志远.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03(3).

[4]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DB/OL].http://202.

121.15.143:84/document/2003-9/sx030906.html/,2003-09-06.

[5]何孟原.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研究[EB/OL].http://210.46.97.

179/cyjy/content.aspx?id=192/,2004-10-18.

作者:程新平

第4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第5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与见解

(2017年6月)

中国.郑州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

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近几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2017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94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陈宝生说,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种种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7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

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陈宝生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

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首先,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

- 4

不要仅仅把就业教育的对象锁定为大

三、大四的学生,更要注重对大

一、大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观越早形成越好。

其次,改变单方面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现在的大学课堂与初、高中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这一传统教育模式运行,既死板又缺乏效益。所以,应该使学生参与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授课,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归纳能力。在案例分析时,可采用角色扮演,使他们进入特定的角色中,并即时进行应对;对于有歧义的知识点,开展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便于记忆。

最后,课程安排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一直是学校考察学生的重点,但是市场需要的是会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创立一些实践课,比如模拟公司流程,使同学们处于不同的岗位,应对不同的挑战,熟悉公司的基本流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3.社会参与就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就业。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支持。企业最好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培养工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投资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给有潜力的大学生,让他们进行创业、投资,这样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投资机构自身谋利,从长远来看,社会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鼓励创业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持续稳步地发展。

- 6

第6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让我们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现状与国家内部状况,在短短的几节课里,我们对当今的形势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此课辅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最现实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警钟此刻敲响了。

大学生扩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估计从2005至今的扩增人数早已突破500万的关口。然而,社会岗位却没有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毕业生供需矛盾是如此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此处之外,就业困难的另一重要因素源自的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现今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过关,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选。许多企业直接从高校里面挑选应届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去企业实习,除了为了留住学生,更是为了培养人才。这样的做法能鼓舞学生学习,也能留着学生对企业的忠心,在当下的很普遍的。

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什么不够硬?为什么令企业大跌眼镜?当中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两方面:学生原因与学校原因,然后前者起着主要作用。由于许多学生是被调挤进入专业的,并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如就业辛苦或者失业率高等情况,学生普遍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抗拒,觉得自己将来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倒不如干点其他事情诸如打兼职,更糟糕的是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学生们应该想一想,就业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该行业已经饱满了,还是因为毕业生的素质不达标以至于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想一想为什么会就业辛苦,刚刚入行当然都得熬苦,那一个行业的毕业生刚进社会就坐空调房翘着二郎腿坐在电脑屏幕前的?

相信答案显而易见了吧。所以请别自找借口沉沦了,别整天埋怨这埋怨那让自己颓靡了,定下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学习吧。由于是我们兽医专业,本来人数就少,竞争远远没有什么工程和信息软件的传统老式专业剧烈,而且他们要跟华南理工和中大广工等已理工科为强势专业的强势高校竞争,相比之下我们的就业前景乐观许多;此外,现在兽医,动物科学等新兴行业的发展苗头越渐明显,是朝阳专业,此方面的人才需要是越来越明显的,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进入企业就业。所以,请奋斗吧。

学院有如此优秀的教授导师,有如此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十分鼓励与支持我们学生主动学习投身科研创新,每年都有许多项目让我们大展拳脚并有一定的资金资助,这一切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奋斗吗?所以,请别犹豫了,同学们。

第7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第8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第9篇:形势与政策报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每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

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

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上一篇:肚皮舞技巧简单介绍下一篇: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