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体制创新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新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与苏联因素(1949-1954)

摘要: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帝国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的政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早期实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制度经验。其中,苏联是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制度建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因而可以认为新中国的基本政制架构是中国传统因素与苏联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在外来因素与本土因素两股力量互相碰撞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袖,将领袖权威和个人偏好叠加运用,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一定程度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有效的制度模仿和一定的制度创新,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本文立足于文献分析和中苏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主要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去探究建国初期政制架构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苏联因素在其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这种影响之所以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其关键就在于苏共与中共之间的党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共早期的革命实践以及新中国的制度建构。在建政前夕,苏联对中共政制构想及建国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实质是对中共建构一套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影响。建政以后,中共在冷战格局下之所以会选择“一边倒”,是中苏之间特殊的党际关系和意识形态高度一致性的结果。 在总体上厘清苏联因素对新中国制度建构发挥重要影响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这种重要影响的内容和体现:一是中央政府体制形成过程中的苏联因素问题。《共同纲领》关于新中国二级政府体制的规定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权力分散现象,中共在向苏联学习党政制度经验的同时进行了两轮机构调整,在效仿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党的集权,由此导致中苏党政结构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新中国政府机构间关系从根本上受到苏联的影响,形成以条块为主的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二是地方政府结构模式中的苏联因素问题。在地方层面,大区的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共如何效仿斯大林模式加强中央集权,因苏联因素嵌入而形成了中共处理央地关系的政治优先等基本原则。三是新中国政府体制变迁中的苏联因素问题。五四宪法的制定本身是斯大林制宪建议的产物。在五四宪法架构下,政府体制从二级建制变化为一级建制,在制度文本形态上表现为人大、国务院和国家主席的政制创设,其制度形态和制度精神与苏联相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制度模仿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中共现实政治需要的内在逻辑。 在具体分析新中国制度建构历程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理论思考。苏联因素在类型学上以观念、制度和人共同作用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斯大林观念内化为制度从而影响了中共的政制选择;中央集权是新中国政府体制变迁的制度逻辑,其中以政府集权和政党集权为主而形成了中央集权与党的集权之间的政治耦合;新中国政制架构的形成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政制模式的选择都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产物;中共的有限模仿和制度自主性之间的张力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构的政治逻辑。时至今日,中国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相应的制度模式。然而,由于苏联因素的深远影响和对帝制中国传统的路径依赖,1949年以来逐渐形成和演化的中央集权体制和政党国家形态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政治改革和迈向现代国家的重要症结所在。虽然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沿着一条不断地“去苏联化”的道路上前行,在不断地消解因计划经济体制而带来的苏联模式的制度惯性。然而,“去苏联化”不仅仅是一个体制本身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个改变这种体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政府体制;苏联因素;制度模仿;中央集权;斯大林;毛泽东

学科专业:中外政治制度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的制度遗产

2、马克思主义政体理论及早期实践

3、苏联因素

二、相关理论的阐释

1、现代化理论

2、革命后社会理论

3、国家建设理论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政府体制

2、制度模仿

3、制度变迁

4、制度转型

四、研究现状及述评

五、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苏联因素”与中共早期的历史渊源

一、苏联因素的形成

1、观念的力量

2、组织化的权威

3、革命外交的输出

二、苏共与中共早期的历史渊源

1、指导理论的一致性

2、组织原则的一致性

3、组织体系的一致性

三、苏联的革命指导与苏维埃政体的实践

1、共产国际的政治指导和经济援助

2、苏维埃政体的政治实践

3、苏联对华的政治态度

四、建政之初中共选择苏联政制模式的原因

1、毛泽东“阶级”建国与苏联模式的契合性

2、斯大林观念的偏好效应

3、“冷战”格局与中共的“一边倒”

五、小结

第二章 建国前夕中共的政制构想与斯大林的建议

一、联合政府政制设计的提出

1、从“三三制”原则到“联合政府”的主张

2、联合政府主张的公开提出

3、毛泽东对联合政府内涵的重新界定

二、内战期间中共的“联合政府”设想与苏联的支持

1、内战期间中共“联合政府”的设想

2、中苏高层会晤对“联合政府”的推动

三、斯大林与新中国政权的合法化

1、政权性质的合理性

2、政府形式的合法性

3、宪法制定的时机性

4、联合政府的过渡性

5、党际关系的平等性

四、政府成立时机选择中的内外因素

1、九月会议的政治考虑

2、国际因素的政治影响

3、苏共领袖的政治警告

五、小结

第三章 中央政府体制的形成与苏联的党政经验

一、共同纲领时期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

1、二级政府体制的制度文本规定

2、“府院”之争与权力分散

二、苏联党政关系的制度结构

1、苏共中央领导体制的职能变迁

2、苏联高度集权政府体制的形成

3、以党代政高度集中的运行特征

三、中共对苏联党政结构的选择性借鉴

1、毛泽东关于参考苏联经验的最高指示

2、第一次党政机构有限度地调整

3、第二次党政机构大规模地调整

四、党政制度运行中与苏联模式的同源性

1、党政关系的趋同性

2、政党任务的阶段性

3、政制运行的包容性

4、政党领导的契合性

5、政府机构的同构性

五、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结构模式中的苏联因素

一、大区制:对苏共中央地区局经验的借鉴

1、斯大林的政治支持与大区制的建立

2、苏共中央局的经验与大区党政权力的运行

3、大区中央局的核心地位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大区的制度调适

1、单一制结构下大区分权模式的“过渡性”

2、大区制的变迁与中央局“轴心”地位的强化

三、“高饶事件”的发生与苏联因素

1、高饶事件发生的制度背景

2、高饶事件发生的制度诱因

3、高饶事件发生的制度契机

4、高饶事件发生的制度隐患

四、苏联因素的嵌入和中共处理央地关系的政治原则

1、政治优先的原则

2、集权至上的原则

3、党政耦合的原则

4、非制度化的原则

五、小结

第五章 政府体制变迁中的苏联因素

一、斯大林的宪政理念与五四宪法的制定

1、斯大林的制宪建议与制宪时机的选择

2、斯大林视阈下社会主义宪法的政治功能

3、五四宪法的制定及其领袖化特征

二、从苏维埃模式到人大制度的政制创设

1、人大制度的早期构想及工具化的制度实践

2、最高苏维埃体制与人大制度的结构性比较

3、包容性和非自主性:人大制度内涵的制度特征

4、人民政协:人大制度衍生的制度遗产

三、从部长会议的设想到国务院的政制创设

1、部长会议主席团:苏联政府的核心决策层

2、中共早期效仿部长会议制的政治设想

3、国务院政府的全能型特征

4、集体领导的差异性

四、国家主席:国家元首制度的政制创设

1、中苏国家元首制度中的“虚”与“实”

2、国家元首集体性的内在原因

3、党国一体化的制度延续

五、小结

结语

一、苏联因素及其类型学分析:观念、制度和人

二、中央集权与党的集权之间的政治耦合

三、主动性输入与内生性独立自主的政治博弈

四、历史的合力:政制选择中内外因素的政治互动

五、有限模仿的现代化:新中国制度建构的政治逻辑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一) 中文图书

(1) 经典著作及史料汇编类

(2) 专著类

(3) 外文译著类

(二) 中文论文

二、英文部分

附录1:苏共组织机构示意图

附录2:苏联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图4

上一篇:保险经营论文提纲下一篇:城市环境工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