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共6篇)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1

根据要求,现将我镇2008年工作情况和2009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08年工作情况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坚持全面转型战略,突出强工业、优农业、扩城镇的工作思路,全镇上下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努力推进XX镇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临近年终,通过对照检查,我们有信心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抓中心、突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今年,我镇紧紧围绕“一区、一镇、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招商引资,促成项目落地,工业经济呈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今年原煤价格不断下滑,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了改变不利因素,扭转经济形势,我镇加大了产业调整力度,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地下向地面的转移,有意识的引进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着力打造XX镇机械制造基地。目前,我镇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达到了十一家(南天压铸、飞宏、XX机制、汇鑫锻造、顺达粉末、满鑫制造、和美机械、盛钢、汇畅、烁恒、庚鼎)。2009年,预计整个机械加工企业的产值将达到4亿元以上,将彻底扭转我镇经济依靠煤炭的局面。

(二)添举措、求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新突破

(三)强推进,重建设,全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第三,积极做好城市消防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镇在各个社区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制定了消防预案和管理制度。筹措资金对王家坝村罗应伦地灾点的危岩进行了集中整治。兑现了2007年异地搬迁户霍之玉、甄足高补助款35200元。

(四)重民生、办民事,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五)抓安全,促稳定,全力构建地区和谐

第三,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今年以来,我镇按照信访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村、社区说事室和镇信访室的作用,开展了书记大接访和干部大下访活动,对信访问题实行了领导包案制,重点加大了对信访交办件的督查督办工作,大大提高了信访件的办理答复质量和办结率。全镇接待群众信访(含镇、村、社区)共885件,1230人次,书面答复138件,当面解释答复747件。

(六)领全局、抓创建,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以教育、管理、服务为重点,建好三支队伍。一是抓好干部队伍。完成了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以及科技员、计生专干、社区干部的补充录用,村综治站长的聘用工作,保证了有人干事。二是抓好党员队伍。按党员群体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突出自身特点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注重发挥作用。在全镇村级换届中,具备担任村干部的从企业业主、管理能人、致富带头人中直接任村支两委主要领导人数达12人,占全镇村级主要领导总数的60%。三是抓好能人队伍。两年来从农村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8名,发展党员45名。

第三,建立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一是设立了党员扶贫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党员临时困难和帮助党员发展生产。二是建立了慰问制度,每年对进入贫困党员库的所有党员和离任村干部、老党员进行慰问。三是完善了表彰激励办法。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注重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结合起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四是建立了考核奖惩制度。每年各基层组织都要与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第四,加强对人大、统战、群团、武装工作的领导,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镇党委认真听取人大工作意见,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作用。全面落实各项宗教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党管武装工作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增强,征兵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正有序开展。

二、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是我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兴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团结全镇干群,开拓创新、奋发向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43200万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970元,同比增3%,全镇完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2万亩,粮食产量6600吨。民营经济增加值22950万元,总产值70050万元,同比增长7.8%、7.7%。乡镇(中小)企业增加值26110万元,总产值77660万元,同比增长6.8%、6.9%。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一是努力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获得资金、技术支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先进地区、优秀企业学习经验,加强对企业工人的培训,增强自身为企业服务的本领;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指导企业融资、指导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广泛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和区政府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选准投资方向。二是强势推进招商引资。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创新招商措施,整合招商资源,集中招商力量,重点选择成长性好、可以优化XX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的项目。提高服务意识,积极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做好发展项目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简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招商引资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大对已经开工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为企业代办开工手续和证照的绿色通道。

(二)强化“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努力搞好特色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年我镇将继续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格局,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途径。帮助寻找李振秋生猪养殖场的合作伙伴,解决其融资困难,使其能尽快完成建设,早日投入养殖生产。引进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努力打造金兰鱼品牌。继续打造我镇花椒种植基地,加强对花椒种植户的管理和检查,争取花椒基地水系配套工程的落实。继续抓好森林工程建设。计划种植完成以花椒为主的5000亩森林工程经济林工程。认真编制森林水系工程、采空区森林工程等有关森林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继续做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服务。积极培养农民非农产业的适应能力,计划举办非农实用技术培训350人次,有序指导劳务经纪人组织赴疆摘棉工100人以上。

(三)推进棚改工程,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处理好2008年棚改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落实好拆迁安置房分房、选房等相关工作,确保在分房、选房过程中减少矛盾激化,保证5000多户棚改居民的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以棚改为契机,搞好我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万盛主城西部新区。

(四)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对村、社区基层政权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主要是从村务公开上进行要求和指导;二是加强对城乡低保的细化办理和日常管理工作,力争明年城市低保仍然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三是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城乡医疗合作的实施工作,新农合和新城合都要达到参合率;四是加强对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搞好公墓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工作,做好辖区内非法墓地的清理整顿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五进一步落实救灾救济工作;六是积极争取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打造我镇残疾人培训基地;七是继续努力搞好就业在就业工作,完成全年的培训任务,积极探索求职就业道路,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找到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全力维护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安全生产方面:继续以“国家对小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为主线,夯实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基础。以“一通三防”、“雨季三防”工作为重点,加强对隐患的排查力度,督促制度、措施落到现场,指导、管理到头面。充实完善矿级管理人员。补充矿井安全管理人员,坚持执行矿级管理人员带班入井作业制度,认真排查井下隐患并及时处理。抓好矿井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使之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加强煤矿防灭火工作和机电运输管理工作及职工教育培训、高突矿井专用回风巷的建设工作。

综治信访方面:继续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稳定工作。严格落实新信访条例,坚持实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和领导包案责任制,充分发挥综治、信访、司法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萌芽状态,确保全镇社会大局稳定。

(六)实施强基战略,提高党建设工作水平

第一,加强领导,完善和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在明年的党建工作中,镇党委继续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形成党建统揽,镇村齐抓,责任落实,推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二,改进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效性。在明年的工作中,镇党委继续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积极拓展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努力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认真开展主题教育,通过讨论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党建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从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第三,创新思路,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的途径和办法,加强城乡、村企、社企、村村党建互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加强能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能人入党”工作。积极推进“两新”党组织建设,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七)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团结,提高班子战斗力,切实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一抓干部培训教育,平时坚持干部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抓镇、村(社区)两级干部管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管人、约束人,随时解决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抓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村级班子后继有人,为打造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奠定基础。

中共重庆市万盛区XX镇委员会

重庆市万盛区XX镇人民政府>>>>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 精神, 结合贵州实际, 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 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中发[2009]1号文件, 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6个1号文件, 对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充分认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的科学判断。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保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正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2008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战胜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粮食再获丰收,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继续深入, 社会救助成效显著,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今年我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较为艰难。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工大量回流,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执行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继续拉大, 农民增收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更加解放思想, 增强危机意识, 采取果断措施, 培育积极因素,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努力保持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3.明确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增加投入, 夯实基础, 调整结构, 重视民生, 强化扶贫, 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实际增长6%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1.认真落实对“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从我省实际出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脱毒马铃薯、茶叶、特色畜产品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种类, 将更多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开展农机具补贴县级采购试点, 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依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农业生产的要求, 完善补贴管理办法。

2.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按照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 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9年省级安排财政支农预算27.7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5%。市县两级财政支农预算增幅要达到20%以上。拓宽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结构,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的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逐步减少市 (州、地) 资金配套, 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试点工作, 扎实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逐步建立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涉农支农资金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 建立和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制度。

3.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主要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实现每个乡镇均有网点。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支持“三农”。发挥好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积极争取、支持创办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切实解决银行机构网点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进一步改善惠农资金支付服务,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不断扩大农村信贷总量。落实好农村动产、不动产的贷款抵押、质押政策。发挥好贵州乡镇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 继续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探索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试点,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为“三农”发展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的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 制定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

三、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滋黔”一期8个中型水库工程, 实施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快8个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争取开工建设盘江灌区。完成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和烟水配套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开展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送水的高效集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做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加强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征收工作, 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实施好国家水利部在铜仁、毕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 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 继续实施洼地排涝工程,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40万亩, 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40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提高耕地质量。

2.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194公里, 使“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1年全部开工建设, 新增90个乡 (镇) 通油路或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1.3万公里, 新增1000个行政村通公路。到2010年, 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继续建设农村乡 (镇) 客运站, 改造农村公路渡口、码头以及渡改桥, 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善扶持农村客运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公路养护制度, 逐步实现有路必养。

3.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治理石漠化面积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防二期等林业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长治、珠治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 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 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 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支持养殖场和人口密集村寨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以上, 建成200口大中型和联户沼气池, 新增2800个农村沼气服务站 (点) 。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 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34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年度完成县级电网建设改造投资40.27亿元, 新装农村“一户一表”8万户, 农村户表率提高到87%以上, 解决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 电网可覆盖范围内实现“户户通电”。妥善解决农村燃煤问题,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

4.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完成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任务, 其中, 最具现实危险和威胁的地质灾害危及户搬迁1万户, 其他重度危房改造2.2万户。做好村寨整治规划, 引导和帮助农民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绿化美化村寨环境, 维修改造住房圈舍, 整治村寨环境卫生, 形成一批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社会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浓郁、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村寨。继续推进103个省级“百村试点”村建设,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农业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科技研究, 提高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森林火情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村雷电防护、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工作。注重防洪排涝抗旱、动物防疫、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房、医院、学校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抗灾保障能力。健全处置预案, 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加大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综合治理力度, 依法督促企业足额缴存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保障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 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扩大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实施规模, 实施水稻、玉米粮食增产工程1000万亩, 扩大优质高产水稻、专用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普及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好《贵州省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提高最低收购价格, 落实好粮食主产地利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 鼓励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强粮食购销工作指导, 建立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相适应的粮食购销体制。加强地方粮油储备管理, 完成70万吨粮食和5.5万吨食用油储备指导性计划。

2.突出抓好油料生产。以国家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契机, 加强黔中、黔东北“双低”油菜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我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支持黔东南、铜仁、黔西南的部分油茶生产重点县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建设2至3个具有区域供种地位的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 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予以支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烤烟生产, 提高烟叶质量。落实好鼓励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加大力度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方案, 做强做大草地生态畜牧业, 确保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对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 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0万亩, 新增茶园50万亩, 中药材种植20万亩, 干鲜果8.5万亩,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低产改造工作, 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 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各地重点扶持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努力使各地形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 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县。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支柱型龙头企业带动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运保鲜业。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对农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乡镇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支持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系品牌, 把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行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认真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回流农民工基本情况, 加强组织、引导与服务。努力巩固现有输出渠道, 开辟新的劳务市场,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规模。引导回流农民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优先、就近使用当地农民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不断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落实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创造条件支持农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等培训项目, 推进各种培训资源的整合, 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工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围绕确保粮食、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高效养殖、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建设、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办好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园。

2.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省普遍健全乡 (镇) 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村级服务站建设试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大胆放活经营性职能, 鼓励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 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带动农户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三百工程”, 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农技服务人员素质, 增强服务效能。创新管理体制, 改革考评、分配制度, 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增强服务活力。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维修网络,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实施农村通邮工程, 争取用3-5年时间在所有行政村建成新型村邮站。

3.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健全全程监管体系, 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解决检测手段滞后的问题。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 提高检测机构的合法性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 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建立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质量保障赔偿制度、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好《贵州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 加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专项建设, 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城市集散地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着力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整合贵州农经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新农村网、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信息共享等涉农信息化工程资源, 实现网络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 实施“家电下乡”,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搭建起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和营销力度, 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奖励范围, 增加奖励贴息和补助金额。落实好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农资淡储制度, 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推行农资信用销售。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建立农资打假联动机制, 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 严惩坑农害农行为。

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 (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完成20个乡 (镇) 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 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注重丰富偏远地区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 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倾斜。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机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稳定师资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3.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行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模式的县达到50%以上, 坚持保大病与防小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 完善补偿方案, 降低补偿门槛, 简化补偿程序, 严格控制新农合基金结余, 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总额的2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和改造34所县级医院、16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 (镇) 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启动建设74所中心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提高县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 救治能力。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2009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 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完成50万户地氟病病区家庭改良炉灶任务。

4.全面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新情况, 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适当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 (镇) 计生服务站。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高集中供养率。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完善和落实面向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困难返乡农民工等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措施, 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对农村自愿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计生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调整和完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重点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缩小群众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按照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推动扶贫开发从注重产业开发向注重产业和智力开发并重转变, 从注重资金扶持向注重资金和科技扶持并重转变, 从注重政府推动向注重政府和市场推动并重转变。推进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 搭建合作平台, 形成“大扶贫”格局。

2.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大力开展整村推进, 优先完成革命老区贫困县和人口较少民族 (毛南族) 所在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 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继续加大扶持3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和50个产业化扶贫乡 (镇) 抓好示范项目, 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力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力争2010年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中的35个贫困村达到小康村水平。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 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和支农资金配套投入。探索和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机制, 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深化信贷扶贫体制改革, 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科技扶贫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健全党政机关帮扶机制, 继续开展定点挂钩扶贫、驻点扶贫, 确保帮扶到村、到户, 探索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改进对口帮扶机制, 强化帮扶资金管理, 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定点帮扶我省的中直单位的联系, 积极开展经贸协作、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做好社会扶贫工作。

八、深化农村改革, 增添发展活力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确保农民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实行农民利益优先的征地补偿原则, 依法、合理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住房问题, 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做到先补后征、先保后征, 使被征地农民收入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 鼓励农民依法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 以公开规范、严格依法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要求,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 (镇) 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县乡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 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总结经济强县建设经验, 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区) 的体制, 创造条件开展好扩权强县试点,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继续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 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以减轻基层负担为目标, 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毕节、湄潭试验区改革试验, 按照“省委领导、县为主体、部门配合、探索创新”的要求,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3.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勘界发证, 加强林权纠纷调处, 全面完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 进一步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保障业主收益权,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服务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流转体系, 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提高领导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认真开展“更加解放思想, 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 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推进工作的手段, 理清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市场意识, 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严格督促检查。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 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 深化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机制, 积极推进乡 (镇) 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拓宽农村干部来源, 下决心解决支部有能人, 能人进支部, 党员是能人, 能人是党员的问题。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 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业绩考核奖励制度, 逐步解决好村干部养老保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 (镇) 领导干部、考录乡 (镇) 公务员、招聘乡 (镇)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推广“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村监事会”三会制, 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深入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 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化“三创三强”活动, 探索扩大“三级联创”范围, 大力推进100个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省级示范点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 逐步改善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重视和加强流动人员党的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认真抓好县 (市、区、特区) 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工作。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保持农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村权益机制, 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 加强人民调解, 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基层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 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创建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工作,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 实行群防群治,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3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清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在继续实施有针对性清费减负政策的情况下取得较快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872.82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05.08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6.38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66.44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501.30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49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0.9%。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10.87亿元,增长29.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较大,2009年,全省共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含按规定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992.76亿元,增长39.6%,比上年增收550.52亿元。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5月份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房价止跌回升,促使土地市场转暖,政府土地供应增加,土地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的局面。

2专项收入88.19亿元,比上年减收(以下简称“减收”)12亿元,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2.0%。主要是2009年取消内河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三项收费分别减收2.98亿元、2.53亿元和5.08亿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38.46亿元,减收10.06亿元,下降2.9%。减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2008年9月1日起,取消工商部门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工商两费”共计减收9.11亿元;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起建设部门征收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调整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影响较大。其他部门收费如水利、林业、人防办等部门,由于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取消、暂停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一些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4罚没收入80.80亿元,增长7.5%。其中,公安罚没收入41.05亿元,占全部罚没收入的51.5%。增幅较大的主要有法院、检验、检察院和公安罚没收入,2009年这些部门的罚没收入分别增长了59.7%、38.5%、30.2%和20.5%。罚没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有关部门按照“法治浙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使罚没收入增长较快。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增加电子警察、移动警务通等高科技设备,采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方式,实行异地罚缴等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加强了罚没收入收缴管理。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7.65亿元。下降1.0%。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分别下降41.9%和44.4%,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20.5%,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小汽车牌照拍卖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6其他收入106.84亿元,增长15.2%。主要是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比去年净增长,彩票发行费比上年增收较多。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195.24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46.73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85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81.32亿元。2009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85.55亿元,下降30.5%。分项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下降55.4%;专项收入10.89亿元,下降37,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7.47亿元,增长5.3%;罚没收入4.99亿元,增长48.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60亿元,增长81.0%;其他收入17.11亿元,下降21.9%。

(三)主要征管工作

1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们注重发挥业务优势,主动汇报协调,推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做好《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向省人大有关部门、省法制办等汇报当前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情况,主动争取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将制定该条例列入2009年和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厅上报的该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10年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计划。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和执收部门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相关规定,努力消化燃油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通过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征管情况、规范减免、加强直接执收执罚等措施,强化收入征管,规范征收行为,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以及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在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同时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09年,对省本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基础资料、执收项目、使用票据等进行了清理核定,分7期组织省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进行系统培训,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在省本级全面启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稳步推进市(县)财政应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7个市(县)部署应用。

3积极开展清费减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文件规定,积极做好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调整规范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执行省政府出台的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据测算,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三批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可减轻我省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左右。会同省物价部门对所有部门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以目录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有关规

定,对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对我省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五项收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并做好五项收费(基金)的清缴和清退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机动车辆号牌工本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交通负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强化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收及退还结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清退力度。

4加强和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文件规定,切实抓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巩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成果,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可用财力。为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进程,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民银行共同参与,完成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采购。

5切实加强海域使用金管理。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制度、征管手段等入手,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确海域使用金实行就地全额缴库,切实强化海域使用金管理。为克服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科学利用滩涂围垦资源,促进温台产业带发展,2009年,我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缓缴、减免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项目应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的缓缴审批工作。

6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2009年,我们以国务院出台《彩票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彩票监管,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一是在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出台后,及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的贯彻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的通知》,确保彩票管理条例在我省的顺利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支持彩票机构扩大彩票销量的各类促销活动,及时审核批复同意福彩中心动用“3D”调节基金进行组选加奖等活动方案,积极筹措彩票资金,2009年,我省共发行彩票9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国第四位。

二、2010年上半年全和省本级级征收简要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546.09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111.15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4.10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56.42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178.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739.74亿元,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5.8%。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2亿元,增长325.7%。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出让收入。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2067.13亿元,增收1650.58亿元,增长396.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情较好,土地出让价升量增,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二是各级财政落实国家五部委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缴库及收支管理,加快土地出让金入库速度;三是上年第四季度土地出让较多,收入基本上在今年年初缴库;四是上年同期房地产行情低迷,同比基数较低。

2专项收入50.79亿元,增长20.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增长较多,分别增长50.4%、34.5%、15.7%。排污费收入比去年下降11.7%。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19.58亿元,比去年下降3.7%。其中教育收费减收3.87亿元,下降10.2%。国土资源收费减收2.85亿元,下降18.2%,交通运输收费减收1.73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致。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监督检验、人防和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长。

4罚没收入37.16亿元,下降18.3%。主要是因公安交警部门去年对历年的交通违法进行了集中整治,公安罚没收入下降较多,去年同期交通违法罚没收入较多,上半年公安罚没收入下降42.8%。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7.56亿元,增长27.6%。主要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使来自国有资源(资产)的各项收入正在成为我省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6其他收入38.18亿元,下降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73.35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25.72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07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9.28亿元。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收10.06亿元,下降12.1%。分项目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增长3.6%;专项收入5.95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教育附加费征收4.42亿元,增收30.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79亿元。下降18.8%,主要是教育收费、法院诉讼费和国土部门执收的耕地开垦费减收较多,涉农、涉企收费有所下降所致;罚没收入1.55亿元,下降35.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5亿元,增长34.7%;其他政府非税收入2.25亿元,下降77.7%。

(三)主要征管工作

1主动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在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到杭州、宁波等地开展《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并积极参与省级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论证工作和协调解释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积极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2深入调研,重点加强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根据财政部要求,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今年底到期的水利建设基金、民航机场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等三项政府性基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水利部来我省的实地调研工作,向财政部书面报送了上述三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情况,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研究提出保留和规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针对性建议,得到财政部肯定;二是经省政府同意,会同省商务厅对2002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进行修订,重新制定出台《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适应和推动新形势下散装水泥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根据省企业减负办、省

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2010年财政部门企业减负工作思路。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对我省开展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进行部署。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

4加快推进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去年12月份德清信息系统应用观摩会议征求市(县)财政意见基础上,我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人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确定了2010年系统实施方案。3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在湖州地区投入试运行,针对试点过程中暴露的业务与技术问题修改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6月底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财政、国土、人行三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形成。年底前该系统将在全省推广使用。

5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为抓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面启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项目、标准、征缴和票据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执收项目、执收标准和资金收缴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非税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避免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的发生,强化以票管收、信息控费的管理功能,“收支两条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6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海域使用金收入征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办法,转发了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行为,并对符合减免中央部分海域使用金的项目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提出减免申请;认真落实省政府扶持政策,审批48个温台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缓缴申请,批准缓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6.84亿元。

7积极支持彩票发行销售,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积极拓展彩票市场,支持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丰富彩票玩法,提高彩票销量。深入开展调研和检查,促进我省彩票市场规范运行。会同省民政厅等单位对全省福利彩票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赴有关省就彩票市场监管及彩票机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不断完善我省彩票管理。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4

工作计划

2008年,我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按照“以经济发展为核心,集镇建设为龙头,加强交通、水利、教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竹子、草果新兴产业,提升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水平,继续扩大劳务输出,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建设发展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和发展趋势。现将我乡今年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各项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农业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指标。农村经济总收入指标3443万元,完成3445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06%;(2)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1294元,完成1294元,完成任务数的100 %;(3)农民人均有粮284公斤,完成284.5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18%。

2.粮食生产

县下达粮食播种总面积指标为25795亩,完成26045 亩,完成任务数的100.9%;总产量指标为554万公斤,完成554 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

(1)小春作物(夏收粮食)播种面积指标为7700亩,完成7850亩,完成任务数的102%;产量指标为112万公斤,完成114.05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1.8%。其中:小麦种植指标数4500亩,完成45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 %;产量指标为70万公斤,也完成70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蚕豆种植指标数400亩,完成500亩,完成任务数的125%;产量指标为5万公斤,完成6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20%。杂豆种植指标数600亩,完成6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产量指标为8万公斤,完成8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 %。杂粮种植指标数1800亩,完成1850亩,完成任务数的102.3%;产量指标为23万公斤,完成24.05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4.6%。薯类种植指标数400亩,完成400 亩,完成任务数的100 %;产量指标为6万公斤,完成6万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

(2)大春作物(秋收粮食)播种面积指标为18095亩,完成18195亩,完成任务数的100.6%;总产量指标为442万公斤,完成443.6公斤,完成任务数的100.4%。其中:水稻种植指标数9095亩,完成91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6%。山谷种植指标数2000亩,完成20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包谷种植指标4300亩,完成4800亩,完成任务数的111.7%。其它杂粮种植指标数900亩,完成2500亩,完成任务数的277.8%。大豆种植指标数500亩,完成5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杂豆种植指标数1000亩,完成1000亩,完成任务

数的100%。

(3)完成冬季农业开发12700亩,其中,冬洋芋1300亩,碗豆600亩,蚕豆450亩,冬小麦2500亩,冬荞8500亩,冬早蔬菜300亩。

3.科技工作。2008年农业科技措施整顿情况 ①杂交水稻推广指标1500亩,完成2500亩,完成任务数的 166.7%;实验示范(样板)指标150亩,完成200亩,完成任务数的133.3%。②杂交水稻薄膜育秧指标300亩,完成320亩,完成任务数的106.7%。③杂交水稻旱育秧指标180亩,完成18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④旱育移栽稻田指标2700亩,完成27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⑤杂交玉米推广指标1500亩,完成2000亩,完成任务数的133 %;实验示范(样板)指标50亩,完成95亩,完成任务数的190%。⑥玉米地膜指标500 亩,完成500 亩,完成任务数的100 %。⑦再生稻留养指标1500亩,完成15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实验示范(样板)指标200亩,完成2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⑧水稻常规良种(大粒香12号)种植指标为3000亩,完成30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⑨ 旱地立体高产栽培面积指标为3500亩,完成35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⑩巴西陆稻面积指标2000亩,完成20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病虫害防治率达140%。

4.产业发展初具雏形。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培植力度。现有茶园11560亩,其中:新植茶

叶1500亩,改造3800亩,分别完成计划数的150%和380%;二是发展芭蕉芋1000 亩,完成计划1000亩的100%。

5.畜牧业

(1)畜牧业生产:

全乡年末生猪存栏6621头,完成任务数6616的100.07%,大牲畜存栏6139头,山羊存栏1207只,家禽年末存笼29537只;肉猪出栏3852头,肉牛出栏826头,山羊出栏448只,家禽出笼36986只,肉类总产404吨,禽蛋产量32吨,都已按指标完成。

(2)畜牧科技推广: 全年共实现猪杂交改良1500窝次,培育仔猪7800头,分别完成任务数的100%和100.3%;母猪整群101窝,完成任务数的101%;种植优质牧草101亩,完成青贮氨化饲料1500吨,分别完成上级下达的100%和101%。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交通建设。我乡认真整治公路“五乱”,全年没有发现一次乱建房、乱烧砖瓦、乱开采、乱侵占、乱开垦行为,乡政府驻地周围进出口公路上没有堆放垃圾和杂物。2008年,在我乡腊哈村委会的公路两旁种植竹子500棵来绿化公路,共计公路绿化里程9公里,完成绿化任务数5公里的180 %,成活率达90%以上;公路建设矛盾纠纷3起,乡内自行解决3起,协调率100%;配齐乡交通公路管理所,并专门设立了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由于今年的雨水较集中,导致该乡到元江的公路中段,灾后恢复重建的大量物资无法运进,8月底乡党政班子成员主动与因远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协

调,修复了垤玛到因远镇的损毁公路,为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保障,农村公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

——水利建设。一是做好冬春修水利工作。乡委政府补助火工材料和水泥,积极发动群众修复水毁水沟120条,总长284.7公里,完成土石方35100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2580亩;修复河道2.5公里,清理河道3公里,改善了1320亩农田灌溉用水。全乡新增灌溉面积106亩,解决农村人饮498户 2564人,完成任务数1100人的233%;治理水土流失0.4平方公里,完成任务数0.3平方公里的133.3%。

(三)林业工作。

1.我乡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县林改工作队和全乡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下,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努力,我乡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收尾验收阶段,确权宗地1863块,总面积达121664.4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6275.7亩。切实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权益。

2.在全乡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未发生森林火灾。

(四)劳务输出成效显著。

进一步充实、完善乡村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定期、不定期发布和预报劳务信息。全年劳务输出任务3010人,有序输出85人,劳务收入1173.9万元。完成劳务输出3050人,其中:有序输出87人,劳务收入达1224万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1%、102%和104%。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

1.教育工作。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发展教育是强国之路。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抓教育促发展,围绕经济抓教育,同经济建设一样始终重视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学校综合教学楼和校园附属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教育硬件设施得到加强。通过抓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排除中小学危房面积930平方米,完成任务数的100%。目前,中学学生宿舍楼正在紧张的施工中,曼培小学教学楼第一层已全部完成。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乡成立了垤玛乡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控辍保学的领导,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中辍学率为1.77%;小学的辍学率为0.48%;今年,中学在校生已达到834名,初中毛入学率98%;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2.41%。小学在校生已达到2622名,幼儿入园率18.6%,入学率为99.12%,小学升学率99.5%,小学六年完学率86%,脱盲人数20人。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2008年,人口出生率控制指标为15‰,实际控制数为12.6‰;自然增长率控制指标

为8‰,实际控制数为6.2‰;计划生育率任务指标为94.5%,实际完成任务数为96%;违法多生育控制数指标为1人,实际控制数为1人(其中流动人口违法多生育人数为0人);长效手术任务全年任务指标数为320例,现已完成338例,完成任务数的106%;避孕及时率任务指标为63%,实际完成63.4%;人均经费投入指标为1.7元,实际投入2.1元。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成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农业人口新领《独生子女光荣证》 2户;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巩固率为100%;全乡4家旅馆业均摆放了安全套;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有专人和专项经费及办公地点,并有活动场所,运转正常,管理规范。

3.卫生

垤玛乡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合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全乡参合覆盖率达农业人口的85%;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全乡6村委会都建了卫生室,覆盖率达100%。疾病控制:计划免疫四苗单项接种率98%,全程覆盖率完成100%,没有无法定传染病暴发流行。妇幼保健工作:一年来共有孕产妇299人,出生活产298人,新法接生243人,新法接生率81.54%。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以下;孕产妇管理257人,保健覆盖率80.95%。爱国卫生工作:今年内共采购灭鼠毒饵1.5吨,在今年的4月和10月全乡范围内开展灭鼠工作,全

面降低了鼠密度。今年全乡组织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4次,参加人数达9000人,出动车辆56车次,清除垃圾60吨,清理污水沟3千米,清理乱贴画小广告50张,清除违章占道45处,清除卫生死角100处。

4.民政工作。一是开展农村特困群众定期救助及农村散居五保户供养工作和农村低保金发放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全乡享受低保911户3020人,1至6月发放低保金72.48万元,7月至12月发放低保金90.6万元。五保供养户113户157人。二是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工作。今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20余万元,民房恢复款44100元;发放救济衣物8000件,粮食72.644吨。

(六)乡镇企业

实交税金11万元,完成计划数10万元的110%;工业增加值90万元,完成计划数90万元的100%;工业新增加值23万元,完成计划23万元的100%;从业人员达130人,完成计划130的130%。

(七)扶贫开发

该乡的扶贫项目开发工作是从设施、素质、产业扶贫方面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开展。

1.整村推进建设情况。实施了垤玛村委会的田坝、中寨;腊哈村、独格村等四个整村推进项目。通过交通、卫生街道、厕所、畜厩、沼气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和粮食、茶叶、竹子等产业的扶贫,自然村及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我乡脱贫致富的进程。

2.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①技术能力培训指标为500人次,实际培训1500人次,完成指标数的300 %。②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指标为2630人次,也输出5260人次,完成任务数的200%。

3.易地扶贫开发:垤玛乡为独、普玛塔甫87户434人地搬迁项目前期选址、规划、地质评估等已得到上级的审批。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三通一平”工作。

4.科技扶贫。全年劳务输出450人,完成任务数400人的112.5%;科技培训6期1500人,完成任务数1400人的107%;沼气建设450口,节能灶450合,新增经济林450亩;全年社会帮扶资金达75万元;信息报送2条。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解决特困人口温饱1000人,巩固不稳定人口700人,均完成指标的100%;

(八)招商引资

我乡招商引资项目有2个,完成任务数2个的100%;项目协议金额达5120万元,完成任务数5000万元的102.4%;项目到位资金2060万元,完成任务数2000万元的102%;及时上报了各类材料。目前,已引进竹子加工厂,正在积极商谈茶叶加工厂和生猪繁殖基地。

(九)国土资源管理

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土地资源配臵,强化土地管理职能,加大执法力度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规范土地

市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盘活国有土地存量,坚持节流开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全年共粘贴宣传海报35幅,开办宣传板报12期,制作宣传标语100条,悬挂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共接待群众来访12次,完成地籍调查登记发证510宗;完成了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500元的任务。为促进垤玛乡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科技工作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加强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有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共有科技示范村2个,科技示范户40户,农民科技骨干14人,乡设信息服务中心1个,科技活动中心1个,共组织各种科技培训班10期,参加群众达2000多人次,培训农业科技骨干和农民326余人。

(十二)广电事业

到2008年底,全乡固定电话用户达53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900户,分别比2007年增加80户和90户。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了 18个“村村通”工程,完成指标数100%,并做好了管理和维护工作。建成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70 %,有线电视用户达180余户,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 10

设。

(十三)民族工作

该乡党委、政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年安排了10000元工作经费,年初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制定了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积极做好民族示范村建设。

(十四)残疾人事业

为了进一步搞好残联工作,深入村寨农户,调查了解全乡弱势群体的困难和要求,全乡6个村委会,73个自然村,2954户,14389人。其中:残疾人165 户,188人。2008年残疾人临时困难及民房恢复救助10户45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31户51人,落实农村低保71户73人,资助辍学残疾人5人,白内障患者免费到县人民医院就治6人,在今年的重阳节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我乡的残疾人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大米、油等生活用品和每人100元的慰问金,乡委政府还对该乡的残疾人进行茶叶种植和修剪技能培训30人,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今年的残疾人工作的任务已圆满完成。

(十五)安全生产

垤玛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州、县安全生产工作各项工作部署,依法加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年初我乡认真总结2007年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结

合实际,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制定下发了《垤玛乡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意见》、《垤玛乡2008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垤玛乡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施意见》,对全乡安全生产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布署,确定了工作重点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乡委、政府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从责任书的制定、签订、管理、督查入手,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为扩大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范围,乡委、政府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范围,签订到了各站所(村委会);按照我乡与县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乡政府又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各项控制指标深入量化分解,并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与站所(村委会)签订了安全生产专项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基层单位;各站所(村委会)按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又继续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到了村组,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到了基层一线,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员覆盖。坚决执行例会制度,每季度按时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听取各单位的汇报,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乡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时刻关注全乡安全生产工作进展

情况,特别是对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治,各类安全事故的救援、调查处理及节假日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都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亲自带队检查,督促各单位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了全乡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截止目前,全乡累计检查各类机动车辆1000余台次,处罚违章230多人次;检查大小商户220多家(次),其中:食品经营户70多家(次),人员密集场所5余家(次),建筑工地10多家(次),个体工商户135多家(次),下发整改指令85份,提出整改意见达30多条。

(十六)依法行政工作

该乡开展转变职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完善了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落实了依法行政的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塑造政府新形象 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总要求,以建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为目标,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以长远规划凝聚人心,以扎实工作促进发展,在县委政府及乡委的领导下,在乡人大、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政府“六个形象”:一是树立诚信

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努力使一级政府的工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地取信于决策,取信于社会,取信于百姓,使政府的诚信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切实维护党的信誉,政府的信誉。二是树立廉洁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既认真解决好为党为公为民的问题,又切实解决好廉洁为政的问题,时常注意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不丧失党性,不以权谋私,不放任越矩,不违纪无律,不低级趣味。三是树立亲民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使政府的一切工作以社会和不和谐,百姓满不满意为标准,切实增强人民政府与人民的亲和力,以为民、利民、亲民之举,树立人民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权威。四是树立精干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各个职能层次的领导干部,以全乡发展大局为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恪尽职守,少说多做,一心一意想事,尽心尽力干事,千方百计干成事,以实际工作回报组织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五要树立务实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全体干部职工,必须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乡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好正在做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谋划好将要做的事情。六要树立勤俭政府形象。政府班子及其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勤俭理财不仅是一个财政机制问题,实质是一个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必须带头大兴过贫日子、过紧日子、过苦日子之风。严格规范职

务消费,以厉行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做到勤俭持政,勤俭为民。

(十八)综治工作

1.我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巩固平安乡镇创建成果。严格依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结合我乡实际,紧紧围绕全乡全面建设平安、和谐乡镇的整体目标,认真履职,团结拼搏,热情为辖区群众服务,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了全乡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为全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确保该乡的综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把综治工作落到实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建立健全机制,及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书,首先是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其次是由各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签订、最后是村民小组与本村驾驶员签订,形成三级联动,层层落实的安全机制,并制定了《垤玛乡综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垤玛乡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把综合工作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垤玛”的高度来认识,将其作为政府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切实摆上工作议程,乡党政领导共召开了5次综治工作会议和3次专项整治会议,并在今年的奥运会前期乡党委、政府召开综治

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提出了建设要以改善交通环境,推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加强综治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一是落实了垤玛乡综治维稳办人员,由分管综治的分乡长为组长,派出所负责人为副组长,派出所一名民警为成员的维稳办领导下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政府办公楼,曼培村村委会和河玛村委会落实成立了警务室,并各派一名综治工作人员,中学和小学配齐法制副校长。

(十九)督促检查工作

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目标考核督查领导小组,对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进行立项督查。并定期召开目标任务运行进展情况分析会,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同时,深入各站所检查重点指标进度和质量,对进展缓慢的村委会和站所及时提出预警信号,督促有关村委会、站所研究制订针对性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按期完成。

二、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

垤玛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统一思想,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了项目督导组、异地搬迁组、民房恢复组、河堤治理组、产业 16

恢复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组等15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责任上肩,工作到位。目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一是电力设施方面:全乡27个自然村、634户、3061人无电村工程已全面启动,目前腊哈村委会4个自然村已实现村村通电;曼培、牛红、独格三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的材料已全部到位,技术人员共25人正在积极施工,截止目前,全乡共发动5600人次积极参与到无电村建设中,争取在今年11月底全乡实现村村通电。二是交通方面:全乡共毁损63个自然村公路和13座人马驿道桥,经过乡上多方努力,目前已恢复通车50个自然村和10座人马驿道桥,其余的13个自然村公路和3座人马驿道桥已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其中,曼培桥采取“政府补助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目前正在积极地备石备料中。三是农业生产方面:农田地受灾6710.86亩,其中稻田3259.9亩,旱地3450.96亩,已恢复基本农田2500亩、旱地3000亩,还有1210.86亩无力恢复,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乡党委、政府按照“大春损失,小春弥补”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冬季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从泸西引进脱毒马玲薯50吨,在东脚坝和六章坝作为示范基地种植,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1300亩,完成冬荞种植8500亩,小麦2000亩。四是水利方面:恢复沟渠123条215处28.9公里、人畜饮水29件167处16.3公

里。五是河堤治理方面:河堤治理工程已完工。经概算,累计支砌河堤344米4153.3m,开挖土方2450 m,回填土方7656 m;河道清理土石方24750 m,恢复排水沟3条。六是异地搬迁方面:垤玛乡为独、普玛塔甫异地搬迁项目前期选址、规划、地质评估等已得到上级的审批。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三通一平”工作。七是民房恢复方面:民房倒塌299间,损毁388间,通过政府补助物资,精心组织灾民,重建民房299间,修复民房287间。八是教育基础设施恢复方面:曼培小学教学楼第一层已浇灌封顶,正在支砌第二层。中学学生宿舍楼正在积极的施工当中,目前12棵桩已浇灌好。九是卫生事业方面:乡卫生院搬迁工程已启动,地基平整已完成;河玛村卫生室建设已竣工,正等待验收;乡信用社搬迁工程已启动,目前,正在进行地基平整。十民生方面:共发放救济粮72.644吨、水泥350吨、石棉瓦2180片、空心砖28400块、炸药60箱、衣被8000件。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我们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工作,强化督促检查,坚持月考核、季通报制度,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按进度均衡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乡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目标运行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年初各项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形成了统

333

3一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乡党委、政府定期听取目标运行进展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了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责任目标,我乡及时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制订了积极可行、具体周密的监测考核方法,对目标完成的质量、数量、时限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给各村委会、各站所。各村委会、各站所也都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了目标任务,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档。

(三)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茶叶为龙头,竹子为后颈,草果为后续,生猪为试点的思路培植产业为重点,加大茶叶中耕管理力度,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继续引导劳务输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完善农村保障机制,推进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壮大非公经济规模。着力创新招商环境,以水利开发、矿业开发为重点,巩固发展好现有招商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大投入,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现有水、路设施的管护,继续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抓好集镇的河堤治理、排水工程建设,抓好乡内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抓好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全面推广农村新型

合作医疗,开展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高度重视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巩固提高“平安垤玛”建设成效,保持社会稳定,政治安宁的良好局面,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2008年我乡经济运行良好,整个经济朝健康、有序、稳定的趋势发展,但受自然灾害频繁、建设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步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

(一)“7〃13”洪灾给我乡的公路、农业、交通、水利等带来很大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683万余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低,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无法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乡级财政自给能力较弱,鉴于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困难重重,保障不了生产和建设资金的需求。三是相关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大、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力,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申报和协调力度不够。四是由于部分水毁交通设施和水毁水利设施损坏严重,资金缺口大,修复工程任务艰巨。

(二)基础设施薄弱,特别处于重要地位的交通、水利、教育、电力等方面的建设,仍滞后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

(三)农民增收困难。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面大,农民自我发展意识薄弱,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

(四)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种植品类不多,没形成规模发展、品类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结构。

(五)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

2009年工作打算

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切实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将认真总结和分析2008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增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着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不进则退的意识,立足现实,寻找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实。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对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全面落实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村委会、乡属各

站所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主动出击,不等不靠,努力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同时,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予以通报,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5

安徽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应急办在省政府办公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厅内各处室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充分发挥运转枢纽的作用,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2009年工作情况(一)履职尽责,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办始终把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1.积极参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2009年4月下旬,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在省政府领导的指示下,我办立即牵头有关部门,制订了《安徽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于5月11日印发,对指导全省防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协助建立了由省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外事、公安、民航等多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筹备召开有关会议,并做好决定事项的协调落实。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及时向省政府领导报告疫情防控工作情况。2.协助处置亳州兴邦科技公司非法集资案群体性上访。1月13日,山东、湖北、江西等省近千名参与亳州兴邦公司非法集资的集资户来省上访,我办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做好应对处置工作,加强与江西、湖北、山东等省的联系,请他们迅速派出接访人员,并做好对接工作。在成功劝返上访人员后,我办参与了《安徽省应对处置兴邦公司非法集资案引发群体性非正常上访工作方案》制定工作。在日常应急值守工作中高度关注集资户的聚集信息,及时上报省政府领导,并通报省相关部门。3.及时处置了一系列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在交通事故、火灾、群众聚集性上访等较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应急办快速响应,快速掌握现场情况,实行边报告、边协调。在凤阳县晶鑫矿业有限公司“6·21”爆炸事故、“10·7”南洛高速公路交通事故、“5·24”宣芜高速、合徐高速多车连环相撞事故、“8·16”太和县重大交通事故以及桐城市出租车来省上访、芜湖市开发区保健品厂2次来省上访等一系列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应急办把信息渠道向现场延伸,并与当地政府沟通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省公安、卫生、交通运输、安监等有关部门指导处置,对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加大督办力度,督促有关方面做好事故救援、伤员救治、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同时,按照突发事件信息级别,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国务院办公厅。4.指导全省做好国庆期间应急值守工作。2009年时值国庆60周年,做好国庆前后的值守工作任务繁重,应急办先后起草了4个文件,对做好应急值守、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提出要求,并督促落实。从10月1日至8日,我办先后对全省17个市政府、18个县(市、区)政府、21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值守情况进行抽查,并向全省发出8期通报,确保节假日期间的信息畅通,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5.全力投入强降雪天气应对工作。11月中旬的强降雪天气发生前后,应急办多次向各市、各部门发出预警通知,督促省直22个部门和单位提前制订了防范应对雨雪天气工作具体方案,并与省公安厅、交通厅、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省交通集团建立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路况信息实时通报制度。针对部分高速公路和岳西县、含山县境内的4条国省道受阻情况,应急办连夜协调有关市、县组织人员上路铲雪除冰,确保了道路通畅。针对部分地方因雪断电情况,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及时对省电力总公司下发督办通知,对电力抢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会同省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灾情,并核实因灾倒房户名单。这次应对处置工作见事早、行动快、效果好,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我办协助省领导处置了3月份大别山区低温冰冻灾害和6月份全省4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工作。(二)不断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应急办注重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1.创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手段,提高报告时效。应急办努力创新工作方式,运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了突发事件信息文字、电话和内网短信报告三种方式并行报送,并将短信报送范围扩大到厅以上领导和厅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及时在厅办公内网上发布《值班报告》,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2009年,分别下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办法》,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责任主体、报告时限、报告内容、报告流程和责任追究以及接报后的处理流程、呈报范围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提高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水平。全年,共接报处理信息2177件;呈报省政府领导《安徽应急管理重要信息专报》485期,其中,省政府领导作出批示478次。2.不断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工作运转协调有效。应急办坚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在2008年和省气象局联合建立恶劣天气预测预警发布机制的基础上,2009年又拓展了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省电视台、电台滚动播出、播放气象信息,以及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告知公众。全年向省政府领导呈报110余份重要天气预警信息,为省政府领导应对处置工作做好服务。二是沟通协同机制不断健全。先后与省军区司令部、武警安徽省总队、省预备役师建立了应急协同机制,应急合力不断增强。三是舆论引导机制初步建立。相继出台《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办法》、《安徽省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试行)》,规范了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避免、消除负面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四是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运转有序。不断完善与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五是评估分析机制日益完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月统计、季分析和年评估制度,分析、研判意见更多地应用于工作实际。(三)加强值守,努力做好运转服务工作。应急办始终把服务全厅、保障运转作为总值班室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标准,努力使工作更细、更实、更高效。1.进一步提升值守工作标准。应急办在人手少、值守任务重的情况下,勇于自我加压,从2009年起全部接手了原本由厅内处级干部轮流排班的重大节假日值班任务,实现了全年365天应急办专业化值守。实行主副班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实行应急办领导坐班,双人值守。全办同志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全身心投入,值守工作基本做到严谨细致。2.进一步发挥运转服务职能。全办人员牢固树立服务和窗口意识,严谨细致地办好每一件事情,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来人,耐心认真地接听每一个电话,力求服务到位,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全年,先后编发218期《值班报告》,52期《省政府领导主要活动及值班安排表》、24期《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重要工作预安排》以及每月一期的《省政府大事记》,平均每天接听值班电话四、五十次,较好地完成省政府领导及办公厅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3.进一步加大省长热线督办力度。全年,省长热线共受理群众有效投诉电话1427件,编辑《省长热线动态》46期,省政府领导作出重要批示18次,制作《省长热线电话领导批示督办单》52期,领导批示督办件和省长热线转办件全部得到及时办理。2009年3月,王三运省长专门批示:“对省长热线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要由各市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而且要直送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我们积极改进省长热线督办流程,加大跟踪落实力度,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6月3日,王三运省长在《省长热线》上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贵在坚持,总结提高。”(四)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应急办坚持打基础、上水平,不断加强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有力促进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1.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我办牵头组织制定了《安徽省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安徽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这两个预案的制定在全国都是较早的,并先后对《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安徽省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目前,我省已制定总体应急预案1件、专项预案23件、部门预案65件。应急预案已基本覆盖到企业、乡村和社区,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加强各类应急演练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市和省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应急演练,2009年相继开展了安徽省休宁县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演练、“畅通江淮”2009中国移动南京大区皖苏鲁豫四省联合应急通信演练、安徽省突发粮食事件等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指导各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在2008年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基础上,2009年5月份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农村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各地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全省建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应急疏散基地10个,已建立1500多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街道新村社区等13个社区被评为2009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完成了我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按照国务院应急办部署,2009年上半年,我办组织各市政府和省直40多个部门对《安徽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全面了解“十一五”应急规划确定的十项任务和八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明确了“十一五”后期任务落实的工作重点,为保证我省按时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五)加大推进力度,基本建成省政府应急平台。过去的一年,应急办全力推进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3月,省政府办公厅成立了应急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了5次公开招标采购,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即将完成,将与省公安、安监、民政、卫生、水利、地震、气象等10个省直部门和合肥市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市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六)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营造应急管理浓厚氛围。为努力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力度,应急办会同省有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我省“五五”普法重要内容,并在“江淮普法行”活动中进行了重点宣传普及。在5月12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省民政厅、省政府应急办、省卫生厅、省地震局等10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在合肥市开展了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经省政府同意,在安徽行政学院设立了安徽省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办还应邀到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教育厅、省气象局、合肥市等单位,开展培训讲座25次。(七)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国务院办公厅对我省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专项检查。去年10—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开展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王三运、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应急办认真贯彻落实,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省政府成立6个检查组,于11月上旬对17个市进行检查,并对12个省直部门开展抽查。通过检查,全面了解了应对法施行2年来我省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对今后我省应急管理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12月6日至9日,国务院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检查组对我省工作评价是:领导高度重视,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初具规模,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应急保障工作比较有力,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深入,配套的重点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积累了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标志着安徽省的应急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八)强化自身建设,形成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应急办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体同志坚持自我加压、严格要求,坚持扎实苦干、默默奉献,坚持相互配合、团结和谐,全办形成了比学习、比能力、比干事的良好氛围。一是进一步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应急办坚持了工作日早会制度,通报情况,点评工作,分析案例,组织集中学习,鼓励业余学习,使学习成为提高能力的源泉。二是进一步发扬奉献的精神。全办同志牢固树立讲大局、讲奉献的意识,许多同志克服困难,经常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在人手少、应急处置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进一步形成团结和谐的局面。全办同志团结配合,相互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应急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工作能力、工作力量还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我们都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我们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打基础、上水平,以“一案三制”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一)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强化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推进专业化值守,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值守抽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机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年度考评制度,确保信息报告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发现并报告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月统计、季分析和年评估制度,为省政府领导应急决策提供服务。(二)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信息,主动分析研判,提出应对处置建议方案,供省领导决策参考。强化应对处置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增强应对合力。对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省政府应急办及时派员赴事发现场,并负责做好现场图像的传输工作。(三)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调研,积极推进市、县应急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密切同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健全监测预警、处置联动、评估分析和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实现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危险源和矛盾隐患建立数据库,实现对各类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对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等前期调研工作。(四)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安徽省总体应急预案,组织省有关部门修订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并在省政府网站上刊载有关预案简本。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相关预案演练。建立各市、省有关部门预案演练备案制度。(五)大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省政府应急平台一期工程,加快综合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在值守应急、资源管理、数据共享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省政府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督促指导市级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全省政府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六)扎实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0〕6号)的贯彻实施,督促各市、省有关部门于上半年制定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具体方案,下半年对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开展检查。充实省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预测分析、应对处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智囊作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会同团省委、省红十字会等研究制定志愿者队伍建设具体办法。(七)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省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组织各市、各部门开展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布局和方式的调查摸底工作,形成全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城乡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抗灾设防水平。(八)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8〕1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9〕22号)文件精神,在全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明确目标,争取在年底挂牌一批省级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实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九)进一步推进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分两期在安徽行政学院举办全省政府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题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应急知识科普读物,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普及活动。编辑近两年我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典型案例,供各级各部门参考。(十)着手开展我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对我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督促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如期完成。组织力量,拟订工作方案,着手编制我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十一)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召开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现场会,交流经验和做法,推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应急管理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继续办好《安徽应急管理工作》,争取在出刊期数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十二)加强应急办内部自身建设。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行高标准要求、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全面提升全办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的谋划力、组织协调力、实战能力,努力打造优秀团队。

“镇政府总结和2009年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6

农服中心:

1.抓好以春季化学除草、施好孕穗肥和苔肥为主的麦菜田间管理。

2.做好水稻种子分户发放和商品有机肥落实工作。

3.抓好水稻机插秧秧田熟化、营养土、秧盘及覆盖物的准备工作。

4.做好2009年度适用农机具推广计划的落实工作。

5.做好禽流感防疫工作和长江禁渔宣传工作。

教管办:

1.会同学校制订好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核细则。

2.配合市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制订好学校防雷设施方案。

3.制订好2009年大新镇成人教育工作计划。

4.会同相关部门着手制订大新中学食堂和中心幼儿园教学楼改造方案。

5.制订好“十佳教师”和“十佳学生”评比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6.做好教师工资台帐。

劳动社保所:

1.做好欠薪预警工作,跟踪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及时上报劳动关系预警报表。

2.及时调处各类劳动争议,防止矛盾激化。

3.做好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迎检工作。

4.配合市局查处各类举报案件,确保社会稳定。

5.加强对村劳动保障专管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6.做好农保转城保、征地安置政策调整的宣传工作,及时办理各类待遇审批。

7.开展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工作。

8.举办一期“如何完善我的企业”创业培训班。

9.完成全镇劳动力情况调查工作。

安监办:

1.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日常安全生产检查。

2.抓好新职工、转岗职工等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3.组织开展春季及“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检查。

4.完成中小型工业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告知、承诺专项行动的扫尾工作。

5.组织、制定“道路交通”等专项整治方案。

镇管爱卫办:

1.继续抓好农村大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

2.全面开展垃圾中转站及相关配套建设。

3.加大镇区及镇郊结合部环卫保洁力度。

4.做好垃圾清运体系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

经管站:

1.对行政村2008年度的资产负债及财务收支实施全面审计。

2.抓好2009年度村级财务收支预算。

3.做好土地规模经营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的分户造册工作。

4.开展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情况调查。

城管中队:

1.联合爱卫办等部门对全镇大环境进行自查自纠,为全镇春季大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准备。

2.加强主干道沿线大环境整治,协调绿化办等部门做好保洁巡查。

3.对松山桥、工农桥(十五大队)等路边摊较多的区域开展整治。

4.对平北路、府前路两条镇区主干道沿线广告牌开展排查,拆除、更换破损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招牌广告。

5.加强对港城大道、沿江公路等外围主干道沿线的在建工地管理,重点盯控违章污染城市道路的工程车辆。

中心社区:

1.做好阳光家园物业管理招标签约工作。

2.做好阳光家园小区的安全稳定工作。

3.对市镇居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员进行全面调查。

4.做好辖区内富余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工作。

5.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和考核措施。综治司法办:

1.多措并举,切实维护两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

2.完成综治中心办公室调整及改造方案。

3.继续推进流动人口大清查工作。

4.完成2008年度治安监控建设,规划2009年技防建设实施方案。

5.配合完成镇、村联防队建设。

6.落实2009年法治建设示范点创建单位。

7.着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人民调解和社会稳定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8.拟订法制宣传月活动(4月)方案。

9.开展影响社会政治不安定问题的调查工作。

后勤办:

1.组织后勤人员体检,并领取健康证。

2.做好相关部门改造装修工作。

3.做好一次春季环境卫生检查及防鼠防病工作。

财政所:

1.对各中小学收费进行检查。

2.制订大新镇政府采购制度。

3.制订2009年政府节效管理制度。

建管所:

1.做好拆迁户(联鑫)分房工作。

2.加强建设市场管理,有效遏制新的违章建筑产生。

3.继续做好广场南侧地块拆迁工作,做好锻压中心地块拆迁前期准备工作。

4.做好海坝路雨水管改造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民政办:

1.继续做好全镇低保、低保边缘和重残人员生活补助对象的调整、审核、报批工作。

2.做好全镇危房户调查摸底工作。

3.做好全镇零星坟墓搬迁相关准备工作。

4.做好市民政工作调研的准备工作。

5.做好第二代残疾证的领取、换发的准备工作。

卫管中心:

1.认真调查,制订方案,启动餐饮示范一条街创建工作。

2.组织对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卫生工作检查。

3.做好2009年长期外出居民信息调查登记工作。

4.全面启动开展服务站与镇医院的技术帮扶工程。

5.切实抓好新入园、入学儿童疫苗补种工作。

6.抓好大新服务站装修工程。

计生办:

1.全面完成外出户见面工作。

2.开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B超服务工作。

3.继续做好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发放工作。

4.继续抓好重点人群的孕情监测及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5.做好2010年人口计划摸测工作。

6.做好政策照顾生育材料外调工作和网上报批工作。

7.做好全镇育龄妇女清理及建新卡工作。

8.做好新闸村、桥头村、大新村世代服务室规划设计工作。

9.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常熟0-3岁早教幼儿基地。

国土所:

1.做好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2.做好一季度市局执法监察迎检工作。

3.完成2005年度违法用地补办的结案试点工作。

4.做好重点区域的执法巡查和村级责任书的签订。

5.配合经服中心对相关项目的收购、挂牌出让。

6.启动1999-2008年全镇宅基地信息调查和朝东圩港变更调查。

7.协助好相关单位的房产证办理。

8.做好涉地信访的调查和配合好上级中心工作。

绿化办:

1.完成悦来横套、桥头九横套、新闸横河绿化工程建设。

2.做好阳光家园(5-8#)安置房的绿化建设。

3.做好新凯村日字圩埭新农村绿化的图纸设计及审订工作。

4.督促各养护单位做好春季绿化的管护工作。

环保办:

1.督促宏宝股份、宏大钢管实施环境限期治理。

2.完成朝东圩港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

3.对两家无证经营的有污染的小作坊实施取缔。

4.加强涉源企业的放射源安全监管,防止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信访办:

1.完成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举行排查例会。

2.处理一批2008年遗留的信访事项。

3.对重点人员实行稳控。

4.加强全国两会期间信访值班,确保无进京上访。

大新水利站:

1.做好09年拆坝建桥工程开工工作。

2.做好09年丰产方工程及龙潭村低压灌溉项目管理工作。

3.继续做好08年拆坝建桥工程验收及工程资料工作。

4.继续做好河道疏浚自测工作。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人员关系管理体系设计分析下一篇:小学诚信教育全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