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共8篇)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篇1

调研报告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布施行(以下简称《监察法》)。为深入了解国家监察体制试点改革在我市的进展情况,收集《监察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人大与监察委的工作联系机制,支持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我市稳妥推进,6月 13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任主任一行6人,到市监察委员会调研我市监察体制改革情况及监察法执行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7年11月以来,按照省、襄阳市统一部署,我市监察体制改革在市委的领导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下,全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枣阳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市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市监察体制改革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工作衔接、组织人事、后期保障等3个专项工作组。市委书记何飞同志担任市监察体制改革小组组长,全面履行改革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人大办、市委组织部、市检察院、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行管局等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 协商解决问题,确保了办公办案场所、机构、编制、人员转隶、班子配备、资产划转等相关工作按规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一是在办公办案场所方面。办公场所在现有办公楼予以解决(除统战部在2楼办公外,市编办、市老干局按期进行了搬迁),共新增19间,基本够用,不超标。

二是在编制和人员转隶方面。经纪委、检察院充分沟通,报市委主要领导同意,确定了市检察院转隶编制数为27个。经对拟转隶人员的档案进行专审并报襄阳市纪委审批后,实际转隶人数为26人。

三是在机关内设机构方面。根据省改革办的指导意见,市纪委监委内设机构初步设定 13个,即:办公室、组织部(干部监督室)、宣传部、信访室、案件监督管理室、案件审理室、党风政风监督室、纪检监察信息技术保障室和5个纪检监察室。由于“三定”方案仍未批复下发,为便于工作,各内设机构分别明确了一名负责人。

四是在领导班子配备方面。按照省改革办要求,领导班子成员现已全部配备到位。枣阳市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监察委员会主任,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选举了2名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4名市监察委员会委员。

(二)监察体制改革工作运行情况。枣阳市监察委成立后,主要是抓好人员融合和工作磨合两项工作。一方面,强化政治建设,人员融合顺利推进。检察院转隶过来的26名同志到位后,市委召开了监察体制改革人员转隶大会,市纪 委先后开展了多轮谈心谈话活动。转隶干部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融入监察委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工作成效明显。监察委成立后,26名从检察院转隶过来的干部中,除6名同志在综合部门外,其余20名全部充实到办案一线,确保6个办案室都有转隶干部,每起案件都有转隶干部参与。在办案过程中,实行主协配合,交叉检查。在3月底《监察法》出台后,市监察委加大了审查调查力度,共立案141件,其中大要案件31件,党政处分130人,其中采取“留置”措施3人,向有关单位发放监察建议书5份。各纪检监察室在开展审查调查的同时,坚持把监督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监察委监督范围更广的优势,全面参与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全市中心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追责问责138人,其中组织处理136人,党政纪处分2人,另2人正在立案调查,下发通报2期,向有关单位发送督办函47份。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开展作风建设常态化监督检查,1至5月,共下发督查通报2期,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8起,党政纪处分12人。改革后的制度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监察法》在我市的宣传执行情况

《监察法》自2018年3月出台以来,距今不到三个月时间,目前在宣传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在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枣阳市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市委党校组织2018年第一期主体班领导干部班、行政执法干部培训班、共青团干部培训班上,宣讲《监察法》及监察体制改革情况,并开展知识测试。二是扎实开展党风廉 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围绕监察体制改革和《宪法》《监察法》等内容,开展了党纪党规知识竞赛活动。5月底,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参加“湖北省纪委监委”APP宣教月网上知识测试。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开展宣传。今年以来,在“廉洁枣阳”微信公众号,发布监察体制改革等廉政时讯578条,点击量在10万次以上;在枣阳廉政网、枣阳电视台开辟专栏,适时发布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法》贯彻执行情况,扩大了人民群

三、目前我市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监察法》实施后,我市监察的对象由原来的2000人左右突破到现在的10000多人,对现有的监督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案多人少”的问题尤为凸显。

2、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宣传手段,但是还是存在“形多实少”的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

3、执法人员深度融合仍需加强。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问题。部分转隶的检察员虽然积极对新工作环境适应,但还是从思想上倾向于继续从事案件审理等执法工作。二是强化学习,补齐短板问题。由于结构性调整,要求转隶人员要及时更新知识架构,学习执纪相关知识。原纪检工作人员要及时学习宪法、刑诉、监察等法律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4、相关法律衔接和工作衔接有待加强。一是纪法衔接问题。比如:监察委向市检察院移送案件的程序和相关文书格式标准问题。二是执纪执法部门衔接问题。《监察法》中 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覆盖面。

的有关规定与以前颁布的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不相一致,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现在新的《刑事诉讼法》正在修改中,其中加入了与《监察法》衔接的部分,也调整了检察院与监察委职务上的分配,二审修改稿中还是保留了检察院办理部分职务犯罪的权限。按照中央纪委、监察委发布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要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期满后不再履行解除程序,那么在此规定执行以前的受处分公职人员是否适用新规未明确。这些都需要我市执纪执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在执纪执法中尺度一致,协调一致。

四、意见建议

1、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继续保持良好的改革氛围,坚定改革的步伐。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要及时调整观念,充分适应改革“阵痛期”。积极探索完善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2、进一步延伸宣传网络。一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充分认识到普法对于改革稳妥进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通过普法,树立干部对《监察法》的敬畏之心,树立纪委、监察委的工作权威,把法律意识根植于干部心中,让干部筑牢主动抵制违纪违法的第一道思想防线。二要多维度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制度优势。把《监察法》纳入七五普法、纳入中心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微信、QQ平台,通过“以案释法”形式,方便干部学法用法,做到应普尽普,为下一步监察体制改革向乡镇和市直单位延伸做好准备。

3、进一步强化机关人员的深度融合。一是转变思想促 融合。转隶人员要克服以往专业化的工作模式,要自觉抵制“重执法轻执纪”的思想。充分认识到“纪在法前”的重要意义,靠执法惩治贪污腐败的极少数,靠执纪管住党员干部的大多数。主动将工作重心向执纪上转移。纪检干部要克服“重执纪畏执法”的思想,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办案能力。二是精准配置促融合。要充分发挥人员结构优势,合理配置人员岗位。立足业务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把具有大要案指挥、公诉等工作经历的干部,对口配备到相应职能部门,力求人岗相适、人尽其用。坚持干部交叉配备,做到每个部门都有原纪委和检察院转隶的干部,进一步推动人员融合。三是精诚合作促融合。对纪委和转隶移交的案件和反映干部问题线索联合开展审查调查工作,促进机关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尽快熟悉同事、熟悉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规则、熟悉纪检监察工作。四是分类培训促融合。对转隶的干部,重点围绕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进行培训。对纪检干部重点围绕《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尽快达到业务融合。

4、进一步探索改革工作新机制。一是要探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衔接机制。《监察法》的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要与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贯通使用,实现“纪法”“法法”无缝衔接,真正取得“1+1>2”的效果,提升依纪依法惩治腐败的综合效能。二是建立健全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的协调机制。充分运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问题线索移送以及案件查处等相关协作机制,实现“法法”协调衔接全线打通、顺畅高效。三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把“四种形态”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监察工作中,把纪委监督与监委监督有机融合,既严格执纪执法,又教育挽救干部,构筑良性循环的“政治生态圈”。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篇2

第一, 部分国有企业党政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国企领导对纪检监察的认识很肤浅, 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 而没有落到实处;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重视不够, 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认为国企既然是企业, 就没有必要设置纪检监察。

第二, 部分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机构不能大胆工作、不会监督、不敢监督。这里当然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原因, 但也有明显的工作不力的因素。

第三, 部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设置不健全, 有的虽然设置了, 但形同虚设, 没有人实际干工作, 或干工作没有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或专职的纪检监察员。

第四, 一些国有企业纪委监察工作人员知识面窄、能力不强, 素质参差不齐, 亟待提高。尤其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所需要的办案工具和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全,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以上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与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一是内部人控制的事实决定了内部纪检监察必然软弱无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以后, 上级的管理、监督也就越来越少, 离企业也就越来越远。上级只看企业的年终业绩, 对企业领导的考核,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 也只是听取企业领导的汇报。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领导始终拥有信息优势, 即使上级想实施有效监管, 事实上也难以实现。国有企业已经普遍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事实, 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在获取国企真实信息方面存在着众多障碍。二是纪委书记的同级监督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目前, 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党、政两块一般都有任职, 企业很多事情的决策由“一把手”或实力派分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作为下级的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党政领导下监督企业的党政工作不可能有深度。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以及审计、公开办、财务等监督部门, 是企业党政领导下的一个科室, 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二、改革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是突破困境的根本举措

实施“抓大放小”和“重组改制”以后,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大为减少, 但其单体规模却越来越大, 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并未消减。这是当下必须高度加以重视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进行治理?这虽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但本文讨论的纪检监察与此密切相关。面对这一现实, 改革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可作为治理总思路的一个方面, 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内部人控制向不良势头继续发展的效果, 以下就此谈谈大致思路。

第一,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 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所谓属地化管理, 即是纪检监察与企业系统相分离, 将国企目前的纪检监察组织和人员与所在地的纪检监察系统完全并入一个体系, 在人事管理、经费安排等方面完全实行统一的制度, 形成外部监督控制, 切实保证纪检监察的独立性。为了切实保证属地化管理达到效果, 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经济方面的种种优势, 与所在地政府达成保护性的合谋格局, 进而突破外部监督控制, 有必要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

第二, 建立完善的派驻制度。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后, 对国企的纪检监察应采取派驻制度。纪检监察人员根据上级纪律监察委派, 到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 对上级纪委监察负责但不从企业获取酬劳, 其酬劳按上级纪委监察派驻制度的规定发放, 只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像工程监理那样, 有其独立的办案权和处分权, 但企业有严重违纪情况未发现、未查处将追究其责任。为保证派驻制度取得好的效果, 一方面要实行纪检监察派驻人员的分工专管制度, 即派驻人员根据分工安排长期负责对某个企业的监督检查, 以保证他们能深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熟练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派驻人员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和定期述职制度, 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督察, 防止分工专管制度走样变形, 防止派驻人员行为异化或被企业俘虏。

第三, 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 实行巡视检查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能完全由企业领导掌控, 企业外的监控必不可少, 必须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 以打破内部人控制格局, 防止决策权的滥用和权力私化。另外, 还要实行巡视检查制度, 由纪检监察组成巡视组, 对企业各所属公司、单位部门及派外人员, 尤其是营销人员等进行巡视, 并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和不定期个人收入审计, 对中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和重点要害岗位的管理人员严格实行离任经济审计。

第四, 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企业客观上始终拥有信息优势, 尤其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 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 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问题的制约和困扰。要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 一方面要规范企业的管理, 落实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 使企业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必须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制度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中心和财务中心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涉及到的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油建处安保科)

摘要:文章研究了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与提高纪检监察效力的关系。通过概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面临的困境, 论述得出了改革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是突破困境的根本举措的观点,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监察体制改革的“三强三弱” 篇3

为此,我结合多年的研究,特就设立监察委员会方案,提出“三强三弱”的思路,以实现内涵发展。

一是强干弱枝。十八大以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曾感慨:政令不出中南海。这是因为,多年来,中央推行集体领导,常委分权;而地方各级党委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乡镇党委书记到县委、市委、省委书记都在不断集权。由此,造成中央权威水位不断下降,而地方的水位不断上升。这一降一升的水位高差,不仅政令不出中南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倒灌中南海。新一届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下大力扭转这些年枝强干弱、尾大不掉的被动局面。多年来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纪检监察机关同样存在枝强干弱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体制不能有实质性改革,于是被动地选择了扩大外延的做法。地方各级纪委增加编制、增设机构都侧重于支线而非主线,都偏向于强枝而非强干。这种不能审时度势的做法,形成了干弱枝强的局面。要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真正实现强干弱枝。

首先,试点省的监察委员会要通过弱枝——减少分散在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专职监察干部,来强干——充实和加强省监察委员会的力量。其次,要通过弱枝——减少或取消乡镇纪委、市级、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纪委(纪检组)的机构、人员,来强干——充实和加强市、县监察委员会的力量。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对强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能既集中兵力,又精兵简政。

二是强法弱纪。1993年纪委与监察的合署办公,由于监察的地位低——政府的一个部门,合署后,只好走上扩大外延的做法,既让纪委越来越偏离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定位,也拖累了纪委——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地位,还使纪委越来越难于把纪律挺在前面,去抓早抓小,使纪委的关口不断后移并后撤。通过合署后纪委与监察的合理分工,纪委执纪要强,执法要弱。监察执法要强,执纪要弱。监察委员会主管查处官员违法犯罪,减少并弱化执纪的事,违纪的问题主要归纪委管。这样,既体现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纪在法前,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的的职责;又能够加强监察机关查办违法犯罪案件的力量,增加执法的手段。对于违法犯罪问题,监察委员会采用反贪的侦查手段、强制手段、审计的查账手段等,就顺理成章了。如此,既能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又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是强前弱后。首先,一线的办案人员要增加。十八大以来,之所以取得明显的反腐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纪委保证了2/3的力量在办案一线。今后的监察委员会也要这样,增强一线办案人员的力量,尽量减少和弱化二线及后方兵力的配置。其次,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情报的及时搜集汇总整理。前期情报信息工作做得好,办案的力量才能得到最佳发挥。从而让监督前置,办案紧随,形成反腐的利剑。还可借鉴香港廉署等机构配置、职能设置、力量分配的成功经验。香港廉政公署80%的兵力就在执行处,负责一线办案;在情报搜集上也非常重视,比如和媒体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旦媒体发现了什么问题,它们很快就可以掌握,跟进去分析有没有违法、犯罪情形,怎么去调查应对等。

3个试点省市的监察体制改革之后,如何“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我以为全覆盖有上中下三策可选择:上策——监察工作全覆盖;中策——监察机构全覆盖,下策——监察人员全覆盖。

上策,也就是最好的模式,叫监察工作的全覆盖。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监察工作,把所有的监察对象覆盖住。是工作上门、监督上门,而不是机构设门、人员住门。香港廉署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他们是办案力量的全覆盖。

中策,二流模式,是机构全覆盖。比如在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设一个监察机构,这样监察干部之间的交流比较方便,职级待遇等具体问题也好解决。但是,“廉价政府”通常是“廉洁政府”的一个基本要因,机构覆盖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违“廉洁政府”的初心。

下策,最差的模式,则是人员的全覆盖。向各个部门和单位派驻监察人员,但这种做法有违毛泽东“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强敌”的原则。在腐败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将人员分散派驻,难以形成拳头,而且效率很低。过去我们有很多分散驻在各单位的专职纪检监察人员,但能真正发挥作用者寥寥,因此必须把人员整合起来集中使用。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篇4

日前,备受关注的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监察委员会分别成立,标志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三省市监察委员会将按照管理权限,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行监察,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三省市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监察全覆盖?试点地区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又将如何推进?

先行先试,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

1月18日上午,山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建华经省人大会议选举,当选该省监察委员会主任,成为监察体制改革以来首位监察委员会主任。当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还通过了省监察委员会3名副主任和6名委员的任命。这也标志着改革以来首个监察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为全面履行各项职责奠定了组织基础。

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去年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国家监察体系”。今年的七次全会工作报告在部署重点工作时,将“扎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单独列项,并给出了试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成立过程中,三省市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均担任当地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组长,统筹推进试点工作。监察委员会成立后,三省市党委均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进行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把推进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以首善标准全力以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省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只是试点工作迈出的第一步,还有大量的改革工作要做。”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表示,要坚守政治站位,实现深度融合,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作任务,加大推进力度,上下同欲、勠力同行,坚定不移、稳妥审慎地推进试点各项工作。”

三省市监察委员会主任均由纪委书记担任,副主任和委员主要由纪委和转隶的检察院有关负责同志担任。新当选的三位监察委员会主任张硕辅、任建华、任泽民均表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大胆改革创新,密切联系本地区实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发现和解决试点中的具体问题,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

1月19日,就在成立第二天,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干部大会和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当日下午,省监察委员会机关全体干部还集中观看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入开展警示教育。

1月21日召开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暨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上,除了对市监察委员会成立后转隶组建工作提出要求外,还对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出部署。

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李正斌说,丰台作为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单位,要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和市纪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积极坚定、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重大改革任务。

整合资源力量,实现监察全覆盖

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党中央决策已经作出改革试点有关决定,明确试点地区要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

“过去分散在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反腐败职能将统一在监察委员会之下,侦查和监督的职能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反腐败力量、资源、手段得到整合、丰富和强化,确保反腐败更加集中有效。”浙江省仙居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郦森迪说。

如其所言,整合力量后,试点地区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可以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

山西省柳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繁昌认为,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重在探索解决改革前监察范围过窄、监察覆盖面不全、反腐败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的、权威高效的反腐败工作机构。

监察委员会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履行公职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

在北京市海淀区居民田晨看来,监察体制改革将监督力量延伸到行使公权力的所有公职人员,实现了监察全覆盖,有效避免了监督“盲区”存在。

随着三省市监察委员会的陆续成立,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监察”正离自己越来越近。

“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解决行政监察‘短板’的有效措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法院民一庭庭长郭晓寅说,将审判机关纳入监察范围,为监督法官这一群体提供了制度支持和保障,也将有力推动法院的司法廉洁工作。

“成立监察委员会对我们基层影响也很大,对曾经游离在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之外的一些非党员干部,比如非党员的村委会主任以及教师、医生等群体,以后就有了更强有力的监督。”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声波说。

市县两级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开弓没有回头箭。党中央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如何扎实推进改革工作,按时完成改革任务,是摆在各试点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确保今年3月底完成省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6月底完成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对于试点地区各市(区)、县而言,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绘就,务必快马加鞭、保质保量。

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后,西城区委迅速召开常委会贯彻落实相关要求,成立了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及小组办公室,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纪委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启动西城区改革试点工作。区纪委也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举措,确定责任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倒排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西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王鹏说:“区纪委将在区委领导下,积极做好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起草、组织实施和具体落实工作,确保4月中旬前组建完成区监察委员会。”

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纪委合署办公,监察的力量加强了,监察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同时也对监督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省龙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郑建青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法律、审计、财务等知识的学习,加快补齐短板,以坚强的政治定力与过硬的本领履行好各项职责。

岚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5

为做好我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现就岚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使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相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

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要通过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履行反腐败职责,积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工作原则

围绕“转隶开局、平稳过渡、逐步深化”的思路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着力解决监察范围过窄、反

2县监察委员会设主任1名,由县纪委书记兼任;副主任2名,由县纪委副书记兼任;委员4名,其中县纪委常委兼任2名。县监察委员会主任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县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六)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

县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监督: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调查: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处置: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处分决定;对在行使职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七)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能和监察对象

维护宪法和法律;依法监察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情况,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监察委员会对本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的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群众自治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八)赋予监察委员会的权限手段

根据相关规定,县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监察权,运用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开展调查,收集、调取有关证据,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需要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措施的,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在调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中,对已经掌握部分涉嫌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调查的被调查人,具有案情重大、复杂,可能逃跑、自杀,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销毁、转移、隐匿证据等妨碍调查行为等情形之一的,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将其留置,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长一次,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也可采取留置措施。县监委会采取留置措施,需经市监委会审核把关后,报省监委会批准。试点期间,县监委会要向吕梁市监委会和县

6员会监督制约等机制。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人大、县政法委、县编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岚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纪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兼任。

2、强化分工协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特别是相关部门一把手要把握时间节点,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把握方案,亲自组织协调,亲自破解难题。县纪委要担好专责,细致谋划,具体操作,扎实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任务落地,政法委和人民检察院要配合做好转隶工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部、编办、财政局和后勤中心要就改革所涉及的机构编制、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事项进行深入研究,牵头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按时完成。

3、审慎稳妥推进。这次试点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一定要加强研究,认真学习中央政策和文件以及省委、市委和县委的部署要求,对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找细,妥善解决。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确保改革工作高效推进,高标准完成。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篇6

我市推进市属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市属国企纪委书记·改革前】

任职——由企业提名,大部分从企业内部产生 职责——大多分管其他工作,主业无法突出

考核——薪酬高低均由企业自主确定

【市属国企纪委书记·改革后】

任职——市国资委纪委提名、市纪委把关、市国资委党委任命

职责——不再兼任与监督职责相冲突的工作职务,突出“监督、协助、办案”三项职责

考核——市国资委纪委统一组织

这几天,成都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和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正在进行任前公示,待公示无异议后,他们将马上到岗履行监督职责。至此,我市对12个市属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进行集中调整工作也将全面完成。

与以往不同,此次调整的新任纪委书记不再由企业内部自行决定人选,而是由市国资委纪委提名、市纪委把关、市国资委党委任命。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市着手推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创新,纪委书记调整正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之后,我市对市属国有企业纪委

书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薪酬,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改革势在必行——5家国企负责人被查 暴露监管漏洞近年来,市属国有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国有企业已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领域。2012年至今,我市已先后查处了工投集团、兴蓉集团等5家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有关负责人分析说,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除了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外,也暴露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设臵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职责任务不明确、监督力量薄弱以及国有企业纪委书记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

“改革以前,这些企业的纪委书记大多由企业内部产生,大部分还承担了其他业务工作,导致纪检监察主业不突出,监管力度不够。”在市国资委纪委综合处负责人看来,不仅如此,纪委书记薪金领多少、考核如何评也全由企业说了算,这也导致纪委书记缺少独立性和话语权。

改革已势在必行。从去年底开始,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国资委认真剖析国企领导人员腐败案件高发原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市属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企纪委书记的选拔、分工、薪酬、考核等多个层面保证纪委书记敢于、善于监督国企一把手。

改革“监督不独立”——纪委书记不再由企业提名 任职

5年必须交流

针对国有企业机构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等问题,改革方案要求:凡设党委的国有企业都必须设立纪委;设党总支或党支部的国有企业,配备专职纪律检查员。

今年初,市纪委法规室主任赵明国被任命为成都市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事。和他的前任不同的是,赵明国并非由建工集团董事长提名产生。

“此次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鉴于此前存在的国有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由企业提名,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不愿不敢不会监督等问题,改革之后,市属国有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职位出现空缺时,不再由企业提名,而是由市国资委纪委提出人选。市纪委对市国资委所提人选的政治品质、能力素质、工作经历等进行严格把关。纪委书记由市纪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进行考察后,由市国资委党委任免。

同时规定,国有企业纪委书记不在本企业产生,实行交流任职;纪委书记在同一企业同一职位连续工作满3年的应当交流、满5年的必须交流;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门负责人在同一职位工作满10年的必须交流,避免“近亲繁殖”。

改革“主业不突出”——不再兼任与监督相冲突职务 突出监督等职责

今年以来,我市对12户市属国有重要企业的纪委书记进行了集中调整。成都公交集团原纪委书记郭强,被交流到市文

旅集团任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事。

“原来的监管确实存在„远‟、„软‟等问题。”此前7年间,他不仅担任公交集团纪委书记,还同时分管公交集团“服质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让监督主业无法突出。

针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职责任务不清、主业不突出、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此次我市推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创新,专门明确国有企业纪委书记在本企业不再兼任与监督职责相冲突的工作职务,参与并监督企业重大决策的全过程,突出“监督、协助、办案”三项职责。

包括监督检查企业党组织和董事会、经理班子及其成员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协助企业党组织抓好下属企业开展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所属企业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经市国资委纪委、市监察局派驻市国资委监察室批准,初步核实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班子及其成员违纪问题,参与调查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班子及其成员违纪案件,调查企业部门及下属企业领导人员违纪案件及其他重要案件。

改革“主动性不够”——干得好不好工资拿多少 均由国资委纪委考核

针对过去考核评价和薪酬高低均由企业自主确定,导致企业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组织缺乏监督的独立性、主动性问题,我市专门制定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

估办法(试行)》,规定由市国资委纪委统一组织对国有企业纪委书记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薪酬标准、评优评先和职位晋升提出意见建议,经市国资委党委同意后,由企业按标准执行。用市国资委纪委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今后,国企纪委书记将不再被企业牵着鼻子走。”

另外,针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机制缺失、运行不畅等问题,我市还建立直接领导、业务统管、企业纪委协作“三项工作机制”。即国有企业纪委办理重要信访举报和查办案件工作受市国资委纪委直接领导,企业纪委直接向市国资委纪委报告企业发生的腐败案件。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由市国资委纪委统一管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定期向市国资委纪委报告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市纪委针对市属国有企业实际,建立市属国有企业纪委协作组,由市国资委纪委负责人牵头联系,实行办信办案、人员选任、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健全这些机制,旨在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本报记者 李影

相关新闻

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综合业务培训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李影)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纪检监察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区(市)县及市级各部门(单位)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昨日上午,市纪委举办了“新形势下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和政策”全市各级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综合业务培训

会。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篇7

2008年6月,我国开启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项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司法人员青黄不接,基层人才短缺的矛盾的。与此同时,与基层政法人才短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却面临“无业可就”的困难状态。造成了这样“一头短缺,一头过剩”的局面。从大专院校选拔人才进入政法院校,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选拔政法机关复合型、实战型人才。

1 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招录对象生源广泛、专业种类繁多

招录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的学员中,有来自本身就读于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有来自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已经在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原来就读的专业更是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兽医、牙医、外语等与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毫不相干的专业,这使得整个区队学习兴趣薄弱,学习目标模糊。就读于本校的历届毕业生,由于有些课程重复、专业重复,甚至是教师也重复等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或骄傲自满;来自其他非公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对公安知识的不熟悉,与本校毕业的学生在公安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之前就读专业与网络安全监察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相差甚远的同学,则由于专业基础只是薄弱,学习较吃力,也产生厌学心理。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1.2 教师公安实践经验不足,影响教学改革进程

由于招录体制下的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实战型基层政法人才,我们的教学除了公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贴近公安实务工作。而我们的专业教师公安基层工作经验较少,理论教学占大部分比重,导致学员对公安实践工作认识较少,建立一个理论知识深厚、实战经验丰富、公安业务纯熟的教师教官队伍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1.3 专业培训教材匮乏,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不足

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的课程都没有统编的体制改革试点专用教材,其中《重要信息系统监察》、《网上情报获取与分析》这两门专业课根本没有教材,教师自己查找资料、编写讲义进行教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网络安全技术》《Internet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教材都是非公安院校的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教材,而没有符合委培定向学院的、贴近公安教育的统编教材,从根本上限制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1.4 与公安实践部门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力度不够

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实战型基层政法人才。当前教育培训仍然是“理论教学为主,公安实践为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与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对口,密切往来,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才刚刚起步,加快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公安院校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2 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既不同于信息技术类工科专业,又不用于传统的公安法学类专业,它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公安执法业务融合在一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并具备信息安全、信息网络与通信技术、治安、侦查、法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的新型公安技术类专业。以往公安院校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公安机关培养以工学为主、工法结合、高素质、专业化、信息技术与公安业务兼备,面向公安网监实战业务的执法人才的。招录培养体制下网络安全监察专业的学员,在招录时已经明确了定向单位,确定了毕业去向,这将使我们的培养方向更加明确。新形势下我们的教学理念应该概括为:培养政治坚定、警察职业素质优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知识,熟悉治安、侦查、法律等公安业务,熟练掌握信息网络监察、计算机犯罪侦查等专业技能,具备从事网上执法、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业务能力,具备开展网络安全监察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基层公安机关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招录学员的特点,将两年学习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按阶段完成各个时期的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第一个阶段为基础知识培养阶段。这个阶段为第一个学期,主要注重学员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针对学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差异较大的情况,重点展开网监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努力缩小原本学历专业的差距,为下一阶段专业知识和素质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为专业素质培养阶段。这个阶段为第二、三学期,主要注重学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针对基层网监部门执法能力的需求,重点展开网监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未来开展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和执法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三个阶段为公安机关实践阶段。这个阶段为第四学期,也是最后一个学期,主要让学员带着毕业课题,实践检验理论,提前进入基层公安机关实习工作,适应公安工作环境,为毕业后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3 课程体系改革

浅议如何建立有效的土地监察体制 篇8

关键词:土地监察;方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28-01

一、土地执法监察的现状与特点

土地监察,是指县级以上国土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依法对本辖区内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活动,从而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保证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

(一)暴力抗拒土地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对14个省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土管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遭到围攻、殴打的达2.7万件,200多人被致重伤。全国已有八位土管员在执行公务时遭暴力抗拒,壮烈牺牲。

《土地管理法》对未经批准非法占地、对非法转让土地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而又明确:“拆除或者没收并可以处以罚款”。这种严厉的处罚,极易招致被管理者的不满,甚至是暴力反抗。

(二)法律授予国土部门的执法权力十分有限。

《土地管理法》于1998年8月作了重大修改,但在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方面,仍显过于原则、笼统,难以操作,没有任何强制执行权。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这里“有权制止”的手段是什么,没有明确,因此如何制止,难以实施。

(三)查处政府违法用地难度较大。

一级政府既作为土地管理者,又作为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这种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具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可能性,而实际上这类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甚至十分严重。政府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如交通、教育、卫生等,不仅只是为违法使用土地者说情或解脱的问题,而自身可能就是违法使用土地的当事人。因此,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国土管理部门,有时候就不得不处在查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这样的尴尬地位。执法部门查处同级政府,在工商、税务、药监等行政执法部门是不会遇到的。这一特点,也是大多数行政执法部门所不具备的。由此可以看出国土部门查处违法用地的难度较之其他部门更大。

(四)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得到理解。

现阶段,在土地利用方面,对许多地方来说,还是一个多占用土地,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的机制。对地方政府来说,多占用土地,可以“以地生财”出政绩,又能树政府形象。由于土地执法监督检查保护耕地是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考虑的,因此,即使国土部门在查处下级政府的违法占地行为时,同样会招致非难,下级政府可以通过上级政府做工作,“通融、“变通”。

二、建立有效的土地监察体制的必要性与紧迫

(一)保护耕地的需要。

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耕地下降趋势仍未改变。中国决不可能指望进口粮食来养活中国人,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建立有效的执法监察体制,才能保证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证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立于不败之地。

(二)土地监察自身特点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土地管理法》实施已近20年,土地“执法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土地管理部门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努力,但一直没有得到改观,原因何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土地监察体制上存在弊端。国土部门是同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一旦政府领导违法批准占用土地,国土部门则束手无策,真正敢于坚持原则的国土管理部门负责人就有可能被调离或作其他处理。这种“单向性负责”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土地监督的监控能力差。

(三)维护市场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需要。

据国土资源部最近统计,2002年全国共查处违法用地11.21万起,其中2002年当年违法用地被查处的为7.28万起。这个数字说明,全国违法用地形势仍十分严峻,土地监察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建立有效的土地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土地监督检查体制改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改革模式上允许各有特点,在改革进程中不强求一致,应当因地制宜,决不能生搬硬套。只要有利于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资产不流失,有利于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查处各类违法用地案件,都可以“试”,都可以改革。

(二)与整个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执法监察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两者的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这是因为土地可为地方政府带来许多利益,特别是在现阶段,若利益分配解决不好,地方政府则不愿放弃土地部门。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监察体制,促进整个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体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执法体系,是建立有效的土地监察体制的目的。土地监察应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从而对违法用地产生强大的震慑,使其畏于违法,不敢违法。即使政府或政府部门违法用地,也同样得到处罚,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土地监察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原则。

四、建立有效的执法监察体制的方法与思路

建立有效的土地监察体制,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土地违法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转变观念,大胆改革,积极实践,实事求是,走出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事中制止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察新路子,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能独立行使土地监察职权,具有高度影响力、约束力、管制力的现代监察体系,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土地监察网络,加强事前防范

在农村,从组到村、到乡镇三级设立土地监察信息员;在城市,从社区到居委会、到街道办事处三级也设立土地监察信息员。信息员的任务是对管辖区域内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这样,从城市到农村,建立强大的土地监察网络体系,一旦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即可通过渠道迅速反馈,专业监察机构即可在第一时间派员前往制止或查处,切实做到事前防范,力争把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社会财产损失的目的。

上一篇:第一学期中学教导处工作计划下一篇:1,什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