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共8篇)
以首善标准完成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北京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上)
1月21日,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暨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郭毅 摄
3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肖韵竹在当选区监委主任后宣誓。张洪军 摄
4月7日,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财政所出纳李某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转入个人股票账户用于股票交易,被通州区监委报经区委同意后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5月5日,李某被通州区检察院执行逮捕。
这是北京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首例采取留置措施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
“对留置措施的使用和解除,都是由区委书记杨斌审批的。在留置调查期间,他也多次听取情况汇报。”通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郑宇介绍说。
纵观数月来的北京市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论是从成立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到选举产生市监察委员会,还是从转隶组建和设置内设机构,到采取多种措施履行监委职责,处处彰显着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日益强化。
把主体责任扛起来
2016年11月13日至14日,北京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其间,市委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小组职责等5个制度文件,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
“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市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对试点工作负总责,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市委成立了由郭金龙任组长的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将市人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编办、市财政局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统筹与服务。仅在去年11和12月,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就召开3次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北京市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分析思考、主动深入谋划,狠抓关键主体、关键节点、关键环节,以重点带动全局,多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意见征集、问题会商、方案设计等,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
监察体制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合力。在市委的统筹协调下,市人大常委会保障试点工作依法推进,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确保按时依法产生监察委员会、任命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市委政法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指导检察机关配合做好职能划转工作,深入开展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改革积极性,做好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衔接;市委组织部以及市编办、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深入研究解决改革涉及的机构编制、干部配备、经费保障等问题;市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机关推进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对建立案件移送受理衔接机制、案件审查办理衔接机制、线索相互移送机制等进行研究部署。
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绝不仅仅体现在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中。这是近期召开的北京市委常委会会议所研究的部分议题——
5月23日,研究巡视整改落实相关情况的报告;5月10日,研究基层党建工作;4月28日,研究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4月10日,研究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3月31日,研究市委实施《问责条例》办法……
今年1月刚到北京任职的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硕辅,1月20日当选市监委主任。记者4月底在采访时看到,来京工作不到110天的时间里,他的批文编号已经超过了2500。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反腐败工作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改革试点工作的所有具体设计和实施都必须朝着更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这个方向开展。”张硕辅说,“全力以赴做好改革试点工作,正是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对每一个改革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市区联动推进
3月29日,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昌平等4个区陆续召开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拉开了北京市区级监委成立的序幕。
坚持以上率下、市区联动推进,是北京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早在去年12月28日,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便召开会议,对区级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初步安排:4月各区监委正式成立,同时启动转隶工作;6月各区监委完成组建工作。
“要坚持市、区联动推进,严格按照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完成全市改革试点任务。要加强探索创新,及时完善配套规定,推进工作流程磨合,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1月21日召开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成立暨区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市委对区级改革试点工作作出部署。
各区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组建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纪委牵头落实各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实施。
就在北京市监委成立大会第二天,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便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传达了中央和市委的精神,并对区里改革试点工作提出要求:“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更应发挥创新优势,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在改革试点工作中走在全市前列。”
市纪委、市监委还研究制定了督导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分工方案,市监委每位领导成员通过日常联系、调研指导、听取汇报等形式,分别督导两个区,了解掌握所联系区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和意见建议。
改革试点中人事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监委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如何衔接?西城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田迪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后的2月7日,市里专门给各区举办了区级改革试点工作指导专题培训班,市纪委、市监委和市检察院领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改革小组办公室先后梳理各区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30余个,着手研究、详尽解答,并两次以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形式印发各区指导落实。
4月18日,在各区级监委全部成立并完成转隶工作当天,北京市召开区级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16区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进一步研究解决各区遇到的具体问题。
“成立监察委员会,仅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始,后面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张硕辅在这次会议上说,“各区监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快办理几件留置案件,通过工作实践,才能发现纪法衔接、纪委与检察院工作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为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和试点经验。”
向着“1+1>2”的目标努力
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将试点地区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
看似简单的“整合”,要真正达到“融合”的效果,绝非易事。
由于指定管辖案件较多,北京市检察院下辖四个分院。在试点三省市中,北京市监委机关转隶干部的数量是最多的。
干部队伍思想稳定,是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工作高度契合、机构顺畅运转、高效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
北京市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试点工作全过程,在转隶过程中,市委责成政法委牵头、市检察院具体负责,全面深入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针对转隶干部思想波动,主动开展谈心谈话,确保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3月21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宣布内设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方案,标志着市监委转隶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在宣布人员配备方案时,400多名机关干部的名字被逐一宣读。
在此之前,市纪委、市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在组建关键阶段,分成6个组,逐一听取机关、派驻机构全体干部和驻在部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共740多人的意见建议,张硕辅还专门与机关各部门负责人谈话。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市纪委常委会逐条进行梳理研究,并向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专题汇报。
市纪委、市监委结合每名干部的特长和意愿,对干部岗位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激发每名干部在改革舞台上显身手、长才干、作贡献。
“要实现队伍融合、人员优化的改革目标,绝不是简单相加就能得到的结果。”市纪委、市监委组织部负责人李洁说,“不管是纪检监察室还是综合部门,各室都是既有纪委干部也有检察院转隶的干部,充分考虑了每一个人的性格、专业和特长等因素。”
各区同样也是如此。海淀区纪委对53名转隶干部逐一谈话,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工作意愿等情况,为合署办公后的深度融合打下基础。
鉴于改革的特殊性,《北京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保持转隶干部原有工资待遇不变,检察官员额制继续执行,解决了转隶干部的后顾之忧。
“新机构新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新办法新措施,进一步促进人员思想高度融合和工作流程深度磨合,促进各项工作无缝衔接,使改革真正实现‘1+1>2’的预期成效。”张硕辅说。(记者 王少伟)从一开始就把监察权关进笼子
——北京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下)二月十三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干部第二期培训班开班。图为第四组讨论现场。(郭毅 摄)
5月30日,端午节这一天,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刘永强的办公室里依然一片忙碌景象,前来商量汇报工作的同事接二连三,电话铃声亦不时响起,没有丝毫节日的“气氛”。
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各纪检监察室、干部监督室、信访室等部门发现或受理的相关问题线索,都要移送到案件监督管理室,由其按程序办理。案件监督管理室还负责对这些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动态更新、定期汇总核对。
这是北京市在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中,坚持将监察体制改革与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同步部署推进的一个缩影。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交给北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新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要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试点‘蓝图’,精心组织‘施工’,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北京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创新的优异成绩,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实现“监督”“审查”分设
“17”,是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改革后纪检监察室的数量。
市纪委机关原有23个内设机构,在市级检察院划转10个机构后,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撤并重组为29个内设机构,机构总数比改革前减少4个。
“在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硕辅说,通过统筹安排、整体谋划,做到机构不增加、人员不扩编、级别不提升,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向主责主业集中。
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明确提出“市地级以上纪委可以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
按照监督、审查分设的思路,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设立17个纪检监察室。其中,8个室负责执纪监督,8个室负责执纪审查。
“8个执纪监督室负责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日常监督工作;8个执纪审查室则负责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初步核实和立案审查,不再确定分管联系的固定地区和部门。”刘永强告诉记者。
除了这16个室外,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还有一个特殊的纪检监察室——负责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第十七纪检监察室。
据介绍,在转隶前,北京市检察机关作为市追逃办成员单位,承担着涉嫌职务犯罪和行贿犯罪外逃人员的追逃追赃任务,并负责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对外提出、检务合作,以及外方司法协助请求处理工作。
“北京作为首都,各类国际交往很多。”第十七纪检监察室负责人宋斌告诉记者,“市检察机关承担的上述职能转隶到市监委后,市监委除了要继续做好市追逃办承担的统筹协调、服务督促工作外,还要承担具体案件调查、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逃追赃和防逃衔接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责任也更加重大。”
为此,在改革过程中,除保留原来从事追逃追赃的工作人员外,还专门调配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法律专业背景和追逃追赃工作经验的转隶人员,充实到第十七纪检监察室。
在机构编制配置向监督执纪一线部门倾斜的同时,市纪委、市监委还注重加强信息化建设,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技术保障室,进一步提高科技反腐能力。
和市纪委、市监委一样,各区着力配强主业部门力量,增设纪检监察室并实现监督、审查分设。
“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配置部门职能,把监察权力从一开始就关进制度笼子。通过设置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管理、案件审理、干部监督等部门,确保内部流程运转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张硕辅说,执纪监督部门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这个关键问题,从制度设计上构建“防火墙”,严防“灯下黑”。
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
2月6日,正月初十。尽管春寒料峭,房山区委党校报告厅里却是暖意融融。上午9时,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干部第一期培训班在此开班。
“你也在这儿啊!”开班式前,市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窦晓涛和市检察院原反贪局侦查二处处长舒强在报告厅来了次“偶遇”。两人虽然曾经分属不同单位,但因为办案已经合作多次。转隶后,舒强被安排在第十纪检监察室。
在课后举行的分组讨论中,窦晓涛刚进小组会场门,一抬头又看见了舒强——两人又被分在了同一小组。“以前我们是两方合作,以后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市里到区里,类似的“偶遇”经常发生。
“纪检工作尤其是其中的纪律审查、案件审理等工作,本来就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有交集。一个案子要办好,原本就需要双方齐心协力。”窦晓涛说,“改革后,大伙儿成了一家人,更是要心往一处靠、劲儿往一处使了。”
为尽快推进队伍融合,北京市监委甫一成立,全员培训的方案就上了市纪委常委会。常委会定下了“第一时间”“全员参与”“脱产培训”的工作方案。
从检察机关转隶的刘壮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后来成为市纪委、市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这次集中学习让我对监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纪检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标准要高于一般党员干部,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标准,严格自律。”
“这次培训不单单是一次业务学习,更是为了确保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不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两种责任意识,促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全面提升,更快实现两支队伍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杨逸铮说。
西城区纪委在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伊始,便从区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职务犯罪预防处三个部门分批次抽调部分人员到区纪委相关部室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和人员融合。
“我们通过采取‘边转边融’的方式,着重在人的问题上下功夫,先想一步、先行一着,加强业务交流与培养,为合理安排人员和队伍整体建设创造条件。”西城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田迪告诉记者,在对前期线索梳理的基础上,还专门挑选一些参考性强的重点线索,交由纪委干部与转隶干部一起查办,在实战中检验工作能力,加强工作磨合。
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改革试点全过程
监督、调查、处置,是监察委员会的三项主要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年底表决通过的《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可以采取的12项措施。
北京市、区两级监委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适用相关措施,除勘验检查外,12项措施中的11项均已付诸实践。截至目前,已对9个案件的9名涉嫌严重违纪的公职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其中1名涉嫌挪用公款罪的涉案人员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衔接非常顺畅,此案已经进入审判程序。
改革的要求,要用制度来体现和巩固。监委如何依法履行职责,是改革试点工作的一项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要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贯穿到监察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试点工作刚启动,北京市委就明确提出,抓紧完善监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对监督、调查、处置等配套规定、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要加大研究力度,特别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后留下的空白,既做好先期设计,又加强实践探索,使监察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行。
在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记者见到了已经实施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市监察委员会受中央纪委和北京市委的领导,对中央纪委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市监察委员会决策机构为市监察委员会委员会议”;“市监察委员会委员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以临时召开或者延期召开”……
这部2000余字的规则,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从决策程序、审批事项、督察督办等方面规范了监察委员会议事决策和工作方式。
市纪委、市监委还制定了《北京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调查措施使用规范》《监督执纪工作常用文书》《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机关执纪监督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逐一规范了监察委员会12项措施的审批流程,为监督、调查、处置职能的履行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报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审查(调查)”;“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对局级或相当于局级的监察对象采取留置措施的,还需报市委主要领导批准”;“区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处级或相当于处级的监察对象采取留置措施的,还需报区委主要领导批准”……从这些文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在改革试点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何提高执纪监督的实效性和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执纪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监督对象有重叠,职能有交叉,如何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北京市在改革试点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抓住转隶、组建、融合、对接等关键环节,着力研究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予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也逐渐显露。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2009年4月10日,科技部根据南京市上报的《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关于同意南京市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政〔2009〕61号)批复同意南京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得到科技部的正式批准,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 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南京试点建设具体措施
1.1 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为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南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文件,包括“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八项重点计划、“科技九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关于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涵盖了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研发机构等科技创业创新关键点,形成了一整套支持和鼓励科技创业创新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1.2 打造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平台
为整合、集成地方行政资源和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科技创业创新载体平台,南京市出台实施了若干计划与配套政策。一是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相继出台了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和紫金人才特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由政府每年拿出2个亿,用于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由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平台建设,并将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通过实施共建计划,为高校院所科技资源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平台和载体,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1.3 构建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高地
一是出台了“321计划”,旨在用5年时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对入选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业家给予财政资金、工作场所、融资担保、金融财税、生活配套以及等多项优先支持的扶持政策。二是提出了“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和相关实施细则,计划从2013年起用5年时间,由南京地区企业引进100个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攻关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高端人才团队。对引进团队的企业给予人才经费、项目经费资助,并享受国际授权发明专利奖励、引进人才团队中介费用补贴。引进的团队可以在住房待遇、优先推荐国家和省市奖励表彰、产业教授和“南京蓝卡”服务等7个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1.4 建立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链。设立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融资担保和风险保障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链。二是搭建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业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科技创业投资集团以及建立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整合南京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资源,结合全程化投融资服务的科技创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及紫金控股的复合金融优势,形成产权-服务-投资于一体的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三是加强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保障。建立市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大科技创业投融资财政投入,完善科技创业投融投资正向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于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基金,投入不少于10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各区县和开发区(园区、街区)设立相应配套。
1.5 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为加速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和高端产业集群,把南京市建设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重要影响的国际研发城市和世界研发服务外包首选城市,南京市制定了“高端研发机构集聚(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引进) 计划。通过给予高端研发机构直接资金奖励、研发用房房租优惠待遇、税收留成奖励及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所得税留成奖励等一系列鼓励、优惠措施,加快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南京。计划实施以来,已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数累计达50家。
1.6 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创造
南京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战略,为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制定了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通过实施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执法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将南京市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强市。
2 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南京试点建设影响成效
2.1 南京紫金特别社区建设初显成效
截至2012年底,全市20个特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44亿元,开工建设载体面积729.66万平方米,建成载体面积373万平方米。特区集聚的“321”人才占全市总数近一半。在孵科技型企业1192家,其中高企189家,形成科技成果数957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338项,企业研发投入共计4.76亿元,生产总值24亿元,实现就业8083人。搭建完成综合公共服务平台30个,可使用专业技术支撑平台54个,科技金融平台24个。建设大学科技园13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15家,占全社会总数近6成,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创业创新孵化网络体系。
2.2 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已有1780人入选领军型人才,其中1370人已在我市创办了企业,注册资金总计约35亿元。我市、区两级财政已投入扶持资金约15.5亿元。首批48家入选企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 平均增长155%,实现利润4.97亿元,平均增长97%;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有37家,有21家同比增幅超过40%,其中6家超过150%;上交税收2.4亿元,其中23家超过百万;新增资产15.4亿元,研发投入2.88亿元,新申报专利312项,获市级以上项目与产业计划47项、资助金额6900万元;1家企业已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5家企业即将进入上市辅导期。
2.3 科技与金融融合成效显著
2012年底,南京市入选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已授牌科技银行9家,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2家、科技保险机构2家。全市812家企业共获贷款达29.86亿元;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19户企业承保了小额贷款保证险,总保险金额4700万元左右,总保费约179万元。首批入选的科技创业家有28家获得了银行贷款授信,总额达3.5亿元,已实际发放2.3亿元,紫金投资集团为2家创业家企业注入风险投资1750万元。
2.4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5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之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了45.6%。2012年全市高新区“一区多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612亿元,实现GDP1467亿元,创汇152.97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04.53%,261.3%和116.7%。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加速,2012年实现总销售收入1409.01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1136%。全市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33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5 知识产权成果迅速增长
2012年5月,南京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当年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由上年的28043件增加到42732件,同比增长52.38%;专利授权量达由11597件增加到18612件,同比增长60.49%;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件。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研发投入结构尚未优化。南京市2012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3.4%,是全国比例较高的城市之一,但是来自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的研发投入只有1.5%左右。同时,只有43.5%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非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的主要是大量论文、专利,但较少形成产品,更是较少形成产业化。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数量还不够多,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偏低;中小型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必备的创业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还很缺乏;适宜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针对人才引进后的培育、服务、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的现象。人才引进与地区产业特色结合不紧密,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难以发挥。
摘要:2009年4月,南京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文章针对3年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在南京试点实施的具体措施,总结试点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推动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6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签署《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双方将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
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保护地数千个,总面积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因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生态保护系统和珍贵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国家公园是一百多年前美国始创的一种保护地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保护地典范。专家认为,国家公园是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而非旅游开发的概念。同时,国家公园也不等于自然保护区,它更强调兼顾保护与发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但操作难度较大。
徐昕按:谁来监督监察委?前天在清华为河南某政法培训班讲司法改革,政法官员关注这样的问题。结合浙江、山西、北京试点情况,我认为需要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必须建立有制约的监察体制。例如,党监分开,侦查性质的行为受刑事诉讼法的规制,犯罪嫌疑人享有聘请律师帮助的权利,留置阶段律师可以会见,留置全程同步录像,且未来须提交检法作为取证合法的证据。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作者:张磊;原标题:《努力向党中央交出高质量答卷—浙江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三、浙江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期间办案情况及职权范围划定办案问题:3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监委报送的对涉嫌贪污的余某进行调查的《立案审批表》,摆在了区委书记陈瑾的案头,等待她的签批。担任领导干部多年,陈瑾早已对签批习以为常。但这次,她却看了好几遍后,才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伴随这张特殊的《立案审批表》的签批,浙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例留置措施即将实施。(按照文中表述:浙江省杭州市区级监察委办案采取留置措施的,由所在区的区位书记审批同意,这与北京区级监察委办案采取留置措施类似,但是早前的各类新闻报道显示,浙江试点期间,留置措施的审批是由上级监委审批同意,这表明浙江可能存在上级监委审批与同级区委负责人审批同意两种模式,可能考虑到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的特殊性。)职权范围:监察委员会完成组建后,将按照管理权限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履行公职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
五、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中办案工作开展情况浙江省监委成立后不久便全面运转,不仅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主动出击,查找问题线索,还认真履行调查职责。目前,浙江省监委案管部门已开具查询措施文书259份,询问措施文书266份,留置令2份,谈话措施文书2份,讯问措施文书4份,查封措施文书2份,扣押措施文书9份,搜查措施文书7份,鉴定措施文书1份。2017年3月17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例监察留置措施,经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陈瑾签批后,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本次留置,省委专门作出指示,要求这起案件报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审批(注:本次留置是浙江省委对留置审批作出的特别安排,这也浙江省监委相关规定的内容相符合)。截至目前,浙江省监委、杭州市上城区监委、舟山定海区监委、龙游县监委、海宁市监委先后对7起案件依法采取了留置措施,工作进展顺利。其中,上城区监委于4月17日将关于余某的《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移送区检察院案管中心。4月20日,该区检察院正式决定逮捕余某,其留置措施自动解除,实现了监察程序和司法程序的衔接转换(注:说明移送司法的腐败犯罪案件,监察措施的解除,是以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为界限的,检察机关采采取强制措施后留置措施自动解除)。
六、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中相关制度探索情况浙江省纪委监委研究制定了《浙江省监察业务运行工作规程》,共计7章136条,涵盖监察范围、监察职责、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监督管理等内容。”这基本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12项调查权和中央试点方案明确的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2项监察措施的使用程序和办法,为全省各级监委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或借鉴。浙江还重新设计了纪检和监察措施的使用审批程序,确保各项措施规范有序:对同级党委管理的干部采取措施,必须经监委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决定,监委主任批准;对普通对象采取监察措施的,则按措施的重要性,设置不同层次的审批程序。对于后者,如采取谈话、询问、查询等不涉及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时,授予监委分管领导审批的权限;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涉及财产权利的措施时,授予监委分管副主任审批的权限;采取搜查、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涉及人身权利的措施,必须经监委主任批准,请公安机关协助执行。试点中,浙江还把派驻机构工作纳入试点工作探索:在不改变派驻机构组织架构的前提下,对派驻机构人员力量进行统筹使用,形成监督合力。负责执纪监督的纪检监察室在线索较多、力量不足时,可以把联系的派驻机构打通,统一调配力量;而当派驻机构遇到系统性问题,监督力量不足时,也可向纪检监察室提出申请,由纪检监察室统筹其他派驻机构的力量予以支持。调整后,派驻机构在履行原有职责的同时,履行省监察委员会赋予的部分职责,与省纪委、监委机关相关的纪检监察室共同对被监督单位开展日常监督。重点探索留置措施的审批权限、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浙江制定了《浙江省监察留置措施操作指南》,明确留置条件必须是已立案并且案件具有重大、复杂等四种情形,同时对留置审批、备案、期限、被留置人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根据规定,凡采取留置措施的,需监委领导人员集体研究、主任批准后报上一级监委批准,涉及同级党委管理对象的,还需报同级党委书记签批;凡使用、延长、解除留置措施的,市县两级监察机关都需报省级监察机关备案,而省监委则需报中央纪委备案。例如,杭州上城区监委实施第一例留置措施中,对留置宣布、留置调查、留置交接等整个执行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同时加强与留置场所的对接沟通,就留置场所、人员安全、案件保密、同室人员等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加强对办案人员、留置看押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留置安全。着力防控风险,浙江还注重强化对监察权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实现重要业务的全程留痕,制定出台《关于对说情、过问实行记录、报告制度》,避免因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等行为,影响执纪审查或监察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山西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性总结作者:张磊;原标题:《拿出高质量试点“样品”:一山西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五、做好试点期间建章立制全面开展案件办理开展试点以来,山西始终把“建章立制”贯穿改革全过程,基本建立起以山西省纪委监委机关执纪监督监察工作试行办法、审查措施使用规范、执纪监督监察工作流程图、执纪监督监察常用文书等为内容的“4个一”工作制度。4月14日20时许,在公布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郭海采取留置措施,尽管是山西省监委“第一案”,但由于配套制度的指引,相关工作有条不紊,监委12项调查措施中已有9项依照程序使用,案件审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郭海案中,他们严格维护被留置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申辩权等合法权益,专门为郭海制定了合理的日常起居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调查和讯问,充分保障了郭海的饮食和必需的休息时间。“4个一”制度在把准吃透《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精神的基础上,对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审理及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及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细化,对监委12项调查措施的使用和55种常用文书进行了规范。山西省各级监委成立以来,共处置问题线索6535件,立案2156件,结案1905件,处分1887人,组织处理1191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其中,省监委共处置问题线索68件,立案19件,结案12件,处分9人,组织处理41人。“建章立制”过程中,山西根据中央改革试点要求,就留置措施的审批权限、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重点探索,依纪依法、保障权利,是山西探索使用留置措施的基本原则,遵循慎用、少用、短用的原则,《山西省纪委监委机关审查措施使用规范》在第八章对留置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条件、留置场所和时限、审批权限和程序、留置场所的安全保障、被留置人合法权益保护等作了系统规范。根据规定,省监委确需采取留置措施的,应提交省监委执纪审查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并由案件监督管理室报中央纪委备案;使用留置措施,应当在指定的专门场所实施,提前做出安全预案,与被留置人谈话、讯问,应在专门谈话室进行;使用留置措施时间不得超过90日,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长一次,时间不得超过90日。除了探索留置措施,山西各级监委全面行使全国人大授权的12项调查措施,包括谈话5652人次,讯问114人次,询问2358人次,查询1697人次,冻结5人次,调取1329人次,查封2人次,扣押46人次,搜查10人次,勘验检查2人次,鉴定18人次,留置9人次。在构建监察业务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山西还把加强监委内部监督制约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建立起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六、做好监察与司法相互衔接配合工作探索监察官制度山西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公安机关支持配合监委工作的相关事宜。公安机关在监委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承担着大量的协助配合任务,查询、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以及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工作,都需要公安机关支持配合或具体执行。例如,郭海被立案审查后,部分重要涉案人员“失联”,面对这种情况,通过省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向公安机关发出协助查找的通知,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些涉案人已经到案接受调查。探索建立监察委员会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是中央交给改革试点地区的重要任务。山西省委将构建法“法”与“法”协调衔接机制作为改革任务落地的关键环节来抓,由省委政法委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法、检、公、司各部门,经过大量调研、论证,紧密对接省监委出台的“4个一”制度体系,形成了省委政法委“工作意见”为统领,法、检、公、司“衔接办法”为主体,共10个试行文件组成的“1+4”制度体系。实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顺畅高效有序衔接,是这一制度体系的关键一环。根据规定,山西各级监委对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终结移送后,由各级检察机关案管中心受理分流案件,侦监部门审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公诉部门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对监委移送的案件,如果检察机关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监委补充调查,并拥有决定不起诉的权力,监委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也有相关的复议程序。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监委与检察机关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审判是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最后一环,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扎实确凿,最终要接受法庭的检验。山西省委政法委指导省高院专门制定《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收集指引(试行)》,规范了每一类证据收集、固定、运用、保存的方式和标准,并对非法证据庭前会议排除、留置期限折抵刑期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省高院出台的这一制度为监委调查取证和检察机关审查证据提供了指引。除了上述规定,山西省司法厅还制定出台《司法行政机关支持配合监察委员会查办案件工作办法(试行)》,对司法鉴定、调查询(讯)问在押罪犯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目前,山西省正在对建立“监察官制度”进行探索。北京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性总结作者:王少伟;原标题:《北京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纪实:从一开始就把监察权关进笼子》。
四、转隶完成后履职及办案工作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具有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并可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12项措施。北京市、区两级监委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适用相关措施,除勘验检查外,12项措施中的11项均已付诸实践。截至目前,已对9个案件的9名涉嫌严重违纪的公职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其中1名涉嫌挪用公款罪的涉案人员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衔接非常顺畅,此案已经进入审判程序。
一、【背景材料】
2017年11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的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
从北京、山西、浙江等地试点的改革经验看,新一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强化内涵发展,不搞舶来品移植和外延式扩张,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新的治理效能。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预期目标看,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带来“一加一减一制衡”的综合效应。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长远意义看,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有助于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中国方案”。
二、【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反之,则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更好地防止腐败,就必须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2)党的知识
①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②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生活与哲学》
(1)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先由北京、山西、浙江等地试点,然后总结改革经验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在各地推开,符合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方法。(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有助于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中国方案”,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三、【跟踪练习】
1.2016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上述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与纪委联合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行使监督职责。监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
①进一步保障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 ②健全和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实现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二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我国通过制度建设制约权力运行 ④监察委会员属于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旨在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2016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试点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是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由同级人大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试点地区的政权组织体系将由人大和一府两院演变为人大、一府、一委、两院。这表明:
A.我国从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监察体系,整合反腐败力量 B.适应国家职能的需要,我国将改变国家机构和政体形式 C.监察委员会作为试点地方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反腐败职权 D.国家反腐败职权将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移交给监察委员会
5.2016年12月,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试点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监察委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本级人大和上级监察委负责,并接受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试点设立监察委员会: ①旨在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
②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 ③实现了行政监察的独立性,扩大了行政监察的范围
④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下列对此项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旨在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年2月,北京、山西、浙江3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陆续成立省一级监察委员会。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会改变中国现有的权力格局,形成“一府一委两院”新局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①将使监察委员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可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③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 ④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内部监督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介绍说:按照中央要求,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参加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一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11月10日共查办案件88件,涉及党员干部198人分别移送司法机关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材料涉及到的监督形式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②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在于:
①提高工作效率
②可以杜绝权力滥用,以权谋私 ③减少工作失误
④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活动属于依法行政的是:
A.国家发改委公布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实施方案
B.北京市监察委员会将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C.江西省九江市反贪局查出九江水利系统“窝腐案” D.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部署“两学一做”
11.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领导、依法治国
④这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指出,监察委员会是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2017年1月19日,山西省人大选举产生第一届省监察委员会。20日,北京、浙江两地的监察委主任在省级人代会上选举产生。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指出监察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并分析国家设立监察委员会的政治意义。
关系:监察机关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权力机关负责,受权力监督。
——在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摘要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2年12月18日 河南郑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制度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支撑。任务是:总结交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工作进展,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的任务措施。
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天津等地共建了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其中职业教育有56项。随着这一系列部署,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得到了有机统一,形成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协同创新网络。为推进试验区和体改试点工作,教育部与相关地区和单位共同细化了建设方案,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中职示范校等重大项目,推进了扩大中职免学费范围、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重要工作,召开了一系列推进会议,加强对地方实践的指导、规范和提升。各地以开展试点为契机,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理念创新、实践首创,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性成果,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
(一)统筹规划制度全面建立。
各地普遍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重庆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山东印发了《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辽宁印发了《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河南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印发了《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湖南印发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广西印发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北京、浙江、广东、宁波等也制定了相关的规划。
(二)内部衔接制度积极推进。
各地以推进中高职衔接为重点,在学制改革、专业对接、校际合作、课程衔接、招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以学制贯通为突破,实行了3+2、3+3和五年一贯制等多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确定了8所高职院校和10所中职学校,开展以“3+2”为主体的中高职衔接办学试验及招生考试试点。上海遴选了17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浙江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江苏、上海、广东等地探索了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
(三)行业指导制度不断完善。
各地着力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陕西组建了9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覆盖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三次产业。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医药行业、卫生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利用行业优势培养专门化技能人才。福建等地也正在积极组建省级行业指导委员会。
(四)产教融合制度初步形成。
重庆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统筹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用地规划、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辽宁确定了91项对接产业集群的省级示范专业。安徽面向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和布局需求,建立了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广西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引导中职学校围绕14个重点产业和4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陕西、湖南、安徽等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
(五)校企合作制度深入推进。
各地探索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校企合作形式。上海、河南、湖南、广西、宁波等地发布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文件。大连按照“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聘请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作为“德技辅导员”,开展德育宣讲和就业指导工作。
(六)集团办学制度广泛覆盖。
集团化办学是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湖北、陕西、河南、福建等地印发了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文件。辽宁启动了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陕西省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集团化办学予以支持。
(七)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安徽、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新疆等地印发了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海南、广西、新疆、西藏、甘肃等地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中职免费师范生培养。云南、江西、河南、上海、四川、新疆等地实施了财政支持的兼职教师资助项目。青海在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的同时,要求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提取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黑龙江印发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方案、管理办法、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
(八)经费保障制度不断加强。
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海南、重庆、新疆等10个省份印发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河南建立起“保学校基本运转+促办学规模质量”的经费保障制度。上海建立了对行业和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制度。湖北使用移民经费、扶贫经费购买服务,招收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子女。四川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新疆2011年开始对南疆三地州及部分县生源中职学生,在免学费和补助生活费基础上,免住宿费和免教材费。江苏、重庆、山西、青海、内蒙古等地实施了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政策。
(九)督导评估制度基本建立。
江苏、湖南、云南、贵州毕节等地建立了对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安徽将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规划目标任务列入省政府对示范区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工作考核内容,将职教财政投入占教育财政投入比例纳入综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湖南建立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省教育厅根据抽查情况,已责令3所高职各1个专业、20所中职30余个专业停止招生。四川、浙江宁波开展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高职质量评价的探索。
(十)区域合作制度日趋完善。
2010、2011年,中央先后决定在内地多个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现已招生上万人。天津职业院校的中西部生源已占40%,每年2万多毕业生在津就业。甘肃与天津合作开展了“9+3”藏区免费中职教育项目。青海组织藏区六州与东部六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重庆将职教合作纳入与贵州、云南的经济社会战略合作框架。安徽推进皖江示范区与皖北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在教育部协调下,10个东部职教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二、通过改革试点促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央把教育摆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指明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主要培养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人才、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为主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更新理念、适应需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符合规律、突出特色、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正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12项制度建设任务:(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2)集团化发展制度;(3)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4)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制度;(5)产业技术技能双向积累制度;(6)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7)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8)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经费保障制度;(9)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10)职业教育社区服务制度;(11)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制度;(12)职业教育
督导评估制度。体改试点和试验区要按照教育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这些任务,重点推进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要按照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规律,推进中高职学制改革,实现中高职在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校际之间、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紧密衔接。教育部正在编制中高职衔接行动计划,各试点单位要继续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实现形式和政策制度,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入落实高职招考制度改革。
教育部正在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完善和推广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知识”考核方式,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的规模和范围。各试点地区要按照部里的部署,提早谋划、精心设计,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并以此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制度建设。
各地要加快职业教育层次、区域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形成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布局结构。要完善区域行业指导组织,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区域产教对话,形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日常机制。要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
(四)加快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各地要创新和丰富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组成的理事会、联席会、董事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要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职教集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
(五)着力加强职教标准体系建设。
教育部正在抓紧制订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多个标准。各地要按照引进高标准、提升旧标准、开发新标准的思路,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等标准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国家标准的制订奠定基础。
(六)不断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没有制定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要落实好中职免学费政策,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学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涉农等专业学生学费资助制度。要加强与有各方面的协调沟通,统筹使用职业教育资金。要积极探索将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进行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
(七)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教育部将联合有关部委召开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等四方面对接。各试点单位要加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开发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师资,把职业院校建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八)加快推进职教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率先部署,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正确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提高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九)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体系、制度、标准、机制,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要对接国际标准,立足中国实际,建设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职业院校要积极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广泛开展面向社区的教育服务。
开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各地要建立职业院校与社区互相支持、互相服务的长效合作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面向社区的教育服务。职业院校要主动服务社区,完善学习资源,面向社区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生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满足他们学历提升、就业择业、幸福生活的需求。
1.设立专项资金。设立了校园足球专项资金。笔者所在县2015年的校园足球专项资金为400万元,全部为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开展校园足球所需的场地改造、器材配备、师资培训、县级和片级比赛、学生保险等费用,从而确保校园足球的持续开展。其中的200万用于对学校现有运动场地的改造和足球相关器材的配备,使全县30多所小学均拥有五人制和八人制的两片场地,40所中学均拥有八人制场地,其中6所高中均拥有十一人制的场地。同时,教育局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给每个学校拨足球专项资金,供学校开展足球教学之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局专门拿出100万用于购买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校方责任险,这为学校、教师、家庭解决了一定的后顾之忧。
2.整合多方资源。在重视校内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途径,整合社会上的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既关注校内的“学得”,更珍视校外的“习得”。如,加强与体育局的合作,积极寻求社区的配合,开放校外足球运动场地,让青少年有地方踢球。再如,营造校外足球运动的氛围,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3.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一是向学生讲授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如热身准备、安全使用场地设施、在足球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不做蹬踏等危险动作等基本运动安全知识。二是重视运动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人,从校长、班主任、教练到体育教师,责任到人。如规定体育教师定时检查足球场地与器材,要求教练在学生运动过程中,给予安全指导和安全常规管理等。三是制订校园足球伤害补助条例,减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负担,鼓励学校和学生开展足球体育活动。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校园足球督导机制
1.成立领导和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成立了由教育局牵头、教育局体卫艺科科负责、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了校园足球协会,出台了《关于上海市崇明县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教育局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教师进修学校负责课程编制、课堂指导和教学服务,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和徐根宝足球基地负责竞赛组织、师资培训、技术指导和运动员等级评定等业务工作。
2.把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考核指标。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从学校组织、每周一节足球教学课的开设、以足球为核心的大课间或课外活动、足球运动的安全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另外,还每学期组织责任区督学对各中小学“校园足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体育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学校督促其改进。
3.设立区域巡回指导与评估制度。邀请徐根宝基地和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专家对崇明四个区域进行业务指导与评估,对各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问题进行指导,督促其及时改正,并作出相应的评估,促使校园足球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设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
1.分批培训体育教师。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的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教授足球的课堂教学、业余训练和裁判执法的实践能力。例如,上海市崇明县于今年2月至6月,我们邀请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和上海市足球协会的高级教练和专家,分7批对我县340多名体育教师进行全覆盖的教练员培训。并对教师足球业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班上课。对在足球考核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颁发初级教练员(E级)证书。又如,我们推荐8名优秀教师到上海体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足球“国培”,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足球专业水平。
2.多渠道配备师资。一是外聘高级足球教练员担任校园足球顾问。如,今年10月,国家教育部派了5名西班牙甲A俱乐部的高水平教练驻扎我县中小学进行教学与训练的指导,我们将这5名教练分片与学校结对,定时定点到学校上课与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二是聘任徐根宝足球基地和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教练前来指导,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如,我们邀请了徐根宝足球基地的专家指导我们县级足球比赛,为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支持。
又如,我们邀请了上海体院足球教授到堡镇第二小学上课,既补充了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又提升了学校体育教师的足球专业素养。三是鼓励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老师或社区里的优秀足球人士参与校园足球。通过这“三结合”的模式,多渠道配齐、配足、配好师资。
3.寻求校园足球的技术支持。配合校园足球人才队伍建设,从多种渠道寻求校园足球的技术支持。除从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上海市足球协会和徐根宝足球基地等专业机构外,充分利用体育局和社会上足球专业人士资源,逐步完善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体系,建立校园足球师资的资质认证标准,并确定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课堂教学与训练大纲。
四、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推动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
1.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规定全县小学和初中,必须利用每周一节体育活动课专门开设足球教学课,并纳入学校的主课表。所有高中则必须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开设足球教学课。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校把足球活动纳入阳光体育大课间和课外活动。
2.编制校园足球县本教材。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中,有关足球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如,在上海市中学体育教材中,只有初中九年级和高中基本内容Ⅱ中涉及到一些足球的教学内容,足球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我们着手编制了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校园足球课程教材,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成立县级足球课程教材编写小组。编写小组人员主要由县体育教研员、体育学科骨干教师、足球专业教师和足球教练员等组成,二是收集了足球教学的相关资源。根据足球教学内容,从基础理论知识、球性练习、基本技术、基础配合、综合活动与比赛等五个方面收集资源。三是利用收集到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了各年级的相关教学内容。为更好地编制和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我们邀请了市特级教师等专家来指导,为确保县本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四是安排了各年级的教学进度表,并制定各年级各课时的教案。五是邀请专家审核与评估。我们聘请了市教研室体育教研员、上海市同济大学体育教授等专家来把关,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编制了足球县本教材和相关的课时计划。
3.推进学校“一校一品”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建以校园足球课堂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品牌,围绕“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的三个核心,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014年10月,在北堡小学举行了以校园足球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建设——2014年崇明县校园足球联盟“一条龙”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如北堡小学在“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他们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体育教师为主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的师资队伍。其次使确保了每周一节的足球课和每周四次以上的以足球为核心的大课间活动或体育活动课。再次是组织了一次常态化的以班级联赛为主体的年度校园足球比赛,做到班班有球队,并成立年级足球队和校足球队。最后是设立了校园足球文化节。
五、组织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助推足球水平的提升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足球赛事活动。各校通过组织班级对抗赛、年级赛,以及各类的足球基本功等单项比赛活动,形成“人人要踢球”、“班班有球队”的良好氛围。如,小学低年级开展30米绕杆运球、射空门比赛等;小学高年级开展传接球比赛、五人制足球赛等;初中和高中开展八人制和十一人制足球比赛等活动。
2.举办县级总决赛和片级大联赛。搭建了以校赛、片赛和县赛三级联赛的比赛平台,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县级总决赛的格局。根据崇明地势狭长和学校分布情况的特点,把崇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长兴横沙部等四个片,每年组织中小学参加自己所属片的大联赛,规定每个学校必须组队参与。在片级比赛的基础上,规定片级比赛前两名的球队参加县级总决赛。如,今年10月,有100多支队伍参加了校园足球片级比赛,助推了足球水平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
3.组织夏(冬)令营等集训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夏(冬)令营、嘉年华、“足球宝贝”、后备人才精英训练营等集训与比赛活动。
六、健全培养人才制度,打通人才持续成长通道
1.建立小初高有机衔接的训练与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是科学开展课余训练,建立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制度。积极组建学校足球队和足球梯队,制订好科学训练计划,定时开展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提供训练机会。2012年,我县有三所学校加盟了市校园足球联盟。2013年成立了崇明县足球联盟,共有14所中小学校参加。通过以点带面,崇明的校园足球正在逐步兴起。从2015年起,各校建立了校级足球队和足球梯队,鼓励学校积极加盟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及崇明县足球联盟,使我县加盟注册的校园足球队达到50支以上。其次各校建立班级、年级足球体育社团,构建“班班有队伍”、“班班有比赛”的足球氛围,实现了“扩大校园足球人口和后备人才培养”的两大战略目标。再次是利用徐根宝崇明足球基地的便利条件,基本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相对完整并可持续发展、小初高相互衔接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普及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双重体系。最后是妥善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尽力做到学习与训练两不误。
2.构建足球人才的升学通道。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足球“一条龙”人才输送与培养体系。充分考虑片内中小学对口直升问题,积极探索高中学校招收足球优秀学生的办法,建立顺畅的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升学机制。我们在上海市示范性高中和崇明县示范性高中成立高中足球运动队,规定每年从初中学校招收10名足球特招运动员,以此带动初中足球的开展。并让学生明白,踢好球也可以上示范性高中。同时,确定一部分初中足球重点校,做好接收小学足球运动员的工作,确保优秀运动员的一条龙人才输送与培养体系。另外,与上海理工大学签订了足球优秀运动员升学协议,让优秀足球运动员有机会直升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深造。
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询问起我国境内东北虎的数量。吉林省代表团回答称,有27只。
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东北虎豹的生存数量,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2006年以前,人们很少能够发现东北虎豹的踪迹。“它们正面临资源耗尽和种群崩溃的威胁。根据中俄两国监测数据,吉林东部中俄边境两侧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存活着至少35只虎和70只豹,数量已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更严峻的是,此区域目前形成了虎豹生存的‘孤岛’,虎豹种群已无法向俄罗斯境内扩散,向西进入中国东北腹地广袤的森林,是它们唯一的出路。”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如是说。
就在去年,一场“及时雨”给面临重大危机的东北虎豹带来了希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东北虎豹所需要的“自然保护”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林业局等13个部门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吉林省为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之一。同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遵循规律、完善思路、创新举措,把野生动植保护工作做好。有关要求可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2月23日至2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带领相关部门,专程赴吉林省调研,进一步明确在吉林省开展东北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葛剑平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10年来,葛剑平一直带领团队在我国东北和中俄边境监测记录东北虎豹的活动数据。2007年6月,葛剑平团队拍到了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0年10月,又有了首张自然状态下野生东北豹的相片。可是这些虎和豹是定居的还是旅居的?如果只有两三年的短期数据说明不了什么,“有时候队员也说要不要宣传一下,我说再沉一沉,做科学要沉下心来。建言献策,我们需要详细的数据和科学论证。”没想到,这一沉就是近10年。
葛剑平团队在中俄边境线上建了300多公里长的边境监测样带,如果发现虎豹,就将它分类为定居、常住和“旅游出差”等。同时,根据虎豹扩散规律,建立了一系列长期固定监测样地。
自2013年以来,葛剑平团队每年监测到的虎豹数量都成倍增长,亚成体和幼体占到种群数量的50%至60%。此外,种群向吉林省长白山腹地扩展速度快。
吉林省林业厅2015年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共生活着5个东北虎家族和1个东北豹家族。全省共监测到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这些数据表明,这一区域东北豹、东北虎种群已进入繁殖高峰期和数量快速增长期。
数据是令人欣喜的,然而,葛剑平也严肃地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宜栖息地为快速增长的虎豹种群提供空间,它们将面临猎物资源耗尽,甚至种群崩溃的危机。
对于目前东北虎豹面临的生存困境,葛剑平表示,最大的阻碍是人为干扰,而只有规划建设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才能让东北虎豹脱离种群崩溃的危险。
为生态文明“让路”
从去年“两会”到今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东北虎、豹作出批示。葛剑平对此极为兴奋,“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整合力量,我更希望通过保护虎豹,带动中国整个生态保护的发展。总书记的批示我们讨论和研读了很长时间,他的批示意味着中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飞跃l生的变化。”
今年4月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熊猫、东北虎国家公园工作启动部署会”。“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成功后,将成为我国第一个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省林业厅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部署会上,中财办领导对大熊猫、东北虎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并明确说明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由吉林省牵头,黑龙江省配合。
4月19日,吉林省政府組织召开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会议。5月4日,“东北虎国家公园规划方案协调会”在北京举行。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说:“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于创新野生动物保护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形象意义重大。”
多年来,吉林省十分重视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据吉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省坚持从生态环境保护人手,制订颁布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实行禁猎,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工程建设,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推进东北虎豹种群的恢复。
此外,葛剑平也介绍说,吉林省曾规划建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可能会影响到未来虎豹的保护。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虎豹的保护,他得知后,立即向吉林省建议,相关铁路和公路建设应当考虑虎豹未来保护的需求。建议引起了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高度重视。最后吉林省研究决定,将规划中的铁路改道,高速公路则直接取消。“吉林省为虎豹保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也正是源于吉林省不遗余力的保护工作,其境内的东北虎豹种群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显得更加迫切。今年年初,吉林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对东北虎国家公园的范围、体制等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同时还征求了黑龙江省林业厅及森林工业总局的意见和建议。
nlc202309090749
据吉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16日,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这标志着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东北试点的三大难题:体制、跨省,资金
雷光春向《小康》记者阐述了建立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指导思想:针对东北虎豹保护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保护号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为核心,以天然林全面禁伐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为契机,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系统修复、整体保护、共建共享,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示的窗口、野生动物保护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定位有三个:一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巩固现有东北虎豹繁殖种群,形成稳定的种源地。贯通东北虎豹迁徙廊道,为接纳从定居区迁移出来的虎豹提供空间条件。修复潜在栖息地生态,实现东北虎豹种群重返历史分布区并定居繁衍。二是体制理顺、管理高效。通过明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权属,理顺保护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公园内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三是功能完善,和谐发展。通过科学划分功能区和差别化保护,充分挖掘和利用园区自然资源价值,构建生态保护与群众受益共享机制。
不过,无论多好的计划与想法在实施阶段也会存在意想不到的问题与阻力。雷光春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体制理顺,因为这牵涉多个部门的财权和事权。”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级别、各个地区在一个生态系统上建立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域进行同类项合并,更确切的说法是要整合各方力量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按现有管理体制为例,森林资源的产权是被分割的,林木权属既有国家的,也有集体的,其财权、物权并不统一。而且,在整个生态系统内,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保护区既受管理委员会领导,又受各自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缺乏明确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出现管理重叠交叉、机构设置混乱、责任不清等问题。
据调查,仅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权限就涉及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牧业、旅游、规划、公安、边防、海关、工商等10多个部门,缺少高于各部委的专门行政机构的统筹管理,綜合协调难度加大。
雷光春表示,其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只在一个省内,梳理起来就已经很复杂了,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域包括整个长白山、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涉及吉林与黑龙江跨省合作的问题,可以说更是困难重重。“如果三年内,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对于更多跨省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从目前下达的文件来看,中央对于试点工作在财政上没有任何资金补贴,全靠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地方政府出资来运行。这就又带出一个问题,东北经济持续疲软,吉林与黑龙江政府能拿多少钱来做国家公园这样的公益性事业?“试点工作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果,就要看地方政府的决心与积极性了。”雷光春对此也不无担忧,对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推荐阅读:
国家监察制度的改革10-20
电视片《国家监察》观后感11-14
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09-14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11-08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06-05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06-16
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10-1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05-24
通过三中全会指明国家改革发展方向06-06
县监察局行政监察工作向人大工作报告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