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中职文言文中倒装句的教学方法

摘 要:文言文由于历史久远,词语使用精练,部分词语的词义改变,表达习惯不同于现代汉语,大量使用了典故,讲究音韵等因素,使得它晦涩难懂。其中,倒装句的学习就是中职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用成份还原法、成份分析法、成份添加法、列表归纳法四个方法分步骤、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掌握辨识倒装句的类型及特点,从而流畅、贴切地翻译文言文,顺畅理解文意。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教学;倒装句;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职语文课本选取了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言作品供广大中职学生阅读学习,但由于文言文历史久远,词义发生了转移变化,语言表达习惯区别于现代汉语,对于文言文基础薄弱的中职生而言,确实觉得晦涩难懂。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中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了畏惧情绪,加之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对倒装句的语法知识讲解很少,这就导致了倒装句成为中职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低下。

帮助中职生克服学习倒装句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分辨清楚倒装句的类型,掌握倒装句的特点,并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是中职语文教师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在直译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成份还原法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来讲的。一般情况下,在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份的顺序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例如:(全班)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那些颠倒了的成份可以以现代汉语句子成份的顺序恢复,且句子意思基本不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使用直译法对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区别,教师可在此时引出倒装句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倒装句。

例如《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句子可以翻译为“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下划船游览”,此一句是介词结构做状语,状语后置句。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这些句子的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此时,再引入倒装句的概念,学生就会明白倒装句虽然难懂,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掌握的,从而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在初步接触时教给学生系统知识——成份分析法

虽然学生在初中对汉语语法和倒装句的类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零碎的、肤浅的、不成体系的。中职教师有必要在学生接触汉语语法和倒装句的类型及特点时进行系统地讲解归纳。文言文倒装句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四大类,每一大类还分几小类。讲解归纳时可以依托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特殊句式类型应相对全面,语言表达生动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整个中职语文文言文篇目中位置靠前。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符合这些要求。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系统地讲解语法及句子各成份的顺序位置,讲解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切忌在学生首次学习时将倒装句的类型划分过于细小,讲解过于零碎,学生容易听得一头雾水,还容易产生畏惧情绪。

三、在意译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成份添加法

学生了解倒装句的概念和四种类型后,接下来就要分清倒装句的类型并掌握其特点,此时就必须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但大部分中职学生只知道句子的主干成份是“主谓宾”,修饰性成份是“定状补”,至于它们一般所处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很清楚,更无法正确划分句子成份。可如果教师深讲汉语语法,学生不但会感到乏味,还会听得一头雾水,反而让学生回到畏难情绪中,对倒装句的学习止步不前。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倒装句时,可设计一个“成份添加”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汉语句子的构成,明确各成份所处的位置,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列举一个只有主谓宾的单句,如“杨慧写字。”学生很容易确定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任意分别给句子的主、谓、宾语添加修饰性成份,使这个句子变得“丰满”起来。学生此时会活跃起来,通常他们会加“刻苦的”“漂亮的”“认真地”“在教室里”“课桌上”“毛笔”“三张”等短语,不过,学生很少会给句子加入补语,所以教师应适时地加入“好了”或“完了”等短语,让句子成份更加完整。第三步,让学生把所有列举的短语放到单句当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学生在组句的过程中会出现多项定语,多项状语位置不当的问题,此时,教师应加以纠正。第四步,组句任务结束后,各成份的位置一目了然,学生对定语和中心语的修饰关系比较清楚,教师重点对状语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和谓语的关系作详细讲解。补语在语法分析中比较少见,所以让学生做了解。第五步,以实例作为依托,掌握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其特征。首先,教师可以将同一种类的倒装句练习设计在一起,有目的地使学生掌握倒装句的特点。接着,可以将四种类型的倒装句放在一系列练习题中,使学生进一步辨识倒装句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在习题中详细讲解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问题。

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学习,不但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还很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只有掌握了划分句子成份分析的基本方法,才能将倒装句的类型辨识清楚,理解文本才不会出现错误。

四、在不断积累中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列表归纳法

倒装句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上方法能够分辨较为典型的倒装句的类型,但是要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对倒装句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并使他们在整理归纳过程中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在开始学习文言文单元时,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然后制表,表格最上面一行列出具体的篇目,左面一列写明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在学习具体篇目时将倒装句按类别分别填入表中。例如,在《论语·侍坐》中,学生会将“不吾知也”归纳到宾语前置的空格内,“加之以师旅”归纳到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的空格内;学习《鸿门宴》时,将“我持白璧一双”归纳到定语后置的空格中;学习《师说》时,将“句读之不知”归纳到主谓倒装的空格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表格渐渐地丰富起来,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地掌握了倒装句的一些规律,做练习或学习新课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倒装句基本特点之后,教师可对每一类倒装句做更小的分类讲解,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文言文类型和特点的情况下继续分解讲解,能逐步引导学生揭开倒装句的“神秘面纱”。

在中职语文知识板块中,文言文倒装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它也是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应了解学生对倒装句掌握的基本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和目标制订出长期、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法。同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破解学生畏难情绪,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探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9.

[2]颜慧.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陈雪银.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探析[J].山西教育(教学),2014,(12)

[4]李娜.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5)

[5]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J].语文学习,2005,(5).

[6]海锦霞.朱绍禹语文教材理论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2).

作者:杨秀娟

第2篇:文言文倒装句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语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① 大王来何操 ? ② 沛公安在 ?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 例如: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 ②臣未之闻 也 (未闻之)

• ③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 (莫欺之)

•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 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 例如:

• ① 宋何罪之有 ?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③ 将虢是灭 ,何爱于虞? • ④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 ⑤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 ⑥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 其他语句如:

•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 〈1〉数量性定语后置

•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道之。

• ② 客有吹洞箫者

•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吹洞箫的客人”“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用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习惯上应该提到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介词于、乎,可解释为:在、把、向、比、同、跟。 • 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2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 • 3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 4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 • 5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6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 • 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 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 • 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

•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 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

• 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

• 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 谓语前置

•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第3篇:【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应为“回也,贤哉”。 【宾语前置】

弗之怠。应为“弗怠之”。 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其此之谓乎。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冷光之乍出于匣。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更有痴似相公者。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相与步于中庭。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善泅者数百。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 其两膝相比者。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介词结构后置】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第4篇: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 (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

(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 (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2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三、(练:练习反馈)

1: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2: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4:(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7、阅读文段,指出画线的句子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岳飞诉冤

①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

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

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

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

四、思:

1、背诵几种句式特点

2、作业黄皮p355

第5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谓+主”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宾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四、宾语前置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 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豫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 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不如决策东乡(向东) •练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14、足下何以待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

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逼兵势耳。

16、君不之信

5、亮见权于柴桑。

17、皆可限以时月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7、古之人不余欺也。

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1、大王来何操?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吾尝疑乎是

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4、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6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何陋之有?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或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第7篇:文言文倒装句辨析及例举

倒装句辨析和例举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余欺

不自信

不吾知

未之闻

未之有

未之信

莫之许

莫己若

弗之怠 秦人不暇自哀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安在

何以

何如

何操

何言

何羡

何伤

何恃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国胡以相恤?(胡: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曷——

1、何,什么

2、何不,为什么不)

3、“之”“是”标志提宾

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兄嫂是依

唯马首是瞻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为继(不毂:诸侯国君自称)

无乃尔是过与(无奈......与:恐怕该......吧

过:责备)

二、定语后置

1、“者”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之”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达,有几人欤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3、“者”“之”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僧之富者不能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数量词 我持白壁一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铸以为金人十二

三、状语后置 “于”“以”“乎”所带介宾结构后置

1、不拘于时,学于余

其势弱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四、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殓以嫁时之衣——句式:状语后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贤哉,回也。

何哉,尔所谓达者? 渺渺兮予怀

五、容易混淆的标志词

1、于——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急于星火

2、为——判断句、被动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之——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何厌之有

4、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何以知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铸以为金人十二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见——被动句、宾语前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府吏见叮咛(府吏叮咛我)

慈父见背(父亲背弃我,父亲死了)

上一篇:16年中学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义仰二小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