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翻译(推荐8篇)

文言文翻译 篇1

原文: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就是一个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热情的招待我们。

文言文翻译 篇2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文言文翻译训练 篇3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子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留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替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 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移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换 古义换成今义,主要包括:①通假字换成本字;②单音词换成双音词;③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词。

【模拟练习】

一、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①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文言片段。

7.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鸟鱼,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列子•说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韩诗外传•卷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5.①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②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6.①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②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7.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8.齐国田氏就叹息说:“老天对老百姓是够宽厚仁慈的了!使各种谷物生长,使鸟兽虫鱼繁殖,作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度。”各位客人象回音一样纷纷附和。19、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让他活着却不能够。’我说‘能让他活着吗?’他说:‘想让他活如果做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翻译点:“夜”、“烛”活用,“治”、“废”的语境义,“狱”、“恨”的古今异义)

10.国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的国君长寿,把金玉当作贱的东西,把人民当作宝。”桓公说:“您的祝愿太好了!我知道了。”……让我们的国君好学并且不耻下问。……

【作者简介】

陶西华,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文言文翻译 篇4

1.第15课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顺应自然法则的生与死)。”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2.第16课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 哪个人能说服大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 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时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 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 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时没有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 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 天下无敌了。”庄子说:“ 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的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 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 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说:“天子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石做锋,齐岱做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了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的剑,把勇士作为锋口以清廉之士为刃,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平民的剑,像头发,突出的鬓角,垂下的帽 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和斗鸡投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己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第17课

1.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2.【原文】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②奇:奇巧、诡秘。③取天下:治理天下。④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⑤忌讳:禁忌、避讳。⑥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⑦利器:锐利的武器。⑧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⑨奇物:邪事、奇事。⑨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

【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第18课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500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文言文翻译 篇5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翻译:

课外文言文翻译 篇6

琅琊人秦巨伯,六十岁了,曾经喝醉了酒赶夜路,经过蓬山庙,他忽然看见两个孙子来迎接他,搀扶着他走了一百多步,接着就抓住他的脖子把他按在地上,咒骂说:“老奴才,你那一天用棍棒打了我,我今天要杀了你。”秦巨伯回想起来,那一天确实是用棍棒打了这个孙子。于是,秦巨伯假装死了,两个孙子就扔下他走了。秦巨伯回到家,想要惩罚两个孙子。两个孙子又怕又恨,连连叩头说:“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试试看。”秦巨伯心里这才醒悟过来。

过了几天,秦巨伯又假装喝醉了,来到了这间庙里,又看见两个孙子走来了,他们照样搀扶秦巨伯,秦巨伯就一下子把他们紧紧抓住,鬼动弹不得,带回家里,竟然是两个孙子所说的鬼魅。秦巨伯把鬼放在火上烧烤,肚子和脊背都被烤焦并且裂开了。他们把鬼抬出去扔在院子里,夜里鬼都逃走了。他很遗憾没有把鬼杀掉。

一个多月之后,秦巨伯又假装喝醉了酒去赶夜路,他怀里揣着刀子离开了家。家里人却不知道这件事。到了深夜,秦巨伯还没有回来。他的孙子恐怕他又被这个鬼缠住了,就一起去迎接他。秦巨伯竟然刺杀了他们。

纯孝之报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古文《王右军诈睡》的翻译

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呕吐弄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呕吐得一片狼藉,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聪明。

由基‛。力量惊人,能用铁索牵引犀牛倒退而行,曾经纵马驰骋敌阵当中,骁勇善战,来往如飞一般。

起初,解元从德清砦起兵做保安军,功劳累积而担任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解元为韩世忠麾下偏将。韩世忠到下邳后,闻金兵大队人马将至,士兵惊恐,军心动摇。解元沉着应战,率领20余骑兵悄悄出发,擒拿金兵数人,得知敌动态。返回途中遭遇敌骑兵数千人,解元跃马横枪,像鹘一样猛击,将敌酋长挑落下马,其余金兵望风而逃。解元以功授门宣赞舍人。

《李世民畏魏征》的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擅于说服劝谏别人。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翻译

陶潜,字元亮,年轻时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陶潜)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尝与客饮》原文与翻译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处者焉》文言文翻译

孔子说: 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

里,与你何干?让他随波漂流沉没,让鱼鳖吃掉,难道不是大好事?你无故多管闲事,用你的尾把他引到岸边救了起来,让他多活了十几年。致使他活着要奉养,病了要医治吃药,死了要用棺材收敛,而且留下一座坟墓,每年都要祭奠扫墓,成了董家子孙无穷的累赘,你得罪太大了,你本该就死,还叫什么冤呢?‛原来他们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用它的尾巴把他救起来的。董某最初不知道这事,听到这事后非常惭愧,自己打脸颊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把牛牵回家。几个月后,老牛病死,董某哭泣着掩埋了它。

阅读文言文《 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 题。(16 分)

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

1答:、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 ③ 两段对第④ 段的作用。(3 分)

答: 10、1迫近 2离开 3日光 4全 11、1译文:(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2译文: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

12、答:‚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篇7

其实,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并不难。

首先, 我们要弄清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00多年前, 我国译学理论先驱严复即已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原则, 尽管当时提出的是外文翻译原则, 但后人一直也把它作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准确, 不歪曲、不增减文义;“达”即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 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讲究遣词造句, 表达有文采。

然后,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 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4.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5.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在“直译” (留删换调补) 不能完成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贯”就是“意译”。

7.猜:遇到疑难时, 不妨根据语境来猜。

最后, 在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之后, 还要抓住翻译的关键。

要让学生明白,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 将劳而无功。做文言文翻译题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 二是特殊句式。

一.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学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得分点就不能得分。

例如: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 (2010年广东高考卷)

分析:这里“麾”“鼓噪”是关键词。“麾”译为“指挥”, “鼓噪”译为“击鼓呐喊”。

那么, 怎么确保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正确?

翻译关键实词, 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

1.“语法结构分析法”。根据语法确定它在句子中所做成分来翻译。

2.“句式结构分析法”。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 往往词性相同, 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 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 处于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 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的成语, 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 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 所以,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 所以, 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 也不能脱离句式。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 准确地翻译文言虚词,

二.抓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学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桂阳民有争舟相殴致死者, 狱久不决。 (2010年上海高考卷)

分析:这有一个“民有……者”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是定语后置句,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 有……的人”, 否则就要丢分。

以上, 只是做好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领。关键是平时要加强训练, 注意积累, 要多记一些例句。特别要提醒的是: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

文言文翻译十注意 篇8

从近几年来考生解答试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及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笔者特归纳出以下十个文言文翻译中的注意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之类的词语应保留下来,不加以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 中的“楚相”“孙叔敖”是分别表示官职名、人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完整。例如: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东卷)

译文: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湖北卷)

译文: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句(1)中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这件事);句(2)中动词“告”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尼僧)。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并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删减。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分析: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语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转换成与其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卷)

译文: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分析: 句(1)中的古语词“终日”与句(2)中的古语词“岁”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分别转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和“年”。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来翻译。例如:

(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分析: 句(1)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①取消,停止;②已经;③太,过分;④语气词,同“矣”;⑤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①最恰当。

六、注意压缩

翻译时要对原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加以压缩简化。例如:

(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登泰山记》)

译文: 我与泰安知府朱子颖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析:句(1)中的“孝纯”和“子颖”是指同一个人,此人名孝纯,字子颖;句(2)中的“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为同义词。翻译时应将其压缩。

七、注意扩张

文中看似是一个多音节合成词的词语,在古代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语,翻译时应将其扩展成多个词语。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译文: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楚相孙叔傲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傲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中间”和句(2)中的“妻子”在现在看似双音节合成词,而在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所以应将其分别翻译“中间夹杂”和“老婆孩子”。

八、注意套用

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

九、注意调整

文言文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译文: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命。

分析: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勾践”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分析: 句中的“万钟”“箪食”均用了借代修辞,分别指代“优厚的俸禄”和“粗陋的饮食”。

上一篇:寒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下一篇: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