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言文《口技》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漫谈文言文《口技》(共5篇)

漫谈文言文《口技》 篇1

文集流传下来,这篇《口技》见张潮编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据张潮自序,《虞初新志》成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可以推知《口技》至晚是清朝初年写的。文章的原题是《秋声诗自序》,这是说,林嗣环有个诗集名《秋声诗》,《口技》(题目当然是后人所加)这篇文章就是《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

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驹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后面有这样一些话: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文后还有编者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编者的评语说得不够清楚,就强调“绝世奇技”说,似乎“奇文”是指“口技”一部分,若然,以“浮大白”表示极度赞赏,大概可以得到多数人首肯;可是下面分明说的是“此奇文”,指名道姓应该是《秋声诗自序》,这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看文章开头那部分,可以知道作者处境不佳,牢骚满腹,或者竟至有难言之隐而不得不出不由户,不过不得不出不由户是一回事;既然是出,就要有个出之之道,这是另一回事。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撇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举《庄子·徐无鬼》为例,其中有一段记庄子悼念惠施的话: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是撇开一笔写,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因为这样表现志同道合,比王子猷的“人琴俱亡”(《世说新语·伤逝》)更为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秋声诗自序》则不能,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更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与《庄子·徐无鬼》一段相比,庄文是貌似离而神合,林文是貌离而神更不合,因此,我们无妨说,张潮的赞叹未免有点阿其所好。以上是关于文章出处的一些想法。

不过课本是“节选”,就课本说,对学生讲,当然要就文论文,也就是限于研讨《口技》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之外(前文、后文),之内(中间删去的少量语句),都可以不管。以下谈课文本身。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都适于中学低年级学生读。此外,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可供教师发挥。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

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来说却是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

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以音乐比方,《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蜂,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大有行山险道上,应该不暇之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红艳。

3、还有所谓擒纵之法,或说是勒放之法。我们大概还记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薛蟠在冯紫英家里诌女儿悲愁喜乐四句曲词,第三句“洞房花烛朝慵起”,大家都惊叹为“何其太雅”,这就是一勒。勒乎手段,或说非重点,重点是下一句村话,一放,才能换来全场的“该死,该死”。《口技》多多少少也用了这种笔法。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真是懒洋洋,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这一放才更显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

4、前后照应。记叙文,尤其篇幅比较长的,容易顾此失彼,不同部分失去照应。《口技》在这一点上也颇有可学之处。例如第二段末尾是满坐宾客“以为绝妙”,到此,像是没有什么戏好唱了,然而不然,后面还有第四段末尾的`宾客“几欲先走”,这是前后对比,才显得口技真是“妙绝”。又例如文章开头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简单设施,结尾重复一次,这是前后呼应,也有作用,就是加重地提醒读者,文中所写的千态万状只是“技”,并没有什么弄虚作假。

二是文字方面,也分作四项说。

1、简练。文言,尤其是古代文字,简练是共同的特点。这个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光大,鲁迅先生早已谆谆言之。《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可是仅仅用了三百多字,这一点确是值得着重学习。

2、生动。一般说,生动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形象化。这样的语句,本文中可以找到不少,如说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予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3、贴切。选词恰当,写什么像什么,不管是记事,还是写人物,写风景,都很重要。在这方面,《口技》也有不少语句值得借鉴,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作作索索是“微闻”,等等,都能够斤两适合,恰如其分。

4、繁荣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主义地写。就是大小、轻重等没有什么分别,也未必宜于平均主义地写。何处应繁,何处应简,很难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非详写不足以尽其情则详写,否则可简则简,可概括则概括。《口技》一篇,中间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简写;同是写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写,由“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概括写,在繁简方面都处理得很恰当。

漫谈文言文《口技》 篇2

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

首先是要针对班上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 让学生有开展自主学习的氛围。目前很多学校都推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所以对于分组这一步是比较好做的。但是有不少教师怕麻烦一概用班主任所分的小组。这其实很不科学, 因为班主任在分组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对于分科教学则不一定合适, 所以我觉得我们科任教师最好依据学生在这一具体学科的情况来进行分组才是科学的。第二, 我们要想获得较好的自学效果还应指导学生准备适当的资料, 仅凭一本教材进行自学就如建空中楼阁一般很不靠谱。自学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是《古代汉语词典》这一类的工具书。现在严禁教师强迫学生乱定教辅资料,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是坦坦荡荡的给学生一些合理的购书建议还是可以的, 毕竟我们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帮学生提出的购书建议是具有科学性的, 如果让家长与学生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购书必然会导致不少的家长或学生所购之书不适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我在组织学生自学前根据班上的情况将四个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分组的时候我不仅考虑了各个同学的语文总体成绩, 也注意了学生们的性格差异, 尽量做到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同时我还调查了学生们所具有的学习参考资料, 比如《古代汉语词典》, 虽然不能达到人手一本, 但一定要做到每个学习小组都具有, 这样也提高了学习资料的利用效率。

二、指导学生破解文言字词关是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难点, 学生学会攻破这一难点就基本上能够自学文言文了。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起步阶段, 教师最好将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虚词板书出来以便学生有的放矢。《口技》入选教材后作了适当修改, 但里面仍涉及不少文言实虚词需要辨析理解。我当时将这些文言实虚词板书出来, 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敲、查阅资料以及同学讨论来准确掌握文中词义有“善、会、乳、是、妙、少、而、稍稍、虽、指、名、绝、奋、少顷、既而、未几、俄而”。教师通过抽检在学生基本正确掌握词义后, 就要指导学生梳理辨析归纳文言词义与用法以此逐步形成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常见的项目有:通假字, 本课有“坐”通“座”。一词多义, 本课较多如“坐、乳、妙、指、绝”等。古今异义如“会、但、中间、股、走、是、虽”等。词类活用如“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乳”名词活用为动词, “宴”名词活用为动词,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等数量也是比较多的。本课有一系列表时间的词汇如“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需要提出让学生探讨归纳。不同的篇目所涉及的文言文词语运用项目不同, 有些篇目可能某一类运用较多也应该是那一课的词语重点, 也有不少篇目的词语运用不涉及一些词类用法, 我们也不必过分求全。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攻破当篇课文所涵盖的类别, 并掌握分析这一类别的方法。

三、精彩的朗读是提高学生自学兴趣的法宝之一

新课标提倡学生多读书, 少做题。我想要使学生乐于读书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读的乐趣。《口技》中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我们教师就应考虑如何通过朗读的声音来展现其精彩。朗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念字, 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余映潮先生的朗读可谓是出神入化了, 他读《卖油翁》用声音出神地表现出了陈尧咨善射自矜, 愤责油翁, 笑遣油翁, 以及卖油翁的淡定高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进入角色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哪怕教师的朗读技能很蹩足也要勇往直前, 因为教师的参与是刺激学生的最好催化剂。因为我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就考虑了朗读问题, 所以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朗读的积极分子带动小组成员互相朗读比拼。要把《口技》朗读精彩, 关键就在于把握口技表演内容的起伏, 要读出表演一家人夜晚由睡到醒时声音由远到近, 由低到高, 由少到多, 又由醒到睡时声音由高到低, 由多到少, 以及失火救火的高潮。当时, 我班的学生在参与朗读的环节有些羞涩腼腆, 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 但我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很做作的状态给学生范读了一段, 学生果然活跃起来了, 你争我抢地起来演读。

四、合理的检测是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现在教师们最为担忧的就是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其学习效果能否得到保证。其实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应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所事事或调皮开小差等现象。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呢?我觉得合理的检测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方向有事可做从而提高自学的效率。对于文言文来说, 检测的重点应该是文学常识、字词理解与翻译等基础知识。我在组织学生自学《口技》的过程中, 就合理地介入了检测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自学的中期我将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难度较大的句子罗列出来抽考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 从而判断学生的整体自学掌握情况。在检测中, 我让上等水平的学生做裁判, 教师恰当给予纠错与方法指导。自学中期检测, 及时起到了纠错与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自学完成后, 进行检测验收学生的最终自学情况, 教师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还需要强化某些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我们战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为之不断探索总结。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文言书籍的兴趣, 使其更好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口技》时, 我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指导学生破解文言字词关;精彩的朗读提高学生自学兴趣;合理的检测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字词,朗读,检测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5.

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漫谈 篇3

一、整合知识点

初中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言语言复杂多变,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词、一词多义、抽象语法等现象感到头疼。一个文言文水平较薄弱的学生曾向笔者反映:文言文太复杂,仅仅是一个“之”字就有不同的用法,一会儿是连词,一会儿是定语前置的标志,一会儿又和宾语前置联系在一起,学着学着就混淆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复杂的知识点。例如,《陋室铭》中有一句:“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子,借助“之”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强调宾语。翻译的时候“之”不译,直接是“有何陋”。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在类比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把熟悉的词汇作为依凭,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勾连起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自己形象地理解新的知识点。例如,学生普遍熟悉的一个词汇“唯命是从”,它与“何陋之有”的用法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时候借助的是“之”,有时候借助的是“是”。

二、普及文言文知识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也和他们不了解文言文有关。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字词的含义,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为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含义的追求上,使得文言文的魅力单一化,自然吸引不了学生。

随着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强调,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尝试更丰富的内容,让课堂呈现活跃的动态趋势。因此,教师应该使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一下课文,大概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表示苏轼将景色描写得很美,给自己一种悠然自得的感受。笔者此时再进行发问:“大家会想到,苏轼在承天寺悠然的游玩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吗?”对此,学生都觉得很吃惊。于是,笔者进一步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在了解了苏轼的坎坷仕途之后,学生再去阅读课文时,就会对作者的旷达乐观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课后,有的学生对笔者课上所说的“乌台诗案”很感兴趣,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探索。通过这种自主学习,这些同学对苏轼的人生和心境了解得越发深入,对文中的自我排遣和进取之心也就体悟得更加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文言文知识的普及并不是盲目地全面覆盖,而是依据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深层地理解文言文。

三、品读文言文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转换,使得学生认为文言文必须通过翻译才能被接受。这是不对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直接通过品读文言文去感受文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时的言约旨远。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笔者借助学生对桃花源的向往,为学生展示了桃花源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桃花源,学生的热情很高,不少人写出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桃花源的美景。然后,笔者让学生去对比陶渊明的文字,看看和自己的想象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发现陶渊明在写景色时多用白描的手法,常用寥寥数语点出景致。笔者接着提问:“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桃花源如仙境一般的神秘呢?”提问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上寻找答案:陶渊明在渔人的身上用了不少虚笔,以渔人寻找过程的奇异不定来表现桃花源的神秘难寻。全文实笔用来正面描绘,虚笔用来反面衬托,两者结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桃花源的仙境幻象。

如上所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特色,感受到文言文的特有艺术美感,从而纠正了对文言文的固有观念,并且对古代文人的深厚文笔功底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着将文言文的学习与日常的写作练习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

文言文不仅在修辞方式上有不少值得学生体悟学习的地方,它严谨的格式和独特的音韵美也可以让学生获益颇多。

例如,教师可以用诵读的方式进行《陋室铭》的教学。《陋室铭》全文对仗工整,长短相见,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特别适合阅读。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也可以进行齐声朗读,利用声音和节奏去感受文章蕴涵的“金石掷地”的流畅和力度,从而让文章的音韵美和文章的精神品质形成内在的共鸣,进而体现出《陋室铭》强烈而磅礴的进取精神。

四、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面对很难理解的文言文,学生只有产生疑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所收获。

学生对文言文的疑问大多集中在意思的理解上,面对这一类型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需要一一解答,而应该教会学生自行寻找答案的方法。第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工具,学生面对生字、生词等方面的疑问首先应该想到求助于工具书,自主解决自己的疑问;第二,面对一些语法、翻译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适时传授学生一些翻译的方法。例如,基本的翻译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遇到倒装句,要以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省略句要对省略的成分进行增补等等。

对于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价值给出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谁的疑问。对此,笔者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根据对文章含义的理解提出是“古仁人”,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暗指滕子京,他们认为尽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仍然能够做到勤政爱民,所以“斯人”一词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勉励。

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教师直接点出答案更加具有意义,学生之间平等的地位和轻松的交流氛围不仅可以使他们畅所欲言,还可以使其聆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习到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技能与方法的传授,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文言文《口技》公开课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文言知识) 篇5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齐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大宴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屏风,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所有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呵欠,伸

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在啼哭,妇女嘴里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另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听),偏着头(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这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妙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了。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小孩子一起哭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烧爆裂声,呼呼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这里所有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重点字句】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后来私宅的堂屋也称听事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帷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shǎo)顷:不久,一会儿。

但:只。

下:拍。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寂然,安静的样子。

哗:喧哗,大声说话。

深巷:幽深的巷子。

惊觉:惊醒。

欠伸:打呵欠伸懒腰。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啼:啼哭。

抚:抚摸,安慰。

乳:作动词用,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叱:呵斥。

众妙毕备:各种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毕:全、都。备:具备。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妙绝:妙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久。

齁:打鼾(hān)。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同“稍”,稍微。舒:伸展、松弛。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 间:夹杂

力拉崩倒: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动词用,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奋:张开、展开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发颤。

几(jī):几乎,差一点儿。

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毕绝:全部消失。

撤屏:拉开屏风。

而已:罢了。

【主题】

本文描述了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上一篇:公司风控管理办法下一篇:尊老爱老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