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文言文练习题(精选14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之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
朕 始 悟 向 者 辨 之 未 精 也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②数延见( )
③朕以弓矢定四方( )
④则脉理皆邪(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2、①从前
②屡次、多次
③凭
④那么,就
3、①弓虽然很刚硬有力但是发箭的时候无法向前发,不是好的弓。
②何况天下大事,(我)哪能够全都知道?
一、选取真题,自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并不排斥应试能力,如若可以在应试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在进行文言文习题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常选取文言文中考真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以升华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发现意识。
教学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课时,笔者在习题课上出示了2013年苏州市、201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试题,通过电教媒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对升华他们的应试能力、文言意识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分析,笔者将学生们的观点归纳总结了一下,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掌握相关的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古今语言习惯及词义差异,能准确捕捉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这是文言文中考试题的主要内容。
2.文言文学习要坚决拒绝死记硬背的陋习,注重在对比联想中升华自己的文言能力。如2013年苏州市的这份试卷,考察的文本虽然是《小石潭记》,其试题却触及到了《出师表》《邹忌讽 齐王纳谏》 《捕蛇者说》《陈涉世家》 等多个经典名篇,可见培养自己过硬的文言素养才是学习的硬道理。
3.文言文也要多多拓展,开展课外阅读,如2014年所考的《报恩塔》,就属于明朝张岱的名篇,如若我们能够在平时对其生平、文风、思想有所涉略,那么自然会在考试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自主探究环节虽然没有实际的练习操作,却真正地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学习应学些什么,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二、编题自练,深入实践
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了点击率最高的短语。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根植于一定的土壤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言文习题课堂上,笔者常于自主探究环节之后开展编题自练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将创新意识与能力落在实处。
以前文记叙的《小石潭记》习题课堂为例,学生们在探究发言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纷纷编制了扎实、深刻的文言试题,并主动开展交换练习。其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道习题: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2.穿越时空隧道,如若毛泽东手捧《沁园春·雪》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遇,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谈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最近,永州市政府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拟借柳宗元的这篇名作搞宣传,请你执笔,为该景点拟一则宣传语。
从这几道题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与能力,我不由得感慨:你给学生的舞台有多大,他们的天空就有多大。
三、多元评价,升华效果
心理学研究显示,多元评价有益于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文言文习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但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活动来检验编题成效,其课堂活动的意义便很值得商榷。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笔者在组织学生自主编题、交流练习之后,让编题者评价了做题者的情况,也给了做题者评价编题者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文言文习题课堂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其中,以下几名学生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生僻艰涩的字词,对我们理解课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觉得出题者应该在检测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加大实词的注音、理解检测。
生2:作为一篇写景类散文,我觉得柳宗元在描摹手法上有着极为独到的地方,很遗憾出题者没能涉及这一知识点。
生3:部分同学在回答上文介绍的第3题的时候,过于凸显“小石潭”的人文内涵,却忽略了其自然魅力,这对于景区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应当有所改进。
生4:回答上文介绍的第2题时,我认为几名同学引用各自的诗文名句特别好,不仅契合了两位文豪的身份性格,更让习题答案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文学意味,为他们点赞!
……
评价时,课堂气氛非常和谐、融洽,评价者说得头头是道,聆听者时而点头,时而蹙眉,点染了一个幸福的语文境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13.翻译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
参考答案:
9.B (动词,感恩。)
10.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11.A (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2.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3.(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参考答案:
4. D (将:带领)
5. C (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 B (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下车发摘奸隐合的解释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I分)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谱》)
【注释】
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练习题: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而不闻其香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B.故曰与善人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C.则商也日益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D.与不善人居 居五日,桓侯体痛(《扁鹊见蔡桓公》)
2.将文中环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加粗的句子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4.人是需要朋友的。请结合君子“慎处”的观点,简要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选择朋友。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验教材的教材编制采用范文选编法。文本所指的课后练习为范文后编列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即研讨与练习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以下简称必修三文言文)共有4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4篇文章的课后练习分别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第一题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题 二、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第三题 三、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劝学》荀子
第四题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反面来论述的。
第五题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第六题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跂而望矣
6.君子生非异也
第七题 四、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过秦论》贾谊
第八题 一、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九题 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又何用意?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第十题 三、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席卷天下
2.南取汉中
3.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宰割天下
5.蒙故业
6.率疲敝之卒
第十一题 四、把“然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师说》韩愈
第十二题 一、这篇论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十三题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第十四题 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后练习概况整理如下:从题目数量来看,三篇文章的题量(不记小题)分别是:3题、4题、4题、3题,共计18题。从题目内容来看,遵循了“由内而外”的设计线索:文言内容复述整理或背诵——文言字词梳理归纳——人物事件评析交流。从题目设计的用语来看,鼓励性用语特征明显,四篇课文都有“谈谈你的感想、认识、观点”,以鼓励学生以尝试的口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题目设计的结构来看,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如“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供了可能。
二、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角度浅析课后练习设计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客体,以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布卢姆、加涅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分析框架,从知识过程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方面梳理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旨在了解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规律,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认为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类:“一是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二是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方面。”[2]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第九题和第十二题都属于事实性知识中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第六题和第十题属于事实性知识中的术语知识;第三题、第七题、第八题和第十四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第二题、第五题、和第十一题和第十三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和第九题属于识记类别;第二题、第五题、第十三题属于理解类别;第八题、第十二题和第十三题属于分析类别;第三题、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十题属于应用类别;第十四题属于评价类别。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三课后练习设计简析
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4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作为一个整体来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维度分析,事实性知识题目共计6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43%,程序性知识题目共计8题,占57%,元认知知识的题目数量为0;其次,认知过程维度分析,识记题目有3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22%,理解类题目有3题,占22%,应用类题目有2题,占18.2%,分析类题目有3题,占22%,评价类题目有1题,占7%,创造类题目数量为0。
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练习并没有设计有关元认知的题目,元认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元认知的缺失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是一个欠缺。虽然题目设计用语中有先行组织者的提示,但是先行组织者并不能替代元认知知识。必要的策略性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在练习中也必然要求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元认知知识的题目。创造性练习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
以每篇课文为一个整体,纵向比较一课之内练习的设计,可以得出每课的设计思路:由事实性知识的考察到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再到程序性知识的检验。综合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后练习设计体现出重积累和重评价的特点,即重视文言词句的积累,并且重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能够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来重新设计历史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横向比较,可以发现4篇课文的题目设置有重合现象:首先,4篇课文都是按照统一的私立来设计题目——从开始都要求背诵课文到梳理文意、疏通字词、评价参考资料等,这与学生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结构相违背,练习形式太过单一化和书面化,提问方式也显得较为直白和乏味,这无形中就消磨了学生对于语文练习的热情;其次,这种模式化的课后练习设计,无法体现每一篇文言文的独特教学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课后练习设计需要在考虑学生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再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重新设计。
课后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课后练习编制的启示:第一,课后习题的设计要简明扼要而又不失趣味性。1999年6月,一些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审查委员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委员们分别就“语文教育”“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的修订”“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材”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关于高中课后练习,大家最终一致认为:“练习题不可太多太繁。尤其是一些词语练习,可以适当减少。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最好能熟读成诵。鉴赏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鉴赏,尽量减少那些支离破碎的练习题。最理想的练习应该包含这样三方面的题目:第一类,提供资料,作解读参考。这种题目要注意尽可能的多样化。第二类,文章中最精华的地方,让学生揣摩品味,体会文章的妙处。第三类,动手或动口,即说或写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真正学有所得。”[3]第二,语文课后练习应该以“自学指导”为改革思路。正如刘占泉所说:“革除旧教材的三大弊端,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4]第三,可在小学阶段就选编短小精悍有趣的文言文进入教材。从人教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文言学习的主要篇目都放在了初高中,其中以高中为主,这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现代汉语文学习的特殊要求。虽然高中生的理解力在增强,但其语言学习的敏感性和记忆力在下降,过晚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建立合理的语言结构有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文化精神的流逝。
总之,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民族精神养成、人格修养提高、德行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负责文言文部分编纂的专家们能够在探索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言课后练习模式。
注释: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4]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史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答案: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才;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13.(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2)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
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海塘记
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①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②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③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④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注:①闳 (hóng)大:宽广博大。②鼓万物:振起万物.使之生长。③丁宁:瞩咐,告诫。④胜残去杀:施仁政,化残暴为善良,因而可以废除刑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属:嘱托
B.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 劝:劝说
C.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 过:拜访
D.予良以其言为然 良:确实
9.B(劝:勉励,鼓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堤之成 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吾不暇以为
C.其可叹也 其不出于此乎
D.令嗣续而完之 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
10.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关系;C.其,副词,实在,表强调/副词,难道,表反问;D.而,连词,表递进(承接也可)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景初“仁民之心,效见于事”的一组是( )
①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②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
③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 ④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
⑤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 ⑥至则为桥于江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1.D(①是说谢景初以文学才能传家;④是说谢景初谈论天下事态度从容;⑤说的是“圣人”的治政思想)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姚知县谢景初主持修筑防潮汐的长堤,完工后请王安石写一篇记,好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不被毁坏。
B.谢景初能够冒着风霜雾霾的伤害,鼓励百姓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大堤,王安石认为他的事迹会让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古代的圣人关注百姓事务,是很清楚明白的事;而现在看似有才能的官吏只会求新出奇赚取声威。
D.作者十分赞同谢景初的观点,又听说他在任修桥利民、改善教育、筑堤防灾,深感谢君是言行一致的人。
12.A(“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错误。原文“得卒任完之以不隳”是谢景初对继任县令的期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
(2)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4分)
(3)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3分)
13.(1)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出众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为”、“急”、整体句意各1分)
(2)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长虑却顾”“图”各1分,后二句一句1分)
(3)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因”、“终始”、“以”各1分)
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漫溢到旁边的农田,这是谢知县主持修造的。堤坝一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继任者(对这堤坝)可以有所了解,能够在他任期结束之前保全这项工程而不至于毁坏。”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是师厚,名字叫做景初。谢景初的祖上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就凭借文才传承家业了。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百姓和谐一致相互劝勉奔走忙碌,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而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刘备天下枭雄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4.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困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1)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1)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
(2)上文加点的“曰”前面省略了主语,主语应是()
A.婿B. 父C. 女(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无标志语,但表判断。)
2.C (A被动句;B判断句; C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3.A(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4.C(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 A (A项均为被动句。①“不拘于时”的“于”;②“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①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①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①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6.(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1)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8.(1) C(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
(2) B (根据上下文判定。)
(3)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孙冬强,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兴化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第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大炽,锡畴偕给事中董承业典试福建,程策大有讥刺。忠贤党遂指为东林,两人并降调。已,更削籍。
崇祯初,召复故官。历迁国子祭酒。疏请复积分法,礼官格不行。锡畴复申言之,且请择监生为州县长。已,请正从祀位次,进士为国子博士者得与考选。帝并允行。省亲归,乞在籍终养。母服除,起少詹事,进詹事,拜礼部左侍郎,署部事。帝尝召对,问理财用人。锡畴退,列陈用人五失,曰铨叙无法,文网太峻,议论太多,资格太拘,鼓舞未至。请先令用人之地一清其源。精心鉴别,随才器使,一善也。赦小过而不终废弃,二善也。省议论而专责成,三善也。拔异才而不拘常格,四善也。急奖励而宽督责,五善也。末极陈耗财之弊,仍归本于用人。帝善其奏。
杨嗣昌疏请抚流寇,有“乐天者保天下”及“善战服上刑”语。锡畴抗言此诸侯交邻事,称引不伦,与嗣昌大忤。嗣昌秉政,诸词臣多攻之,嗣昌颇疑锡畴。会驸马都尉王昺有罪,锡畴拟轻典,嗣昌构之,遂削其籍。十五年,廷臣交荐,召还。御史曹溶、给事中黄云师复言其不当用。帝不听,起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福王立,进本部尚书。时马士英当国,锡畴雅不与合。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劾之,遂乞祭南海去。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总兵贺君尧挞辱诸生,锡畴将论劾。君尧夜使人杀之,投尸于江。温人觅之三日,乃得棺殓。
(节选自《明史·顾锡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清复积分法,礼官格不行 格:阻挠
B.拜札部左侍郎,署部事 署:部署
C.锡畴拟轻典,嗣昌构之 构:陷害
D.时马士英当国,锡畴雅不与合 雅:向来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B.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C.明年春/勒铸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D.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部/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锡畴明于用人。他曾经透彻分析了朝廷用人的五种过失,指出解决的方法是“清其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用人“五善”。
B.顾锡畴娴于理财。他曾经向皇帝当面痛斥朝廷靡费钱财的弊端,并将之与用人不善的问题联系起来,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C.顾锡畴勇于进谏。他曾经上疏请求恢复积分法,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甚至曾因言获罪。
D.顾锡畴敢于担当。他退休闲居之时,听说总兵敬君尧鞭挞侮辱诸生,就打算挺身而出进行弹劾,结果遭遇不幸,令人慨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贤党遂指为东林,两人并降调。已,更削籍。
(2)锡畴抗言此诸侯交邻事,称引不伦,与嗣昌大忤。
答案:
4.B(“署”在文中是“代理”的意思。)
5.C(考生可在整体把握句意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及句式判断。)
6.B(B项“娴于”不当,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并不能说明顾锡畴熟悉财政事务;且“向皇帝当面痛斥”不符合原文,原文说“帝尝召对,问理财用人。锡畴退,列用人五失……末极陈耗财之弊,仍归本于用人。帝善其奏。”)
7.(1)魏忠贤的党羽于是指责他们是东林党人,两人一起被降职调任。后来,义被革职。(“并”“已”“更”“削籍”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顾锡畴高声说这是诸侯间交战的事情,引用不恰当,与杨嗣昌严重违逆。(“抗言”“称引”“不伦”“忤”四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考取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天启四年( 1624),魏忠贤权势极盛。顾锡畴与给事中董承业负责福建的考试,科举的示范文章大加嘲笑讽刺。魏忠贤的党羽于是指责他们是东林党人,两人一起被降职调任。后来,又被革职。
崇祯初年,又召见他,官复原职。升任国子监祭酒。奏请恢复积分法,礼官阻挠不让施行。顾锡畴又申诉此事,并请求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此后,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担当国子博士的进士能参与考核、录用。皇帝都同意施行了。探亲回乡,请求在家乡奉养母亲安度晚年。母亲的丧期满后,起用为少詹事,晋升詹事,加封礼部左侍郎,代理部中事务。皇帝曾经召见他面商国事,询问理财用人的问题。顾锡畴告退后,列举陈述了用人方面的五点失误,称:考察选官没有法度,文网太严峻,议论太多,太拘泥于资格,对人没有鼓动作用。请求先使用人的地方彻底清正源头。精心鉴别,依照才能任用,这是好处之一。赦免小过失而不完全废弃,这是好处之二。减少议论而专心于自己的职责并取得成效,这是好处之三。选拔奇异的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的.规章,这是好处之四。积极奖励而宽缓督察、责备,这是好处之五。最后极力陈述耗靡钱财的弊端,仍然归其根源在于用人。皇帝对他的奏疏称好。
杨嗣昌奏疏请求招抚流寇,其中有“乐天者保天下”和“善战者服上刑”的话。顾锡畴高声说这是诸侯间交战的事情,引用不恰当,与杨嗣昌严重违逆。杨嗣昌执政,诸位言官都攻击他,杨嗣昌很怀疑顾锡畴。适逢驸马都尉王呙犯罪,顾锡畴准备从轻发落,杨嗣昌诬陷他,便革去了他的官职。崇祯十五年( 1642),朝廷大臣交相举荐,皇帝召他回朝。御史曹溶、给事中黄云师又称不应该任用他。皇帝不听,起用他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福王即位,他晋升为吏部尚书。当时马士英掌握国政,顾锡畴向来与他不和。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弹劾他,于是他请求到南海祭祀而后离去。第二年春天,勒令顾锡畴退休。南都失守,顾锡畴的乡里也被攻占。当时正遭遇父亲的丧期,他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职,他极力推辞没有接受,在温州江心寺寓居。总兵贺君尧鞭挞侮辱诸生,顾锡畴打算对他进行弹劾。贺君尧乘夜色
文言文《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陋室铭》,完成1-5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在不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帷吾德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1)斯:( ) (2)馨:( ) (3)案犊:( ) (4)劳形:( )
2.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点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 (2)香气,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 (4)使身体劳累
2.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3.惟吾德馨
4.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
“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原本是智家的势力最大,为什么没多长时间就被赵家消灭了呢?司马光通过鲜明的对比,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智伯之所以亡,关键是“才胜德也”,智氏在选接班人的时候,过于看重了才而忽略了德。司马光接着对才和德两个概念以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聪,是聪明睿智,察,是精明细致;强,是强大健壮,毅,是果敢坚毅。这些方面是由人的才所带来的品格,或者说是才的具体表现。而德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正、直、中、和。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也是司马光强调的用人标准的核心。正对应的是邪,强调的是纯正、正派、正大光明,它的反面是自私、贪求、歪门邪道;直对应的是曲,强调的是公道、合理、诚实不欺,它的反面是虚伪、狡猾、阴谋诡计;中对应的是偏,强调的是守常、折衷、不偏不倚,它的反面是多变、极端、厚此薄彼,和对应的是争,强调的是协调、均衡、和而不同,它的反面是狭隘、排他、你死我活。在司马光看来,才和德的高下轻重,昭然若揭。在二者关系中,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司马光接着按照才德之有无及其相胜关系,分人群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至于取人之术,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先器识而后才艺”
在政治生活中,一个人的德还体现在器识上。一个具有担当意识和包容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器识宏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强调器识。在记唐代儒将裴行俭去世时,司马光又追述其担任吏部侍郎时“有知人之鉴”,通过裴行俭对包括“初唐四杰”在内的几位年轻士子发展前途的判断并得到应验的事例,突出表达了“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的观点。尽管裴行俭的所谓“知人之鉴”难免主观武断之嫌,甚至对“四杰”的这一段负面评价是否出自裴行俭也受到质疑,但司马光对裴行俭的称颂,以及对“先器识而后才艺”用人原则的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
司马光看重器识,还体现在他对唐玄宗时被人们称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的态度上。因为自己的同僚是被称为“救时之相”的姚崇,气场强大,才能突出,所以遇到事情,卢怀慎都推给姚崇去拿主意,只是每天和姚崇一起吃工作餐。司马光记此事为:“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接着就为卢怀慎辩解,“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司马光并不认为卢怀慎是吃饭不干事的宰相,而是有气度有容量的贤臣,是符合其“正直中和”标准的有德之人。他因此提出了同僚关系中的两种不良倾向,“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娼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在司马光看来,实行集体宰相制的情况下,如果和心术不正、品行不端的同僚共事,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顾国家安危、不讲原则地附和他,以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这种人是应该批判的罪人。如果和你同僚的是贤者智者,你非要与其一争高下,甚至不惜采取阴谋手段,对其进行扰乱、诋毁,以达到分其权、窃其名的目的,这同样也是历史的罪人。司马光为卢怀慎辩解,强调的是,谦退也是一种气量和器识,推功于贤智之人以维持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而不是处处去出风头抢角色,因此而被人们不冷不热地讥讽一句“伴食宰相”,这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在用人思想中,司马光对人才并不一味地求全责备,而是主张随器授任。在《资治通鉴》中,他非常注意选取那些“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言论。如记战国时期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之事,卫侯因为苟变“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德行有亏,故决定弃而不用。子思劝诫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卫侯听取了子思的建议,任用苟变,造就了卫国的—代名将。
《资治通鉴》中最推崇的用人成功的君主当数唐太宗,其中最突出的是唐太宗驳斥封德彝错误人才观一事。唐太宗即位之初,就要求担任宰相的封德彝去考察和举荐人才,但许久都没有推荐一人。唐太宗诘问何故,封德彝回答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封德彝的回答暴露出严重的思想观念问题。人才在哪里?每个时代是否都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人人都能想得通的。此前,唐太宗就一直为难于发现人才而苦恼,给事中杜正伦乘机对他说:“每一个时代都一定有人才,随时都可以用,岂能等到梦见傅说,遇到吕尚,然后才求治理国家吗?”傅说是传说中商王武丁时的贤人,吕尚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时期的贤人。这句话点醒了唐太宗,为了发现人才,他下令中央各部门的长官举荐贤能,表示将量才任用。现在封德彝居然回答说满世界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人才,唐太宗就理直气壮地搬出杜正伦的理论驳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贞观四年年底的一天,在任的各位宰相陪同唐太宗一起吃饭,宴席间,唐太宗对王珪说:“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㈣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意思是说,你王珪是以善于品评人物出名的,口才又好,今天你就针对在座的各位宰相,都来品评一番吧,还要对自己有个定位,与各位大臣相比,衡量一下自己的短长。王珪也不推辞,当着皇上和宰相同僚的面,就发起了高论。在王珪看来,这个宰相班子中,有负责全面打理朝政且忠心耿耿的房玄龄,有随时可以带兵出征、才兼文武的李靖,有负责为皇帝上传下达而能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无误的温彦博,有能够在繁杂的日常政务中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众务必举的戴胄,有希望通过自己的谏诤使君主克服人性的弱点而成为圣明之君的魏徵,还有王珪那样一个敢于当众表扬与自我表扬、对待看不惯的事情敢于毫不留情指出来的炮筒子。
nlc202309031011
“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选官与用人,除了讲究原则,还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到司马光的时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完备到出现了新的困局。一个人能否做官,能够做什么级别的官,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而是通过严格的资历体系各项指标的计算得出来的。这个资历体系,由出身、任职经历、考绩、举主、年资等等因素构成,而且都是有檔案可查的。用苏轼的话说,“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之格”。所以,他提出了任人与任法的两难抉择问题,“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简言之,苏轼的问题在于,选官用人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司马光当然没有直接回答“苏轼之问”,却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唐代中期宰相崔祐甫用人之时,间接提供了一个答案。由于德宗皇帝居丧,崔祐甫获得了特别的授权,面对前任宰相常衮积压的大量人事安排,他放开手脚,不到二百天的时间里,就安排提拔了八百来人。德宗皇帝对他说:“人或谤卿,所用多涉亲故,何也?”崔祐甫回答:“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敢不详慎,苟平生未之识,何以谙其才行而用之。”不认识的人自然无法知道其才能德行如何了。德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君臣之间的这段对话,涉及到苏轼说的任人与任法的问题,崔祐甫的做法是任人而不任法,凭着皇帝的信任,本着一颗公心,在自己认识的人中大胆提拔任用。
司马光并不认同崔祐甫的做法,仅凭一人之力,熟识的人总是有限的,即使完全出于公心,也不可能没有遗漏。他提出的办法是,“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日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豪发之私于其间”。这是司马光有关选官用人问题论述中最切近制度设计的议论,也是对“苏轼之问”最接近出口的一个回答,这样做既不陷于人情干扰,又可免于越来越繁密的规则的束缚。但是,这个议论毕竟还是停留在理念上,在制度设计中如何做到“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这就不是生活在遥远北宋时代的司马光和苏轼们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自《北京日报》)
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觽,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将家属客安邑 将:带领 B. 宗诣禹自归 诣:到、往
C. 署其前后 署:安排 D. 为流矢所激 激:袭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D.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宗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历经王莽、更始、光武等朝,曾担任阳泉乡佐、偏将军、京辅都尉、太中大夫、谒者等官职,最后死在琅邪相之任上。
B.张宗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当众将大都畏惧敌人追击不敢充当后卫之际,唯独他不愿退缩,不顾营中老亲弱子,留在大军后面充当后卫。
C.张宗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担任后卫时以少胜多,击败赤眉大军,回到长安又夜率锐卒袭击赤眉军,后转攻各堡垒,多次濒临死亡也毫不畏惧。
D.张宗数次平叛,功勋卓著。从建武八年到建武十六年,他先后率兵平定了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颍川桑中盗贼、琅邪等地的盗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
译文:
(2)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译文:
4.C署:写上,题写。
5.D
6.D平定颍川桑中盗贼在前,平定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在后。
7.(1)后适逢王莽失败,义兵四起,张宗便率领三四百名阳泉百姓起兵夺取土地。
(2)张宗带兵刚出发,而赤眉军突然到来,张宗和他们开战,把他们打退了,才得以回营,因为这诸将佩服他的勇敢。
译文:张宗传,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 王莽时,做本县阳泉乡佐。逢王莽失败,义兵四起,张宗便率领阳泉百姓三四百人起 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帝用张宗做偏将军。 张宗看到更始政治紊乱,便将家属客 居安邑。
后来大司徒邓禹西征,安定了河 东,张宗到邓禹那里后自己回去了。邓禹 听说张宗素多权谋,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偏 将军。邓禹军到了安邑,赤眉大军将至,邓禹认为安邑不足守,想带军队进而坚守城 邑,可是众人害怕贼人追赶,怕当后卫。邓 禹便把诸将的名字写在竹简上面,写明前 后次序,乱装在箧中,叫各人抽签。张宗独 不肯抽,他说:“死生有命,张宗难道是辞难 就逸的人吗?”邓禹叹息道“:将军有老亲弱 子在营里,怎么不考虑?”张宗说:“我听说一个兵卒尽力,百人不能挡住;万夫舍得死,可以横行天下。张宗今拥兵数千,承受大军的威力,何必马上料其必败呢!”于是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出发,张宗便督促军士,坚筑营垒,死守不退。邓禹到前县,听人议论道“:凭张将军的人力,挡百万之师,等于是把小雪投进沸汤,即使想尽力,也办不到 啊。”于是派步兵骑兵二千人回来迎接张宗。张宗带兵出发,而赤眉军仓猝到来,张 宗和他开战,把他们打退了,便得回营,于是诸将服其勇敢。等到回到长安,张宗夜晚 率领锐士入城袭击赤眉,被敌人射中两膊 之间,又转攻诸营保,被流矢所击,差点死去。
【《资治通鉴》文言文练习题】推荐阅读: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题09-09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09-26
划分文言文节奏练习09-30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练习07-04
七、八年级文言文习题09-20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09-26
文言断句练习二06-14
文言文07-26
文言文翻译10-24
文言文情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