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8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

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故:缘故,原因 10.B 11.(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 8.A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评论(1)| 7316

2013-08-24 20:49 热心网友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D)(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 亦 不 复 谈 /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2

读是学好文言文必要的一步。最好的读是带着思考读,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掉句读, 还文言文阅读的真面目。这样学生在点句读的过程中, 反复阅读, 反复思考,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会提高。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不能贪多, 但必须务得;也不能操之过急, 要让学生反复对比, 反复揣摩, 达到真正的理解。同时要注意:一、先选一些浅易短小的文言文, 然后逐步扩大篇幅。精选材料, 难易适中, 不能“难”得糊涂。二、所选文言文可以部分去掉句读, 让学生慢慢适应, 懂得点句读的方法后, 再扩展到选文部分甚或整篇。三、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方法的认可。选文要适合学生;教师不能把握话语权, 成为绝对的权威;课堂要营造出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让他们想说、敢说、争着说。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让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营造出美读的氛围。

第二步是联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 把刚开始不能理解的实、虚词以及句式画出来, 写到黑板上, 通过几遍的诵读会有许多实、虚词和句式被学生参悟出来。剩下这些没有参悟出来的实、虚词或句式让学生联系课文或现实生活中所运用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比较这个词古今字义的异同、语法的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讨论, 查字典, 翻阅有关书籍等等, 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但可适当引导。可以分小组, 看那一组讲解更详细、更易理解;可以让学生抢答, 看谁说的更准确、更全面, 甚至可以给小组或个人采取无限积分的方式, 增加他们 (他) 的后续动力。同时, 对实、虚词以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 使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三步是“思”, 即费思量。在全国十八套试卷中, 都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上海、福建、湖南三省市还针对文言文内容设置了八道问答题, 其中有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考查, 有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考查, 也有对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考查。因此, 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也要追求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也要注重分析文中之人, 体味文中之情, 感悟文中之理, 体悟文章之“雅”。不能就题讲题, 也要讲文章, 让故事更有故事, 让人物更加鲜明。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人物写评论,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探讨人物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让文言文阅读课堂成为古今思想碰撞、师生思想交流的“宝地”。也可以通过想象或创设情景把人物生动化, 成为写作素材。读写结合, 双轨提高, 提高文言文训练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3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沈括《梦溪笔谈》)

⒈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

B.乃为一简答之简要回答

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

D.俄擢三司判官提升

⒉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

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

⒊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

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

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

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

⒋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译文:

②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骏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昞,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昞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

太延五年,世祖平凉,迁于京师,为司徒崔浩所知。高宗践阼,拜著作佐郎;未几,迁著作郎。为任城王云郎中令,进箴于王,王纳而嘉之。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曰:“夫君之使臣,必须终效。骏实史才,方申直笔,千里之任,十室可有。请留之数载,以成前籍,后授方伯,愚以为允。”书奏,从之。显祖屡引骏与论《易》、《老》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暢。”又问骏曰:“卿年几何?”对曰:“臣六十有一。”显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而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六韬》之效。”

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显祖许之,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加伏波将军,持节如高丽迎女,赐布帛百匹。骏至平壤城,或劝琏曰:“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今若送女,恐不异于冯氏。”琏遂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从者酒食。琏欲逼辱之,惮而不敢害。会显祖崩,乃还,拜秘书令。

(选自《魏书》)

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宗践祚皇帝登基

B.必须终效 尽,全

C.臣虽才谢吕望逊于

D.骏与琏往复经年一年

⒍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进箴于王

会于河西渑池

以成前籍

敛赀财以送其行

琏不胜其忿

其孰能讥之乎

会显祖崩,乃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李敷写奏章给皇上,要求皇上先让程骏写完未完成的书籍,然后把程骏交给方伯调配。

B.皇上认为程骏只有61岁,与姜太公比起来,年纪很轻,不应该过早离职。

C.高丽王琏向北魏提出请求将女儿送来作妃子,显祖就派程骏出使高丽去迎接,临行嘱咐程骏要保持节操,维护尊严。

D.高丽王害怕将女儿送到魏国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就撒谎说女儿死了。程骏多次交涉,最终没有结果。

8.翻译下列句子。

①骏实史才,方申直笔,千里之任,十室可有。

译文:

②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 B (简:信;答:回复。)

⒉A (A.做,担任。B.是;就。C.代词,他,指代县吏;他,指代杜杞。D.才;正在。)

⒊D (A.错在“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此两人都不存在缺点。B.“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不是蒋堂做出判断的原因。C.错在“黄霸比君王次一等”,应该是“霸主比王公次一等”。)

⒋① 仆役如此不明白不顺从,那个县令可知是什么样的人了。② 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得到了蒋堂的信说:“那个县令果然是位治政强有力的人。”

⒌D (经年:多年)

⒍B (A.向;在。C.代词;副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D.才;竟)

⒎D (A错在“然后把程骏交给方伯调配”,应该是“然后再让他出去做官”。B错在“年纪很轻,不应该过早离职”,讲的是程骏比起姜太公来遇到皇帝的年纪很轻,希望程骏能更好地尽忠于皇上。 C错在“保持节操,维护尊严”,文中“持节”的意思是“拿着符节”。)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篇4

(2009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0分)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冯梦龙《广笑府》)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1)遣子入城市肉()()(2)谓子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2)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9.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2010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0分)于令仪诲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长厚:为人忠厚。④忤:触犯。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⑥十千:即一万铜钱。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如其欲与之()(2)既去()(3)盗大恐()(4)夜负十千以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9.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分)

(2011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②术:方法。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行者解衣下田()(2)气竭汗雨()

(3)谓农夫曰()(4)行者服而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0.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强化训练题

一、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9.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⑴屏人论事()

A.当门的小墙B.忍住C.退避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B.与“阴”相对C.外露的D.通“佯” 20.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小大之狱D.宋何罪之有 21.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2.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二、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三、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闻者咸叹异之(2)不服绵纩词(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2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2分)A.屡至其门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www.xuekewang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2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www.xuekewang王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六、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8.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楚庄王欲伐越B.此智之如目也 齐师伐我其家甚智其子

C.王之伐越,何也D.庄王乃止

无丝竹之乱耳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自见之谓明。

10.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

七、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东阳时始总角()(2)再遣信令还()(3)而太傅留之()(4)谢公语同坐曰()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八、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因起彷徨②尝暂寄人空宅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5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武王事之( ) (2)夙夜不懈( )

(3)乡之耕( ) (4)非忘其父之雠也(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客以闻伍子胥

B、圣人之于事 乡之耕

C、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搏其手而与之坐 退而耕于野七年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2分)

A.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 C.对比鲜明 D.纵横捭阖

参考答案:

(五)

16.侍奉;早;先前;同“仇”(4分)

17.D(3分)

18.伍子胥于是就礼贤贤能之士(下翻译出动词,意思基本正确),选练士卒。六年后,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国(介后),追击楚国的败军(北解释为败军)于千里之远。楚昭王逃亡到随,吴军于是攻占了郢都(补出省略的主语)。伍子胥亲自用箭射楚王宫(补出省略的主语),鞭打楚平王的坟墓三百次(正确翻译出鞭打楚平王坟墓事件)。(5分)(错一个倒扣一分,扣完为止)

19.成功是需要等待时机的。(3分)(能够引用第一句或者最后三个字都给分,在此基础上概括也可以)

高中文言文阅读讲解训练总结 篇6

文言文读文解题办法:

半懂不懂很正常。一靠积累二靠猜。根据已知猜未知。坚持读完,整体揣摩,由文猜段,由段猜句,由句猜词。找到题干,放入文中,前后联系,指向中心去做猜测和验证。切忌孤立看题,不放入文中思考。·译文要求:

对照直译; 能不加的尽量不加; 不该落下的绝不能落下;

省略的补上;

倒装的理顺; 语气要翻译出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篇【一】:

(一)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2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3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③日就圮毁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⑤因以告之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二)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 4

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匪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 5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

3、下列直接描写龙呜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l3、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译:(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译:6

(三)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7

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8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篇一答案:

(一)2、【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答案】A 3.【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D 4.【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答案】B 5.【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二)2、(3分)D

3、(3分)C

4、(3分)B

5、(6分)(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三)2、D

3、D

4、C

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9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篇【二】

【一)】《宋史·何灌传》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0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1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二】、《明史·熊鼎传》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2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13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三】、《汉书·汲黯传》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14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栗以赈之

B.上贤而释之

作《师说》以贻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高

D.尊庞于群臣无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15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篇二参考答案

【一】《宋史·何灌传》

4.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二】《明史·熊鼎传》 8.C 解析:延,延请。

9.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11.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16

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三】

10.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2.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13.(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 17

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7

青春语文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和学生一起建设充满激情的语文生活。作为青春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何才能激活当今孩子的语文生活呢?我的感受是:首先要让今天的孩子喜欢甚至迷恋上古老文化古老智慧。唯有这样,才能最终将传统文化的智慧转化为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活动。

喜欢传统文化及智慧的前提是喜欢文言文。

相信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文言文的魅力就在那里。其审美价值也好,实用价值也罢,永远都在。不会消失,不会被淹没。它们的端庄凝练丰富对于真正读书的现代人,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永恒的吸引力。古老的文言文,因其古老而极具魅惑。学语文学到一个阶段,走近文言和亲近文言是一种自然而然。所以,教文言文,不需要在故纸堆中去讨生命,而是应该赋予文言以生命。如何赋予?就是为文言文教学寻找最鲜活的生命场景,搭建最富有活力的生长平台,让孩子们的文言能力,被引诱出来,被激发出来。

我的方法,是带着孩子们“玩文言”:“玩读”“玩写”“玩思维”。

长期以来,我的语文学科的课程设计都是按照“三线推进”的思路建构的:三分之一时间学习课文,三分之一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比如《文言实验课本》《中华成语千句文》等等,三分之一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和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一、“玩读”——在新奇个性的诵读中培养对文言的感情

《文言实验课本》是我用得比较久的文言诵读实验教材,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编写,以“文言独立”、“层级推进”为指导思想。初一年级重诵读与积累、初二年级重美读与积淀,初三年级重自读与译注。

学生很喜欢文言诵读课。当一旦逃离了为了繁琐考试而学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怪圈,文言学习的魅力就凸显出来了。事实上,文言文中不仅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还珍藏了中国语言之美的全部奥妙。在诵读中,在吟诵中,那种古典之美直击心灵,真有游目骋怀的快乐!

比如我记录的一堂常态的文言诵读课:

《文言实验课本》中的《论语四则》和《世说新语》之《道旁苦李》。五则短小文言文,希望初一的孩子们能够当场背诵下来。

我自己在文言诵读方面是门外汉,但仍坚持带着学生诵读。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

我说,孩子们,咱们现在回到古代,成为古人,成为孔子。首先咱们是快乐的孔子,你看,他在自我表扬呢!

我示范读,用很自得的自我表扬的腔调。读得慢,摇头晃脑,自我陶醉。

孩子们笑,跟着我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也摇头晃脑起来。

读了几遍后,让孩子们读了一次白话文的翻译。只读了一次。

我的第二轮范读在“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三个句子上做了强调和夸张。然后边问边引导学生读;

“孔子为何不亦说乎?”

学生读:“学而时习之。”

“孔子为何不亦乐乎?”

学生读:“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称自己为君子呢,为什么?”

学生读:“人不知而不愠。”

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于是我连续来了好几个“王老师不亦说乎”“王老师不亦乐乎”“王老师不亦君子乎”

教室里气氛很好。

然后反过来,我读“学而时习之”,学生读“不亦说乎”。又想着法子结合当下情景造句,让学生不断抢着说“不亦乐乎”。

几轮下来,就滚瓜烂熟了。

第二则是“三人行”。

我说,孔子自我表扬够了,现在他开始表扬别人了。

读——先读文言文,再读白话文。

我让孩子们翘起大指拇,对着自己的同桌读背,对着我读背。孩子们都读笑了。我提醒孩子们脸上要有真心欣赏的表情,提醒他们读“必有我师焉”的“必”字要有对人性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还让他们把“三人”换做自己真实的同学名字再读再背诵。

教室里鲜花烂漫。

第三则“知之为知之”。

我说,现在,变换场景。开心的孔子离开了,严肃的孔子登场了。他在教训他的学生子路呢。

教训他啥?这次先让学生读了白话文翻译,然后才读文言文。

读这则孩子们的问题较多,主要是“诲女”老读错。

我让学生演读。自己先当老师,做出很多种表情动作教训子路,有气急败坏的,有循循善诱的,有慈眉善目的,也有凶神恶煞的。然后我做学生,规规矩矩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们分别想像着场景指手画脚用文言教训我。我均答:“弟子谨记!”孩子们很过瘾。

接着又分别请出几对孔子和子路,请他们想象情景“原音重现”。

第四则“温故而知新”融合在上一则中一并解决了我说,这可能也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和期望呢。教训了学生哪里够,还需要教方法给技巧。你看,孔子怎么说呢?这则简单,很快学生就会背诵了。

《论语四则》诵背完后,做了一个小结。然后请了一组同学依次上讲台背诵。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

最后是《道旁苦李》,还有十二三分钟的样子。

先让学生读白话文翻译讲故事,然后读一遍原文。接着我选读白话文句子,让学生迅速用文言文来回答。最开始是按照顺序来,然后打乱顺序,还是要求学生应对文言文。先可以看书,后边就不准看书了。这个师生配合的过程很有些激烈,我感觉每一个孩子都精神高度集中。

几轮下来,很大部分孩子能背诵了。

中途让孩子们用“不亦……乎”的句式评价王戎。用“三人行”的句子表扬王戎。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温故而知新”换成别的句子升华王戎。这个训练比较难,但还是有少部分孩子能应答。

下课前,请4位孩子上台背诵《道旁苦李》,有3位背得很好。

这些努力的效果出乎老师和学生的期待,但是这些努力大多数还是教学策略层层的努力,作为诵读远远没有进入语言规略的本身,因而我们今后要做的是深入到文言文语言内部训练诵读。比如轻读重读、停顿连接、缓读速读、强弱抑扬、起承转合等规律的摸索训练,甚至腔体共鸣、气息控制、咬字归音、贯口绕口等也要训练,字正腔圆、气韵贯通方能显示中华古老文字的魅力。

二、“玩写”——在多种活动中诱惑孩子们把文言用起来

语言作为工具,其意义就在于使用,只有积极使用语言才能让语言产生最大价值。作为文言写作的意义,除了可以快速认识文言的语言规律,还可以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我的做法是:

1.用“一句话文言创作”“微信播报”等难度较小但很有趣的形式来启动学生的文言写作,并将文言写作渗透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要求学生坚持写随笔,鼓励孩子们尝试文言片段的写作,要求一周至少有“一记”是用文言的。初一孩子的儿童文言文,也常常有趣作佳作诞生:

晨,校开学典礼,师长同学发言甚长,同学均腰酸背痛,行动亦难。后练习升旗护卫队队形,精神倦怠,犹如残兵,终狼狈归家。

一日,一儿戏猫,猫跃而鸣,时而抓挠,时而跳跑,皆乐也。

饭后,伏桌苦思一问题,忽闻一缕清香,抬头视之,鸡汤也。持汤之人,乃吾七十有余之祖母也。祖母曰:“汝读书久也,饮此汤以作休息。”吾起身称谢,一饮而尽。

吾师嘱余做文言日记一则,冥想苦思,不得一字,苦闷欲死,遂投笔就寝。辗转反侧,终难以入眠。

吾晚归家,途遇犬二,原母与子也,甚惧。恐犬母子以我为敌而咬手,遂小心翼翼,欲悄然离去。二犬未发现,乃成功逃离。

赤热炎炎似火烧,吾于屋独读书,忽见一物行于室。身白,两眸炯炯有神。此乃吾之猫也。后卧于吾枕上,睡去。

今将放假,全班无不翘首以待钟鸣。更有甚者手不释表,分秒必揪。钟终鸣,皆大欢喜。班主任正色曰:“不得动!”,遂叹息。

2.为班级修史,为自己立传。训练复杂文言记叙文写作,将文言写作和学校生活结合起来。

赵宏鸣自传

文赵宏鸣

吾自幼嗜睡,自号曰“睡神”。睡神之意不在睡,在于梦中之乐也。梦中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睡也。

某日,日上梢头,和风拂面,“睡神”出山也。顷刻,鼾声震宇,循声而来,“睡神”也。伏于桌,目紧闭,口翕张,悠哉游哉之态。众人皆惊,此人课上敢睡乎?师循声来,见此,大怒,呵吾立不得坐也。而睡意既来,有不睡之理,立亦睡之。师哭笑不得也。

睡能使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睡神”也。“睡神”谓谁?十二班赵宏鸣也。

赵宏鸣传

文周峰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身高大,体肥硕,气剽悍,因号“暴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游戏,不求甚解;每有胜,便炫技四处,欣然忘食。友置局而招之,屡技穷,则弊技使之。

性嗜睡,学业重而不常得,终日睡眼惺忪,喃喃自语,人不知其所云也。亲朋知此,恐其误学,百计治之,何哉?先生睡意愈浓。学终考毕,先生名列前茅,众人惊而先生晏如也。

赞曰:静默剑客,十年磨一剑;沉睡雄狮,一朝霸四方。

三、“玩思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

在教师圈里极容易流行有关当今人物的“仿《史记》传记”,这些出自“网络太史公”的作品,往往和当今热点人物有关,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信息资源,充分发掘这一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写作的兴趣。对这些资源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很好地了解认识《史记》的叙述思维,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对比思维是人的基础思维,我们应不放过任何训练对比思维的机会。

阅读下面两则《阎肃传》,完成两个作业:(1)选择角度对两篇“传记”进行对比。(2)在《史记》中寻找与这两篇“传记”最接近的篇目,进行对比。

阎肃传

佚名

阎肃者,冀州保定人也。十岁随父去乡,客居巴山蜀水,学于渝州大学,好曲乐,学未竟而辞作乐官。

肃在重庆,知忠烈事,乃为词,歌英烈忠武郎许云峰、江姐事,其曰《红梅赞》、《绣红旗》,其事虽在囹圄,然其志不挠,有正气焉,浩浩乎若长风击空,凛凛然若冰雪之操,虽皆身死,然若有不死者。呜呼,云峰、江姐之不死,乃肃之力焉。

肃貌不扬而多才,人称“全能”,尤擅做词,执笔时清思泉涌,吟哦间妙语云飞。曾为歌剧《江姐》作词云:“红岩之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文辞清雅,情意真切,一时家喻户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闻“阎词”。润之先生闻之大喜,传肃觐见,相谈甚欢。其时,肃仅三十有三

常人五十而知天命,肃五十而词作丰,且文风与世风同变,心意携民意齐飞。其词不以锻炼雕琢为工,但如天上浮云,随意飘摇而悦人耳目;且似山中小溪,自然流出而沁人心脾,堪称一绝也。所作《敢问路在何方》《说唱脸谱》,辞工旨趣,传诵一时。又曾以“赝品祸人”为意填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孰真孰假有谁知?”语句摇曳多姿,无人知其本意,皆以为言情也。

肃至晚年,壮心不已。戊子年地动汶川,肃已七十有八,心忧故土,请缨抗震,军中不许。肃闻十五勇士空降灾区,感慨系之,夜作《云霄天兵》云:“纵身一跃,雄鹰俯冲;五千余米,顷刻化作绚丽彩虹。”军中将士闻此曲,莫不踊跃奋发,迎难而上。肃公一人,可抵数万兵也。

庚寅年,军工团远赴边地巡演,肃请从,遭婉拒,怒曰:“吾虽双股难屈,犹可缓步,携马桶一只,何处不可往?”或曰:“肃公八十矣,不宜远行。”对曰:“吾乃八零后也,何老之有?!”众人笑之,叹之,敬之。

乙未年秋,有歌者忽言肃公仙逝,官媒多误转,后方知为谣传。

丙辰年正月初五,又闻噩耗,人皆不之信,以为再讹也,后各媒介报之,乃知其非伪也。

别史氏曰:“肃少而聪颖,老当益壮,词作入耳入心。世人误传其去,非咒之也,乃怜之惜之也。而今驾鹤西去,世人皆言其乘月华登天,为天宫作曲耳。可谓‘人间痛失娇子,天上喜获明星’。呜呼!阎公去矣,人间天上,必将清曲阵阵;噫嘻!阎公不老,千龄万龄,犹以高歌长生!”

阎肃传

刘黎平

阎肃,保定人,本名志扬,庚午年(1930)生,幼贫窭,七岁之武汉,九岁辗转至重庆,逢日轰炸,毁庐宅,几无所归。

肃敏悟,能学,十七岁入重庆大学堂,修工商,逢王师入渝,乃弃学,入军籍,为文士,度曲、赋诗、作戏、填词,皆能为。

肃之为人,能自下,虽曰文士,但诸杂事,皆身为之,若掌灯,若洒扫,若斥候,能自卑贱。尝赴高丽,为军前壮士讴歌度曲,识三军之壮,大有得也。

乙未年(1955),隶空政,始得肆其能,若大鹏行于空,恢恢然有余也。填词《吾爱长空》,铿锵雄壮,若龙行九霄,有万古羽毛之势,空军壮士闻而气沛,皆思报国,至今传之。

肃在重庆,知忠烈事,乃为词,歌英烈忠武郎许云峰、江姐事,其曰《红梅赞》《绣红旗》,其事虽在囹圄,然其志不挠,有正气焉,浩浩乎若长风击空,凛凛然若冰雪之操,虽皆身死,然若有不死者。呜呼,云峰、江姐之不死,乃肃之力焉。

初,为曲之真,肃乃自枷于红岩狱,饮食皆同囚,七日,乃曰:“吾知英烈之苦矣。”乃为词,故砼硁有金石音,动于天下,闻者莫不悲,莫不奋,莫不兴,至今犹然。

甲辰年(1964),伟人召阎肃,面许之,称之曰:佳。

肃短小,家贫,薪不过尔尔,父蚤死,乃赡其母及弟妹,故虽名于天下,然无妻。

将军惑焉,知有河北女李氏,大族也,撺掇媒妁,李氏曰:“惜其身短。”将军曰:“才不短。”李氏犹豫,曰:“且待之。”乃与肃游,数日,乃喜曰:“阎郎诚才子也。”乃嫁肃。肃甚惧其妻,虽为肴不甚了了,亦不敢言。

肃之长子,名宇,尝问其父:“严君才气,闻于天下,军中美人累累,何不得之?”肃曰:“小子,慎言,岂不惧尔母闻之乎?”

又谨于言,虽笔下千般锦绣,然言之讷讷,忠厚长者也,故无祸。

肃能为先王之乐,亦能为今人之乐。每有春晚,皆不可阙此公。

央视为玄奘西游剧,肃以填词为任,居室中,久不得其词,闷甚,乃寰屋而行,不已,儿女呼曰:“父之行走何疾也,地为之穿。”肃寤,乃填词曰:“问路兮何方,路在足下。”

此曲闻,亿民皆歌,今犹不衰。央视西游盛于今,肃有力也。

又谱《雾里观花》,那英歌,九州皆识。

肃有子女各一,皆成器,子为商,富。女机敏,为桥牌,虽朝公卿,亦乐与之戏。肃嫁女,婿宴饮不盛,夫家高堂不至,肃长子怒,然肃若无事,高饮赋诗,勉婿与女,其豪拓如此。

太史刘于阎公之曲,甚详焉,尝记幼时,表姊与其夫君相好,每夜无娱乐,二人乃携吾至县剧院观剧,其剧无非“洪湖”“红岩”,夜夜如此,太史刘为灯泡,闻此曲千百遍,昏昏眠,然其曲至今能诵。

阎公虽谨慎,然亦能为壮语,乙未年(2015),文艺大会,阎公起而对曰:“军中亦有风花雪月。”座中皆惊,闻何以?阎公答曰:“风者,铁马秋风;花者,战地黄花;雪者,楼船夜雪;月者,边关冷月。”座中皆与之。

晚岁,闻军中削伎伶,忽忽不乐,怅然曰:军中无歌,奈何?

丙申年(2016),阎公卒,年八十六,爵同上将。

通过阅读对比,学生会发现《史记》之所以被今人热仿,是对《史记》思维的当代认同与崇敬。学生也会发现《史记》“奇人——奇事——奇功”的叙述思维。“奇人”的讲述既是尊重人物,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奇事”往往写得节奏有张有弛,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奇功”表达了司马迁非同一般的历史观: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位人物都是不可忽视的,哪怕他对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也要写出他人生的价值。

对比分析还能养成孩子的分类思维的习惯,如从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为了对比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对比,既训练了对比思维,也训练了分类思维。将现代生活用古代智慧加以考量,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国学”进语文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

带领着孩子们“玩文言”,是把生活当做语文真正的土壤,相信古代经典是可以跨越岁月的种子,在哪个时代都能发芽,都能开花。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起死回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赋文言文以青春生命,给文言文以生活舞台,文言,便如一树一树的繁花,绽放在少年青春生命的枝头,活力焕发,万丈风流。

摘要: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所以,教文言,就是为文言文教学寻找最鲜活的生命场景,搭建最富有活力的生长平台,让孩子们的文言能力,被引导出来,被激发出来。

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8

夷陵县至喜堂记①

欧阳修

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②,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匽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欤。

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③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新吏舍。三年夏,县功毕。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然夷陵之僻,陆走荆门、襄阳,至京师,二十有八驿;水道大江,绝淮,抵汴东水门,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

注:①宋景祜三年(1036)五月,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因此也被贬为夷陵县令。本文作于作者初到夷陵时。

②鱐鱼腐鲍:鱐鱼,干鱼;腐鲍,腌鱼、不新鲜的鱼。③朱公:朱庆基,当时任峡州知州,欧阳修的上级。

阅读上面材料,回答文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鲍鱼之肆不可入 肆:店铺

B.始树木,增城栅 树:种植

C.三年夏,县功毕 功:事情

D.至岁满或自罢去 岁满:满一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邦君之过市

②句读之不知

B.①上父子而下畜豕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①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朱公于某有旧

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是朱公治理峡州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始树木,增城栅

②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

③三年夏,县功毕

④甓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

⑤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

⑥择其厅事之东作斯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二两段介绍了夷陵的概况,当地的出产,人民的风俗,由于夷陵地僻而贫,民俗俭陋,古籍《春秋》和一些诗人称它为蛮荆。

B.作者因罪来到夷陵,知州朱公与作者有老交情并且同情作者,在厅事堂的东面为作者兴建至喜堂,作者认为住在里面可以修养身心。

C.作者认为县令的地位虽然卑微,但负有守土安民的责任,所以应该记下当地的风俗变化和利弊,以便后来的人有所参考借鉴。

D.虽然夷陵位置偏僻,远离京师,但作者认为这里风俗朴野,出产鱼、稻,桔柚茶笋等,江山秀丽,处处可爱,不以贬谪为苦,和后来的《醉翁亭记》一样,文中虽有压抑之情,都是比较委婉地流露出来的。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

译文:

⑵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

译文:

【答案】

1.D(“岁满”在此处意思为“任期届满”)

2.C(两句中的“乃”都副词词,译为“竟,竟然”。A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助词,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中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前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在这里可以不译;后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D项前一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入对象,可译为“与,跟,同”;后一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入被动句中的施动者,可译为“被”。)

3.B(③句是说到景祜三年夏天,刘光裔治理其县的事情完成了,是结果,不属于朱公治理峡州的举措;⑥句是朱公为我建造住所,不属于治理峡州的举措。)

4.A(《春秋》中称夷陵为“狄”,只是诗人叫它“蛮荆”。)

5.

(1)贩卖货物的小商人出售的不过是干鱼、腌鱼等这些百姓喜爱的东西罢了,大规模经营的商人到这里都没有什么作为。

上一篇:学习心得先学后教下一篇:我的女生情缘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