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共8篇)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⑥按时:学而时习之。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2)涕:(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回放3:(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2)腰()(3)既()(4)袖()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â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
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
训练3:(200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训练4:(2004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④遂班军而还()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荀巨伯所行耶?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训练5:(2004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训练6:(2004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训练7:
(2005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训练8:(2005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谷年十有五()⑸是负义也()⑹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训练9:(2005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训练10:(2005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考查特点,复习策略
文言文阅读考查是语文中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同时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那么,中考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呢?中考文言文复习又该如何开展呢?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1)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用课内外兼顾,但以课内为主,课外为铺,课内文言文的赋分比课外文言文的赋分多。
(2)题型变化不大,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主要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注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把握,鉴赏评价和迁移拓展。
(3)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段主要选用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富有哲理的文章,侧重选择汉代以前的文章较多,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 文言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词、虚词、翻译、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应全部放在九年级,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如“之”“而”“以”“于”“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应在七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又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学生反映考试中看不懂,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失分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积累较少的缘故。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就应从七年级起,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同时,多让学生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因此,加强对文言文阅读三年备考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理有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对于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他们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出自身无穷的潜力,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传授文言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2)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文言文复习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应是概括、归纳、小结、补漏、提高,教给学生点线结合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言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积累法,重点词句贵在平时的理解掌握;教给学生答题法,文字表达重在语言的规范与全面;教给学生迁移法,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课内可找到蛛丝马迹,细节不容忽视。
(3)通过活动提高复习课效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剧表演能让昔日的历史重现,文言故事比赛让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文言试题设计比赛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能当老师。
3. 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三轮复习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1)第一轮复习———分册分单元复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重点放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的认识及训练上。在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课文要点,牢记重点实词、虚词。在复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重点,总感觉到课文篇目多,内容多,不易掌握且容易混淆,于是我们便想出了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难的问题。以下是引导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仅供参考。
②教师抓住课文文眼,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习。如复习《口技》一课抓住“善”字(精彩的场面突出善,观众的反应突出善,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复习《陋室铭》抓住“德馨”二字,引导学生从优美环境、高雅活动、志友雅士概括;复习《醉翁亭记》抓住“乐”字,概括出山水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复习《湖心亭看雪》抓住“痴”字,分析痴人、痴景、痴行;复习《曹刿论战》抓住“远谋”二字,分析曹刿的具体言行;复习《与朱元思书》抓住“奇山异水”来欣赏山之奇、水之异。
③引导学生认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分析题型的目的要求。教师把同一篇课文内容,不同年度、不同省市的中考题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训练。
(2)第二轮复习———分类分专题复习。目标主要是梳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加强文言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上。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对内容基本相同而感情、写法不同的文章作比较阅读。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②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
(3)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目标是重点突破文言文阅读难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策略的引导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开放性题目)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题目,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完满丢分的非常多。这一类题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生活来谈体验、感受、启迪,这类形式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结合实践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学生阅读后质疑,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质疑,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
一、命题特点
1.命题意图: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运用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能力,同时,所选文言文一般都注重思想性,不可避免地含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命题内容:既考察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又考察对文意的理解疏通,在此基础上解决一些问题。以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试题为例,文言文默写10分:考察了直接背诵记忆8分,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开放性默写2分;文言文阅读两小题,考查文言知识的题目是:“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明显是考查“妻子”“绝境”“无论”三个古今异义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的题目是:“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今年大致会沿袭以往的形式,要有新变化的话,可能会加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因为理解了内容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
二、应试对策
(一)落实基础
1.认真抓好文言文背诵篇目的背诵默写,抓好重点文章重点词句的解释、翻译和理解,将客观题的失分降到最低。
2.复习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学初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文章一篇篇的过,字斟句酌,全面把握;次要文章熟悉内容,观其大略,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第二阶段:学期中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比较与归纳,并把重点课文再复习整理一遍以加深印象;第三阶段:考试前抓重点课文做一些精选练习查缺补漏。
如果上面的安排能真正落实,应该能保证得分率。
(二)强化理解
1.理解词义应结合语境。对于考查文言知识的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去分析理解。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多义性,文言虚词语法意义也较多,如果离开语境就会做出完全错误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考查的往往就是特定语境中词语,它的特殊含义常为一些考生所忽视。比如2001年天津市试题,选文是《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应该解释成“驱赶、驱使”,是动词,而不能与“执策而临之”中的“策”混淆,因为在这句话里它解释成“鞭子”,是个名词。
2.认真对待翻译题。首先,要遵循“信”“达”“雅”三字原则。“信”即要忠实原文,“达”即文意要通达流畅,没有语病。在前两个原则基础上注意“雅”,即语言要有文采。考试时重要的是“信”和“达”。其次,应以直译为主。直译就是按照原句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方法难以表达原文意思的句子,我们才考虑用意译的方法。意译就是译出原文基本意思,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特点。再次,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词、虚词或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语。最后,灵活运用翻译的基本方法,即“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一般是“可留的留”,指与现代汉语用法无差异的保留语义;“该补的就补”,指省略了主要成分的文言句子应将该成分补充出来;“能删的删”,指一些只有语法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不翻译;“该换的换”,指那些要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文言词语要用现代汉语来解释;“需调的调”,指用意译方法翻译的句子往往要调整词语的顺序。理解了内容,掌握了基本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明确了以上原则和方法,翻译句子应会迎刃而解。
3.明确复习内容的侧重点。复习时注重以下类型的文章:①艺术成就较高的,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等;②思想性较强的,如《愚公移山》《岳阳楼记》《〈孟子〉二章》等;③有名言名句的,如《陈涉世家》《马说》《陋室铭》《爱莲说》等;④名著名人的新选篇目,如郦道元的《三峡》、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另外,也可结合时代特点,考虑如下主题的篇目:一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一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交流,如《记承天寺夜游》等。也就是说,应该了解每一篇文章可能的考点,做到心里有数。如果每一篇文章都理解透彻了,这应该不是难事。
(三)加强衔接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开始出现开放性试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一特点,同学们复习时还是应当注意加强课内外的衔接,而不能因为是复习课就放弃这方面的内容。做好对课外知识、能力的延续与拓展训练,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收集、辨析和处理能力。优秀古诗文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教材进行选择时尽可能地选择了很多流派、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如第一次选入了墨家的文章《公输》,先秦古文、骈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均有涉及,甚至连花间派、公安派这样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流派都选入教材,可谓兼收并蓄。对每一个流派、文学形式的特征和风格及代表作家作品,还有其中包含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以及每篇文章可探究的具体能力扩展点等,老师都无法在课堂尽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必须适时进行训练。
一是“面”的衔接。如苏轼,他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用狩猎场面和冯唐的典故,流露出他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记承天寺夜游》中借用月夜游承天寺所见美景抒发自己境遇坎坷的惆怅及淡泊宁静的情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中秋佳节对亲人的挂念之情,这些诗文综合起来,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东坡?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那种淡泊?联系陶渊明、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文,联系他们的遭遇和思想,同学们去感悟和体味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复习,文章就不再是单篇的文章,也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
二是“点”的衔接。比如,《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们可以想想,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它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问两个问题,我们的学习就和课外生活衔接起来了。
1、首先按课本年级来复习。3年6本书。
2、再次按文章内容来整合知识点。(游记——战争——人物——杂文)
3、最后找准重点,针对性做题。
近三年中考文言文篇目:
2011年《岳阳楼记》
2012年《陈涉世家》
2013年《与朱元思书》
2014年重点复习篇目:(整体复习前提下,重点篇目)
1、孟子系列:《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2007年已考
2、游记系列:《满井游记》(2013年大热篇目,但没考。)
《醉翁亭记》
《桃花源记 》
3、人物系列:《送东阳马生序》(重点)《五柳先生传》(结合《桃花源记》复习,重点对陶渊明人物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
4、战争系列:《唐雎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结合复习。
高考文言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是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的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二)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词义
即审察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cun)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解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三)联想成语推断词义
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如,要正确理解《涉江》中腥臊(so)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的意义,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这里薄的意义也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四)根据对称规则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对称句放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较难理解,但若借助之一整齐句式中词语的对应关系,就好推断了。贤和忠意思相近;用是被任用,这个意思显豁;而以对用,据此猜读,以应作被任用讲。
又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和达对举。若知道达义为得志便可推知穷义为不得志。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考说明》解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10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南京市2011年语文中考指导书》提出了2011年语文文言文命题的内容是:一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三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值及题型:
分值约14分,第一小题一般为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第二小题一般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分);第三小题一般是翻译句子(4分);第四小题一般是拓展题(4分)。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越明年 ...
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②自此指物作诗立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句读
例: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3、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4、盖 一 岁 之 犯 死 者 二 焉
5、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正确停顿前提:(1)正确理解句子含义,使朗读停顿与句译一致。
(2)弄清词与词在结构上的关系,再确定停顿的位置。停顿方法: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动词----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复习方法】①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②句中短暂停顿,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可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练习】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可以一战
五、文意分析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教师总结: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 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 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 难度大, 得分低。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准确朗读, 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 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 确定地理解文意, 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 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 总结规律, 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 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 (2014年湖北鄂州卷)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 / 齐地 / 方千里
B.盖 / 余之勤 / 且艰若此
C.后狼止 / 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 / 以五千里之地 /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 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 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 熟读精思, 辨清词义, 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 都不是诗句, 不存在对偶的问题, 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 (2014年广东卷)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 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 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 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 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1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 后一个“本”指根本, 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2要瞻前顾后,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1与现代汉语比较, 推敲文言词义。2分析字形, 引申文言词义。3利用成语, 类推文言词义。
例3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 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 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 解答此题, 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 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 辨析时, 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 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 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 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 可采用如下方略。
(1) 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 强化训练, 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 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 大胆表述, 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 要拓展思路, 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 (2014年江苏苏州卷) 下面哪一 个句子不 是倒装句 (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 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 据此, 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翻译“乙文” (林纾《湖之鱼》)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 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 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 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 形成句意, 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如果) 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 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 (多少) 呢?
例7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对本文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 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 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 仁厚孝顺, 礼贤下士, 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 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 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 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 而是指吕后, 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 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 (2014年江西南昌卷) 这篇文章 (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 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精要词句, 进行细节品读, 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 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 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 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 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 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 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 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 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 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反复进行记忆。
(3) 善用脑, 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 勤于动手, 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避免出错。
例9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积累链接:鱼儿, 是可爱的小动物, 《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 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 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 如果平时注重积累, 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 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 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尔远逝
例10 (2014年四川南充卷)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 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虽出自课内,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 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 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发现作者观点, 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 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 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对仗的工整, 音调谐婉, 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 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 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 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 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 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 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 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 我们先要读懂它, 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 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 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 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1归, 杀而鬻2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 使得至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 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3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1第:只管。2鬻 ( ) :卖。3茔 ( ) :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到, 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2)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 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 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 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只要搜索记忆储存, 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 (“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 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 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 第1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2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 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 听说 (他) 的人都害怕他。 (2) (他)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 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 然后拓展思路,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关 键 词】 积累;感悟;运用;赏析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重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整体上考查积累、感悟、运用、赏析四种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命题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备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积累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数取材于课内,少数取材于课外。课外文言文的选文一般比较浅显,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学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书下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释义等。
2. 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3. 文言句式的积累。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要着重复习。
4. 文言名句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必背古诗文50篇”。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背下来,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写错别字。
5. 文化常识的积累。这些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阅读中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如古代岁时节令、传统风俗、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史地理、官职衙署、天文历法、文化典籍、古代文体等,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二、把握要点,重视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翻译时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力争做到“信”“达”“雅”。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不要把解释当作翻译。尽管我们在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根据句子的主要词语来翻译。但是,不要简单地根据句中的解释来翻译,而要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的意思,如句式特点、文化常识等。
2. 注意词语的古今义。有些古今意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的考查点,需要在备考时进行整理和积累、牢固掌握、灵活翻译。
3. 注意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来进行翻译。此外,还要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复习的时候,在文义疏通的基础上,要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
三、利用诵读,培养能力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文章的停顿和节奏,揣摩文章的语气和文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工夫做到了,解答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就很容易了,理解和感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一种“循环巩固提高式”的训练效果比较好:第一步,以教材篇目为单位,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牢固掌握课文复习要点。第二步,以文言文专题试卷的形式进行练习。试题是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独立命制或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研制的,题型和难易程度尽量与中考试题接近,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三步,答疑式讲解。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养成独立探究问题的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第四步,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检测。一个阶段的复习结束后,以单元或整册书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检测。第五步,总结测试情况,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题量和答题时间要适度,不要因大量、枯燥的练习引起学生厌倦,致使复习效果不佳;试题尽可能以完整阅读题的形式出现,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样,经过不同层面的多次反复,学生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知识,而且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地。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部分分数高的考生,语文分数都较理想,所以积累和巩固文言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去解决考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 中考备战如何复习文言文[J]. 语文天地,2014(5).
[2] 张兴东. 中考文言文考点破解[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中考文言文复习】推荐阅读: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06-25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12-07
古今异义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资料11-07
中考必备文言文10-21
中考文言文主旨整理06-12
中考说明课外文言文09-29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11-19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06-01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10-13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展示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