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树一帜——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朗读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要求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教材里也写得清清楚楚,而且多数课文后边都有朗读训练。这都说明了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此简单论述一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一些较差的同学在朗读水平的提高中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摒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是走进文本最好的手段。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听老师一味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学生对老师的讲“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这样,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却没有效果,可谓功亏一篑,吃亏不讨好;学生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而朗读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挖掘蕴藏在文字中的感情,和作者达到共鸣,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笔者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反复诵读,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经常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朗读中,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大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记忆材料、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记忆功能,其中之一是运动记忆。运动记忆的特点是识记时较困难,但一旦记住,就能长久保持,甚至终生不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背诵的诗歌,名篇佳作,现在仍能脱口而出,背起来还流利如初。追忆起来,当时老师并没有强调背诵,只是在反复的朗读中熟记起来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索、理解和记忆。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此外,在学习课文时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让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就可以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朗读对记忆材料、理解课文的作用。总想方设法去抓好课文的朗读,收效较好。如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通过自己富含情感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个人读,大家评赏,比赛读,合作读,大家共勉等多种读书形式激励学生兴趣昂然地去参与朗读,让他们在多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内涵,达到熟读。在早读课上还要求加强朗读,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子女每日必读,每天都布置朗读作业,让学生回家读给父母亲听,让父母亲点评,让学生正确合理利用运动记忆,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大声朗读。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熟记的名篇佳作,更是如此。经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材料渐渐丰富起来,说话和写作时都能用上了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每次考试中,凡是经过反复朗读的很多重要章节、重点语句,学生都记得深,掌握得牢,失分很少。这些成效都离不开平时的朗读训练。

3 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传递情感信息,而且能触发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得到真切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通过范读和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摘要:朗读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训练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 可以培养语感,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体悟作者情感,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朗读,教学,学习,作用

上一篇:浅究铁路通信中接入网技术的特点与发展下一篇: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