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热情,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 使大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等基本的政治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接触到政治生活。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选取事关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带有轰动效应的社会问题, 进行重点分析引导, 如腐败问题、农民工问题、社会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等。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关注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国际国内问题, 如台湾问题、中美问题、中东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要克服大学生对政治的逆反心理, 克服他们喜欢根据偶然获得的片面信息发表与大众舆论相反的意见的心理和漠视社会主流思想, 抵制政治学习的心理。要引导大学生自觉的将政治热情转化为政治参与实践, 促使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特别是选举活动。只有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才能将政治融入大学生活生生的生活, 政治热情才能长久。

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其一, 教育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有全面、完整的认识,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采取简单的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的做法。教育者要在同党和国家对各历史时期的基本评价保持一致的原则上, 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其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曲折不能采取回避或全面否定的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历史时期虽然有过过激的或是弱化的现象,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的持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灌输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也是党和国家顺利渡过这些困难时期, 挫败反革命阴谋的深层基础。其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交流中疏导而不能堵塞学生的各种思绪, 让大学生在反思中自觉主动的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其四,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和复杂情绪有一定的把握, 运用科学的方法排除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培养他们理智分析知识的心态。

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帮助大学生克服偏激和好走极端的有效手段。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终极看法, 人们据以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 世界观区分为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 机械唯物主义孤立的、静止的看待事物,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个人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是科学的、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应该树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正确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实现目标的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才能在挫折中不悲观失望, 才能在封建思想、西化思想的迷宫中不迷失方向, 保持旺盛的社会主义激情。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更好的处理人生和社会中各种矛盾,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大学生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吸收, 是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大学生心理健康, 悦纳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完善自己, 培养出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硬, 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抵御青年期的动荡心理, 正确对待烦恼和苦闷问题, 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心理素质好, 才能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有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保持长期学习效率。

3 培养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改造对象, 而是有着自己理性、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能动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活动,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 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能主动接受改造, 克服对教育者的依赖性, 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克服言行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 主体性的激发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不是强制,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马克思主义认为, 内因是主要作用, 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着眼点放在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上。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 是发生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客体性教育, 认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采取单向灌输和压服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于取得效果。教育者与大学生作为互动的双方, 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大学生都不处于中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应该是主体间的“你”、“我”关系。教育者与大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共同从事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构建, 相互间互相理解, 积极影响, 教育者不埋怨大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 大学生也不认为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理解和对话中, 教育者与大学生主体间的观念交融, 思想与思想相碰撞, 心与心相交流, 相互激励和促进, 双方取得共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建立平等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地位,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需要的程度、产生这种需要的原因, 更要了解满足这些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满足大学生需要的过程中, 把受教育的外在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 引导大学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 由个体需要向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摘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本的是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提高受教育的综合素质, 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使自己有所收获, 在此基础上, 培养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

上一篇:绿化林业病虫害预警体系的构建与病虫害防治方法探析下一篇:南阳市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