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荐8篇)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从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国的本土文化, 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 从性质上说它是经过去粗取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流派, 并且吸收借鉴了佛学文化, 融汇诸多文化于一身, 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 包容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思维和具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包容, 对外来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长的态度, 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 是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 务实性。几千年来, 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 这一特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即是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务实的态度带领历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第三, 德育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德育为先, 强调扬善抑恶、育人品行, 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强调自然科学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 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在思想上向党和国家积极靠拢。然而,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点, 他们的思想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 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 是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 是关系到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 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大体健康发展,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冲击大学生的思想, 致使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 人生目标混乱, 有的甚至放弃梦想, 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 价值取向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 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提倡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生活中不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本位思想较重, 把个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 看重功利, 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 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 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心系祖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莘莘学子, 然而, 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处于“不损人”尽量“利己”这一层面, 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没有回报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 严重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第四, 诚信意识淡薄。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 缺失诚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很多学生考试作弊, 用各种手段骗取奖学金, 这些行为都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诚信意识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同样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以文化之力兴学子正气,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 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来源于优秀文化的积淀,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 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产生无所适从、不思进取的想法, 理想信念容易动摇, 因此,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中坚定信念, 锲而不舍, 勇往直前。

第二, 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 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意识, 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观, 这些可以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不懈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四, 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正确的诚信观。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的培养更为迫切。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意识, 强调人无信不立, 号召“诚心者, 天下之结也”, 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坚守诚信, 求真务实。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加以利用。然而, 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更贴近生活, 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 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渗透, 不能是一种强迫式的传授, 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渗透, 让大学生自觉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

第一, 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由浅入深,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阵地, 大学里的各种话剧社、曲艺或者戏曲社团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 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现其中的价值, 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二, 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基础学科, 例如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水平。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从教学主体入手, 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 使教师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时, 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 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和”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2-0033-05

On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armony”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Ming-se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im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Harmon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t is also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e cosmolog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dialectics of harmony actually fostering new things, the valu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 the methodology of peaceful execution, and the ideal concept of one nation. Harmony cultur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mo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o enhance theirnational self-respect and national pride and to build harmonious campus. So we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play the role of harmony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harmony”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一、“和”文化的内涵

论“和”文化,要从“和”说起。“和”字古体为“龢”,“龢” 左边“龠”像编管吹奏乐器,是小笙的前身,为形旁;右边“禾”是读音,为声旁。因此,“和”字本义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和。后来被不断引申,词义逐渐扩大,从自然领域拓展到人际关系、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各方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指凡事讲和谐、调和、中和。“和”文化即由“和”引申、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

(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是“和”文化的宇宙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地、天、道终究顺乎自然,依据自然。道之所以能生万物,因为道包含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生万物,而形成和。和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治理。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顺应规律,与自然“和”,天、地、人应紧密结合,相互为友,天人一体、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种整体观、系统论及大局意识,这种对天、地、人的视角和看待方式、思维方法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山水诗画、田园诗、国画等诗词歌赋画,文学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等学说都以此为其思想基础。

(二)和实生物、相成相济的辩证法

“和”是天地万物繁衍生存、发展不息的基础,和实生物、相成相济是“和”文化的辩证法。《国语》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产生新事物,完全相同则无法发展。不同事物互相作用而达到平衡为“和”,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只有量的增加而不能产生新事物。东汉王充曰:“天地合气,万物生焉,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与地在运动中“和合”,万物得以生长。宋代张载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一切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两方面相反、相仇、相互斗争,最终归于调和,万物不断产生、演化、发展。

“和”是多元统一的整体,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和实生物、相成相济才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

“和”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和”文化的价值观。荀子指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求一致却不讲协调。道家提倡修身养性,致虚守静,见素抱朴,净化心灵,达到身心之“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尚书》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以道德为本,先是和谐家族,后是和谐百官,再去感化其他的邦国,邦国和谐,最后民众和谐相处。总而言之,“和”是人自身、人际间、各种组织及国家间处世行事的准则。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承认双方的差异、矛盾为前提,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一味地顺应,无原则地调和,而是主动地、能动地相适相和,既尊重同一性,又保持特殊性、多样性,是差异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四)贵和持中、中和有度的方法论

“和”是个人伦理道德和社会治理的标准,贵和持中、中和有度是“和”文化的方法论。《礼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中”与“和”乃万物存在之本,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适度平和最可贵。孔子推崇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该是最高的道德了。北宋周敦颐曰:“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程颐曰:“若至中和,则是达天理。”清朝戴震曰:“中和,道义由之出。”

贵和持中、中和有度作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方法论,“中”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不偏不倚,既不过度、失度,也非不及、失衡,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中国历史上,贵和持中、中和有度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五)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

“和”是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是“和”文化的理想观。《礼记》“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描述了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世界大同,即人民相互关爱,各有所养,社会安定诚信,天下一家。《周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指天地阴阳相互作用而和谐,万物由此产生,圣人感化人心,百姓和谐,天下太平。《管子》“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认为畜养道德,民众和合,国家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被伤害。

“和”文化为社会、国家及“天下”描绘了一幅理想图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心平气和;社会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国与国讲信修睦,和平共处;各种文明协和万邦、融和相容,天下大同,天下为公。

二、“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和”文化已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并反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思维和行动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和”文化也发挥着诸多功能。

(一)“和”文化的化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易经》记“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圣人观察天象,了解自然时节的变化,观察社会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天下。化人是文化最古老最持久的功能,“和”文化亦如此。

“和”文化主张以“和”作为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以“致中和”为人格培养的目标,提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宽容,主张多样性。“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非攻”“兼爱”“礼无往教”“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即是上述思想的反映。提倡朋友间真诚相处,相互关爱,用博大的胸怀来接纳不同的人和事,尊重对方,尊重别人,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别人。“追求和谐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形成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待人处世讲礼仪、讲谦虚、讲宽厚的品格,形成温良、平和的性格特征。”[2]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群体和谐、协调的道德品格。这一思想对大学生拓展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甚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个人形象。

(二)“和”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主要是一种“哲学人类学”,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尤其如此,追求人的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

“和”文化从人的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入手反思人。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人的人文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超凡入圣、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提倡每个个体致力于做“内圣外王”式的人,反对人为物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观,“子钓不网,弋不射宿”、仁者爱人的博爱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恕”的忠恕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等即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同时,“和”文化提倡君子“志于道”,即君子以追求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真理为志向,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这些思想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和修养,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完善大学生人格,陶冶其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和”文化的稳定社会功能,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文化是整个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的思想基础,具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和”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规范了两千余年中国社会的运行,维护了传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我们要继续发挥这一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高校存在的师生、教学科研、多校区办学、后勤社会化、周边环境复杂化、学生心理、制度重建及利益重分配等各种现象都存在“双边”乃至“多边”关系的问题。从“和”文化角度讲,“以他平他谓之和”,“和”的先决条件是“他者”的存在,允许“他者”的存在并得到发展,才能达到“和”。因此,要尊重“他者”,乃至“第三方”存在的现实与多样性。“多样性是自然、社会、人类存在的基础,是自由的基础。允许多样性、尊重多样性、保护多样性、发展多样性,这是‘和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贡献,是‘和文化的重要方面。”[3]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重他人、宽和处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吸取“和”文化的智慧,尊重“他者”,理解“他者”,充分发挥高校各方面积极性,在师生之间、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树立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准则,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融合力,以人际和谐引领校园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四)“和”文化的传承载体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化发展、传承、进步的历史。“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核心,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4]。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归纳,具有传承载体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和文化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三大哲学派别儒、道、释分别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使之积淀、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5]儒家讲“中庸”,由“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扩展到“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人际、社会关系准则和方法,再至“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同世界。道家讲阴阳调和,着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提倡自然无为,修身养性。佛家讲“六和”,主张以人为本,众生平等,心灵解脱,心性和谐。“至宋明理学,儒、道、释三大和谐论实现了辩证综合,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人我和谐为手段,自我和谐为基础,儒、道、释三大和谐论整合为了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了对‘和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5]所以,“和”文化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历史。通过“和”文化的教育学习,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收并蓄,充分利用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由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对“和”文化吸收、弘扬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扬“和”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功能。

(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6]。文化自觉旨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发挥“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项功能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7]。钱穆在其著述《国史大纲》的扉页上写道:“凡读本书者,应先具备下列诸信念,第一,每一个自认为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都应该对本国的知识和文化有所了解,否则你不配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第二,所谓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必须附随着一个对这个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否则你所了解的那些知识不过是一些外国史的知识”[8]。当代大学生要下工夫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特别是哲学、文学、历史方面的经典著作,明智、鉴史、爱国。社会和高校也要努力营造氛围,把高校校园建设成为所有学生可以孜孜以求、思考人生的精神家园,可以发奋学习、挥洒才能的人生舞台。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产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才能树立对“和”文化的信心和“温情和敬意”,增强对“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大学生才能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履行历史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二)科学认识、批判继承“和”文化

发挥并应用“和”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坚持科学认识、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于其局限和不足,如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的培养、权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育等等要坚决剔除。毛泽东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供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9]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0]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党和国家的具体教育政策要求,进行清理、改造和发展, 忌照抄照搬,宜联系现实,加强说服力。与当今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相适应,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增强实效性。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倡导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精神,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要求,合理的功利主义、个人民主权利意识的正当,“中国梦”、民族复兴的大任等时代特点相结合。通过这种批判继承、结合现实和辩证思考,使大学生科学、独立、创造性地认识“和”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和”文化素养

作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和”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自觉将“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努力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高校要通过招聘、选调等多种形式,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年富力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和”文化相关的典籍、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对外关系等都可以反映“和”文化,都可以成为授课内容。无论是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重视教育教学技巧,将“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和”文化进行现代转化;要结合具体实际,从大学生当前思想、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提倡对“和”文化进行“心得式”解读,强调通俗化、现实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四)综合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和全球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使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设立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如BBS、微博、微信等,把“和”文化相关文字内容、历史文化作品、文物等知识以现代形式如漫画、动画、影视剧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和”文化的魅力。要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活动载体,创造“和”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如组织学生社团、学生会、班级,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日等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活动中,一要“引进来”,邀请优秀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关于“和”文化的学术讲座,邀请具有传统文化内容的话剧、戏曲、歌剧、综艺节目、优秀文化展览等进校;二要“走出去”,联系、利用社会“和”文化资源,例如联系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遗址、科研院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M].长沙:岳麓书社,1988:46.

[2]侯万福,孙万国.高校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观与实践路径思考[J].党史博采,2006(7):53.

[3]戴秋霞.从“和”的语源义看“和”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3(1):250.

[4]王殿明,路紫,刘景岭.我国“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体系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

[5]马璇.中华传统“和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

[6]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7]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8]彭林.大国发展的文化战略思考—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N].解放日报,2009-07-05(8).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10]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2014-04-29].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浅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篇3

浅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明确正确的恋爱态度、辨证看待失恋问题.

作 者:李蓓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年,卷(期):17(1)分类号:B823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教育 爱情 择偶标准 失恋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4

摘 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大学生党员整体形象是好的,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他们自身发展的不成熟,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探索新的途径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学生党员 党性修养 重要性 问题 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一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具体而言,党性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六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法宝。要求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这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建党治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党员作为党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建设,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一位党员都必须具备纯洁而坚强的党性。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代表,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私欲膨胀、以权谋私、贪赃枉法。[1]要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从基础党建做起,加强大学生党的政治信念教育、阶级觉悟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为每一位党

员披上“防弹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思想的滋生,克服党员队伍中种种不良现象。

(二)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

主义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政六十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切实加以解决。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基础党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提高学生党员党员党性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党的思

想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任何理论教育都应该从基层开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基层成员,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纷至沓来,高校党员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很不成熟,加之不注意入党后的自我教育,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部分学生党员对马克思理论只知皮毛,不注重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既无法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榜样,更不能很好的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的理论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 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随着发展人数的增多,也暴露出

了很多问题,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淡薄,宗旨意识较差。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一)入党动机利益化

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它的正确与否直

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2]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崇高的行为,需要对党充满至高无上的爱与奉献。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前存在严重的认识不清,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并没有在思想和理性的高度上真正解决自己为什么入党的问题,把成为党员仅仅看作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是就业的一个政治砝码,一旦达到目标之后就不再继续努力,把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理想、信仰等置之脑后,在工作中私欲膨胀,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无法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入党后不能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

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每一位党员在每天的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高校学生党员大由于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时间不长,党性觉悟还不高,再加上生话阅历较浅,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取心有所减退,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学习有所放松,无法做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一些正式党员功利主义思想较突出,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3]这些都对党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背离了党培育学生党员的宗旨。

(三)部分学生党员慎独自律能力差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坏事。它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视“慎独”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慎独”自律,端正形象,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一环。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客观上存在着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条件。有些党员干部就经受不住“慎独”的考验,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私欲膨胀,前恭后踞、阳奉阴违。

三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和措施

党性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过程。所谓知,即品德认知,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的理解与认知;所谓情,即品德情感,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去观察与评价周围的人与事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谓信,即品德信念,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谓意,即品德意志,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所谓行,即品德行为,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五个过程是一种内外互动的过程,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加强,就需要通过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努力、共同完成。

(一)党组织加强党员培养教育

学生党员能否都成为高素质的党员,最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其能否具备坚定的信

念。一种信念的形成,首先需要通过外部灌输形成认知,然后经过内部教育形成认同。党组织是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党性修养的熔炉。学校党组织培养教育指导工作做好了,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升华, 增强党员的政治鉴别力,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党动机教育,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端正

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是思想上入党的第一步。入党动机是否正确是衡量 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标准。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能为后续党员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党动机的隐性较大,从表面上很难发现一个人入党动机的纯与不纯,因此只能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表现来观察。从工作实际来看,大学生入党动机有正确的,如自觉型动机等;也有不正确的,如从众型、等靠要型和实用主义功利型等。[4]党组织要结合同学反映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入党动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人的工作,帮助那些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入党动机教育同时又涉及到了另一方面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人的知识不会与生俱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会自然生成。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更需要每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个人努力学习,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清醒,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只有学习先进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理论贯彻到实际中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性修养作为一种宏观概念,普

通群众多是通过周围党员的言语行动来把握其深刻内涵的。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可以较快的帮助群众思想上入党,提高党性修养。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对社会上舆论影响较大的先进党员事迹要及时开展学习,对学生身边的优秀党员要及时给予宣传、鼓励。

高校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时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5]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先进性教育活

动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带动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

扬正气。引导党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者、决策者,其一言一行对周边人员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从我做起,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信念能否转化为品质关键在于行动,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而言,党性修养的锻炼除了

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刻的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同时,要力促创新,增强实效性,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机制。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党

员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学校每年需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党支部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日常工作安排,制定整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建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把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给予及时评估,并且把它作为党员考评的依据之一。

第二,创新形式。党支部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

学生党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义务支教、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各类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有利于他们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员党性的增强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党的兴衰、民族的未来,要求各级党支部及党员学生高度重视。需要通过教育熏陶、榜样导向、制度激励、行为践行从知到行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最终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施珍宜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J]

[2]黎丽 李兆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思考 [J]

[3]陈姝 胡孝红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J]

[4]吴挺 葛万峰 甄晓霞浅议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 [J]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5

论文关键词:能力 培养 化学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培养能力方法和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非科学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技能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技能方法,对于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其次是标本、模型和图表,可供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还有教学中使用的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他们把观察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观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验证KMnO。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产物的颜色、状态,分析可能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准确、规范的记录。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质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质中最强、强碱性介质中最弱,他们会带着成功的喜悦获取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相互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熟练工,对一些特殊岗位,要求员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常的测定、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环保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治病、高质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适度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SO。、H。S、N0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因此,在讲解制备反应及检验物质的性质时,必须让学生设计如何吸收多余气体,而对于一些含毒物质砷、镉、汞等废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回收,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此,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以人为本,为企业的“三废”处理献计献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养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他们在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胜任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并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而能作出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利用图书资料或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再进行点评,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同时,按照课程进度,每一章结束后,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凭借课外书刊和资料,能够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职业或变换的岗位中,能够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得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劳动者。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6

企业安全文化, 就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 经过长期积淀, 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由决策层倡导,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满足广大员工安全与健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成就员工的内在价值追求, 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这是一个让员工对企业蕴育温暖感、成就感、自豪感, 进而激活其内因, 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激情参与其中、形成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 也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 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要想有效地提高我们员工安全文化素质, 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一、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

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 也是员工安全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例如“三违”现象的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素质低下, 而知识贫乏必然会带来行动的愚昧。因此, 应大力抓好三级安全教育和“四不伤害教育”, 一方面提高员工现有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也引导员工注意学习与自己岗位相关的安全科学知识。

从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员工的文化素质很高, 但实际接受正规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较少。其安全生产知识获得途径主要靠的是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和积累, 这就很可能把师傅和工友们不良的工作习惯也学习和继承下来, 而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 再用几十年前的安全标准和意识进行现在的工作, 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问题。

因此, 邀请技术、安全方面的专家进行讲课, 传授最新的安全生产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应该开展形式多样、员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技能比赛、合理化建议、零违章等群众性活动, 在公司网站上建立安全文化专栏, 宣传公司的安全理念, 传播安全生产知识, 曝光违章行为, 利用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设置永久安全警示标志等各种形式, 寓教于乐, 进行多方位的安全文化渗透, 引导员工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这对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是由每一个“我”组成的, 要明确地告诉员工, “我”在安全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我”的安全, 事关个人的生命与成长, 事关家庭的美满与幸福, 事关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自己的安全, “我”责无旁贷;对企业的安全, “我”义无反顾;对他人的安全, “我”有监督和帮助的责任;对他人的不安全行为, “我”有提醒和制止的义务。要使每个员工心里都明白, 安全为了“我”, “我”要保证安全, “我”是安全工作的主体。“我”的安全观念、安全习惯、安全行为, 构成企业的安全环境, 决定企业的安全水平, 影响企业的安全发展。任何一个“我”, 只要在安全方面存在问题, 都会变成企业的安全隐患。只有突出“我”的安全主体地位, 发挥“我”的安全主体作用, 强化员工的安全主体意识, 才是安全管理的精髓。

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应强调个人安全主体意识的提高, 要充分认识个人在企业岗位中的责任和义务。岗位是企业中安全责任的主体。个人服从于岗位, 在岗位上履行职务, 在岗位上承担责任, 在岗位上享受利益。因此要特别关注在一线工作的员工, 他们的人员素质、工作环境、设备状况等, 是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区, 也是安全生产教育的重点。比如基层车间实行的《检修班组安全作业程序》, 它明确了班长怎样布置工作、安全措施, 工作人员怎样去落实执行, 如何反馈执行结果。它是我们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一个尝试,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把安全文化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必备的素质

原总书记胡锦涛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对我们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全生产的重要, 每个人都知道;事故伤害的可怕后果, 每个人都不愿承受。可是,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 对安全掉以轻心?我们在各种媒体获得的接连不断的事故信息, 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事故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随时都有可能落下。不幸的是, 我们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它, 但却无法预测它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一场车祸放在全国几十万起事故中, 可能算不了什么。如果落到一个家庭, 那绝对是天塌下来的大祸。血的教训要求员工必须具备安全文化素质。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伤亡员工及其家属带来不幸, 也给企业、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健康安全必然要求我们的员工有“过硬”的安全文化素质。

在建立安全文化的过程中, 要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安全不是别人的事情, 更不是为了应付安全检查。安全管理必须像军队一样有铁的纪律, 执行过程必须铁面无私。我们的安全行为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 捍卫安全的意志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为实现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局面, 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遵章守纪必须从我做起, 安全监督也必须从我做起。要牢固树立“我要安全”的观念。安全重点:不违章工作。防护重点: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只有主观能动性要安全, 才能做到遵章守纪, 拒绝违章, “我要安全”才能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在安全工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每个人对安全的要求都完全合法, 但在满足要求的同时个人必须担负应有的责任, 才能做到让每一位员工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安全回家。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 安全就要靠每个人去创造, 去维护, 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 应该把安全责任意识作为清醒剂, 作为一剂良药, 贯穿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 使整个组织都能接受安全责任意识的滋润, 让安全真正成为企业内部各个组织、系统的一项日常行为原则。

当安全文化素质成为员工必备的素质, 安全成为企业员工的第一需要时, 创建安全文化所获得的巨大效益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三、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事故的“天敌”

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根除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和基础。我们以前常说:“人如果死都不怕了, 难道还怕困难吗?”对于安全管理而言这是不科学的, 人如果都不怕死了, 事故还能避免吗?不怕死的战士是好战士, 而不怕死的工人未必就是好工人, 不怕死就一定会出事故。反过来, 怕死, 警惕性就高, 事故就一定会少, 甚至能够避免事故。安全是科学, 违反科学规律的行为是一定会付出代价的。

1. 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拒绝违章指挥。

违章指挥主要是管理者不顾安全生产, 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而盲目指挥生产, 或强令工人冒险作业, 一般会酿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恶性事故, 危害极大。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 自然就要求管理者勿忘安全, 尊重人的生命, 敢于大胆拒绝违章指挥。

2. 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制止违章作业。

员工违章作业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青年人是否想过, 你的违章可能还要付出巨大的个人发展成本?如果因事故造成残肢断臂或其他残疾, 就会遇到找对象困难、升迁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试想有谁会用一个严重残疾的人去做高管呢?无知违章是因缺乏安全知识;失误违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娴熟或设计不科学造成的;故意违章是存在侥幸心理。员工之间常年工作在一起, 彼此性格、脾气、爱好等相互了解, 更能及时纠正违章, 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员工家属提醒和督促是控制违章作业的头道防线。

3. 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避免短期行为。

短期行为的特征是企业忽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以损害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避免短期行为除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合同约束外, 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 依靠员工同短期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保护自己安全合法权益。

4. 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督促隐患整改。

灾害并不在于事故本身, 而是对事故和隐患的麻痹思想, 同类事故的连续发生是没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所致, 事故源于麻痹便是很好的总结。当无法挽回的惨剧发生后, 即便处罚再严厉, 分析原因再深刻, 安全的口号喊得再响亮, 都已于事无补, 悔之晚矣,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抹杀已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也不能保证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更不能挽回已失去的生命。因此, 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重视安全, 多一些责任, 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前思”, 少一些“反思”;多一些“补牢”, 少一些“亡羊”。员工安全文化素质高, 就能发现和督促隐患整改, 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 做到警钟长鸣。

四、结束语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篇7

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念、行为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上的导向作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握大学生抵制西方的文化侵蚀的方向和力度。

第二,包容性原则。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树立平等意识基础上的包容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包容学生的一些非传统行为方式。以平等的师生身份、和谐的朋友关系诚恳相待,真诚交流,建立互信、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

第三,虚实性原则。网络既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这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渐进式的渗透为基本取向,在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等方面形成开放的教育大网络,以全球性的网络视野,学习其他国家道德教育的模式、框架、方法,利用网络平台,调整以往灌输性为主的教育方式,变成渗透性为主的新型网络教育,淡化学生被动教育的色彩,减少学生抵制情绪。

第四,创新性原则。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活动都应该打破封闭状态,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狭隘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更新思想观念,努力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的束缚,积极研究新情况。创造性地用马列主义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五,人本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在于赋予每个学生以科学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尊重学生人权和加强服务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改进和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互联网活动,净化社会互联网空间,为社会网络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学校加强对学生上网活动的管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网络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约束学生网络行为,将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氛围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培养、网络思想舆论引导和研判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和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主动融入网络、利用网络,而不是单方面地回避网络。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校园和信息化校园,根据技术的发展做好更新升级工作,将校园网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针对互联网上的一些敏感问题,组织发表正面理性的意见,引导上网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建立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预防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在校园网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引导学生上网自学和交流学习体会。规定学生上网时限和时长,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网上和网下学习时间。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发挥网络的引导、交流、服务、管理的功能,为学生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唱响校园网络主旋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建设,开设导向正确、丰富多彩、人人参与的网络频道,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利用主题网站和特色网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思政教育主题和特色网站应以引领校园和谐文化为宗旨,以占领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己任,将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四大功能熔于一体,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三是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反馈机制,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的距离。教育工作者通过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研制和推广,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研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或在各类教育软件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对教育软件使用者(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大学生在反复使用该类软件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软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这主要是对高校而言的,另一类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高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对实用软件而言,可以针对新形势下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操作和理论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人才队伍。双方在网上、网下都能坦诚交流,彰显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魅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大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应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准入关,建设一支包含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网络中心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及各校园网站站长在内的教育团队,全频道、全方位进入学生的网络世界和思想领域,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以适应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可以通过评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发挥名师效应;狠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教研,实现“网络教育实践出题目,网络教育科研做文章”的良性循环。在网络教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网络科研的新方法、新视野、新成果解决问题,提高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浅论庐山诗词文化 篇8

班级:7班学号:201001010745姓名:苏晨

一 简介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O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4。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二 有关庐山的诗词

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

首壮美的诗篇。魏晋南北朝时的诗人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鲍照、顾恺之、宗

炳、王羲之等,都有有关庐山的山水诗。仅唐宋两代,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

名诗人就有180余人。明清时期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则有330余人。

描写庐山的诗文很多,唐开元名相﹑诗人张九龄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入庐

山仰望瀑布水》等描写庐山瀑布的诗,而描写庐山瀑布最为有名的则是李白的《望

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真不愧为千古绝唱。苏东坡先后为庐山写了7首诗,最著名的是《题西

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居易游遍庐山各处胜境,发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赞叹,是名家中留下的吟

咏庐山的诗最多的人,约有17首。因此庐山被誉为“文化名山”,留有历史游览

作品4000多首,更是一座诗山。康有为在谈及庐山时曾说:“自太白、东坡以还,名士如鲫,佳句如林”。

简析《望庐山瀑布》与 《大林寺桃花》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

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庐山风景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

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

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

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

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

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

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

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

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

样写李白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

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

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白居易登山时已届

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

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

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

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而且在首

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

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

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

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

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

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

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

以转来躲去。不禁赞叹,庐山一角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两首诗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将庐山的奇美风景表现的淋漓

尽致,是描写庐山诗歌的极好范例。

三 诗词对庐山景观的影响

首先,从宏观意义上讲,文学艺术作为景观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古

今人们的喜爱,在旅游活动中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成为观赏的对象,或提

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情趣、启迪趣味,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那么文学艺术对景点也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提升

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第二、可以使旅游景点得到开发,第三、可以使旅游景点的审美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那么景观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不仅体现了以上所阐述的价值,也充分

而独特地体现了自身对景观所拥有的价值。景观诗词也可以叫做旅游诗词,是指

那些反应旅游景观和旅游生活的诗词。这些景观诗词语言凝练、富有韵味,既能

点出景点的精华又能深化景物内涵,能引起游客共鸣,获得情感或思想上的升华。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雅士游走庐山,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诗佳句。例如:李

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等等。这些诗词都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庐山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诠

释了庐山“奇、秀、雄、险”的景观意境。千古传颂的诗词佳句将庐山更好的展

现给世人,吸引了无数游客,来一览庐山的真是面目。这些诗词佳句也给庐山赋

予了无形的文化价值,使庐山朝着多个旅游价值的方位发展,以成为旅游资源中

上一篇:上汽集团财务分析完稿下一篇:征兵政治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