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及时提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设想,对改进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帮助。这门学科涵盖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新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教育中的核心基础学科,它的教学思想、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对未来的建筑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我们沿用至今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情况,虽然几经改革,但受限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现行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和改进。

在教学思想上,把美术作为建筑设计基础的主要科目,重艺术性,轻建筑的技术性和社会性;重图面表现而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对技能的训练成为无本之木。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手把手的“改图”,教给学生一些处理手法,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单一、封闭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改革培养目标

过去我们的培养目标过于规格化和单一化,一味地强调培养个人的美术基础,及对建筑基本常识的了解和基本构图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对建筑生成过程的探索和思考,大大制约了学生自己对建筑设计过程的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为基础,同时应加强基于建筑学的各类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应紧紧围绕学生建筑设计思维的培养

比较常见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依难易程度和渐进秩序设定的线性结构与从多个角度切入、各部分内容并置的单元式结构。前者是一种深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后者是一种广度教学模式,往往为高年级建筑教学所采纳。建筑设计基础作为一年级教学,更倾向于线性结构组成的教学模式。线性的教学结构中往往可融入多个单元结构,丰富了教学设置的调整空间。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索

学生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基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建筑制图表达,及墨线练习、水彩渲染等技法的课程学习中纯粹地去模仿教师提供的已有的完整作业和作品,可以只提供一个作品的部分成果,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应该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的设计过程为重点

建筑设计作品分析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建筑设计作品分析可以说是一种反设计,它是与建筑设计过程互逆的一个过程。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已经建成的建筑物质形式系统进行的一种有目标的分析。但是,由于某个建成的作品是设计者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后的成品,它是个高度综合的对象,所有与建筑相关的问题全部浓缩在这样一个成品之中,因此传统的看见建筑物就简单地分析其平面、立面、功能房间和体块的做法对于提高自身设计认识和设计能力帮助不大。

相应的,我们应该基于一定的视角从建筑生成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形成的原因,即为什么设计师会这样处理建筑,而不是用另外的手法。场地上或者什么特殊的因素导致了设计师这样处理建筑的某个问题。以及有多少种因素在方案的生成中起了主要作用。

这个验证的过程是设计分析的主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分析者得出对此作品的理解性的诠释。在设计过程中,对许多设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提取,一部分来自设计者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提取,另一部分主要的来源是运用“设计生成过程分析”的方法对优秀实例和作品进行认知,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建筑的设计过程应该是建筑设计教学环境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三)建筑智能辅助设计工具的适度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升级的应用软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巨大,职业建筑师们正利用各种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建筑教育必然要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设计课程,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彼此的关系,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绘图软件不熟悉的特点,教师可以推荐简单方便易学的Sketchup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从构思阶段开始介入,进行空间、形体、构造等多方位研究,由此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把握设计全过程。相比传统分阶段的模型制作更加节约时间,效率高,利于修改。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数字化设计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是一些学者指出的“数字鸿沟”,科技与情感、道德的割裂加剧,信息图像化,人文精神缺失,过分注重建筑造型与材料,求新求异,轻视地域与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既积极响应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精神建构,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学习技能,又始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以人为本地思考和解决建筑问题。

三、结语

建筑与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上述内容正是在笔者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及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初步的、正确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的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静.对“建筑设计基础”中建筑实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华中建筑,2010(06)

[2]韩晓峰,韩冬青.理解·策略——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与建筑设计过程的分析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8(09)

[3]刘京华,刘煜.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初步课教学方法启示[J].华中建筑,2009(0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学院】

作者:王玲 王继红 徐雅

第2篇: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设想。这个设想涵盖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尝试创建新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育改革;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思维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教育中的核心基础学科,它的教学思想、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对未来的建筑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我们沿用至今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情况,虽然几经改革,但受限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现行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和改进。

在教学思想上,把美术作为建筑设计基础的主要科目,重艺术性,轻建筑的技术性和社会性;重图面表现而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对技能的训练成为无本之木。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手把手的“改图”,教给学生一些处理手法,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单一、封闭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改革培养目标

过去我们的培养目标过于规格化和单一化,一味地强调培养个人的美术基础,及对建筑基本常识的了解和基本构图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对建筑生成过程的探索和思考,大大制约了学生自己对建筑设计过程的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为基础,同时加强基于建筑学的各类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

二、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计划 应紧紧围绕学生建筑设计思维的培养

比较常见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依难易程度和渐进秩序设定的线性结构与从多个角度切入、各部分内容并置的单元式结构。前者是一种深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后者是一种广度教学模式,往往为高年级建筑教学所采纳。建筑设计基础作为一年级教学,更倾向于线性结构组成的教学模式。线性的教学结构中往往可融入多个单元结构,丰富了教学设置的调整空间。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索

学生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基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建筑制图表达,及墨线练习、水彩渲染等技法的课程学习中纯粹地去模仿教师提供的已有的完整作业和作品,可以只提供一个作品的部分成果,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应该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的设计过程为重点

建筑设计作品分析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建筑设计作品分析可以说是一种反设计,它是与建筑设计过程互逆的一个过程。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已经建成的建筑物质形式系统进行的一种有目标的分析。

但是,由于某个建成的作品是设计者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后的成品,它是个高度综合的对象,所有与建筑相关的问题全部浓缩在这样一个成品之中,因此传统的看见建筑物就简单地分析其平面、立面、功能房间和体块的做法对于提高自身设计认识和设计能力帮助不大。

相应的,我们应该基于一定的视角从建筑生成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形成的原因,即为什么设计师会这样处理建筑,而不是用另外的手法。场地上或者什么特殊的因素导致了设计师这样处理建筑的某个问题。以及有多少种因素在方案的生成中起了主要作用。这个验证的过程是设计分析的主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分析者得出对此作品的理解性的诠释。

在设计过程中,对许多设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提取,一部分来自设计者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提取,另一部分主要的来源是运用“设计生成过程分析”的方法对优秀实例和作品进行认知,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建筑的设计过程应该是建筑设计教学环境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三)建筑智能辅助设计工具的适度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升级的应用软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巨大,职业建筑师们正利用各种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建筑教育必然要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设计课程,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彼此的关系,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绘图软件不熟悉的特点,教师可以推荐简单方便易学的Sketchup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从构思阶段开始介入,进行空间、形体、构造等多方位研究,由此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把握设计全过程。相比传统分阶段的模型制作更加节约时间,效率高,利于修改。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数字化设计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是一些学者指出的“数字鸿沟”,科技与情感、道德的割裂加剧,信息图像化,人文精神缺失,过分注重建筑造型与材料,求新求异,轻视地域与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既积极响应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精神建构,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学习技能,又始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以人为本地思考和解决建筑问题。

三、结语

建筑与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上述内容正是在笔者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及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初步的、正确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的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静.对“建筑设计基础”中建筑实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华中建筑,2010(06)

[2]韩晓峰,韩冬青.理解·策略——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与建筑设计过程的分析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8(09)

[3]刘京华,刘煜.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初步课教学方法启示[J].华中建筑,2009(0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学院】

作者:王玲 王继红 徐雅

第3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探索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解决机械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学生对设计任务重视不够、缺乏团队意识以及计算和画图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必要从课程设计的选题、过程跟踪、考核以及课程的教学方面加以改革,提出了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引入创新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以及考核方法的改进等建议,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创新 改革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n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practicum

HUANG Yongyu, LI Jiyua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 practicum ;innovation; reform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机械类专业开设一学年,近机类专业开设一学期。课程是以研究常用机构与各种机械传动装置及通用机器的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特点及其设计计算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先修工程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和工程力学等课程。通常在修完课程之后要进行2~3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设

计的一般规律,培养解决机械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系统或零件的类型,制定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其尺寸、形状、结构、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安全等问题,训练设计能力。同时,通过查阅、分析、计算、绘图等过程,学习正确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训练设计的基本技能[1]。因此课程设计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并且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都是齿轮减速器,要求学生完成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电动机的选型、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传动零件、轴的设计计算以及轴承、联接件、润滑密封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验计算;同时要进行机体结构及其附件的设计,绘制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并编写计算说明书[2]。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欠缺,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应付差事,对参考资料不加仔细分析,盲目模仿甚至照抄。尤其是在绘制装配图时在结构上完全模仿课程设计参考书中的图例,并未考虑自己的设计任务书中的要求,创新当然更是无从谈起;

(2)在进行轴的强度计算时将简化的力学模型图画错,或未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导致扭矩图、弯矩图错误,从而直接影响到后续危险截面的确定、结构设计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画图应当是和计算交叉进行的,根据草图建立力学模型,经计算后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反复校验,不断完善。而部分学生却将画图和计算孤立起来,甚至出现计算出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是两个结果的现象,失去了工程计算的意义,导致设计结果流于形式;

(4)对图样的表达方法以及工程制图中的相关标注理解不够,如在进行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等的标注时不针对自己的设计任务的工况要求,完全照抄样图中的标注,并非查阅设计手册之后确定的。在轴的结构设计时往往出现零件的装拆、定位等结构方面的问题。这就说明表明学生普遍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认识深度,在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和标准的查阅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尚未树立技术法规意识。

(5)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小组成员之间不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没有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个别小组的课程设计成了组长及部分组员的任务,其他人并未真正融入进去,照抄组员的设计结果,坐享其成。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课程设计的选题、过程跟踪、考核以及课程的教学方面加以改革,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鉴于课程设计与理论授课的脱节问题,可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始之初就将后续的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布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设计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关注,并且实现了设计与教学的同步。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的培养[3]。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多采用一些工程实例和动画、视频等,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为后续进行机构的设计和计算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和教师就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课程设计中的相当一部分问题已经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在后续的设计中就节省出了大量时间,克服了课程设计时间紧和任务量大的矛盾。利用这些节省的时间,学生可以在方案的优化和创新等方面多做工作,使设计结果更加经济合理。也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解答疑难问题。同时在结构设计和图纸绘制阶段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减少结构错误的出现,图面质量也可得以大幅度提高。

2.2 设计题目多样化

目前课程采用的设计题目大多是齿轮减速器,基本上能够符合对该教学环节的要求,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设计训练。然而,设计题目并未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实际上,不同的专业学生接触到的工程设备不同,各行业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各有偏重[4]。因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不再拘泥于减速器,提倡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兴趣是第一性的,而挑战又是良好的催化剂。如果选题充分结合所学专业,更加贴近实际和注重应用,势必将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选用各类机床的传动装置、卷扬机、捆钞机等进行设计。此外,题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如食品机械、包装机械、收获机械等,这些都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如果选用这些机械进行设计,必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欲望,而且这些机械的设计内容通常也都包含了齿轮传动、挠性传动以及轴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的设计。如此既保证了对先修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设计为我要设计,从而使课程设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引入创新方法

众所周知,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任何现代技术系统都是经过许多发明之后才确立的。创新方法决定了创新效率,传统的设计方法通常表现为“少慢差费”,要实现“多快好省”,则离不开创新。笔者所在学校将《创新思维与方法》作为专业课程纳入了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常态化普及推广,通过创新方法的普及,解决了省内相关企业的很多技术难题,申报并获批了多项专利,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兴趣,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机械工程学院部分毕业设计也结合了发明问题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创新方法的基本知识的介绍以及实例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惯性,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圈子,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大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综合训练,是应用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具体地对课程设计而言,可以灵活地指定题目,最好能结合工程实际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2.4 应用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等需要设计和绘图的领域。应用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已是相关专业大学生必备的技术了。AutoCAD是功能强大的交互式绘图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工程绘图软件。功能强大的大型参数化CAD软件有pro/Engineer、CATIA、UG、Solidworks等。这些软件以其先进的参数化设计理念和基于特征的实体造型而深受广大工程设计人员的欢迎。其操作简洁清晰,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思想与习惯,操作方便。具有零件造型、装配、生成二维工程图及仿真分析等功能,成为了三维机械设计领域中广泛使用的软件。在进行课程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熟悉其中的一个软件,为后面利用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做准备,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设计能力以及提高设计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采用这些CAD软件设计将无论在设计质量还是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的设计方法。通过三维CAD软件的应用,在绘图过程中会对设计对象的结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可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确定更加优化的方案,同时也避免了图纸上常见的错误。并且学生对这种设计手段更乐于接受,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对减速器而言,除箱体之外,其它零件的计算均有成熟的公式,可以在已知它们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计算,因而变手工计算为计算机辅助计算是完全可行的。在进行传动件的计算时可以采用优化设计的理念,即以体积最小等作为目标函数进行零件的优化设计,确定最佳参数。经过计算确定齿轮的各个参数,再完成轴的设计计算及轴承的计算和选型等。

2.5 完善考核体系,改进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的考核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制定科学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考核时要求学生提交减速器的装配图、轴和齿轮的零件图以及课程设计说明书,之后对这些文档进行评阅打分,再结合学生的答辩成绩给予综合评定。但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对设计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其中也不乏依赖别人,坐享其成者,导致评定的成绩缺乏公平和公正,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制定一套相对公平、客观的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评价和监管体系。指导教师可随时到现场进行提问和指导,尽力营造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照搬照抄,从源头上摒弃依赖组员的思想,使学生发扬合作精神,树立团队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1)正确利用现有设计资料,勤于思考,敢于创新;(2)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3)设计是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交叉过程,要养成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4)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设计任务。

3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设计活动。对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训练,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设计的流程,掌握和熟练应用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设计资料,认真分析现有方案的特点,吸取合理部分,开拓设计思路,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题的多样化、创新理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同时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这样必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设计的欲望,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溎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陆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 教学研究,2011,34 (3):51-54.

[4]吴茵,龙春光,华熳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 (2):98-99.

作者:黄永玉 李积元

第4篇:《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学专业 6学分18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坚持基本功训练和强调空间设计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间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其核心包括三大模块:建筑认知和表达、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建筑、建筑分析和运用。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建筑艺术表现力和空间构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基本功训练。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建筑理论包括: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空间构成基础、材料建构初步、外部环境分析、建筑设计入门。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穿在多个课程设计的作业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1)入学教育:引言 (2)建筑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建筑,人们是如何认识建筑的

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建筑师与环境

第四节:建筑学专业所学内容总述

第五节:建筑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3)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西方建筑基本知识

第二节: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

第三节:大师经典作品解读 (4)表现技法初步: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制图工具与使用要领(墨线线条练习)

第三节:表现技巧(徒手线条、钢笔画、水墨、水彩渲染等) 第四节:构图基本原理

第五节:建筑空间构成(模型制作等) 第六节:建筑识图(建筑抄绘)

第七节: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第八节:色彩基本知识(钢笔淡彩) (5)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第一节: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

第二节:任务分析和调查研究

第三节:方案的比较和研究

第四节:设计的深入与推敲 第五节:方案表现图

三、课程作业及教学要求

第一学期

1.认识建筑:

建筑概论,对本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介绍和要求

2.建筑表达与分析系列:

2-1.墨线线条练习:学习建筑制图、掌握制图仪器的使用方法

2-2. 建筑抄绘:学习建筑的基本表达语言,初步掌握建筑制图(平、剖、立面)的基本方法 2-3. 轴测图绘制:用墨水绘制建筑的楼层分解轴测图,使用平面斜轴测图(60度-30度) 2-4. 制作大师作品的模型:学习建筑图中各部件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2-5. 大师作品分析: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逐步深入地了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3.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一:

3-1.单一空间的划分与限定:对空间围合、分割、限定等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3-2.多元空间的冲突与组合:选择模型进行多种组合,寻求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3-2.空间构成的分析与表达:通过分析图等,总结与反思空间模型设计的过程、思路与方法 4.字体练习和钢笔徒手画(平时练习):仿宋字体与徒手画基本功的训练 5.水墨、水彩渲染系列(课堂辅导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5-1.调色色轮:学习裱制水彩纸和色彩基本知识,通过色轮训练水彩的调色 5-2.水墨渲染:初步掌握水墨的特性和平涂、退晕、“湿操作”等渲染技法 5-3.单色练习:通过建筑立面来学习色彩的冷暖、环境光影变化和材质表达

5-4.水彩渲染:训练整幅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现建筑空间和环境特点,要保证整体效果的协调

第二学期 6.建筑测绘:

学习建筑测绘的方法和实物图纸的对应关系,理解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7.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二:

7-1.空间形态的功能化训练:通过空间的剧情设计,初步确立了人-建筑在空间中的互动关系 7-2. 空间形态的具体化训练:确定结构方式和材料选择,把抽象空间以直观的形象展示 8.环境分析与设计:

8-1.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选取实际环境中的特定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性设计 8-2.内外之间——小庭院设计:练习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若干基本设计要素及其构成

9.材料建构训练:

初步认识“构造和结构”与材料的关系,学习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结合方式和设计方法

第三学期

10.小型建筑设计:

通过前期的对大师作品的分析,模仿和体现其设计的精华,学习和体会大师的设计手法。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内,设计出具有特质的活动空间,并组织好不同空间和建筑元素之间的转换与联系,使之形成富于趣味的空间序列。

四、课程的学时分配

每个课程作业平均按2-4周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难度和学习进度做适当调节。

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将传统的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建筑空间表现和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外,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难点:实践性课程需因材施教,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解决办法

1、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和研讨性教学等手段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师生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等开放式的教学,将建筑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我,相互之间尽最大可能的交流。

·现场实地教学,通过参观、调研,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使学生多动手,通过模型制作和电脑建模来启发创新,培养学生对材料和结构认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领域空间去创造。

2、强化通识教育

·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到思维训练,强化认识和分析能力 ·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研能力 ·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建筑初步》 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的涵意》 刘育东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

6.《建筑语汇》 爱德华·T·怀特著, 林敏哲、林明毅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7.《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美]诺曼·克罗、保罗·拉塞奥著,吴宇江、刘晓明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美]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直接发生—空间训练基础》 崔鹏飞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课程》 傅祎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5篇:2010《建筑设计基础(2)》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2)

课程代码:411017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 总学分数:7 总学时数: 112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 2010年11月 执 笔:林垚广

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入门课程之一,在《建筑设计基础(1)》的基础上,以身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视觉语言、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作为教学核心,强调对生活-空间-建造之间关系的关注,通过构成语言的训练、建筑体验与(价值/意义)分析、建筑元素与基本空间限定、小建筑设计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空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建筑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简介(英文):

As one of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year, this course regards the perception of the bod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rchitecture study, and puts visual language, building cognitive and (space) expression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series trainings, including visual language,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he value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the basic method for the space limiting, and a smaller building design, etc, the students will be train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pace and build, which will help them cultivate the correct architecture view and find the learning methods to gradually raise their spatial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for the further learning.

一、课程目的

1)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发展概况和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 2)掌握建筑体验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建筑设计过程,学习空间限定基本方法; 4)学习建筑图示方法,并进一步规范建筑制图。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单元一:视觉语言练习 (24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渐进的系列构成小练习,训练学生掌握视觉形式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对基本形式的理解能力,作为后续建筑分析表达的基础。

单元二: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40学时)

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重点在于: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建筑图示方法等。

主要知识点: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人--建筑--自然(地形、阳光、风等),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主体),尺度,建筑图示方法等。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以学校及其周边城市环境作为教学训练地点展开渐进式的现场教学与讨论,在城市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感知建筑、思考建筑;可以小组(4人/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单元三:建筑设计入门:小建筑方案设计(48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建筑方案的设计,在进一步训练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的同时,初步体会建筑设计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 (1)建筑设计过程(各阶段要求)

(2)场地体验与分析(场地特性及其呈现:图示/模型/1:1现场制作) (3)空间(存在/潜在)价值分析 (4)行为与空间限定 (5)材料与空间

(6)方案分析、比较与综合 (7)设计表达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基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现场体验的重要性,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认知出发,通过渐进式系列课题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学习方法和空间认知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一) 现场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现场体验在建筑学习中的首要地位。通过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体验、讲解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观察和思考建筑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作为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

(二)理论讲授

作为建筑学习的入门课程,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课堂授课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务求清晰明了、形象生动。

(三)系列作业

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体验、分析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按任务书要求提交作业成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作业讲评活动。

(四)课外阅读

在现场体验和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阅读,以积累专业基础知识。 (五)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评成绩:课堂纪律占10%;系列课程作业占9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美术(1)、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1) 后续课程:建筑设计A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田学哲 主编,《建筑初步》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2](美)保罗·拉索 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制图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程大锦 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2](美)肯特C布鲁姆 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

[3](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4](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6]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 [8]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德)海诺·恩格尔 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1]金方 编著,《建筑制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注:

1、“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2、“适用专业”按招生简章填写;

第6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编号:02020006S 课程设计学分:2 课程设计周(时)数:2周 授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指导方式:讲辅

课程设计适用专业:近机类 服务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服务课程编号:02020006 服务课程讲课学时:88 服务课程学分:5.5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它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近机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为今后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4、学生应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5、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了事。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安排

1、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

1 设计计算

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进行传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轴、轴承、键等。

2 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根据上述设计计算,绘制传动件等,设计轴上其它零件和减速器机体及附件,标注尺寸。要求只绘制装配图的主、俯视图。

3 绘制装配图

除绘制草图内容外,绘制装配图的侧视图,编写技术要求,对零件编号,填写明细表及标题栏等。

4 绘制零件图

选择所设计减速器中任一轴和齿轮进行绘制。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 5 编写设计说明书 6)答辩

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 1 草图 1张(A1坐标纸) 2 装配图 1张(A0图)

3 零件图 2张(A3图,传动零件轴和齿轮各一张,鼓励用计算机绘图) 4 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为来源于工程或生活实际的机械传动或简单机械(比较成熟的题目是以齿轮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题目应多样化,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也可自拟课题,但须经指导老师审定后才能作为课程设计题目。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应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情况等,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具体评分办法如下:

平时成绩 (出勤、态度等) 10%

四、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名称 设计计算 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绘制装配图 绘制零件图 编写设计说明书 答辩 合计

说明书 30% 学时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图纸 40% 小计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答辩

20%

第7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10049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 学时数:90 学分数:5 执笔者: 谢斌 编写日期:2013年6月 审批者: 审批日期: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是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基础。

2. 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结合各种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必要的基本训练,为顺利地过渡到学习专业课程及进行机械工程现场的技术应用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应在学完《机械制图》课程和《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课程开课一学期以后开讲,可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并为《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模具设计》、《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立感性认识,面授课应尽可能为学生演示各类典型机构及其运动情况。

2.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1)习题课和课堂讨论

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程中重要的繁难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计算技巧,指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

习题课的方式可以是讲典型例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和步骤。

课堂讨论比习题课更进一步,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复杂的、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剖析、归纳、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判断,启发同学进行新的探索。

课堂讨论的课题必须明确,学生在讨论前要有准备,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归纳。

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内容、方式、时间均由辅导教师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可以参考学时分配表中推荐的学时。

以下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内容可供参考: l、轮系的识别和传动比计算;

2、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3、齿轮传动的结构选用和强度计算以及参数分析;

4、滚动轴承选型与组合设计。

(2)实验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能训练学生某些有关的实验方法、能力、测量技能,养成踏实细致、严谨认真的作风。

实验前,学生应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要求和内容,实验后要填写实验报告,并由实验指导教师批阅,评定成绩。

实验项目:

l.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2学时) 要求:掌握一般平面机构的测绘技能,验证机构运动是否确定,巩固和扩展对机构结构的认识。

内容:选择一至两种实际机械模型,顺序测量各运动副间的相对位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另选二至三种实际机构或模型,徒手绘制机构示意图。计算上述实物或模型的机构自由度,,并验证其运动是否确定。

2.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2学时)

要求:观察用范成法形成渐开线齿廓的过程,齿廓根切现象及变位修正后获得的齿形,理解范成原理,分析和验证根切原因和修正后齿轮的尺寸变化。

内容:用渐开线范成仪模拟范成加工过程,先后“切制”(绘制)出标准齿轮齿廓和变位齿轮齿廓,在图纸上要绘制2~3个完整的齿形,按要求分析和比较这两种齿廓。 3.轴系结构的观察(2学时)

要求:通过轴系结构的观察分析,理解轴、轴承、轴上零件的结构特点,掌握轴系结构设计要求。

内容:通过对减速箱中典型轮系结构的观察,绘制轴系结构草图,测定和标注各部分尺寸,分析轴头、轴颈等各部分结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简单的机械传动设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学会查阅技术资料,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课程设计的题目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能满足教学要求,符合生产实际,建议采用能包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部件,如减速器或简单机械传动装置,一般选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宜,有条件的也可选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或单级蜗杆蜗轮减速器。 2.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传动装置的全部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a)设计准备

阅读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内容和步骤;通过对减速器的装拆了解设计对象;阅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初步拟定设计计划。

(b)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根据任务书中所给参数和工作要求,分析和选定传动装置的总体方案;计算功率并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转矩和功率;画传动装置方案简图。

(c)各级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各传动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尺寸,一般包括带传动、联轴器、齿轮传动(或蜗杆蜗轮传动)等。一般应先计算箱外传动件(如带、联轴器),后计算箱内传动件。

(d)减速器装配工作图的结构设计及绘制

分析和选定减速器的结构方案,给轴系结构及箱内、外与其有关部分;选择减速器中受力较复杂的一轴及其轴上零件,校核轴、键和联轴器的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轴的校核按弯担合成强度计算);进行轴系、箱体及其附件的结构设计,箱体附件一般应包括窥视窗、油标、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装置等。底图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并修改。标注必要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写出减速器特性、技术要求和零件序号,编写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

(e)零件工作图的设计和绘制

零件工作图一般选轴和齿轮,尺寸和公差标注及技术要求应完整,绘制齿轮零件工作图应有齿轮公差表。

(f)加深和完成减速器装配图

(g)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应包括文字叙述、设计计算和必要的简图,在说明书每~页的右侧应单独写明有关计算结果和简短结论(如:“ m=3”、“满足强度要求”等等) (h)设计总结和答辩

课程设计集中在两周内完成。设计完成后进行总结、验收,必要时应单独考核并评定成绩。 3.学生设计工作量

每个学生应完成减速器装配图一张(l号或0号图纸),零件工作图2 张(按1:1比例绘制),设计说明书一份。

四.特殊说明

l.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媒体有文字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录像带、课程设计指导书。主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应系统地介绍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书为辅助教材,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学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录像带主要征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形象教学为主,并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征对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参考图等。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课程教学内容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它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绪论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部分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Ⅱ。教学内容

机器及其组成;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研究和设计机构的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平面运动副和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手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面运动副

运动副的概念;自由度和约束条件;运动副的分类。

第二节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第三节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Ⅲ、教学建议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一些典型机构的实物或模型,如缝纫机机头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掌握好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本章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完成实验一。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第二节 铰链四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

第三节 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平面四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

第四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急回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

第五节 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1.接连杆的预定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2.授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各种四杆机构的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过程中可联系学生在生产劳动中碰到的实际机构,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也可组织学生到牛头刨床或插床等有关机床旁进行现场教学。

第三章 凸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

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及应用;凸轮机构的分类。

第二节 凸轮的轮廓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确定凸轮轮廓的基本依据;凸轮与从动件的运动关系;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2.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3.偏置从动件盘形凸轮; 4.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第四节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滚子半径与运动失真;压力角及其许用值;基圆半径的选择;偏距的大小及其方位:从动件导路尺寸对传动的影响。

第五节 凸轮机构设计的其它总问题

常用材料;凸轮的精度要求和加工方法;凸轮在轴上的固定方法。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是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这也是其它盘形凸轮轮廓设计的基础。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只作简介。

第四章 直齿圆柱齿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以及渐开线的性质和渐开线齿廓啮合特点;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圆柱齿轮传动规律,齿轮加工原理和根切现象。了解变位齿轮和变位系数的概念、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齿轮机构的特点;齿轮机构的类型。

第二节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第三节 渐开线齿廓

渐开线的形成和性质;渐开线的数学方程式;渐开线齿廓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啮合的特点。

第四节 渐开线齿廓各部分的名称和几何尺寸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第五节 渐开线标准在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与啮合角:连续传动条件。

第六节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和根切现象

齿轮的加工原理;根切现象与最少齿数;公法线长度与分度圆弦齿厚。

第七节 渐开线变位圆柱齿轮传动 1.概述

*2.变位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角和中心距 *3.变位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4.选择变位系数的基本要求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几何尺寸计算为重点,变位齿轮传动只作了解。带*的部分为选学内容,不作基本要求。

第五章 其它常用齿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特点和传动性质,掌握其主要几何尺寸计算,理解当量齿轮的概念,掌握当量齿数的计算。掌握圆锥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理解当量齿轮的概念,掌握当量齿数的计算。了解蜗杆蜗轮机构的特点,掌握其主要参数的几何尺寸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齿廓形成与啮合特点;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轮与当量齿数;公法线长度和分度圆弦齿厚。

第二节 直齿圆锥齿轮机构

圆锥齿轮机构的类型和传动比;几何尺寸计算;当量齿轮与当量齿数。

第三节 蜗杆蜗轮机构

蜗杆蜗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蜗杆蜗轮机构的特点;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第六章 轮系和减速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减速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和应用。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轮系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第三节 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行星轮系的组成;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第四节 复合轮系的传动

第五节 减速器简介

减速器的主要类型。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选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为重点,可针对传动比计算上一次习题课。减速器简介一节可结合减速器的装拆实验进行教学。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间隙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棘轮机构

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第二节 槽轮机构

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Ⅲ.教学建议

通过应用实例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尽可能提供上述机构的实物、模型或进行现场教学。

第八章 键联接和销联接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联接和联接件,健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平键联接和花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联接和联接件的概念、类型。

第二节 键联接的类型松键联接;紧键联接。

第三节 平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尺寸选择;强度校核。

第四节 花键联接花键联接的特点;花键联接的类型:花键联接的选择和强度校核。

第五节 销联接销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普通平键联接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乎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运用于课程设计中

第九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螺纹的类型、主要参数和标准,掌握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和应用,了解螺纹联接件的种类和标准,掌握螺栓联接的设计和强度计算,了解螺旋传动的应用和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螺纹的形成、类型和主要参数 螺纹的形成和类型;螺纹的主要参数;常用螺纹。 *第二节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锁和效率 1.矩形螺纹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螺旋传动的效率,螺纹的自锁。 2.其它螺纹

第三节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联接件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螺纹联接件。

第四节 螺纹联接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螺栓联接的预紧;螺栓联接的防松;螺栓联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第五节 螺栓强度的计算 1.普通螺栓的强度计算。

(1)松联接

(2)紧联接;只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联接;受预紧力和工作拉力的紧螺栓联接。 2.配合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第六节 螺旋传动

螺旋传动的类型和应用;螺旋传动的计算。

Ⅲ、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放在螺纹联接方面,螺旋传动部分只作简单介绍。讲授螺纹联接件时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标准和规范。

第十章 带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以及三角带的标准,理解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滑动分析,掌握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带传动的特点和类型;三角胶带的构造和标准。

第二节 带传动的基本理论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传动工作时的应力分析;滑动分析。

第三节 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带传动的设计准则;单根三角胶带所能传递的功率;三角胶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三角带轮

带轮材料;带轮结构。

第五节 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

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

Ⅲ。教学建设

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是本章的重点,也是生产实际中经常遇到的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同时,对于带传动的特点、受力分析、应力分析、滑动分析以及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概念也要充分理解。

第十一章 链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滚子链的规格和主要参数。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链的类型和应用。

第二节 滚子链和链轮

滚子链的规格;*滚子链链轮。

第三节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主要参数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只要求学生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对于链轮的结构、链传动的运动特性等内容可不讲或作简单介绍。

第十二章 齿轮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了解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掌握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

第二节 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第三节 圆柱齿轮传动精度简介

精度等级;齿轮副侧隙;精度等级与齿轮副侧隙的标注。

第四节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的许用应力;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五节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圆柱齿轮的结构设计。

第六节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圆锥齿轮的结构设计。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为重点,应讲清它的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对于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的计算公式只要求学生搞清各符号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不要求公式的推导。关于齿轮的结构只需讲解其类型和应用范围,而各部分尺寸的确定则不必详细讲解。

第十三章 蜗杆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掌握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了解热平衡计算的目的和计算方法,了解蜗杆蜗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蜗杆蜗轮的材料;蜗杆传动的制造精度。

第二节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受力分析;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蜗轮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蜗轮的许用应力;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三节 蜗杆传动的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蜗杆传动的效率;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第四节 蜗杆蜗轮的结构

蜗杆的结构;蜗轮的结构。 Ⅲ。教学建议

本章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受力分析为重点,对蜗杆传动的效率和热平衡计算仅作一般介绍。

第十四章 轴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轴的分类,了解轴的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和要求,掌握轴的强度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轴的功用和分类;轴的材料:轴的设计要求和一般设计步骤。

第二节 轴的结构设计

轴的结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轴的结构工艺性;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第三节 轴的强度计算

按扭转强度初步计算轴径;按弯扭组合核核轴的强度。

第四节 轴的刚度计算简介

第五节 轴的工作图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为重点,而轴的刚度计算和轴的工作图只需作简要介绍。在讲授轴的强度计算之前,可先让学生复习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典型轴系结构。

第十五章 滑动轴承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材料,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滑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滑动轴承的摩擦状态。

第二节 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和结构

向心滑动轴承;推力滑动轴承。

第三节 轴瓦和轴承衬

轴瓦的结构;轴瓦的常用材料。

第四节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计算准则;向心滑动轴承的校校计算。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只需作必要的简介,介绍的重点是非液体摩擦向心滑动轴承的校校计算。

第十六章 滚动轴承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掌握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理解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滚动轴承的构造;滚动轴承的类型;滚动轴承的代号。 第二节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第三节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第四节 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额定寿命、额定动载荷和寿命计算公式;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向心推力轴承的轴向力。

第五节 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

第六节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轴承的轴向固定;轴的支承结构型式;轴的轴向位置调整;滚动轴承的配合;保证支承部分的刚度和同轴度;滚动轴承的装拆;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 *第七节 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和尺寸选择为重点,而寿命计算是尺寸选择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讲授,最好能安排一次习题课,帮助学生掌握好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仅作一般介绍。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应当足够重视。

第十七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用联轴器的类型和特点,联轴器的选择、标记方法;了解常用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

第二节 常用联轴器

联轴器的分类;常用联轴器的构造和特点;联轴器的选择;联轴器的标记方法。

第三节 常用离合器

操纵式离合器;自动离合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教学中着重分析、介绍套柱销联轴器的结构、特点、标记和选择方法以及万向联轴器的运动特点,其它内容只作简要介绍。

二、教学媒体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及学习指导书三位一体模式,三个方面总体设计,相互联系,充分体现远距离多媒体教学体系的特点。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教材内容符合本大纲的教学要求,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涉及生产实际、感性知识、形象思维等方面,必须要有录像教材来补充。

录像教材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规纳,重点、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现场教学,动化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

学习指导书主要包括:

(1)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示和自我测验题;

(2)课程设计要求;

(3)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文字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自学即可掌握,有的内容则要通过录像教材综合自学才能掌握。学习指导书可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各章节的内容,完成习题和实验等。因此,学生可在没有面授教师的情况下,通过自学,看教学录像带,做习题,做实验,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本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课程设计,考试考查等。 1. 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幻灯教学录像片等手段,并采用电子教案, 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 (3)计算机的应用 (4)对外语的要求 2.教学辅助资料

机械原理录像,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库,机械原理CAI教学软件,机械设计CAI教学软件 3.实验环节

(1)实验要求:学生分5人一组,依据实验报告要求,方法,步骤,每人动手自己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判定成绩。

(2)实验内容:机构简图测绘,带传动的效率的测定,齿轮范成法,轴的组合安装。 4.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

(1)习题课:以典型例题为先导巩固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

(2)课外习题:第3章

1、

8、9题,第4章

7、

8、

10、11题,第7章

7、

8、9题,第8章

4、5题,第9章6题,第10章

22、

23、

25、

26、

27、

29、30、

31、32题,第11章

9、10题,第12章

7、

8、

9、10题,第13章

5、7题,第15章

8、

9、10题。 (3)答疑和质疑:每周一个半天答疑,对学习稍差的学生进行每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的质疑。 5.课程设计

要求:完成一级减速器的设计,绘出一号图纸的装配图,两张二号图纸的零件图,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6.考试环节

采用笔试,用试题库命题,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作图题。课程设计采用答辩形式评定成绩。

第四部分 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范顺成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教学参考书:卢玉明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郑志祥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第8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目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高分子、无机、印刷、纺织、包装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宋育宏等编. 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毛炳秋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作为高分子、轻化、无机、印刷、纺织、包装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参数计算为主要内容,简介最少齿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受力分析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齿轮的强度设计、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 (2学时)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六、螺旋传动

第十一章 轴 (2学时)

4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及轴承组合结构,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 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 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数: 48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

学分数: 3 考核方式:考试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尚久浩编.轻工机械设计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喻怀正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原机零教研室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服工专业的一门主要自然科学基础课。作为服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

四、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一、运动副及其分类

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三章 平面连杆机构 (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

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教学内容

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

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三、凸轮轮廓的设计

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

第五章 齿轮机构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简介最少齿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齿圆柱齿轮尺寸计算。 教学内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

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

三、渐开线齿廓

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

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

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

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九、圆锥齿轮机构

十、蜗杆蜗轮机构

第六章 轮系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轮系的类型

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

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四、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五、轮系的应用

第七章 齿轮传动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了解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

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

三、齿轮传动的精度

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

第八章 带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8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教学内容

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V带和V带轮

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 链传动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

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二、链传动和链轮

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

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

第十章 联接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

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

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第十一章 轴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轴的类型、材料、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9 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内容

一、轴的类型和材料

二、轴的结构设计

三、轴的强度计算

四、轴毂联接

第十二章 轴承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 教学内容

一、轴承的分类

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

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

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第十三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

一、联轴器

二、离合器

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

执笔人:胡建忠 审核人:初嘉鹏

第9篇:建筑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开放教育(专科)《建筑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重庆电大建筑工程学院

2012年9月修订

《建筑制图基础》是开放教育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各专业《建筑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一、课程性质、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

《建筑制图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建筑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的获得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础知识,掌握用正投影法绘制建筑工程图样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受到识图、读图基本能力的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媒体设置与教学进度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情况是:

(1)印刷媒体资源是主教材。主教材为教科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杜、杜军等编著的《建筑制图基础》,2006年1月第1版。

(2)中央电大录像教材是本课程学习的强化媒体,是文字教材、IP课程的重要补充。录像课程采用重点讲授, 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起到ODE作用。

(3)网络媒体资源:重庆电大教学平台中,有本课程的大纲、实施意见、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及作业讲评、在线自检自测、期末复习指导等资源。

本课程3学分,共54个课内学时,周学时为3。

三、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培养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

(4)培养绘制和阅读土建图样的初步能力。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绪 论

1 了解:制图的基本知识 了解:图样在工程中的作用;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1.1 掌握:制图的基本规定;

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中图幅、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1.2 掌握:几何作图;

了解:制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了解:椭圆的画法;

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掌握:线段等分、圆周等分、斜度、锥度、圆弧连接的画法。 1.3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掌握:带有圆弧连接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2 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 1 页 共 3 页 2.1 掌握:投影的概念及投影法的分类; 2.2 掌握:正投影的基本性质;

2.3 重点掌握:三面正投影图的形成和投影特性; 2.4 掌握: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投影图。 3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3.1 重点掌握:点的投影; 了解:平面的表示方法;

掌握: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和平面与平面的交线的作图方法; 重点掌握:用平面图形表示的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重点掌握:平面内点和直线的投影特性及在平面内定点和直线的作图方法。 3. 2 重点掌握:直线的投影;

了解: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

掌握: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与投影面的倾角及线段实长的方法; 掌握:用定比的方法确定直线上点的投影;

掌握:两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时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重点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3.3 重点掌握:平面的投影;

重点掌握:点的三面投影的投影规律及作图方法;

重点掌握:根据投影图判别两点相对位置及重影点可见性的方法。 4 立体的投影

4.1 重点掌握:平面立体的投影;

重点掌握:棱柱、棱锥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以及在其表面定点、线的方法。

4.2 重点掌握:曲面立体的投影、圆柱、圆锥、球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以及在其表面定点、线的方法。

4.3 重点掌握:平面立体的截交线;

4.4 重点掌握:曲面立体的截交线、圆柱、圆锥、球的截交线作图方法; 掌握:2~3个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圆柱、圆锥、球的棱锥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4.5 重点掌握:两平面立体的相贯;

重点掌握:特殊位置平面截切棱柱、棱锥相贯的作图方法。 4.6 重点掌握: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的相贯; 重点掌握:同坡屋面的特点和作图方法;

掌握:两平面立体、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线的基本作图方法。 4.7 重点掌握:两曲面立体的相贯; 掌握:两曲面立体相贯线的基本作图方法。 5 组合体的投影

5.1 重点掌握:组合体多面正投影图的画法; 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5.2 重点掌握: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尺寸注法,所注尺寸要求完整、清晰,并符合国家便准的有关规定。 5.3 重点掌握:组合体多面正投影图的阅读;

重点掌握:绘制和阅读简单组合体投影图的方法与步骤。 6 轴测投影图

6.1 掌握: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 了解:轴测图的形成。

6.2 重点掌握:正等轴测图;

重点掌握:基本立体和简单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

第 2 页 共 3 页 6.3 掌握:斜轴测图; 了解: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7 图样画法的基本规定

7.1 重点掌握:基本视图与辅助视图;

重点掌握:基本视图的名称、排列、配置关系和画法。 7.2 重点掌握:剖面图与断面图;

重点掌握:剖面图与断面图的画法、标注及其适用条件。 7.3 重点掌握:简化画法。

四、作业与考试

本期央电大有新的考核要求,考试题和考试方式与住届也有所变化。 详见央电大2012课程考核说明。

本课程有由中央电大规定的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的形考性考核共4次,平时作业的成绩要计入课程总成绩。每次作业按满分100分折合为5分计入课程总成绩(共计20分)。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按满分100分折合为8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与考试要求以市电大期末下发的《考试文件》为准。

五、教学辅导工作要求

该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各教学点应聘用熟悉本课程的辅导教师进行课程辅导,同时应当要求辅导教师严格按市电大的教学要求进行辅导,作业全批全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OPE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好本课程的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媒体等三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活动,发挥好教师导学、助学和促学三种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重点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促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 3 页 共 3 页

上一篇:云南著名画家名单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