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设计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持续建筑设计

可持续建筑设计 篇1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可持续建筑设计 篇2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性的命题。建筑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新的时代,要求建筑师探求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设计。同时,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如节能、节水、节材、减噪、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注重建筑使用的长期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当前国际建筑业市场最大的国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所以更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生态、能源及文脉的保护方面关注建筑,加快推广现代建筑技术,推动整个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

为配合本次论坛的召开,组委会还将向全球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面的建筑师、规划师征集论文,并汇编成“2008可持续发展设计国际论坛论文集”,作为大会交流,使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能够在建筑设计技术及理念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可持续建筑设计思路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剖面设计;空间设计

0.引言

从建筑、人以及环境组成的系统来看,建筑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人与环境组成的系统的一部分。通过采取可持续建筑设计,有效地保证相对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并维持其与自然气候之间的差异。

1.可持续建筑的剖面设计

1.1剖面和通风

自然通风按照驱动力可以分为两种:风压和热压通风。风压通风是由风压差引起的,热压通风是由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这两个因素有时同时存在,有时分别存在。当风压差太小不足以促成自然通风时,热压差就成为自然通风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风压通风是一种对流通风,空气是水平流动的,而热压通风的空气流动形态更加复杂。风压通风与建筑平面有关。这种通风形式是由不同方位界面的风压差引起的。当室外无风时,热压差是自然通风的主要驱动力。在热压差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上升,从建筑的上部开口流出。室外冷空气从下部开口进入到建筑物中。室内外空气温度差、上下开口的高度差以及开口面积共同决定了通风效率。

因此,对于可持续建筑设计时,其建筑剖面为了达到通风效果应该遵循以下剖面设计的措施,以增加室内外热压差,改善无风时的自然通风。

(1)营造热空间。根据温室效应,厚墙体和热通道玻璃墙可以用来创造夏季的热空间以改善自然通风。

(2)提高空气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高度差。利用以下措施可达到这一效果:①提高窗户高度。法式窗户(一种落地窗)可促进空气运动,减弱室内空气盆积效应;②设置垂直贯通空间以增强烟囱效应,如可以根据需要开闭的天井。当室内外空气温度差较低时,通风的冷却效果主要体现在人体汗液蒸发。因此,诱导气流通过人体就非常重要了。在一般的房屋设计中,窗台高度是由安全和摆放家具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根据自然通风的要求。高窗台将会增强空气盆积效应并形成遮风处。这明显影响着自然通风的效率。近年来代中国,房屋窗户的而积压以前更大,而窗台高度却降低了。中国房民建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式窗户。这有利于改善自然通风,减弱空气盆积效应。

1.2剖面和自然采光

(1)边窗采光设计。把窗户或通风门设置于中庭。面向中庭的窗户采光潜力类似于面向开阔庭院的窗户,但是减少了热量损失而且户环境更好。在中庭空间设置高反射率的表面可以增加采光的深度。在两边墙上开窗。在两边开窗可以在室内空间形成更好的光照分布,如两面采光。结合建筑外部构件改善采光。建筑部件如深远的挑檐、外部桃板等可以改善光照分布,控制眩光,减少噪声,使用圆形边缘可使光照柔和。对于观景和采光要求,使用不同的窗户。利用眩光控制优化采光,这一结构打断了视觉,可以用来连接光架或作为遮荫装置。上部的玻璃幕墙应该用高透射材料,而较低的窗户应使用较低透射率的材料。这些玻璃窗都应考虑眩光控制。使用倾斜天花板来增加窗户高度。较高的窗户将会使光线投入到天花板上并进入到房间深处,这样就能提供均衡的光照,天花板应该光滑色浅。减小窗洞深度或将其做成斜面,以减少窗户和墙的对比。如果相邻的墙与窗户对比减弱,眩光将会减少。减小窗洞深度或将其做成斜面会创造出使人眼更加舒服的光线传播。

(2)顶部采光设计。根据层高设置天窗。天窗的间隔应等于层高。设置天窗以优化窗户设置。天窗的设置应依据已设置的窗户来决定。房间的尺寸决定使用多少天窗。使用倾斜天窗。为了平衡冬日和夏日的采光,可使天窗向北面或南面倾斜。倾斜的天窗可收集更多的冬季阳光并减少夏季的直射阳光。在北墙上开天窗,所有的墙,尤其是北墙,充当着散射阳光的反射体的角色,使从南面进入窗户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使用喇叭形的通风口。当采光井周边向外倾斜时,天窗将很少产生眩光,并能使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使用高天花板以减少眩光。在高而窄的房间里,光源在居住者的视线范围外,从而可以减少眩光。在光线达到地板前,它能够被散射掉。

2.可持续建筑的空间设计

2.1内部空间(功能生间)

内部空间的设计极大地影响建筑能耗利室内环境,合理的内部中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的得热量和失热量以及自然通风。

2.2外部空间(室外空间)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庭院和中庭是改善建筑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最重要因素。庭院和的中庭是由建筑围成,没有顶,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特征,是在当地气候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庭院在中国传统民居中非常常见,从华北到华南都有分布,唯一的区别是庭院的大小不同。带有庭院的建筑,在不同的地方是有区别的。华北地区,由于太阳高度低,庭院朝向南面,这样就能获取充足的阳光和日光,中部地区,建筑群更加集个,因此庭院尺寸就比北方的小很多。华南地区,由于温暖的冬季而使自然通风比阳光更加重要。因此,其建筑群是中国最为集中的,庭院的尺寸比其他地方的都小,庭院缩短为中庭。中国的庭院除了大小和形式不同外,所有的庭院都融入了气候的因素。同时鉴于庭院对自然的适应,建筑能够适应代候的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

(1)气候的过渡。进入建筑庭院的气候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庭院中的空气运动与自然界的不同,除非庭院是外部空间。由于受到庭院周围垂直立面的约束,庭院中的空气温度受到空气盆积效应的影响呈垂直分布。冬季、空气温度由下而上升高,而夏季则相反。这样,庭院成为建筑与外间气候之间的缓冲带,建筑室内空间存极端气候以外的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舒适。此外,夏季由于庭院四周的屋檐会形成阴影,阴影会使空气温度降低。

(2)可调节的的热缓冲带。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关系和建筑立面的设计产生热缓冲层。形成室内环境利自然环境之间的缓冲带。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建筑热性能也可以随之得到调控。空气将集中在庭院中,能够减弱外部气流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空气温度和气流比较稳定,这有利于冬季的热量储存。夏季,庭院的热压能够改善自然通风,有利于建筑的被动冷却。

在一定范围内,庭院宽度与高度的尺寸及比例是烟囱效应或热压通风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当尺寸较小并且高宽压较大时效果更佳。这种庭院有时被称为中庭。但这会降低太阳辐射和自然采光的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当地气候和阳光条件来设计庭院的尺寸和比例,包括日光和通风也应考虑。

传统的庭院是出于人们为了适应自然和改善微环境而产生的。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心对此加以研究和利用。虽然庭院可以围闭周围立面来适应气候条件,但其效果是有限的。传统庭院应随着增加的舒适性,通过建筑设计来适应气候是建筑的普遍要求。在中国南部有一个被称为“活动中医”的中庭典范。当这种前庭关闭时,可以阻挡夏季的阳光和冬季的风雪。当这种前庭打开时,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3.结论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有效地实现建筑环境和用户需求互动,不仅仅节约能源,同时更进一步的满足室内用户对舒适环境的追求。文章通过结合笔者设计实践,分析了可持续建筑的剖面以及在遮阳、采光、通风等可持续方面的技术设计策略,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科]

【参考文献】

[1]朱唯,袁春学.可持续建筑与设计方法探讨[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陈瑀,刘跃营.基于可持续的建筑低碳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9).

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研究的论文 篇4

1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内涵及要素

作为构建茶叶设计策略的主导思想,可持续理念将茶叶设计与环境、经济、道德、社会等问题融入其中,并从引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强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人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也就是说,对于茶叶包装的可持续设计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属性上。

1.1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从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保护地球》以来,将“可持续”定义为“改进人类生活质量,不超过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承受力”。[1]随着新人文主义理念的兴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以物质为载体,以产品或服务来构建“可持续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作为改善人居社会环境的有效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资源的虚耗成为现代设计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2]可见,对于可持续设计,其内涵体现在三点:一是保护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二是强调再利用、再循环,实现能效的最大利用;三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风险,提升商业竞争力。

1.2可持续设计的要素

包装业中的可持续设计,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不带来污染、对人体健康不带来危害、对材料能够实现再生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装。日常生活中各类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以及具有可再生、再利用的包装结构方式,都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要素。如纸质包装材料,纸张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特别是易生产、易储藏、易运输、综合成本低廉、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设计空间性等特点应用广泛。还有竹质材料,利用自然筒状结构可以直接作为盛器,也可以将之剥削后编织成器,加之我国竹林资源丰富,易回收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

2茶叶包装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价值意义

可持续 篇5

记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没有见过星星以及蓝蓝的天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需要被爱。可我们就这样残忍的夺走他们爱的星星和蓝天。

或者觉得环境恶化跟当下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又不烧煤 又不开污染工厂 我们不破环环境不污染环境 这跟我们没关系 但真的是这样吗?就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吗?

当我们看着工厂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径流到江河,我们会在心里抱怨 责骂。但我们曾找过工厂的负责人吗?如果不行试过去相关部门检举吗?就算这都没用,试过再向上面投诉举报吗?如果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而柴静做了还一直做着 这正是我敬佩她的原因之一。

当你踱步于河边,看一个少年随手将一个几百年都无法降解得塑料瓶抛向河中 你想过去阻止吗?或者这没什么,但日积月累这样的污染带来的是什么?

当我们看着五颜六色的河水流淌 鼓鼓恶臭随风扑鼻而来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这未知的化学元素 孩子出世便饱受疟疾的折磨。我们才去觉醒吗?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这样说道:中国人太自私了。只要你拿着刀跑到他的床前去夺取他的生命,他宁愿闭着眼假寐也不愿意站出来说话。难道真的要等到环境已经危及我们的存在才去关注它吗?

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 这而是从后辈那里借来的。我们没有任何由理、借口去损坏它。

中国不缺少看到问题的人,缺少的正是像柴静那样看到问题敢于履行责任 去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有责任跟义务去保护环境 不去玷污它。同时我们更应该行驶我们的监督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去破环它。明确环境的重要性 共同去保护它。过往十余载,孩子们还可以好奇的问我们:爸爸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白云是什么做的。给他们原本该有的童真快乐而不是死锁在窄窄的房子里。

可持续利用下水资源论文 篇6

(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供需矛盾是目前榆林市水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由于长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榆林市在水资源的勘测和数据的管理分析上有较大不足,目前许多数据还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获取的。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演化,水资源数据势必会有了较大改变,这一现象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榆林地区水资源造成了巨大阻碍;其次,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榆林市各地水利工程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在实际利用中供水规模难以达到设计理论水平,大大影响了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改善已有的水利工程,夯实榆林市水利工程基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用水缺口巨大。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全市的供水缺口非常巨大,“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的供水缺口达到了4.5亿立方米,导致生产、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的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污染,特别是矿区污染。榆林市是一个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煤、气资源特别丰富。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对于矿产和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这也为榆林市的资源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多年来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效益,导致目前资源矿产区域的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直接影响了农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安全。目前,全市的水污染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达标排放量不到20%。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在榆林这样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全市内对于节水的宣传不强,市民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这不利于水资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许多水资源利用政策也难以普及;其次,缺乏执法。无论是从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还是基础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相关规定的落实,榆林市都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最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榆林市在水资源保护领域采取的还是相对落后的传统手段,主要依靠用水规划和水资源的外调来解决全市的用水问题,缺乏对于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榆林市范围内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二、虚拟水角度的榆林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虚拟水概念最早由以色列的农业研究人员提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所需的水资源的数量。虚拟水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榆林市实际的用水需求总量。此外,结合虚拟水概念,学者又提出了水足迹的概念,将人类消费和水资源系统联系起来,并直接反应一个地区实际的水资源消耗量。水足迹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环境用水。这三部分的水资源量之和为该年的总水足迹,其与人口的比值即为该年的人均水足迹。总水足迹与总可用水量之比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状况,正常情况下,水资源压力的数值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理论上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可以通过较为方便地手段缓解水资源压力。当该数字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处于缺水状态。利用算模型,我们对榆林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用水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调查

目前榆林市的水资源整体状况仍并不十分明确,许多数据亟待更新。因此,首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全面摸查全市的水资源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对水资源的存量、用量、可开发量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调查整理。此外,对于重点的水源地,要加大研究调查力度,并且编制长期的水资源数据调查规划方案,逐年逐步完成。这些数据可以为榆林市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也是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采用新技术,改善工农业用水现状

对于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榆林市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管理,在其生产中的用水量、采水方法和排水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不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律要求整改,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督、处罚。此外,还应该帮助这些工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引进相关的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由政府牵头,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方式,加大整改榆林全市的水资源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于未来开工建设的工农商业组织,应该有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准入门槛,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入更多地健康、绿色产业,改善榆林市整体的用水环境。

(三)虚拟水调配促成产业转型

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 篇7

(1) 保护和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和尊重传统历史和文化。要保护和尊重自然, 在此基础合理布局绿地系统, 全面协调与环境相关的各个元素。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节能、节材、减躁, 实现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 改善区域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应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民兵的推动力量, 担负起改善城市区域环境的重任。通过可持续设计, 创造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环境, 并使城市健康, 延续。

(3) 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研究表明, 只有当室内外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同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相吻合时, 才能使工作者保持身心健康和工作高效率, 推动社会发展。应用可持续技术的节约型园林

1使用可持续技术的原因

1.1 过度能耗, 1990~2010 年世界人口增加了50%, 不可恢复资源比以前消耗速度增加了一倍, 此后资源必然会衰退, 节约应该成为保持生态平衡有益的生活方式。

1.2向自然学习技术, 向传统学习。如果不受人类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如此复杂的系统正常运行是人类在研究中应该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1.3环境恶化的原因。环境的持续恶化、垃圾的产生, 水质土壤的污染都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1.4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人类的自我限制。建立较为具体的有关资源限制的条约。

从历史的经验看, 有所节制和有制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从设计的角度, 这样不仅缓解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能节约人均资源。

2物质能源的利用~改变综合用能方式的设计

2.1综合用能方式的改变

园林的能耗主要来自园林材料的消耗、建设消耗、运行消耗等三个方面。节约型园林是指园林绿地在建设和运营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在园林使用和建设中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是符合可持续设计的原则的, 建设中在规划设计时减少多余的工程, 做到土方自平衡, 人工设施尺度合适。施工机械高效使用, 在保证使用美观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用能。

2.2水处理和利用

在水景设计中应缩短人和水的距离, 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 园林中绿地中的水景, 一般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园林用水的处理及利用当前城市缺水的情况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从几下方面考虑: (1) 重视城市绿地系统总体的规划中的园林水系的规划。 (2) 开发水资源, 除了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外, 尽量不要因为园林的开发, 导致原有水体的恶化。 (3) 节流优先, 治污为本。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充分利用降水, 回收再生水, 大力发展喷灌, 滴灌。 (4) 水景的处理, 建设水景,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2.3废弃旧物的再利用

废旧物在园林营建中利用价值。利用废旧的建筑材料, 重复再利用。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 如枯枝落叶, 树枝修剪物, 杂草等直接覆盖或堆肥后土地利用, 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3立体形式的绿化

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有足够的绿化率, 由于城市绿化率不可能在平面上增加, 因此有必要在空间上发展潜能, 使环境可持续发展。

3.1垂直绿化, 在充分考虑墙面和建筑物的造型等, 选择装饰性的攀缘植物, 做好设计与控制。形成一片生态墙。

3.2棚架绿化, 在广场道路上搭设一些棚架进行绿化, 使其成为走廊或厅堂。成为人们休息活动和赏景的好去处。

3.3屋顶花园, 这种形式的绿化景观优美, 可供人们休息活动, 其绿化在调节气候, 防止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

4植物的利用

4.1 提倡应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对突出景观特色,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本地植物适应本地条件, 栽植后恢复生长快, 可节省养护费用。

4.2 利用好场地原有植物。尽量减少对场地的扰动, 利用原有植物造景, 减少地形变化。

4.3 科学地植物种植方式。在急功近利的影响下, 许多城市开始大面积的种草坪, 虽然由草坪和雕塑组成的绿地中, 效果很好。但是做为物种多样性更好发挥生态功能, 更好的办法是乔灌木综合生态系统, 对于蒸腾作用, 防风降温等作用都比草坪要好。适当的亮化工程, 破坏了城市的园林和绿地, 在绿地上安装射灯, 营造山体变成“星空”, 夜景。干扰了绿化树种的成长。考虑遮阴率, 夏季, 绿地中树木枝叶形成浓阴覆地, 同时高大乔木强烈的蒸腾作用可以遮阴。

4.4绿化植物的选择。选用“野生植物”保持乡土植物的多样性, 适应范围广, 与杂草竟争力强, 管理相对简便。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关键, 首先选择搞性较强的树种栽植, 来进行品种之间和科学选择与搭配, 使各种乔灌木、花、草坪相互之间的能量互补和物质循环原理促成可持续发展。

5建筑材料消耗

园林的能耗主要来自园林材料的消耗, 建设消耗, 运行消耗三方面。对于园林而言, 除了实用功能外, 观赏和经济的功能也很重要, 因此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设计更为节能。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应该是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到循环利用模式。因此, 建筑材料的选择, 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再生利用, 特别是直接和间接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二是减少和避免建筑活动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尽量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

可持续建筑设计 篇8

作为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是在传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功能,以建筑性能和舒适性提高为目标,争取实现建筑资料的最大化使用,避免对于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研究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学术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三个角度去进行探析。具体来讲,其一,从理论角度来讲,我国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局限性,仅仅将其局限于独立范围之内,没有完善的系统研究体系;其二,从实践角度来讲,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给予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有效的处理了其信息内容,应用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其三,从社会角度来讲,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建筑资源的充分使用,最大化的规避其对于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现阶段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类型

1.性能评价工具

简单来讲,就是对于绿色建筑中节能性,节水性,减排性,生态环境性,经济性进行定量描述,以实现设计者的建筑设计理念,达到需求方的设计需求。性能评价工具已经日趋完善,各个国家都具备相应的性能评价体系。

2.信息处理工具

在建筑设计信息化背景下,设计者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原本的纸媒设计转变为计算机设计,不但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还实现了优化了信息质量。无论是软件应用,还是多平台应用,或者是环境能源模拟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现阶段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一种。

3.信息资源工具

所谓信息资源工具,就是在建筑策划工具的基础上,梳理历史纹路,探析未来发展,挖掘工具信息,为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同样是现阶段用于可持续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现阶段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与应用思想的缺陷

从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建筑工具与应用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筑设计人员可持续意识淡薄

可持续设计工具的效能应该从建筑设计之初发挥出来,将其纳入到设计方案中去进行推敲。但是,现阶段很多建筑设计人员缺乏可持续设计观念,初期设计阶段的节能技术应用也不到位,使得设计工具对于建筑性能的评价和验证都是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后进行的,这不仅仅造成了极大的重复设计压力,还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缺陷。

2.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不全

从整体来看,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种类多,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各个设计工具属性不是很了解,实际操作经验不足,难以依据具体的建筑情况,去促进建筑设计工作体系的完善,从而使得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呈现出不健全的状态。

3.建筑设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不高

在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建筑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思维,还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建筑设计工具的属性,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实际上,建筑设计人员在此方面的理论知识不全,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做好建筑设计工作。

构建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

针对于上述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积极构建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为开展可持续建筑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简单来讲,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以纵横线索为基础,分别形成过程是模块和关联式链接,在此基础上,使得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思维,设计人员四者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可持续建筑设计观念

首先,应该积极去接受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设计的理念,以营造良好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其次,积极强化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健全我国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体系,为开展实践设计工作打下夯实基础;最后,积极接触国外先进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思维和方法,查缺补漏,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流程中去。

2.注重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

建筑设计依赖于建筑设计人才。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建筑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积极将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运用实践和思维纳入到现阶段高校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建筑设计新思维;其二,积极开展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培训活动,实现建筑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3.构建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

一方面,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缺陷和不足,查缺补漏;另外一方面,积极去接触国外先进的可持续建筑设计观念和方法,将其纳入到方案设计工程中去。由此,构建起来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使得其朝着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并且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实现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体系的完善。

(作者单位:洛阳雅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篇9

X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超前化解、控制越级、减少群访、避免重访、严防激化为主要目标,探索推行信访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了创建“平安XX、和谐XX”的基础,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

一、构筑一个网络,打造亲民“阳光”窗口

为了给群众信访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减少和避免越级上访,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书记、镇长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着力构筑立体交叉的信访接待网络。首先是将信访接待范围广泛延伸,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接待网络。在接待群众来访的基础上,向其他兄弟乡镇延伸,建立了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四和周五,由书记、镇长亲自接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不定期在本单位接待群众信访。其次是将信访接待内容广泛拓展延伸,构筑内容丰富、时间充足的信访接待网络。

为保证接待网络的实际效果,XX从规范接待工作程序入手,以保证领导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首先是公开接待日程。通过张榜公布领导接待的总体日程安排,并在群众工作办公室公示每周接待领导的姓名、职务和分管工作。其次是严肃接待纪律。要求信访接待工作由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挂帅,无论工作多忙,领导必须到岗接待,遇有开会和外出学习考察,要向单位主要领导请假,并由当日接待领导本人自行调整。第三是规范接待方法。为保证接待效果,专门制定

了“五要五不要”的接待原则,对上访群众要满腔热忱,不要态度冷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决,不要敷衍应付;对群众的过高要求要阐明政策,不要动辄训斥;对能够当场拍板解决或明确答复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政策不允许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一推了之。第四是明确接访责任。为提高领导接访工作效率,减少交叉重复接访,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XX实行首接责任制,每一位接待领导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从接待、批办、立案、协调、调度、回访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不能按时办结或解决问题推诿扯皮,而导致集体访、越级访或重访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为使接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XX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上到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创新一套程序,畅通爱民“绿色”通道

为从根源上解决推访、拖访、压访、堵访、瞒访等现象,化解缠访、无理访、重复访、越级访等问题,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自2008年以来XX积极探索建立六项制度,努力做到有访必接,接访及时,有信必办,办理及时。一是实行信访接待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二是探索信访制度。三是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为提高信访工作效率,XX推行谁接待谁负责到底的办法。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要按照“四明确”的要求,从接待、批办、协调、调度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推行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为使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解决,按照

领导接访首接责任制的要求,实行谁接待谁调度,从领导接待之日起计算,一个月后两个月内,由相关领导组织信访案件调度会,遇有突发信访案件随时召开调度会。被调度单位要随时把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向有关接待领导汇报、反馈,集体分析案情,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五是无理访确认制度。就是一个信访案件是不是无理访,经认定为无理访的,首先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要向信访人下达《无理访通知书》,要求其认识错误,息诉罢访,如不听劝阻,依然无理缠访、闹访的,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达到依法有序信访的目的。六是信访工作通报制度。为达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讨信访工作新思路的目的。XX把每月领导接访情况、领导主持召开的调度会情况、每月信访情况及县委、县府关于解决信访问题采取的举措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向全镇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每月一通报,对年终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对评定为末位档次的,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单位不得评先。

通过实行信访接待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信访制度和无理访确认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程序,维护了信访秩序,对有效防止无理缠访、闹访、重访、越级访发挥了效用。自2008年实行新的制度以来,信访量呈逐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访量明显下降,已由原来的65%下降到现在的25%,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访也在低位运行。领导接待首接责任制制度、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和信访工作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

于泰山”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地发挥了镇、村两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越级访的发生。

三、前移一个关口,架起惠民“金色”桥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XX制定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活动实施方案》,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实行领导干部“一线”接访。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架起群众和领导有效衔接的桥梁,要求领导干部下访前要做到“三明确一做好”。一是明确下访地点;二是明确下访日期;三是明确接待方式;四是做好下访活动,切实解决信访人的合理诉求。

领导干部在下访过程中,做到接待、批办、交办、督办、调度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协调解决重大信访问题,在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及时掌握了基层信访动态和群众所想、所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依据。

XX镇综治办

新农保的可持续分析 篇10

一、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

第一,基本原则不同。老农保坚持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仅仅给予政策扶持,主张由点到面、逐步发展。而新农保制度则明确要求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实现广覆盖。第二,基金筹集上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措施,改变了老农保“自助为主、互济为辅”的筹资方式。新农保明确了政府在该制度中的筹资责任,改变了老农保制度中政府不承担筹资责任的做法,其更符合社会保障原则。

第三,基金管理方式不同。新保设立基金财政专户,采取基金专款专用、单独记账、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式,比老农保基金管理更加科学化。新农保有关管理人员开支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而老农保管理开支则从农保基金中抽取。

第四,农保基金“出口”补贴机制不同。新农保制度设立基础养老金,明确了政府在农保基金“出口”对参保农民的财政补助责任,而老农保没有“出口”补贴机制。同时,在新农保制度中,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地区间的差异,对中西部地区按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东部地区给予50%补助,各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基本制度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各地不同情况实现了一定的差异化,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适度弹性原则。

第五,配套衔接机制不同。新农保制度衔接措施更具体、全面。该制度涉及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优抚政策等制度政策的合理配套与衔接工作。

二、新农保制度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愿原则对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水平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在新农保制度中的财政支持问题

(三)依靠集体补助的目标较难实现

(四)保障水平较低,参保农民的福利水平很难提高

(五)农保机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制度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进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思路

(一)新农保政策的推广要因地制宜 各级政府要吸取老农保的教训,政策不易推广过快。对于江苏省泰州市这样东部中等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尚且不能支撑快速推广新农保,其他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更应审慎推进,逐步实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保;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新农保推行过程中要做到各司其职,权利和义务对等,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严格资金运转,切实做到补贴发放到位,从而推动新农保的顺利开展。

(二)新农保工作应作为一项政府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

首先,不能将新农保工作简单归于目前政府部门的某一科室,而应该独立出来,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推动该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新农保办事机构及相应工作人员。由于专职协管员的特殊作用,需要专门的时间和一定的知识水平,最好能把其工资待遇提高到每月1000元左右。第

二,应当增加农保事业的财政投入。目前农保事业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得不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乡镇财政收入不高。对于乡镇财政来说,除了新农保,还要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低保、五保、新农村建设配套以及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非常紧张。另一方面,农保事业是一项长期工程,见效较慢。政府要转变政绩观,加大对新农保的支持,这是新农保制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作为新农保的有效补充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为农村“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料理、康复护理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事业。在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少资金,居家养老服务的启动、组织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而没有经费使得这项工作开展困难;与养老院集中服务相比,分散服务更难一些;没有稳定的工作机制,使得服务的持续性没有保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服务场所;缺少老年娱乐设备等等。如何使养老服务进一步组织化、制度化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加强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间的转移衔接机制建设 首先,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农保制度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间还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实现城乡人口流动中的养老保险转移续接问题也将成为目前新农保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一些试点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城保与农保之间的转移续接问题。规定在其辖区之内的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可以互转,凡具有本市户籍,16周岁以上(含16周岁),70周岁以下(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主办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可以参加户籍所在镇(区)政府主办的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但其具体的衔接转移办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次,如何使已参加老农保的农民通过一套合理的折算标准,获得合理的补偿,与新农保制度实现顺利衔接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新农保政策与低保制度、五保户制度的衔接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不断创新农保基金管理方式,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已有的研究指出,我国农民已经具备了缴纳新农保费用的能力,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加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励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但有关研究却表明,即使有了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适龄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收入的多用途性与保费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农保证质押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保意愿和参保率。

(六)新农保制度的立法问题

上一篇:慰问信,对于中秋节慰问信下一篇:英语介绍信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