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共8篇)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
二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
专业:设计基础 人数:348人 年级:一年级(上学期)
课程设计:王雪青
课时:6周(120学时)
时间:2008年11月10日-12月19日(1-13班)
关键词:
工具/手段
形态/色彩
感觉/逻辑
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什么是二维设计基础?
1.二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
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
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
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二维的范围——即在“平面”范围内,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形态的创造方法与规律、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生成与构成关系等基础知识。
2.二维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形、色、质
形——形态、形状;色——色彩;质——质地、肌理,是在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
3.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为:
培养学生对图形要素——形、色、质敏锐的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力求通过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宽泛、灵活的了解与体会,研究它们在面积、空间、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进行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段,加强对图形的表现能力;
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以达到所谓“理想形态”的造型关系——一种从审美的认识上的满意组合形式与效果。
在了解与掌握图形创造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
2.电脑基础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大课(4课时)
2.电脑基础:(16课时)
讲授 CorelDRAW、Photoshop 两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
具体安排与要求另附(由张建中老师负责)。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约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学会宽泛地认识与理解形态的各要素特征与特点,掌握图形创造的基本规律;
学习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形态的审美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课程练习,学会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与手法:
传统的常规工具(含自己创造的工具)
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工具
总之,学会“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地去作二维形态的表现。
b.教学内容:
工具的认识、开发与体验;
形态的基本要素:
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点、线、面的构成;
质地与肌理;
图底与构图;
各元素的综合组织关系——骨骼与形式法则:
重复、渐变、特异、聚散 ……
作业安排与要求:
点、线、面、肌理的练习(多种工具的表现)
每个练习不少于4张(8 X 8 cm),裱在A4的纸上。点、线的练习要求有“手绘”与“电脑”制作两类不同的作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增加使用数码相机的作业。
训练目的:
对不同工具的了解,对表现手法的开发;
对点、线、面、肌理的宽泛理解与表现;
对审美水平的提高。
图底或骨骼练习(CorelDRAW 练习,在电脑课程中进行)
训练目的:
对 CorelDRAW 软件的初步掌握,对图、底、画面空间的认识,形式语言与综合表现力的培养。
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直接地对色彩进行遭遇、接触与感受;了解如色相、艳度(纯度)、明度等色彩的基本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形态、面积、韵律与情感等诸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步掌握它们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色彩的感受与审美能力。
要点:
遭遇与接触色彩是为了了解与认识色彩,而了解与认识色彩是为了真正合理地使用色彩。为了避免盲目进行色彩练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与弊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设计应用的案例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色彩的三大要素——明度、色相、艳度(纯度)
色彩的调配
色面积的构成色彩的明度、色相、艳度对比
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作业安排与要求:
色彩的调配(三原色+黑、白)
单色的明度推移、双色混合 ……
明度对比练习
色相对比练习
艳度对比练习
色彩的调性练习——色谱的提取与应用
1.色彩的调配作业数量、尺寸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明度、色相、纯度对比练习各4张(8x8cm 或 8x12cm),裱在A4的纸上。色彩的调性练习, 作业整体尺寸为A4,附色谱。
训练目的:
感受色彩、增强调色能力;了解色彩的属性以及明度、色相、纯度等对比关系;培养对色调的提取、组织与应用能力。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20课时)
教学要求:
以“文本”的形式对二维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总结。
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对表现的主题作出选择:
-课程过程与成果的呈现与总结;
-点、线、面的故事,形、色、质的故事;
-其他 ……
练习要点:
图的选择
文字的选择
图、文的构成——简单的排版练习
作业安排与要求:
图、文并茂,以图的叙述为主,有个性的文本。不少于10页,文本尺寸不大于A4。
训练目的:
托马斯二维模式是以沟通者潜在意向为基础, 以试图使他人的关心点得到满足为横坐标, 以试图使自己的关心点得到满足为纵坐标, 定义冲突行为的二维空间, 并组合成五种冲突处理策略。
图:托马斯二维模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 托马斯二维模式里面有五种冲突策略, 分别是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和合作。五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可解释为:竞争, 以己得彼失为特征的赢取对方的努力;合作, 以互补共得为特征的协调各方利益的努力;妥协, 以各自得失为特征的互惠交易的努力;迁就, 以彼得己失为特征的迎合对方的努力;回避, 以各无所得为特征的容忍分歧的努力。
在五种策略中, 竞争、迁就都是一赢一输, 回避是双输, 合作是双赢, 妥协介于输赢之间。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冲突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1. 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 本文所论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冲突, 是行为主体之间, 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个定义:第一方面, 冲突是特殊的关系行为, 也就是说冲突的主体之间发生的由于目的、手段等分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行为, 有别于正常的人际交流关系;第二方面,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群体, 延伸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就是冲突可以发生在师生、学生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学生群体和教师, 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第三方面,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即分歧外化为行为, 冲突是产生分歧的一个助推因素, 只是主体之间分歧的一种表面现象, 还未深入到分歧的内层。
2. 冲突的特征
(1) 客观性。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任何群体、个体之间只有冲突的程度和性质不同, 而不可能不存在冲突。冲突常常因为组织系统的复杂性而产生。首先, 因为人与人的情况各不相同, 在目标、动机、性格、气质上存在各种差异, 必然产生分歧, 当这种分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必然导致冲突。其次, 个体和群体是相互依存的, 这种相互依存经常处于限定和重新限定的动态过程之中, 当个体和群体在动态变化中失去平衡时, 冲突就不可避免。再次, 群体之间也可能由于分工合作的过程中, 出现纰漏或交叉而产生冲突。此外, 价值观的差异、文化匹配的不协调、沟通的不畅等都会引发冲突。虽然冲突不可避免, 但可通过了解冲突的原因及恰当的处理而使之成为推动组织发生积极改变的力量。
(2) 二重性。冲突既有建设性的, 也有破坏性的。有时, 和谐、融洽和安宁并不能使组织取得好成绩, 相反会使组织缺乏生机和活力。而适当的冲突能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因此, 既要限制破坏性的冲突, 又要促进建设性的冲突。
(3) 程度性。冲突程度高低的差异, 与打成目标的功效和能力存在着对应的相关关系。冲突程度过高或过低, 任何一种极端的情境都会阻碍组织的绩效。当冲突达到最佳程度时, 它可以组织迟滞, 解除紧张, 激发创造力, 培养创新的萌芽, 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 冲突的影响
冲突引起的个体、群体的心理变化, 有有益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 有建设性的冲突会冲淡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某些分歧, 使个体和群体的目标更加清晰, 有利于个体和群体更加坚定地朝目标实现的方向努力, 也可以使成员更加忠诚于群体。
其次, 冲突可以带来沟通交流机会的增加, 通过沟通可以增进冲突双方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性冲突。
再次, 破坏性的冲突会给某些人造成精神压力, 影响其精神健康;当冲突双方的立场走向极端时, 反而会给冲突个体和冲突群体带来损失。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冲突分析
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观念转换的冲突
计算机基础教学完全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学习, 依赖于电脑、网络等新型传媒工具的支持, 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和虚拟意识。尤其对于刚接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生来说, 观念的转换更是重要, 一方面是实际生活中的根基, 一方面是虚幻的计算机网络, 这就形成了观念的冲突,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能及时转换观念, 导致对计算机非常陌生, 甚至是畏惧上计算机课。
2. 师生对计算机学习过程的冲突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兼顾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整个课程的进度情况。因此, 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个体, 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冲突, 这种师生冲突会一直伴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而存在。
3. 学生个人关系的冲突
学生个人关系往往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话题, 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 容易冲动,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和同学相处有时候容易意气用事, 发生口角时往往都不会退让, 很难调和。还有学生的各种消费习惯也会形成鲜明的冲突,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 比较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造成冲突。学生个人关系的冲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时有发生, 情况严重时,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 甚至会波及到其他学生。
四、托马斯二维模式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冲突的作用的探讨
1.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发挥师生的引导作用, 多采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
正如托马斯二维模式所说, 合作是双赢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论是面对师生冲突、学生之间的冲突, 冲突双方都应该冷静下来, 抱着合作的真诚态度, 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 教师由于是师长, 处理事情相对成熟, 应该发挥其主观的引导作用, 多劝学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 有时候对于解决冲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自身有时也可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有些学生处在冲突之外, 往往可以用比较成熟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倘若冲突双方可以冷静下来听取旁观者的分析, 或许对于冲突的解决可以起到很好的劝导作用。
2. 在适当的时侯, 采取回避措施, 往往容易收到意外的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有些冲突是很难调和的, 譬如师生关于教学的态度, 学生学习观念的转换以及学生的个人关系,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 往往冲突比较激烈, 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仍然没有效果时, 这时不妨让冲突的双方暂时回避冲突, 各自先冷静一段时间, 在冷静期或许冲突双方会有所感悟, 或者对自身的冲动和错误的地方会有所发现, 反而会使冲突得到解决。但是回避的策略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 也有不利的地方, 心理问题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积压, 当积压到一定的程度时, 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很多学生面对压力无法释怀, 跳楼、自杀现象也偶有发生, 这是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 竞争和迁就策略要灵活的变换运用
竞争, 可以让冲突的一方发挥能动作用, 充分地搜集大量的材料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冲突方的主观能动性。譬如在计算机学习中, 遇到同样的问题, 有多种解决方法时, 这时冲突多方中有一方必须要找到自己优于冲突他方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其他冲突方来信服, 并接受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显然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时如果采取迁就的策略, 则不合时宜。而有的情况下采取迁就策略反而非常有利, 譬如冲突双方解决问题的的方法没有明显优于对方的情况下, 采取迁就的策略更利于冲突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肖伟东, 邝涛.“柔性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
[2]桂锐峰, 肖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理工高教研究, 2001 (4) .
【关键词】二维动画 多元协作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42-02
二维动画技术是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融合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动画原理,能够运用FLASH动画软件、绘图、色彩和运动规律等相关知识,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的二维动画。为顺应应用本科院校转型,培养胜任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二维动画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二维动画技术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总结。
一、二维动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维动画技术课程在动画专业大学二年级开课,共4学分,计72学时。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案例、项目等方法展开知识讲解与实践训练,将教学做融于一体。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和掌握了技能,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简单模仿,难以迁移知识
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随堂操作实践,课后自行练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动画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其弊端是学生进行动画创作时,其知识转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表现薄弱,不知从哪里下手,导致作品不理想。
(二)单向传授,内化反馈延迟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理解通过课后自行完成作业形成。然而,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遇到问题没有及时且合适的求助途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知识反馈则通过作业或考试得到,时间较长。如果存在抄袭,则更难得到真实的反馈。
(三)实践训练,脱节行业需求
动手操作能力是动画专业的特点,而应用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可见,常规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创作停留在模仿的水平,很难有自己的创新。
二、多元协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应用本科院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产业结构与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转化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的应用技能人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常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应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多元协作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师生、生生协作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的“研”,教师从单纯地“教”改变为侧面的“导”。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实施多元协作教学是恰当且有必要的。
首先,多元协作模式能够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教学过程,通过启发、讨论、小组合作、项目实战、自学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其次,通过建构“知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维评价体系,改变以考分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最后,课程教学不再受时空限制,课堂向社会和网络延伸。
三、多元协作教学环境设计
二维动画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们紧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这一宗旨,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反思、总结,逐步形成了“多元、协作”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新配置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艺术类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功能化知识体系,按照“入门到深化,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FLASH绘图、网站BANNER、产品多媒体演示和FLASH MV。这种划分不仅体现了课程的系统化和技能,且兼顾了趣味性,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二)选用学生作品进行案例教学
多年的动画教学实践让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作品。课堂上,我们将学生作品按知识点分解,作为案例展示给学生观摩。此外,让学生在课堂和课程网站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遇到的难点与解决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有了更积极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表达能力。
(三)利用“慕课”“微课”优化教学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利用微视频(“微课”)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讲课视频。二维电脑动画中的多数教学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随着学习深入,操作也越复杂,需要大量观摩与实践。我们将“慕课”与“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以教学案例为单位录制成5-8分钟的微视频,分解知识难点,拓展课后实践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传递,获得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小组协作与作品互评
开课之初,我们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2-3人),提出小组协作要求和任务目标,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专长,分工完成剧本与分镜、人物与场景设计、动画的中后期制作与合成等。小组成员将任务做成PPT向同学演示设计思想、创作过程与分工实现,教师与同学分别评价打分。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交流,这对于构建学习氛围和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五)多向沟通渠道
学习过程中,设计思路、创意灵感是在不断演练、摸索、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的,畅通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遇到问题希望能及时获得教师或同学的指导。鉴于此,我们提供两种方案:一是课程社区发出问题,师生及时参与讨论;二是给指定的老师(同学)发送邮件或信息,老师(同学)及时给予回复。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则直接带到课堂中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与探讨。这种带着问题来听课,不仅为有问题的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
(六)多维学习评价
二维动画技术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利用FLASH动画软件设计并制作富有创意的二维动画。结合多元协作的教学方式,我们确定从过程、能力、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有老师评价,也有学生互评,确保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如图2所示。
在二维动画技术课程的多元协作教学模式下,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过程,促进了小组任务的协同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拓展;教学资源重构和整合的学习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化;多维学习评价,确保了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学生实现了设计思维导向下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2]刘洪玲,孙汉文,朱超等.“慕课”(MOOC)——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3]阎秋娟.国内慕课(MOOCs)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项课题([2015]06)
【作者简介】王丹玲(1973— ),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计算机视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世界奇遇”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当下流行的“二维码”展开活动,先认识二维码、了解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和扫描软件来识别二维码,同时能利用在线网站平台制作二维码,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文字编辑、图片插入、上网下载等操作,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课前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二维码的学习非常感兴趣,对用手机软件扫描二维码的实践操作有所尝试,但对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及使用了解并不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什么是二维码;②了解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③知道如何应用智能工具识别二维码;④掌握利用网站平台生成二维码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操作,了解识别二维码的方法;②通过完成层次递进的小任务(扫二维码、生成二维码),感受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感受二维码的神奇,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②在实践操作中,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求知欲望,不断探索信息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维码的用途,生成二维码及其识别方法。
难点:生成二维码及识别二维码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仔细看。我用手机对着黑板上的图案扫一下,手机里出现了什么?
教师用手机扫描黑板上的二维码图案,用投影将手机上的画面呈现到白板屏幕上。
师:老师可以在手机里和你们打招呼了。现在,我手里拿的是学习时用的练习册,翻开其中一页,我用手机对着图案扫一下,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手机中出现数学题的答案讲解视频)黑板上、练习册中的这个图案,咱们都见过吧?它叫什么?
生:二维码。
教师揭开本课活动主题:探秘二维码。
设计意图:借助手机扫描不同的二维码,引导学生体验二维码的奇妙之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新授探究
(1)认识二维码
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二维码图案。
师:从外形上看,二维码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
师:二维码是一种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图形。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图案的二维码,让学生观察、发现图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来描述二维码的样子。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二维码有初步了解。
(2)应用二维码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二维码?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简单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二维码包含了什么信息。
课件出示二维码在生活中应用的各种图片资料。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每个人与二维码都有过接触,在食品包装、电视节目、网站页面,甚至我们买的电影票、火车票等上面,都能看到二维码的“身影”。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能够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二维码,但由于接触得较少,对二维码应用的具体意义理解得还不够。教师通过出示二维码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图片,让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二维码的应用之广,更能了解二维码存在的意义。
(3)识别二维码
师:二维码虽然很小,看上去也很简单,但却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扫码软件,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显示出相关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那么,怎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呢?老师这里有一个二维码图案,有过扫码经历的同学,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同学动手尝试,教师指导。
师:这位同学操作得非常准确,他是用“微信”自带的“扫一扫”功能来扫描二维码的,大家都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设计意图:教师不是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让有过扫码经历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操作方法,会的学生能够提升自我成就感,不会的学生也跃跃欲试,通过看、问、做,共同达成学习目标,把复杂的操作简单化,创设学生互助的学习氛围。
师:除了微信以外,扫码的软件还有很多。既然大家都会用微信扫码,那么现在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每个面都有序号和二维码,第一位同学扫描1号二维码,然后依次扫描,最后每组同学根据本组的扫描结果交流分析,并告诉大家你们得出的答案。
一组:英语单词apple(苹果)——学生自己拼读。
二组:家乡的名胜古迹图片——学生介绍。
三组:科普网站——学生展示喜欢的网页。
四组:古诗句(文字、插图等)——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扫描二维码这个操作转化为一种游戏竞赛,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过程,学生查看扫描结果,并与同伴交流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度,也让他们更愿意参与活动,并促进其与同伴的合作学习。
(4)制作二维码
师:二维码的作用可真大,它就像是一把特殊的“钥匙”,能打开信息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一些喜欢的图文信息制作成二维码传递给别人呢?请大家打开计算机桌面上的微视频,自学制作二维码的方法。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视频。
师:对照视频的讲解,请你制作一个能显示自己名字的二维码。
学生尝试制作二维码,教师跟踪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利用在线网站平台制作二维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与操作并行的过程。学生借助微课资源,多次观看,反复试做,用手机验证成果,不仅能掌握生成二维码的基本操作,也能呈现自己的思想内容。
3.拓展分享
师:在微视频的拓展学习中,还提到了可以生成网址、图片、文件、名片等类型的二维码,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学生继续观看视频,并做验证。
师:现在我们以三人为一组,打开桌面上的资源文件夹,请大家利用这些资源,制作你们小组的名片二维码,向大家展示你们最精彩的一面。
学生制作二维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创作思想,并给出建议。
师:请大家离开座位互相欣赏其他组制作的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看看成果。
学生扫码,分享作品。
教师请学生代表介绍本组二维码所表达的思想。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掌握生成二维码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制作更多类型的二维码,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并将成果与他人分享。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等知识的理解。
4.活动总结
教师出示课件内容:二维码的安全性问题和拓展内容。
师:二维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除了利用好二维码,更要建立使用二维码的安全意识。有些不法分子借助二维码传播手机病毒、恶意程序,盗取用户信息等,所以大家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同时,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二维码,世界上最大的二维码就是麦田画联萌团队设计并种出来的(展示图案,学生扫码)。大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更有特点和意义的二维码。
设计意图:二维码是一种新兴科技,不能只看到它的优点,还要让学生建立使用二维码的安全意识,对二维码的应用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让他们了解二维码更多的应用奇闻,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课经过教学实践,有较好的成效。首先,笔者设计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课前,笔者对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了调查、了解。课堂伊始,笔者以魔术的形式和常见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学习的需求。而在后续每个环节的衔接、设计活动中,笔者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围绕二维码这一主题层层探究,让每位学生都有体验的过程,都渴望参与其中。其次,微课资源的利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每个小细节反复观看并领悟其方法。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笔者没有进行集中性的评价活动,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不太了解,这无疑对课堂的整体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探秘二维码》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新实验玉龙湾学校
二维CAD机械设计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二维CAD机械设计
二、竞赛目的
为加快我市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步伐,营造科技氛围,推动学风建设,拓展学生素质,丰富我市高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举办此竞赛。竞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为宗旨。通过此竞赛,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二维CAD软件的应用能力,体验创新的设计的过程,给二维CAD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给他们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竞赛对象
参赛选手须为2015年在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不限性别、年龄、年级。
四、形式、限时和成绩计算
(一)竞赛形式
采用单人竞赛形式,独立完成规定的任务。竞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笔试)和实际操作(上机)两部分。
(二)竞赛限时
理论知识笔试为60分钟,实际操作(上机)为120分钟,竞赛时长共180分钟。
(三)成绩计算
理论知识竞赛试卷满分为100分,理论知识竞赛成绩将按照30%折算计入竞赛总成绩;实际操作竞赛满分为100分,将按照70%折算计入竞赛总成绩;理论知识竞赛成绩与实际操作竞赛成绩经折算后相加得出竞赛总成绩。
五、竞赛试题类型及配分
理论知识部分:包括80道选择题和20道判断题;每题1分,共100分。实际操作部分:
第一题 由已知视图补画视图或补线。(20分)第四题 抄图。
(30分)第三题 由轴测图,选择合理的表达方案绘制零件图。(30分)第四题 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20分)
合计:100分
六、竞赛大纲
(一)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2.具备一定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能力。3.熟悉最新国家制图技术标准。
4.熟悉机械零件图样、机器装配图样的各种表达方式。5.具备平面图形、零件图样和装配图样的识读、分析、绘制和修改能力。
6.了解和熟练掌握AutoCAD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和高效制图功能。
7.具备二维绘图技能、辅助绘图技能运用以及后期输出技能。
(二)竞赛内容
主要考察参赛者,对机械制图知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AutoCAD绘图软件基础知识和的全面了解程度,对二维平面图形及机械图样绘制技能水平的考察,具体内容如下:
1.机械制图基础知识
(1)机械工程图样(种类、内容、制图的有关规定:图纸格式、图线、字体、尺寸等)。
(2)正投影、三视图、基本体、组合体及其尺寸标注。(3)机件表达方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特殊画法和简化画法等)零件的技术要求。
(4)标准件与常用件的规定画法。(5)机械零件的视图、尺寸及技术要求。(6)零件图的绘制与识读。
(7)装配图的视图、尺寸、零件序号、明细表与标题栏。(8)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
(9)根据已知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样。2.绘制平面图形的操作能力(1)精确绘图的基本设置。(2)平面图形的图形分析。(3)平面图形尺寸的分析。(4)正确、完整、合理标注尺寸。3.绘制机械零件图样的操作能力(1)绘制各种视图、剖视图、断面图。(2)简化画法与特殊画法。(3)绘制典型零件图。(4)机械零件图样的工程标注。4.AutoCAD 基础知识(1)工作空间与绘图空间。
(2)启动与退出、界面及界面元素的设置应用等。(3)文件格式及文件的设置管理等。(4)对象选择及常用键盘操作键。
(5)绘图单位、精度、绘图区域、角度方向等绘图环境的设置。
5.AutoCAD二维制图功能
(1)绘制点(单点、多点、定距等分点、定数等分点)。(2)绘制直线(直线、多线、多段线、射线、构造线等)。(3)绘制曲线(圆、圆弧、椭圆、椭圆弧、样条曲线等)。(4)绘制折线(正多边形、矩形、边界等)。(5)图案填充、创建面域与布尔运算等。
6.AutoCAD辅助绘图功能
(1)点的坐标输入技能(坐标系、坐标输入、动态输入)。(2)对象捕捉技能(自动捕捉、临时捕捉、栅格与捕捉等)。(3)对象追踪技能(正交、极轴、对象追踪、捕捉自、临时追踪点等)。
(4)视图的实时调控技能(视图平移、视图缩放、视图恢复等)。
7.AutoCAD常用修改编辑功能(1)复合图形的快速创建技能(复制、阵列、镜像和偏移等)。(2)图形的边角细化技能(倒角、圆角、修剪、延伸、打断、合并等)。
(3)图形的常规编辑技能(移动、旋转、缩放、拉伸、拉长、分解、删除等)。
(4)图形的夹点编辑技能(夹点概念、设置及应用等)。
8.AutoCAD高效制图功能
(1)块与属性(创建块、写块、插入块、编辑块、定义属性、编辑属性等)。
(2)图层及特性(设置层、设置层特性、层的状态控制及层的常用工具等)。
(3)设计中心(设计中心的资源查看、资源组织与资源共享功能等)。
(4)工具选项板(工具选项板的定义与使用等)。
(5)图形特性(特性的查看、编辑、匹配、快捷特性及特性工具栏等)。
9.AutoCAD标注功能
(1)文字的标注功能(文字样式、单行文字、多行文字、编辑文字等)。
(2)尺寸的标注功能(直线型尺寸、曲线型尺寸、复合型尺寸、引线尺寸等)。
(3)尺寸的设置及协调功能(标注样式设置、编辑标注、编辑标注文字、打断标注及标注更新等)。
(4)符号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基面代号、剖切符号及一些特殊符号)。
10.综合绘图能力
(1)熟练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标准件的绘制。(2)熟悉典型机械零件、机械结构、机械产品装配图样的基本表达方法和步骤。
(3)精确绘图环境设置。(4)机械零件图样绘制能力。(5)绘制装配图的能力。
1)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装配结构。2)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3)装配图的序号、明细表和标题栏。4)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七、技术平台
(一)计算机
同一赛场提供统一品牌计算机。
(二)预装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 XP; 2.文字处理软件:Office2007; 3.绘图软件:AutoCAD2007
八、考场纪律
(1)参赛选手提前15分钟进考场。入考场前,由监考人员查验准考证,经认可后方可进入考场。
(2)参赛选手应按指定座位号入座。(3)理论考试采用笔试方法,闭卷考试。
(4)考生只准携带钢笔或圆珠笔、2B铅笔、橡皮及无文件储存功能的计算器进入考场,不准携带任何书本、纸张和通讯工具进入考场。
(5)试卷上按考场负责人在考前宣布的规定位置和方式书写准考证号,考卷其它位置不得有任何暗示选手身份的记号或符号,否则试卷作废。
(6)正式开考后迟到15分钟者,一律按自动弃权处理;开考30分钟后方可允许离开考场,但不得在考场周围高声谈论、逗留。
(7)参赛选手应遵守考场纪律,服从监考人员指挥。选手应保持肃静,不准交头接耳,传递纸条,偷看他人试卷以及进行其它作弊行为。违反者取消竞赛资格。(8)考试过程中有事可向监考人员举手示意,由监考人员负责处理。监考人员对涉及到考题的问题不得有任何解释和暗示行为。
(9)考场中除指定的监考人员外,其它人员(如官员、巡视等)应经组委会特许并佩戴标志方可进入。
(10)考试时间到一律交卷(应连通草稿纸一起上交),否则试卷作废。
(11)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交保密组。
九、参赛选手须知
除必须遵守通常的考试制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项:(1)不得携带任何资料和计算机工具,如书籍、U盘等移动设备。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编写日期】2011.9.22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在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精度设计于一门课程,对机械及仪器仪表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材料以及零件几何精度的基础知识等诸方面进行阐述,是该专业本科学习期间的一门综合性机械类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CAD应用技能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1+1+ 4 + 2 +6 +2 +4 + 4 + 8 + 3 + 5 + 5 + 2 + 4+4 +5= 64学时
第一章 总论(或绪论、概论等)1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验学时)主要内容:
总体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结构;介绍该门课程的基础和该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二章 机械设计总论(1学时)主要内容:
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准则等。
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4、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耐磨性、寿命与可靠性等。
5、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4学时)主要内容:
1、循环应力下机械零件的强度、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安全系数计算。
2、损伤积累假说。
3、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4、低周循环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低周循环疲劳概述、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理解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四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学时)主要内容:
1、摩擦机理与摩擦定律。
2、磨损:磨损类型,磨损过程,磨合。
3、润滑:润滑的分类,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剂的粘度。
4、流体动力润滑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轮、常用润滑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工业常用润滑脂的种类及性能;掌握磨损的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润滑油粘度及其单位换算、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条件。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6学时)主要内容:
1、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
2、联接件的标准及其性能等级。
3、拧紧力矩,预紧力及其控制,螺纹联接的防松原理及防松措施。
4、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5、螺栓联接的计算:受横向载荷,受轴向静载荷,受轴向变载荷。
6、螺栓组联接受力分析。
7、螺纹联接的许用应力。
8、联接件的刚度和预紧力
教学要求:了解螺纹的特点及其应用、螺旋传动的分类及常用设计方法、螺纹联接标准件;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熟悉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六章 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2学时)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七章 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自学)主要内容:
1、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键的材料、键联接的许用应力。、花键联接的类型、对中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花键联接的强度计算。3、销联接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八章 带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欧拉公式,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3、带的弹性滑动概念与传动比。
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轮材料、结构和尺寸。
6、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及张紧装置。
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结构、V带轮的结构设计、其他带传动的特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熟悉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九章 链传动
(4学时)主要内容:
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速度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
3、滚子链的结构和规格,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滚子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
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作用在轴上的载荷。
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装置和润滑。
7、齿形链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套筒滚子链的结构、规格和尺寸,链轮的结构特点、链传动的动载荷;掌握链传动的主要参数、滚子链的标记、运动特性分析及失效形式; 熟悉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套筒滚子链传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章 齿轮转动(8学时)主要内容:
1、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齿轮材料、热处理及其选择。
3、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5、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而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6、直齿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特点、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圆弧齿圆柱齿轮传动、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其机理、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的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掌握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对其应力(或强度)的影响、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与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异同点);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减小载荷系数的
措施;熟悉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材料、热处理方式和精度选择、参数选择和结构设计),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直齿、斜齿和锥齿轮零件图的绘制。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3学时)主要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蜗杆传动的运动关系和主要参数,传动比,蜗杆传动变位的特点。
3、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4、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许用应力。
6、蜗杆传动的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主要几何尺寸。
7、蜗杆传动的润滑、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8、蜗杆轴的刚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9、蜗杆传动精度的选择,蜗杆蜗轮的结构。
10、新型蜗杆传动(环面蜗杆传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蜗杆传动的润滑、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用原则、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自学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滑动轴承的应用和分类。
2、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及其选择。
4、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
5、润滑的雷诺方程式。
6、液体动力润滑单油楔径向轴承承载能力和温升的计算,几何参数、工况参数对运转参数的影响。
7、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各类滑动轴承结构特点、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多油楔轴承等其它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工作过程,压力曲线及需要哪些计算;掌握非液体润滑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一维雷诺方程、油楔承载机理及条件、热平衡的计算。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5学时)主要内容:
1、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精度和代号。
2、滚动轴承元件上的载荷分布。
3、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及当量动载荷的计算。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载荷及当量静载荷的计算。
6、滚动轴承组合的结构设计:轴承与轴颈、座孔的配合,轴承的游隙、预紧、调整。教学要求: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特点、选用轴承的类型、予紧、润滑、静负荷计算及极限转速计算、特殊滚动轴承的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密封的作用及方式;熟练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代号及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计算方法(概念与公式)、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结构设计;能够正确画出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1学时习题
第十四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主要内容:
1、联轴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及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五章 轴(4学时)主要内容:
1、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2、轴的计算准则、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
3、轴的结构设计
4、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5、轴的强度计算:扭转强度计算、弯扭合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校核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轴的功用、刚度计算;掌握轴的分类、各种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原理;熟悉转轴零件工作图的绘制。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第十六章 弹簧(4学时)主要内容:
1、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
2、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和许用应力,离合器的分类、特性、标准及选择。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四、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5)
1.平面连杆机构研究 2.齿轮传动研究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课程重点:功能原理设计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功能类型及求解思路;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常用的机械传动方法功能原理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产品商品化设计;机械疲劳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概念及分析方法。
课程难点:功能类型、功能结构及求解思路;机构的创新设计;分析结构能实现的动作;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产品的适应性变型设计;机械产品的造型设计;机械产品的摩擦学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型试验及相似理论;优势设计的物理学基础。
处理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对于主要的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力争图文并茂。通过启发式、提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工厂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2、《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编,2003年
3、《机械设计基础》,邓昭铭、张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系会议指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指向行动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应被理解为个体处于一种状态, 即能在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 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这种目标, 职业院校要强调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 以使青年人在其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价计划。为此, FLASH课程的教学应与具体的职业行动紧密结合, 应与多样化的思维操作紧密结合, 其中也包括对他人有效行动的模仿。职业院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对所实施的行动进行反思, 包括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要通过对于职业工作的思维性渗透, 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及工作以外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法
1 循序渐进, 形象教学
通读多种教材, 精炼教学内容, 把Flash MX动画归纳为6种类型;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形状渐变动画、引导层动画、蒙板动画及Action交互动画。首先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 也让学生明白制作Flash作品, 就像拍摄电影一样, 把自己当作是Flash动画的“导演”, 这个“导演”同样拥有像拍摄电影那样所拥有的三个必备条件:演员、舞台和影片录放机。
(1) Flash动画中需要的“演员”就是元件。如果是拍摄电影的话, 当导演在拍摄电影之前, 首先就是去挑选演员。同样道理, 在制作Flash动画之前, 首先要根据动画内容的需要来制作元件。一般情况下,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 先出示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给学生欣赏。看完后, 便提问学生:你知道这个动画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角色吗?”经过启发, 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回答后, 让学生打开Flash MX的库窗口, 根据需要的关键角色建立元件。然后利用这些元件分别制作这几个关键的角色。
(2) Flash动画中的“舞台”就是场景。拍摄电影时, 舞台是演员演出的地方。而在制作Flash动画时, 场景是元件上台表演的地方, 它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能力与无限发挥创作的舞台。Flash动画制作的最终过程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场景中, 它就像一面镜子, 能时刻呈现动画创作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制作, 不要怕出错误。若出现创作上的失误, 学生还可以对照场景进行纠正与修改, 直至完成理想的动画。
(3) Flash动画中的“影片录放机”就是时间轴。对于时间轴就像是拍摄工作者手中的影片录放机一样, 具有录制和播放的功能。时间轴的录制功能就是在时间轴上制作帧的过程, 它能完全体现出一个学生制作动画的思维过程。时间轴的播放功能就是在时间轴上播放每一个帧的过程, 它控制着动画在场景中的播放。就像人大脑的神经中枢能控制着人的行为那样, 时间轴控制的是Flash动画的灵魂, 所以它对于动画的完成尤其重要。
(4) 项目化教学的考评机制。作为一种就业导向的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应向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与教学的多个角色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开展。评价活动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甚至包括实习岗位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的内容包括最终作品、情感态度, 以及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手段也应趋于多样化。
2 多样化成绩考核
平面动画设计的教学应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是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理论扎实了, 在应用中就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为此, 应加强教学中的成绩考核。对学生成绩的考核笔者主要采取了课堂提问、实训记分、考试、考证等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 可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发现问题可及时改进教学。每次上机实训给学生打分, 加强平时实训成绩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本次实训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实训准备;理解理论知识的程度;操作的熟练程度;实训作品完成情况及实训的态度等并当面讲评, 指出作品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培养学生欣赏作品、审视作品的能力。安排期中、期末考试, 可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考试可采取半闭、半开的方式, 对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采用闭卷考试;检测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采用上机考试, 可以开卷。
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 基于Flash的课程特点, 学生只有多看、多想、多练、多体会, 才能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教师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修正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 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多个方面去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形成以教学促就业, 以就业促教育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方面是概念多,内容抽象,并且实践性强,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另一方面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厌学”,在他们心中,到高职读书不是“我要读书”,而是父母“要我读书”,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何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本人就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可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凡事易凭兴趣、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的特点,充分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虽然许多知识需要有意识记忆,但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引发其“有意识”的产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1.以“奇”生趣。例如在学习机器的组成一节时,机器能够转换能量,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动力装置、执行部分、传动部分和操纵或控制部分。讲完之后让学生举例自己常见的机器,如汽车、机床、飞机、拖拉机、三轮车等等,分析它们的组成,这些机器都有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换。然后老师设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三国演义》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云: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皆不食水,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上山下陵各尽其便。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机器吗?是与否的回答异常活跃。老师再追问:“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有原动机吗?它是什么样的?是发动机、电动机?”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一个不消耗能量,经过科学家多少年论证不存在的永动机。经过一番举例讨论后,使学生感到新奇,又很好地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画生趣。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动画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
高职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那种传统的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现在的学生是肯定行不通的。而且讲授过多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允许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问,并对学生抢接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内容时,每次在讲一种新的传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传动的实例?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机构?它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讲解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积极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与评估几部分构成。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例如项目教学法在铰链四杆机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1)教学项目的确定。铰链四杆机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基础》模块六“平面连杆机构”中的课题1,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判断条件及应用,它是课题2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铺垫。由于平面连杆机构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而且更以其独特可靠的低副联接形式,倍受广大机械设计人员的瞩目。其在工业、农业、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机械中的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探寻一种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其它班作品,组长组织成员交流探讨填写教师事先发放的学材。然后抽取制作任务。确定本组团队名称及口号;根据组员各自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推选出陈述员、自评员、互评员、信息员,各角色各施其责;依据任务确定设计尺寸,绘制构件图样,讨论设计制作方案。编写制作产品说明书。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
(3)工作计划的实施。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其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教师预先准备的资料查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考虑是否正确,是否周全,并进行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朝目标方向努力。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探究,使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协作者,指挥引导学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4)成果展示与评估。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成果、按照本组产品说明书讲解作品;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制作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然后客观公正填写学习质量评价表。填写时评价的结果均用A、B、C、D四个等级来表示、作为本次课各小组的学习成绩。通过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可以巩固本次课学习的新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知识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简单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信息传输量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特点。对于问题具有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等作用,从而使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对刚刚从初中升人职高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本中新出现的运动副、构件、机构、曲柄、摇杆等术语,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直观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无法观察的结构和形状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更应该充分直观地体现零部件的具体构造和运动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制作了《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逐步在教学中使用。这样,一方面增大了信息量,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提高自己的认知观念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师滔滔讲说,呕心沥血,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设计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所以只有 将“教”与“学”配合好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二维设计基础教案12-18
二维设计基础总结发言稿06-07
二维动画制作理论教学大纲09-22
C语言《二维数组》说课稿10-30
二维动画广告宣传片制作合同11-22
《首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08
室内设计基础 教学大纲11-30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0-21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设计12-14
美术基础教程的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