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八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八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反思

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关系到高中基础教学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的问题,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为迈好高中基础教学第一步,教师应认真研究、找准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从课程目标上看,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2)能力方面,尽管初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主要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这一特点在初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状况说明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系,却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否则学习和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但现在的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明显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众所周知,尽管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不可替代的一门国家规定课程,但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学生初中历史学科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此外,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如此,这些因素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少障碍。另外还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我们浙江初中学习的是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而高中采用的却是人民版的《历史》,这可能会造成在知识连贯性上出问题。二是目前的初中教学对历史学科相对不够重视,中考开卷考试,因而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具备进行高中历史学习应有的知识基础。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学时偏紧,这使教师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而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游刃有余

可以说,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若离开了课程标准,教师们就无法上好历史课。但目前,教师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大多为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形在新课程推进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明确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吃透课标的内容标准,它们是整理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据。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使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互嫁接。

上述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

2.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提高教学有效性

面对高一新生,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学习的状况,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对“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课堂上,学生手头练习材料中已介绍的问题可略讲甚至不讲,提示学生课后自己去看即可,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面对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的现状,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基础学习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高中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要围绕高中新课程标准,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使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学生在讨论中增长了知识,同时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的历史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资源,指导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综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3.倡导师生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为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又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养成感情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意志坚强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途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对于听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包括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例题的解法思路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思”包括勤思、善思、深思、反思,要学会举一反三。“记”必须服从“听”,记好要点、疑点、解题方法,教学中需要学生记的地方,留时间让学生去记。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前就有必要提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选择地记笔记。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使其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电脑课件等。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另外,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还要设法加大学习信息量,可通过图文信息加强对某一阶段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解读,以弥补学生只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不足。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杜炳潮

第2篇:关于利用课余活动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思考

摘 要:新的时代背景下,课余活动作为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已逐渐为一线教师所关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对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利用课余活动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在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要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真正建立起有机联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有所注重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历史课余活动也要有所注重。

一、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的概述

1.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的意义

高中生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会将自身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置于高考的科目上,从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高中历史教师为高中生开展课余活动能够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高中生的身心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放松,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息,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历史教师组织的活动,能够促使高中生在活动中以历史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巩固学生的历史学习知识。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师开展历史主题的课余活动,能够使高中生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

2.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的现状

高中历史教师很少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即便举办了活动,其效果也无法达到高中教师的期望。笔者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一则,高中历史活动对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目光受限于“学生的所有时间都应交予学习”中,导致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放松的时间;二则,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教师所举办的活动虽然有着强烈的参与兴趣,却由于又想表现自己、又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一矛盾,而在参与活动时有所踌躇,导致历史活动的举办问题重重。

二、高中历史课余活动的策略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这一活动,并非是要求学生真的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阐述自身所持有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認识进行据理力争,而是要求每位学生以人物为中心,探究人物生平事迹。简单来说,可以要求学生分为君王组、忠臣组、后宫组等等,要求学生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对其人物生平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而在活动中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探讨。例如,忠臣组中,可以包括商鞅、李斯、魏征等等,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以自身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观念的探讨,如“如何实现人民的富裕,促进王朝的发展”。这一活动,能够满足青春期高中生在众人面前的表演欲,完成自身对于喜爱角色的扮演梦,还能使高中生在此过程中对小组中存在的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历史活动取得历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2.历史短剧

与百家争鸣不同,历史短剧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以事件为中心,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会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两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的方式:纪传体和编年体。百家争鸣这一活动的核心在于纪传,历史短剧这一活动的核心则在于编年。历史短剧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编剧、排演,促使学生以短剧的形式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自己的身心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放松。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规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演绎不同的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文景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等等,从而在整体的历史活动中为全校师生呈现一幅完美的历史画卷。这一活动虽然只是要求学生将课文上所讲述的故事表演出来,却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形式,促使高中生能够在活动中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体会。

3.心灵手巧

无论是纪传体的百家争鸣也好,还是编年体的历史短剧也好,这些都需要高中生在活动中对自身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思想、言行的理解,心灵手巧这一活动对此则无过多要求。心灵手巧是高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多种形式将书本内的内容进行展现,如手抄报、黑板报、剪贴报等等,这其中有时会涉及高中生的课程整合,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以全面发展。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要求班级内学生每个人负责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在手抄报中,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教材内容,促使学生书法、美术能力有所进步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教材进行潜意识的记忆,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参考文献:

[1]童水森.高中历史活动课设计刍议[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

[2]王崇民.高中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

作者:谭梅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工作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历史作为初中教育中重要的一个课程,也应该重视从课程因素中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美育,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美育工作

美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通过挖掘美的因素,让学生认识美、發现美、感受美,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教学目标。美存在于方方面面,也和各个学科、各种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作为初中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美的因素,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初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结合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和原则对历史学科中的“美”进行发掘,借助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开展美育实践,有效推动初中历史美育教学工作。

一、初中历史与美育教学

(一)初中历史中的美育元素

美,可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世界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历史作为初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美的探究与发现方面存在独特的魅力,初中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社会美、艺术美和思想美,方方面面都能带给人美的体验。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从历史课程中挖掘美育元素,重视美育教学,像是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艺术品或是某些历史事件,都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体验。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美育工作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教育本身就存在很强的合理性,但纵观初中多年的教育历程,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美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很多不匹配现象。不管是学校本身还是教师自身,对美育工作存在的合理性都持肯定态度,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忽视美育元素的问题。初中历史课程的开展,也存在此类明显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教师对于学科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自身就认为历史学科只是一门副科,所以上课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单纯历史知识的传递,而非从中挖掘更多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所以初中历史课程仍会存在重课本知识,忽视美育教育的现象;其次,是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单讲教材、其他教师兼职历史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连基础的知识教学都不好完成,更不要说是课堂上进行美育工作的实践探究了;最后,便是美育工作缺乏新意,生搬硬套的问题。好的教育应该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初中历史课堂上的美育工作更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生硬的灌输式的美育教学方式。

(三)初中历史课堂渗透美育工作的意义

首先,初中历史的美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自身美的征服力,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让学生被历史文化所吸引,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初中历史课堂上的美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观念。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精华,像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可以通过历史课堂传递给同学们,帮助学生感受道德美、文化美,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秉性。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美育工作

(一)挖掘历史教材,关注美育元素

首先,我们要重视历史教材中的思想美。所谓思想美,就是指历史上那些能够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共鸣和感触的思想,是一种震人心弦的美。像是我们在学习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时,他所提出的“仁”的思想,在当今这个社会仍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其次,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美育工作中还要关注艺术美。所谓艺术美,就是指历史上的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物所具有的美。人本身具有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在过去历史基础上呈现出的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翻开初中历史教材,我们从那些图片中不难发现一些精美的艺术品,小到原始时代一件劳动农具,大到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这些东西一件件都是历史的进步,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意义。

(二)教师身体力行,践行美育规范

“道高为师,德高为范”,所谓教师,就是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起到良好的行为示范作用。初中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会影响到学生三观的形成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挖掘美育元素,开展美育教学实践是顺应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举措,在此之外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行为实践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首先,教师应该做到平等要求学生和自身。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自己都不到的事情更不能要求学生这样做,在学生和自身上,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像是历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互相尊重,相对应的教师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就要先做到语言尊重,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其次,教师应该做到在细节处影响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借助巧妙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像是在课堂上,教师看到地上有碎纸屑,教师弯腰拾起来把它放进垃圾桶,远比命令学生收拾干净的效果好,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三)学生领悟美育,欣赏创造美

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转化到行动上来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对美育工作的探究实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美育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将美的学习转化为美的行动。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教育目的,给学生提供创造美、践行美的机会。例如,开展历史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历史文化的认识;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感受历史美;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悟美,给学生一副古画或是古诗,让学生根据诗画的内容,创造自己对历史美的理解。

三、结语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必然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正确的三观和品德秉性,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受到教师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初中历史是一门美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美,我们更应该相信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其中挖掘出更多美的元素,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范娱艳)

作者:李讲

第4篇:八下历史工作总结

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张宏平

一、教学上,认真钻研,更新观念,勤下苦功,完成教学任务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认真钻研新课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我曾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准备内容详细并配有知识结构的新课学习提纲,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样对于容量很大的教学就容易了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吃力了。

2、认真解读教材,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考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因此,我仍把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任务。教学中,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的原则,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多给他们拓展思想的空间,在备课时选择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多种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思考题,有些学生在课后主动和我探讨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我没有放弃每一名差生,而是因势利导,在批改中和课堂上,我经常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利用中午或是间休时间和他们谈话,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他们讲学习历史的方法,并耐心地领他们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帮助他们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尽快提高成绩,现在这些学生学习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表示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那些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中间生,我也是经常向他们征求意见,帮助他们分析考试中的得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上,我所教的班级几乎看不到睡觉的学生,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也很足。

3、集体备课,发扬备课组协作精神

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等一一进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学过程中走弯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利用。

二、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几年,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性情有点急躁,有时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对个别尖子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对尖子生能力的培养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虽然平时新闻记者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但今年显得笔耕不勤,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感悟之类的成文东西。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 的工作中,我力争改正不足,继续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以我的热心、精心、恒心、爱心、耐心、细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第5篇:人教版历史八下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20 百花齐放 推陈

出新 教学设计

第20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讴歌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2)中共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3)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2、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2)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国文艺繁荣、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4)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a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出现两个高峰的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b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2处理方法:a通过访问、填写调查表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新中国不同时代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及其时代背景的理解。b通过图片、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难点:a对文学作品的评价。b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4处理方法:a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b通过设计抢答题、竞赛题,组织小组比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前导学1查找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及其相关资料:a学生前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调查他们年轻时所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并请他们介绍这些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主要内容。b查找有关五六十年代及七八十年代一些著名文学作品资料,收集有关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的录像、剧照等。2查找体育发展的相关资料,收集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事迹。教学方法:知识竞赛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导入新视频《千手观音》这是XX年第28届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中中国六分钟表演的片段。观看舞蹈后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舞蹈惊艳四座,这是残疾人用生命的感悟创造的完美。优秀的艺术给人以精神的愉悦。)那么同学们知道除了舞蹈以外还有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音乐、影视、戏剧、杂技、书法、绘画、摄影等)学习新调查:前让同学作了一项有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青年时代以及我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调查。祖孙三代青年时期喜爱的文化艺术作品调查表爷爷奶奶青年时期 爸爸妈妈青年时期 我

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电影电视音乐其他文艺作品(如戏剧、舞蹈、杂技、书法、绘画、摄影等) 要求:在罗列文艺作品名称的同时,要能简要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可简要记录在背面,或另附纸。)备注:

1、祖孙三代所喜爱的文艺作品必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文艺作品。

2、爷爷奶奶青年时期喜爱的作品是指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爸爸妈妈青年时期喜爱的作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的文艺作品。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流调查访问所得的材料。并结合书本第20第

一、二框题的叙述,思考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迎来了几个创作的高峰期,哪几个?(两个,a新中国诞生以后;b“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艺术的繁荣哪些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爷爷奶奶青年时期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学生介绍讲述)你们爷爷奶奶所喜爱的这些文艺作品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代表了解放以后文艺事业发展的水平。那么为什么会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了新的时代?(A政策导向:“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艺创作以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可创作内容的丰富:新旧社会更替阶段的社会情况,为文艺创作提供现实生活斗争的摹本。)本节我们将通过有关文艺体育知识的竞赛,看看同学们对这方面情况了解多少。我们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活动:知识竞赛(第一轮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作品知多少)第一环节快速反映。看文字描述,猜文艺作品(小说《红岩》、电影《林则徐》、小说《青春之歌》、油画《开国大典》)第二环节视频点播。看视频片段,猜文艺作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越剧电影《梁山泊与祝英台》、舞剧《红色娘子军》、话剧《茶馆》)通过第一轮比赛,我们对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反映时代的特征,借用《茶馆》作者老舍的一句话:“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换言之,一部大作品就是一个小社会。文艺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民又奉献于民。

二、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文艺创伤在经历了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后,文艺创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父母年轻时所阅读、喜爱的文艺作品有哪些?以及你所喜爱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及其他作品又有哪些呢?说明理由(注意引导)(学生介绍讲述)活动:知识竞赛(第二轮七十年代至今文学艺术作品知多少)第一环节抢答题。问题一:《红高粱》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他还导演过哪些著名影片?《红高粱》这部影片曾经获得以下哪个电影奖项?A、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B、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美国奥斯卡金像奖D、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问题二:这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排的大型舞剧。它被赞誉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响舆海内外。观看这部作品的视频片段竞答相关问题。第二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优秀电视丰富荧屏。而一部优秀的作品的背后往往会有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请听下列电视剧插曲,抢答电视剧的名称。(《渴望》、《西游记》、《大宅门》、《编辑部的故事》、《新白娘子传奇》、《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通过这两轮的比赛以及对祖孙三代的调查,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的文艺作品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请问同学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什么爱好?你是怎样发展自己的爱好的?(结合书本上的动脑筋。)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想信一些同学除了对文艺感兴趣外,还对体育特别感兴趣,请你说说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并介绍一下该项目的中国体育明星。在新中国涌现出许多大家喜爱的体育明星,那么旧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怎样呢?图片: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1932年“单刀赴会”)及美国报纸上讥讽中国人站在鸭蛋旁张望奥运会奖牌的示意图。视频:第28届雅典(XX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战况。(金牌总数排名第二)。今昔对比你有何感想?(旧中国单质体育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昔日“东亚病夫”已成为亚洲体育强国,中国体育正向走世界。)活动:知识竞赛(第三轮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第一环节每组依次说出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第二环节风险题,看图片认体育明星。(1分题,姚明、刘翔、田亮;2分题,李宁、王军霞、邓亚萍;李菊、林莉、老女排;南通被誉为的体育的“世界冠军摇篮”,你知道有哪些世界冠军吗?三分题,容国团、陈镜开、许海峰。)为什么建国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1、普遍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增强体质。

2、体育补被列为学校重点程及完整体育制度的建立。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刻苦训练,科学指导。)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在亚洲和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中国开始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很多人还记得XX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那一夜中国人圆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梦想。图片资料: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XX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获得了XX年奥运会主办权,表明了随着祖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已有实力跻身地世界体育强国之林,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为迎接XX奥运会,你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欺盼XX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的亮点。总结全

第6篇:八下历史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54门礼炮齐鸣28响54:当时中国只发现54各民28:1821年,中共成立至开国大典28年 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政务解放的斗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司令员:彭德怀跨鸭绿江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3年,美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板门店)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也维护了世界和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政权建设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顺利进行

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勇气

第7篇:八下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第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

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 严重经济困难 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画圈,80设点。(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5、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三中全会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四大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

第8篇:八下历史第2课

班级:姓名:组别:使用时间: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日期:主备人:审核人:

课 题 第2课最可爱的人 课型 新课

一.导入:

作家魏巍有一篇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么,“最可爱的人”这一崇高的赞誉是如何得来的呢?它源于50多年前的一场伟大战争 ---抗美援朝。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历史,去领略“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掌握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三八线”、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2.能力目标:认识抗美援朝对朝中两国的伟大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学习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四.学习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五.导学内容: 【知识梳理】(要求:预习课本,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把不会的做好标记.)知识点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 2.目的: 3.性质: 4.时间: 5.指挥者: 6.经过:

7.结束标志: 8.结果:

知识点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主义和﹍﹍﹍﹍﹍主义精神,被誉为“﹍﹍﹍﹍﹍”。 2.主要战役:

【合作探究】

1 。根据下列提示内容写出相对应的人物的名字。

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英雄—

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的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2 。请列举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威胁中国安全的侵略活动。

3.史料分析: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请回答:

(1)材料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举出典型代表。

(2)从歌词来看,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3)“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课知识树;相信你能行!)

四、当堂检测:(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小本有关习题)

五、教后反思:

/

第9篇: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内容:(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a.制定《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c.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d.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已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工作

2)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②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①保卫了中朝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6、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改造工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赎买政策的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共八大:(1)内容: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

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8、文化大革命: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不要搞个人崇拜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①思想上:

;

②政治上: ;

③组织上: 。

(3)影响: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5、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6、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的策略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③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上一篇:学习委员检讨书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