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共4篇)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 篇1

第1课 1、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意义)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2课

1、抗美援朝(1950.10-1953.7)司令:彭德怀,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体现的精神:发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慷慨奉献。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意义:破除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2、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作用(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恢复国民经:

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等措施 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

第3课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

2、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人民体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性质)

4、三大改造(1953-1956底)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的形式,采取和平的赎买方式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深刻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第4课 1、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起来。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发动原因:毛泽东对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分析错误

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危害: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性的内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十年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我国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5课 60年代初的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平凡而伟大的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6课

一、背景 1、1977年7月,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的中国人民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年12月,北京)

1、主要内容: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D.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对彭德怀等的错误结论。

2、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②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实现了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④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三、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第7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全国农村率先搞“包干到户”的典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四川:包产到组

2、到1984年全国已基本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村改革的深化: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国家还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国家积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6.特区的建立

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办特区。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最大的经济特区)

特点: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潮。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特区:特区建设者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开荒牛精神,使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试验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勋章

8课

1.城市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央文件规定。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是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

2.国有企业改革措施:①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②国家还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③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

3.城市改革成果:经营管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先的优势企业在改革中崛起,成为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4对外开放的扩大:

①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② 20世纪90年代,A.1992年设置了上海浦东新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B.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③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5.对外开放扩大的意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动了一批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⑴1992年初,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判断经济体制的是非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9课

1.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居第二。

2.从1999年开始,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3.宏伟的工程:青藏铁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第10课

1.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增加“一国两制”内容,强调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1982中共确立了与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国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已形成了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1年9月4日,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原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11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了生显著的变化。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2.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活雷锋——徐虎,抗洪勇士——李向群;抗震---蒋敏;道德—郭明义 1、1982年9,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2、1987年10,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3、1992年1-2月,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南方谈话。

内容:①、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4、1992年10,中共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5、1997.2.19,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4、1997年9,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5、2002年11,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6、2003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7、2007年10月十七大,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做了部署。8、2012年11月中共第十八大,胡锦涛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 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一中全会,习近平当选总书记。9、2017.10.18中共第十九大,大会认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13课

1.我国56个民族,汉族为主。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3.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到2015年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4、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用: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⑵ 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⑶ 国家还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因地制宜、搞活经济的方针,采取增加财政补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以及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 区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的努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沿海或沿边的特点,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当地人民特别是牧农民的生活有了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p91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行政长官——何厚铧。

回归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87年长达30多年的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2005.4.29胡锦涛和连战的会见和会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双方就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达成共识。2009年1月8日开始,两岸同胞苦盼了30年的两岸直接、双向的通航、通邮、通商终于全面实现。

第15课

1949.4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海军诞生。1949.11空军司令部成立。1966,第二炮兵在北京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科技强军战略,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进入21世纪后,人民解放军把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第16课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在中印、中缅政府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意义: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2、(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内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义: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意义:从而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 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4、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我国同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泰国、利比里亚、巴西等4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我国全方位和各平外交政策: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6、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与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战略倡议,开辟了21世纪国际合作的新 途径,展现了我国勇担国际责任的大国风范。

一带一路" 的倡议得到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到 2016年10月,亚投行的成员已增至80个国家。(意义)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截至2016年3月,我国已同17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与400 多个各种类型的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友好往来。

第17课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国家。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要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2007.10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又一个里程碑。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中草药中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的新药,2015.10屠呦呦因这一重大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第18课后

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指明了方向。

1986年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标志性成就。2011全国义务教育人口普及率达100%,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空前壮举和重要里程碑。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华书局2011版八下复习提纲 篇2

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三单元 曲折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

2、失误表现:(1)、“大跃进”:高指标,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浮夸风;(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09)

1、内容:(1)、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确定国名和国家性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一大二公;(3)、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

3、原因: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教训: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10)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1、性质:是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内(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1951.05.23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团结。(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1)原因:美国侵略朝鲜;美军飞机侵入中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朝鲜请求中国出兵。(2)抗美援朝的司令员: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3)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4)胜利意义:保卫国家的独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3、土地改革(1950——1953年春)(1)、法律文件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近3亿农民获得土地。(2)、意义: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下。

2、根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成就:(1)、重工业:①、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1954年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④、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水电站——官厅水电站开始发电。(2)、交通运输业: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4、意义: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指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采取的方式:(1)、农业、手工业加入生产合作社的方式;(2)、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3)、对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1、1954年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我国的政治制度:(1)、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3)、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主党派职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我国民族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乱。

2、人民抗争:(1)、1967.02“二月抗争”,陈毅、谭政林等;(2)、1976.04.5“四五运动”

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以叛徒、内奸、公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

5、文革结束标志:1976.10粉碎四人帮

三、科技成就和英模风范:

1、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2、科技成就:(1)、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1960年第一颗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3)、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1973年,袁隆平等成功培育 “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东方魔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中国最高科技奖和世界粮食奖。(5)、1965年钮经义等获得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我国实现石油、原油全部自给。(6)、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四、外交工作重大成就

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旧中国屈辱外交。

2、外交成就:(1)、1953年,周恩来同印度代表团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成为处理国与

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出席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1971年10月,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中美建交:(1)、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从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1979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美正式建交。

3、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方针,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

1、真理标准讨论:(1)、背景:十年文革已经结束,但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推行“左”的错误思想;(2)、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基本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3、意义: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4、1981.06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改革(1978)

(1)、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小岗村开始

(2)、特点: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3)、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意义: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5)、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①、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经济制度;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目的: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资金、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2)、1980年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点)(3)、扩大:①、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

②、1985年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为经济开放区;(面)

③、1988年海南全省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然后再辐射内地。(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内地: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4)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第五单元 祖国统一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实践“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1984年邓小平提出,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2、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英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紫荆花。(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莲花)

3、意义: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问题由来: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九龙司; 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新界,租期99年。)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台湾问题:①、1895年《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光复(1895—1945);②、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裂至今。

(3)、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 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二、威武之师 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1949年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后又成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2.人民空军:1949年人民空军正式建军。3.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组建,1966年被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主要任务是核反击,是中国战略威慑核心力量。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2、国防政策和军队使命

(1)我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2)国防建设目的: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3)、军队使命:巩固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4)、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只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保卫祖国不受侵犯;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第六单元 沿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

一、社会生活巨变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2、我国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3、就业模式: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4、“铁饭碗”等陈旧的就业观念被打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5、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社会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举世瞩目的成就:

(1)、2002年,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目标。(2)、2011年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2010年成为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2、载人航天: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体育成就:(1)、我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选手:刘长春(1932年)(2)、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首枚奥运会金牌。(3)、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队获51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一;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第18课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2、党的行动指南: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邓小平理论(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内容: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87十三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十四大)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科学发展观(胡锦涛):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 篇3

(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一)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基本内涵: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三)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两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影响: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二)应对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影响: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二)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实施: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四)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措施:因地制宜、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4.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5.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孔繁森)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合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两岸交往的史实

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第15课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二)海军 1.部队建设: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3.兵种建设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三)空军:

1.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2.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强军改革: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成立了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推广: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影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2.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全方位外交。

三、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四、外交策略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外交成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3.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3.改革开放后:2012年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一)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表现: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最新 篇4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1、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季风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非季风区。

3、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大致通过(秦岭)和(淮河),与一月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4、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5、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交错分布的(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

6、西北地区大体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北部。气候以(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北地区河流很少,而且多为(内流河)。

7、青藏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气候以(高寒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等发源于此。

8、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补充资料: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3(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4、东北地区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春小麦和大豆)。

5、(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补充资料: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1、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下游入海口的东、西两侧,其中位于东侧的是(香港),西侧的是(澳门)。

2、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和(旅游)中心。

3、香港人多低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有限。“上天”-建筑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4、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5、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邻港澳,与 南亚 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6、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是 深圳 和 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是 广州,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

7、珠江三角洲区域,由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

8、珠江三角洲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

9、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10、近年来,外商投资的热点由 珠江三角洲 转移到 长江三角洲。

11、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1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

13、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14、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号称“中国丝都”。

15、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彼此相距约30千米,通常称其为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补充资料: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是我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枢纽。北京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余脉西山。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状,(皇宫)居于城市中心,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

3、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均属海河水系。

4、北京共有(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

5、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它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6、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的美誉。

7、台湾省比较大的城市有台北、高雄和台南。

8、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这里是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素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美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9、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北有(阿尔泰山脉),中有(天山山脉),南有(昆仑)山脉,雄伟的天山南北分别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10、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他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11、新疆(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人们利用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发展了特色鲜明(灌溉)农业。(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

12、在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天然气占全国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1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塔里木盆地周围城市、乡村使用天然气等洁净能源,缓解周边地区因薪柴砍伐而带来的(环境)压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4、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要河流有乌江、北盘江、赤水河。为了减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的危害,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如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

15、贵州省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黄果树瀑布是中国著名的瀑布。

1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认可风成说。

17、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观的有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

18、黄土高原属于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 7、8月,多暴雨。

19、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缺少 植被 的保护,由于人们不合理的 开垦、采矿、修路 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0、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21、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并引发 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种地质灾害。

22、针对黄土高原的的水土流失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

补充资料: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1、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兼而有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北到南由寒变暖,从东到西由湿变干。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中国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

3、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但与居世界第1位的美国相比,尚存在显著差距。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21位。

上一篇:同济大学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格式要求下一篇: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