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共8篇)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篇1

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探究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知道g=9.8N/kg的意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 提出问题

1.在爬绳比赛中,通常是瘦一点的同学先爬到顶,这是因为。2.洗过的毛衣要装在网兜中晾晒,而不能直接挂在衣架上晾晒,这样毛衣就不会变形,又是因为。

利用手边的物品向空中抛出会看到的现象是。观察课本图8—

13、8—

14、8—15 小组讨论总结

以上各种现象都是物体受到,这种由于 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重力的方向是。

活动二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物体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质量,重力。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你的实验方案是:

记录数据的表格设计为:

实验结果是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与质量。

自学课本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完成例题

1、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2、重9800N的物体质量是多大?

课堂检测:

1、下列物体的重力接近20N的是()

A.一个小学生 B 一辆汽车 C.一支钢笔 D 一只公鸡

2、物体由于____________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粉笔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

3、下列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重500g, B 小球的质量是4.9N,C 小球的物重是4.9N D 重量和质量是同一回事。4、4、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瀑布了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 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5、g=9.8N/Kg的含义是()

A 物体的质量为1kg B 物体的重力为9.8N C 9.8N=1kg D 质量为1kg的物体重9.8N。

6、质量是50kg的中学生,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7、重1176N的石头,质量是多大?

8、有一物块,用弹簧测力计称得其重力为5.88N,问能否用测量范围是500g的天平测量此物块的质量?

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学案

教学目标

1.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2.知道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三要素。

4.通过观察,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活动一:

复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___________,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式中g=__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是60千克的人,他的体重是______牛;重686牛的物体,它的质量是

___________千克。活动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1、猜一猜:重力的方向是的。

2、试一试:利用手边的物品向空中抛出会看到的现象是。演示课本图8-18实验,小组讨论总结:

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的,重力的方向是与水平面,与斜面不。日常生活中重力方向的特征来检验,检验。

像瓦工用的工具就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的特征制成的。

3、比一比:重力与质量的主要区别是重力既有又有,而质量只有没有。猜一猜:怎样表示重力 活动三:力的示意图

实验一:用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力分别作用在你刻度尺的不同部位,观察刻度尺的形变有何区别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力分别去推你桌上铅笔的不同部位,观察铅笔滚动的情形有何区别

小组讨论总结: 力是一个特殊的物理量,它不但有 还有 而且作用在物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我们把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自学课本:力的示意图

物理学中常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起点表示 力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 在箭头的旁标注力的。例1:如图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质量为5千克, 请作出该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活动四:自学课本“生活、物理、社会”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你知道的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有:。课堂练习:

1、小明用200牛的力,沿与水平地面成45°角拉小车,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拉力,若小车的质量是30千克(取g=10N/Kg)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车受到的重力。

2.如图:用10牛的水平力按压图钉,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这个力。

3.一根细线下拴着2千克的小球,当小球摆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作出小

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一个质量是5千克的物体放在斜面上,作出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质量为2千克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的重力大小是,方向 作用点在。(填“足球”、:“地球”、“空中”)

5、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6、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

7、右图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是否水平,当它在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边看,重垂线锥体偏在水平仪刻度线下端的左方,当把它南北放置时,人在水平仪东边观看,锥体偏在右方,此时桌面的________高。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篇2

一、命题的形式“笼统”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例如, (1) 等角的余角相等; (2)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上面四个句子都是命题, 通常讲的判断句中含有“是”、“叫做”等词时一般认为是命题。但像祈使句、疑问句等都不是命题:如, 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命题的形式常见有①如果…那么…, 如 (2) ;②…如果…那么…, 如 (3) ;③没有“如果…那么…”字样的三种类型, 如 (1) 。教材中没有对命题进行形式上有一种分类, 这让初学者对所见到的命题没有直观感觉, 感到有点混乱, 对下一步证明的学习缺少条理性。

二、命题的结构“模糊”

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 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例如

如果对命题进行如上表结构分析, 那么不难对命题中的形式①、②的条件和结论把握准确到位, 只是形式③的结构不好找出, 要进行命题结构整改, 这是对平面几何说理的基础分析,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把握, 对下一步的证明命题过程进行自然过渡。本节教学难点就是形式③没有“如果…那么…”字样命题的研究。

三、命题的改写“隐身”

教材中对命题的改写这部分内容没有涉及, 可能编委认为没必要, 我却认为这个知识点恰恰是教学的难点, 如果这一知识点老师一带而过, 那么学生就会模模糊糊的一笑而过, 留下的只是感觉上的所谓轻松, 实质上的空白。怎样才能对这节知识掌握清晰明了呢, 就要对难于理解的简洁命题进行形式结构再改造。如“对顶角相等”这个命题, 条件和结论不明显, 学生可能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两部分, 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相等”。实际上, “两个角是对顶角”, “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前一种表述中, 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完整的句子, 即都不是命题, 而后一种表述清楚准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点?因为数学课本中很多命题的简洁形式不容易判断出他们的结构。即找不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那么会对下一步证明过程带来障碍。如何在教学时让学生对这类没有如果…那么…形式简化的命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要诀是结合证明的一般步骤。 (1) 根据命题, 画出图形。 (2) 根据命题, 结合图形, 写出已知、求证;已知部分是已知事项 (即命题的条件) , 求证部分是论证的事项 (即命题的结论) 。 (3) 写出证明的过程。

比较上面对同一个命题的两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可见两种改写都正确, 前一种受大多数同学的青睐, 后一种少有人这样写, 最终我们要选择哪一种改写形式作为我们要证明的选择呢?当然是后者, 因为前者已知中只出现两个相等的角, 没有出现这两个相等角的补角, 则求证中无法写出证明的全过程, 而后者的改写, 则完全具备了证明的已知;∠1、∠2, ∠3、∠4之间的关系, 而结论就是要证明∠3=∠4, 完全具备证明的要求。可见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 (“如果”部分) 结论 (“那么”部分) , 要牢牢结合证明过程中的三个步骤, 做到合情推理, 感受推理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发现和创造往往发端于合情推理。所以本节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判断要依赖于命题的证明过程, 而这点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 教材理应突出体现这个难点, 这样更能协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对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发现, 苏科版八下数学“图形的证明”这一章安排在这里感觉不太合适, 本文通过对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篇3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

2、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原鸡的进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观察有关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列。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请简单描述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2.请简单描述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学生1: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渐进化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最后到哺乳动物。

学生2:植物进化的过程:从蓝藻开始,逐步进化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发达的被子植物。

学生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半个世纪后,即1859年,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诞生了,主要代表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关于他及他的学说我们下节课学习。最终发展成现代的科学形态是在孟德尔的遗传学创立之后。今天,我们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是以这三位生物学家提出的观点为依据的。借着前人的“肩膀”,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例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

(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对于来自各方面对进化学说的攻击,达尔文持有什么态度?

1.人工选择:

利用挂图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和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介绍时需要解释什么是品种?品种是怎样获得的?

达尔文认为,在不同的饲养或栽培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

达尔文由人工选择的实例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选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2.自然选择:

教师: 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自然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l)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产生两粒种子,20年后会有多少后代?

大象寿命一般在100岁。一对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可以达到1900万头。

这样的现象称为过度繁殖。

提问:过度繁殖会带来什么问题?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要保证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问:为了生存,生物在这个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物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称为生存竞争。

(3)生存竞争总有胜败。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者失败呢?

实例:曼彻斯特的桦尺蛾

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ò),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 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把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了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较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 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

教师: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

学生: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能繁殖;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才能别淘汰„„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那么,自然选择和我们通常讲“用进废退”的学说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用进废退”认为生物原来都是一样的。

小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那些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

学生:海岛上常有大风,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教师: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教师: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

自然选择的进程十分缓慢。生物界的丰富多彩是经过许多亿年的选择形成的。

[巩固练习]

1.某些蛾类的幼虫的体表长有毒毛,但色彩鲜艳、有斑纹,像这些有毒刺或恶臭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

A.保护色 答案:C 2.导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动力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 答案:A

B.体色的变异

C.体色的遗传

B.拟态

苏科版 大气压强(教案) 篇5

大气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课型:新授

教具:玻璃杯、硬纸片,水,马德堡半球,两用气筒。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1)将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找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2)用两用气筒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找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3)打开进气阀门,再让两名同学向两边用力拉,看能不能将其拉开。

师生讨论:在抽出气体之前,球内外气压平衡,所以很容易将其拉开,当将球内的气体抽出后,由于球内没有大气压或者说大气压很小,外界大气压作用在半球的外表面,将其挤在一起,所以拉不开。

由此可见,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讲解托利拆里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教师讲解实验的过程。(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地球上的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高度的地方大气压不一样,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板书:在海拔3000米以内,大约每升高10米,大气压减少100帕。

(四)气压计

1、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2、教师介绍气压计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看课本P42页图7.3-7引导学生探讨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课外作业

苏科版初中物理功率教案 篇6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 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

A W、J/s B KW、Pa C W、N/m D N/m2、N·m

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

A 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

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

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 B 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 D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

A 2:9 B 2:1 C 3:2 D 3:1

7.计算功率的公式是P=_______,由此公式变形可得计算功的另外一个公式W=_______.此公式中只有功率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功的单位才是焦耳.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 篇7

目标与方法

1.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 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3. 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相关投影片

教学程序

苏少版八下美术教案 篇8

第一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原因,了解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围绕问题触发学生去思考,对器物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究,不求答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合作探究)

一.导入

问题一:你们去过博物馆吗?这些是哪里的博物馆?无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师:博物馆里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去了解一下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揭题 师: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主要可以分成陶器、漆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和丝绸等等,这些工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欣赏陶器、漆器、青铜器和瓷器。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彩陶(板书)彩陶的意义: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彩陶,彩陶的发明是人类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迈进的重要标志。(板书:“生活的艺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彩陶的定义: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以天然矿物为彩料描绘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器。烧成的器皿胎质坚硬,图案清晰美丽,呈红色图案的是用赤铁矿颜料,黑色的是用锰颜料。

赏析作品《双耳瓶》

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瓶底做成尖底?为什么瓶口做的那么小?两侧的耳环又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师: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陶器。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呢?(课件展示:钵、瓮、盆、鬹、瓶、杯)

A.器形特点:

这些器型各有各的特点,腹大便于储物;口小不易外溢;口大便于盛物;三足便于烧煮,等等。原始制陶的外形基本特征是圆形器,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匀称优美,富有韵律,具有一种大气稳重、和谐宁静之美。

B.纹饰特点:

中国彩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体现在它的纹饰上。师生共讨论:为什么陶器上的纹饰都在腹部以上?

赏析作品《涡纹彩陶罐》 赏析作品《舞蹈盆》:从陶盆的纹饰中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追求。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古人喜欢将鱼纹和蛙纹画在许多陶罐上?

这是一种生殖崇拜,人们模仿它,崇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把一种美好的愿望赋

予其中。这种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怪物,被称为“蛙神”。很多考古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是由“蛙”演变过来的。

师: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黑陶高脚杯》你们发现颜色有何变化?

生:由红转黑。

黑陶的工艺介绍:这是古代的一种独特的陶器烧制工艺,采用了“封窑的技术”,当窑内达到一定温度,就灭火浇水封口,窑内会产生烟,这些烟中的碳分子渗透到陶体中,使杯身变成了黑色。出窑以后再打磨、抛光,就是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非常漂亮。在这之前,我们看到的陶器都是泥条盘筑而成,这个高脚杯却使用了拉胚工艺技术,这是古代陶器工艺的一大进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延用这种方法。

总结:同学们,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世人类文明的开端,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成、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青铜(板书)

随着彩陶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青铜工艺。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夏商周的青铜艺术水平是最高的,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最多。

师:让我们走进湖北博物馆,听一段由青铜器演奏的音乐。(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听到的那段大气磅礴的音乐是用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乐器“编钟”演奏的《国殇》,对它的了解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已经通过文字进行了解读。

青铜的种类和产生的意义:青铜器的造型非常丰富,除了乐器以外,还有兵器、食器、酒器、车马器等生活用具。青铜的出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赏析作品《爵》

师:你们看,这是在河南偃师博物馆里馆藏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器《爵》,它是一个盛酒器,造型很特别,整个外型像个麻雀的形状,前面是雀嘴,后面是雀尾,收腹,细腰,三足的设计使器型非常稳定,底部可以点火,加热温酒,设计非常合理。

欣赏比较《司母戊方鼎》《毛公鼎》 《双耳瓶》(课件)

这是打水器皿,底尖便于入水,瓶口小不易让水泼出,两侧的双耳便于提携。这与他们的生活有关,远古的人类席地而坐,视线成俯视状,自上而下,所以大口器皿的纹样大多装饰在内侧,小口器皿的纹样装饰在外面的上半部,这样不影响观赏,体现了古人尽善尽美的追求。现代人对此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黑如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此杯器型左右对称,高贵典雅,散发着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青铜文化艺术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这两件青铜器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司母戊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毛公鼎》,它们都是当时国家的重器,标志着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

不同之处:器形:一方一圆、一刚一柔。纹饰:一繁一简、一狰狞一素雅,纹饰非常精美,饕餮纹、夔纹、人兽结合的纹饰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富有想象力。

铭文:一长一短。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铸刻文字,也就是金文,这是与其他国家青铜器不同的地方(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8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毛公鼎》是现在发现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鼎里面铸有497个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赏析作品《牛形灯》

师:在古代,青铜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牛形灯》。此灯分三个部分,均可拆卸。灯座是牛身,上面分灯盏,烟管。点火以后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溶解,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制作上巧用铜银纹饰,设计得非常合理、精美,体现了当时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最高水平。中国的古代有严格的“列鼎制度”象征着国家统治的秩序。

《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说明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已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等工艺品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的讨论,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第二课《 轻描重彩总相宜》

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洋溢着特有的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工笔花鸟画有其 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 气韵、精神的载体。教材选材灵活,宋人花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宋人花鸟画“以技进乎道”的高妙,感受画面空灵、至美的视觉遐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宋人花鸟画的表现语言、构图形式、造型特征、色彩运用及画面情趣的表达。

技能目标:临摹一幅宋代花鸟画小品,体验工笔花鸟画的表现 技法,感受画面的书卷气息。

情感目标:感受宋代花鸟画崇尚诗意的情趣,品味画面“笔工而意写”的意境、气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步骤及其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工笔花鸟画诗意画面的构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熟宣、勾线笔、染色笔、颜料。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观察探讨

通过对比宋人花鸟作品与摄影花鸟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工笔花鸟画如何表现对生命的追寻与动植物的特质的,分析花鸟画如何借助想象、联想的手法表达充满诗意的画面的。

二、赏析体验

赏析层层渲染的宋人花鸟代表作品,探讨画家对生命的关注,分析作品的布局、用笔、用色及画面意境的构建,了解工笔画的四种表现方法。观察教师演示步骤,领悟渲染的技法要求,临摹一幅宋人花鸟,体验描绘技法,感受画面的情意表达。

三、展示评价

在班级展示临摹作品,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体会、用狼毫笔勾线时的提按变化、羊毫笔渲染色彩时的接染效果、画面构图的留白空间、细致精微的描摹技法、画面蕴含的生机与情意传递„„同学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这节课围绕临摹练习这一手段,培养学生在宋人画册中探究传统花鸟画在造型、设色、布局方面的装饰美,在借鉴、继承的学习气氛中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临摹步骤,紧贴宋画的精髓,体会古人的花鸟画立意与情感表达。技法的演示不宜太复杂,注意渲染时用水、用笔、过渡自然等技法的传授。学生根据能力分层完成或局部或完整小品的临摹任务。

新课导入

摄影《夏荷》与宋人花鸟《出水芙蓉图》哪幅作品印象更深刻? 导入课题“轻描重彩总相宜”。

新授课程

1.探讨交流

仔细品味《出水芙蓉图》,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在团形的画面中,画家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

看见:荷花、莲蓬、花蕊、荷叶、花茎。

发现:作品的布局稳定、空灵,用笔精妙,用色沉着,精湛细密。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

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融入了画家的生命整体。

感受: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

2.分析讨论

3.分组分析《鸡雏待饲图》《碧桃图》,从画面细节处谈一谈各自的感受。《鸡雏待饲图》画面只画了两只小鸡,画家对鸡雏动态捕捉、神形的毕现,让我们想起儿时饲养的鸡雏,如闻啾啾的鸡叫,儿时的幸福温湿眼眶,整个画面在工整细腻中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碧桃图》透露出画家观察的睿智,画面洋溢着春天的生活气息,花朵的用心刻画,与画家观察体验生活并反复笔墨修炼紧密相联。

3.欣赏感悟

《百花图卷》(纵31.5 厘米、横1679.5厘米)。观察:画卷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特征。

欣赏: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佚名,是以白描为主,浓淡墨烘染为辅的巨幅长卷。

图中绘有梅花、山茶、罂粟、牡丹、荷花等五十余种花卉,花间穿插、点缀禽鸟、草虫、蛱蝶、小鱼等,极富自然情趣。其间在枝杆、花叶正反翻转的形态及纹理、蜻蜓、鸟类、草虫的用笔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配以墨色的烘染,生动传神。譬如荷叶的用线,是重线勾花头,极精致的淡细勾花脉,鸡冠花用点、蜻蜓翅上勾脉线,都一丝不苟而各有变化,故气韵别致。感悟:宋代画家力倡画面的“诗境”,使得画家由追求再现自然美升华到把花鸟与人、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宋人的“写生”再现,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花鸟鱼虫皆被赋予人格,展现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宋人册页花鸟画,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得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气韵,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探究分析

思考:宋人花鸟作品,画家在苦心“经营位置”时,背景为什么要留白? 宋人花鸟小品,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背景,布白的经营在整个构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宫庭画院的画家们在构图上强化“独幅画感”,即画面的完整性。将画面留白处理极尽精妙,“计白当黑”,使画面遐想的空间更大。空白在画面中不但构建了空间问题,同时还把空白构建的空间关系纳入另一境界之中,也就是说,空白构建的空间不是虚无的空间,是虚与实的相互依存。

5.教师演示

如何临摹宋人花鸟画?需要做哪些准备?

工具介绍:熟宣、绢、墨、砚、染色用的羊毫笔、勾线用狼毫笔、水盂、颜料、调色盘等。

临摹经典工笔花卉步骤:勾线、渲染、罩色、刻画。教师演示《出水芙蓉图》步骤,将步骤图一一展示。

勾线——先用铅笔在白纸上起稿,勾勒造型后,拷贝至熟宣或绢上,选择勾线笔勾线。根据画面需要,描绘花卉的线条淡些,叶、茎深些,使线稿有浓淡变化。

渲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可以用两支毛笔,分多次进行,一支笔蘸墨或色,另一支笔蘸水,将墨色拖染开去,形成墨色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宋人花鸟画都经过层层渲染,色彩透明、厚重,质感和立体感强。

罩色——根据画面平涂一层淡色,使画面统一丰富,可以多次进行,要求用色透明,露出底色。细分为统染、罩染、提染等。

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地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刻画——勾勒花瓣的花丝,堆出花蕊的厚度,点染花茎的小刺。细致描绘,丰富画面细节。

6.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临摹一幅宋人花鸟画册页,体会工笔花鸟画技法。

基本要求:

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质,完成一幅花鸟画小品。个性要求:

完成一幅工笔花鸟画小品,并用其美化居室。

7.展示评价

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临摹宋人小品的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评价结果以简练的语言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

小结

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表现在绘画的技法中,则是中国花鸟画既以“写生”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单纯视觉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韵味,着重于通过表现对象的基本形象特征来传达一种主观化的审美神韵。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上一课写意水墨画的基础上安排的又一节“造型.表现”课,大写意水墨画更加摒除谨细的物象描绘,以简练概括。通过淋漓的水墨使人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它能让人感到一种大气磅礴的美。水墨画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其审美价值、表现方法均体现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本课主要是使学生能品位大写意水墨画的特殊韵味,并能用大写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中国大写意水墨画的传统背景、历史源流有所了解。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品位大写意水墨画的特殊韵味,并能用大写 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引导学生欣赏,提高审美能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各种风格的大写意作品,了解淋漓水墨的韵味和画家的 饱满激情。

2.如何运用大写意画法来抒发你的感情。(本课应突出它的趣 味性与尝试性,让学生在玩中学,逐步地体验淋漓痛快的笔墨情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生宣、毛笔、颜料、墨汁等国画配套 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画家笔下的水墨画,使学生了解大写意水墨的风格与激情,提高对水墨画的欣赏水平,为水墨画的创作做铺垫。如徐渭的《芭蕉》、林凤眠的《双鹜》闵贞的《八子观灯图》等

二、讨论:

欣赏后让学生自由讨论:a.大写意水墨画给你怎样的一种感觉?b.大写意水墨画与工笔画的区别是什么?c.你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的激情吗?d.你能比较一下大写意水墨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异同吗?e.你喜欢用大写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吗?

三、讲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突出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用大笔泼墨直抒胸臆,注重大的节奏变化,大开大合的气势,不要拘泥于一笔一画的小变化,达到一种“大美”。

四、示范 :

教师简要地演示一下泼墨的各种笔墨效果和皴法的不同表现,(墨的干湿浓淡,只有趁湿的時候,在生宣纸上才会产生墨韵变化。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运笔蘸墨方法,把精力集中到所描绘的內容里,一些奇妙的笔墨效果,往往会是不思而遇的。不妨让学生试一试,感受一下笔墨給他们帶來的乐趣。)

五、创作:

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练习,可临摹自己喜欢的例图的局部,进一步感受;也可随意涂抹再作添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根据写生作品或记忆自己创作一幅,尝试着用大写意的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六、作业过程

(1)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学生作业可分层教学,可临摹自己喜欢的例图的局部,也可随意涂抹再作添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根据写生作品或记忆自己创作一幅,尽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尝试多种方法。

(2)创作过程中学生仍可进行交流,交换意见。(3)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敢于用笔用墨,充分体现大写意水墨的韵味。

小结:水墨画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其审美价值、表现方法均体现了中国人的特殊情怀,本节课主要我们用写意画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使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第四课《水墨交融写青 山 》

教学内容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合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追寻大师的意境等版面分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尝试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明了传统不是凝滞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 语言及独特的艺术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 则。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宣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教法

1、感受分析

感受古人的笔墨,引导学生分析“笔墨”的多层含义。中国水墨画的绘画语言常被称为“笔墨”,其既是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更是画家营造的画境。

2、表达体验

观察教师演示笔、墨的技法,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用墨的方法,体验琴弦一般敏感的线条、变化丰富的墨色,交流实践后对“笔墨”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情境交融的山水画表现特征。

3、追寻创新

“师法自然”的理论在中国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画家对自然中树木、山石的表达形成鲜明的程式,追寻大师的意境,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大胆地画一幅山水作品,描绘出对山 川景物的感受。

这节课采用赏析、示范、临摹、小组交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实践中国山水画用水、用笔、用墨的方法,表达不同的意境、情趣。尽量多地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师演示山石不同的皴法,不同树木的造型,展现中国画笔墨造型的意趣。

教学评价

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寄托了画家的不同心志,让学生体验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并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中国画笔墨情趣的体验及感悟。教师应该从理解、表现、运用等角度点评学生学习全程。

一、新课导入

自然山水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山水画——以表现山川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画家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画家们从自然中提炼出生动变化的笔触墨韵营造画境。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二、新授课程

1.情景交融,古人的笔墨 分析探讨: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

思考分析:

中国山水画中有哪些表现程式?

程式的本意是法式、规程,它含有规范化的涵义。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注重景物的总体精神和特征,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积累中,对树木、山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表现程式。背景空白,突出了笔墨情趣。

欣赏感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境界吗? 中国画的中心——笔墨,中国画讲究墨的浓淡,淡要淡得厚,淡得有韵味,不能淡薄;浓不能浓得有火气、燥气。笔墨就是构成,有意识地将笔墨的安排作为构成来思考。由于笔墨的偶然性和现场发挥并不完全依画家的旨意和预期,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还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2.追寻表达,大师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分割讲究造境。中国画三远的布局章法,可以用尺幅之纸表现万里江河、万仞高山。自近而望其远曰平远,平远之致冲融;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高远之势突兀;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3.《寒江独钓图》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能联想到一首诗吗? 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大面积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

作品描绘了诗一般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品描绘了一叶孤舟漂泊在无垠的水际,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独自垂钓。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水天相连,像茫茫白雪,像雾气迷茫,充分表现了寒冷的感觉。

体会: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山水》画面意境:清幽静谧。石涛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构成近山远水,岸柳板桥,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色彩、透视的制约,形成画面节奏,从而传递画家的情绪、感受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教师示范: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菊花点、胡椒点、介子点、松叶点等。

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纹理的画法,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各种笔法、墨色、墨法,谈谈对用笔、用墨的感受,并试着对同学的笔墨造型进行分析,判断它们各使用了哪些笔法、墨法。

3.合作临摹,创造的乐趣 作业要求: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水画。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互评及教师点评作品。

相关链接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体现: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即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认识,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又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宋代的翰林画院曾出过几道颇为有名的创作命题:“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形无状的东西如何创造不朽的作品。

2.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即把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如同看盆景。这样,即使是千里江山也可以尽收眼底,不受视觉的局限。画幅虽小,但所表现的范围和境界可以很大。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创造的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3.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中国传统艺术,如戏曲、中国画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术格式。例如,中国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都有程式。中国山水画表现自然界的各种树石,也有许多程式。

如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就有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卷云皴等十多种皴法。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 中,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质地结构和不同树木的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教学反思

第五课《园林•探幽》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可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 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与查阅 查阅和了解江南私家园林中著名园林的艺术特色,比较皇家园林,了解江南园林中的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重要造园元素的特点。了解不同时期江南园林造园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体验这些因素对江南园林的影响。

2、交流与探讨 寻找例证。将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情境的场景和中国山水画作对比,体会江南园林中缩景模拟的山水写意,从小景、小品、窗格、题咏、花草植物中寻找应对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人文思想,体会江南园林中的深层意味。

3、创意与制作 江南园林是从画中走出来的,所以江南园林的景致随处都是可 以入画的,以线描、速写的形式记录园林的一角,配以自己对园林认识的文字,完成对园林的初步认知。寻找园林中最具有特点的景致、物件,由点展开,呈现园林的人文风貌,制作和绘画相结合,形成大型活动式场景,完成江南园林的再创造。教学评价 1.本课在教学中,赏析的核心是引领学生进入江南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文化情趣之中,并通过对这一境界的体验,赏析园林中的建筑之美、文化之美,以便浅析江南园林背后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之美。2.作业设计中的重点是以点带面地展现对江南园林的理解和视觉感受,建议着重由园林向其他艺术形式的转变中展现“园林”的韵味。课题一:江南之韵——从漏窗说起。

一、教学目标 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 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 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 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 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 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学生创意草图。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

四、课后延展 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 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课题二:韵律与写意——园林中的元素再造。

一、教学目标 1.园林中建筑与园艺植物、山水的韵律与写意。2.中国画中水墨与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3.基本完成与漏窗相结合的整体装置的创作。

二、教学要点 1.为什么苏州园林又被称作是“山水园林”? 2.山水在中国绘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3.为什么山水画的形式会表现在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精神因素和客观因素)4.造园者又是通过哪些造园元素将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在园林建筑中的呢? 5.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创作思考

1.叠山、理水、种树、植花,因势利导的园林建筑中有着怎样的中国写意绘画的神韵,怎样通过一个局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2.植物的选择在苏州园林中有何意义,人文的情怀和国画写意表现有怎样的联系?

3.中国写意绘画中“墨色”是如何应用的?

4.要求找出透过漏窗所看见的一个片段,运用水墨写意的方式,画一幅山水花鸟的局部写意作品。

5.写意的核心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什么?

四、课后延展

1.如果说江南园林是一幅风雅的写意,那么皇家园林又是什么呢? 2.在写意而风雅的江南园林背后蕴涵着怎样的人文特质和风俗画卷?

3.设计和建造园林的人,和那些曾经的园林主人对园林会寄托着怎样的情怀?

课题三:造园者说——艺术与人文的对话。

一、教学目标 1.苏州园林建筑中造园者是怎样实现“借景造园”这一园林特质的。体会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与造园技巧。2.比较体会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理解造园背后的文化情境。3.寻找苏州园林中最能反映古代文人精神面貌的建筑和场景,理解苏州园林中的人文情怀。

4.运用线描描绘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苏州园林中局部的“描写”。

二、教学要点

1.苏州园林中反映人文情怀的建筑和场景是借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2.叠山理水、题咏扁额,不同的园林会有哪些不同的造园主题,背后的个体人文情怀又有什么不同?如拙政园、狮子林的造园主题。3.是什么样的客观原因形成了苏州园林中各自独特的园林特质呢?画家、文人参与设计吗?

4.从园林的建筑到园艺,苏州园林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和人文内涵? 5.园林的主人又都是些怎样的人呢?

三、创作思考 1.体会和寻找最具苏州园林代表的园林局部场景,这些场景同时可以反映出园林的建筑风貌和艺术特点。

2.寻找不同园林中各自的特质和造园主题,描绘可以代表这些特质和主题的园林场景。

3.一个局部场景,可以是一个亭角,也可以是透过圆门的山水景色,它们都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4.山水园林的重点是山水,怎样表现才能反映最典型的这一特点?

四、课后延展 1.园林中事物的象征意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怎样的联

系? 2.造园中的设计建筑技巧和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 3.你了解西方园林艺术吗,和苏州园林比较,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关链接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现存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主要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的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全园漏窗共108 式,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环山就有59 个,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院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有乡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院小品。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 号,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等。西部主体建筑,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等。狮子林至今已有650 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9 条路线,21 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附简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情感目标:通过认识园林、理解园林达到喜爱与神往的境界。操作目标:能在造型创作中灵活运用一些园林艺术元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园林的造型要素。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苏园六记》的片段视频。新课导入阶段

(一)投影图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外观及内部苏州园林庭院“明轩”的图片。

(二)教师说明:明轩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造园工匠应邀在大都会博物馆建造的访古园林庭院,她的母本是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

(三)学生思考:在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四)归纳: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话题拓展阶段 苏州这方土地为园林建造提供了什么条件? 结合《姑苏繁华图》来分析苏州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工艺水平以及当地的物产为园林建造提供的有利条件。

(一)我们身边的园林遗存。结合图片欣赏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

(二)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了解古人造园理念。问:古人是按照什么理念来建造这些园林的呢? 答:营造具有自然情趣和艺术美感的城市山林。

(三)展开解说。1.对比拙政园平面图与凡尔赛宫苑的平面图。2.通过环秀山庄的视频与自然山涧的比较体会城市山林的感觉。3.通过园景与绘画的比较感受园林如画的艺术美感。

创作尝试阶段

(一)画家笔下的园林与园林实景的比较,提出园林是立体画卷得概念。

(二)请同学们用现场准备好的材料尝试参考照片描绘园林。

(三)作业展示、点评。课后拓展指导 第六课《美丽的书》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载体,因而一本好的书不仅要从内容上吸引读者,同时成书的形式还要有趣,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应具有良好的立意和构思,使书籍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从书籍封面、封底和书脊,再到内页,如果单独去看都是平面的,但随着人们的翻阅,视觉的流动,这些平面则组合成一本立体的书籍,带给人以美的感受。本课从书的整体形态到书的构成要素、书的封面、书的结构,步步为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书籍。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书籍设计,融入到书的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与 内容高度统一”的设计思想,提高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学习书籍设计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为自己喜爱的一本书重新设计封面、封底与书脊。

情感目标:感悟书籍设计的艺术美,树立创意为先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封面、封底、书脊的设计表达出书的内涵,恰当地使用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以及构成关系。教学难点:书籍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和相互映衬关 系。

教学准备 各类书籍图片、A4 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分析讨论

评判一本最美的书的标准是什么?一本好书必须具备哪些要素?优秀的书籍设计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 探究美丽的书。

2、欣赏感悟

书的形态千变万化,美丽的书籍封面如何设计?需要哪些元素?运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纸质文化的魅力,探究从平面纸张——翻阅——视觉的流动——立体的空间转变构成,形成设计意识。

3、实践探究

动手制作手工书,通过个人的创意和简单的技术,认识、体验书籍装帧。可以通过封面、环衬、扉页、目录、版权页、页码和书眉、版式设计、文学插图等完善一本书的装帧。可以选择身边的多种材料,探究书籍的形式,表达个性风格。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小组讨论法,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书籍设计的看法;运用问题探究法,深化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熟悉及创意要求,对自己喜爱的书重新设计,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每当我们拿起一本书时,是否会仔细地品味书的包装是否漂亮、触感是否舒服、内文编排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具有美感?这种印象使我们喜欢上了美丽的图书。

揭示课题:“美丽的书”。

新授课程 1.分析讨论

评判一本最美的书的标准是什么?

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代表了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反映了世界书籍艺术的最高水平。莱比锡提出的评判标准值得借鉴:第一是设计和文本内容的完美结合;第二要有创造性;第三,它是给人以阅读享受的,一定是在印刷和制作方面有最精致、独到的地方。

2.欣赏感悟

书籍设计重在对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朱熹千字文》一书,探究书的要素。观察:翻开《朱熹千字文》,遒劲、粗犷的字迹仿佛从纸上立起来,镶嵌入一个古老的石碑,似乎让人感觉到当年篆刻人手上的力度。

3.分析:构成这本书基本的形式要素,古朴的形式和外观气息的要素正是一本书必备的。

思考:一本书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3.探究分析

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应该是怎样的?

书的内在精神的形象化体现,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懂、有趣,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好的书籍设计。书籍是一个带有情感的事物,其形式充分体现了纸文化的魅力。其不仅仅是文字信息的传达,在翻页阅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动态的阅读体验,也是非常有趣和有益的。

4.探讨交流

观察:《小蓝和小黄》封面由黄色、白色、黑色大块面分割而成,环衬由黄、蓝圆圈相隔而成,非常形象地点题,突出书的主题。这本认识色彩的图画书由色彩、文字、构图构成愉悦、轻松的风格,非常吸引小朋友阅读。

思考:一本书的封面又该如何设计呢?

交流:一本书的封面就是书的外衣,它既保护了书籍,又是书籍的脸面,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此书的内容。

构图——封面艺术的构图,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相互作用的反复渗透,巧妙结合,凸显设计者的审美意趣。

书名——一目了然,有先声夺人之势。

色彩——封面色彩要富有装饰性,简洁强烈,给读者以视觉、心理上的冲击。

艺术手法——写意、比拟、象形、象征、变形等手法进行艺术处理,揭示书稿主题。

空白——空白是一种特殊艺术手法,画面中空白是意象的空间,给读者留下联想与思索的余地。

小组分析朱赢椿的《蚁呓》、教材P27 页的《奇斯马的侦探故事》等。《蚁呓》这本书是尝试从设计到内容具有自主性和实验性价值的书籍,设计者想借此传达一种特别的书籍理念:阅读的乐趣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书中大量留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向读者发出一个诚挚的邀请:这是一本需要与读者共同补充、创造和书写的图书。

5.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为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设计封面、书脊、封底。

基本要求:

合理运用材料,完成一本书的装帧设计。

个性要求:

为自己的作品集进行装帧设计,将民族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

6.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书籍,与小组成员分享设计的过程及设计思路,同学互评及教师点评。

小结 创造书籍之美在于了解书籍传播这一载体的特点与本质,必须掌握书籍的设计规律。

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书成为一个驾驭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读者从中领悟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幻想的诱发;体会情感的流露、视觉传达的规则、图像文字的美感,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书籍设计师在完成内容传达的同时,仍不忘营造书籍设计中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抽象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遐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性创造和具有哲理的秩序控制过程。第七课《张贴的画》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张贴的画,按其字义,揭示了招贴画的意义、作用和特征。招贴画简洁、鲜明、明确,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接触招贴画,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些主题明确的校园招贴画,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教材从招贴画的概念、意义、构成、分类、主题及张贴的环境介入,引导学生关注招贴画,培养设计意识。引导学生把构思、创意通过视觉表达方式形成招贴画,以提高视觉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招贴画的特点和作用,分析招贴画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创作方法,体会招贴画的艺术美感。

技能目标:尝试运用文字、图形及色彩为班级、学校或某项活动进 行招贴画设计,体验招贴画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情感目标:感受招贴画设计的形式美,逐渐使艺术学习活动融入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招贴画的构成形式及基本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招贴画设计的创意及设计品位的提高。

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分析探讨

在学校里,招贴画常用于文艺演出、运动会、故事会、展览会、家长会、节庆日、竞赛游戏等。招贴画设计总的要求是使人一目了然。一般的招贴画通常含有告知性,所以主题应该明确显眼、一目了然。还应该信息完整,如发生的时间、地点、附注等主要内容。招贴画的插图、布局的美观通常是吸引眼球的好方法。

2、欣赏感悟

通过赏析优秀招贴画,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形式独特的招贴画设计的创意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环境。通过对比,分析成功、有创意广告的新颖构思、强烈个性表现等。感悟招贴画多样的表现手法, 如写实的、对比的、悬念的、连续的、寓意的、夸张的等,感悟把各种形象凝练成一个简洁符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明确图形必须要新奇、典型,易懂、易读、易记等,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的学习观念,以及解决设计问题的实际能力。

3、演示操作

一张招贴画的目的是什么?目标人群又是谁?创意点在哪里?表现手法有哪些?教师通过简单演示,再次强调一幅招贴画特定的信息主体,并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然后学生根据校园主题活动,联系生活经验,完成招贴画的设计制作。

这节课围绕招贴画的构成、基本创作方法及创意这一目标,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分步骤演示、小组选题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校园文化,让学生根据能力分层完成设计任务,提升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相互间的凝聚力。

(一)新课导入

当你在城市的街道闲逛、在地铁站等车、在参观博物馆时,你会发现招贴画无处不在。而那些最好的招贴画设计总是让我们驻足停留,招贴画所传达的信息清晰明了,离开后脑海里还会常常想着它们。

思考:我们身边熟悉的招贴画,哪一幅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它的颜色、图形、信息、文字又是怎样表现的?

揭示课题:“张贴的画”。

(二)新授课程 1.分析探讨

分析招贴画《中国民间剪纸》《湿地保护》等作品。思考:招贴画的概念及意义是什么?

小结:招贴画是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向公众传播思想观念、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化体育信息的一种艺术化的宣传方式,又称为宣传画、海报和广告。

探究:招贴画的构成及分类?

讨论:招贴画的构成内容包含图形、文字、色彩等,分为公共招贴和商业招贴。公共招贴,是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商业招贴,是 以促销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内容为题材。

2.欣赏感悟

思考:一幅设计精美的招贴画凭借什么吸引着我们?分析招贴画《我爱黄河 我爱国旗 我爱长江》。

分析:设计师在设计招贴画时对图片的选择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图片的作用是简化信息,避免过于复杂的构图。图片能够使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清晰地呈现。

观察:黄色代表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红色是鲜艳的国旗,表现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蓝色代表长江,表现了建设祖国的激情。

交流:招贴画《我爱黄河 我爱国旗 我爱长江》运用象征手法、纪念碑的艺术形式,主题鲜明的招贴组画设计,吸引了观者的目光,较好传达了准确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等艺术特征。

小结:招贴画设计的艺术元素。

创意——招贴画设计的核心。紧扣主题、新颖绝妙、意境深远是创意的追求。

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疏密有致,均衡搭配,合理运用空白等。色彩——平面作品中的灵魂,为意境服务,烘托主题。

文字设计——字体要与主题贴切;用语力求精练传神。

创作方法——摄影、黏土、手绘、剪贴等。

创意手法——合理夸张法、以小见大法、运用联想法、富于幽默法、借用比喻法等,利用各种平面元素,在平面材质上,努力凸显视觉空间,产生强烈视觉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3.教师演示

如何设计一张具有感染力的招贴画,使观看的人能够直接接触最重要的信息?演示招贴画的创作步骤:审题——选取形象——组合构图——色彩设计——制作方法——完成张贴。

小结:一幅招贴画必须有特定的信息主体,并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以生动、具体、直观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招贴的信息构成有创意画面、准确信息、鲜明色彩等,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设计思想方面往往采用一些不同寻常的创意和策略。

4.分析小结

思考:如何通过各种不同的创作手法设计出一张引人注目的招贴画呢?

分析教材中《麦当劳错在哪》《反对战争》招贴画,启发学生的创意。小结:常用的招贴画创新思维方式有打破定势思维法,定势思维是人们按习惯的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逆向思维法,抛开问题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招贴画中图形创意往往采用“原形置换”的逆向思维方式,制造悬念,有意将我们的预想阻断,令人惊异甚至是震撼,然而仔细品味不但不悖情理,反而感到趣味盎然。

5.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选择一项校园主题活动,进行海报的创意设计。注意合理运用构图、表现手法、材质、文字、色彩等,明确表达主题。

创作要求:

(1)分析海报的主题及张贴的地点,寻找海报中适用的图片。(2)决定海报的设计主题,确定目标对象、色彩及材质的运用。(3)选择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作品能够准确传达有关信息。(4)确定海报构图的焦点,信息的主次及文字排版。

基本要求:

创作手法不限,主题醒目,信息准确。

个性要求:

创造性运用图形、色彩、文字等综合元素,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6.展示评价

张贴在合理环境,凸显招贴画主题,为校园文化添风采。邀请不同学科教师、家长共同评价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资鼓励。

7.课后拓展

针对校园中存在的某个现象,利用招贴画的作用,设计制作相关公益招贴,为同学做善意的提醒。

广告衫——活动的招贴,尝试制作一件有趣的广告衫,传递校园文化。

相关链接

招贴画的创意手法: 1.合理夸张法

通过夸张的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事物的特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2.以小见大法

这是创意的浓缩,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见大,以小胜大。追求简洁,高度提炼,充分表达了主题思想。

3.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展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4.富于幽默法运用幽默的语言,展现招贴画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5.借用比喻法

比喻手法较为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可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第八课《 一目了然 》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包含公共标志和信息图表两大内容。教材则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图形符号切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公共标志的含义、特点及设计要素,探究图表的作用、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其内容适合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尝试与体验,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创意设计则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深入感受标志、图表对生活的影响。利用图形符号开展有目的的校园综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严于计划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提升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公共标志、图表,认识和了解图形符号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设计要点。

技能目标:通过为班级、学校活动设计标志、图表,让学生体验图形符号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对同学设计的标志、图表进行恰当评价,认识和体会图形符号的不同功能和艺术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标志、图表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符号设计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统一体现。

教学准备

各类标志、图表、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教学过程与方法

现代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性,强调学生身体的参与。本节课,通过校园内图形符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位学生参与、探究设计过程,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或制作,或设计,或展示,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动手操作绝技、发表独特见解的表现空间。

1、观察思考平日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图表的作用,交流这些图形符号带来的生活便捷及审美效果。

2、欣赏研究

分析公共标志、图表,探讨公共标志设计的要素、特点,探讨生活中图表的设计形式。以具体图形符号为例,讨论设计的步骤、要求,开拓学生的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

3、分析实践

借助优秀的图形符号,教师演示设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材料的质感、肌理等设计语言,体现设计创意。以班级标志或课程表入手,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完成图形符号的设计、制作。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思考:这些图形是干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图形”? 请学生观看课件的展示,由学生讲讲屏幕上展示的是什么图形。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容易记住?

小游戏:图形印象测试——看一看谁记住的图形多。思考: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揭示课题:“一目了然”。

(二)新授课程 1.分析理解

探究:生活中的公共标志有什么作用?提供几组公共标志,学生合作分析。遵循标志设计的艺术规律,创造性地探求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锤炼出精当的艺术语言,使设计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整体美感、最佳视觉效果,呈现出符号美、特征美、单纯美。

思考:公共标志设计的特点有哪些?有哪些设计要素? 分析“心灵的联合国”图标设计、交通信号标志。

小结:公共标志设计的特点有可识别性、普遍性、公益性、约束性。公共标志设计的要素有图形、色彩、文字。

观察地铁上的公共标识,并分析其图形的构成特色。

标识名称——爱心专座

标识图形——汉字爱心专座及大写字母

COURTESY SEAT,四个相套的圆形及简洁的人物造型,告知了爱心的对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起大家奉献爱心的热情。

专用色彩——绿色,单纯、明快,赋予和谐共处的理念。

象征图案——圆环与绿色的运用,确定了标志的精神追寻,体现出人性的关怀。

标准组合——图形与文字相结合,体现“整体设计”思想。

2.讨论体验

探讨:能否将校园内标语改为亲和度较高的图形符号?如何从不同角度明确标志的信息效果?

思考:班级标志要求象征意义、现代气息、独特别致。以学校文化为基石,班级标志才会具有一目了然的信息效果和旺盛的生命力。

设计步骤:通过

具体实例及老师演示,掌握标志设计步骤。

讨论:校园中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品牌形象的设计?校园文化寻找什么作为支撑点:科技、管乐、足球、艺术、儒学?

3.学生作业 作业内容:

(1)选择一个校园中的事物,集体创意设计一个品牌。

(2)校园文化节——吉祥物设计,进行整体的品牌形象的策划与设计。涉及文具、校服标志、拎袋、海报等,设计时既要注意文化的内涵,又需考虑学生的方便使用。

基本要求:

合理运用设计原则,完成品牌形象设计。个性要求:

合作完成学校整体品牌形象的策划、设计、制作,突出校园文化特征。

4.展示评价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制作,交流彼此设计的心得。在全校展示图形符号设计,邀请家长、校友共同参与点评,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形象标志。

第二课时

1.提问思考

下节是什么课?明天上午第一节是什么课?怎么知道?(课程表的功劳)课程表即是图表的一种。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图表,在表述中引导思考,需要改进的生活中的图表有哪些?为什么?

分析、讨论图表的特性与作用。

小结:图表传达的信息一要准确,二要便于识读,三要美观。图表不但能够显示结果,还能够表示不同结果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趋势,以便人们找出事物的规律。

2.赏析研究

(1)可以尝试设计图表的主题确定。(根据生活中的需求)

(2)选择怎样合理的表达方式,突出图表的醒目、直观。(构图、色彩、材质等因素合理为表现服务)图表的设计方法:根据信息可选择积木式、注入式、分割式等;分析课本中的作品图例,启发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及多向思维能力。

3.设计实践

结合以前教学中涉及到设计、色彩、图案等知识进行设计、制作。给自己的班级设计一个别致的课程表。

结合生物课程,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变化,合理运用图表表现这一变化过程。

要求:准确、直观、美观。

4.展示小结

(1)突出图表的表现途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表现力。(2)形成设计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突出图形符号的应用性、审美性、趣味性。

相关链接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即称之为图腾)。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公共标志、国际化标志开始在世界普及。现在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色彩信息传播的速度,比点、线、面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快,它以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传入人的眼睛,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广告语。这一快速功能,被用在一些指示“紧急”和“危险”的汽车上,如红色救火车、白色救护车,具有高度提示人们的警觉与注意力的功能。

在标志设计过程中,运用色彩的感觉与联想信息,展示自己的品牌个性,尤为重要。为此设计者必须认真学习与研究色彩的感情、色彩的冷暖以至于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软硬感、色彩的面积感、色彩的空间感、色彩的味觉感。

色彩的感觉指不同色彩的色相、色度、明度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如红色——热烈、刺激、温暖;黄色——中性、高贵、较安静;绿色——中性、活力、青春、和平、较安静 ;蓝色——给人清冷、恬静、深远感;白色——给人纯洁、干净、凄凉感;黑色——给人庄重、朴实、悲哀感。

色彩的冷暖感: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紫色、蓝色是冷、暖色之间的中间色,给人凉的感觉;青色、绿色属冷色。

色彩的轻重感:明度强的颜色感觉轻,明度弱的颜色感觉重,也就是说浅色给人的感觉轻,深色给人的感觉重。

色彩的软硬感:暖色、亮色感觉软而柔和,冷色、暗色感觉硬而坚固。色彩的面积感:深暗的色

彩给人面积小的感觉。

色彩的空间感:明度较强的色彩感觉远,明度较弱的色彩感觉近。色彩的味觉感:黄色、蓝色、绿色,给人酸味感;白色、乳黄色、粉红色给人甜味感 ;茶色、暗绿色、黑色给人苦味感;红色给人辣味感。暖色系列给人温暖、快活的感觉 ;冷色系列给人以清凉、寒冷和安静的感觉;如将冷暖两色并用,给人的感觉则是暖色向外扩张、前移,冷色向内收缩、后移。了解色彩规律,对选择色彩突出品牌名称很有实用价值。

附简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标志和图表的信息传达方式,初步掌握课程表的信息结构。

技能目标:通过课程表设计基本方法的学习,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更好的理解课程表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课程表设计的构成元素。

教学难点:创意的设计和运用课程表设计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作品等。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布、颜料、美工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生动的形

蟹字的图形→文字

提问:什么让我们“一目了然”? 直观的图形信息

图形信息比起文字符号来说,更直观、更具体,具有一目了然的信息效果。

导入课题:《一目了然》

(二)寻找标志 发现的眼

1.图形符号的历史发展:引出标志

图形符号是人类传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彩陶的彩绘图案和原始洞窟的野牛壁画,甚至早期的文字都是由图形符号演变而来。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图形符号让我们生活的更便捷和安全。

2.图片:禁烟标志和男女标志

(三)寻找图表

1.提问:还有什么也能够一目了然?时钟、温度计、天气分布图、地图„„

图表 2.提问:什么是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图表?

课程表 具体分析课表信息 课表信息包括: 时间:5天、节次 内容:课程 空间:表格

3.具体分析“风车课表”的时间、内容和空间信息 4.创意的想

提问:如何改变表格式的空间结构? 表格→对话框

具体分析“微信课表”的时间和内容信息 5.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创意:“胡萝卜课表”

只要能够体现课表设计的必备信息,不同的造型、制作材料和方法,都可以创意的表现课程表。

提示:造型方面,整体设计的创意变化体现在拔出的胡萝卜。

(四)作业 以6人为小组,设计一周5 天的课程表,体现完整的时间、内容和空间信息,达到实用、美观、创意的设计要求。(时间:25分钟)

个性的你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作业展示

(五)(五)拓展:学生电脑设计课表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历史的画卷 ——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

教学内容

本科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为欧洲历史画、宗教画。理论家们把历史画看作是最重要的绘画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并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很重要、很直观的文化遗产。使它承载着人类凝重的历史,教材分别以“记录历史,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对现实的记录,庄严与华丽的证明”四个小标题作了方向性的指引。

历史画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其本身常常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欣赏中要借此挖掘思想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画的更多知识,相关的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以“理性入手,感性提升”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历史画、宗教画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外国历史画的概况,对其作用、创作方法、自身发展、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技能目标:体验和发现外国历史画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画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具体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想象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理解和接纳人类的文化遗产。

创新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和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感 情。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历史画、宗教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用于课堂交 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和方法 ■ 记录历史

示例作品:《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1.基本信息:《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 世纪初,止于公元前5 世 纪。它是利用其他颜色的点染,在烧成后陶土红赭色底子上显出黑色的图案。其形象有如剪影,外部轮廓十分突出,细部用线表现,是强烈的大效果与微妙的细节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装饰醒目且耐人寻味的境界。雅典是盛产这种优美而“时

髦”的陶瓶的艺术中心。

2.历史史实:此瓶画所描绘的题材,已经不是东方纹样,而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风暴,在帐篷里玩骰子的情节。两位英雄盔甲不解,长矛依肩却兴致勃勃地玩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3.绘画技巧:绘画形式没有完全摆脱埃及艺术的影响。这两个人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手和臂也没有那么生硬。最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4.画家情感:古风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信赖自己的眼睛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情况,特别是绘画中敢于运用短缩法来表现特定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极富装饰情趣。

■ 宗教故事、历史故事 示例作品:《最后的晚餐》

5.1.基本信息: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2.历史史实: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3.绘画技巧: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户里,通过窗户,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发生的中心。

4.画家情感:此画体现画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5.教法建议:社会学式鉴赏。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示例作品:《圣母像》

1.基本信息: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

2.历史史实: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3.绘画技巧: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侧头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4.画家情感: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5.教法建议:合作学习,共同感悟和探讨拉斐尔圣母像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示例作品:《亚历山大的胜利》

1.基本信息: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菲,德国画家。

2.历史史实: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亚历山大东征之战中,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4 万名步兵,7000 名骑兵)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主力(约8万名步兵,近15000名骑兵,200辆战车,15只战象)在高加米拉进行了一场决定性会战。

3.绘画技巧:阿尔特多菲尔是德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画以线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亚历山大的胜利》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绘画试图描绘出这种看起来无限数量的士兵。

4.画家情感:阿尔特多菲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天才并不仅限于对细节的和谐组合,更突出的是其画面布局的宏大。

5.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了解阿尔特多菲在这幅画中表现的“全球疆界”:画家引领我们的视线穿越整个地中海地区!画面中央是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越过狭长的地峡是红海;红海右侧是埃及和尼罗河,尼罗河三角洲被准确的描绘为7 块;左侧是波斯湾;而高耸的山峰下是巴比伦塔。

■ 对现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自由领导人民》

1.基本信息:布面油画,尺寸:325 厘米×260厘米,1830 年创作,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2.历史史实:《自由领导人民》这件作品直接取材于法国的1830 年七月革命。

3.绘画技巧:主体人物(即赤裸着上身、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作为画面中心的女神,处在稳定的三角构图的制高点。她手中的旗帜色彩是画面最鲜艳夺目的色彩。身体的比例也比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大一些。开阔的空间衬托出自由女神丰硕的身躯,这也和画前部密集杂乱的人群形成了对比。

4.画家情感:《自由领导人民》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对现实斗争的歌颂。

5.教法建议:引导学生理解摄影不可替代绘画,画家有意地突出中间的几个主要人物,同时削弱其他人物的对比效果。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

示例作品:《梅杜萨之筏》

1.基本信息:希里柯(法国),尺寸:491厘米×716 厘米,布面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

2.历史史实:1816 年7 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 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

3.绘画技巧: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形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4.画家情感:画家用了18个月的时间来描绘这幅力作。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

5.教法建议:画面不是在四平八稳地叙述,而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

示例作品:《1808 年5 月3 日夜间的枪杀》1.基本信息:戈雅(1746-1828),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是18 世纪至19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最爱国的画家。

2.历史史实:1808年5月法军进入马德里,对抗法的西班牙人民大肆屠杀,戈雅在目睹了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夜间被行刑的惨状后,开始谴责法国人。3.绘画技巧:画家用马德里的夜景作为刑场的背景。在一道坡墙前,一个身穿白衣黄裤的西班牙青年,全身被照亮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等待着被枪杀,一些人萎缩着身子躲避着,另一些人则已倒在血泊之中。起义者大无畏的态度,法军不敢直视的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

4.画家情感:

《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一画,堪称是美术史上抗议民族压迫,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作品之一。表现了画家对正义惨遭蹂躏,而愚昧与丑恶得势的愤慨之情。

■ 庄严与华丽的证明

示例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1.基本信息:达维特(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

2.历史史实: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3.绘画技巧: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 :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4.画家情感:这幅巨制中,达维特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顶点。达维特的艺术气质是与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锐气密切相关的,它是启蒙学派的理想王国的理想在艺术上的表现。

上一篇:发财的成语下一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