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下物理计算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 八下物理计算(精选8篇)

教案 八下物理计算 篇1

一、压强计算题精选

41、某封冻的河面上的冰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4×10Pa,在冰面上行驶的小车质量是200kg,它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是20.4m。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小车上最多能装多大质量的货物?取g=1ON/kg。

2、芭蕾舞演员体重为475牛,两只脚掌面积为150平方厘米,表演时足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9.5平方厘米;大4象的体重6×10牛,每只脚掌面积600平方厘米.求:

(1)芭蕾舞演员足尖着地表演时和大象四脚着地站立时,各自对地的压强;

5(2)芭蕾舞演员和大象能否都在封冻的河面上行走?(封冻河面能承受最大压强为3.4×10帕.)

3、据《海南日报》2009年5月22日报道,我省公路桥梁不堪重负,超限超载车辆每年碾出亿元“窟窿”。国家规

5定,载重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X10pa以内。我省路政执法人员在某段公路稽查到一辆超载的六轴水泥罐装

2车,车货总质量高达100 t,该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约为0.8m,求:(1)、该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使36km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3(2)、该车受到的总重力是多大?(1 t=10kg,g=10N/kg)(3)、该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二、浮力专题计算题精选

3、用弹簧测力计测石块,其重为9.8N,若把石块的一半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7.84N,(ρ煤油=0.8×3310kg/m)则:(1)此石块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大?(2)这种石块的密度是多少?(3)若把石块全部浸入煤油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为多大?

5、在抗震救灾中,某舟桥部队利用冲锋舟为灾区开辟了水上生命线(如图所示),人们乘坐的冲锋舟满载时排开34水的体积是1.5m,冲锋舟自重为0.6×10N,假设每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求:(1)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2)为保证安全,这条冲锋舟最多能承载多少人?

3(3)冲锋舟底部0.5m深处所受水的压强多大?(水的密度为1×103Kg/m,g=19N/Kg)

三、功和功率计算题精选

1、小跳同学每次放学回家要背着沉重的书包爬上约15m高的楼,累得气喘吁吁。小跳同学和书包总重600N,爬楼用时3min。求:(1)小跳背书包爬楼克服重力所做的功;(2)小跳爬楼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

4、如图所示,小明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设他在跑步机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动30min,跑动的总动力为40N. 求:

(1)他在这段时间内相当于跑了多少路程?(2)他在这段时间内做了多少功?(3)他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5、已知桑塔拉2000轿车的质量是1.6t,它以54 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2min,轿车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1倍,求轿车在这段时间内:

⑴通过的路程;⑵发动机的牵引力;⑶发动机的功率(g取10N/kg)。

四、机械效率计算题精选

1.一个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000N 的货物,绳端所用拉力为600N,绳子自由端被拉下4m.求:(取g=10N/kg)(1)工人做的总功是多少?有用功是多少?(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3)如果工人拉绳的速度是0.4m/s,则工人做功的总功率是多大?

2.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斜面,把质量为50kg的货物沿斜面由底部匀速推到顶端,所用时间为10s,沿斜面向上的推力为300N。斜面长10m,高5m。求:(1)货物所受重力是多少?(2)此过程货物的运动速度是多少?(3)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4)如果把货物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5m2,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用动滑轮将重为80牛的物体匀速提升2米,拉力做功200焦.不考虑绳重和一切摩擦.(1)求此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2)如果该动滑轮匀速提升200牛的重物,拉力的功率为11瓦,则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

4.一个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G=128N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在4s内人用F=40N的力使绳端移动4m.(1)求出绳子的股数n;(2)算出有用功的大小和总功功率.

5.用如图7的装置提升重物,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0N,动滑轮重60N,绳重与摩擦不计.求:(1)用此滑轮组最多能将多重的物体匀速提升?(2)用此滑轮组提起重240N的物体,使它匀速上升,问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当物体以0.5m/s的速度上升时,拉力的功率是多大?(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高可达到多少?

6.用图3所示滑轮组拉着一重为100牛的物体A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所用拉力F的大小为40牛.(1)不计轮和绳的重力以及摩擦,求: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2)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

压强计算题 31、1.4×10kg

552、(1)5×10帕,2.5×10帕(2)芭蕾舞演员不能在封冻的河面上行走,大象能行走.

663、(1)、0.5h

(2)、10N(3)、1.25X10pa

4、错误一:

∵茶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的压力F1=G水=m水g=(0.6×10)N=6N 正确解答:

333水对茶壶底的压强为:P=ρgh=10Kg/m×10N/Kg×0.12m=1.2×10Pa

3―3m2水对茶壶底的压力为:F=P*S=1.2×10Pa×4×10=4.8N 错误二: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正确解答:

茶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5333

5、(1)V=m/ρ=4X10kg/8.0X10kg/m=50m(1分)

S=V/h=50m/0.1m=500m

(1分)

F=G=mg=4X10kgX10N/kg=4X10N

(1分)

63P=F/S=4X10N/500m=8000Pa

(1分)

633(2)h=P/ρg=4.6X10Pa/1.0X10kg/mx10N/kg=460m

(3分)

6、(1)垫片对地面的压强(2)两只脚的触地面积 人对地面的压强

,,得

G=mg=F2,得

浮力计算题

31、(1)0.49(2)0.05kg(3)0.67g/cm

-53

332、(1)0.75 N

(2)7.5×10m(3)2.2×10 kg/m 333、1.96N、2.5×10Kg/m、5.88N

4、(1)(1分)(N)(1分)

(2)(1分)(1分)

(N)(1分)

5、(1)(2)

即:

(3)

6、(1)(2)

(N)(1分)

(1分)

(3)

7、解法一: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解 即:

解法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

解法三:根据木块受到的力求解。

功和功率计算题

1、(1)9×103J„„„3分

(2)50W„„„„„3分

2、解:(1)G=mg=50㎏×10N/㎏=500N.(2)W1=Gh=500N×0.05m=25J.(3).答:小勇受到的重力是500N,他跳一次做了25J的功,功率为

62.5W。3、7.35×104瓦特

4、解:

(1)由V=S/t

得:

S=vt=5m/s×30×60s=9000m=9km(2)W=Fs=40N×9000m=360000J(3)P=W/t=360000J/1800s=200w 答:(1)共跑了9km(2)人跑步时做功360000J(3)人跑步时的功率为200w.5、⑴

⑵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

机械效率 3.(1)80%(2)0.05m/s 4.(1)4(2)128J 40W 120N(2)96N

6.(1)300N(2)100N 5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本节重点是练习使用电压表。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建议: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路,并动手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建议: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提问:串联电池电压组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发呢?关于学生问到并联电池组电压时,由于并联电池组在日常生活中少见,教材未研究,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外研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共有4个小题,且都联系实际,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第2题自制盐水电池,并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器材,让他们动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破对电的产生的神秘感。在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时,大胆用“试触”的方法来实验。遇到问题可讨论如何解决。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2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这个探究是教材中没有告诉结论的探究。它是从学生实验演变而来的,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过程完全的探究。教材告诉了一个学案,有些探究程序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填写。探究的结论,学生容易得出。教材中之所以没有给出结论,其原因之一是标准中没有确定的要求。

建议:由于教材中给出了学生导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我探讨完成导学内容前五部分,然后让他们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作为课外内容布置,让学生去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实验向学生展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制作水果电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不仅用菠萝可做,而且用其他水果、蔬菜如葡萄、土豆等也可以做。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电压表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利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的方法。此实验活动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水果电池”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来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STS: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讲保护环境的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阻的概念,单位是什么?变阻器是什么样的?如何调节灯泡的亮度?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

本节内容电阻是电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对电阻的理解,探究导体长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及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电阻概念的形成:教材首先从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中引出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概念:导体、绝缘体、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动手实验来获取不同导体连入电路中对灯泡的亮度的影响的信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知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有大、有小。从而形成电阻的概念,避免了过去的读概念、记概念的做法。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是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课本中以“想想做做”来研究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为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打基础。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获取信息。明白了铅笔芯的长短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建议:实验中教师可提问:实验中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小灯泡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铅笔芯电阻的大小可通过灯泡亮暗程度来体现(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给予引导)

3、变阻器:研究变阻器时,除研究了滑动变阻器外,还增添拓展了对电位器的研究,画出了电位器的内部结构图,教学建议P16,批注。

4、探究变阻器的作用: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这个探究有两个核心问题:

①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阻的?

②如何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见教材P16,批注)

5、科学世界介绍了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及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高科技的影响,教师要给予指导性的阅读。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四节欧姆定律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不希望教师告诉学生的结论,应让学生去探究,通过测得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应注意多次测量数据,综合分析,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强调学生要如实记录,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探究是过程完全的探究,课标中有要求,教材给出了结论,学生应加强理解。

教材中还设计了例题,渗透了物理学的计算方法。欧姆定律知识的应用,对于物理计算,教师要有度。注意不要把计算题设计的过深、过难、过偏,应有实用性,体现学习物理的实用价值。如教材例题一中,通过对试电笔中电流的计算,让学生明白试电笔的使用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额定电压、短路:短路主要让学生明白,短路时电阻小,电流大。危害:电源损坏,导线升温,可能导致火灾。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本节内容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想想议议”为学生测电阻作准备。思考如何设计测电阻的试验电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步骤及记录数据表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如实记录,引导学生对计算数据的分析。同时,强调变阻器的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投影)

本节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宽,主要研究:

①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②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③注意防雷:讲了形形色色的避雷方法。

八下实验教案 篇3

学校:野马川镇初级中学

理综组:蔡雪

2014年9月6日

扦插材料的处理 植物的嫁接

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指出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指出植物可以依靠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称为营养生殖。

介绍常用方法——扦插

请学生尝试描述嫁接的形式、过程、关键等,并会举例说明 强调指出,使嫁接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选择扦插的材料,需要怎样处理才容易成活呢?每个小组参照资料,确定本小组想要探究的具体问题。针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二)制定计划

教师展示材料用具,供学生选择:插器、剪刀、标牌、喷水壶、带叶的杨树枝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计对照组?

〔2〕对进行实验的样本数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3〕应对实验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教师及时参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1〕本实验可选的变量很多,如扦插材料的长与短、芽的有与无、叶的多与少等;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设计条件相同,两组实验必须保证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设置的变量不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实验的样本数量不能太少,数量多有利于减少实验的误差。

〔3〕提供适宜扦插材料生长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光照等等。最后每组结合讨论内容,制定本组的实验方案。

(三)实施计划

学生分组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在实验时处理扦插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你们组剪取的茎段长度是多少?一般保留几个节?

〔2〕剪取时,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斜向的。为什么要这样剪取呢?

〔3〕土壤上面和土壤下面的叶片是如何处理的?其原因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表达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

〔1〕一般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每段保留两个节。

〔2〕茎段上方的切口水平,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茎段下方切口斜向,表面积大,增加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四)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小组展示完成的扦插探究实验结果,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探究的结果,讨论问题: 〔1〕在你对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获得了那些经验和教训?

〔2〕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扦插材料生根快得多? 学生根据探究过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1)处理扦插材料取茎段时,首先要准备生长健壮的植株材料,处理茎段时要使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为斜向,下方切口位于节处。同时注意扦插时的温度、光照、湿度均要适宜。(2)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处理好的扦插材料,促使扦插材料生根,同时要注意光照、温度、水分、湿度等条件的变化。

观察鸟卵的结构

一.让学生把上节课布置带来的鸡蛋拿出来亲自操作打破 教师指导:(1)①先把表面皿洗净

②如何破鸡蛋,破了的鸡蛋放在表面皿中观察。(2)对照实物和图认识结构 教师指导 1 设计问题: ①卵壳是起什么作用?

②壳膜是什么作用?

③卵白和卵黄是什么作用?

④系带由什么作用?

⑤气室里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⑥哪部分时将来发育成雏鸡的? 组织学生讨论 3.板书

卵壳----保护作用 卵壳膜----气体交换

卵白

观察鸡蛋的结构 卵黄 营养物质 系带---固定卵黄

胚盘----卵细胞或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雏鸡 4.让学生对照实物描述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三.学习鸟的生殖与发育 让学生看图思考 1.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时什么行为? 2.布谷鸟筑巢是什么行为?

3.阅读教材思考是否所有的鸟都要经过六个过程? 教师指导;

1.雏鸟有两种:一是早成鸟;雏鸟有茸毛。如家禽类,晚成鸟的雏鸟的茸毛很细看起来好像没有。如麻雀

2.不是所有的鸟都有六个阶段;如杜鹃鸟只有求偶,交配,产卵。它是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让其它的鸟帮他孵卵和育雏。

3.鸟巢不能说成鸟的家,因为它只是产卵育雏的地方,完成后就不再巢内生活了。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1、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由课本提供的图片资料创设故事情境:“一天,晓刚带他的好朋友去奶奶家玩,奶奶拿出许多好吃的,其中花生就有大小两种„„如果你是晓刚的一位好朋友,你认为怎么样?除了其他朋友提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吗?”;“两个不同品种的花生,到底会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通过特定的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提出问题

花生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3.做出假设

花生的大小品种和种植条件有关。4.制定方案 四人一组。选定组长。

组长负责分工完成:

(1)随机各选择30粒花生。

(2)(2)选择测量工具,制定测量方法。(3)(3)绘制坐标图。(4)(4)记录数据。

5.实施方案

(1)把测量结果填在表中 表1 花生果实长度测量记录表

大花生的平均值为: 小花生的平均值为:

表2 花生果实长度统计表

(2)依据统计结果画出曲线图,(花生和大花生)

(3)做出结论。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请两组测量不同品种的代表作汇报,交流各组的分工情况及合作效率,描述所测量的花生果实长度的范围和大小品种的平均值。教师将两组的测量结果合成在同一图表中作对照,让全体学生参考对照,共同评价。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二、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材料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黑色和白色磁钉各2个,磁性黑板、白板各1块。

四、步骤

1.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

2.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

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4.如果条件具备,本探究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一块草地(面积不要过大,以便操作);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草地上放置事先制好的各种小纸片(注意应该有与草地颜色一致或相近的小纸片),另一组作为“捕食者”在草地上寻找小纸片。及时统计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

经过几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

六、思考

1.收集各组的实验数据,比较,想一想什么是保护色。2.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七、本实验改进点 1.增加了步骤1、2用实验导入,目的性增强了。2.增加实验步骤4更容易验证自然选择的理论。

八下7《致空气》教案 篇4

一、知识目标:

1、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

二、能力目标:

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

2、朗读、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

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睁眼看不见,伸手模不着,天天跟着你,时刻离不了。(打一气体)

(空气。)

对,这个谜语就是空气。我们人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离开空气就会死亡。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还有和空气同样宝贵的东西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卲燕祥的一首诗,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板书:致空气

二、梳理文学常识:

1、解题:

题目点明了歌颂的对象。诗除了歌颂“空气”,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

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

2、作家作品: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

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

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四、正音(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鼾(hān)息

窒(zhì)息

鼻翼(yì)

厮守(sī)

7《致空气》教案

五、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

1、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总)第二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分)第六诗节:总结全诗,抒发感慨。

(总)

2、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

“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文革”时惨遭迫害)。

六、赏析诗歌: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第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街头”“柳丝”“丁香”象征“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等等。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整的对仗结构。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它不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

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七、探究思考:

1、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仅仅是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是,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念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空气象征真情、友谊、希望、信念等。

2、“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3、“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4、“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八、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友谊、希望、信念的赞颂和呼唤。

九、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致空气

象征

八下英语教案lesson 7 篇5

一、Teachingcontent:(教学内容)

1.New words and phrases: hole,large,root,seedling,cover,fill,dirt,pack,dust,storm,dirty, northern,bottom,fill.....with,by the way,dust storm,turn into,for sure,in the bottom of...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ext.3.Talking about how to plant a tree.二、Teaching goals:(教学目标)

1.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ext.2.Learn about how to plant a tree.3.Why we should plant trees?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daily life?

三、Keypoints:(重点)

New words and phrases, the text.四、Difficult points:(难点)

How to plant a tree?What are the basic steps for planting a tree?

五、Teaching aids:(教学辅助)Recorder, pictures or cards.六、Type of the lesson:(课程类型)New lesson.七、Teaching procedure:(教学过程)Step1.Analysis of the student.(学生分析)1.Greet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and make sure they can response correctly.Do the duty report: a student on duty can say whatever he/she likes to say.2.Review:In last unit, we talked about the weather and spring, and we talked about some activities in spring, and we knew that, when we think of spring, we think of a season of fresh air, we think of new life, green plants all around us.3.Review the grammar:Word building.Step2.Lead in.(引入)Homework check.Come to“Think About It”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n China? What are the basic steps for planting a tree? Step3.New lesson.(新课)

No.1 prepare lessons be fore class.Teach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Make sure the Ss can read it correctly.No.2 Text: Give them some time to read the text themselves.Then let them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groups.Correct their pronunciation when necessary.At last, the teacher explain the text in Chinese, make sure 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ext.No.3 Important sentences: It’s also a great way to learn about nature.It’s fun and important to plant plants.No.4 Word building: north→northern

dirt→dirty No.5 Finish“Let’sDoIt!”

Step4.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follow.Make the Ss listen the text, then let them read follow the tape.Step5.Summary.(小结)

Sum up the text what we learned,the new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Sum up the grammar.Step6.Homework.(作业)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nd the practice.Copy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wice.Step7.Blackboard-writing:(板书)

八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教案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1.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编制,进行曲的艺术特点。

3.思考练习:创编简单的进行曲乐句。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

2.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编制,了解进行曲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部分管弦乐器等。

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1.复习演唱〈〈中国少先队队歌〉〉

2.导入新课

〈〈中国少先队队歌〉〉属进行曲体裁。

(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屏幕上出现文字:进行曲通常伴随人群进行,有明显步伐特征的音乐,具有统一步伐,鼓舞情绪,把人们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整体的作用。)

二、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先完整地听一遍作品,听完后跟钢琴轻轻地哼一遍旋律,(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歌乐谱)。让同学们走到讲台两侧,对摆放的部分西洋管弦乐器摸一摸,看一看,试着奏一奏,能发出什么声音。(大屏幕上出现西洋管弦乐队座次图,学生们通过辨别西洋管弦乐器,结合观察乐队座次图,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编制由弦乐器、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四组乐器组成。)2.第二遍参与欣赏

四组队行每组两行变成一个方行。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每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踏着进行曲的节拍,在场中间表演一番,感受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心中油然而生崇高的爱国情感。表演完,让同学们通过参与、体验作品,自己总结进行曲的艺术特点。

3.第三遍欣赏(解决难点,不同的乐段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使学生感受作品的结构层次)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跟老师做拍手动作,第一乐段,每小节击一次,在强拍上击掌。第二乐段每小节击二次,由助于表现旋律自由摸进,推向第一个高潮。第三乐段“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两句具有抒情色彩的乐句轻轻拍腿,后面再拍手。

教师提问:杂哪个乐句上变换了动作?整首作品变换了几次?学生们通过参与于欣赏,能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感受、分析此首歌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了解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法重复、摸进等。

三、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多媒体辅助教学,看演出录象让学生感受它的进行曲风格)学生听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进行比较,说出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 哪首更庄严有力?更富有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哪首轻松活泼?带有舞曲风格?

四、思考与练习

1.写出进行曲中常用的节奏型。

X —;X。X;X XX;X X X;XXX XX;2.按2/4拍要求创编四小节节奏谱,要求每个同学有自己的独创性。

例(一): 2/4 X —| X XX | X。X | X — |

例(二): 2/4 X — | X X X | X XX | X — | 3.在创编节奏的基础上,有1 3 5 三个音创编乐句,也可以用更多的音创编。

八下语文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篇7

八下语文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案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 序号   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世芬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 2、通过研读,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知识 网络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得书难──借书、抄书 嗜学 从师难──百里叩问 跋涉难──负籍远游   衣食俭──两餐敝衣     课后 反思     导 学 提 纲 改进意见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   二、自学生疑,简介作者及文体特征 “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三、学习释疑,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 4、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出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并且做成卡片互相交流(师巡回指导) 5、附卡片:(有利于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正面 背面 一词多义: 之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以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介词,因为;以:把,介词)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 手自笔录 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四、点难拨疑,理情行文思路 (屏幕显示问题) 问题: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师根椐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得书难 嗜学 从师难 求学难   衣食俭 五、反思学习,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迁移创新 1、完成卡片的制作(积累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并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入境生趣 1、检查背诵 2、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屏幕显示)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稍逾约 ③盖慕圣贤之道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⑤尝趋百里之外 ⑥俟其欣悦 ⑦日再食 3、让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疑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 归纳:读书、从师、求学。后一问自由评说。 2、找出并诵读表现无书之苦和借书之难的句子,体会作者强烈的读书愿望。 3、找出并诵读表现求师之艰的句子,描述老师严厉的形象及发怒时作者求教的情景,体会求师迫切的心情及诚恳恭敬的态度。 三、学习释疑 细读第二段,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课文,作好旁批,讨论交流。 “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 “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全段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 四、反思学习 1、出示《送东阳马生序》全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意图及节选部分的表达重点,联系现实,说说我们应如何取舍? 2、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3、课件展示“勤学故事”,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宋濂好学之切,敬师之诚,意志之坚,这种以学为乐,以苦为乐的嗜学精神,这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执著人品,具有极为深厚的人格价值和审美价值。学习它,有益于培养我们勤奋苦读的求学精神和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共勉。 如《囊萤照读》、《凿壁借光》、《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厉归真深山画虎》、《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柳公权戒骄成名》、《李晟练成神箭手》等。这些生动有趣、真实感人、激人奋进的小故事,都是勤奋学习的光辉典范。 五、迁移创新 (屏幕显示) 1、写一篇读后感 (解说:本题设置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后受到教育,砥砺学生努力学习之志。) 2、跟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拓展视野。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3课时 篇8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v.html) - 语文八(下)30.诗五首(3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p.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n

 

上一篇:安全隐患治理计划下一篇:日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