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上第17课

2023-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历史七上第17课

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2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十七课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第3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学设计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革命不彻底性,但是革命始终是向上的,《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女王、议会、首相、三者关系怎样?议会处于核心地位,但这一政治格局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才取得的,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詹姆士·斯图亚特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ewart)与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伯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他母亲的祖先从十四世纪开始一直统治苏格兰,出生后5个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詹姆士一世被苏格兰国内贵族加冕为王,称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

国王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议会和王权处于对立状态。集中体现在税收方面。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与英国法律政治传统严重不符,议会与王权之间斗争不断

《大宪章》 二 、革命的发生

1、背景: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162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162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以后的11年里没有召开议会,从而加剧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

1640,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议会上,资产阶级及其联盟新贵族,推出提高议会权力、限制王权的政治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的政治要求和历史使命,查理一世派军队闯入议会,挑起内战。所以议会的重新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三、 《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英国恢复君主制。但是君主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弟弟 詹姆斯二世,推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查理二世 詹姆斯二世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和女婿入主英国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__权利法案__》,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

2、《权利法案》的目的、内容、意义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内容: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等。

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向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宣读“权利法案”

3、君主立宪制定义:

也称“有限君主制”,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资本主义 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

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独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艰难曲折。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三)本课小结:

从1640年革命开始,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结果近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才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个过程说明,任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历经艰难曲折,才成功的。

(四)课堂练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

)

A.1640年

B.1646年 C.1660年

D.1689年

2、英国的《权利法案》实质是(

)

A.保障了资产阶级独掌共和国大权B.使议会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C.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D.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3、确定1640年召开的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议员们拒绝通过征税法案B.议员们提出限制国王的要求C.英国发生了反对王室的人民起义 D.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第4篇: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岳麓版七上)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怎么样让别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称你为“好汉”,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论证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好比打仗,发现了攻击目标,却弹尽粮绝,再如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只能望敌兴叹,服睁睁的看着敌人溜走,却无能为力。那么辩论赛上的枪炮子弹从何而出?你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挥你的自主性喽!赶快行动起来,去图书馆、上因特网、广泛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

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 [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秦灭六国前,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发展,如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货币不一样,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加之各地关卡林立、赋税繁多,还有官吏种种敲诈勒索,更是对商业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3.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壬,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群臣皆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壬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这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也,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现实。以挖空秦朝为最终目的的卢生和侯生,在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名义下骗取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一走了之。在他们逃走之前,抓住焚书一事,大肆散布谣言攻击秦始皇专任狱吏,不尊儒生,刑杀为威,残暴成性,以此进一步煽动儒生对秦王朝的不满,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随株连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阳。 6.秦始皇时期,仅死刑就有赐死、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抽肋、体解、砣(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砍头等各种酷刑),还有残暴的“连坐法”。

7.据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始皇从开发岭南、筑长城、修驰道、到修阿房宫、始皇陵,总

计服役人口不下300万,而当时秦朝在全国人口均只有2000万,男女老幼,平均7个人中就有一人服劳役。

第5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B ) A.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D.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表明( A ) 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B.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 C.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D.商汤伐夏是反压迫的正义战争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 B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B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五板书设计

第6篇:人教部编版优享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共“三大”的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地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爱国、爱党的情感。

【重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自主学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2.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3.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是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为己任的新民一代军人。你知道黄埔军校是怎样建立的吗?你知道哪些革命前辈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吗?

(情境式导入)播放北伐军歌《打倒列强》。教师讲述:同学们觉得这首歌的曲调熟习吗?它和哪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曲调一样?(《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其实最早是一首欧洲儿歌,后来传入中国。1924~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革命者高唱着这首军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北伐战争》。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1.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己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那国共两党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答案提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 2.阅读教材P70,回答:

(1)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答案提示: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提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会通过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教师点拨: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了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国民革命的车轮在国共的领导下开始运转。国共合作之后,直接的成果是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阅读教材P71相关内容,回答:

(1)黄埔军校成立的时间、地点、名称、领导人及作用。 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回答。

(2)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这一领导组织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黄埔军校的性质是国共合作之下的军官学校。

教师点拨: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 1.P72阅读教材P71,思考:

(1)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哪些人?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北伐从1926年开始,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根据P72图片《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回答: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归纳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

答案提示:主战场:湖南、湖北。第一条路线: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湖南、湖北,在湖北打了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沉重打击了敌军。在武昌消灭了吴佩孚主力。接着向东进攻,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继续攻打到南京。另一路北伐军由福建打进浙江,一直打到上海。

(3)在北伐战争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答案提示: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被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4)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了吗?

答案提示:北伐军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完成了革命目标,所以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2.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也蓬勃开展。 (1)阅读教材P73,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

答案提示: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2)由此来看,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提示: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3.根据所学,回答P73“问题思考”: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战争;作战方针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知识点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阅读教材P73的内容及图片《国民党右派屠杀革命志士》,思考: (1)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什么事件? 答案提示:国民党右派突然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开始大肆屠杀工农群众。

(2)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却为什么失败了?

答案提示: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建立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列强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说大革命失败了。

教师点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2.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它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目的:统一中国。最终结果: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教师点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前提

黄埔军校

开始对象北伐战争

高潮:北代胜利进军主要战场、战役成果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上一篇:教师招聘考试作文锦集下一篇:小年经典祝福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