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15课教案(精选11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2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一、教学分析与整体设计思路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6 Section B中的Sports Star Eats well!, 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 课型为听说引领下的阅读课。
Section B体现了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层层递进, 听、说、读、写依次展开,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有目的地学习语言。Sports Star Eats well!一文主要内容为David针对Cindy的饮食习惯所做的采访。在语法方面, 文章引入了一般现在时, 并提出了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和动词的变化, 这一语法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本堂课是在学生已经并较好地掌握了相关食物的英语名称及其可数与不可数的分类基础上, 对所学习的I/He/She like (s) ..., Do you like...?或Does she like...?以及...don’t/doesn’t want to be...等句式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6级七年级学生是长春市小升初招生改革的第二年入学的学生。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共32名学生, 这些学生行为朴实、静稳, 学习用功、上进, 在接受和理解知识上需要反复地引导与细致指点。另外,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主要采取活动任务型教学法, 保证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活动中, 让学生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或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本堂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及时反馈法等。
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短文而对相关信息的加工情况。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
1. 阅读时不要出声, 养成快速阅读的好习惯;
2. 阅读时不要逐字阅读, 要养成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的好习惯;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
4. 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会单词 (healthy, habit, well, star, fat...) ;短语 (eating habits..) ;能够运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句型相互询问对某种食物的态度;会用英语描述一日三餐的食谱;会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这样的一般疑问句进行询问, 且能给予yes或no的简单回答。
2. 能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二) 语言技能目标
1.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谈论自己与他人的喜好。
2. 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和探究能力, 拥有基本的阅读技能和运用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具备与他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认识到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过程
Step 1:Pre-reading
1.以What do you eat for you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与Do you eat healthy food?两个问题导入阅读主题。本环节重点讲解healthy的含义, 因为它体现了2b语篇的核心思想。
2.让学生关注2b中的表格, 判断这些食物是否健康, 并在相应的“Yes, Maybe”和“No”的栏目里打勾。学生完成后与同伴交流, 看看彼此的观点是否相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导入阅读的主题,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小组调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 每组推选出一位学生担任组长。首先, 组长运用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和Do you like...?句型询问组内其他三位学生。然后, 组长采用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句型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 组长把调查结果大声朗读出来, 其他学生根据组长的报告说出哪些食物是健康的 (healthy) , 哪些是不健康的 (unhealthy) 。此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英语语境,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 帮助学生熟悉和巩固句型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 为2b部分的阅读做好铺垫。
4.以一幅Cindy Smith的图片引入, 让学生关注2b语篇并大声读出标题:Sports Star Eats Well!教师举例说明文章标题的意思。例如, 姚明是一位篮球运动员, 他的饮食不错。然后, 教师延伸标题的意思, 即运动员注重健康饮食。接着教师导入阅读语篇的语境,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信息预测文章大意,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步,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时间是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随手标出关键词———食物名词。
第二步, 请学生将圈出的名词写在黑板上, 并根据Cindy对这些食物的喜好在相应单词后打勾或画叉。
第三步, 让学生判断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食物分别是哪些, 教师在相应的单词后写b (breakfast) , l (lunch) 或d (dinner) 。
第四步,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信息回答问题:What does Cindy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引导学生使用句型She 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进行回答,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跳读能力, 并帮助学生快速、轻松地把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第五步, 让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对话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 如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Sports star eats well.I love fruit.I think it’s healthy.教师可让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中动词词形的变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
Step 3:Post-reading
引领学生再次回归课文, 并要求学生结合笔者在黑板上整理出来的信息写出五个句子, 谈论Cindy Smith的饮食习惯, 让学生把读到的信息转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What is healthy eating habit?”, 在探讨过程中, 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Step 4:Homework
Eating healthily is very important.
It can make you healthy and happy.Please write about what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笔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循序渐进地落实了各个教学步骤,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活动中能乐于模仿, 敢于开口, 积极参与, 但是在交际方面,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表达一日三餐的食谱, 也明白了“合理搭配饮食才会健康、快乐”这个道理。
对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 笔者也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自然地将所学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其次, 在教学前, 教师应根据相关教学要素的分析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做好教材的整合与剖析, 用教材教的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
再次,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 拥有国际视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生:(略)
师: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
师:两极格局的结束,冷战的结束,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的先后解散也就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由于这个集团的解散,原来构成东西方对抗的两个国家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亡(半年后,苏联自身亦告解体)。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四十余年的东西方冷战随之走向了终点。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既然两极格局的集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那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可当今局势却又怎样?
生:(略)
(展示板书:
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师:二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最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40多年的局面终止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因此,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并不太平。不过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因此,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美国似乎实力超群,那其他国家来的力量如何?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作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俄罗斯还没能找到一种既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模式,而是由原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跳到另一端,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目前,俄罗斯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但是,实施宪法规定的多党议会民主政体还将经历一个动荡的过程。在经济上,俄罗斯虽已基本确立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俄罗斯仍未摆脱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生产滑坡,失业增加。在经济转轨完成之前,俄罗斯要走出困境还需一定的时间。第二,美国乘机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苏联的解体被美国看成是建立美国霸权的极好机会。1992年2月,即苏联解体一、二个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声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些年来,美国企图利用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实现“冷战”后“美国治下的和平”。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更武断地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已由过去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转向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第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欧盟15国的面积333万平方千米,人口3.7亿,国内生产总值8.4万亿美元,占世界31%,位居第一,对外贸易总额1.9万亿美元,占世界20%,也居第一。如果将欧元实施和欧盟扩大以后的情况计算在内,这些数字会更加庞大。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和欧盟的扩大,欧洲在国际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五,冷战结束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五个因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使世界出现了不同于两极格局下的新状态,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以及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政策则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认识
2、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三、教学要点一、一超多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
2、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二、科索沃战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二战结束,由于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轰然倒地,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是,世界格局会走向何处?前几课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展示板书: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内容组织】
师: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那么,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
三年级信息上学期教案 第15课 综合实践
第15课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画图”软件绘画的基本步骤。 2.熟悉“画图”软件的绘图工具和菜单命令。 3.树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画图”软件绘画的基本步骤。 2.熟悉“画图”软件的.绘图工具和菜单命令。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主题 选择主题:P86 二。活动要求: 1.分组:3~4人一组。 2.每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每个成员完成一幅相关图画,每小组把各成员的图画组合起来,完成一个共同作品。 3.小组成员间要经常交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活动分工 角色可设定组长、联络员、发言人等,也可以小组自行设定。 四。活动过程 1.小组内部确定主题。 2.小组内部讨论,每位成员阐述自已的构思。 3.每个成员画一幅图画。 4.把小组成员的图画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张图画。 五。作品展示 大屏幕展示或打印后展示。 六。交流与评价 1.参照P90评价标准,评价小组作品。 2.观看优秀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对比本组作品。 3.总结评价最高作品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结果及意义(作用)。2.把握班超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结果、意义(作用)。3.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4.把握佛教传入的时间、事件,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学习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1.在西汉时“西域”是指哪些地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吗? 2.你能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吗?你能根据课本上的叙述概括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或作用吗?
3.东汉时与西域的关系如何?谁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你知道哪些与他有关的典故? 4.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吗(最好能绘制简单图示)?那你能说说这条路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吗?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5.你知道佛教的起源吗?佛教何时传入到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黑水都督府 护府
5、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技术是()①凿井技术 ②冶金技术 A、①②
①②③④
6、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明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7、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B、①②③
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
③养蚕技术 ④丝绸
C、②③④
D、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朝
8、班超出使西域和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9、西汉和东汉时出击匈奴的分别是()
A、卫青和霍去病 B、卫青、霍去病和窦固 C、张骞和班固 D、霍去病和窦固
10、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与之无关的是()A、诗文辞赋 B、民间传说 C、雕塑壁画 D、丝绸之路
11、“投笔从戎”的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A、张骞 B、窦固 C、班超 D、卫青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A、迫使西域臣服西汉 B、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C、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D、开通丝绸之路
1、西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A、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西域 B、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西域持平C、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域 D、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 ①材料中“西域”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②两则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什么? ③西域都护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设立的? ④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两个朝代对西域的治理?两个朝代统治者分别派遣谁出使西域? ⑤两个朝代对西域各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三、练习题,试一试
15、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交通线被称作什么?
(2)它为什么叫这个名称?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第 3 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七年级上教案(第26课)
26 口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的叙事方法。 3、 感受中国古代民间口技的精深奇妙,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自己落实积累文言词语就是教学目标。学习此文时可以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建议初读时,暂时搁置不懂的文言词语,而注意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了解故事情节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利用注解作深入的研读。基于以上认识,采用以“读―议―品”为活动主线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文言知识框架,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会积累文言字词和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的叙事方法。 2、 难点:理解多个人物对话表现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说明: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所以文言词汇的积累仍然是一个重点,就本文而言,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积累词汇,做到知识落实。另外,通过找出表时间的文言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受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准备: ①教师提供网址,供学生查阅了解蒲松龄; ②教师准备示范性朗读录音与学生准备自制的朗读录音带。 ③给学生2―3分钟时间,让其大声自由诵读课文,注意断清语句,读出节奏; ④请全体同学轻声齐读(或让学生自荐作示范性朗读),思考文章所写主要内容。 ①根据网址查阅蒲松龄的信息并在课堂交流; ②播放学生自制的朗读录音带,听完先由学生自由评说,后教师点评;播放示范性朗读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 ③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看能否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难。 ④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或概说课文大意。 听学生自制的朗读录音,更易调动其积极性。反复的听读,让学生熟知文本内容。 议――对话交流,答疑解难。 1、你问我答――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 ①引领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提示重要词语:俟、旋、溢、顷、然、既而、讶、特、窥等词语的含义与用法。 2、点拨启发――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 ②在文中找出表时间的词语,理清第一段的.层次关系及其内容。 ③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几个人的声音,这些人依次是? ④口技表演者借“口技”来干什么? 口技者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 ①学生将心中未解决的疑难转化成具体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自己解答(也可由其指定同学作答)。 ②学生找出表时间的词语:暮夜、至夜、俄、旋、既而、食顷、移时、顷之等,理清本文的主要内容; ③师生讨论回答问题。 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字词疑难,进一步熟悉课文,理清文段的层次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品――表演对话,赏析比较。 再品读第一段,感悟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将本文与林嗣环的《口技》比较异同。 先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后叫一个学生表演文中所有人物的话。 角色扮演,体会感受,锻炼能力。 布置作业 听一段名家说书 用现代汉语把它写下来 思路点拨 口技艺人带我们进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他们一般不依靠外物,全凭高超的口中技巧,把多种多样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个情景和故事呈现给听众,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习此文可以把它作为林嗣环的《口技》的扩展材料,也可以与林嗣环的《口技》进行比较阅读,还可按照字词句、思想内容、写法等角度让学生自主学习。 练习举隅 1、 了解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并写读书心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携一药囊( ) (2)俟暮夜问诸神( ) (3)晚洁斗室 ( ) (4)内外动息俱冥( ) (5)旋闻女子殷勤声( ) (6)听之了了可辨( ) (7)群讶以为真神( ) (8)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 3、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哪些人的声音?作者以什么为序去写的? 4、作者写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教案(第7-8课)
第7课 滹沱河和我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特点和“我”的性格成长之间的联系。3、体会作者对故乡、故乡人的热爱、赞美之情。 说明:本文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叙述与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将“河”与“人”紧密联系,将“景”与“情”有机结合,展现了大自然无常的变幻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抒发了对自然伟力和对家乡的崇敬、怀念之情。然而文章所展现的北方大河所特有的磅礴气势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中学生难以想象的,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文本本身,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词句,感受这一种别样的风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赏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我”与滹沱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以及从滹沱河身上获得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与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的白山黑土塑造出了豪爽粗犷的胸怀;江南的小桥流水孕育了温柔细腻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滹沱河和我》,来看一看,这条桀骜不驯的滹沱河和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1923年出生,蒙古族。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诗集、散文集等20余种。曾获马其顿“文学节杖奖”、“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三、初读文本:文章最后一节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圈划出描写滹沱河和我的联系的语句,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四、研读文本:1、文章描写了滹沱河的两种状态,干涸的和咆哮的,这两种状态下的滹沱河分别是什么样的呢?又分别带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呢? 干涸的滹沱河:“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和一条其大无比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我的感受:好奇――失望――恐惧 咆哮的滹沱河:“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动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它不象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被它们践踏的大地的喘息声。”我的感受:震撼(“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赞美 2、文章最后一节说“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喜爱这样一条桀骜不驯的河?作者是把对于家乡人性格气质的热爱之情融于了对家乡山水的认识过程之中。文章表面上是写河,实际上是赞美故乡人那种充满了生命力量的性格气质。 3、说说题目“滹沱河和我”的含义。 五、小结归纳:滹沱河这条桀骜不驯的河与“我”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表面上作者是在写河,实际上是在写人,“我”对河的热爱之情也是 “我”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赞美故乡人那种充满了生命力量的性格气质。 六、拓展训练:文章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特别是滹沱河发大水那一部分,把河水的 气势描写得十分惊心动魄。请摘录你最喜欢的一句比喻句,进行品味、鉴赏。 七、课后作业: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写一个150字左右的.片段,体现你的性格特点和故乡之间的关系。(必做)2、收集滹沱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选做) 第8课 藕与莼菜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说明: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学生应学习、体会。其次, 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平实朴素、自然淡雅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有显著的体现。所以教师引领学生钻研本文,赏析、品味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2.难点: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学习作者借助对比手法,鲜明地传达对故乡的热爱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乡的风物最让人牵记的莫过于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了,叶圣陶先生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他对故乡的怀念也寄托于两样他儿时吃过得的东西――藕与莼菜,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吃到他们,就勾起他们的故乡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二、熟悉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情: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把握作者思想的脉络。2.帮助学生认识故乡情结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1.分组朗读或全班集体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2.小组或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品味、欣赏。) 三、激疑探究,讨论交流:1.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理解文章的主旨。2.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学生: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体现对故乡的热爱,请学生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故乡的“藕”:①洁白②甘美③鲜嫩“这里” 的“藕” :①瘦②涩③少故乡的莼菜:①天天吃②令人心醉③满舱盛满莼菜这里的“莼菜”:①难得吃上②用瓶子装2.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2.班级交流阅读感受。3.课外阅读叶圣陶的文章。
一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的权利。
3、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二 自主学习,看书P98-106,完成以下题目。
1、在中国,受教育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2、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由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确认和保护。
3、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身为残疾的人是否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什么?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64,单项选择题1-5题。
六 课堂小结。
七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希望从这里开始(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的权利。
3、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二 自主学习,看书P98-106,完成以下题目。
1、从_______________的自身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是关键,基础在_________________。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
3、义务教育里面的“义务”是指用_______________形式规定,国家、社会、学校、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为什么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什么是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我国实行几年制义务教育?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64,单项选择题5-9题。
六 课堂小结。七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学习新天地(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含义。
2、结合事例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3、反思和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 自主学习,看书P107-113,完成以下题目。
1、自主学习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一种_________的学习。
2、自主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习活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习活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未来完成______________的任务,有明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集中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什么特点?进入初中后应该怎么样学习?
2、什么是自主学习?为什么要学会自主学习?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68-69,单项选择题1-5题。
六 课堂小结。七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学习新天地(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含义。
2、结合事例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3、反思和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 自主学习,看书P107-113,完成以下题目。
1、_________________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______________,也是探究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是指学生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解释的现象。
3、在提出问题后,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中我们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解决问题。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什么是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学会合作学习?
2、今天,我们倡导哪些新的学习方法?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68-69,单项选择题6-9题。
2、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探究学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六 课堂小结。七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要“鱼”还是要“渔”(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等地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授之以渔”的含义。
2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
二 自主学习,看书P116-123,完成以下题目。
1、本课中的“鱼”是指___________,“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掌握_________(“渔”或“鱼”)
2、如果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自主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终身受用。
3、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__________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什么是“授之以渔”,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74-75,单项选择题1-5题。
2、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六 课堂小结。七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要“鱼”还是要“渔”(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等地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授之以渔”的含义。
2、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
二 自主学习,看书P116-123,完成以下题目。
1、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的学习性的方式。
2、学习习惯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人_____________。
3、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成绩的好坏,与能否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______________地总结和运用适合自己_____________的学习方法。三 小组交流
1、同桌或同层级交流
2、小组内交流
3、组间或组合交流 四 释疑、传道。
1、我们要如何去做,才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五 课堂反馈。
1、同步导学与评价,P74-75,单项选择题6-9题。
2、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字词正音;
② 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2、能力目标:
①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②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3
难点: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
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讲评试卷积累与运用阅读
一、学生自己修改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事、师生讲评试卷。
字音、字形、成语、名著、古诗文默写、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翻译句子、问答题的错误属于个别现象,找出现错误的同学讲清答案,重点讲明答案的由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全班出现错误较普遍的问题老师重点讲。
(1)文言文一词多义,重点讲清词语的细微差别。
(2)病句重点点明病句类型,指导学生规范语言。
(3)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
具体的标准是: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 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事个标准要合“格”; 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4)语境题要根据语境谈观点,说理由。老师要讲明答题要求,即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理由时,要注意最好多种角度、由主到次、合乎字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逐条修改自己的答案,幵补充其他同学好的理由。最后交流,把正反两方面的答案都做好记录。
三、师生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错误原因:考试紧张、基础知识记忆不扎实、书写不认真、不注意审题、答题方法不当。
2.改迚措施:端正态度,明确方法,专项训练,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两道仿句题。
2.一道语境题。
记叙文阅读
四、学生研究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五、师生交流,讲解试卷。
重点讲解记叙文《五猖会》,原因是学生失分较多,文章比较典型,以此为
例,点拨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作者的心情变化经历了高兴——忐忑——难受——焦急——平静这些过程)
2、“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谨肃”是指工人们不像刚才那么无拘无束,脸色严肃。“蹊跷”是指奇怪,有什么隐情。工人们乊所以“谨肃”是因为“我”父亲来了。这说明当时社会等级比较森严,下层百姓对上层的畏惧。)
3、文中画线句的情景,是我们想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你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吗?请写出来。(注意:写的必须得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原句,不能是自己的句子。)(有念“仁进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都是反映学生对书本内容毫无所知的)
4、“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这里是白描。通过景物描写,勾勒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反衬我内心的焦急和懊恼。)
5、“我”一口气把书背了出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这里的梦是两层含义:一是指我当时昏昏沉沉的,仿佛在梦里;事是指我对所背乊物一无所知,纯粹是在说一堆文字而已。)
6、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这里用了对比。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1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如此相似呢?(两篇文章表达的主题相同,都是写即将亡国的苦痛。)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做亡国奴的苦痛使祁瑞宣老师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他痛苦得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了)
3请你谈一谈你对文中“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的理解。(“民族的春花”指祖国的语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亡了,祖国的语言乊花也将枯萎,我们都将失去祖国的语言)
4捕捉自己亲自经历过的生活中的痛苦或并福的感受,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写一段话,突出“真正的苦痛或并福是说不出来的”这一中心。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祖国?古今爱国忧民的杰出诗篇有很多,读后往往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呢?哪些诗句最能激发你的爱国热情呢?请你写出一两句来(古今不限)6古今历史上,有许多爱国英雄令我们敬佩,有许多爱国的名言让我们铭记。请以爱国名人、爱国名言为目标,做一点资料收集。
(屈原、文天祥,岳飞,杨靖宇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第事课时作文讲评
讲评试卷中作文(50分)
一、话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个题作文
(1)成长的故亊
(2)这里有——
事、审题立意
1.拓宽全面拓展话题
2.挖深深刻挖掘内涵
3.立准寻找最佳立意
(1)成长的故亊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人或亊让我们难以忘怀:朋友的鼓励、父母的理解、同窗的合作……写作“成长”这一话题,素材的选择最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因为这一话题正是自己亲身体验着的。当然,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还有坎坷、挫折和失意,其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的综合。
思路提示
1.成长中要不断完善自我。
2.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3.圆滑、世故,这些看似成熟的表现,实则对人的成长非常有害。
4.要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成长就是不断改正错误、走向成熟的过程。
成长的路程是曲折坎坷的,成长的故亊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话题“成长的故亊”,应写成记叙文,运用发散思维,选取我们成长中体会最深的亊件,来表达成长中的个人感受。可以写出成长中的并福感,如拟题《成长中的并福》、《快乐成长》等;也可以写出成长中的痛苦感,如拟题《成长中的痛苦》、《黑夜,路漫漫》;也可以讲一个自己成长中令人尴尬的故亊,如拟题《尴尬的故亊》;还可以叙述某件亊情对自己的人生启迪,如拟题《成长中启迪》;换一个角度,还可以运用想象来写,如拟题《梦幻中的成长》或《成长中的梦幻》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材一定要围绕中心——“故亊”,幵且这个故亊应该是成长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的。其次,选材一定要新颖别致,“言他人乊未言,言他人欲言而未言”,叙述精练完整,寓意深刻,生动引人,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这里有——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足文题,填好空。文题后拪号中提示语,一般情况下考生都能看到,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后面的省略号。要善于借助这个省略号激活你的思维,产生联想,引起回忆。我个人认为选用拪号中的词语填空可以,但是我更提倡省略号激活你的思维所想到的内容浓缩成的词语。作为考场作文,如果这样做能避免与他人 雷同,为作文争
取高分走好了第一步。
下面以“这里有亲情”为例来谈谈写好这篇作文的技巧吧。
写好这篇作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如果题目是“这里也有亲情”可能你会仔细研究这个“也”字,那选择的材料可能是“初看没有什么亲情,其实蕴含有亲情”,可能将采用或先抑后扬或前有铺垫、后有呼应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写作手法。既能如此,这道作文题也应该这样写为好,因为题目将这个“也”省略掉了。这就是审题的要诀,要 善于看到题目中隐含的东西,这也是命题者给予的障碍。
现在的考场作文几乎都有文体不限的这个要求,考生要善于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文体。然而不限文体幵不是不讲究文体,当你的作文一旦完成,文体就要非常明显,如果文体 “四不象”,那就一篇失败乊作。因此落笔乊前就要确定文体,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寓言、童话,还是其它文体?确定好了,再写。虽然说是文体不限,但命题作文常常隐含着写某类文体好写,写某类文体难就,这点也属审理乊列,就这道题而言,我个人认当属记叙文乊类较 好写。
三、布局谋篇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七年级上历史15课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第15课教案11-11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10-15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07-06
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07-08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09-23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6-3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10-03
第4课七年级历史教案10-05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