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共10篇)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1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的全部,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为此,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感性活动构成的历史(非单纯的实践)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先在性的“历史解释原则”.

作 者:张士清 邹之坤 作者单位:张士清(中国刑警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00)

邹之坤(吉林师范大学,马思部,吉林,四平,136000)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2

“向度”这个词语本身就很微妙,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而是“朝向(πορο)”,表现的是一种趋势,由于张一兵教授坦言此时并未形成文本学的方法,也未形成现象学的视野,我大胆推测张一兵教授在写这本书时思想应该是处于一种很纠结的状态:想去消解这种二元对立,但又没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仍未达到所谓“不着两边”的不二法门上取,在这里的努力仅仅是柔化、调和而已。

因此,我认为以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来取代主体性,其目的是为了弱化人本主义。实际上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人”虽然具有主体的意味,但是还是建立在费尔巴哈的自然的、类本质的人的基础之上的,确切说,当时的马克思是游走在费尔巴哈和赫斯之间的,在某些架构上是超越了费尔巴哈(3)。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最大缺陷就是把人当作一个抽象的人,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进行编写———历史和现实生活脱节了,对世界而言,历史就是一个他我。这也是克思在抛弃异化逻辑的原因———他意识到“回到本然状态去”、“回归类本质”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只要存在阶级,所谓的“人”,就如同《神圣家族》里所说的“果实”一样,不过是知性的抽象。无产阶级只要他是雇佣工人,工资奴隶就是其本然状态;所谓的本然状态、类本质不过是被统治者的对平等的不满、平等的欲望被设想为拜物化的“本然的状态的颠倒”。因此对马克思而言,并不是退回到本然状态,而是对自己的本质进行革命的否定(4)。马克思的诉求是从现实的具体实践出发连接作为此岸之“是”的现实的社会现实与作为彼岸之“应该”(5)的理想化的自由桥梁。

上文已经说到,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后已经看到了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的缺陷。其实从《巴黎手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已经和费尔巴哈有了不同:《巴黎手稿》中的人不单单是费尔巴哈眼中的自然的、类本质的人,而且也是劳动的主体、自我活动的主体———这里的“人”明显是带有社会性的“人”。此时摆在马克思面前的是必须统一解决以下三个难题:消除唯心主义、发扬辩证法能动性;消除自然唯物主义机械性,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科学。要解决这些个难题,就必须起于自身主导逻辑框架和权力话语的自我否定和超越。马克思选择重新回到黑格尔,并从此出发进行了研究(6),这就转向了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后面的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张一兵教授的术语(7)。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在一个相当广泛的历史时期中起作用的特殊规律(8),主要指的是经济力量成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主导因素(9);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物质生产的永恒的一般规定(10),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物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开始有个逻辑转向———对劳动“祛魅”———开始正面理解在《巴黎手稿》中置于反面角色的劳动,与亚当·斯密从个人劳动出发不同(11),马克思谈论的是社会劳动,通过社会劳动来推出阶级的解放,历史的解放,赋予了经济活动的哲学意义,也就是对人类解放的意义,也就是社会意义。但这里的劳动的概念还是不明晰的,“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个体劳动,个体劳动即用于谋生的劳动,还是要以交换关系为基础的,但马克思却直接否认了交换的意义。同样在这里,我认为张一兵教授重视了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的演变,却没有把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交织关系挑明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里还是存在一个转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的现实基础还是社会学的,这一方面与他经济学研究还不够透彻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也与他对“异化”的理解还是没有完全打开“心结”有关,他还没能衷心地看看“异化”所来的正面意义———人要发展,必须要异化,否则人就只有退回到原始人;而这不是扬弃,是倒退!而这个心结直到后来马克思仔细研究了李嘉图后才得到纠正,而其直接后果是马克思的现实基础转向了经济学,也就是张一兵教授所指认的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张一兵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分,但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会转向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个别地方语焉不详,本文是在赞成张一兵教授的观点的情况下试图为其做个注。

关键词:主体向度,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劳动

参考文献

①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P3-4。

②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P14。

③详见(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185。

④详见(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27。

⑧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P161。

⑨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P128。

从神话到历史 篇3

谢里曼成年后长期经商,生意上的成功使他积累了相当的财力,当他感到自己有了足以组织一次大型考古发掘的钱财时,他已年逾46岁。

寻找特洛伊

1870年,谢里曼来到了属于土耳其西部的阿那托里亚。这里是连接地中海与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南岸。根据荷马史诗中的记述,特洛伊之战应该发生在这一带。当时学术界对特洛伊之战的真实性有两种意见。否定的意见是主流,即认为荷马史诗所讲述的故事应该发生于3000多年前,而当时的古希腊还达不到史诗所描述的文明水平。因此,荷马史诗完全是一部带有夸张色彩的神话故事集。肯定的意见是因为达达尼尔海峡南岸有一座名为波纳巴希的小山丘,地理地貌较为符合荷马史诗对特洛伊大环境的描述。

谢里曼首先根据这一线索来到波纳巴希。但他立即否定了这里是特洛伊城址的看法。因为经过勘察,波纳巴希的地理环境并不符合荷马史诗对特洛伊的描写。根据荷马史诗中的相关线索,谢里曼相中了不远处的另一座小山希沙利克。文献记载,存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小山上曾建有一个叫伊利亚的村庄。凭借考证、勘察和直觉,谢里曼断定使他魂牵梦萦的特洛伊一定就埋在希沙利克的泥土之下。

谢里曼办好手续、买下地皮并开始挖掘。在距地表不足1米处,首先发现了伊利亚村的遗址。兴奋不已的他迫不及待地继续向下挖掘,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挖竟挖出了9座上下叠压的古城遗址。在最下层的遗址中,出土了显然是史前文化的遗物。

3年过去了,虽然在希沙利克出土了大量的属于不同时代的文物,但是能证明特洛伊就建在此地的关键证据,那传说中的“普里阿摩斯的宝藏”却从未露面。

所谓“普里阿摩斯的宝藏”,是在欧洲流传了几千年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既然特洛伊是个富甲一方的名城,那么在城市被希腊人攻陷之前,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一定会将大量的珍宝藏匿起来。因此,只有挖出大量的珍宝,才能证明找到了特洛伊。否则仅凭出土的陶器、工具、武器之类的东西,就声言找到了特洛伊则难以令人信服。

就在谢里曼失望地计划结束挖掘工作的前一天,他突然发现在己暴露于地面的一处石墙中,有异样的光亮。为此他让雇工们休息一天。第二天清晨,谢里曼带上希腊裔的妻子索菲亚来到现场。在仅掏出几块石头之后,一大批金灿灿的黄金制品就呈现在他面前。而后,在相距不远的石墙中又陆续发现了4个藏宝之处。

经过整理,共计发现有金器8700余件,其中有王冠、神像、生活用具等。最精美的一顶王冠由90条金链所组成,共有12271个金环,并缀有4060个星形金片。谢里曼曾将这顶华贵的王冠戴在妻子头上,她俨然就是传说中引起特洛伊大战的绝世美人海伦。

挖掘金色迈锡尼

受到发现特洛伊的鼓舞,谢里曼将目光投向希腊本土。这一次他要寻找的是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金色的迈锡尼”。希腊神话中说,迈锡尼是毁灭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王的城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的绝世美人海伦,正是他的弟媳。为了替弟弟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雪耻,在阿加门农王的号召下,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渡海去征讨特洛伊。于是就发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中所讲述的那些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

1876年8月,谢里曼在经他判断的迈锡尼古城遗址上开始挖掘。首先挖出的是由巨石砌成的城墙。石块之大令人惊叹,这印证了希腊神话中为什么说迈锡尼城墙为巨人所建。接着,又发现了雕刻有精美雄狮的城门。

继续挖掘之后,出土了传说中希腊英雄们集会的圆形石宫。谢里曼凭直觉认为,阿加门农的陵墓应该就在石宫之下。果然,在向下挖掘了7米深之后,土层中出现了相互叠压的墓葬群。在这个墓葬群中,陆续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其中有金王冠、金盔甲、金银器皿、青铜武器、陶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个盖在男性墓主人脸上的金面具。这个面具被谢里曼称为“阿加门农王的金面具”。

尽管后人并不认为这个面具的主人一定就是阿加门农王,但进一步的清理之后,事实足以证明这里曾是迈锡尼统治者家族的墓地。从迈锡尼古城遗址的规模和墓葬群中出土的珍宝来推断,迈锡尼在当时的确是希腊半岛最强大的城邦国家。因此也只可能由迈锡尼国王来召集希腊其他相对弱小的城邦,组成联军去攻打特洛伊。

探索米诺斯迷宫

神话传说再次变成了真实的历史。特洛伊和迈锡尼的发现使谢里曼成为欧洲的传奇人物,但他并未因此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米诺斯王的迷宫。

在希腊神话中,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上有个叫米诺斯的国王,在他的统治下,克里特岛称雄爱琴海。米诺斯请来希腊最有名的工匠台达鲁斯为自己设计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由于宫殿结构复杂,厅室连接回转,因而被称为迷宫。在迷宫中央,养着一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托。

在迷宫建成后,台达鲁斯知道米诺斯王要为保密而灭口,便带着儿子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做的双翼飞离克里特岛。中途伊卡洛斯因靠近太阳被烤化双翼坠海而死。后来怪物米诺托被雅典王子、大英雄德修斯杀死。

有关米诺斯王、迷宫、怪物米诺托、工匠台达鲁斯、大英雄德修斯等故事,是希腊神话中重要的内容。以克里特岛为发生地的这一系列神话,是否也同特洛伊和迈锡尼一样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呢?

谢里曼来到克里特岛之后,根据相关线索很快就判断米诺斯迷宫的遗址应该在克里特岛北岸克诺索斯的一座小山上。也许是谢里曼的名气太大了,这块土地的主人开出了超过他预期的高价。谢里曼在地价前却步了,这使他与另一伟大发现失之交臂,否则他的历史功业将更为完满。

在谢里曼却步之后,英国人伊文斯来到克诺索斯。他是牛津阿舍摩尔博物馆馆长。在他初步的探察中就发现了一些未知的古文字,在他的努力下,买下土地并于1900年开始挖掘。

挖掘工作出奇地顺利,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挖出了宫墙。两个月之后,已初步清理出占地12英亩的宫殿遗址。伊文斯曾向牛津报告说大概再用一年的时间便可

结束挖掘工作。然而他当时只发现了宫殿的冰山一角。宫殿规模的宏大出人预料。此后,伊文斯竟在克诺索斯整整工作了25年。

经过25年的挖掘,一座占地36英亩的花园式宫殿群展现在人们面前。宫殿群分行政区和居住区,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走廊相接。最高的寝宫高达5层。宫殿墙壁上画满了色彩艳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壁画。宫殿中设计了十分科学的给排水系统,其卫生间的设备和舒适程度是欧洲在19世纪才达到的水平。在宫殿的地下室中,巨大的容器储存着大量的食物。由于建筑群内部结构复杂,如果从空中俯视,的确酷似传说中那令人进去出不来的迷宫。

填补历史的空白

特洛伊、迈锡尼和克诺索斯三大遗址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学上的重大成果。这三大遗址共同向人们揭示出一段曾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已经湮没了3000余年的历史。

综合各种历史资料和这三大遗址发掘的结果来看,在距今约4000年前开始,在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地区,曾经产生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创造这个文明的族群是个身材不高,棕色皮肤,黑头发的种族。他们既不同于西亚的闪米特人,也不同于欧洲南部的雅利安人或拉丁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建筑技术和农牧业技术,他们还是当时全世界最精明的商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爱琴海人,他们先进的文化也被称为爱琴海文化。以爱琴海诸多的海岛为链条,爱琴海人将亚洲的先进文化不断传播到蛮荒的欧洲。

爱琴海人在特洛伊和克诺索斯等战略要地建立了自己的城邦国家。特洛伊控制着黑海沿岸地区与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克诺索斯则将爱琴海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几百年间,爱琴海人的城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爱琴海人的家园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

面对爱琴海人富庶的家园,居住在爱琴海西岸自称阿开亚人的古希腊人自然垂涎三尺。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野蛮落后的阿开亚人还无力向文明、先进的爱琴海人发动进攻。直到约3500年前,阿开亚人已经有了与爱琴海人一决雌雄的能力。于是在最强大城邦迈锡尼的统领下,阿开亚人联合洗劫了特洛伊。看来的确如传说的那样,特洛伊的统治者在城破之前将大批财宝藏匿。过了3000多年,这批财宝经谢里曼的努力而重见天日。

在约3100年前,希腊北部一支被称为多利安的蛮族大举入侵阿开亚人的领地。他们一路烧杀抢掠,直抵迈锡尼。经过一番苦战,阿开亚人失败了,迈锡尼被夷为平地。又过了约100年,多利安人渡海攻陷了克诺索斯。从此古希腊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持续了数百年的黑暗时代。

在约2500年前古希腊人称雄欧洲历史舞台之后,爱琴海人和他们的文明已无任何历史可考,只是在希腊神话中留下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故事。特洛伊、迈锡尼和克诺索斯的发现填补了欧洲早期历史的一段空白。人们终于明白,在西亚和北非的文明产生之后,在古希腊文明产生之前,其中还间隔着一个爱琴海文明,而这个文明正是欧洲文明最直接的老师。

神话的源头就是历史。通过神话的描述,谢里曼和伊文斯找到了一段曾长期不为人知的历史。

高中历史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篇4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中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4)18世纪中期,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

(2)80年代,瓦特又制成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a 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

b 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c 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d 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电气时代的`出现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a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b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c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d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e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电气时代的到来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3、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

a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b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c 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4、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信息传播变革的历程。

a 造纸术改变了信息的载体;

b 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c 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2、互联网的诞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音译为万维网。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3、影响

(1)积极影响:

a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2)消极影响:

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作业布置: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新点子设计

★ 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 从“课程”到“体验课程”

★ 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

★ 从老师家访到学生家访

★ 从问题员工到关键员工

★ 从熟悉到陌生,陌生到熟悉作文

★ 从甜蜜开始到永远读书笔记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5

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从外国教育史中的概念分析入手,主要以七艺作为分析案例,探讨了七艺概念的`内涵,梳理七艺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演变历史,旨在说明在外国教育史中概念分析的重要性.

作 者:李朝阳 LI Zhao-ya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40-09关键词:外国教育史 七艺 流变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6

推倒重建,这在当今城市改造中早已司空见惯且轻而易举.对那些负载着城市记忆的近现代建筑,是拆除还是保留、再利用,我们对此有着多重的.判断和取舍标准亦或依据;但如果缺乏“文化传承”的价值维度,城市建设的综合水准难免遭人置疑.

作 者:李桓 施梁 Li Huan Shi Liang 作者单位:李桓,Li Huan(长崎综合科学大学人间环境学部,东京)

施梁,Shi Liang(南京工业大学都市与建筑研究所,南京,210009)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7

一、“ 历史健忘症”:保送生制度打开“ 关系门路”

无论是“ 实名推荐制”也好“, 匿名推荐制”也罢,都是“ 推荐制”的一种形式。“ 推荐制”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从战国时期的宾客自荐、汉朝时期的察举、曹魏时期的唯才是举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些人才选拔制度都可以归为广义上的“ 推荐制”。 只不过,当作为考试制度“ 形象代言人”的科举制产生之后,“ 推荐制”就显得相形见绌,未能扛起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的大梁。这是由于“ 推荐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 假如推荐者私心膨胀而又外无制约, 荐选易生营私、结派、请托、谬滥的流弊。 ”[1]推荐制在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因缺乏刚性标准在政治腐败时易受权势干扰。 如汉朝后期的《 潜夫论·考绩》 提到,“ 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运行到后期也避免不了权贵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导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学无术的世家大族占据高位。

进入新中国,随着统一高考弊端的凸显,我们似乎遗忘了“ 推荐制”带来的教训,广受争议的保送生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弥补统一高考制度唯分数论无法考察德行以及压制专才、 不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缺陷,教育部门于1988 年实行保送生制度。 但初衷虽好,却问题多多,腐败比比皆是:1996年, 湖北某市教委主任利用职权将其儿子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得幸于此,他儿子被保送至某名牌大学;2000 年, 湖南隆回一中14 名保送生中有13 名学生弄虚作假,其中两名为正副校长之子,其余为该县领导子弟;南方一所高校在梳理10 年来的保送生情况后发现, 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一时之间“, 推劣不推优,送官不送民”成为保送生制度的主基调。

保送生制度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没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没有意识到不加限制地推行推荐制可能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的恶果。 所以说,保送生制度遭到的种种非议,是我们患上了“ 历史健忘症”的结果。

二“、 历史后遗症”“: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昙花一现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举研究的深入,科举考试得到“ 正名”,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纸笔考试在公平性上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推荐制度带来的弊端的认识也日益清晰。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产生之日起,便饱受人们怀疑。新浪网曾经对广大网友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参与讨论的10.8 万名网友中,67.5%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对多数人产生不公平。[2]

公众对“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最大质疑在于推荐运作过程中易丧失公平性。一方面,没有刚性标准的推荐,易受到人情干扰“。 校长是一个普通人,有那么多的社会网、人情网,他会不会推人唯亲呢? 他能否抵制亲朋好友以及上头的压力呢? ”[3]另一方面,即使制定了标准也同样避免不了弄虚作假。古时便已存在“ 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 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凡可以中上意,无所不至矣”[4]的现象。 今时如果制定了人才标准“, 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 ”[5]

表面上看, 大家是在抨击“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际上人们反对的是包括“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内的一切推荐制度。 与之相对的是,人们赞同标准统一的考试制,雷颐在《 我看中国教育改革之社会症结》 一文中是这样论说的“: 在恢复高考制度二十余年后的今天, 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 历史健忘症’……荒诞不经、费尽心机地要为当年的‘ 推荐制’ 寻找某种‘ 合理性’, 并想以此来补考试之弊, 这的确是‘ 吃错了药’。 ”[6]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质疑,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北大缺乏足够的底气,同时,肩负选拔特殊人才责任的校长们也强调“ 非不能也,实不敢也”。双重压力之下,“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2015 年被废除。

“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被废除,并不代表“ 推荐制”真的就一无是处。推荐制有着考试制无法比拟的优势,“ 人对人的好处是常能看到人的全部: 不仅文章、学问,还有德行、才干;也不仅一时表现,还有平日作为,乃至于家世根底。 ”[7]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考试制的唯分数论弊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培养多样化人才。因此,当我们从不加限制地采用推荐制,到一刀切地否定推荐制,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 历史健忘症”变成了“ 历史后遗症”。 在全盘否定推荐制度的同时, 就连同考试制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也一并否定掉了。

三、是非曲直如何评说

无视历史教训的“ 历史健忘症”让改革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区, 而因历史教训对改革心生畏惧的“ 历史后遗症” 则会使我们失去改革创新的勇气,让历史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包袱。这两者皆不可取, 尤其在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高校招生领域,我们既不能盲目改革,更不能因循守旧视统一高考的种种弊端于不顾。 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客观地区分出历史上推荐制的问题是其自身缺陷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体现, 找出推荐制易受权钱干扰的根源。

纵观我国历史,推荐制度不是必然和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联系在一起; 也并非总是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比如察举制,在政治清明的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儒学家董仲舒、公孙弘,文学家司马相如、东方朔,军事家卫青、霍去病等等。 且唯才是举、公平公正并不注重家世背景,据《 秦汉仕进制度》 统计,汉代孝廉多数是从布衣中察举的,其中布衣占57.7%,吏占38%,且众多“ 吏”是从布衣中挑选的,所以察举这一制度“ 对当时统治人才的选拔、任用以及对社会的安定,均产生了重要作用”。[8]而到东汉后期,吏治腐败,举荐者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督,权钱交易渗入其中,才会出现“ 以族为德,以位为贤”的局面。再比如九品中正制,在制度实行前期,政府监督有效,中正能够按照制度要求选贤任能,取士“ 盖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改变了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操纵荐举的局面。 在世族势力日益壮大,中正官完全被朝廷世家大族所垄断时,这一制度才沦为权势阶层垄断仕途的工具。

再看现实生活,建国后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其初衷也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但是当社会缺乏诚信、权力不受监督时则会造成恶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当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工业文明精神与后工业文明精神通过新的生存方式渗入人们生活世界时……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混乱,道德水平下滑。 ”[9]道德水平下滑,现实生活中法治约束经常性缺位,违法成本过低,使得守法者过寡。 社会诚信缺失,毒奶粉、地沟油、缺斤少两等等才会在神州大地上横行, 保送生制度弄虚作假只是社会诚信缺失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表现而已。而独揽大权,权力不受监督,更易导致教育腐败。 如有研究表明,教育腐败多为权势者个体腐败( 占76%) ;腐败主体在单位有较高行政职务, 或者拥有实际决策权( 占92%) 。[10]腐败发生后,监督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保送生制度的异变。保送不受监督表现在两方面: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及监督缺乏权力,一方面,保送既没有操作程序上的严谨规定,其过程也往往不受监控,即使规定了公开条例, 但规定归规定, 许多学校只是“ 内部公开”甚至完全封闭,缺乏监督从而为权势者以权谋私留下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即便师生及家长知情, 但在与权势的斗争中, 弱势阶层总处于劣势中,监督苍白无力从而使推荐成为权势阶层的游戏。隆回一中事件中, 在媒体广泛报道前, 就曾有人举报,虽举报到县、市甚至省级政府,但政府官员却一手遮天, 这一事件并未得到公正处理反而是举报人遭到威胁。[11]

从历史和现实经验来看, 认为推荐制度必然导致弄虚作假、贪污腐败,其实是一个误区。 在政治清明时期,推荐制能够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士,能成为多样化人才选拔的有效方式;而政治腐败、社会缺乏诚信时,任何设计良好的制度都难以正常运行,推荐制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与其说是推荐制容易因腐败而导致人才选拔的不公平, 不如说是社会环境的恶化阻碍了推荐制度的良性运行, 使之成为滋生不公的温床。将一切罪责加之于推荐制度,就成了推荐制的“ 不能承受之重”。

四、鉴古知今

推荐制本身并无过错, 是缺乏权力监督机制的权钱交易以及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弄虚作假共同导致了推荐制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北大匆忙废止“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做法,是看到了症状,但诊错了病根,因而开错了药方。 废止“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然避免了来自社会各界关于公平问题的抨击,但却也无法在按分数一刀切、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中扮演改革的先行者, 也没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高端人才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 在大批家长用脚投票把孩子送往国外接受教育等等背景下,我们无需再文绉绉地论证考试制的缺陷是否真的存在,也无需一叶障目地否定在政治清明的历史上、法制完善的国外运行良好的推荐制的优点, 更不能将推荐制永远扫入历史的垃圾筐。

就如学者指出的“, 教育改革的困境与不尽如人意主要并不在于缺乏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改革蓝图,也不在于缺少懂得如何操作改革过程的教育精英,而在于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格局的复杂性”。[12]推荐制的良性运行,有赖于健康的社会环境。

首先,在立法层面,依法治教应在推荐制的应用上有所作为, 设立相关法律法规, 为推荐制扫清障碍。 其一,国家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就参加推荐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资格及高校资格、 参加推荐招生学生的条件、推荐招生程序及结果公示、推荐生跟踪复查等等进行规范性要求; 制定严格的违法处罚条例, 大力提高违法成本, 做到推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且推荐程序环环相扣严防舞弊。 如在公开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科学制定推荐标准并进行公布,更改标准也需在公开公正的程序下进行,从源头上防止推荐标准如“ 三模三电”加分标准一样沦为权贵者谋私的盛宴;推荐过程中应公开推荐理由、考生成绩、特长等多方面信息,接受全面监督;推荐生就读后,高校应根据推荐标准对其进行跟踪检测,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则对学生、家长、推荐者及相关招生人员进行严惩,使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从根本上降低舞弊几率。 其二,强化监督机制的法律保障,防止推荐权的滥用。如在公民监督上,要确立公民监督的法律地位和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做到公民监督有据、监督有效;在新闻媒体监督上,以法律形式明确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保护新闻媒体监督的独立性,防止新闻媒体受制于政府而成为某些部门的传声筒; 还应在法律上肯定网络监督这一新形式, 保障公民网络举报权,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及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构筑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其三,应使法律成为社会诚信的坚实后盾, 防止推荐中的弄虚作假。 如欧美等多国法律对造假行为规定惩罚性举措,使违法成本过高从而守法者众。我们也应将诚信规范确定为公民的法律义务,使教师、家长及学生弄虚作假上升为违法事件, 通过鼓励诚信守法并严惩失信的违法行为,保障阳光推荐和公平推荐。

其次,最重要的,政府部门及高校需把监督落到实处,确保法律行之有效,为推荐制保驾护航。 一方面,建构全面的问责机制。 确立高校校长、高校招生负责人、中学校长为推荐制各环节的第一责任人,高校校长及高校招生负责人应肩负起对推荐学生资格审查及跟踪复查的责任, 中学校长应承担对学生资格进行综合考量和公平推荐的责任。 对违反法定程序,滥用推荐权以权谋私者,应取消推荐资格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监督缺位、不作为的责任人,应责令其公开道歉,严重者责令辞职、进行免职等。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尤其纪检、司法机关应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监督有力。纪检部门应强化信访举报工作, 在公民进行实名举报时保障公民隐私权,为公民监督解除后顾之忧,给予依据事实进行举报者相应奖励, 严厉处罚泄露举报人隐私和报复举报人的行为。纪检部门还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网络监督的协作,把媒体、网络快速、广泛揭发腐败案件的优势与纪检部门查处案件的长处结合起来,把监督落到实处。司法部门应公正执法,对于违法犯纪者予以法律的严惩,维护法律威严,为公平推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对推荐制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加限制地采用推荐制,是典型的“历史健忘症”,会让我们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一味否定推荐制,属严重的“历史后遗症”,也会阻碍我们改革创新的前进步伐。对推荐制的认识,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推荐制本身,而在于推荐制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完善法制,加强法治,才能促进推荐制良性运行。

关键词:推荐制,保送生,历史健忘症,历史后遗症

参考文献

[1]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12):93.

[2]新浪教育.七成网友反对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11-10/0945225158.shtml,2009-11-10.

[3]赵婀娜.北大首次回应质疑:偏才怪才不应成高招指挥[N].人民日报,2011-01-24.

[4]苏轼《.议学校贡举状》,选自《苏轼文集》(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6:724.

[5]郑丽.给“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个尝试空间-从浙江省镇海中学看“实名推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30.

[6]雷颐.我看中国教育改革之社会症结[J].中国青年研究,2000,(2):5.

[7]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12):93.

[8]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06.

[9]李期.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与道德重建[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23.

[10]雷玉琼.张程我国教育腐败的现状和趋势研究-基于《检察日报》报道的教育腐败案件[J].中国行政管理,2014,(9):65.

[11]人民网.10多名不合格的学生竟被保送上大学-如此保送隆回一中:黑![EB/OL].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2/20000816/189088.html,2000-8-16.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8

这本书一共分为导论、上编、中编、下编、结论五个部分。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从19世纪以来,历史法学派的诞生、分派、辉煌与逐渐陈迹的过程。

在导论部分,谢鸿飞首先介绍了历史法学派与萨维尼的学术命运,历史法学派甫一出世,即成为当时法学的主流,萨维尼也一跃成为19世纪最伟大至少是影响最大的法学家。萨维尼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于他缔造了德国法学,第一个尝试了法律的历史基础,他还塑造了科学意识。然而,红极一时的法律历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迅速沉寂。在欧陆,除法理、法史学者之外,其他法学家似乎遗忘了历史法学派;在英美,后木寺、梅因之后,罕有人再提历史法学派,即便法理、法史学者也如此。在此历史背景基础上,作者围绕为何历史法学派会突然没落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作者随后也写明,“这本书尝试构建当前法律历史,尤其是部门法中法律与历史的一般性理论。”③接下来,谢鸿飞通过对历史法学派的一系列变迁的社会历史学分析,娓娓道来,一步步解释了前述学术之谜。

在上编中,谢鸿飞从历史法学派的萌芽开始讲起,介绍了作为法学流派的历史法学派的诞生有两个明显的标志:分别是蒂博与萨维尼的论战和《法律史杂志的创刊》。如同其他学派开始一样,1814年,蒂博与萨维尼有关您发电制定的论战直接催生了历史法学派。两位学者的论战如火如荼,萨维尼于第二年和爱希霍恩等创办了《法律史杂志》。这也是历史法学派诞生的最重要、最直观的标志。接下来,谢鸿飞按人物为线索,选取了历史法学派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并且这些学者的选择上都是以法学家为主的。在书中,纳入了随从学科建制上无法归入历史法学派但奠定基础和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智力支持的维柯和孟德斯鸠。还纳入了默泽尔、胡果、普赫塔、当然还有萨维尼等学者。作者从其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其著作和为历史法学派理论建树上作出的贡献。接下来,谢鸿飞运用比较法比较了历史法学与自然学、历史法学与社会契约论、历史法学与法律变迁三个角度分析了历史法学派的洞见与“危险”这也在实际上回答了在导论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术问题,堪称妙笔。

接下来,谢鸿飞在中编部分,细致的讨论了体系化法学的理论,这与下编的法律历史社会学相互对应。在中编部分,作者从历史法理学派内在的机理矛盾出發,分别介绍了“体系”战胜“历史”的三个原因,梳理了体系方法的操作机器理论脉络以及潘德克顿体系和概念法学,从而引出了“德意志民法帝国”的诞生。谢鸿飞认为,“体系的内容就是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体系必须源于素材,素材来源于历史与经验……概念是建立体系的核心,概念的层次决定了体系的层次。……体系方法的核心就是讲现有的素材通过理性加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体。”④而在法学上,体系理论的对手是经验论。科殷认为,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如下方面(1)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经验论不承认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体系”就是各部分的堆砌;体系伦则认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部分的内在价值联系为基础建构的。(2)法学任务。经验论认为,法学研究的重点是尽可能理解个案的具体情境,对比以往的案件,根据法感情与生活经验提供解决方案,实现个案公正;体系伦则认为,三段论法学的本质就是寻求逻辑关系,为此首先应将具体的规范置于体系中。(3)立法功能。经验论认为,法律的各领域相互独立,没有必要与可能编纂法典;体系伦则认为,法律应建构为逻辑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法典。(4)法律功能。经验论认为,法律的功能在意保障个案的公正;体系伦则认为,法律的最高功能是安定性与平等适用。⑤作者认为,这些二元对立也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对立,这表明大陆法的基础必然是“体系”,没有“体系”,法律、法学的金字塔无法建立,最多只是流沙。

而相对应的,在下编中,作者也分析了法律历史社会学的历史观与法律观、其研究方法和其理论应用。在这一编中,谢鸿飞首次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法律历史社会学方法的运用和法律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运用。法律历史社会学将法律视为实然的经验现象与历史现象,将法律的合法性归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民族的需求,故它是不考虑历史与地狱因素的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的劲敌。法律历史社会学不专注典章制度本身,而是关注它的实践,因为将书本上的法律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行动中的法”必然包括了法律使用中各方主体的能动性。⑥谢鸿飞将法律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语境方法、移情与理解和归纳方法三种。在本书最后总结的部分,谢鸿飞再以《德国民法典》中的“买卖(不)破租赁”为例,阐释了法学中的体系、历史与价值。他最后提出,法学家的武器若不并用,很难使法律成为具有高度确定性(概念法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历史-社会法学)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价值法学)的规则。任何一种方法单独使用都有其缺陷,这也是博登海默提出的综合法理学的宗旨。

合上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谢鸿飞在内容结构编排的良苦用心,他从历史法学派的萌芽兴起入手,讲述了其分裂,落寞,以及后续的历史价值。作者正如他在文章中所介绍的体系方法一样,他首先查阅了大量的素材,经过其强大的归纳演绎能力,将整个文章按照了总述-分述-总结的论证结构编排,提出了现代所有的法学研究方法,在历史法学派哪里都可以按图索骥。

这本书利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历史法学派变迁的历史社会学分析,逐步的解决了在导言部分提出的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说明了历史法学派留下的法律历史社会学这一遗产,或应成为当下法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全书总共列出了各类中外著作期刊论文多达442条,其中还包括了中文,德文,英文等著作。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了在成文前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素材,并对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作者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的视野、理论功底兼具,融贯地表达与优雅的文字并存,都是值得我再细细品读这本难得的理论佳作的理由,完全值得我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注释:

①谢鸿飞:《法律与历史:体系化法史学与法律历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页。

③前引①,第5页。

④前引①,第129页。

⑤ Helmut Coing,Gesammlte Aufstz zu Rechtgeschichte,Rechtsphilosophie und Zivilrecht,1947-1971,Bd.I.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1982,S.194.

⑥前引①,第259页。

作者简介:潘明路(1991-)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篇9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解析:A、B是两种思想学说的共同点,C项未指出无产阶级的任务,表述全面的应是D项。答案:D

2.“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这首唱响全球的《国际歌》中所蕴涵的共产主义理论诞生于()

A.巴黎公社

C.《共产党宣言》B.《法兰西内战》 D.十月革命

解析:《国际歌》中所蕴涵的共产主义理论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其思想具体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答案:C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指()

A.贫穷与落后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专制与愚昧 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提出无产阶级斗争的纲领,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D

4.2008年俄塔社东京12月24日报道:金融危机令东京的圣诞礼品市场生意清淡了不少,但东方出版社推出的根据马克思《资本论》改编的漫画,却成为岁末年关最炙手可热的礼物,这说明()

A.俄塔社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B.日本国民大多数人信奉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是俄日两国政府的指导思想之一

D.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根据马克思《资本论》改编的漫画畅销,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D

5.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的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

A.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

C.七月事件中B.二月革命中 D.十月革命中

解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是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中,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俄国二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俄国十月革命,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西欧国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不同于西欧则体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B

7.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A.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C.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D.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对十月革命的祝贺,并且从贺词中可以看出其对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影响。

答案:B

8.有位被邓小平称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伟大战士的革命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这位先生是()

解析: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是宋庆龄。

9.“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

C.①④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演奏共同的曲子说明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C

10.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庆祝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

D.民主党参政议政在“文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红卫兵”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出现于解放前;B项出现于1954年;D项出现于改革开放后,从时间上可以判断选C项。

答案:C

11.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其中创新性的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A、C、D三项都属于此前的制度建设。B项是新时期的制度创新。

答案:B

12.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姊妹杂志《财富》曾预言,回归将令香港走向死亡,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来临之际的2007年6月7日,《时代》周刊以25页的篇幅为13年前的语言道歉,承认香港在回归后比以前更有活力。香港之所以没有“死亡”,反而更有“活力”的主要原因是()

A.香港回归后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一国两制”的保障 B.香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D.港人的爱国爱港

解析: 通过美国刊物的表述反映了“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新和谐村”并不是真正与世界隔绝的,加入这个公社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抱有各自的目的,追求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这样,入社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很快产生了矛盾,加上宗教信仰不同和民族的偏见,使这个公社远不像欧文预想的那么“和谐”。„„同时,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满足公社社员的需要,因此,“新和谐村”不仅没有积累,而且消费超过了生产。

材料二 社会经济领域内实行的最有意义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它规定: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在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

材料三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给无产阶级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欧文的“新和谐村”走向失败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是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7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

一、材料二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7分)

解析: 第(1)问,要能够从材料一的三句话中分别概括提炼,即公社成员的构成、公社的理论指导以及经济活动等;第(2)问,经济管理措施包括管理的组织、工资工时等,由材料二中的“工人合作社”“工厂管理委员会”等信息看出企业的管理组织与方法,教材另外还介绍了工作时间等;第(3)问的基本思路是:

答案:(1)原因:公社成员成分复杂,存在诸多差异;公社建设处于探索过程,且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公社内部矛盾突出,且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6分)

(2)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工人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7分)

(3)欧文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和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巴黎公社的改革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7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中新网

材料二 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贾庆林指出,大会收到委员的很多提案,都关注民生,热议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

——人民网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制度?这些制度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8分)

(2)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的根本不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所体现的原则。(12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不同。

答案:(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8分)

(2)根本不同: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篇10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金文:在文字形态上,和甲骨文同属一个体系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时代也比甲骨文略晚。过去又叫钟鼎文或钟鼎彝器铭文。内容以记录历史时间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其中混杂着睡觉的欺骗,事实的歪曲以及阶级的偏见,但是它不象其他有的文献一样经过后人的修改,所以仍然可以算做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文字史料。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容庚的《金文编》和《续编》《商周彝器通考》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文物编辑委员会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 其历史价值: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4、为学术界开拓新的课题提供了重大的作用。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1、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

2、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3、《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其历史价值:

1、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 1 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国语:春秋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全书共21卷。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着重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晋在中原称霸而最终被三家瓜分特详。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辞的过别体史料汇编。《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优点:

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5、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

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完成《汉书》一百卷。《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共120卷。《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是作者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思想渗透着封建意识,许多篇章里充斥着天人感应等神秘的宗教气息。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它记述人物不以时代先后为序,注重人物分类,反映了门阀世族统治下注重品第人物的风尚,但是范晔作史,是为了借历史表达政见,不能避免客观历史事实为服从主观需要的弊病。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三国志〉采择的面比较广,不挂表感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还注意到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人物,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历史问题,在编撰方法上受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根号注重按人物的事迹进行分类。

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载当时封建士大夫的佚事趣闻,分门别类,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世语〉各篇文字简练,叙述生动,不仅是史学有用的资料,而且的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作者被当时风气习俗所局限,对颓废等形态多采取欣赏态度或者纯客观的叙述,容易给读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水经注:《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全书约计三十万字,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北魏时的许多故事也赖注文保存了梗概,另外内容丰富多彩,体例严谨,文笔绚烂,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北魏杨衒之。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研究六世纪中亚交通和中国同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以水经注被合成为双壁。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1362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它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突破了断代史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体例严谨是一部集体的著作,但是结构完整行文一致;对历史上的怪诞谬说很少记载,文字质朴优美,叙事翔实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为是为封建低完个编写的教科书,目的就在于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所以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纲纪名分,主持维持现状,反对任何变革。对历代改革家虽不乏中肯的批评,但是总的态度的隐善扬恶,很不公允。对农民起义采取诋诬的态度。全书大部分篇幅记载政治兴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绝少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断代编年史,作者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续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观点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本书由李焘独自编纂,采择浩繁所以不免有缺憾。

续资治通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录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全书共220卷,清毕沅撰。全书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其优点:

1、矫正了旧作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

2、资料以宋辽金元四朝的正史为为主,宋代史加详,辽金元另据其他记载,补其缺漏

3、仍用〈通鉴〉旧体,折中诸说异同,阐明取舍原因,将《考异》散载于正文下,便于检阅。

4、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采用主观论断。

其缺点:

1、体例书法多有欠妥处,记载一事往往有始无终,或有尾无首

2、《考异》考订不够详细,事实脱漏,以及衍文讹字比比皆是。

3、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本书涉及满洲先世有关的辽金史实不免曲笔讳饰。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

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按内容可分为八类: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历史问题,以及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文献学等,是一部史学著作。

纪传体:以记传为主体,表书为辅助,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后人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的创制是我国史书编纂方法上突出的成就,成为后世封建史学史书体例的主流。编年体:是一种按时间发展顺序的史书体裁。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年下依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具体史实。以年日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全载一体,便于了解各史实之间的联系。

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排列组合,条贯归纳为一个或数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自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按年日顺序记录其始末。学案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学术门派区分门类,对每个学派详细叙述,每派各立一学案,先以小序叙述其源流及要旨,分述其代表人物的传略,并摘录其重要著作或语录,以具体材料说明各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他人的评论等,或列表以阐述学术渊源和传承关系。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史论:以评价为主,对史实、史籍、或者是史学剖析评价和研究。史考:以注释考证为主。通过对史籍或史实的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而明细的记录或答案的一种史体。

史才三长论:是指才、学、识。三者中最重史识,史才是指写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

六家:即尚书家——记言家、春秋家——记事家、左传家——编年家、国语家——国别家、史记家——记传家、汉书家——断代记传家

刘知几史学主张:

1、在评价纪传体时,赞美断代史的《汉书》,贬低通史体的《史记》

2、本着倡导实录的精神,揭示过去史书弊端,对儒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书著作的批判。

3、反对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

4、反对华丽的文章提倡严肃淳朴的作品,提倡文史分途。

上一篇:外资企业管理方针下一篇:声律启蒙全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