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课标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重点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上网收集八国联军侵华暴行有关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并用。【教具】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及音像制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视频短片,教师设问,寻机引入新课)(板书)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设问过渡)八国联军包括哪八个国家?它们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得从教材第一子目说起。

(板书)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本目为阅读课文,教师提出如下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可)

1.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 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说明问题?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说明问题?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了。(板书)

二、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指导学习)请同学们看书,思考如下问题:

1.八国联军是由哪些国家的军队组成的?它们侵华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重点了解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等激战场面以及张德成、聂士成等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可以请兴趣浓厚的同学生动讲述,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讲完后教师生动讲述)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沿运河向北京进犯,并于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导回顾)同学们想一下,中国近代史上,哪支外国列强的军队也曾打进北京,并对皇家园林圆明园实行了野蛮的抢掠焚毁?(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学生看完小字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下面的一组照片,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揭露八国联军的罪行)(教师引导)同学们,下面我们再通过一段影片来进一步了解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播放影片《中华国耻大事记》)

(二)(教师引导讨论)同学们,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呢?(学生回答)

回答一:只有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回答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回答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力量壮大了,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回答四: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首先要重视教育,只有具备了大量人才,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不会受苦。

回答五:还是社会制度和政策起重要作用。近代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腐败的社会制度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埋没了这些人才。因此,改变社会制度,也是避免列强入侵的一种方法。„„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一目内容。(板书)

三、《辛丑条约》

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学习: 1.明确条约签订的时间及签订双方; 2.对比掌握条约主要内容;

3.引导分析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教师小结全课)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2

一出好戏, 首先要演好序幕。“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的开篇之作;而就事件本身而言,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本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别具匠心、引人入胜, 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道具——“烂苹果”。“同学们, 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我问道。学生大声回答:“苹果。”“这个苹果是今天的课堂奖品, 谁课上表现最好就奖给谁。”我诱惑道。“老师, 这是烂苹果, 能吃吗?”“老师, 你也太小气了吧”……学生七嘴八舌地叫嚷着。我笑了笑, 说道:“大家都知道烂苹果吃了会生病,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回忆一下所学知识, 想想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又将会给即将爆发的鸦片战争带来怎样的结果。”我由此引出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 利用PPT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课前收集的两国战前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

中:落后的手摇纺纱机

英:先进的大机器工厂

中:农业生产中的牛耕场景

英:用先进的蒸汽机进行农业耕种

中:中国的帆船“水师”部队

英:英国的坚船利炮

中:鸟铳长矛

英:前膛燧发火枪

通过一个烂苹果和一张张历史图片的回放, 学生可以直观感知战前中国跟英国的差距, 自然就在脑海里形成战前双方局面的初步印象:中国落后、英国先进, 进而可以更加深入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为何会战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个烂苹果、几张历史图片、寥寥数语, 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回到“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为进入多姿多彩的历史天地, 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小小辩论, 以“景”动“情”

“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理解, 为了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 我引入话题: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是否会发动战争?之后, 我让学生通过辩论找出真相:

反方:唉, 要不是林则徐逞一时之勇, 在虎门把英国人的鸦片销毁了, 也不会引来英国军舰。

正方:一派胡言, 英国人早就想打我们中国了, 虎门销烟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

反方:我可没胡说, 虎门销烟后,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演说时声称中国禁烟使英商蒙受损失, 并影响英王尊严, 所以她才提出要对中国动用武力。

正方:可怜的反方啊, 你被骗了。我来给你看段材料, 你就明白了。

正方出示材料: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鄙见以为中国方面这次可耻的挑衅行为, 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害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 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正方:英国人自己招供是为了“商务”, 实际上就是要打开中国大门。所以, 当时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冠冕堂皇, 就是要求中国恢复自由贸易和给英国平等待遇, 对毒品输入一事却只字不提。请反方醒醒吧!

辩论会上, 学生准备充分, 都提供了相关材料, 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虽然时间不长, 几分钟就结束, 但辩论课堂无疑是学生学习机会最多的课堂。通过辩论, 在一起学生将文学性、历史性和思维性紧密结合, 历史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加强。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辩”这一“景”而动“情”, 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加深了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正如叶老所言:“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

三、开发史料, 应“景”生“情”

新课程标准关于“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要求“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材文本叙述详尽,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提问、归纳等方式达成列举要求。而对于“影响”, 教科书就用一句话描述。学生“知道”不难, 但要“认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学情和教情, 我认为, 对于教科书中没有过多涉及但课程标准要求的, 或者对教学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 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素材, 适度延伸, 创设史料情景。为此, 我从条约内容切入, 搜集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具体分析, 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事件影响做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例如, 协定关税是条约内容之一, 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它的危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我在课堂上呈现了以下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 (中国) 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 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 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初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我们在开发史料、创设情景时既要考虑针对性, 也要考虑有效性。这段史料通过数字的变化, 清晰直观地告诉学生“协定关税”导致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方便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也印证了辩论时正方的观点。

四、回归生活, 引“景”升“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 学生知道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 明白了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维目标似乎也都达成了, 我初次备课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到此结束了。二次备课时, 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漫步校园, 抬头看见墙上贴着的“生活即教育”几字才醒悟:知识源于生活,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与时俱进, 体现生活性、时代性, 即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触及当今时代的脉搏, 彰显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鸦片战争已经发生一百七十多年了, 如何才能合理、巧妙把鸦片战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我一开始设计了“青少年远离毒品”“香港的回归”等情景话题。但细细想来, 这些话题虽搭上关系, 但立意不新, 也没高度。思来想去, 我最终设计了如下话题:鸦片战争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从梦幻中清醒过来, 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如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联系实际, 结合鸦片战争, 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 我们青少年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虽然学生在讨论、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有些混乱, 但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多角度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思考与感悟;二是抽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活力与魅力;三是“中国梦”弘扬正气, 传递正能量,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增强历史责任感”。这样, 立意就有了高度。最后, 本课以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国说”结束, 在MTV的情景熏染下, 学生的情绪彻底点燃, 大声齐念“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情感升华自然, 水到渠成。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3

危险的诱惑

明瑞中学李波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黄、赌、毒”,“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能分辨身边的不良诱惑,面对不良诱惑时能做出正确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黄、赌、毒”,“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追求科学、健康、高雅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清“黄、赌、毒”等不良诱惑的危害。

●教学难点

能自觉拒绝“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导入主题。(出示课件)

生:听完故事后学生谈谈感悟。

师: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经受不住不良诱惑,往往会因一念之差,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带来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难以挽回的恶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一念之差(出示课件)

(二)进行新课

师:诱惑是神秘的,它往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人、俘虏人。让我们来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种用神秘来引诱我们的诱惑呢?生:学生回答自己身边的诱惑。

师:这是老师认为在大家身边的诱惑,和大家的答案一样吗?(出示课件)

1师:大千世界,充满了诱惑,但有些诱惑是美好的,有些诱惑是邪恶的。美好的诱惑激励人们去追寻、探索和创造;邪恶的诱惑,驱使人们去追逐名利,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出示课件)(P76,请大家把它划出来)课本中火星的诱惑和相机的诱惑分别属于哪种诱惑呢?

生:学生回答

师:对于美好的诱惑我们要积极的提倡,对于邪恶的诱惑,我们要坚决的拒绝。现在我们大家来一起探讨我们身边存在的危险诱惑以及对危险诱惑的预防,请同学们带着自学指导的问题阅读课本P77—P81页的内容。(出示课件)

生: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在教室巡视指导。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效果,我们一起逐一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产生危险诱惑的原因是什么?

(1)、青春期的青少年充满好奇,喜欢模仿,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而且喜欢亲自去试一试。

(2)、面对周围世界的诱惑,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控力(比较容易冲动,不理智,容易感情用事)。P77

小结:面对周围世界的诱惑,我们往往会因一念之差,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了解我们身边那些危险的诱惑,那么我们身边的危险诱惑有哪些呢?结合我们刚才所列出来的诱惑,你认为那些诱惑是危险的?(出示课件)

2、身边的危险诱惑有哪些?(出示课件)

游戏机电脑网络游戏黄色书刊、音像制品(黄毒)赌博

吸烟吸毒封建迷信邪教“法轮功”…………

师:在近几年的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青少年竟占总数的60℅以上,而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比率更是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在管教所服刑的少年犯就达1万余人,在劳教所的则更多。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我们身边这些危险的诱惑。

其实,我们身边的大部分诱惑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问题在于我们对待这些诱惑的态度以及我们的行动。下面,我们主要来了解红色字体的危险的诱惑。课文P77页“黄色”陷阱这个案例里面,小敏原本是个优秀的少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违法的道路呢?(生回答)

对,这就是“黄毒”带来的危害,哪个同学来说一下“黄毒”有什么危害?

3、“黄毒”有什么危害?P77(出示课件)

一旦涉“黄”,轻者会精神萎靡、纪律涣散、不思进取,重者极易诱发性犯罪及与之相关的暴力犯罪和经济犯罪。

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黄毒”的引诱,黄毒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列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之一。青少年切不可为满足好奇心而观看色情书刊、音像制品或涉足不健康的场所。

这是第一种危险的诱惑,我们接着来看第二种危险的诱惑,分析赌博的危害性。P78(生回答)

4、赌博有什么危害?(出示课件)

赌博是一种不正当的娱乐,容易形成贪婪、好逸恶劳、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未成年人染上赌瘾后,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师:赌博的危害极大,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参与赌博,屡教不改”是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之一,看到别人赌博时,青少年切莫被从众心理和好奇心驱使,掉入赌博的陷阱。

分析P79“只吸一次”的代价这个案例,明确毒品的危害:

5、毒品有什么危害?(出示课件)

(1)对个人来说,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生命的枯萎;

(2)对家庭来说,造成家庭经济造成损失,破坏家庭和睦和幸福;

(3)对社会来说,引发各种犯罪,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师:由此可见,毒品的危害极大,所以我们国家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列为严重不良行为。大家把课本的禁毒格言读一遍。读完了有什么体会?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为了家人和社会的安定,请珍爱自己的生命、远离毒品。

6、邪教“法轮功”的危害和性质?P80(出示课件)

图中的小女孩叫刘思颖,跟随母亲痴迷上了法轮功,点火自焚后,严重烧伤,经抢救无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仅12岁。

由此可见,邪教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可以使人丧失正常的思维和理智,甚至失去人性。它已经导致一些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事实证明,“法轮功”是反人类、反社会和反科学的邪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黄、赌、毒”、邪教这些危险的诱惑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很大,那么“黄、赌、毒”、邪教能引诱人和迷惑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能够暂时满足人的某些低级的需求。)P81(出示课件)

7、教师引导同学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小结:“黄、赌、毒、邪”的危害性、行为性质、对青少年的要求和拟定一些有关的宣传标语。(出示课件)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选择题:

1、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往往是因为(C)

①、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造成的②、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造成的③、喜欢多问为什么并亲自尝试造成的④、社会对青少年的不公平造成的A、① ②B、③ ④C、① ② ③D、② ③ ④

2、小明的同桌拿出一本黄色书籍给小明看,对此,小明正确的做法是(B)

①和他一起看②在课余时间阅读,不影响学习③拒绝看此书,并劝同桌将此书毁掉④劝同桌将此书交给老师,并配合有关部门追查此书的来源

A、① ②B、③ ④

C、① ② ③D、① ② ③ ④

3、当前一些赌博现象向校园渗透,个别同学也会赌一把,对此你的观点是(B)

A、只要赌不大,不常赌,小赌无害

B、学生参与赌博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C、学习太紧张,赌一把放松放松没什么

D、赌博输赢与他人无关,正常行为

4、“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这句话告诉我们(C)

①我的自制力强,吸一口不要紧②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③吸食毒品,后果不堪设想④要行动起来,依法禁毒

A、① ② ③B、① ② ③ ④

C、② ③ ④D、① ③ ④

5、邪教“法轮功”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这是因为(D)

①具有极强的欺骗性②使人丧失了正常的思维和理智,甚至是失去人性③已经导致一些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④破坏了社会的安定

A、① ②B、① ② ③

C、② ③ ④D、① ② ③ ④

(四)课堂回顾与感悟

问:通过本节课的的学习,大家得到了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美好的诱惑,也有危险的诱惑,美好的诱惑催人上进,而危险的诱惑,包括吸毒、“黄毒”、毒品、“法轮功”邪教等等不良诱惑,则使人堕落。

通过本节课的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因此老师准备了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大千世界,充满诱惑。“黄毒”赌博,使人堕落;毒品邪教,危害你我。理智面对,战胜诱惑。

●板书

诱惑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感知历史: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义和团运动

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时间:1898年——1900年 口号:“扶清灭洋”

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 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有关经过。经过: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八国联军在7月中旬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结果:这次战争以清政府的再次失败而结束。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签订:

1901年9月,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

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反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4拓展总结:

鸦片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本课小结:

进入20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在积极的探求救国之路。

四、作业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主要条约。

五、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攻占天津到侵占北京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驻兵 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5

课标版

【学习目标】

1.了解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课前预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历史背景:

(1)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英国想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下,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相反,他要从中国购买大量、、和。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流入中国。这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为了,英国从事鸦片贸易,向中国,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

(3)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有四十多万箱。

(4)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1)清朝有见识的大臣_______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其到_______ 禁烟。

(2)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_______年_______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国占领了_______。_______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③开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丧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社会沦为______________社会。(2)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课堂反馈】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动脑筋(源自课本)

1.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

练。(P3)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P5)

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P5)

二、思维拓展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历史分期等)

2.怎样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堂检测】

1.6月26日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国际禁毒日”。近代中国虎门销烟的主要领导者是()

A、林则徐B、李鸿章

C、左宗棠D、康有为

2.“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最早出自()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右图是携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浮雕,它表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A、1839年虎门销烟B、1911年武昌起义

C、1919年五四运动D、1949年渡江战役

4.“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出自下

列人物中的()

A、林则徐B、魏源

C、左宗棠D、李鸿章

5.鸦片战争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6

龙场中学

宋应贵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属于高一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贯穿了三条主线索,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是“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能力方面:

①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辛丑条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①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义和团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任务。

3、教学重点分析:

(1)“扶清灭洋”口号。首先要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备地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4、教学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的结果,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结合本节内容容量大,历史现象多且复杂,因此教学法采用了微格教学法为主,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微格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师:19世纪末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而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板书)1.义和拳——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师: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主要成员是哪些人? 生:(根据已知常识回忆作答)

师: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它是怎样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最先在什么地方爆发?(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生:(看教材第65页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情况)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生:(在教师启发下,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而义和拳的活动在这一带比较活跃;1898年秋,赵三多在平原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义和团运动兴起(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什么时候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了呢?后来,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生:(结合多媒体展示形势图),了解在山东、京津等地义和团的活动,掌握其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师:1899年之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斗争达到高潮。

3.义和团运动高潮——义和团进入京、津 师:(辅导同学阅读教材第67页小字,了解义和团浩大声势)生:(分析教材第67页材料、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通过讨论、探究,明确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师:义和团“最恨和约,误国殃民”,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斗争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什么策略呢?

(板书三)

4、扶清灭洋

师: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这个口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师:对这个口号的评价,要两点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给清政府带来什么影响?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

生:(思考并作答)

师:山东义和团斗争发展时,清政府曾派袁世凯疯狂镇压,现在为什么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了呢?用意何在呢?据政策1和政策3你能看出清政府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预言家,你能预测出义和团运动最终命运怎样?(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

生:(分析教材第67页材料,弄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转变的真正意图)

师: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控制京津,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四)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战争的爆发和廊坊、杨村之战

师: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到义和团和猛烈袭击,狼狈退回天津。结合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地图:(1)八国联军指哪八个帝国主义国家?(2)八国联军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3)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几次大规模的殖民战争? 生:(结合教材第68页插图和小字,了解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和进攻大沽炮台的情景并回答问题)

2. 天津保卫战

师:侵略军攻下大沽炮台以后,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结合多媒体展示歌谣。

生:(阅读教材)第68页小字,了解天津保卫战是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义和团和清军拼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天津终于陷落。侵略军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北京的战况如何呢?

3.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师:德国公使克林德枪杀义和团民。愤怒的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围攻使馆和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生:(结合教材第69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师: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各国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1)从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说明了侵略者什么本性?(2)从我国近代以来,倍受列强凌辱的史实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请同学们考虑,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失败的呢?

生:(思考、议论、作答)

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生:(阅读教材第69页小字,分析说明的问题,讨论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师:义和团运动这场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讲的是什么重大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这两次农民斗争有什么相同点?

生:(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斗争,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义和才运动抵挡不住帝国

主义的侵略,也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哪些国家? 生:(回忆作答)师: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生:(结合课件,听教师讲述《辛丑条约》的签订)2.《辛丑条约》的内容师: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的内容,并请同学们看书。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掌握条约主要内容)师: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3.《辛丑条约》的危害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有赔款内容的条约有哪几个?赔款的数额是多少?

生:(回忆作答)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是多少?巨额赔款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危害?

生:(思考作答)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但有划“使馆界”和拆除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你认为划定史馆界将有什么危害?拆炮驻兵京津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讨论作答)

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暴露了列强什么企图?改设外务部规定和修订商约将有什么危害?

生:(结合教材小字,思考作答)师: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小结。(略)课堂练习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7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加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提炼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成就,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要点】

重点:万隆会议、中美建交。

难点:求同存异、中美关系的演变。【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加之在近代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弱国无外交”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具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同时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活动,回顾新中国的外交。

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向世界 谈到新中国的外交,我们不得不提起旧中国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回顾一下旧中国的外交。展示幻灯片《弱国无外交》 师:从这些图片中,大家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师: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的欺凌掠夺。(材料)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口岸100多个,租地上百个。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小结: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受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一段话,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生:齐读。概括出:独立、自主、和平。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外交最主要的特征。在它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我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热潮,共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知识链接1:第一波建交热潮:17国国名。概括归纳这些国家的特点。说明:外交政策制定面向世界,具有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

师:在这17个国家中,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活动1:看课本,找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人物和主要内容。提出时间:1953年。提出者:周恩来。

教师讲解:PPT中印边界地图;周恩来会见印度总理和缅甸总理。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学生活动2:比一比:1分钟速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小组探究1:PPT展示材料:归纳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确立后,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三、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精彩纷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活动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1)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小组探究2:“同”与“异”。

教师概括:求同存异原则展现出新中国谦逊、诚恳、善意以及对和平的真诚愿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波建交热潮。PPT:展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过渡:从新中国建立到50年代,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5 年 底,同 中 国 建 交 的 国 家 有 23 个,到 60 年 代 中 期,同 中 国 建 交 的 国 家 在 10 年 内 增 加 了 一 倍 多,但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入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展示PPT图片《乔的笑》

师:这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照片,主人公是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请同学们通过乔的笑容来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生:开心、兴奋、骄傲、自豪等。

师解说:这个笑容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什么含蓄的中国人会在联合国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开怀大笑呢? 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师: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加入”呢?

生: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师: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中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国民党政府所霸占。为什么70年代我们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从中国的建设成就,外交政策,国际局势变化思考)生概括: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综合实力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主持正义、长期斗争的巨大胜利。

师:是啊。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不仅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离不开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在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下取得的丰硕成果。

过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五、中美建交

首先回顾70年代前的中美关系。PPT展示《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地图上,美国将他的势力扩张到亚洲地区,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经历了20多年的僵局,但在7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了转机。补充材料:PPT 教师总结:关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是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一方来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此外,美国特别感到苏联已成为其“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一方来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其考虑有三: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共同的利益要求。PPT: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

得出结论: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共同的利益要求,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问巴基斯坦的时候说“中美两国对骂了二十多年,相互敌视,互不往来,我想结束这种状况。”美国都发出了这样友好的信号了,我们该不该有所回应,我们又是怎样回应的呢?中美两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轨道,建立外交关系的?

小组探究3:布置展馆。下面是和70年代中美建交相关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把以下六福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出序号。第一幅图片:积极回应。第二幅图片:“乒乓外交”。第三幅图片:官员交往。第四幅图片:握手言和。第五福图片:《人民日报》“号外”。第六幅:邓小平访美。PPT第三次建交热潮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8

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9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了解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国家机构、首都、代国歌、国旗、公元纪年等),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要加以珍惜的。

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开国大典。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来信:“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旧币)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

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它的召开有什么历史作用?让我们一起步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领略历史的风采。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共622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史料2 下图是出版于1949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其中两篇新闻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教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教师: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会议的代表、性质、职权?

学生:(1)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3)性质: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4)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师:结合上面的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学生:(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4)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活动:讲述共和国的故事——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国旗上有很多寓意,你们能从国旗上看出哪些寓意呢?

学生:讲述国旗的象征意义。设计者是曾联松,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光明;中间黄色的金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旁边的四颗金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也就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教师:哪首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作者是谁?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教师:当年,这首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今天,这歌声依然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料3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教师:上述史料讲述的是中国的哪一制度?它确立于什么时候?

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体会议的召开。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史料1 开国大典。

史料2 毛泽东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

教师: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有何标志?

学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教师: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4——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

史料3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说:“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师: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及本课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老师点拨: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

学生1: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学生2:劳动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扬眉吐气,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是巨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信心。

教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6)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7)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领土是否已经全部解放?西藏在什么时候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2)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4)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教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教师: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想把西藏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离出去。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如果有谁要将西藏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额尔德尼,以后历代**和**都需经中央册封。1727年,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学生,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同学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

学生:台湾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

教师: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1949年10月1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1分钟)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讲述:大家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①熟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②会表述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经过。

二、自主学习(9分钟)

讲述:学习目标如何实现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要求自学。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5页的内容,大字部分要精读。然后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并划出答题的要点。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地点在哪?内容是什么?

2、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时间和主要经过。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9分钟以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三、分组展示(10分钟)

讲述:看完书能够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比一比谁的答案正确。准备展示。组织展示

讲述:今年是建国60周年。6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要牢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第1题:

讲述: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板书: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定国旗、代国歌、国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第2题

讲述: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这是怎样的一次盛况呢?(板书: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要点:毛泽东向世界宣告;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阅兵、游行。第3题

讲述:新中国成立了,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板书:历史意义)要点:国内意义;世界意义。

第4题

讲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是如何解放的?(板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要点:向西藏进军;1951年北京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四、探究总结(5分钟)

1、质疑解惑

根据分组展示的情况,了解学情,主要针对学生做题思路、方法、结果和规范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之后,向学生提出,分组探究讨论。

2、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一)讲述:对自学指导中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快、记得牢。时间8分钟。

(二)学生自背、互背。

八年级历史教案-北伐战争 篇11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教材分析】

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学情分析】

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由此可知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平时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上网多数不是为了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研读材料,归纳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通过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说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3、通过阅读课文,观看视频,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评价任务】

1、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达成目标1,并通过检测题1检测。

2、在课本上标注关键信息,达成目标2,并通过检测题2,3检测。

3、同桌互助,达成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学生回答: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回答二: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回答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的相关信息。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学生回答: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为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3.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检测题:

1.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 2.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D.黄埔军校 3.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在()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

D.广东、广西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的标志是()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说

6.国民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A.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

C.国民革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教学反思:

上一篇:金融工具下一篇:职场及公务着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