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共8篇)
(二)24.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25.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26.“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27.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28.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
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
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29.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0.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工人加班和休息日、纪念日工作应发双薪;工人例假休息以及参加苏维埃选举或政府召开的大会以及职工会议,在法庭当证人、鉴定人或陪审员等,都须发全薪;工人或职员被征去红军中服役,应预先发给3个月的平均工资等等。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进行了修正: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只规定工人加班须得一定数量的额外工资。该修正()
A.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 B.说明党内“左”倾错误已经肃清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的要求 31.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32.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 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33.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据此可以推论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34.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 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35.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描述了英国的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毫无生存价值。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秃头歌女》是没有结尾的戏剧。结局亦是开始,开始代表着结束。下列文学作品中,与它同属于一个文学流派的是()
A B C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进世界潮流之中,这就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到清朝覆灭时,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已能从多方面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
————摘编自张振鸥《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 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一——摘编简新华 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材料四
D 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雄安新区相比深圳和浦东定位有何不同?(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学,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历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王朝对其经学的影响进行阐述,并说明经学发展的启示。
45.(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代表们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堂的赫伯斯特剧院签署了宪章。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据百度百科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46.(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据百度百科整理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 “列瓦达中心”在 2015 年 3 月进行了题为“斯大林和他在国家历史中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民众对斯大林的态度明显改变。本世纪初,民众普遍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而目前大部分受访者(39%)积极评价他,同意为斯大林建立纪念碑的比例由 2010 年的 24%上升 到 2015 年的 37%。年长的受访者中有 43%的人对斯大林持尊重态度,年轻人则相对比较淡然;中等教育程度以下民众中 43%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尊敬态度。1989 年,斯大林在历史上最伟大人物投票中只获 得 12%的选票,2012 年则排在第一位,获得 49%的选票。——摘编自杨军《斯大林在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回归”》(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丘吉尔所说的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本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态度的因素。(7 分)
2017高考文综预测密卷二
历史参考答案
24.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的特点。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中国原始居民”表明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帮助”,说明帝王的行为与诸神的帮助关系密切,从而反映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使王权带有神秘色彩,选A项。B、C两项是出现题目中情况的原因;材料没有体现帝王权力来自上天的信息,排除D项。
25.D【解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晋代并没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和方法,排除A、B、C三项。材料中“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项正确。
26.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走私货物利益大,引发东南沿海居民走私猖獗。这是海禁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但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官员纵容走私,走私品是否为农产品等内容,故排除A、C、D,B项正确。
27.D【解析】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军机处虽然是清朝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这是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因此选择D项。A项属于设立军机处的积极方面,但题意并无涉及; 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
28.A 【解析】“永安城分封诸王”体现了太平天国具有封建等级性和落后性,《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永安城分封诸王不能体现;D项不能反映《资政新篇》。
29.A【解析】由“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项错在“传统社会”,材料是晚清时期,是近代,C项与材料表达不一致。
30.C【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刚刚站稳脚跟,1931年这些规定超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实施,属于党内的“左”倾错误。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的修正,符合当时的实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C正确;长征是1934到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A;党内“左”倾错误先有王明的左倾,后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其肃清是一个过程,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错误B项;修改后的劳动法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排除D。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题干材料看,反映了中国盐业由“集中统一管理”,到“合同订货”,再到“全面放开”,这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A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排除B、C项,D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32.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权力在扩大,即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择B项。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A项 错误;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
33.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再结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4.B.【解析】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故B项正确;C项、D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35.C 题目材料《秃头歌女》是非常荒诞的故事。“马丁夫妇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是浪漫主义,B、D是现实主义,C是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文学,故答案选C项。
4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信息化带动”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等,并结合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即可。(4)据材料四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雄安“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l)特征: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1分)
分)影响:使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紧密相连;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由表及里。(4分)(2)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分)变化:注重效益和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市场推动;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8分)(3)评析:这一工业化增长模式是指“新经济”;(1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5分)(4)深圳定位主要是对外开放功能,浦东是综合改革和金融功能。雄安是新兴产业创新的功能,绿色新城,发展的是绿色、高精尖的产业,这种产业对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没有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替代。(4分)
41.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任意提取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联系中国古代朝代的重大史实进行分析说明。【参考答案】
阐述: 示例1:西汉王朝,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广泛传播;五经的广泛传播,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推动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9分)
示例2:宋朝,十三经使得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思辨化,成为官方哲学;十三经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9分)
启示:儒学的发展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建设及统治的需要;经学的传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3分)
44.解析:本题考查晋铸刑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诸侯争霸、不同治国方略的交锋等概括晋铸刑鼎的背景。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法制、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衰落;诸侯为争夺霸业而变法图强,新政迭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威胁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方围绕不同的治国方略展开了激烈交锋。(8分)
(2)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改革进步。(7分)45.解析:第(1)问,据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等信息说明原因;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参考答案】
(1)原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6分)
(2)作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9分)
46.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斯大林的贡献,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思考,国内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思考;国外方面,可以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从民众对斯大林持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态度进行分析,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对抗美国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的下降等方面进行思考;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1)斯大林带领苏俄(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领导苏联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建 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式社会主义;战后领导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把 苏联建成一个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帮助欧亚国家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的发展。(8 分,答出四点即可)
一
上海卷和天津卷考查所涉及的教材知识, 全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最重要的内容, 有的试题本身就直接考查这些知识。上海卷中要求学生答出世界逐步连成一体过程中的事件;天津卷中要求以美英法为例, 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的作用, 都体现了这一点。两卷试题中还同时考到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问题。
阅读题向来被看作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好形式, 上海卷和天津卷都有要求学生归纳材料, 得出结论的题目, 并且占了很大的分值。上海卷提供了一份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拟定的对外“和约”, 要求学生先回答出分为哪几类, 再回答如何看待这份和约;天津卷有一问是归纳材料所反映的民国时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指出其历史作用。这些试题的回答需要学生既具有阅读理解能力, 又具有概括、抽象能力。当然同时也要结合学过的知识。
两种试卷同时注意到一些热点问题, 现在, 金融在企业发展等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受到重视, 此次两卷同时考到了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金融所起到的效果。2010年, 世博会在上海召开, 两卷都以此为话题说开去, 尤其是天津卷, 并不刻意回避热点。
上海卷中有一些问题直接涉及研究历史方法, 像曹墓之争一题, 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本身提供的“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问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条文中抽象出这样一个道理:文献与考古两重证据的共同印证, 才能让人对历史结论信服。天津卷中有一题向学生提供了国际联盟盟约和非战公约的部分条文, 要学生评价,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这些公约的虚伪性, 而学生通过材料, 不得不首先承认它们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作用。这种结论的得出也是在告诉学生:论从史出, 不能人云亦云。当然, 命题者也提供了这些公约局限性的条文, 要学生同时得出结论。
二
上海卷所考的知识是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具体的知识点, 天津卷则选取最能代表某一时期历史特征的那个知识点来考。结果是上海卷题再多也不能把知识考全, 天津卷题虽少却因题目能引出许多知识而显得将知识考得较全。上海卷考了20世纪初时行人见面行鞠躬礼就非常具体。天津卷考天津城市化问题, 其中涉及到铁道、电车道, 从而揭示出近代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的同时, 通过与西方接触, 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在一些方面在走向近代化的事实。
上海卷题目多, 天津卷题目少。上海卷选择题有30道, 而天津卷仅有11道;上海卷非选择题7道, 而天津卷仅有2道, 当然天津卷的非选择题大题之下材料和问题都很多, 问题之多甚至超过上海卷。上海卷因题多而涉及内容必须多, 学生选择余地大;天津卷非选择题仅2道, 话题显然要单一得多, 这有利于考生考试时集中思考。
从试卷涉及的内容看, 两卷也有所不同。上海卷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占了30%左右, 天津卷仅占20%左右, 表明上海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更重视一些。中国近代史部分, 上海卷占了25%左右, 天津卷占了15%左右;中国现代史部分, 上海卷占了10%以上, 天津卷则在15%以上, 天津有些“厚今薄古”。世界史部分:上海卷占35%以上, 其中古代部分占13%;天津卷世界史占了近50%, 其中古代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 占4%, 可见天津更重视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 中国人民近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上海卷都涉及到了一些, 天津卷除了一道选择题涉及抗日战争占了4分外, 再也没有一点了。由此可见, 上海卷有百花争艳之美, 天津卷则有“宽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可以容针”之奇。
此外, 上海卷的题目活泼一些, 这也是传统, 天津卷的题目则严肃得多。
三
这两份试卷除了给我们在命题上诸多启示之外, 也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提供了“指挥棒”。当“指挥棒”并没有什么不好, 只要指挥得对。
1. 教学要抓重点。
面面俱到会让学生疲于奔命。“哪里有重点, 考到便是重点”的说法是不对的。两份试卷涉及到的书本知识, 其实非常简单。高考需要考生运用的书本知识是很有限的。上海卷32题考苏格拉底案, 貌似惊人, 其实问题答案所涉及到的雅典的古典时代 (全盛时期) 公民是指成年男子这些知识, 都是最起码的知识。天津卷第3题问雅典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是什么?提起雅典, 人们会想到梭伦, 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无不涉及一个阶层———富有的工商业阶层。有了这个起码的知识基础, 所以本题选出“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抓重点, 从而使必须记的东西变少了, 不仅有利于记得牢固,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每节课都做到抓重点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要根据“指挥棒”或是我们自己的见解, 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哪些知识是有借鉴意义的, 哪些知识与今天密切相关, 哪些知识能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都要胸中有数。对那些只有死记才能记得又一时想不出有什么价值的, 就少占课时。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告诉学生, 选择题也是需要分析的, 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 要推敲, 理性分析。如上海卷某题:一个唐朝商人沿丝绸之路的陆路走, 会经过哪些地方。如果你对波斯、大食的地理概念不了解, 但总不至于不知道日本吧?日本在东方且不说, 而且到日本要过海, 与陆路不符, 这样, 题目就去掉两个备选答案了。天津卷第4题:“17世纪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 。”科学革命到底是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还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需要我们选择。人文主义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已经提出, 此其一;其二, 启蒙运动虽然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含义, 但本题中有一个关键词“科学革命”, 由于科学革命, 天主教会的愚昧迷信受到了冲击, 人们不再事事寻求神的指引, 人们认识到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思考, 这就是理性, 所以选理性主义更有针对性, 更为贴切。分析对于阅读分析题的重要性, 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 需要训练, 把针对性地辅导和集体讲解结合起来。此次高考上海卷和天津卷中, 没有一问是要学生直接从材料原句中摘抄的, 都需要经过提练概括。当然在回答时借用材料中的词语也是可以的。论从史出更是需要训练才能养成的习惯, 才能锻炼出来的能力。上海卷的最后一题和天津卷的全部非选择题都涉及上面所谈的阅读分析模式, 这里不再举例, 读者自可查阅。此事事关历史教学的培养学生能力, 学会研究历史的方法手段等方面, 因而一定要加强阅读分析的训练。
3. 训练学生的勇敢、机智。
学生做得好不好与心理有关。高考题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种心理会影响到考生的自信心, 某些考生甚至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的胆量, 要他们勇敢地面对试题, 有信心攻克坚固的堡垒, 经常跟学生说“你能行”, “凭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能够解决的”, “基础知识掌握虽然不好, 但你的语文素质好, 这是你高于其他学生的原因所在”。这些表面看起来与教学无关, 实际上自信心对于考试, 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生不灵活, 遇题总往记忆过的东西上靠, 其实考试很大程度也是在考学生的聪明智慧。在这方面我们也要想些办法, 对学生进行训练。上海卷第7题是一幅画, 画的是教皇的手亲切地放在君主的肩上, 问反映了什么, 显然是选“互相利用”。天津卷第5题, 提供了一张首届世界博览会馆伦敦水晶宫的照片。备选答案是从四句话中选三句。那么哪一句是错误的, 假如你当时去看了这些工业革命的成果展览, 你会联想到什么?你能联想到许多, 像题目中提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但你会这样想吗:“机器啊, 新的交通工具, 你的发明建立在掠夺之上, 有了你, 落后地区就要遭到更多的掠夺了, 就要更加倒霉了!”你会这样联想吗?不会, 所以去掉“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是自然的。这里面固然有分析的成分, 但是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你的聪明, 你的机智。
上海卷和天津卷都不太深, 学生对于这类试卷是欢迎的, 老师如此来命题, 也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有水平的试题会让中等生考到总分的75%, 试卷难度浅一些并不影响拉开试卷得分的距离。上海卷、天津卷既有高雅清新的一面, 又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一面。我们要从这份试卷中获得教益, 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编者按】作为全国开展新课程改革最早的地区,上海的高考历史命题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上海高考试题命题组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课程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那么,2008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有哪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扬州市历史教学指导小组的杨志才、陈国兵老师对这份试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点评,相信会对广大师生有很大的帮助。
Ⅰ试题解析
A组(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该题考查了考生对特定历史概念的解读能力。正确把握引言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指出了实行分封的方法和目的。正确答案为A。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特定历史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引言出自《韩非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法为教”,意思是指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正确答案为D。
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所以依据限制条件“断代史”可以排除A、D。《三国志》为晋代陈寿编写,非“两代人合作完成”。《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正确答案为C。
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解析】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拥有规模不等的私人武装,巧取豪夺聚敛钱财,是“豪强”的外在表现,这一切根源于他们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据此可以排除A、B。我国科举制直到隋朝才产生,因此可排除C。正确答案为D。
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正确答案为B。
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解析】材料所引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据“霓裳羽衣曲”、“马嵬坡”可以选定C。传说“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诗中“玉颜”即指杨贵妃。正确答案为C。
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据“重文轻武”和“大将不得据地拥兵”可以判定为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别多,故特别害怕掌握兵权的部下将领效法,所以重文轻武,以防武将篡位。正确答案为C。
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解析】司南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出现的指南仪器;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火药出现于晚唐;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正确答案为A。
9.下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B.宋朝的疆域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
【解析】从地图的疆域特征和行政区划的特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图中有“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而且当时的西藏是“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同时设有行省制度和宣政院。正确答案为C。
10.“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B.波义耳C.拉瓦锡D.哥白尼
【解析】从题干的材料可以看出,此科学家是研究天文的,而且运用了万有引力的知识,选项B、C中的波义耳和拉瓦锡均属于化学家,可以排除;而哥白尼时代还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因此也可排除。正确答案为A。
11.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解析】“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秦末农民起义时基督教尚未产生,明末农民起义未受基督教影响,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因此A、B、D均可排除。正确答案为C。
12.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解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戊戌政变”,“好头颅六个”指的是包含谭嗣同在内的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正确答案为D。
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解析】该题涉及历史证据的确切性,最接近当时、当地的原始材料才是最有力的证据。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同为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所以他们在1921年于上海的合影最为可靠,据此可选定C。
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片中的信息,从图中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朱里二社放出我縣第一顆畝産10 261斤的玉米卫星(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 261斤的玉米卫星)”可以看出是当时浮夸风的表现。正确答案为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B.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D.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术语的理解。当今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被分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和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两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所以通常被称为“南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通常被称为“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关系进行的对话和会谈通常被称为“南北对话”。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我国思想活跃的原因、表现和内容,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学科能力,解读信息和阐释问题。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设问的要求。如“为什么要进行反思”就是要求回答进行反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既可以宏观概括,也可以介绍各个思想家的具体主张。
【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发展历史。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和评论。在对第(1)题进行解释时,要突出苏联在两极格局和“冷战”中的地位;答第(2)题“美苏对抗”的表现时,应将“冷战”和“热战”的表现都答出来;对第(3)题进行评论时,要突出该时代的特征和该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
1.以下对腓尼基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尚未解读的象形文字B.它是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文字
C.它是已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文字D.它是从拉丁文改造来的文字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再现能力。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亚洲西南部城邦国家,由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城邦组成,位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腓尼基文字由22个字母组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形成汲取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营养,又是拉丁文的始祖,已经被历史学家所解读。正确答案为C。
2.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A.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B.农民要向地主缴租
C.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D.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解析】A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特征;B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D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时期的社会现象。国家刚出现时是奴隶制的国家,而且当时处于铜石并用时代,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因此A、B、D均可排除。父系氏族公社向国家过渡时期是私有制刚刚出现的时期,正确答案为C。
3.下图表示的是()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解析】从上图可以看出,图中的国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由此可以排除掉A、D。而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没有到达大不列颠岛,不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希腊半岛等地,因此C项也可排除。正确答案为B。
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C、D四个选项分别对应的节日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信息是找出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D选项中的“龙舟”。正确答案为D。
5.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
【解析】判断的依据是“装饰功能”,“依”与“隐”讲的都是实用功能;“表贵贱”说明了衣服的标识功能。古语讲“衣者身之章也,道俗不可混杂,富不得奢靡,贫不得秽陋”,由此可见衣服在古代作为装饰功能的用处极大。正确答案为D。
6.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解析】“以礼入法”中的“礼”来自于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礼法”二字是描述儒家传统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之间关系的点睛之语。“以礼入法”,以礼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制定法律,以礼的精神定罪量刑。这种历史现象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正确答案为A。
7.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率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段记载反映了黄帝部落的()
A.自然崇拜 B.灵魂崇拜 C.祖先崇拜 D.图腾崇拜
【解析】根据崇拜的含义,崇拜动植物的为图腾崇拜。在父系氏族形成的过程中,许多部落支系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黄帝所率熊、罴、貔、貅、貙、虎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正确答案为D。
8.下图所示是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以下对这些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第①阶段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
B.第②阶段商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C.第③阶段大量劳动力聚集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
D.第④阶段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解析】从图中的人所使用的工具来看,四个人所对应的分别是野蛮时代、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个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阶段。图④反映的是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折射出信息社会的产业特征。人类在信息文明时代,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最重要的产业。正确答案为D。
9.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妙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D.自由选择科目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亚里士多德话语的内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宣扬的是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教诲,要敢于追求真理。正确答案为C。
10.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
A.英国、法国B.英国、西班牙
C.法国、德国D.西班牙、葡萄牙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懂“民族国家”的含义。民族国家是指一种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政治地理学的概念,而民族是一个文化和族群的概念。理想的民族国家里所有的公民使用同一种语言、分享同一文化和道德价值。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时代。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发生对英法两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受战争的推动,两个国家均在15世纪末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而欧洲的其他民族国家的形成比英法都要晚。正确答案为A。
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从引言的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这是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答案为D。
1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D.议会对内阁负责
【解析】注意题中的限制性条件是“政治体制”。这种变化是“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使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了议会的制约,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此确立。A、B、D明显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C。
13.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③攻占巴士底狱 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四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于1852年,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1789年7月14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1804年。正确答案为C。
14.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B.威廉一世C.兴登堡D.威廉二世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1862年俾斯麦被威廉一世任命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他坚持推行军事改革,竭力把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他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为此目的,他推行“铁血政策”,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施展外交手腕,在短短的五年内,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最终统一了德意志。正确答案为A。
15.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题,实际上是要求比较建国前后人口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后有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的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于1971年,这一政策的推行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的增长率。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主张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居高不下与小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没有关联。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6.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解析】该题从文明史的角度考查了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及特征,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回答第(1)题时要注意回答文明“区域”,如“黄河流域”。回答第(2)题“不同的政治制度”时要从宏观入手,如“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等。
【答案】(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岸的古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
(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
(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17.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发展历史,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回答第(1)题时要有历史依据,如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政策。英国的“福利国家”被称为“从出生到坟墓”的“福利”,回答时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第(2)题中的“内容”可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列举出来;而“特征”则应强调其“全面性”等。回答第(3)题时要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答案】(1)德国俾斯麦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
(2)内容:在教育、健康、住房、失业、退休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特征: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实现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
(一)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粹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喜爱的文化遗产。我国传统戏剧种类众多,深受国人喜爱。下列剧种中,因其表演成熟、势宏美,而成为近代中国戏曲代表的国粹是 A。越剧 B。楚剧 C。黄梅戏 D。京剧
2.《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渐形成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上述材料表明古代统治者 A。关心民间百姓疾苦 B。经常参加农业劳动 C。特别重视农业生产 D。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封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材料表明设立军机处的主要影响是
A。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C。军机处官员完全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4.《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段材料反映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C。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革命运动
5.抗日战争胜利 72 周年纪念活动中,某地准备了一些“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以供展览。其中,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6.在雅典民主政体确立后一段时间,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公民尚不具备政治权利
C。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D。贵族完全垄断国家政权什人城区近。7.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8.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人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材料所述内容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金融领域 B。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C。发达国家退居世界经济次要地位 D。发展中国家能决定世界经济格局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23 题 9 分,第 24 题 8 分,第 25 题 7 分,共 24 分。
9.(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人一向以汉唐为骄傲,宋朝则争议颇多。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破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第一次用“积弱积贫”这一词来评价宋朝。
国内外也有许多史学家给宋代以极高的评价,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实史专家邓广铭教授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美国学者罗兹黑菲在《亚洲史》中这样评价宋朝:“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看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对宋朝的评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需有史实依据)
10.(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因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 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教训?(2 分)
(2)材料二反映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内容。(3 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看待农村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其原因。(3 分)
11.(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 1945 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 25 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 5 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09 年 7 月 19 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
市富琳全公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 1991 年到 1995 年,就失去了 30 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反对全球化)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1)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2 分)
(2)据材料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 分)
(3)材料三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为何反对全球化?(1 分)
(4)你认为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应持何种态度?(1 分)
2018黄冈市5月历史冲关试卷历史试题
(一)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6.C 7.C 8.B
9.评分细则要求如下:论题(3 分),史实论证(6 分)要点:
(1)论题,论题明确、观点鲜明。(3 分)(2)阐述部分(共 6 分):分两个档次记分。
第一档次:3-4 分,有阐述,有史实成实例,论述比较完整。
第二档次:5-6 分、用述完整,有史实依量,论述完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10、(1)脱离我国国情,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商速度,(2 分)
(2)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完成规定劳动任务后、剩余劳动归个人所有。(3 分)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能巩团集体经济、并使集体化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3 分)
1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新的国际贸易体系(或就易原则)的建立:全球公司的诞生。(2 分)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言差原日益扩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工作岗位)的流失,(3 分)
(3)认为西方文化和价值现念侵犯、影响穆斯林的生活,(分)
1、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来
2、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中日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
3、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这次改革模仿的是中国的A、秦汉制度B、隋唐制度C、宋元制度D、明清制度
4、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由哪三个国家倡导的 A、中国、印度、巴基斯坦B、中国、新加坡、印度C、中国、印度、缅甸D、美国、苏联、巴基斯坦5、2007年9月21日,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以691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御制12生肖“水力钟”喷泉的马首铜像,并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你知道马首铜像是何时流落海外的A、鸦片战争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某同学准备建一个“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专题网站,他选取了以下历史素材,不恰当的一个是 A、《南京条约》B、火烧圆明园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卢沟桥事变
7、近年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C、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8、中共一大确定的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实现社会主义C、领导工人运动D、领导农民运动
9、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0、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的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中共
①一大②七大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十五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中共哪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三大
1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3、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庆典应该是在公元
A、2011年B、2021年C、2022年D、2023年14、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D、尼克松访华
15、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在这个村镇的中心,铸造了一座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见右图)。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正是这个小小村庄的民兵。为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个村镇是
A、费城B、约克镇C、萨拉托加D、来克星顿
16、美国自1976年诞生,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你知道它诞生的标志吗
A、独立战争的爆发B、《独立宣言》的发表C、萨拉托加大捷D、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2007年11月18日, 美国黑人民众在首都华盛顿街头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游行。这是哪一事件遗留的问题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南北战争
18、世界上发生的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十月革命胜利C、苏联建立D、新中国成立
19、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0、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会是 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限量交易D、放任自由
2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斯大林模式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赫鲁晓夫上台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2、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某历史小组展开探究活动,其中就问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应是 A、新文化运动前期B、新文化运动后期C、五四运动之后D、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24、“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
25、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说的是
A、西安事变B、遵义会议C、重庆谈判D、南京解放
26、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说其失败的理由是
A、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B、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C、没有制止内战的爆发D、使中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7、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就经受住了一次重要的考验,向世界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实力与战斗力。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邱少云B、王进喜、雷锋C、董存瑞、刘胡兰D、杨靖宇、赵一曼
28、下列历史实践周恩来没有参与的是
A、领导八一南昌起义B、参加遵义会议C、领导秋收起义D、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9、西安事变爆发后,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派谁去西安谈判
A、邓小平B、林彪C、毛泽东D、周恩来
30、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与谁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A、刘少奇邓小平B、朱德林彪C、彭德怀陈毅D、周恩来王若飞
31、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担任的职务是
A、国防部长B、教育部长C、国务院总理D、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下列历史事件周恩来没有参与的是
A、中美建交B、中苏建交C、中国重返联合国D、中日建交
33、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为了解决会议上出现的尖锐分歧周恩来提出A、同一个地球 同一个梦想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的方针
34、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下列行动的顺序是
①强渡大渡河②渡过金沙江③ 四渡赤水河④过草地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①④②
35、彭德怀因为功勋卓著,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下列历史史实与彭德怀有关的是
①井冈山会师②百团大战③转战陕北④抗美援朝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分)“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2.(2分)“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这首歌谣反映的是(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
3.(2分)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4.(2分)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为何屡屡失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坚定了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5.(2分)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军汇集至浏阳县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向湘赣边农村进军。这一决策( )
A.吸取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指明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6.(2分)《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7.(2分)小明在探究某历史问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探究的问题是( )
A.封建土地制度的终结
B.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解放区人民政权建设
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8.(2分)五四运动期间,在各地的抗议活动中,抵制日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数以十万计的宣传国货小册子、各种标语充斥大街小巷。……据统计,19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更达到142家。材料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注重发展民族工商业
B.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实业救国的兴起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9.(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材料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标志着新民全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C.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使人民社会政治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10.(2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道:“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下列选项与材料思想吻合的是( )
A.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管理
11.(2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2.(2分)如图反映出我国在推进外交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C.加强与联合国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13.(2分)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4.(2分)下列各项中,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关的是( )
①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②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③选拔官吏的需要
④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2分)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这反映了( )
A.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C.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6.(2分)文艺复兴采取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这里“创新”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B.彻底否定宗教信仰
C.大力弘扬理性精神
D.猛烈抨击封建制度
17.(2分)15世纪,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被奥斯曼帝国封锁,所以,派遣船队沿非洲南下,开发黄金贸易的可能性引起了葡萄牙王室的兴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试图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是为了对非洲殖民掠夺
C.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D.主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18.(2分)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材料中“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指的是( )
A.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B.进行技术革新
C.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D.争取民族独立
19.(2分)它将新政府分为三个部门来代替旧的一个部门,在新政府中,有一个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同时还有一个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和一个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部门,“它”指的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
20.(2分)下面大事年表描述的人物是( )
A.伏尔泰
B.马克思
C.恩格斯
D.欧仁?鲍狄埃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五四前后,“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得到了最终的确立或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同时,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
——摘编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论述的是哪一战争?作者强调了这一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材料二中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增强民族意识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的意义?
22.(10分)请对比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数据变化主要和哪一事件有关?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我国是如何“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
(3)以上材料和探究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理念?
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历史上用野蛮的办法冲击了先进文明而被先进文明所同化了的例子是不少的。罗马打倒希腊,把希腊变成自己的一个省,是希腊的文明影响了罗马的文明,是被征服者影响了征服者。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请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比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末,英国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摘编自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英国煤、铁产量变化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生产力的提高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铁路和汽船有效地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结果英国自治领和南北美洲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工业革命也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在管理印度地区时,进行残暴的剥削,引起了印度起义。为镇压起义,英国人烧毁了村庄并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村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对欧洲和非欧洲国家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试卷的特点
今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秉承了“稳中求变”的精神,巩固了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在命题技术、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有益探索的各项成果,坚持“回归历史”,在注重时间、空间、人物等历史运动的基本要素,强调史料和证据,严格遵循“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形成历史学科独特的思辨方式和表达方式,彰显史学知往鉴来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 关注社会现实,发挥“史鉴”功能
历史既具有不可复制的过去性,又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任何历史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今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到文化史占的比重比较大,内容涵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古代希腊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等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提供了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史料,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确立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取向。
2. 强调历史核心概念,注重史学基本能力
近年来,上海高考历史试题评价借鉴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主持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教育调查研究理念,采用PISA评价法,十分重视学生对历史核心概念的掌握。今年的试卷加强了对考生这一方面的考查,如第32题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和议会权力分配表现,第33题美国联邦体制中联邦政府和地方分权的内涵,第35题欧盟发展进程中成员国部分主权的让渡等涉及制度文明史中的核心概念。
今年的试卷还十分重视考查学生从材料发现历史信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15题“南都繁会图卷”图片中的“老人的眼镜”,第20题漫画“俾斯麦的香肠”,第19题中的中国领水外轮吨位数据统计曲线图等,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解读分析不同类型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等),判断史料价值,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命题者努力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走出死记硬背误区的用意。
3. 贯通历史时空,凸显整体史观
历史不是由孤立、单一的碎片所组成的松散的集合体,而是由相互联系、交相互动的鲜活的历史事件、人物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大发现后,不同文明间接触、交流、融合以及主流文明的拓展,推动着世界由相对孤立、分散的地区史走向相互联系、影响的整体化历史。试卷正是以中外历史时空贯通的形式,体现整体史观。第38题“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站在世界大势(如世界走向工业化、现代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的高度来宏观地审视历史,用联系的眼光(从中、英两国当时的发展状况)来辨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用现代史观来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和深刻影响。最典型的仍为第40题“伏尔泰眼中的中国”,着力展现了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伴随着的东学西传,借助中国古代文化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来展示不同时空、不同性质的多元文化的贯通和交融。
4. 考查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
今年的试题着重考查考生以下思维品质: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多视角、多层面地审视历史。如第37题“开国议政”,强调考生在发表自己决策依据的时候,要兼顾另外一种决策的可取之处,体现多元历史解释、多维度历史评价并存,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精神;第39题“妇女与教育”,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进步与落后激烈博弈的社会发展状况,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思维方法。
今年历史小论文的评价,进一步强调“论从史出”“证史一致”的原则,体现了从2007年SOLO评价模式引入上海高考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变。近年来,对于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由于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误解,陷入了片面注重观点的新颖,忽视论述过程的怪圈,历史小论文几乎变成了“只要骨架,不要血肉”的空壳。笔者有幸参加今年高考阅卷工作,对此亦有深切感受。今年的历史小论文评分,在继续保持SOLO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在赋分方式上有所改变,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围绕中心观点运用材料和史实进行论述的能力,彰显“论从史出、证史一致”科学态度。这不能简单地视为分值分配上的改变,更应该被视为2007年前后的小论文两种模式优势的整合。
二、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启示
受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新特点的启示,笔者认为,新一届的高三历史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公民意识
基于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的特点,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关注热点,并不意味着就热点考热点,而是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时事热点,用历史知识来解释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公民意识,体现历史学“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如就当前中日关于钓鱼岛领土问题的争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史实阐述我国对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史实依据。
2. 突出重点,适度拓展
高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学中对很多知识点的学习不免有些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考试时一遇到历史情境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历史的“树干”(核心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也要关注历史的“树叶”(围绕核心知识的历史细节)。如何在突出重点知识和适度拓展课本知识之间寻求最好的一个平衡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3. 把握整体历史观,培养时空观念
近年来,上海高考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历史观的考查,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在学习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时,教师不能忽视其对中国的影响。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在向工业社会迈进以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联系、交流、互动的相关史实,以便更好地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历史的特殊性及其在人类历史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体现历史教学中的“蝴蝶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有关时间术语的掌握和运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地图的使用技能。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使用动态地图,辅之以醒目的标识,发挥动态图像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具象的空间概念。
4. 重视史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上海《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从历史信息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解读、历史信息的表达等三大方面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史学方法。上海高考历史手册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根据选拔功能需求,也做了高考历史在史学方法方面的若干具体规定。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自身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一次细致的解读,并把方法论的训练贯穿于高三整个学年。
基础层面:精读教材,注意教材中相关史实联系、比较、归纳与综合,培养基本技能。
提高层面:选择典型材料说明典型问题。材料要多样、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最好有中心词和关键语句的提示。材料要辅以一定数量的、有层次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发现并运用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史料理解和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下高考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引用史料组织教学,“对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大有裨益。”下面就结合人教版必修模块课例谈谈笔者怎样精选史料,以期抛砖引玉。
一、怎样选择史料
1、选择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
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鱼龙混杂、真伪相间,选择、运用史料时应注意其真实性,这是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首要原则,不然无法确保“论从史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选择的史料必须是反映真实的历史,或至少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文字史料引用尽可能来自原典;裁剪的史料要忠于原文的含义;引用的史料必须要有落款,切忌把野史、信史甚至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慎用文艺性材料,以免误导。
2、选择的史料必须是典型的
中国史料浩如烟海,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在课堂上搞史料轰炸,所以,选取史料应根据课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以增强针对性。
案例: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材中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组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3、选择的史料要有前沿性
随着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史料也不断涌现,其中的许多史料与
一般结论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尽量地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去获取最新的史料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把其中可信的已成定局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就高考而言,命题者热衷于把经典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著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因此在课堂上多选择一些新史料教学,既可以落实课标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
二、收集史料的主要方法
1、充分运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
新课程教材在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等版块,里面涉及相关的史料十分丰富,这些史料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和正文相互补充和印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证据与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历史体验、提升历史认识。
如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言:1855年,日本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虾夷,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可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这段材料对把握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一个很好的资料支撑,与其直接把结论给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让学生根据材料自我思考,效果更好。
2、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史料。
史料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托和媒介,命题者热衷于把经典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著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因此平时有意识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史料引用比较多的著作,从中搜集我所需要的史料。例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美国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观察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等。
3、从高考试题中攫取史料。
在高考试题中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新史料,命题专家希望以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些试卷中出现的史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一课时,无疑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笔者引用了以下题目:
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历史结论可以用几则不同指向的史料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加以说明或论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结论产生多面的认识、理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的观察可能发生的变化。
4、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等,这些杂志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
【历史卷】推荐阅读:
全国卷历史高考10-14
历史必修一卷解析07-07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0-16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05-27
【历史导游词】 特色历史导游词06-05
余秋雨历史散文《历史的暗角》简介06-25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现代中国与历史记忆方法11-02
铭记红色历史05-28
历史试题2013505-28
历史与文化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