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景观提升3.0策略探索与实践——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景观和功能提升概念设计为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背景

快速城镇化进程将城市用地从增量转为存量时代,上阶段“摊大饼”式粗放复制所造就的“千城一面”逐渐与当下人们对功能及审美产生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产生差距,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传播,城市景观淘汰与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我们面对的景观设计从一片空白上开始的项目也越来越少,城市改造、提升、更新等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目前许多研究更多关注在社会心理、人居就业、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层面的提升,对城市景观提升的研究目前较少,笔者希望借助项目经验及实施反馈,提炼出景观提升方法策略以供参考。

2 策略

由于城市景观提升是在现有基底上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正常进行条件下所做的微环境提升,通常是自下而上缓慢而有重点的逐步进行,而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自上而下全盘推进有系统新的规划设计,因此我们从景观的角度提出了“3.0版本扩展安装包”策略,旨在现状运行基础上发挥优势,解决问题,打通循环,提升亮点,用高密度、高连通、高绿量实现高效率、体现高品质。

具体来说,景观1.0时代解决的是城市硬件问题,绿地通过用地划定,从无到有,景观以散点布局在城市中;景观2.0时代相当于安装软件,在基本生态效应中注入人的活动,景观规划设计开始倡导区域绿道、生态网络,景观主要以线的方式呈现,绿化率也大幅提升,造就了今天的景观基底;而景观3.0时代已经有了2.0时代的软硬件基础,但是里面存在的小问题也需要通过系统提升解决,这一方面包括增加新的软硬件,另一方面包括对现有软硬件的扩展更新。如何在2.0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叠加新功能,引入新故事,焕发新风貌,就需要从更宏观立体的维度去改善空间,结合智能化、无线网络这些新的需求去提供场所,形成一个“磁场”,内部有着丰富的物质、信息的交换,同时也放射能量,吸引人气在此汇聚。

经过总结,在城市空间景观提升3.0时代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1)通:

要实现城市高效运作必然需要畅通的路径体系,即人和生物流动路径的连续和雨水、阳光、氧气等环境要素的立体流动,打造永续的优质生态基底。一方面通过提升节点间的可达性,另一方面通过平面格局绿脉水网及垂直空间的雨水管理及微气候循环的连通体系改善城市效能与质量。

(2)彩:

目前的千城一面主要是缺乏地域特色元素造成的,而色彩是城市风貌中凸显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通过综合利用植物、材质、灯光在绿与灰中点缀丰富的彩色,在夜色中增添亮点,实现城市环境随地域特征呈现丰富的色相、色调及季节变化,展现多姿多彩的城市魅力。

(3)联:

城市孤岛效应让很多人希望有更多温暖的交流。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有回忆的场所被拆除、被损坏、被遗忘了,而联正是创造停驻交往的空间。设计师应该为民众找回属于社区家园的记忆,尽可能多的创造或大或小、或静或动的活动空间,促发快节奏生活中的慢生活,促进人与人、人与景观、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融:

融即通过将以往被忽略的边角、灰空间变身成为口袋公园、社区菜园、健身花园、儿童乐园……提升低效空间的复合利用率,将多元的功能植入其中,让这些无边界绿地融入城市更大的生态网络系统,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效能,并让人们在其中感觉到新意与愉悦。

3 案例

2018年11月在国家会展中心召开的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大虹桥这一联系长三角都市群乃至世界的窗口,虹桥商务区是基于交通枢纽带动的商贸区域,总面积86km2,笔者团队有幸参与了包含虹桥枢纽和商务中心区的16km2核心区整体景观提升。提升内容包含道路、水系沿线、公园绿地三部分。

通过现场调研,基地内既有存在几十年的林荫优美的绿地,也有新建成的商务区。但整体环境景观仍给人一种混杂老旧、与期望中的新区格格不入的印象,总结下来最大的痛点有两个:“碎片”和“无趣”。其中“碎片”主要指景观要素破碎化造成的连通性不足、缺乏系统的问题,主要包含铺装老化、交通断点、零散而缺乏层次的活动空间、植物覆盖度不足、主题风貌繁杂零乱等;“无趣”则主要指景观与人的非良性互动,让人难以产生关注动力和亲近欲望,主要包含了缺乏新意、色彩灰暗、夜景平淡、季相变化不足、互动参与不强等。

由于虹桥商务区是由原先分属于闵行、长宁、青浦、嘉定4个行政区域的板块结合而成,缺乏主题风貌和统一形象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在设计开展之前,我们经过总结大虹桥所具有的智能、复合、集约、高效流转的特征后,将设计主题定义为“芯·虹桥”。一方面,虹桥和芯片一样,占用空间虽小,却是长三角汇聚的具有极大能量交互的神经中枢核“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借助这次改造“新”生,让虹桥焕发“欣”欣向荣的活力与魅力。

结合对虹桥商务区周边居民、研创办公、游乐消费、外籍商务、会展交流、公共服务等六大使用人群的空间偏好及功能需求分析,运用“通、彩、联、融”四大策略,将提升目标定为通过慢行系统、特色节点、主题街道、无界公园四大特色内容的导入,将原先的交通枢纽空间转化为复合商务生活空间,实现生态、亮彩、智慧、畅享的四大愿景。在方案推演过程中,我们以“芯片”提炼抽象出的折线与节点元素为基底构图因子,结合人群需求分析结论导入常态化及特色化的活动面域,得到“彩虹现七色,双环串七景”的风貌控制总体平面。

在总体规划层面,从分区、控点、连通、共享、提亮五个维度来控制框架,为下一阶段的具体设计提供依据。

(一)分区

按照地块功能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商业商务、居住组团、交通仓储、公园绿地几大板块,各分区在保证功能完整的前提下依据设计愿景调整基调、配合及点缀色彩,形成特色风貌;在分区间由绿带对道路、工厂、机场、车站等产生噪音污染的区域与需要舒适安静的居住办公区域相互隔离。

(二)控点

通过生态系统格局中的关键点的控制强化脉络输出。例如在水系方面,对基地范围内通过最终汇入苏州河的23条毛细水网的交汇关键点采取海绵过滤及监控反馈措施,为上海城区源源输送洁净水体;在绿地方面,在生物廊道的交汇点放大作为口袋公园和生物踏脚石系统,满足生物迁徙栖息的需求。

(三)连通

虹桥枢纽及商务区的高效活动需要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环境作支撑。交通枢纽时期以快速交通为主,将人流导入城区,而商务区需要聚人和留人,设计通过双环七彩绿道系统、主题步行街道、立体步行桥提升地块的慢行可达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行走其间的舒适度,慢行空间均与生态廊道体系相互重合,特选具有杀菌、滞尘、吸附有害气体、高产氧量植物,形成健康氧吧。

(四)共享

根据人群需求分析导入丰富活动类型,有效提供就近休闲,以均好性原则提升各地块品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们也建议结合芯主题,打造统一元素和材质的街道家具及功能性雕塑小品,并与wifi、监控等市政设施一体化整合,凸显虹桥引领智能化景观的国际先行示范效应。

(五)提亮

为避免整个片区平铺直叙,在人流最密集的商业商务轴线区域布置最丰富和连续的景观序列,在公共空间轴线交汇处设置地标作为景观核心,将主要通廊骨架和景观节点都设置了照明体系,这样也实现了飞机在虹桥机场起降时俯瞰城市夜景效果。

在具体景观提升中,则将以上规划策略具体落在道路、水系和公园绿地三方面的设计内容上。以下将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展开具体介绍。

(一)道路提升

作为交通枢纽的虹桥道路产生的污染会让商务区蒙上灰沉沉的雾霾,而这是未来虹桥商务区营造舒适环境所必须改善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道路设计中着重关注两点:一是从交通枢纽时期定位的只关注车行交通到商务核心时期的在车行同时关注人的出行步行化;另一个则是关注高架桥错综复杂的交通立体重叠所产生的众多目前利用率很低且疏于管理而显得杂乱的灰空间,并从硬景、软景、点景几方面提供了具体将通行空间提升为品质空间的途径。

我们将20条道路分为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及支路三类,在交通性为主的空间里,复杂的高架体系与商务区需要用植被来缓冲与隔离,同时也增加骑行道和停靠驿站,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完整的慢行系统连通各类断点;而在生活性空间里,针对商务区对外展示的需要,道路绿化设计打破了常规受“用地红线”框定的绿化边界,将原本与周边地块相互割裂的平行式厚重的绿化隔离带提升为与建筑前场步行林荫空间相互融合的、在满足生态功能的条件下开敞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用特色乔木与兼具海绵下凹绿地功能的疏朗的下层地被充分展示两侧的建筑环境,同时融合我们的芯片元素主题、植入兼具功能的小品,形成充满活力的可走可停的绿色花街。在其间,创造与“虹桥”呼应的七彩慢行双环系统,在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乔木基础上增加吸附二氧化硫的植物以及滞尘植物,补缺更换地被,融入海绵植草沟,并用色彩丰富的春花秋叶的主题季相植物实现一路一景,让人行于间,悦于行。

(二)水系提升

虹桥水系处于流经整个上海的浦江上游,但滨水空间因防洪需求及交通优先在平面及立面都被屡屡切断,因此我们把水系的提升重点放在生态净化保护和亲水空间断点连通上。将原本单调而不可达的水系依据周边用地分类成段,从水质净化、驳岸处理、滨水空间三个维度营造4种风貌、7类驳岸的滨水风景线,并增加夜跑、晨练、阅读等空间打造实用的设施,结合海绵弹性过渡带塑造人可亲近,生物可栖息的共同乐园。

在商务区水系的进、出水口把水面扩大形成进出区域的净水湿地,同时也提供活动场所和科普体验,在保留原公园基本格局和大树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增加地表微地形提升对地表径流的控制,借助层层过滤再汇入水系,为商务区本身及汇入苏州河的水系提供洁净的水环境。而商业商务滨水则成为展示虹桥新貌的形象窗口,例如在连接虹桥枢纽与国展中心的城市轴线与水系的交汇节点,我们设计了一个“世界之眼”的互动灯光秀主题地标,来传递透过虹桥链接世界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

(三)公园绿地提升

设计内容原本只是被铁路分割的四块绿地。其中南侧的华翔绿地和迎宾绿地是新建,北侧的天麓绿地和云霞绿地存在较多的破损。我们突破任务框定,依据城市绿地水系自然空间的生长脉络以及周边用地属性来统筹了一个更完整的绿地系统,从整体生境、游径体系、点景空间三方面实现丰富的景观体验。

从宏观角度,我们首先将原本被铁路割裂的四个公园两两配对,分别形成春风迎客和金秋送爽的虹桥南北双门户,并结合中央景观主轴线规划了一条体现全球24时区的特色主题街道,与七彩双环道路景观形成春花秋色的完整闭环。在此基础上又整理现状闲置绿地及边角空间,结合服务半径及周边人群特质需求,打造了9个社区花园和40个不同类型的口袋公园,构成虹桥商务区完整的绿地系统。

从公园内部景观提升的角度,在南侧较新的公园所做调整较小,主要是引入虹桥七彩慢行系统以增加公园的开放度,在有景可观而不亲近的地方增加互动设施,通过这种串线补点的方式与区域呼应联动;而北侧老化严重的公园则更大胆的通过大地艺术塑造起伏地形,同时满足雨水径流坡度以及在虹桥起降的飞机上俯瞰的空中观感。此外我们也建议将互动水景、感应照明、二维码扫描等智能化景观逐步加入进来,让虹桥景观与未来生活更为贴近。

4 展望

每当看到城市现状的问题,大家总想急切的对它进行一些刮骨疗毒式的“翻新”,但其实城市更新过程中伴随着不间断的使用需求,更类似一个中医调养的过程,不仅需要改变物理空间,也需要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是对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延续与更新。

作为专业设计师,我们希望运用思考的力量,认真环顾我们要提升的这片土地,去观察里面发生着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能为这里提供和创造什么。这不仅仅关乎材料和外观,还要考虑谁在使用,如何被使用,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设计鼓励大家去使用,用一个全域的、系统的、理性结合感性的思维,从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景观格局、多元活力热点、慢行交通系统、紧凑高效布局、智慧生活服务等方面实现生态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去实现城市、自然、人的和谐共生。

摘要: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缺乏景观指引策略的问题,本文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景观功能提升项目为例,通过对道路,水系,公园绿地几种不同类型环境的提升方法,从整体的角度提供了自下而上微环境提升创新策略,以期通过景观引导居民生活方式、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实现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城市更新,景观,策略

上一篇:农村项目执行中的利益冲突要素分析下一篇:略论如何提高政工师的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