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精选7篇)
近年来,舒城县从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发,认真贯彻住建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主动学习和借鉴处地数字城管建设经验,以建设“廉洁舒城、效能舒城、平安舒城、活力舒城”为目标,把科技融入城市管理中,建成了具有舒城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2010年元月,舒城数字城管项目启动运作,2012年3月,系统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到2015年9月底,共受理案卷11.9万件,其中采集员主动上报11.3万件,视频抓拍0.4万件,12319公众举报0.2万件,处置结案11.6万件,结案率为97.5%,在舒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了舒城县城管管理的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促进了城市品质和综合服力功能的提升。
一、把握城市发展“新特点”,大力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构造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关系着城市品位的提升。为此,舒城县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全面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顺利建成“数字城管”一期工程,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一)科技引领,搭建平台。我县数字城管系统的构建综合运 用了现代成熟的计算机技术,“3S”空间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在覆盖舒城县城25平方公里的管理范围内,搭建了“信息采集”、“12319热线受理”、“监督受理”、“协同指挥”、“综合评价”、“GPS监控”等业务子系统平台,安装城管视频监控探头21个,形成了“巡查员信息采集,市民热线投诉受理,监督平台立案,指挥平台案件派溃、督办,责任单位处置、反馈,采集员核查,监督平台结案,系统综合评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一是采取“公司投资、政府租用、部门使用”的建设模式,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好验收合格后移交,按照“BT”模式,降低政府建设风险。二是采用VPN方式,实现内外网的切换,实现数字城管系统与各部门的协同办公。三是使用规划局提供的1:500的电子地型图,将城市城管理的所有部件标在电子地型图上,这个部件库不仅可以提供给数字城管使用,还可以提供给县里其他单位使用,免费了重复建设。
(三)分期建设,全域覆盖。舒城县“数字城管”以构建覆盖整个舒城的“大城管”格局为目标,分期建设,逐期投入资金,逐步实现建设目标。目前,我县数字城管已完成一期建设,管理范围覆盖建成区25平方公理,二期准备覆盖周边乡镇。
二、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完善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效益 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为确保系统运行效果,舒城县以建立和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为抓手,促进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提高。
(一)领导重视,各级参与,形成“大城管”格局
舒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数字城管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县主要领导亲临城市管理中心调研,要求加强数字化城市建设,将管理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城区,并逐步向基层单位延伸。县里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招标局、采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财政局、审计局、城管局通力协作,发挥了各参与部门的整体作用,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创新体制,拓宽渠道,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处置流程上,我们改变了以往纵向层级式的管理结构,建立了横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设立监督指挥大厅,负责数字城管案件的受理立案,核查结案和案件派发,督办协调工作。大厅共设坐席员4人,实行无假日值班制度,通过系统全方位,全时段接收,派发数字城管案件,把城市管理的相关单位整合起来,在同一平台实现了城关镇、开发区以及县直各部门的信息流转和全程监控。
在案件处置上,采取“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方法,在各责任单位安排专人负责数字城管终端处置,确保了数字城管案件派遣、处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强化问题发现机制上下功夫,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采集机 制,解决“数字城管”的信息源问题。为此,采取“信息采集服务外包为主,群众监督为辅助,视频监控为补”的方法,建立了“采集员巡查”、“视频抓拍”和“热线电话”相结合的信息采集体系,并通过采集员不间断的巡查,发现和上报案件。目前,全县共有信息采集员18人,全城区分成8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2名采集员,每天从早上07:30至晚上18:30,按照主要路段巡查不少于五遍,次要路段巡查不少于四遍的要求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的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采集现场图片、影像、声音并通过系统上报立案,当前月信息采集量达到2000件。同时,监督指挥大厅坐席员通过监控大屏的“视频抓拍”,发现重点监控区域的城市管理问题,抓拍照片立案,现在每月抓拍城市管理问题约30件。此外,通过“12319”城市管理热线,受理群众投诉,接收领导、部门转办的城市管理问题,多渠道广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自热线开通以来,平均每月约受理投诉30起,接受转办信息30条。
(三)建章立制,严格要求,规范运行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规范统一的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数字城管工作人员的管理,是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数字城管工作人员的构成特点,我县采取了“三个跟上”(即:建章立制跟上、素质培训跟上、考核奖惩跟上)加强城管队伍管理。在建章立制方面,制定了《舒城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立案与处置标准》,作为我县案处考评的依据,制定《舒城县城市管理信 息中心职责、制度与考评办法》作为规范管理的依据,编写《舒城县数字城管手册》作为业务指导的依据,针对不同的业务,分批次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考核奖罚方面,依据《舒城县城市管理信息中心职责、制度与考评办法》推动“日统计、旬分析,月公布、年考核”等日常考核制度的落实,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枳极性。二是完善案件跟踪整治机制。坚持日常巡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抓管理效益。把为市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査,及时发现问胜,并在地图上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点案件逐个逐日进行标绘,跟踪督査、督办,对处置单位难于确定或共建共用部件,采取现场协调确定,督促及时修复的方式,积极推动案件处置;针对井盖丢失破损、道路破损、废弃立杆、无证经营燃气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开展专项整治。系统运行以來,我县共开展专项整治12次,査清无主井盖230个、推动维修补缺井盖190处、道路破损维修156处、清理废弃立杆151根、早期发现私搭乱254处,督办拆除违法建设143处,有效解决了困扰百姓生活的突出问题。三是不断探索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数城管在体制上实行监督与指挥分离,责任唯一;在管理对象上准确精细,标准严格;在工作流程上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在考核评价上闭环管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参与形式上全盘联动,整体参与,使城市管理成为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工作,建立了规范的城市管理长效运行体系。
三、打造城市管理“新品牌”,发数字城管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数字城管最终目的是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我县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以来,以系统信息平台为依托,按照数字城管“第一时发现问题、笫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題”的要求,加大市容巡査力度,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着力推进亊、部件的处置工作,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通过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了城市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題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城市管理模式。系统运行后,领导和职能部门可随时在领导通手机上了解市容市貌、城市管理情况,发現城市管理问题,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工作效果,增强“现场感”,牢牢掌握了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低效方式向高效、敏捷、精确方式的转变,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的问題,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是实现了城管问题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的转变 我县数字城管系统通过县级的统一监督,由系统自动生成城关镇、开发区以及县直各部门的排名评价表,促使各部门主动依职履 职,通过县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将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关联起来,打破了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在系统中建立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整合了全县多家管理部门的部件数据资源,通过共享资源,改变各城市管理部门“笔写纸载”难于统计、査询、保存的传统管理方式,为“智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将所有亊、部件按统一的标准,由统一的人员去巡査,主动发現问題,减少市政、园林、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环卫、执法等部门的巡査人员,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通过统一指挥,协调各单位,解决“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问題。
三是实现了解决城管问题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变 首先,城管问题得到全面发現。系统运行以来,日均上报100件左右,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比系统运行前增长了10倍。其次,城管问題得到及时处置。系统运行前,井盖丢失等问題3至5天都难以确认责任单位,处置问题需要10天半月,现在通过系统4至8小时就可以解决,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管问题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第三,城管热点问题明显减少。数字城管网格化,对城市部件进行精确定位、分类管理,集中采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亊件问題,对主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广场等区域全方位管理,提高了城管热点问题的办理质量。运行以来,县城市容市貌、保沽程度、城市秩序显著提升,深受市民广泛好评,热点投诉由运行初每月100多件到现在每月不到30件,投 诉明显减少。
2005年, 同力水泥开始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筹划和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运作, 信息系统工程基本构建完成。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 为生产优化与决策支持提供一个数据应用和分析平台, 促进企业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 为使同力水泥成为生产工艺与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与决策智能化、生产管理与监控一体化、经济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同力水泥ER P系统的技术原理和主要功能
1.1 技术原理
利用J2EE技术标准, 开发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新型软件架构以及支持此新型软件架构的开发环境;形成可配置的ERP系统构件库, 研发了针对水泥企业特点的可复用的软件构件, 形成包括原燃料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等功能构件31大类共1700个构件组成的软构件库。
1.2 实现的主要功能
CERP集成平台;制造数据管理系统;工艺文档及主配方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车间运行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DCS监控分析系统;管控一体化及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一卡通系统;财务系统集成接口;生产线电子巡检系统;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系统。
2 ER P系统的实施过程
同力水泥在构建ERP信息化管理平台时, 就确定了明确的推进计划和实施目标:充分研讨、由点到面、坚定不移, 全面推进。根据对五家企业及两个粉磨站的整体调研情况, 决定由豫龙同力公司作为试点企业首先开始实施。2006年先后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软件研发及测试、编码方案确认和企业基础数据编码整理, 对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及系统管理员进行了培训;2007年上半年, 企业基础数据编码导入并系统初始化, ERP系统与手工业务并行, 验证系统的准确性, 为完善系统操作总结了经验。2007年7月, 系统正式启用, 经多次调试和更新, 各个模块运行正常。10月同力股份公司组织相关单位对豫龙同力ERP系统进行了现场验收。
2007年12月其余四家企业和两家粉磨站的ERP系统实施完成。
2008年元月同力总部开始实施ERP集成平台, 5月前完成了应用验收;至此, 同力水泥ERP系统全部上线运行。
2009年5月通过了河南省软件检测中心的软件测试及省科技厅《新型水泥企业集团ERP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成果鉴定。
3 攻克ER P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是实施成功的关键
3.1 关键技术
基于软构件和支持工具的软件快速开发与快速部署技术;软构件标准化技术;软构件库管理技术;基于模型的可构件化分析与构件识别技术;面向不同企业需求的ERP应用解决方案及实现技术;工作流引擎事务控制。
3.2 创新点
⑴研究并开发了基于模型驱动技术和软构件技术的ERP软构件开发平台, 系统中增强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可重构性、可配置性和适应性, 对于满足大型水泥集团信息化中经常出现的多变量需求至关重要;
⑵研究开发了面向ERP系统功能的软构件及软构件库;研发了一套基于软构件技术、支持三层配置与权限控制的企业信息系统软件架构和集成框架;
⑶研发了水泥企业集团管控一体化集成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上层ERP管理系统与底层DCS系统、计量系统、工艺设备的有机集成, 支持底层数据的自动采集、转换、映射、聚集、统计、分析、定向发布, 为水泥企业优化操作参数、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及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⑷研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一卡通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 该系统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管理规范, 将业务流程与RFID技术有机集成, 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精细化控制, 具有技术先进、系统稳定可靠、控制精细、动态可配置的特点。
3.3 攻克ER 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⑴编码问题。各企业物料编码的统一是同力水泥集团化ERP实施的关键环节, 如果处理不好, 各综合报表和财务接口将无法正常工作。同力水泥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管理需求, 研究制定了编码规则和编码管理维护方法, 各控股企业严格按照编码规则进行有序编码, 有效的做到了综合报表与财务接口的顺利衔接。
⑵金蝶财务软件与ERP的无缝链接。作为ERP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蝶公司从ERP数据库读出数据时采用复制或只读的方式确保ERP数据库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最终使ERP中的大量生产、原燃材料消耗、质量、销售、设备、仓储等大量的信息最终体现在财务核算中, 较好地解决了财务和ERP系统接口的关键问题。
4 同力水泥ER P系统应用效果
4.1 采购及物流一卡通
采购及物流一卡通将公司采购体系全部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 为企业物流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系统设计的“责任分离、相互约束、管控集成、数据说话”的管理理念在物流环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ERP系统规范了采购业务流程, 使采购行为有据可依, 采购过程可追溯;采购业务透明化、制度化, 减少了采购文档, 简化了采购程序, 降低了采购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销售一卡通
销售一卡通系统运行后, 客户凭借一张业务卡能高效完成过磅、质检、结算以及厂内物流的所有过程, 销售水泥和熟料的满号处理和新编号的下达都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的销售业务带来了全新的模式, 使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精准化、高效率的轨道, 同时提高了服务意识, 提升了企业形象。
4.3 生产管理体系
生产管理信息化对同力水泥的生产管理体系是一次质的变革, 突破了原有模式下信息流的闭塞性, 提高了生产系统人的工作效率。DCS数据采集起到了事中控制的管理机制, 通过对还原后现场图形的分析、数据的展示较以往和同期历史数据的分析效率大大提高。电子巡检系统提高了对设备的巡检到位率, 同力水泥集团2008年窑系统运转率达到了89.08%, 比2007年提高了1.03%, 2009年窑运转率达到了92.09%, 比2008年提高了2.86%。
4.4 同力水泥总部的信息化实施情况和效果
同力水泥总部的ERP系统是在各分公司ERP实施应用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了的信息化管理中心。领导通过ERP系统能及时掌握各企业采购、生产、质量、消耗、产品销售等数据, 能有的放矢的调配集团的资源, 使其效益最大化。
4.5 以ER P系统为平台建立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
随着REP提供的企业信息资源量增大, 为了加强与企业间的会议沟通和信息交流, 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会议成本和会议时间, 安装ERP大屏幕视频监控与视频会议系统成为必然。系统主要功能有:各企业综合报表的多画面显示;各企业报表的自动生成与对比分析;多画面触摸或遥控显示各企业实时的原料立磨、煤磨、旋窑、水泥磨、余热发电等DCS画面。监控显示:企业物料进厂、产品出厂、袋装放料、散装放料现场实时状况。2009年11月, 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后, 同力水泥通过视频系统已经召开了财务、销售、经理办公会、技术交流会等会议九次, 节约了会议费用。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使公司的相关人员和领导随时随地看到各公司现场的实际情况, 对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现状及时作出相关安排和指导提供依据。
4.6 基于ER P系统的水泥生产控制仿真优化系统
2008年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两院士对继续开发ERP系统的应用给予了关注和重视, 在他们的指导下, 同力水泥与哈工大开展校企合作, 展开ERP系统应用研究。合作的课题是:“基于ERP的水泥生产控制仿真优化系统”和“关键设备或大型部件在线故障诊断应用”研究项目。仿真优化系统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ERP和DCS的海量数据分析, 结合工艺规范、操作规程, 提取高水平操控人员和班组的经验,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库技术和专家技术, 针对同力水泥生产线的实际情况, 建立中控操控案例库、优化指标体系和模型, 实现在线的计算机辅助操控参数优化。2009年12月, 豫龙优化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 通过实际运行, 效果显著。经统计, 系统应用前后三个月, 熟料28天强度增加1.53MPa;平均标准煤耗降低0.658kg/t;电耗降低1.146kwh/t;窑运转率提高2%;直接经济效益约400多万元。
4.7 基于ER P的关键设备或大型部件在线故障诊断应用
该课题于2009年12月在平原同力实施, 目前尚在调试和改进中, 实施完成后, 会根据关键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与ERP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比较, 诊断大型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 并预测故障情况, 指导维修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设备维护和检修, 避免因大型关键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
4.8 利用GPS对销售水泥和熟料的大客户车辆进行监控
同力水泥与河南赛格车圣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以ERP销售管理信息为平台, 利用GPS全球定为系统对公司销售水泥和熟料的大客户车辆进行监控。杜绝了运货车辆在运输中间的串货、中间卸货现象, 使销售秩序更加规范, 销售程序更加流畅。
5 ER P系统测试报告与科技成果鉴定情况
2009年5月由河南省软件评测中心对软件进行了鉴定测试, 结论为:测试项目符合GB/T17544-1998和GB/T16260.2-2006质量标准和测试依据的要求。5月26日由河南省科技厅组织鉴定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 主要结论为:该项目技术先进, 特点突出,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议积极推广和应用。2009年, “新型水泥企业集团ERP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技术革新一等奖, 荣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技术革新二等奖。
6 ER P应用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1 经济效益
ERP系统在同力水泥成功实施后, 实现了子公司到母公司资金流、物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同步管理, 把整个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质量、人事等信息和生产过程控制进行数字化集成, 达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的目的, 效果明显。
6.2 社会及环境效益
关键词:电工管理;服务平台;高压客户;用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57-02
1 客户用电管理的现状
首先,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来看,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安全意识较弱、操作能力不强、缺乏事故隐患排查及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其次,电工队伍逐渐壮大,目前厦门区域电工共有约1.4万人,每年新取证电工培训约1500人。第三,现有的电工管理中,仅有进网作业取证和电工资格复审的单一环节,对电工取证后的作业行为和技能水平没有长效机制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供用电双方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据统计,2014年厦门地区共发生电力客户侧故障446起,其中波及公共电网的7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 000万元。因电工管理缺位造成的客户侧用电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客户的安全可靠用电和电网的稳定运行。
2 提升的策略
在电工管理方面,建立电工管理相关机制,加强对客户电工作业行为的监督指导,避免因电工不当行为造成供用电双方用电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在电工服务方面,以提高电工业务技能为目标,出台多重举措,加强供电企业对电工的培训和交流。运用以服务电力客户为宗旨、以提高客户用电管理水平为导向、以多维度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新型平台为手段的策略,以“六个一”(一场培训、一个基地、一个网站、一份报纸、一项办法、一项评定)为抓手,最终形成供用电双方和谐共赢的局面。
3 具体措施
3.1 “一场培训”——开展在岗电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针对目前存在的进网作业电工管理侧重于取证培训,而取证后教育培训相对薄弱的问题,厦门供电公司每年开展若干主题、针对不同领域的电工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2014年,厦门供电公司对厦门区域113家重要电力客户、重点保障电力客户以及106家电力大客户的1 000余名电工进行试点培训。培训邀请了用电检查、调度运行、配电维护、新能源发电、电气设备试验、电能质量等方面专家,对客户电工进行配电室巡视维护、应急停电处理、自备电源维护、与调度发接令等方面的教学和指导。2015年,厦门供电公司举办了110 kV电力客户用电安全管理培训班,针对110 kV及以上的专变客户电工进行了变电站房用电安全、电力调度管理、变电站值班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培训,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实际案例分析及变电站现场参观教学等互动环节,旨在提升110 kV客户电工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3.2 “一个基地”——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加强电工实操 技能水平
客户电工在取证后日常操作机会较少,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在倒闸操作及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常常导致误操作的发生。因此,建设模拟实训基地,为客户电工提供一个实操煅练的平台,既是电工的迫切需求,也是供电企业实现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厦门供电公司叶厝变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套完整的虚拟电网体系,即是电气试验、继电保护调试、电缆故障探测安装试验、配网模拟操作、架空线路设备安装、土建规范施工等专业人员的综合型实训基地,也同步作为电工技能的实训及考试场所。
3.3 “一个网站”——建立“厦门电工服务网”网站
针对数量庞大的普通电力客户电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电工的全过程实时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厦门供电公司建立了“厦门电工服务网”,旨在搭建一个供电企业与电工之间的在线互动平台。
该网站分电工服务、电工管理两大模块。其中电工服务模块主要包含信息公告、电力政策法规宣传、进网作业电工取证报名、电工证遗失、变更申请办理、电工市场、电工违章记分在线查询、站内信息等七大功能。
同时,供电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该网站核对进网作业电工证的真实性,在业扩中对电工资质进行把关。该网站的建立极大豐富了电工服务的内容,简化了电工培训及复审现场工作,实现了对客户电工服务的实时化、全程化。
3.4 “一份报纸”——创办《厦门电工之友》报
《厦门电工之友》报是福建省首份以电工为对象的报纸。创刊的宗旨是加强供用电双方信息交流,提升广大电工的理论技术水平,展示厦门电工精神风貌,借以营造稳定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厦门电工之友》报是厦门电工服务网的平面媒体,该报纸设有四个版面,第一版为品牌传播与政策法规,介绍供用电政策信息,宣传供电企业服务举措;第二版为安全生产,介绍用电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三版为技术园地,介绍各类电气设备、节能节电等知识;第四版为互动平台,用于来信答疑、优秀电工展示等。
3.5 “一项办法”——制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
现阶段供电企业对电工管理未能深入,对客户电工的违章行为停留在口头告知、发放用电检查通知书层面,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厦门供电公司探索效仿《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的管理模式,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进网作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规定了48种具体的电工违章行为,并依据违章行为严重程度,分为12分、6分、3分、2分、1分五档,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试点采用记分制来监督管理电工日常工作行为。
同时,在厦门电工服务网后台开发了电工违章记分管理模块。用电检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依据记分办法,现场记录并告知电工违章行为,并将电工违章行为记分情况录入网站的电工管理模块中。厦门供电公司定期将电工违章情况上报电工取证颁发部门,由其进行考核处理。
过上述管理模式的建立,督促客户电工依法、遵规开展客户侧站房管理工作,对用电检查现场管理的闭环,电工自身作业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6 “一项评定”——制定星级电工评定办法
为鼓励电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为客戶选择优秀电工提供重要依据,厦门供电公司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变配电值班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分初、中、高级),结合进网作业电工取证进行管理,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星级电工评定办法(试行)》,根据电工技能水平及现场作业行为等综合条件进行“星级电工”评定,并定期在厦门电工服务网、《厦门电工之友》报上公布星级电工名单,表彰三星级电工。通过对电工等级进行划分,有利于电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让用人单位有选择性的对电工进行招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4 取得的成效
4.1 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平台,填补了当前电工管理与服务的盲区,建立出台了如下规章制度、信息系统:
①制定了《厦门电业局进网作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试行)》。
②建立进网作业电工管理与服务平台,即厦门电工服务网。
③创办了《厦门电工之友》报纸。
④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星级电工评定办法(试行)》。
4.2 提升客户用电管理水平
考虑到客户用电管理水平较为抽象,难以直接予以评价,采用客户电工配置数、客户设备年检率、客户年平均故障数、客户安全器具合格率、客户自备电源配置率等五个参考指标作为厦门地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用电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见表1。
实施新型的电工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后,客户的各项用电管理指标均有提升。
4.3 经济效益估算
因为客户用电管理水平提升,其经济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仅以客户年平均故障数为例,在厦门地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中,往年的年平均故障数为19件,2015年则为8件。以每户单次抢修费用2万元,抢修时间为36小时,每小时经济产值5万元,每小时供电企业对每户的售电量2 200 kWh估算:
①直接经济效益。
节省抢修费用:2×(19-8)=22万元
增加售电量:2 200×(19-8)×36=871 200 kW·h
增加售电收入:871 200×0.7=60.984万元
合计直接经济效益:22+60.984≈83万元
②间接经济效益。
减少客户停电损失:5×(19-8)×36=1980万元
以上数据仅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减少用电故障损失的经济效益,推广到厦门地区10200余家高压客户,预计在减少用电故障损失方面,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4 800万元。
5 结 语
作为高压客户用电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压电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维度的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新型平台,使客户侧用电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彦伦.组建电工智网委 推进智能电网设备研制[N].中国工业报,
“信息消费”的时代帷幕已经拉开。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只是信息消费的一部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指出,信息消费还包括企业信息消费和公共信息消费。在福建,与公共信息消费相关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就涌现出不少鲜活的信息化案例,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促使物联网、无线监控等信息化技术与公共服务“联姻”,助力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提升,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发现、处理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第一时间满足百姓的民生需求,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城管有了“顺风耳”噪音监控取证更迅捷
家住厦门龙山2期附近的刘女士发现,自己家旁边的工地早在高考前几天就安静了不少。原来,帮忙营造了安静环境的,就是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联合厦门市城管部门开发的“噪音远程监控系统”。
刘女士的儿子正在念高三,她最担心的,就是小区旁边的工地,以往投诉完噪音后,往往还没等到城管部门前来取证,工地的噪音就沉寂下去,而现在,“噪音远程监控系统”已成为城管部门噪音执法的“好帮手”。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表示,2013年以来,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安静的夜间休息环境,执法局在厦门市几个大型建筑工地内安装了噪音监控“小盒子”,一旦噪音超标,“小盒子”就会在第一时间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城管部门,以形成执法依据,从而有效解决噪音扰民监管难度大、投诉后取证难等问题。据统计,在厦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受理的各类投诉中,工地噪音投诉是最多的,而且大部分属于夜间投诉。噪音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能有效防止“即时监控难”和“调查取证难”等监管漏洞的产生。“它能够准确捕捉到声音信号,并及时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传回监控中心。”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人士还表示,安装了这个监控设备后,也让施工方做到了心中有数,施工方监理人员表示:“现在声音一旦超标,我手机上就会收到一条提醒短信,我可以根据这个及时对施工作业进行调整。同时,现在我们根据实时的数据资料,能了解到哪些施工流程容易产生噪音,从而对工序进行调整,尽量降低噪音。”购房者有个“新参谋”哪里有噪音上网查一查
“噪音远程监控系统”除了帮助城管部门有效监控城市噪音外,还上线互联网,成为不少市民的购房参谋。“真方便啊,打开手机就可以查到房子附近的实时噪音指数。”日前,要在厦门买房子的市民郑伟夸起了“噪音远程监控系统”,“全岛有几十个小区都可以查呐!”
据悉,厦门“噪音远程监控系统”上线互联网以来,像郑伟一样,在购房前用手机查看房子的噪音指数有没有超标,已成为不少厦门市民看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郑伟这样的工薪阶层来说,买房子是件大事,“房子要舒适,环境一定要好,首先当然是不能有噪音。”郑伟说,他深知噪音的危害,由于租住的房子刚好临街,各种噪音不堪其扰,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郑伟自然不希望自己将来居住的地方也是这样的,因此,郑伟把房子的噪音指数当成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为了方便市民,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在与厦门市城管部门合作推出全国首个“工地噪音远程无线监控”的基础上,将该系统进行了创新改造,在厦门市30多个社区内安装了无线噪声监控设备,并将相关数据连上网络,供市民随时查看监督。这下可好,对急于购房的郑伟来说,等于有了购房“参谋”,“要看一套房子前,我首先会登录网站看噪音信息,如果在接受范围内,我才前往看具体户型。‘无线城市’上的这个功能很好,大大方便了我们这样的购房族啊。”
给城市“病”精准下药网格技术让服务更高效
窨井盖丢失、消防龙头漏水、行道树被毁„„这些城市“病”能否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解决呢?答案是能。在福州市鼓楼区,当地政府部门联手中国移动福建公司运用物联网与网格化技术,在全省率先建立数字化网格管理系统以来,一个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系统正在逐步生成。
日前,一名手持PDA电子终端的中年男子又准时出现在福州市通湖路,他是福州市城管网格信息采集员,具体负责检查拍摄社区存在的市容“六乱”问题,并及时上报鼓楼区指挥中心。在通湖路,采集员发现通湖小区西门前有一堆暴露垃圾。于是,迅速掏出专用PDA拍摄下现场照片,在PDA中的网格软件里进行相关文字描述,随后将图片和文字发送至“数字化网格管理平台”。短短两分钟后,所在街道的相关负责人员就收到了这条信息,随后就赶来处理。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这是首都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建设世界城市,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高质量的软环境。软环境既体现在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服务管理上。城市今后能否克服发展瓶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管理水平上有重大提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实施管理,应当成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过去五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下大力气抓交通设施建设,扭转了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积极治理交通拥堵,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提升了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创造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和要求相比,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城乡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城市发展建设与文化名城保护协调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这些难题的破解,亟待我们将城市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把过去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我们要不断巩固以往的宝贵成果,加强总结提炼,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要以首善的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的局面。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要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消除服务管理的漏洞和空白点。城市的管理是一项宏大课题,其中充满着诸多未知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加快轨道交通等建设,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信息化、智能化。这一系列任务,复杂艰巨,充满挑战,我们一定要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不断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服务能力。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好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切实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大有作为,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好坚实的基础。
努力提升动迁小区社会管理水平
中共浦东新区芦潮港镇委员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就社区管理工作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打造服务与管理“四个平台”,提升动迁小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总体概况
芦潮港镇地处浦东新区东南角,是临港新城四个分城区之一,地域面积18.5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1个村,常住人口2.98万。自2003年实施开发建设以来,率先完成了全镇性征地、动迁、安置工作,所有农民实现“农转非”,全面建成8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全镇95%以上家庭安置进入动迁小区。
(在大规模、集聚性的动迁入住初期,也是各类矛盾集中凸显期,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干部工作方式不适应,有些村干部角色转换滞后;二是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违规拆违、公共场所乱堆物、物业费收缴难(收缴率最高仅为20%)等不规范、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居民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意识与民主自治的工作要求不适应,居民对动迁小区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修改如下:
在大规模、集聚性的动迁安置后,由于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安置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加上动迁安置过程中因利益冲突造成的各种抵触情绪突出,各类矛盾集中暴露,体现在:一是不文明陋习突出。小区居民在绿地上开辟小路,乱扔垃圾,乱晾晒、乱搭建、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市民 1
意识淡薄。物业费难收取,最高的收缴费仅为20%。三是安全意识不强。拆除承重墙、破墙建门、公共场所堆放易燃物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责任感不强。居民对动迁小区缺乏认同感,社区管理过多依靠政府指导,社区的自主能动性不强。此外,从社区管理层角度看,存在责任不清、工作相互推诿现象。
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以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为突破口,)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社区服务与管理“四个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拓展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通过三年多来的实践,在管理模式、居民素养、综治维稳等方面有了可喜改观,取得了“三个明显下降、四个明显提高”的积极成效,即治安发案率、信访总量、越级上访的批次和人次明显下降;环境管理质量水平、城镇安全指数、居民民主意识以及对政府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大党建平台:凸出“党委领导”
我们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为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通过探索社区区域大党建等形式,较好整合了社区管理力量和资源。
一是以机构及人员融合为前提,实现管理联动。确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工作站、居委会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公安、城管、环卫等共同组成的“1+2+X”的社区管理体制;并通过社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式,充分发挥各方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同时,通过吸纳社区外单位相关人员为兼职党总支委员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人员力量整合,为实现社区管理联动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以党建联建活动为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由镇党委牵头,与辖区内同
盛公司等大型国企、海洋大学等高校结对,引导企业、学校发挥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场地、设施、图书等资源,并组建了“爱心课堂”、科普宣讲团等组织,较好满足了动迁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镇党委利用我镇海陆空部队齐全的资源优势,整合驻芦海防、海军、空军部队以及边防派出所、芦潮港派出所和民兵队伍力量,组建了“军警民”联防大队,经常性开展社区巡查巡防,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通过整合校企和军地资源,形成了社会管理由“单打一”向“全方位联动”的新格局。
二、强化机制,打造长效管理平台:体现“政府负责”
为强化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我们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三个同步”的目标,即居民入住与组织筹建同步、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同步、建设管理与居民自治同步。
一是人员、岗位“双规范”机制。面对撤村建居、人员分流后的实际问题,我们以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规范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集体人员收入保障统一操作平台,把所有社区干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纳入政府一级财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社区、物业“双考核”机制。针对社区和物业两个工作层面,我们分别制定专项考核实施办法,形成“社区专项考核”和“物业绩效考核”两项项考核激励机制、“城管网格化管理”和“社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两项长效管理机制。三是财力、精神“双激励”机制。根据“物业费收缴难与物业服务不到位”的恶性循环,镇政府除鼓励物业公司之间展开竞争,对优秀公司给予精神奖励外,还专门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奖励资金,按照“考核百分比”、“0.1元每平米的奖励标准”和“管理的物业面积”三要素,每季度对物业公司实施绩效奖励考核。通过“双激励”的形式,较好地提高了物业服务质量,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物业费收缴率由原先20%左右提升为60%左右。
三、创新载体,打造文化服务平台:引领“社会协同”
从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居民转换后,原有生活、生产方式被打破后,如何让群众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模式,是动迁小区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我镇在想方设法帮助失地群众解决就业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在教育群众、引领群众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坚持利用居民学校、成人学校、党员服务中心等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讲座、培训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镇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镇”等荣誉。二是坚持用文化品牌影响群众。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文化中心资源,引导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娱活动。开展了“迁新居、提素质、看未来”、“一居一品”、“百姓小舞台,秀出我风采”等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三是坚持发挥业余民间团体的作用。根据社区群众文化层次、生活经历、生活需求不同,在社区中先后组建风筝队、晨练队、书画班等社会团队30个,并给予财政扶持,进一步充实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以人为本,打造民主自治平台:激发“群众参与”
我们以“夯实民主自治基础、深化民主自治内涵、增强民主自治活力”为总体要求,不断创新载体、拓展活动,较好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
一是通过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做好社区办公标准化建设以及居务公开等工作,从组织、物质和制度上为民主自治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推进“三会”制度,即议事会、听证会、协调会,让居民享有社区事务的自主权、决定权和评议权,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搭建了平台。三是通过开展“五星”楼道、特色楼道等创建活动,增强居民自律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管理的主动性。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三星”以上楼
道创建数量由初评时的46%提升至92.6%。四是通过引导和规范“治安巡逻员”、“卫生巡查员”、“创评评议员”、“矛盾调解员”等志愿者队伍建设,基本上做到每户家庭都有成员纳入志愿者队伍,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目标。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镇在动迁小区服务与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上级要求、对比群众需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继续巩固提高物业费收缴率、居民文明程度以及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继续深化“四个平台”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为提升动迁社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推进浦东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跨越作出我镇应有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网络,软件
1、应用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 笔者认为主要需构建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1) 各类、各种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和处理:根据相关资料介绍, 目前反映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 有三分之二的问题都与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和处理有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 有三类信息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和处理。1.投资公司与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之间;2.项目部与总部之间, 项目部与监理之间, 项目部与其它单位和机构之间;3.项目部内部各部门之间。
(2) 工程动态的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各类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情况等在实施过程中, 总是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项目的动态控制, 随时掌握动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汇总和处理。
(3) 文档、技档等涉及项目档案的管理和有效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 工程的各类图纸、文件、资料等文档和技档, 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大, 如果以纸质的形式保存, 不但查找起来非常困难, 往往随着工程的进展, 很多的资料还容易丢失。因此,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建立电子档案和电子档案快速检索系统。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升级为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平台
过去一提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人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住宅、公建、道路、桥梁、水、电、燃气、供暖、公交等城市最基础项目。近5年来 (即“十一五”期间) ,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投资环境要求的提升, 随着各级政府对改善民计、民生和打造生态城市及宜居城市规划的逐步实施, 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远远超出了过去的传统概念。现阶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理念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是构建城市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它直接包含了城市整体科学发展和实施城市定位规划的很多重大或综合项目, 像城市的立体交通枢纽综合改造项目 (如天津站、天津西站交通枢纽综合改造) 、大型公共娱乐休闲项目 (如天津津湾广场) 、城市或环城快速路项目、城市地下及地上轨道交通项目、大型综合性文化中心项目 (如天津文化中心项目) 、城市大型景观项目、城市新地标性项目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升级, 使每个大项目都涵盖若干个中型项目, 项目的投资少者几亿、十几亿, 甚至上百亿。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城市大型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除其个性外, 共同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要求立项论证快、建设速度快、社会效益见效快、市民受益快。
面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跨越式升级,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和初级的计算机管理或只引用一般的管理软件的模式都已不再适应这些新型大项目系统管理的要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升级, 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因此, 应用信息技术, 提升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水平, 是我们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3、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各专项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息技术水平, 尚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应用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方面, 一些企业或项目管理还只是简单的引入管理软件, 并没有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纵深实施, 有的企业或项目甚至出现了“用软件的人不管项目, 做项目的人不懂软件”的情况。如何彻底扭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实现项目管理的升级, 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各专项网络为支撑、以软件应用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主线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框架, 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升级, 每个项目即有规划、投资等内在的集中性和统一性, 又有它的分散性和独立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项目的以上特点, 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各专项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项目专门网站作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平台, 就一般中型项目而言, 建立项目专门网站, 组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MIS) , 完善网络化管理, 需构建以下8个基本专项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1) 集成办公系统:此系统基于项目的日常办公应用、综合办公事务处理规范, 提高日常办公事务的效率, 内容包括领导信息查询、公文管理、公共办公等, 可采用Lotus/N otes群件系统等软件。
(2) 合同管理系统:合同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节点, 它控制并制约着计划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是项目建设的关键和保证企业利益的重要环节。主要功能包括:合同通用文档资料管理;全部经济合同台帐及合同附件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合同终结、工程竣工价格结算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各类合同台帐及附件资料的输出处理等功能, 可采用E xpedition和Prolog等软件。
(3) 财务管理系统:面向工程项目, 以会计财务系统为中心, 实现适应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项目核算和部门核算, 实现与合同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的信息接口。
(4) 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贯穿整个项目, 它应以特定的项目为目标, 与日常办公、管理和控制系统有紧密的联系。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 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各类设备、设施的安装、调试等过程, 涉及办公、合同、财务、设备、物资、计划等环节, 是一个以项目为核心, 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5) 投资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对项目的投资总量和规模总量的动态分析和把握, 通过把建设项目细化成一系列预算, 再把这些预算投资情况进行动态的、实时的、定量的分析汇总, 实现对项目投资的控制与核算。主要功能包括:编制工程预算、编制付款计划并控制其节奏、系统查询报表等。
(6) 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行业质量验评规范、规程和标准光盘数据库, 建立与验评标准相应的验评表数据库, 方便工程项目的验评, 方便总部远程质量监控、行业质量标准升级和质量验评统计汇总。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工程信息、质保体系、验评范围、质量纪录、验收项目、竣工报告和查阅标准等。
(7) 综合文档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管理项目从前期、立项到建设全过程的与项目有关的全部文档、技档信息, 实现建设项目文档电子化。按档案标准进行文档整理、组建、归档和检索, 做到管理高效有序。主要功能包括:项目信息的录入、设计变更录入、施工记录、质量评定记录、各阶段各专项检验记录、事故处理、竣工验收、档案登记、文档检索等。
(8) 风险、索赔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建立项目专用的风险、索赔管理模型和相关的数据库, 用来收集和分析风险, 及时做出处理方案;对索赔事件快速得出索赔解决方案, 增强使用者的谈判和决策能力。
此外, 还有其它系统如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工程现场管理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大多已有成熟的软件,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都能基本实现。有的软件还在研发中,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改进。
4、结语
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工程项目管理有机结合, 不仅能提高全部参建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在建项目的进度、质量, 改进项目管理状况、降低项目各类成本, 提升项目动态控制和管理能力, 还将大幅度提高目前欣欣向荣, 方兴未艾的城市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进而提速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福培.项目管理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项目管理, 2001, (2) :324.
[2]张希黔, 郑亚文.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 2001, (12) .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荐阅读:
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06-13
学校管理平台构建探微12-14
以信息化提升“三化”建设水平12-01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06-11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队伍实战水平11-09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汇报10-24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汇报09-26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10-06
医院信息管理平台界面12-15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研修总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