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1

摘要: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灾害;应急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历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要求。我国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安全备受重视的更直接原因。当前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社会时代。我国也已进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城市集中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已经受到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关注。

1.城市公共安全典型案例的启示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常常面临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城市复杂系统的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往往使灾害后果更趋严重。

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使大阪、神户等城市遭受重大损失、死亡6433人、受伤43782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地震导致道路、地铁、上下水、电力、天然气、通信等设施被彻底破坏,上水道经10周后才恢复使用,新干线重新开通历时3个月,而阪神高速公路的全面恢复经过了1年8个月。可见,灾害对城市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灾害来临所带来的破坏,还由于城市对各种功能系统的依赖导致灾害后果的长期持续。阪神大地震使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城市防灾减灾机制的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导致震害预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7月7日,由4名自杀式袭击者针对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发起的重大

恐怖袭击,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爆炸发生后,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马上反应,内阁组转入掩体开会,数分钟启动了代号为“竞争”的反恐预案。警察、消防、医院立即转入重大事件运行模式。警车奔赴各个爆炸现场,200名消防员和40辆消防车奔赴现场,深入地铁隧道救援,伦敦急救派出100多辆救护车运送伤员。通讯系统受到密切监控,一旦认为恐怖分子使用电话引爆爆炸装置,马上启动关闭通讯系统应急方案。爆炸专家小组应召待命。在几小时的全面封闭后,当天地铁实现部分运营,次日除爆炸现场封锁清理,其余地方都已正常运营。这次爆炸事件的侦破中,伦敦市的图像采集和识别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火车站有工800 个摄像头,地铁系统有6000个,部分公交车上也有监控装置,每人每天要被摄像机捕捉到300次。事发后,1000多名警察对与爆炸现场有关的8万份电视监控录像进行分析识别。5日后,警方宣布,掌握了四名嫌疑人的电视录像。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的应对中,城市规划良好的监控系统的支持和高效有序的应对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多种灾害并发,交通运输严重受阻,电煤供应告急,农业林业遭受重创,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关于城市灾害防御的深入思考;重要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我国电力、公路、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缺乏防灾备灾的合理考虑;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抗灾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不足;抢险救灾必要装备匾乏,抢险救灾技术力量不足;需加强重特大灾害的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评估和相应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突发事件应急的“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2.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息管理的思考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随时都面临着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一方面,各种极端灾害多发。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频发区,城市面临各种灾害事件的巨大威胁。各种极端灾害往往不是单一灾害作用而是伴随着多种灾害的次生或藕合,导致灾害损失剧增,灾害应对难度增大。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就是灾害次生衍生与摆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城市面临与高风险科技系统长期共存的窘境,加速了新安全问题的产生。如各种电器和易燃物品的大量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使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多发。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长,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使其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下降,对灾害作用的承灾能力难以估计。城市各类生命线管网数量多月布局复杂,管线事故极易以各种破坏形式作用于其他管网,使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叠加,甚至引发重大灾害事故。此外,经济发展迅速和不平衡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为破坏风险增大。

城市的特点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使突发事件的后果更趋严重。城市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建筑物密度高,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发达且密集。城市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人流量大、交通和信息技术发达、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使突发事件极易演变为社会危机并迅速扩散。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社会危机。城市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城市设施、生命线系统、人群行为等构成复杂的多子系统、多功能体系,由于各子系统间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性与依赖性,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在多个子系统间造成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城市应急管理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城市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应急平台体系的研发是国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向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风险能力的重大需求,基于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提出并构建了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的整体框架、技术要求及其综合解决方案;以事件链、预案链及其相互关联为主线,凝练提取了构建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关键功能要素、主要节点的特性与共性技术,以及节

点间的逻辑与协同关系。提出了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研发出千余个组件化、流程化的软件功能模块,并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出实用化的综合应用系统软件;针对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各子类事件,建立了基于事件影响区域内触发要素分析,能给出可能发生次数、衍生事件链逻辑判断模型,建立了能集成事件链判断和多种单事件预测的多事件次数、衍、祸合的综合预测模型, 建立了能综合现场及相关层级信息、相关数据库和专家建议的综合研判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创建了能体现应急平台体系在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在固定和移动应急平台全系统、在不同层级平台构成的全体系中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原型系统;研发出能对应急平台体系软硬件系统运行状态、执行效率和资源占用率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测的集成测试技术,为应急平台体系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4.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城市公共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一样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安全与节能减排要统筹兼顾。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理念应具体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风险评估、城市安全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是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与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具有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撑的城市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2002(03)

徐志胜,冯凯,白国强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城市与减灾2003(03)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2

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 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步影响到城市及其居民的安全, 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保障基础也相对薄弱, 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常常是由于受到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才得以进一步完善。例如SARS在全球肆虐过后, 全世界各大人口相对密集的重要城市都逐步建立起了更为健全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并且在应对各类流行病问题上也取得了相对较多的经验, 以至在2014年应对埃博拉疫情的时候更为有效, 没有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疫病流行。然而, 针对更多突发性事件, 居民的安全意识明显普遍存在不足, 反映出城市安全应急预警工作的难度与重要性, 而维护城市安全也不应只是政府机构的任务, 将必然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参与者。

回顾2015年1月在法国巴黎发生的一连串恐怖袭击事件始末, 基于法国主流媒体原文报道和各国媒体的跟踪报道, 法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公告, 以及民众对事件的反应和评论, 分析政府和巴黎市民在应对这一系列突发事件中的反应, 从应急管理的角度, 分4个阶段对应对处置的过程进行分析, 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预警、反应与升级、控制与降级、后序处理。其中, 第一阶段是整个应急管理链启动的关键, 第二和三阶段在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 第三阶段后期和第四阶段又是决定事件能否控制和顺利结束的关键。关于第一阶段的早期预警工作, 法国情报等相关机构曾一度遭到媒体和民众的诟病, 在掌握了嫌犯身份及动向的情况下, 却严重低估袭击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导致一系列事件在毫无预警之下接连发生。幸而在后续的三个阶段中政府展现了较强的行动能力, 较好地控制了局面的发展。及时对袭击事件作出应急反应, 加大力度追查嫌犯行踪, 提高城市安全警戒级别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相关机构较好地控制了局面, 并最终成功缉拿了罪犯, 阻止了事件的持续发酵。值得一提的是人质在事件过程中的机智反应也体现了公民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理的较高水平。第四阶段的后序处理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警惕海盗计划”也是政府作出的有利措施, 旨在通过直接有力的手段将公共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整个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体现了法国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内政部、军队及消防机构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注重保障公民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 不断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救援理念;坚持"属地为主"的应急原则;建立区域性应急联动机制, 促进应急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强对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注重对公民和社会力量的引导和管理;修改和完善预案体系, 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加大对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其应对技能。

影响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相关因素很多, 例如相关机构决策, 通讯技术与大众传媒的作用, 公民安全意识等。通过对巴黎查理周刊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的四阶段分析发现, 第一阶段的早期预警, 防患于未然, 是风险管理的目的与关键, 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环节。那么, 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系统就尤为必要, 能够适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和发布可靠的预警信息。如北京市2007年为解决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控问题, 已经将人员密集场所生产安全客流监控与分析平台开发纳入科技发展计划。根据不同场所的规模与需要, 北京市将在人员密集场所安装视频或红外传感器, 将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监控室, 通过现场状况适时显示或进行数据统计达到监控和分析的目的, 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发生因人员骤集造成踩踏或群死群伤事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城市的公共安全因人口的快速流动和财富的高度集中而风险大增。各组织机构和个人应该保持忧患意识, 尽可能减少灾难发生的危险,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习, 做好充分准备, 以防万一。考虑到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复杂性、系统性和不可预期性,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早期预警和提高民众的风险意识是一项全社会的协调行动。然而目前, 各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更多侧重于事件发生后的控制和降级, 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方面的管理水平尚有待提高。那么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 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经验和我国的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现状出发, 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四个层面的建设, 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立法层面、社会层面、管理层面和信息层面。

建立和健全城市安全应急体系,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过去的一年中由于各种突发事件, 西方各国政府在这方面都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例如, “9·11”事件后, 美国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与应急救援体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主要是美国联邦应急事务管理总署 (FEMA) , 联邦应急计划将应急工作细分为交通、通信、消防、大规模救护、卫生医疗服务、有害物质处理等12个职能, 每个职能由特定机构领导。美国应急体系已形成整体的国家应急网, 具有立体化的特征。相比之下, 我国还没有形成特有的公共安全理论和管理框架, 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更缺乏完善的国家公共安全体系, 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 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公共安全教育缺乏;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支撑条件等等。这就造成了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投入不到位和管理职能缺失, 城市居民安全意识薄弱, 应急预警信息系统欠缺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巴黎连环袭击事件的应对处置过程分析, 从建立和健全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战略高度上进行系统地思考, 对提高危机处理的能力, 有效应用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健全城市安全预警系统等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 国内外对城市安全环境越来越重视, 我国城市的管理者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对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为此, 建立一个科学的、长效的、灵活的符合地方各城市特色的安全应急体系, 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正常化运转, 一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兵.由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引发对我国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思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年05期

[2]杨小兵等.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结构分析.医学与哲学, 2004.25 (5) .

[3]杨用君等.新形势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中国公共安全, 2007.06 (15) .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3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和视频监控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可以应用在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等环节,在城市应急管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此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根据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现状,结合数据实时获取、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提出北京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1+1+N”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市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多个由部门和区县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规范物联网应用建设,实现城市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其中,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作为全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平台,接入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展示,为领导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是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获取各单位物联网信息的总渠道,也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交换的总枢纽,实现各类物联网信息的规范接入、有效整合,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实时获取物联网管理对象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一、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1】14号)发布,正式开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包括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工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的接入、汇总和综合展示,为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参与投资的物联网应急领域高科技企业,在2012年中标承担“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高危行业和领域开展示范建设应用,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和其他高风险场所、装置的各类实时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并开展智能分析,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风险管理、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领导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并为市领导掌控本市安全生产总体情况提供服务。

具体做法是,在煤矿加装气体浓度、定位、压力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井下环境参数、人员位置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窒息、机械伤害和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加装位移、水位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状态参数和关键设备工作参数,进行边坡坍塌、透水、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加油站和油库等单位内部及周边加装液位、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危险源状态参数和风险点图像信息,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冶金、建材、食品等重点工业企业重要生产装置及周边加装气体浓度、温度等传感器,监测生产运行参数和环境状态参数,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针对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大客流冲击、极端天气和治安防范等事件开展,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接入各类感知信息,开发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综合分析系统,及时掌握部分地铁车站的站前广场、主要地下换乘站和重点区域车站的实时信息,加强与地面交通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为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提供服务,提高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协调联动水平,降低大客流冲击造成的影响,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试点的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严重的车站、重点换乘通道和换乘站,增设数字摄像头,智能监控人流密度、人流量和人员非法越界等异常行为,并实现智能分析与预测预警功能。在试点站增设核辐射、烟气、温度等传感器,获取烟气、温度、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感知信息,对危险品违法携带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并开发治安防控预警系统。在重点车站安装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及时向公众发布轨道交通运营状况信息。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完善了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物联网技术在应用示范工程中的特点与创新

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采用灵活的平台架构,实现海量物联网数据接入能力,实现各类用户数据共享。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汇聚,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和高效的实时数据库,实现各类传感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借助多种智能化分析工具实现监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与动态展现,物联数据的多时态、多维度的动态展现。为应急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展现。利用专业分析模型实现预测预警和后果评估,提供以智能化监测预警为核心的预警调度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和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物联网数据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创新,将物联网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相结合,在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管理、事故调查等各个应急管理环节,实现了物联网数据与业务流程关联应用,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先进、直观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采集气象信息,当预计出现大风、暴雨、雷电天气时,自动向高空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停止作业。将来特种作业人员配置定位侦测系统后,可以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发现仍在作业的人员,向管理部门做出提示。在轨道交通监测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对地铁的大客流监测从以往人工经验推断,升级到精准判断、智能预警。通过分布在地铁出入口、站台、换乘通道的客流感知设备和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客流密度实时监测,结合专业客流分析模型,可以提前15分钟测算出会出现大客流的车站,并向管理部门做出预警提示。

三、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

作为沟通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感知世界的载体与桥梁,物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监测系统,以更直接、更精确的方式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监测,进而实现对复杂环境或复杂事件的精确感知。在应急平台中,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和预警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突发灾难性环境(如环境污染、危化品安全、地铁、广场等人群密集区域的火险及地震等灾难事件)的精确监测;另一方面,可利用网络中具有定位和通信模块的多模移动信息采集终端,提供设备和救援人员的实时定位跟踪;结合电子地图,将现场动态信息与应急平台综合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各类信息融合,依据事件专业分析模型,形成较为完备的事件态势图,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蔓延方向、蔓延速率、危险区域、发展趋势等进行动态预测,进而为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伴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应急平台连接的设备单元和子系统的数量会越来越大,各子系统之间或者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而且还有人与机、机与机、人与人的联系,充分地体现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因此,针对此类复杂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应该遵循系统工程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把握,使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组织形式,集信息与知识、理论与经验、定性知识与定量知识、人脑智能与电脑智能之大成,获得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方法。

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城市应急管理平台系统发展空间巨大,应用前景广阔。应急平台对多部门联动、应急现场信息共享、应急现场环境感知的需求日增加强,物联网的技术特点恰好能与这些需求相吻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平台将从示范工程阶段迅速进入实际应用,应提高城市应急管理平台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与报告制度 篇4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增强职工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提高自防自救意识。

一、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1、事故报告与报警

安全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上级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火灾事故同时向119报警。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部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了那些措施及现场控制情况,所需的专业人员和抢险设备、器材、交通路线、联系电话、联系人姓名等。

2、应急程序

①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上级应急领导小组报告。②事故发生初期,事故部门或现场人员应采取积极自救、互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指派专人负责引导各专业队伍进入事故现场。

③应急小组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及事故的性质,确定警戒区域和事故应急救援具体实施方案,布置各专业救援队任务。

④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服从组长的指挥,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按各自的分工开展抢险和救援工作。

⑤ 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

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时,必须要及时做出标志、摄影、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⑥ 事故得到控制后,由领导小组统一布置,组织相关专家,相关机构和人员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二、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规范巢湖复线船闸工程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参建人员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事故处理要贯彻“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在处理事故时,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要首先救治伤员,然后才保护财产;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故时,要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设法防止事故扩大。

3、事故的报告程序

①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利用一切条件和技术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护并送往离现场最近的医院,同时,立即将事故情况向所在单位的领导、驻地办、总监办、业主单位领导报告;设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好现场,等待有关部门现场勘察。

②发生设备事故后,现场人员要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

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持系统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及时向所在单位的负责人、驻地办、总监办及业主单位报告;当设备事故的发生危及人身安全时,现场人员可紧急停止系统设备运行,撤离现场,然后向有关部门、领导报告。

③发生交通、失火、失盗等事故,现场人员必须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然后向所在的项目的负责人以及分管领导报告。

④轻伤、重伤事故:项目部要再2天内上报总监办和业主。一般伤亡事故:项目部要再24小时内上报驻地办、总监办和业主。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项目部要再2小时内速报驻地办、总监办和业主。

⑤各部(室)、工区、班(组)发生任何事故、故障、异常情况,都必须在事发的两个小时内向项目的负责人和领导班组汇报。

4、事故调查:

①一般轻伤事故、一般设备事故、一般交通事故的调查由项目部组织事故处理小组按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事故调查过程中,允许事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在场陈述事故发生的情况,参与调查分析;事故处理结果由事故处理小组讨论,按有关制度执行。

②重伤或死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由公司或上级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调查。

5、事故调查的任务:

①了解发生事故的具体时间(年、月、日、时、分)、具体地点,检查现场,寻找确定事故原因的痕迹和物证以及进一步展开调查的线索,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进行现场拍照,并绘制事故现场图。

②了解受伤人数、伤害部位、医疗部门对受伤情况的诊断报告、设备损坏的部位和程度、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的情况。

③调查事故的原因。

④向事故当事人、在场人员和相关人员了解事故前生产、设备

运行情况,受害人和共同作业人员的任务、分工及操作方法等;了解事故设备有无缺陷、防护装置情况,操作是否正常,发生事故时的抢救措施。

⑤了解受害人以及事故直接相关人员的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受过何种安全教育和技术训练等)。

⑥索取与事故有关的生产和设备等资料。⑦提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报告。

⑧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处理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做出有关责任人的处罚意见。

⑨填写事故报告单报送有关部门。

⑩事故处理的有关资料及通报发各单位学习,以便吸取教

训。

6、事故发生后,快速组成由安监、技术、人事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及时投入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处理不能超过规定时限。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5

系统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以3G技术、中间件技术和Web Service为基础的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基于公路、港航、运管业务实施单元以及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建立业务支持分中心,逐步整合交通局综合业务信息资源,实现全方位的交通指挥服务。

我司研发的城市交通安全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杭州交通局指挥中心工程。该系统受到各级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尤其是该系统的软件及移动视频采集系统。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简介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了距离上的限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对没有监控设备的路段和地区的图像、声音传输,即在指挥中心可以查看前方摄录设备实时传回的图像和声音。

该系统在杭州交通信息指挥系统局指挥中心工程中,主要用于突发交通事件的处理,

当交通事件发生时,该系统能将事故现场的视频和音频传输到指挥中心,辅助事故处理人员决策,其传输视频和音频的效果得到业主的好评。

1、系统组成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由前端设备及中心控制设备组成

前端车载摄像机负责现场录像,视频终端将录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做模数转换,通过无线CDMA传输通道,将信号传至CDMA接收站,CDMA接收站再经专网或internet网将信号传送到指挥中心控制设备。

2、系统特点

移动视频系统是建立在中国联通码分多址(CDMA)之上的图像传输技术,与其它无线传输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a.独立系统,高可靠,易使用。仅需连接摄像机,插入联通的CDMA UIM卡,即可。

b.即开即用,易携带,能移动,无需到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频率。

c.不受距离和障碍物的限制,CDMA网络覆盖到的地方,就能传图像。比如能在杭州发射,在北京接收;在市区不受高楼大厦林立的影响。

d.良好的漫游性。

3、应用前景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思考 篇6

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对现代技术的空前依赖等导致城市日益处于一个既十分复杂又异常脆弱的人工系统中。各种社会不安全因素急剧上升,一旦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出现,可能会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对人类生活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当代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多部门协同应对,多部门的统一指挥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便需要依赖有效的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要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要加强社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1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定义、特点

1.1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定义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是指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为基础,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和方法.进行应急管理和决策所需信息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从而为城市应急指挥决策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公众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

1.2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特点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因此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以便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所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呈现出至少如下几个特点。

(1)数据量大:应急管理不仅受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还与灾害发生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当地的警力、医疗等应急人员和物资量有密切关系。

(2)覆盖面广:涉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环保、市政、安全生产、工商、气象、地质、防汛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以及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在应急中,需要做出关于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物资调度和通讯指挥等影响整个城市的决策和行动。

(3)时效性强: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严峻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才能阻止或降低突发事件的勉害。因此,它比其他信息资源更具有时效性。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如公安l lo指挥系统、消防119指挥系统、医疗急救120指挥系统、交通122指挥系统等。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运行和管理着一些重要数据库,如消防系统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等。由上述可知,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当代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多部门协同应对。所以,为克服各应急指挥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弊端.政府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集成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以便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实时监控和协同作业。一般来说,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主要为本专业信息的监测、处理和应急响应提供服务;而统一应急指挥系统则要为政府应急决策和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服务,所以,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既需要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的专业信息。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应对的宏观管理信息,还需要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中提取的基础信息等。

因此.基于城市较为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笔者提出建立以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信息系统为枢纽,以各专业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信息系统为协同、相关政务信息资源为支撑的集成分布式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政府网络是指电子政务专网或外网:政务资源库群是指人口、法人机构、宏观经济和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电子政务四大公共基础信息库以及煤、电、水、气、道路、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应急中心元数据库是指链向各专项应急信息库的指示库,为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应急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城市应急信息库是指应急指挥中心为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协同管理而建立的全局性信息数据库.如统一接处警信息、统一指挥调度信息等:专项应急信息系统是指有关职能部门已经建立的单一灾种应急指挥系统,如公安l10指挥系统、消防119指挥系统等;专项虚急信息库是指围绕专项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的专门数据库,如公安系统的犯罪数据库、卫生系统城市医疗急救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交换是指根据专项应急信息系统与统一应急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利用数据交换中问件自动实现系统之问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信息提取是指利用

程序自动从政务信息资源库中搜索和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图1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集成分布式模式

3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过程

美国著名信息管理学家霍顿提出由人类信息活动中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储存、传播、利用等7个阶段构成了一个信息生命周期,即由“信息需求”出发,经过“收集”、“传递”等信息流程环节,再到3期 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 353“信息利用”,满足信息需求,但是,就某一种现实的信息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说,这只是满足了用户某一个阶段的信息需求。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和新任务的来临,用户必然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从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信息生命历程。因此。人类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活动之中会包含多次连续的信息生命周期循环,一方面,在每一次应急信息生命周期过程的循环中。从需求定义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伺的界限有时并不是十分明显,会交织在一起,但就一次循环来说。每个环节肯定都会出现的,只是明显程度不同而已;另一方面,这种循环不是简单重复式循环,而是一种类似螺旋式的循环,每次循环中随着应急管理新问题的出现和新任务的来临。各项信息工作都有新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内可能有多个循环在同时进行.但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最终成功地预防或化解危机。

3.1 需求定义

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前要进行需求定义.明确收集目标。它是整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的起点,也是每次信息生命周期循环的起点。包括以下内容:

3.1.1信息服务的对象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主要为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应急专业人员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3.1.2 信息收集的内容

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危机事件信息:危机形成的原因、前兆、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影响范围、破坏强度、传播速度、动态变化情况等信息。

(2)受灾对象信息:受灾区域、受灾地人员、物资、财产等信息。

(3)救灾资源信息:救灾可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信息。

(4)受灾损失信息:受灾地人员、物资、财产损失等信息。

(5)其他相关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知识、应急预案和案例、模型和方法等信息。

3.1.3 信息收集的范围

应急信息包括突发事件事态信息、环境信息、应急资源信息和应急知识等,这些信息来源于各种信息载体,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需要从电子政务资源库提取辅助决策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各专业应急信息系统收集突发事件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信息,如监测信息、发生征兆信息、暴发标志信息、影响数据信息等;最后.还需要收集为进行统一指挥和协同应对所需要的全局性管理信息。

3.2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应遵循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原则。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信息收集的方式除了信息系统、民众报告、公文传递、预测推算、评估计算、学习总结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政府应急相关职能部门和应急专业人员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获取应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实时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危机事件信息。也可以是当地人财物信息、救灾资源信息、受灾损失信息等。实地调查可以弥补那些目前无法从信息系统中获取的信息,并可以对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所以实地调查是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3.3 信息传递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的传递有三条主线:

(1)为应急指挥中心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保障的信息传递。传输为政府应急管理和决策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这其中还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将采集的有关专业信息提交给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进行加工并收集处理结果的信息:

(2应急指挥中心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的下达和反馈。应急指挥中心向相关职能部门下达各种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同时各应急联动单位将应急处理的反馈信息返回给应急指挥中心;

(3)应急指挥中心和公众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可称为信息传播。应急信息传递对于应急信息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是连接决策者与收集者、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应急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采用蜘蛛网式的优化传输模型tsi。一方面保证健壮性。通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防止应急信息传递的瘫痪;另一方面保证准确性,通过优化传输路径、缩短传递渠道,从而避免应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被过滤,保证应急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

3.4 信息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高度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与应急管理所需要信息的高选择性和针对性形成了尖锐矛盾。必须经过信息处理,才能解决应急管理和决策中的信息需求。

(1)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应急指挥中心的元数据库便是信息组织成果的体现。为便于信息组织,不同类型的应急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第一,描述并记录收集到的新的突发事件息的性质和内涵;第二。评估收集到的新的突发事件信息的价值;第三,帮助应急决策者、应急管理者、应急处置者决定是否使用收集到的突发事件信息:第四,确定所需突发事件信息的位置和存取方式。通过上述功能,使得应急信息系统能够自动监测最新出现的有用信息并进行自动分类以及对重复和相关度低的信息进行自动过滤。大大提高信息组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信息分析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深~jn-r活动。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产生具有决策支持作用的增值信息。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只有在经过加工、分析后,才能使信息从不可用变为可用、从低可用变为高可用、直至使信息转换为应急决策的知识。一般来说,应急信息研究者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可以说是危机决策者的智囊团.他们对应急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提炼,经过分析、评价、研究、综合和推理,形成针对性强、可靠性高并带有预测性的判断、建议、方案或背景。应急信息分析研究要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注意带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入挖掘信息内涵,坚持实事求是,喜忧兼报,为政府应急管理及时提供预警。专家们通过对汇聚的应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模拟仿真等,可以得出能够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比如对于毒气扩散突发事件,他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得出毒气扩散的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疏散人员最优路径等信息。

3.5 信息存储

经过收集和处理的基础或关键性信息应该存储在磁盘数据库中,以保证它们的高可用状态。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存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需要的基础和关键性信息应至少建立以下数据库:

(1)政策法规信息库:存储国家、地方、行业各种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

(2)应急预案信息库:存储各种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以及相应的紧急救助标准化流程。

(3)应急组织体系数据库:存储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与专家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和通信联络等方面的信息。

(4)应急调度资源数据库:存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财力分配、应急反应队伍、应急器材装备等方面的信息。

(5)统一接处警数据库:存储报警类型、报警电话、报警地址、报警事由、警情性质以及处警等方面信息。

(6)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存储城市基础设施如水、电、煤、气等地下管线数据,重大危险源。重点保护目标,公安局,派出所,治安卡,消防队,医院,公交路线等地理空问数据。以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的方式可视化的展现突发事件现场的地理、地貌、建筑、道路、交通、人口分布,以及周围可供调用的救急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7)案例库和知识库:存储国内外历史上发生的类似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应对的经验和教训、使用的模型与方法、专家知识等信息。

以上数据库是从逻辑上进行的分类,但实质上它们可以存储于同一个物理实体数据库中。

3.6 信息传播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信息的及时传播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以及政府采取的防范应对措施,达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人们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巨大的紧张和压力,避免或减少谣言和恐慌的发生;有助于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救助,开展自救与他救。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传播披露应遵循真实、及时、完整、引导、适当保密的原则。2008年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受“都江堰一化工厂发生爆炸”、“成都水质受到污染”的谣言误导,四川都江堰、崇州等地上万居民朝郫县集体迁移,成都市民开始恐谎性蓄水,一度导致超市、商城矿泉水被抢购一空。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紧急辟谣,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居民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劝慰,很快劝止了郫县万人大迁移,使当地局势和社会情绪归于平静。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l。2006年1月8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此外,政府应急指挥中心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应急门户网站等开辟公开、顺畅、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一方面可以为各类应急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沟通、交流、在线培训等的平台;另~ 方面,公众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应急信息服务.如预案法规、公民防范自救措施等,政府还可以了解公众的反应,对应急信息的发布及时做出调整。与民众形成双向良性的互动,共同推进全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3.7 信息利用

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利用就是指应急指挥决策者有目的地运用应急信息去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决策以预防、化解突发事件所造成危机的过程.应急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应急信息来成功地应对或化解危机。具体地。应急信息的利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利用对应急信息的评估分析结果判断可能出现的事件并采取一定的预控应对措施,如煤矿生产中瓦斯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爆炸.一旦瓦斯的浓度超过某一阈值就可以事先报警。并迅速采取通风手段降低瓦斯的浓度来避免可能的爆炸。

(2)响应决策:当突发事件一旦不可避免的发生,政府应急决策层即需要利用收集、传递、处理、存储的应急信息进入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循环周期。

(3)学习总结: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事后恢复工作完成以后,应急指挥中心还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突发事件应对指挥和救助措施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其应对能力和薄弱环节、以及预案和工作流程设置的合理性等,并把总结、分析和评估结果补充或更新至预案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等信息资源库中,以便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乎。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应急信息生命周期过程循环贯穿于整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之中。并将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各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不断改善和满足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需服务。结语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7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正成为各种危机的频发地区。1999年联合国通过的日内瓦战略明确提出2l世纪全球减灾的重点之一是城市;《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如何建立高效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及基本特点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已经或可能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动荡和环境破坏,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和情况。从主体、性质、诱因和范围的角度,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自然灾害。

例如水灾、旱灾、飓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这些灾害一旦发生,将会引起人身或财产的重大损失。

2. 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有害气体污染等)、生态破坏事故(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等),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城市生命线事故。

3. 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霍乱、肺炭疽、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等。

4. 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如因房屋拆迁而发生的围堵政府机关和集体上访,民族风俗习惯等引发的民族冲突,公共场合突发型混乱如旅游景区人员拥挤踩踏事故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1. 不确定性。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等各方面都无规则,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而且事件大多变化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2. 危害性。

突发公共事件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极易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种危害不仅表现在生命财产损失上,而且也表现在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上。

3. 社会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性因素不断增多。社会突发事件性质复杂,涉及人群越来越多,参与主体多元化,多种矛盾相互交织,持续时间长。

二、发达国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1.美国纽约市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设立了市危机管理办公室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常设最高指挥协调机构。危机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对各种危机事态的应急方案,同时与联邦危机管理署、国家气象中心等政府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互通信息、共同进行培训和演习活动等。

二是建立了城市危机管理系统。2004年5月,纽约市危机管理系统正式开始运作。该系统以美国国家危机命令指挥系统为模板组建,对各个政府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进行了界定。

三是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危机管理办公室可以对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和迅速调动,以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成立了专业的城市搜索救援队伍。城市搜索救援队伍是在联邦危机管理署的组织协调下建立的,该队伍拥有先进的搜索救援装备,成员主要来自市警察局和消防局。

2.日本东京市应急管理体系

东京市成立了东京都防灾中心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常设最高指挥协调机构,中心负责人为危机管理总监。危机管理总监的主要职责是:一是发生紧急事件时直接辅助东京都知事;二是强化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功能;三是快速做出向相关机构请求救援的决策和行动。防灾中心由信息统管部门和行动指挥部门组成。信息统管部门主要负责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战略判断。行动指挥部门主要负责灾害发生时的指挥调整。这两个部门在危机管理总监的指挥下,与有关各局进行协调,进行全过程应急管理。

3.发达国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应急管理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复杂体系。只有将应急管理各环节统筹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功能的最优化。

(2)管理体制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遇到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国外城市总的趋势是由过去分类别、分部门的单一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向政府主导的综合型突发事件管理体制过渡。

(3)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是应急管理的核心。设立综合性的专门机构,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处理和反馈系统,组建专业队伍,制定相应的职责、权力和流程方案,把应急反应业务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处理,有利于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和反应速度。

三、济南市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目前,济南市应急管理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分灾类、分部门的单一防灾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适应城市综合型特征与发展要求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

第一,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城市应急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没有把部门专业优势集成为整体综合优势,难以适应城市应急管理统一高效的要求,虽然目前成立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强化及提高其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

第二,城市应急预案尚有待完善。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还不健全,应急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部分重点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社区(村)没有制定安全防灾应急预案。

第三,缺乏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从济南市各级政府应急指挥通信方式来看,主要是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一些特殊部门和单位虽然配有模拟集群调度专网,但其可靠性较差,难以作为整个城市的应急指挥通信平台,不能满足应急指挥的需要。

第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人防、消防、地震、气象、市政、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现有的监控监测等信息管理平台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难以满足城市应急联动需要,指挥协调保障性差。

第五,对市民的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市民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还显不足,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知识教育尚未全部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四、完善济南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完善济南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从事发后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从部门为主的单灾种管理模式向综合应急管理模式转变。

1.健全城市应急管理机构。在市政府应急办的基础上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作为全市的综合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和统一领导;市政府应急办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的作用;对全市现有的防汛抗旱等各类安全防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进行整合规范,作为应急委员会下设的处理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应急指挥部;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系。

2.完善城市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详细规定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各相关主体的工作责任与工作流程,将防灾减灾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预案制定,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

3.完善应急预测预警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制度,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总结处置经验,密切跟踪突发公共事件事态发展,形成信息筛选、统计、分析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能力和预测预警水平;规范预警启动和信息发布程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向广大群众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强化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权威性,提高引导和把握舆论的能力。

4.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目前,中国卫通数字集群移动通信信号在济南已实现全面覆盖,为建立济南城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可依托中国卫通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辅以卫星通信手段,根据应急预案体系设置不同层级的调度中心,建立以数字集群为核心的指挥通信平台,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5.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转换技术,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将各灾害管理部门现有的监控系统、监测系统的信息统一接入市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的跨部门交换和共享服务,提高信息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水平。

6.建立应急决策支持平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决策技术,建立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将各部门的实时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空间信息处理功能,为辅助决策提供与空间地点有关的决策依据,并与紧急预案和以往经验相结合,由计算机自动地生成指挥建议,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7.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充实人员,改善技术装备,组建市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全面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同时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8.加强城市安全防灾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广泛宣传安全防灾知识和法律法规,特别是自救互救知识;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宣教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定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防灾救灾模拟演习,使市民能够基本掌握防灾自救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研究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基本特点和发达国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经验,我们认为济南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任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2):82-85.

[2]王德迅.日本危机管理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62-67.

[3]刘助仁.危机管理:国际经验的审视与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1):21-24.

[4]铁永波,唐川,周春花.政府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在城市减灾防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5,(3):21-24.

从城市内涝看应急管理 篇8

关键词:内涝 排水系统 危机管理

2011年6月23日,北京市经历了一次十年一遇强降雨,市区内多处内涝,两名男子在暴雨中丧生。一年之后,2012年7月21日,北京再次经历暴雨的考验,这场61年一遇的暴雨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除了多地道路积水、地铁站飞机场瘫痪,暴雨还引起了多起泥石流灾害,77人在这场灾难中遇难。短短一年之内连发两起因暴雨引起的内涝灾害,脆弱的排水系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备受指责,此外,内涝也拷问着政府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一、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就北京市几十年来的降水状况调查显示,内涝的现身只能追溯到新世纪,绿地面积的锐减可以作为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降雨量大、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

1、排水系统不完善,标准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北京市排水系统升级的速度落后较多,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其排水系统标准是以一到三年一遇来设计的,量化起来也就是能适应每小时36-45mm的降雨,这个标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高寒地区作为参考的,显然不能适应现如今的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综合影响下频发的极端天气,而北京721暴雨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64mm,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2、城市“硬底化”趋势加重,绿地面积锐减

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中型城市人口过多的现象。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要求规模的扩大、占地面积的增加,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水、电难以避免地被高楼和柏油路取代,而这些具备强大滞水、蓄水能力的区域的消失,总体上降低了城市内在的调蓄水量能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另一个就是径流系数。与绿地0.2的径流系数相比,沥青道路为0.9左右。这意味着只有10%的水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完全依靠地下排水管道。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绿地的的排水能力为硬地的8倍 。

二、解决对策及经验借鉴

1、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设施的建设及创新

北京市的排水系统始建于民国初期,其设计思路主要沿袭苏联模式,更加注重节约成本,旨在以最小的代价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苏联纬度较高、地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自然条件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北京市现实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如纽约 “十至十五年一遇”,东京“五至十年一遇”,巴黎“五年一遇”的排水系统标准。北京应将其原有的一到三年一遇的排水系统标准提高至五年一遇的水平,重点区域根据地形要素结合人流车流信息进一步扩大排水系统容量。此外,荷兰“水广场”( 蓄水池和下水管道构成一个循环网络)的经验也可在局部地区进行实践。

2、减少城市硬底化比例,提高地表蓄留水能力

针对上文提到的城市地面硬化,绿地减少,城市径流系数增大的现实,改用透水性好的地面是一种解决方式。德国根据不同区域铺设不同透水路面,人行道、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路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这种透水性地砖和砂石路面在排水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地表的径流系数。

但更关键的还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北京市的绿隔范围从1958年的314平方公里下降到了1992年的240平方公里。所以城市的开发不应以牺牲公共绿地和水体为代价,政府也号召植树种绿,开展相关的绿化工程,但同时也应该避免绿地与居住地分离的尴尬,合理规划。

三、内涝背后的应急管理能力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同时也检验着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相比较于一年前的623暴雨,虽然政府从中吸取了宝贵经验,但是就721暴雨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政府面对灾害的应急能力仍需提升。对比2012年10月,纽约市政府应对“桑迪”飓风的措施,有在应急管理方面很多值得借鉴。

1、灾前。纽约政府的相关部门利用现代气象技术进行实时追踪预测,并通过媒体第一时间告知民众有关与自然灾害的第一信息。在飓风登陆前三天,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就宣布了纽约州进入紧急状态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29日晚加入到提醒民众的队伍中,这足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程度。而对比北京,近七成市民不知暴雨预警分级。

2、灾中。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教训使得纽约政府格外重视此次灾害,采取了众多“前所未有”的措施,为提高疏散效率将疏散区域按紧急程度划分,并在5个区设立避难所,76个安置点,同时保证电力、通信、燃气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同时对生命线系统工程事先提高设防水平。

3、灾后。受灾区采取高速公路免费、出租车拼车等多项临时措施,缓解市民出行难题。为缓解油荒,依据车牌单双号划定单双日加油政策,紧急车辆不受限。同时分发食物、抢修电力。

参考文献:

[1]董璐璐.从北京暴雨看国外“水管理”[J].中国减灾, 2011(15)

[2]罗奇峰,李琳.飓风“桑迪”给我们的启示[J].生命与灾害,2012(11)

[3]李兵.飓风留下的抗灾经验[J].社区2013(01)

[4]邓锡海.城市内涝问题管理研究[J].管理视野, 2011(09)

[5]江大伟.我国城市内涝形成主要原因及对策[J].文化商业,2011(10)

上一篇:听高效课堂研讨有感下一篇:暖通三到五年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