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鹫峰校区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京林业大学鹫峰校区

影响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因素

多校区大学作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生存,它不仅消耗从环境输入的资源,同时也向环境输出其产出的资源,它不能将自己同外界隔绝开来,而必须不断地变革和适应环境。它必然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而管理这样的组织也相应会受到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及其影响

外部因素是指对多校区大学管理可能没有直接影响,但会有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一般包括政治因素、市场因素、科技因素、法治因素等。

1 政治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这与中国的政治气候及各个决策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把握不无关系”。中国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与一些政治因素息息相关。1999年中国高校招生增加幅度达44%,致使中国出现了新世纪之际的校区扩建热。而在2000年,中国合并高校也达到了高潮,短短一年中,共进行了105次合并,有203所高校经合并重组为79所新的大学。

2 市场因素。美国卡内基教学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大学一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一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减少;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一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市场成为影响多校区大学管理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市场在寻求商机的利益驱动下,介入高等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市场通过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对高校外部招生、分配、科技与服务等和内部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3 科技因素。科技因素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对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网络化校园的产生,带来了高校教学、交流方式的深刻变革。这都将大大提高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效益,分割的校区地域的不利影响将大大减弱,分散的人际关系也将借此得到加强。而科技革命与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知识的分化与综合,带来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的产生。新学科的产生需要对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培养人才方式加以变革,而且,只有改革传统的大学管理方式,重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催生出新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为此,只有创设有利于新学科产生的管理模式,才有利于发挥高校的功能,促进科技的进步。

4 法治因素。中国有人治的传统,在人治传统的影响下,高校管理更多依赖行政手段来管制,这种管理一方面是缺乏制度规范,随意性大;另一方面是行政手段管理具有管理封闭,管理过死的特征,不利于自主性、自主权的充分发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将从原来的人治色彩偏重的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对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多校区大学也必须提高治校水平,实行依法治校。最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立法的完善,也为多校区大学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以及自主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方略依法治教。《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系列权力,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上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也使中国的多校区大学有了依法自主选择其发展目标和构建大学管理模式的空间以及动态选择和借鉴各种管理模式的可能。

二、内部因素及影响

内部因素是指对多校区大学管理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对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的那些要素,通常包括多校区大学组织战略目标、组织规模、校区功能和校区来源等。

1 战略目标。组织在战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当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发生变化,要求上水平、上层次,就必然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产生许多新的科研机构。当学校的办学类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时,就会增加研究生的比例,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大学组织的框架结构,自然关系到大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多校区大学形成以后,其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实力增强了,办学地位提高了,同时面向的服务区域、领域、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多校区大学应该遵循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重新定位,包括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学科结构的定位、办学层次的定位、办学功能的定位、服务范围的定位等方面,而战略目标的定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直接决定着其它方面的正确定位。如果把学校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管理的重心应该下移到学科这一基层,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其组织目标一知识的创新与学术的发展。如果把学校定位在以知识应用与社会发展为取向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管理重心应在学院。如果是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学型大学,适宜采用刚性化的科层结构,管理的重心应在学校一级。由此可见,对多校区大学战略目标的定位,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而管理模式正确的选择是实现多校区大学战略目标的基础。

2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是组织结构的范围,是组织结构的特质之一。组织的规模是与其它结构特征相互作用的内部特征,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因此,规模更可能被视为一种造就和决定组织其他结构变量的独立变量。组织理论研究表明,组织的规模与结构分化之间存在连续的、正相关的关系,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就导致什么样的组织功能。首先,它决定单位划分,规模愈大、分支单位愈多。其次,它能影响组织的协调,组织规模愈大,协调人员和协调机构就愈多。组织为了协调,就须设置多种联结装置以求实现组织的一体化。再次,组织规模影响集权和分权。如规模大的组织,由于决策者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得不把权力分给与决策有关的人员以确保决策正确。组织规模还影响组织结构类型的设计和选择。如规模小时,组织可能采用简单结构;规模适中时,可采用职能结构;规模大时,可采用事业部结构。一所大学在其创建时可能仅几十人,而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校人数可能几万,也可能十几万。两个时期所要采用的组织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说明组织规模不仅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素,如单位划分、联结装置、集权与分权,而且还影响组织结构的类型。

3 校区功能定位。校区功能定位是指对各个校区的用途或功能进行科学的规划、有效的利用。校区的定位犹如“导向仪”,决定着校区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也决定组织结构的选择。如果按学科定位,每个校区就会拥有一个或多个学科组成的若干院系,要在各校区设置校区管理委员会和派出相应的校职能部门。若按工作职能定位,就会出现继续教育校区、新生校区、研究生校区、产业开发校区等形式,此时适宜采用相对集权制的管理模式,各校区的管理通过建立校区管理委员会来完成。若一个校区既有若干院系,又有若干工作职能,那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更加复杂。

4 校区来源。中国多校区大学校区形成的原因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扩大、功能增加自然形成的。有的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几所独立的高校合并而来的。而合并的依据又有差别,以1998年为界线,以前的合并主要是为了减少高校的重复建设、规模偏小的弊端而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其合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也有很多大学既扩建了自己的校区又参与了合并。此外,即使同样是开辟新校区的大学,不仅其老校区原有的基础不同,而且开辟的新校区面积的大小、距离的远近、交通是否便捷等条件也不同。同样是由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其校区数量、各校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学生规模的大小、学科分布、各学科实力的强弱、师资的配备等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由合并而来的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差异对多校区大学管理结构的设置、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权限的分配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作者:吴光荣

第2篇: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摘 要: 整合与扩张虽然给高校的资源利用、规范管理、名气提升带来了好处,然而,留下来的却是校区文化的重建。校园文化有一种“形合而神未合”的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理念差异、断层、不协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从办学理念、校园活动、校园规划、传统文化和数字网络等方面来重建多校区校园文化。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重建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1]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整合型的多校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排名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着“共建、合作、合并、化转、协作”的主要精神,一些重点大学采取强强联合、扩充学科、抢占学科制高点或扩大学校规模等措施,纷纷进行了调整合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主要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为代表。二是扩张型的多校区。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在1999年实行了高校扩招。高校人才的培养从此由精英走向了大众化的道路。人才的扩张培养必然意味着学校规模的膨胀。原有的狭小的有限的老校区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新需求,许多高校被迫以一种被动或主动的方式在城外,郊区建立起新的校区,从而形成一种多校区的局面。这种类型主要以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为代表。

多校区的形成将为国家的大众化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是新时期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求。然而,校园的整合与扩张势必影响到多校区校园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主体的独特鲜明个性的保持与延续却成为学校容易疏忽的地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与全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且又互相渗透和影响的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被视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作用在于把社会的观念、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2]既然归属于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就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3]

大学校园价值观分别浸润在硬体部分和软体部分之中。硬体部分,即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建筑、图书设备、社团俱乐部、教学生活管理制度等。软体部分,即校园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心灵性格、文艺活动等。校园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正如哈佛的求实崇真、北大的兼容并包、筑波的开放治校等。大学校园文化犹如大学校园的灵魂,对大学起着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项作用。[4]良好的、催人上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就像“无声润物的三春雨,有心护花的二月风”,能够加强大学校长、教师、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纯正优雅、高尚明达、宁静致远的情操,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然而,大张旗鼓的校园扩张和对校园文化的忽视却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形大而神散,形合而神未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否认,整合和扩张对优化教育资源、规范高校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实力都是有利的,这也是顺应经济增长、科学进步、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战略重组、教育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却留下了多校区校园文化的重建与重塑问题。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校区校园建设的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部分。我通过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观察,发现多校区校园文化存在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理念有差异。

合并前的大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其在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使得新学校在许多观念、理念上乃至战略决策上会产生磨擦甚至冲突。而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难以割舍原来几代人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要其放弃和改变是不容易的,这种眷恋之情导致了各校区校园文化的差异,使之明显留有各学校原有的文化痕迹。

2.校园文化认同不强烈。

多校的合并,从宏观意义上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要求,为求得生存大家必须“团结”起来。然而从狭义上讲,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要求与政策的使然,并非学校和师生的心理要求。虽然大家形成了一个大集体,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目标等都不相同,对新生的学校和学校的文化会有一种潜在的陌生感。多校区由于区域各异,天生就存在分散的缺陷,领导、教师、学生的沟通也就很难达到精神的统一与共鸣,因此彼此对新的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烈。

3.校园文化意识趋薄弱。

多校合并后,很多都会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组织战略等,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来思考。简单地认为那是政工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下,校园沉闷,没有朝气。

4.校园文化有断层。

文化的薪火传承,是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新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在于刻意去追求一种创新文化,而是要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主体,不断继承发扬优秀的现有校园文化,使之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新的活力。然而新校区多是与工业园区毗邻,地处偏远地带,文化的传承似乎仅仅就维系在几辆校园班车上。有课,老师就过来上,上完后,已经在班车上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着实难。而且,新校区住的基本上都是新生,老生基本在老校区,学生会、研究生会主体大多都在老校区,老生的“传帮带”缺失,造成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缺失。新生进校后无法从教工与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校区大学生感觉不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存在普遍的无法适从感,这些都造成不同程度上文化传承的断层,影响了新校区文化建设。

5.校园文化缺活力。

新校区的选址多为远离尘嚣、地势偏远的郊区地带。交通不便利,商业少,形成了一个地处边缘的“孤岛”,有一种与社会脱节的感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且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缺少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缺少文化的“天然”互动,那就缺少了活力,校园文化的外部生态秩序失衡,导致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生态”缺失。由此受损的不仅仅是城市和社区,还有大学及其学子。

6.校园文化不协调。

新校区的一个重点特色就是硬件设施优越完善。新校区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图书馆、电教中心、体育馆、实验室等设施,校园空间设计合理,功能超前,布局得当,建筑实用美观,环境安静优雅。然而物质文化非文化本身,它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与物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符号和外部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才是文化的内核。试想,当你看到用阿拉伯数字和用英文字母命名的教学楼与宿舍楼,你能想到多少文化?

三、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整合与扩张后重建的大事。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如下。

1.以办学理念为中心,塑造校园文化的认同。

所谓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5]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学科层次的教师融合到一个学校,对新生的组织必然会感到陌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会产生壁垒,无法对组织产生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样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这时只有从办学理念入手,因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内核与灵魂。新的办学理念一旦被全体员工接受和认同,就会使其找到新的情感归属,产生依赖感和自豪感,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学校建设。因此,学校不仅要加大办学理念的宣传力度,而且要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战略决策、学科建设中,使全体员工真正体会到新的办学理念的优势,从而缩短磨合期,尽快确立团结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固然,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大学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2.以校园规划为契机,重视校园文化的初建。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它由全校师生共同作用而形成,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同时又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要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扩建新校区的多校区大学,要特别注重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比如在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可将类似于老校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复制到新校区,或沿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适当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满足入住新校区师生的需求。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循序渐进地做好传承和连接工作,使校园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教风在新校区得到弘扬和发展。

3.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发扬校园文化的精髓。

老校区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环境优势,充分发挥了无形资产的应有价值和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水平较高,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就要对已有的校园文化进行移植,这其中主要包括对校训校史的移植、对主流校园文化的移植、对主流学生社团的移植等,在移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设适应新环境、具有特色的新校区校园文化。新校区的文化要想不断层,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必须以母校区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抓住其精髓,弘扬创新。

4.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活力。

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创建离不开各校区间的交流,交流可以带来共同的进步。跨校区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多校区联合的学生活动。而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载体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可以以校区、学院、班级、宿舍、社区为基础举办各种文化联谊活动,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纪念科技节、读书节、社团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新生节等,可以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还可以让音乐会、国粹艺术、中外优秀影片、舞蹈、戏曲、诗词等走进学生的生活。总之,创造一个有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享受高雅的文化,陶冶情操,塑造品质。

5.以数字网络为手段,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现代大学大多实行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新校区与其它校区相距较远,在信息沟通与交流上都有不便,这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文化和学术的交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把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通过校园网络传递给广大学生。要突出网络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尤逸萍.整合型多校区校园文化创建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6:45-47.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3.

[3]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01-303.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

[5]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3639.

html?si=1.

作者:姜玉明

第3篇: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探析

[摘 要]党的十六后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理论基础,指出了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多校区大学构成的和谐性、组织和谐性、内部环境和谐性、外部和谐性。

[关键词]大学 多校区 和谐

[

[作者简介]周晓东,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23)

和谐,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就是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多校区大学是由多个单科性大学合并构成的、多个校区组成的较为复杂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系统,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是指在大学内部各子系统各因素协调的条件下,各校区或各子系统功能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某一方面的发展要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且由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使过去所造成的失调趋势得到缓解或消除。

总之,“和谐的多校区大学”就是要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既要达到高校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和内部环境的和谐,又要争取与外部社会的和谐和周边环境的和谐。

一、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内部系统的关系错综复杂,如高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学校发展与行业、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校特色发展与整体提升之间的关系,学校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跨越式发展与循序渐进之间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教育类别及办学层次之间的关系等。近年来,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多样,如有的学校重视招生数量上的扩大,热衷于形式上的提高,忽视抓教育质量这些本质上的东西;有的不顾多数职工的承受能力,脱离校情搞分配与考核制度改革;有的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不协调;有的因管理不善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且诱发不稳定因素,等等。同时,经济利益矛盾日益成为主导性矛盾,并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群体性增强,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矛盾的危害性增加,易发生连锁反应;处理矛盾的成本高、善后难等。这些关系如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统筹兼顾方方面面,才能保持高校的发展态势。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正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2.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是我国高校多校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多校区高校大都是由几所单科性高校调整合并而成,由于合并之前各所大学实力、地位、办学性质、办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其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之间的差别很大。合并之后,多所大学组成一所大学,所承担的任务、面临的形势、管理的跨度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其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组织功能的清晰和明确都需要通过和谐统一的管理来实现。另外,在合并后的多校区学校系统中普遍存在负效应。即指事物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在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相互抑制或相互冲突,使系统信息流通受阻,能量相互抵消,乃至出现系统总体功能下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来解决,使校区内及校区间便于交流和沟通。只有精心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矛盾,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消除各种不利于学校稳定的因素,才能促进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高校的安定团结局面。

大学合并的初衷之一是力求通过文理渗透、理工融合和学科互补,使大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知识教育,拓宽知识视野,充实文化底蕴,从而使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合并的根本追求。

二、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理论基础

1.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符合现代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确定,是内部管理及其运转的哲学基础。现代大学应该是学者的社团,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现代大学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的统一有机体,而不是具有若干个灵魂、若干个目标、若干个权力中心、若干种顾客、若干种职能的集合体和大杂烩。现代大学坚持大学的多种职能性,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职能。大学教育把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全人的大学教育目标,大学必须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建立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平衡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个性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智力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与现代大学的理念相符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建设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空洞的。它是实实在在的,它总是表现于一定的社会子系统中。体现在各种社会组织的行为方式上。校园置身于社会之中,校园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角,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脱离和谐社会。高校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建设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三、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的根本途径

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需要深入研究多校区大学系统及各个校区的办学规律和机制,分析高校和各个校区所处的环境、学科结构以及学校资源和相关战略能力,同时要研究维持系统全面、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是站在全社会的高度而言,具体到多校区大学,同样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构建和

谐的多校区大学包括以下方面。

1.构成的和谐性

构成的和谐性指系统要素及构成的协调性。要求系统具有与系统功能相适应的构成要素(如人、财、物等),是各构成要素保持合理的组合与匹配,并选择最优构成要素来实现系统功能,最终使系统达到构成的和谐性。

学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财、物等方面,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就是要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用,依多校区的实际情况在多校区大学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及各校区之间合理分配和使用现有资源,减少各要素不和谐带来的规模性浪费、结构性浪费和闲置性浪费,使人、财、物等要素保持合理的组合与匹配。必须牢固树立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充分调动和激发多校区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切实保障教职工在学校有关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定权。要以学生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达到生活和谐、学习和谐与心理和谐。要开源节流,妥善安排资金的使用方向,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取得较大的办学效益。要提高对物的利用率、周转率,做到物尽其用。

2.组织和谐性

组织和谐性指利用组织管理手段使多校区系统组织体制和结构健全合理,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各种物流和信息流畅通,学校内人际关系融洽、高效。

构建和谐多校区大学,必须有完善、规范、合理的制度作基础。为实现多校区和谐发展的目标,要对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设计,认识到组织结构调整对各校区、部门和有关人员产生的影响。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要确定不同校区和不同基层学术单位的不同作用,使他们处于最佳状态,以实现多校区大学各校区之间尤其是主校区和其它校区之间地位的排列、办学职能的分化等方面的和谐。要实现多校区大学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管理中要突出人性化特点,尊重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改变机械划一的考核标准,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建立起不同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正视科研的差异性,提倡学术的自由精神,通过管理体现人文关怀,激发师生爱校、建校的热情,形成融洽、高效的校内人际关系。

3.内部环境和谐性

内部环境和谐性指多校区大学系统内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和谐。

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各种环境,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创建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多校区大学系统内部环境的和谐包括五大方面。首先要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创建生态环境好、人居环境佳的校园环境,使师生乐居其中;其次要实现人和制度的和谐:不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学校的各类制度、办法、规定,都要既体现共性,也兼顾个性,体现人文关怀,崇尚民主自由,使人乐守其规;三是要实现人和人的和谐:即要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实现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使人乐居其群;四是学术氛围的和谐: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点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乐享其土;五是在维护健康、高雅、文明、上进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思想、观点、文化的和谐。使师生乐彰其理。

4.外部和谐性

外部和谐性指多校区学校系统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等)和谐,同时有较强的自适应机制。

多校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依存于社会——社会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另—-方面又服务于社会——高校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多校区大学所具有的内部组织增多产生子更多的社会关系,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构建和谐的多校区大学,就是要通过努力使学校各项事业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秩序相和谐。既要达到高校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和内部环境的和谐,又要争取与外部社会的和谐和周边环境的和谐。

作者:周晓东

第4篇:鹫峰实习报告

篇一:土壤学鹫峰实习报告 实习一 沿途矿物岩石的识别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沿途岩石和矿物的观察,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掌握其各种物理特征; (2)区分相似矿物;

(3)根据各种特征对岩石准确命名; (4)对矿物和岩石进行分类;

二、实习地点:

北纬39°54′,东经116°28′,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实验林场,海拔300m左右,褐土。

三、实习方法:

老师对于岩石的主要特征进行讲解,同学观察、辨别以及区分

四、仪器设备:

地质锤、盐酸、照相机、水

五、实习过程:

6月30日中午及7月1日上午在登山的途中老师挑选特征明显的岩石和矿物,并指出与相似岩石的不同,在小组工作时同学对沿路的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及分辨

六、实习结果:花岗岩:花岗岩是酸性深成岩,是以浅色矿物为主的岩石,浅色矿物中以正长石和石英最多,酸性的斜长岩含量不多。为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尚含磷灰石、电气石等次要矿物。

凝灰岩:是一种火山碎屑岩引,其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质有50%以上的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层理,颜色多样,有黑色、紫色、红色、白色、淡绿色等, 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熔粒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片麻岩:片麻岩市一中受到变质作用较深的、具有典型的片麻状够早的岩石,大多数由石英、云母、长石以及角闪石等矿物组成。表面有粒状矿物黑白相间呈连续带状排列,即片麻状构造,全晶质粗粒变晶结构。 片岩: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石英含量一般大于长石,长石含量常少于25%~30%,按主要片状或柱状矿物的不同可分为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石墨片岩等。

石灰岩:为碳酸盐沉积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遇稀盐酸产生泡沫。 板岩:为变质岩类,由泥质页岩变质而成。较硬且脆,板状,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 实习二 土壤剖面的挖掘及剖面形态 的分析

一、实习目的:

掌握土壤剖面选点的原则以及挖掘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和土盒标本采样的方法和操作;掌握罗盘仪确定坡向及坡度的方法;掌握指测法以及比色卡的使用方法

二、实习地点:

北纬39°54′,东经116°28′,

三、实习方法:

土壤剖面的挖掘、形态分析及采样。

四、仪器设备:

铁锹、镐头、剖面刀、比色卡、环刀、铝盒、土盒、土袋、塑料纸、罗盘仪、尺子、稀盐酸。

五、实习过程:6月30日上午各组确定选题并各自组成对比组,进对比项目的讨论、分工及时间安排等。确定测定内容为有机碳的测定、全氮的测定、土壤颗粒分析、ph值测定。当天下午,跟随老师来到四号样地进行土壤剖面选点的原则以及挖掘方法的介绍,并且进行罗盘仪及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各组自行寻找样点。7月1日,正式开始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及土样的采集。 (1)样点的选取

样点选取的原则是有代表性并且受人类活动影响尽可能小,我们选取了坡上距坡底较远并且在栎林下的点进行挖掘。(2)土壤剖面的挖掘 使用镐头和铁锹进行剖面的挖掘,向下垂直挖到岩基层,之后向后平行推进,扩大坑的容积,注意采挖出的土堆于剖面的两侧,剖面正上方不能走动和堆土。 (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将铲出的土逐渐填回坑内

六、实习结果:

植物种类:栓皮栎∶油松=9:1,混有少量槲树(乔木);荆条,多花胡枝子(灌木);隐子草,葎叶蛇葡萄,秋苦荬,求米草,苔藓(草本)

第一组

层次层次厚度

土壤层次 符号 (cm) 有机质层 腐殖质层 过渡层 淀积层 母质层 o a ab b c 0——4 4——22 22——36 36——57 57——76 颜色 质地 结构

湿度 稍润 稍润 稍润 稍润 干 紧实度 疏松 适中 适中 适中 极紧 石砾含量 0 0 3% 5% 8% 根量 少量 少量 中量 少量 少量 碳酸盐反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10yr 2/3 重壤土 单粒 微团

10yr 3/2 重壤土 聚体 团粒

10yr 3/4 轻壤土 状 团粒

10yr 6/3 砂壤土 状 碎块

5y 8/2 砂土 状篇二:生态学鹫峰实习报告终极版

生态学个人实习报告

天然林与人工林种群空间格局与群落结构 分析与对比 摘要及关键词

为了加深对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了解,了解如何通过绿地植物配置的方法改善绿地生态系统结构,我们调查了鹫峰山下与自然林相结合处人工林的配置方式,同时与鹫峰山上自然林群落种类组成与植物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林植物对于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不高。相比非公园绿地地区,群落结构较单一,植物对于环境的利用不强,提供的有机质也较少。这样说明,该地方生境条件没有山上自然状生境条件好,配置方式有待完善。

关键词: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正文

一、前言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其特点是环境适应力强,森林结构分布较稳定,但成长时间较长。 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具有生长快、生长量高等特点。但也存在大量缺点:森林质量下降;组成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大爆发;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石质化现象加剧;生态效率下降等等。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有生态、美化和防灾作用的绿地,植物景观的生态配置随环境问题及对环境认识的深入应运而生,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加植物景观的质量,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美学的双重追求,植物生态配置是其中的首要问题。 这次实习中,分别进行了两种林分的调查,就是为了经过对比查找人工林植物配置的不足。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配置方式,从生态角度上来讲往往是较完美的,但从美学角度和对人居的功能上来讲却相差很多,因此我们要寻找一个很好的衔接点,既保证植物生态配置良良好,又不失其功能性。

二、研究地区概况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jiufeng national forest park )位于北京市北安河境内,鹫峰森林公园南连太行山,北接燕山山脉林地,地处北纬39°54′,东经116°28′面积832.04公顷。,鹫峰主峰海拔465米,公园最高峰1153米。

鹫峰森林覆被率高达100%,公园绿地覆盖率96.2%。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在历史上经历了较多的人为破坏,经改造现在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目前主要群落类型有:油松林、侧柏林、辽东栎林、栓皮栎与槲栎混交林和刺槐林等。其土壤为淋溶褐土和棕壤。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收co2约8000吨,o2约5800吨。森林公园空气质量优异,空气co2浓度夏季为343ppm,秋季为332.5ppm,低于城区的两季平均值463.4ppm和450.2ppm。空气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城区,夏季和秋季分别达到1568个·cm-3和995个·cm-3,具有一定的康体效益。 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环境的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改善了小范围的温湿环境。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夏季环境平均温度比城区低2.9℃,秋季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比城区高8%。总体看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显著,环境质量同北京城区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自然林所研究地区位于鹫峰海拔200-300米地区,不是游客浏览路线,因此保持了自然林原有状态,在本小组圈定的20*20(m)范围内,乔木有槲树,华北五角枫,栓皮栎,构树,杨树,五角枫,栾树共54棵;灌木有荆条、酸枣、小花溲疏、孩儿拳头、榆叶梅、龙爪桑13棵;草本有胡枝子,求米草,猪毛菜,披针叶苔草,纤毛鹅观草,蒲公英,早熟禾,牵牛花,苦菜,紫花地丁,艾蒿约76棵。从目测均匀度来讲,乔灌木分布均匀。地形上,在平分样地的地方,有一米左右的地势高低变化总体呈z型,这与后来所测的公园绿地地势相像。 人工林所在地位于山脚住宿地区与鹫峰自然景区的结合处,它既有规整的植物配置,又有为了过度自然景观所设计配置的自然状公园绿地。其中乔灌木有侧柏、圆柏、青芡、黄栌、月季、君迁子、小花溲疏28棵,草本有半夏、二月兰、狗尾巴草、胡枝子、黄花蒿、灰菜、堇菜、苦菜、牵牛花、茜草、秋苦买菜、求米草、雀儿舌头、三叶草、早熟禾、猪毛菜、紫花地丁约37棵。有一米左右的地势变化总体呈z型,与所调查自然林相似。人工林南北两侧分别是行车道和人行道,有一定空气污染,人行道与绿地间没有围栏,踩踏比较严重,草本相应较少,土壤有些石质化。样地中间有7个半径约半米,深约70cm的坑,对于地被植物产生很大影响。

三、研究方法

公园绿地植物的生态配置调查

1.选择公园绿地的典型绿化方式区域,围取20*20样地,每边每隔5米进行布点把样地分为4*4,16个样方。

2.把样方内的植物分成乔木、灌木、草本和层外植物分别调查,对样方内的每一棵乔木和灌木,先确定其具体位置,把样方的西南角作为坐标原点,北为y轴方向,东为x轴方向,并标记在坐标纸上;同时测定每棵树的树高、胸径(地径)、冠幅、冠长,并绘出树冠的大致形状。 3.对草本植物的调查,把草本植物根据在地面的分布情况,分成为零星分布和簇状分布两种,对簇状分布的草本植物,在坐标纸上确定范围,并且记录该植物的密度,对于零星分布的植物,在坐标纸上记录下大致分布的位置。 典型样地的生态配置调查

利用种类面积-曲线法。记载按一定比例增加取样的同时,记载与面积相应的植物种类、生活型类型和植物种累计数。

四、结果与分析

1、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1)乔灌木

图1自然林典型样地乔木分布图

图2公园绿地植物配置——乔灌木图表1自然林株数均匀度比较

分析:从总体分布上来看,自然林明显比人工林更均匀些。在植株种类上,自然林所含有的乔灌木种类多于人工林。从丰富度来讲,自然林更高一些。自然林中优势种不明显,但是在人工林上侧柏的数量非常高,同时也许受侧柏本身生理因素及周围客观条件,人工林中灌木多样性第,分布不均匀。 2)草本

篇三: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森林培育学实习报告

——立地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一、实习时间:2014.4.22—2014.4.25

二、实习地点:鹫峰实验林场 顺义共青林场

三、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比较不同立地条件下同一树种以及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 的长情况,了解适地适树的重要性。

四、实习内容:

一、鹫峰实验林场

1、 不同地区油松的生长情况

调查地点:秀峰寺、杨家花园、陈家洞

秀峰寺立地条件:海拔:150m(低山)北坡(阴坡)土壤:厚层、中壤、淋溶褐土 杨家花园立地条件:海拔:155—260m(低山) 阳坡土壤:薄层、砂壤、;淋溶褐土 陈家洞立地条件:海拔:225—405m(低山) 阴坡土壤:薄层、淋溶褐土 调查数据

秀峰寺 杨家花园油松 陈家洞油松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水保一班 22.05 10.90 10.97 4.54 15.63 10.22 水保二班 20.44 12.63 11.93 4.25 14.99 6.94 水保三班 23.70 12.74 8.74 3.95 13.70 7.58 梁希 21.31 12.03 9.60 5.80 12.00 6.50 平均 21.88 12.08 10.31 4.64 14.08 7.81 图一

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秀峰寺的油松的生长情况是最好的。经过调查发现,秀峰寺的油松年龄为79年,杨家花园为63年,陈家洞为58年,为排除树龄的影响,分别就算胸径和树高的年均增长数(统一从73年算起),结果如下: 秀峰寺 杨家花园油松 陈家洞 胸径 树高 胸径 树高 胸径 树高 年均增长

0.100 0.075 0.107 0.017 0.180 0.098 数 图二

从图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年均增长数(自1973年以来)这一项上,目前生长情况最为良好的秀峰寺的油松并没有表现出很大优势,但结合目前秀峰寺地区的油松的确是生长最好的这一实际情况来说,造成这一结果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 查阅资料可知秀峰寺地区的油松的树龄最大,相对来说陈家洞地区的油

松的树龄最小,图二数据也体现了陈家洞地区油松的生长速度最快,所以可能是由于秀峰寺地区油松树龄较大,生长速度减慢,与该地区油松生长情况最好并不矛盾。 ⑵. 测量数据有较大误差。由于时间所限,所以在实习过程中,所有测量并

不是在很精确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最后数据统计时,各小组数据的方差水保一班水保二班水保三班梁希 平均 较大也可以看出这个情况。而数据处理的结果的数值又很小,要求比较精确,所以可能是误差导致的这个结果。

结果分析:从图

一、图二中我们可以得出秀峰寺地区的油松生长情况要优于杨家花园和陈家洞,而陈家洞地区的油松生长情况优于杨家花园。结合这三个地方的立地条件分析可以得出,比较适合油松生长的立地条件是厚土,阴坡。从这三个地方的油松生长情况对比只能得出这两项,至于其他的因素则需要更多的对照实验。 2.杨家花园的不同树种比较

杨家花园立地条件:海拔:155—260m(低山) 阳坡土壤:薄层、砂壤、;淋溶褐土 调查树种:油松、元宝枫、栓皮栎、栾树 调查数据:

杨家花园油松 杨家花园元宝枫 杨家花园栓皮栎 杨家花园栾树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10.97 4.54 18.10 8.37 16.93 8.37 11.93 4.25 16.05 11.40 21.16 13.55 8.74 3.95 18.56 10.50 19.25 10.35 18.10 9.25 9.60 5.80 16.20 8.20 4.40 4.80 10.31 4.64 17.23 9.62 15.44 9.27 18.10 9.25 图三

结果分析:查阅资料可得,杨家花园的油松、元宝枫、栓皮栎都是在1960年到

1961年种下的,所以可以认为他们的树龄是一样的(由于栾树的棵树太少,数据的总量无法分析,所以不讨论)。从图三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元宝枫和栓皮栎比油松的生长情况要优良,由于误差的存在,无法判断元宝枫和栓皮栎中哪一种生长得更好。虽然这三种树都是喜光的,但是喜光并不等同于适合生长在阳坡,喜光只是阳光是生长必需要素。所以和油松相比较来说,元宝枫和栓皮栎更适合在阳坡和薄层土壤的地方生长。 顺义共青林场

顺义共青林场最早建立是为了防风固沙,顺义当时也是有名的沙区之一,所以当时的立地条件是在沙地之上,经过这60年来的改造,土地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林场的树林开始属于防护林,又没有太好的立地条件,所以大量种植的是适应性比较强的杨树。

调查地点:共青林场、顺鑫度假村 调查树种:杨树、加杨 调查数据:

顺义共青林场杨树 顺鑫度假村加杨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水保一班 30.52 23.49 27.73 21.62 水保三班 31.23 17.02 26.46 20.96 平均 30.88 20.26 27.10 21.29 图四

结果分析:无法从数据上直接比较,我们可以通过感官上的感觉来和之前的一

些杨树进行比较。之前再讨论三北防护林的杨树衰老情况时看到过很多杨树的相关图片,明显能够感到两者的差距,共青林场的杨树和加杨生长情况好,冠形丰满,而且没有呈现出衰老的趋势。说明杨树和加杨是比较适合这样的立地条件的。

五、实习结果:

从以上各组数据和分析都可以看出适地适树作为森林培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极其必要的,只有结合立地条件,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树种栽培才会得到一个良好的培育效果。一个地区的立地条件极为复杂,根据理论上的判断可能某一树种在某一地区应该良好生长,可是由于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会导致其的不良生长,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试验来验证一些树种到底是否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而不是只凭借理论的推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姓名:

班级: 学号:

第5篇:土壤学鹫峰实习报告

实习一 沿途矿物岩石的识别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沿途岩石和矿物的观察,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掌握其各种物理特征;

(2)区分相似矿物;

(3)根据各种特征对岩石准确命名;

(4)对矿物和岩石进行分类;

二、实习地点:

北纬39°54′,东经116°28′,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实验林场,海拔300m左右,褐土。

三、实习方法:

老师对于岩石的主要特征进行讲解,同学观察、辨别以及区分

四、仪器设备:

地质锤、盐酸、照相机、水

五、实习过程:

6月30日中午及7月1日上午在登山的途中老师挑选特征明显的岩石和矿物,并指出与相似岩石的不同,在小组工作时同学对沿路的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及分辨

六、实习结果: 花岗岩:花岗岩是酸性深成岩,是以浅色矿物为主的岩石,浅色矿物中以正长石和石英最多,酸性的斜长岩含量不多。为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尚含磷灰石、电气石等次要矿物。

凝灰岩:是一种火山碎屑岩引,其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质有50%以上的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层理,颜色多样,有黑色、紫色、红色、白色、淡绿色等, 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熔粒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片麻岩:片麻岩市一中受到变质作用较深的、具有典型的片麻状够早的岩石,大多数由石英、云母、长石以及角闪石等矿物组成。表面有粒状矿物黑白相间呈连续带状排列,即片麻状构造,全晶质粗粒变晶结构。

片岩: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石英含量一般大于长石,长石含量常少于25%~30%,按主要片状或柱状矿物的不同可分为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石墨片岩等。

石灰岩:为碳酸盐沉积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遇稀盐酸产生泡沫。 板岩:为变质岩类,由泥质页岩变质而成。较硬且脆,板状,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

实习二 土壤剖面的挖掘及剖面形态

的分析

一、实习目的:

掌握土壤剖面选点的原则以及挖掘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和土盒标本采样的方法和操作;掌握罗盘仪确定坡向及坡度的方法;掌握指测法以及比色卡的使用方法

二、实习地点:

北纬39°54′,东经116°28′,

三、实习方法:

土壤剖面的挖掘、形态分析及采样。

四、仪器设备:

铁锹、镐头、剖面刀、比色卡、环刀、铝盒、土盒、土袋、塑料纸、罗盘仪、尺子、稀盐酸。

五、实习过程:6月30日上午各组确定选题并各自组成对比组,进对比项目的讨论、分工及时间安排等。确定测定内容为有机碳的测定、全氮的测定、土壤颗粒分析、pH值测定。当天下午,跟随老师来到四号样地进行土壤剖面选点的原则以及挖掘方法的介绍,并且进行罗盘仪及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各组自行寻找样点。7月1日,正式开始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及土样的采集。 (1)样点的选取

样点选取的原则是有代表性并且受人类活动影响尽可能小,我们选取了坡上距坡底较远并且在栎林下的点进行挖掘。 (2)土壤剖面的挖掘

使用镐头和铁锹进行剖面的挖掘,向下垂直挖到岩基层,之后向后平行推进,扩大坑的容积,注意采挖出的土堆于剖面的两侧,剖面正上方不能走动和堆土。 (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剖面挖好后,放尺,按形态特征自上而下用剖面刀划分层次,拉好卷尺并照下照片进行确认;逐层观察并记录其层次厚度、颜色、质地、湿度、紧实度、根量、石砾含量、侵入体等,接着进行盐酸反应;再用环刀自下而上取样于铝盒中、用剖面刀与铁锹自下而上取样于布袋中(将铁锹插入土中,用剖面的向下刮土,注意不要破坏其他的土层)、将各层次的土取适量于塑料盒中。 (4)土壤回填

将铲出的土逐渐填回坑内

六、实习结果:

植物种类:栓皮栎∶油松=9:1,混有少量槲树(乔木);荆条,多花胡枝子(灌木);隐子草,葎叶蛇葡萄,秋苦荬,求米草,苔藓(草本)

第一组

层次层次厚度土壤层次 符号 (cm) 有机质层 腐殖质层 过渡层 淀积层 母质层 O A AB B C 0——4 4——22 22——36 36——57 57——76

颜色

质地

结构

湿度 稍润 稍润 稍润 稍润 干

紧实度 疏松 适中 适中 适中 极紧

石砾含量 0 0 3% 5% 8%

根量 少量 少量 中量 少量 少量

碳酸盐反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无碳酸盐反

应 10YR 2/3 重壤土 单粒

微团10YR 3/2 重壤土 聚体

团粒10YR 3/4 轻壤土 状

团粒10YR 6/3 砂壤土 状

碎块

5Y 8/2 砂土 状

实习三 土地利用调查

一、实习目的:

了解野外土壤概查的方法,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二、实习地点:

北京林业大学林场停车场向下至村庄处

三、实习方法:

从停车场出发下山途中每200m记录周围土地利用情况。

四、仪器设备:

笔、记录本

五、实习过程:

从停车场开始下山,行进大约200m左右时,停下讨论该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记录。

六、实习结果:

起点:混交林 森林外用地

植被:桑树 栾树 栓皮栎 油松 连翘 多花胡枝子 山桃 银杏 侧柏 牵牛 五月地堇 泡桐 铺地柏 构树 杏 月季 黄花菜

200m:果园 经济林 用材林 生态林

温室 栽培用地

植被:杏

月季(人工种植) 柏树 黄花菜 柳树 大叶黄杨 狗尾草 灰菜 荆条 紫薇 油松

300m:人工林 植被:梅圆

日本皂荚

400m:人工用地 住地

铁路 篮球场 妙灵山庄

植被:迎春(人工)

野菊

榆叶梅 泡桐

国槐

600m:人工林(经济用地 果树)

植被:臭椿

牵牛

700m:阳台山 老年公寓

800m:北安河村 工厂 杏花村 农家院

工业用地 住宿用地

植被:旱柳 毛樱桃

观赏用 马兜铃

构树

1000m:住房用地

植被:牵牛 国槐 龙爪槐

第6篇: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重大虎溪[2006]7号

————————————————————————————

虎溪校区关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开学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学院: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在即,为了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虎溪校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教学运行管理办法(试行)》(重大校

[2005]415号)和重大教[2005]311号文,现将开学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虎溪校区学生报到注册工作

1、根据学校统一安排,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含虎溪校区)报到注册时间为:2006年2月18日(上午8:30至下午18:00);2月20日全校正式上课。

2、虎溪校区学生报到注册方式:虎溪校区学生携带本人学生证和校园卡,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报到注册手续。

3、虎溪校区学生报到注册地点:虎溪校区综合楼一楼Z1

22、Z1

23、Z124教室(学院报到处)、Z121教室(注册处)。

4、学生报到注册程序:

(1)学生到各自学院报到处报到(学院报到处设在综合楼Z1

22、Z1

23、Z124教室);

(2)学生到学院报到后,凭学院的签字到注册处(设在综合楼Z121教室)划卡。划卡后,计算机将自动核对学生信息和缴费情况。划卡成功后,将在学生证上加盖注册章,完成注册手续;

(3)各学院通过虎溪校区教学管理网络(“学生注册” 栏目下的“注册学生查询”,“未注册学生查询”以及“注册学生统计”项目)实时查询本学院的报到注册名单和人数,汇总老校区数据一并上报教务处。

5、未在规定时间报到注册的虎溪校区学生,由本学院辅导员视情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除有正常请假手续外)后登记签字,然后凭学院的签字到教学办公室划卡注册。

二、虎溪校区教室编号调整情况和课表管理工作

1、部分教室编号调整:为了规范虎溪校区教室编号,便于教室的管理和使用,虎溪校区在寒假期间将第一教学楼的部分教室编号进行了调整(重新编号的教室为第一教学楼

一、

四、五楼,其余教室编号未作变更)。并且已经对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上的上课教室进行了更新,请各学院务必在开学前,到虎溪校区教学管理网(h t t p : // 222.180.184.22)上重新下载课表或查看新旧教室编号对照表,并及时通知本学院上课师

生。

2、课表管理

(1)为了加强对课表的规范管理,落实上课责任制,准确核算校区补贴,请各学院仔细清理课表,凡课表上无教师名字的课程必须在开学前安排和落实任课教师。并在第一周内将补充的教师名单报虎溪校区教学办公室补入课表。不落实任课教师的课程,将不予核算校区补贴。若这些课程发生教学事故,不但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将追究课程负责人和教学负责人的责任;

(2)为了开学教学稳定有序,对于能够确定第一次上课地点的实践性课程(比如体育、物理实验和各种设计等),课程负责人(或委托其他教师)必须在本周内到虎溪校区教学办落实上课地点并写入课表,以便师生准确知道上课地点,同时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检查;

(3)为了方便师生找到上课地点,由虎溪校区教学办负责打印各教室课表,并于开学前,张贴到教室门旁的张贴板上。

三、学生补考工作

1、根据补考工作的安排,虎溪校区学生补考工作在2月16日至19日进行,补考有关具体事项和安排的通知另发文(同时上网公布)。各学院在补考期间要派出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到虎溪校区对本学院的补考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处理补考有关具体事务。同时,督促监考教师必须按时到位,不得延误或缺席监考。

2、学生补考成绩的登录,仍按照以前补考成绩登录办法处理。即由课程所在学院的教务干部,通过虎溪校区教学管理网络,下载补考名单,交任课教师打出成绩,再由(两位)教务干部将成绩登录到网上(仍然使用“成绩维护”项目下的“登录重考成绩”)。要求在开学后第二周完成补考成绩登载工作。同时,学生所在学院负责通知参考学生。

四、任课教师校园卡发放

1、凡本学期在虎溪校区上课,又没有办理校园卡的理论课教师,由虎溪校区管委会直接根据课表进行统计后制作。请各学院在2月17日(本周星期五)到虎溪校区教学办领取并发放到任课教师。

2、在虎溪校区工作的实验室人员(含实验课程任课教师)的校园卡,请学院统计汇总(须提供准确的姓名和教师号)后,于第一周星期五(2月24日)以前送虎溪校区教学办公室统一办理。

五、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工作

1、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开学行课的第一天在虎溪校区进行教学秩序集中检查(具体安排和要求见教务处通知),要求各学院按照教务处的安排,派出有关领导、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到校区参加教学检查工作。参加虎溪校区教学检查的人员在到达校区后,请在综合楼入口处签到。

2、第一周其他时间的教学检查由虎溪校区教学办公室和校区教学督导组负责。各学院也应派出人员对本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六、上学期缓登成绩的处理

上学期末有少量课程因特殊原因,办理了缓登成绩手续。请各学院敦促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第二周内将学生成绩登录完毕,以便学校进行学生学籍的处理。若不能按时登录完毕,将受到通报批评,乃至作为教学事故处理。

七、学生课程补退选工作

虎溪校区学生课程的补退选工作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周星期五(2月24日)进行。主要处理学生漏选课程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补退选问题,具体安排和要求另行通知。

八、虎溪校区实验教学工作

从本学期开始,大学物理实验室、大学化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等部分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将陆续搬迁至虎溪校区,并向学生开课。为了确保基础课程教学实验课程的按时开出,要求有关学院抓紧做好实验室搬迁和开课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已经搬迁到校区的实验室,应抓紧时间作好开学开课的一切准备工作,涉及到完善实验室建设的事项要及时与有关职能部门和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进行沟通协调,以确保能够按时开课。

虎溪校区管理委员会

2006年2月15日

第7篇:深圳大学南校区

深圳大学南校区2#天桥工程的移树工程

招 标 书

深圳大学南校区2#天桥项目已完成施工和监理招标,很快将进入施工阶段。施工场地内有21棵树需要移植,其中大叶榕11棵,胸径约50cm,其他杂木10棵,胸径约15~25cm,移植距离为校内3公里以内。按照深圳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就该工程进行校内公开招标。

1.投标要求:

投标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深圳市的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保质保量做好本工程。

2.定标原则:

在符合招标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关收费标准,以收费率最低者为中标单位。如出现多家投标单位所报的价格相同且为最低时,以抽签方式确定中标单位。

3.取费依据:

取费依据为:行业相关收费标准。 4.工期要求: 定标后一周内。 5.付款方式:

待预算提交深圳市审计局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审定完成且工程结束后,支付工程款的90%,待半年后树木成活率达90%支付剩余款额。

深 圳 大 学 基 建 处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8篇: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学生会各部门和人员设置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学生会是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全体大学生(本科生、专科生)的群众性组织。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学生会设有主席联席会议,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并设办公室、社会实践与对外联络部、科技创新部、学习与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自律部、社团部等部门。

学生会主席,1人

职责:

1)负责学生会的全面工作,主持召开学生会主席团会议、学生会各部长会议;

2)负责召开学生会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制定学生会工作计划并安排各项工作;

3)及时向团委汇报学生会工作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参加学校有关会议;

4)代表学生会向上级汇报工作,并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

5)学生会主席接受学生会及全体学生的监督;

6)指导、帮助、检查、督促学生会各职能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7)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学生会副主席,2人

职责:

1)协助主席具体分管相关部门,做好学生会有关工作;

2)主席不在时受主席委托行使主席职权;

3)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4)向主席和主席团会议汇报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主席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办公室

职责:

1)协助主席团开展学生会各项日常工作;协调主席团与各部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综合管理学生会各部门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主席团所作的各项决定以及各类文件、报告、工作制度和条例的起草、打印和存档;

3)整洁、合理、美观地布置和管理使用学生会办公室;严格管理学生会可支配的财务,直接负责学生会内部所需物品的采购、分发、保存与管理,并及时做好登记入账工作;

4)做好学生会例会及各类会议的通知、考勤及会议记录等工作,总结相关资料并归档;

5)协助并监督各部开展工作,负责收集各部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相关负责部门反映。

人员设置:主任1人,副主任1-2人

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

主持办公室工作,协调主席团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传达主席团所作的各项决定以及各类文件、报告、工作制度和条例的起草、打印和存档,并负责学生会的财务管理。

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职责:

做好学生会例会及各类会议的通知、考勤及会议记录等工作,总结相关资料并归档;管理学生会办公室的使用及。

社会实践与对外联络部

职责

1)负责社会交往工作。与各企事业单位做好沟通与交流,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2)负责全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社会实践工作的有关制度。

3)规划、指导并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日常性社会实践。

4)指导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评优、表彰及宣传等工作。

6)完成其他工作。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1-2人

社会实践与对外联络部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社会交往工作。与各企事业单位做好沟通与交流,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负责全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社会实践工作的有关制度。

社会实践与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规划、指导并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日常性社会实践。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评优、表彰及宣传等工作。

科技创新部

职责:

1)以“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电脑大赛、英语风采大赛等五大竞赛为龙头,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2)负责全省、全国竞赛作品的选拔、指导和参赛工作。

3)负责“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

4)举办各类讲座及竞赛,帮助同学们在轻松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共创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5)进行团委、学生会网站的管理及维护工作。

6)完成其他工作。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2人

科技创新部部长主要职责:

主持科技创新部工作。负责全省、全国竞赛作品的校内选拔、指导和参赛等工作。

科技创新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团委、学生会网站的管理及维护工作。适当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及相关事项。

学习与宣传部

职责:

1)与科技创新部一道,举办各类讲座及竞赛,帮助同学们在轻松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共创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2)负责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负责学生会各项重大活动的宣传工作,进行海报、横幅、宣传板的宣传。

4)负责与各系保持经常联系,宣传报道学生会各项活动。

5)完成其他宣传任务。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2人

学习与宣传部部长主要职责:

主持部门日常工作,负责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及竞赛,学生会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

学习与宣传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与各系保持经常联系,宣传报道学生会各项活动,宣传学校的学生工作。

文艺部

职责:

1)负责开展品味高雅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负责全校大型文艺类活动和比赛的组织策划。

3)协同学校有关部门,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美育教育,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4)培养文艺类骨干,逐步提高学生艺术水平,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艺晚会。

5)负责文娱器材的购置、使用和管理。及时把握同学们的艺术倾向、审美情趣,提出合理可行的工作建议。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2人

文艺部部长主要职责:

主持团委文艺部主要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各类文艺类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文艺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培养文艺类骨干,逐步提高艺术水平,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艺晚会。 文艺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协助部长组织文艺性活动,负责文娱器材的购置、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体育部

职责:

1)负责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在提高我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各系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交流,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3)组织开展全校“新生杯”篮球赛,“五四杯”篮球、足球赛等体育活动。

4)协助学校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1-2人

体育部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体育部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全校各类体育活动。

体育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培养体育人才,校运动会的准备工作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

自律部

职责:

1)协助学生会做好学生干部的管理、监督及培训工作,并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

2)监督检查学生会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情况,并定期汇总检查结果,及时向主管主席汇报;

3)对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履行职责情况、学习成绩及宿舍内务情况全面考评,并在全委会上通报,给予表扬或批评;

5)接受和处理广大同学对违纪学生干部的举报,并上报主席团给予严肃处理;

6)与各区域自律委员会、院(系)学生会纪律部保持联系,了解各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7)协助保卫部门做好校园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持会场、大型活动或公共场所的秩序。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1-2人

自律部部长主要职责:

主持自律部工作,监督学生会、学生分会各部门的各项情况,并及时向学生会主席汇报。

自律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检查学生的晚自习到课率,并定期汇总检查结果,及时汇报;协助保卫部门做好各项安保工作。

社团部

人员设置:部长1人,副部长2人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开辟第二课堂而自愿组织的群众团体。社团指导中心全面负责社团管理,接受团委的监督与指导,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各社团的工作;帮助解决社团活动中的困难;协调社团活动,使之能相互学习和合作,并协助学校其他各部门与校外其他团体加强联系。

社团部部长主要职责:

主持校内社团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定发展规划,负责社团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组织、安排,以及选拔优秀节目参加省级以上大赛和对外交流。

社团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协助部长工作,并做好校内各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服务和协调等工作。 社团部副部长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校内各社团的财务收入、支出情况,社团的人事变动情况,并及时更新社团干部联系表等。

第9篇:

上一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镇安全生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