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建设方案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互联网平台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互联网平台建设方案

某企业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库部署方案设计

摘要: 分布式数据库提供更加强大的并发处理能力、更好的资源扩展性以及架构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本文通过对分布式数据库的深入研究以及多种部署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适用于某企业互联网数据平台的数据部署方案。

关键词: 分布式数据库; 集中式数据库; 共享数据库集群; 非共享数据库集群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较之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架构,其性能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并发处理能力、更为优质的资源扩展性和架构弹性,但却在数据一致性方面略弱于集中式数据库。业界较为流行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主要分为4种:多活共享数据库集群、大规模平行处理数据库(MPP)、分布式数据文件处理系统(典型产品Hadoop)和基于数据中间件调度管理的非共享数据库集群[1]。其中,多活共享数据库集群和基于数据中间件调度管理的非共享数据库集群更适用于面向客户交易的应用场景,而其它2种架构则主要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领域。

某企业在自身互联网应用平台建设过程中,根据其金融行业背景及业务特点,并结合现有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研发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大型互联网应用平台的基于多活共享数据库集群和非共享数据库集群相结合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架构。

1技术应用简介

目前业界成熟的多活共享数据库集群主要通过Oracle RAC和DB2 pureScale两种技术产品展开核心研究,并且仅在计算资源层面上研发获得了分布式架构,而在数据的逻辑结构层面并未真正推行分布式设计。基于数据中间件调度管理的非共享数据库集群的最佳实现是采用MyCAT中间件+MySQL數据库组成的分布式集群。该架构中,数据可被灵活地垂直拆分和水平切分,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架构,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与其相关的技术复杂度和管理复杂度。

国内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案例中,大型互联网公司出于对降低成本及技术发展自主可控等因素的考虑,更倾向于使用MySQL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方案。而金融企业考虑到开源数据库产品的技术风险较大,自身技术研发和维护能力有限等因素,更倾向于使用由商用数据库产品(Oracle、DB2等)构建的分布式数据库方案。但也有数家机构技术理念颇显前卫,正尝试在互联网应用平台建设中使用开源技术及产品,并采取循序渐进的稳健策略,先在外围应用系统中使用,而随着开源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提高及自身技术团队和能力建设的加强,则逐步向重要应用系统形成有益拓展与推广。

2产品选型分析

DB2 pureScale技术在近几年才趋于成熟和商用,使用案例极少,容易在运用时遭遇首发故障,需经过市场和时间检验。Oracle RAC技术问世已达十余年,且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并在金融领域推出较多使用案例,因而呈现出颇高的技术成熟度。MySQL分布式数据库架构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均为较好,成本投入经济实惠,在超大规模互联网应用平台案例中业已得到复杂交易和超高强度并发交易场景的实际检验。

基于前述讨论可知,综合考虑到互联网应用领域的IT架构特点、金融行业的风险要求,以及引入并掌握多种主流数据库产品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加灵活、更为多元化的IT服务能力则将具有可观重大的现实意义。因而研究中摒弃传统的“小型机+DB2数据库”技术架构,而是选择更为开放的“X86服务器平台+Oracle或MySQL数据库”的技术路线。

3数据应用场景分析

该企业数据应用场景主要分为3类:前端交互应用类数据、中端交易应用类数据、后端账务核算及平台管控类数据。其中,前端交互应用类数据主要包括:网银、商户、营销活动、交易推送等;该类数据不采用分库分表设计思想,因此集中式数据库设计可降低技术复杂度。而中端交易应用类数据主要包括:账户、支付、产品、客户等。该类数据采用分库分表设计思想,旨在更好地满足应用产品及服务的快速部署和迭代的需求,故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将更为现实合理,可极大地提高数据拆分或整合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后端核算及管控类数据主要包括账务核算、平台管理、平台监控等。核算账务类数据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而平台管理及监控等数据的规模较小,无需采用分库分表设计,故采用集中式数据库结构更为适合。

4数据库系统设计目标

针对互联网应用平台的相关特性要求,对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提出以下定制目标[2]:

1)高可用性。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应在逻辑和物理层面提供良好的高可用性设计,确保设备硬件及数据逻辑副本具有多份冗余。

2)高并发处理能力。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不但要具备正常日间交易的处理能力,还要能在特殊时段或秒杀场景下平稳地应对高并发交易量的冲击。

3)可扩展性。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能够良好地适应业务交易量的发展趋势,在各种性能和容量资源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可扩展能力。

4)灵活性。针对应用系统的快速迭代和变更,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应配备较强的部署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数据拆分和整合的变化需求。

5)业务连续性。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应形成较强的容灾能力,能够在人为和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恢复系统服务状态,尽可能降低数据丢失量和影响范围,同时符合数据安全要求的关键性指标也可得到有效控制与保障。

5数据库系统技术方案

为满足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要求,提出3种技术方案。在此,给出研究论述如下。

5.1A方案

A方案基于Oracle RAC的数据库双活集群设计思想,全部采用高端4路X86机架式服务器,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建立4组Oracle RAC数据库双活集群,每组集群由2台物理服务器组成。利用Oracle RAC技术实现本地高可用和性能负载均衡。

集群A部署的数据库包括:网银、商户、营销活动、交易推送等;集群B部署的数据库包括:账户和支付;集群C部署的数据库包括:产品和客户;集群D部署的数据库包括:账务核算、平台管理、平台监控等。研究中,A方案部署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随着业务发展和性能需要,可将数据库集群规模由2个节点在线扩充至4个节点。在集群B和C部署的数据库,可通过新建RAC集群B′和C′实现数据模块的水平拆分。数据库内部的表可通过分片设计以提高数据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容量。

数据库的文件和数据全部存放在外接共享存储阵列上,并利用存储底层远程复制技术实现数据容灾。若未来需要建立异地容灾环境,则采用Oracle ADG技术将主生产中心的数据异步复制到异地容灾环境。

5.2B方案

B方案基于Oracle RAC和MySQL的数据库混合架构设计思想,主要采用2种硬件架构的服务器类型:部署Oracle RAC集群的服务器采用高端4路X86机架式服务器,其结构与A方案类似;部署MySQL數据库的服务器采用中端2路X86机架式服务器。利用MySQL主从复制技术实现高可用集群[3],同时给每个集群配备一个准同步复制的只读数据库,通过读写分离模式提高性能负载。

Oracle RAC集群A部署企业网银、商户、营销活动、交易推送等数据库;RAC集群B部署核算、平台管理、监控等数据库;建立2组MySQL高可用集群分别部署账户、支付和产品、客户等数据库。

随着业务增长及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可对后端交易类应用的数据库进行多节点水平切分来构建数据模块的分拆部署,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数据库内部的表可通过分片设计提高数据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容量。

数据库的存储可以采选2种处理模式。其中,Oracle RAC数据库集群的数据文件存放于外接共享存储阵列;MySQL数据库是将数据文件存放于数据库服务器的内置硬盘(SSD硬盘或闪存卡,满足数据库高读写性能要求),并利用RAID10对其进行数据保护和性能提升。采用内置硬盘的存储方案不受制于共享式存储阵列和SAN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空间束缚,能够更为快速、灵活地扩充数据库服务器节点。

容灾方面,Oracle RAC集群将利用存储底层远程复制技术实现容灾。而MySQL分布式数据库的主从复制技术无法实时同步复制,不能保证数据零丢失,因此普遍采用的容灾策略是尽量把数据模块缩小、打散,并选择多站点部署(3个及以上)。该策略可使MySQL数据库极大地降低对容灾环境的依赖,由容灾架构变为分布式多活架构,严格控制故障和灾难对数据的影响范围,减少数据丢失量。

因此,B设计方案是将交易类应用的数据库横向拆分成2个数据单元,每个单元均包含相互关联的账户、支付、产品、客户信息。将2个数据单元分别部署在主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通过数据库主从异步复制技术(RPO>>0)在对端建立容灾数据库环境;若网络资源存在局限性而难以达成跨站点部署,可先将MySQL高可用集群全部部署于主生产中心,同城灾备中心仅存放异步复制的数据库容灾环境,设计不足即是将会产生大量数据丢失。未来须通过机房环境和网络资源的改善,逐步实现跨更多站点的分布式部署架构。也可将数据库文件存放在外接共享存储阵列,利用SRDF技术实现数据同步复制的同城灾备中心,确保数据零丢失,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会降低数据库部署的灵活性。

研究中,B方案部署结构设计则如图2所示。

5.3C方案

C方案基于Oracle多种技术结合的数据库架构设计思想。在服务器选型方面,采用2种硬件架构的服务器类型:部署Oracle RAC集群的服务器采用高端4路X86机架式服务器,其结构与A方案类似;部署Oracle ADG高可用数据库集群的服务器采用中端2路X86机架式服务器。高可用集群内部节点之间采用数据同步复制技术确保本地数据零丢失,并通过读写分离提高性能负载。

Oracle RAC集群A部署企业网银、商户、营销活动、交易推送等数据库;RAC集群B部署核算、平台管理、监控等数据库;建立4个Oracle ADG高可用集群分别部署后端交易类应用的账户、支付、产品、客户等数据库;也可建立2个数据库高可用集群,每个集群分别部署2个数据库,需要根据非功能测试和验证后确定最终方案。

面对业务增长及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Oracle RAC集群可通过动态扩充节点来增强处理能力。而针对后端交易类应用的数据库,当单个高可用集群资源性能不足时可快速建立一个新集群,将数据库水平切分为若干数据模块,部分迁移至新建集群,达到提高该数据库整体性能的研究效果;数据库内部的表可通过分片设计改进数据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容量。若某个数据库需要提升读操作性能,可利用ADG技术为该数据库实例建立2个只读副本。

数据库的数据文件都存放在外接共享存储阵列上,并通过存储底层远程复制技术实现数据的同城容灾。未来机房环境、网络资源及存储资源满足条件时,可借鉴B方案将容灾架构调整为跨站点多活架构。

研究中,C方案部署结构设计即如图3所示。

6结束语

面对开源数据库技术的互联网应用正进入普遍优化实施的潮流趋势下,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平台的项目建设既要注重相关技术产品的安全稳定运行,更重要的是客观理性地认识到这种技术趋势在其自身良好发展背景下所体现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综合考虑技术发展、方案可行性、应用适配[CM(26]性、成本投入、运维管理及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基于Oracle RAC双活集群和MySQL分布式集群相结合的方案B作为该企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数据库系统技术方案。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数据库系统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项目,除了最为关键的架构问题外,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问题需要寻求有效解答。比如MySQL数据库的分片方案、分布式SQL语句的编写规范、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迁移和运维管理体系等。本文旨在讨论互联网应用平台数据库系统架构层面的设计与分析,其他技术问题仍有待在后续工作中展开重点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英飚. 通用无共享数据库集群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2):156-160.

[2] 陈争航.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应用[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 陈冠华.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高可用MySQL集群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胡金柱,谭支鹏. 分布式对象数据库系统中的对象管理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22(1):96-99.

[5] 戴婉荣.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机制的研究与应用[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6] 苏燕强. Oracle分布式数据库及其应用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8):36-37,121.

[7] 陈珉喻,喻丹丹,徐国庆.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一致性维护方法研究[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24(3):76-80.

作者:王晓燕

第2篇:高邮特教平台建设方案

摘要:该文以江苏有线高邮分公司为当地残疾人家庭定制的通过广电高清机顶盒进行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等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点击查看。

关键词:特殊教育;直播平台;高清回放

1 建设背景概述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普通教育信息化有共同点,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更多的不同点。我国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不论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特殊教育领域经过部分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高邮特教电视建设内容

如下图所示高邮特教电视平台首页,包含了视频轮播、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爱在高邮、辅导课程、工作动态、办事指南、活动剪影、政策关爱、残疾人风采、信息通知跑马灯。(具体栏目与功能可根据高邮残联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开发)。

视频轮播窗口:高邮残联相关视频轮播窗口。

课堂直播:特教教室课程直播,残疾人可以在家中通过机顶盒直接观看课程直播。

课件回看:每一期直播课程的点播回看。

爱在高邮:高邮政府部门、爱心人事、爱心企业帮扶关爱残疾人活动事迹宣传。

辅导课程:针对残疾人的心里、知识、技能能方面的文字、图片、电影视频课程。

工作动态:高邮残联最近工作动态、新闻事件信息发布。

办事指南:针对残疾人的各项办事流程说明,便于残疾人员办事。

活动剪影:各级残联部门组织的各项残疾人相关活动照片展示。

政策关爱:针对残疾人的各级政府优抚政策发布,让残疾人及时了解各项政策。

残疾人风采:高邮本地优秀残疾人事迹报道:文字、图片、视频。

3 系统设计说明

通过对政府信息化及业务应用深入调研和分析,建立起科学、高效、便捷的高邮特教电视系统架构,均衡特教资源、加强了沟通力度、健全培训途径、及时精准帮助残疾人,故主要需求如下:

平台服务器部署在高邮广电网络中心机房,可以保证网络足够的网络带宽。直播教室设定在特教学校大教室,残疾人家庭通过广电机顶盒进行课堂直播、课件回看等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点击查看。

3.1智慧特教平台设计

在高邮广电机房部署特教平台服务器,内置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门户管理系统、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实现平台内容的上传、管理、修改,实现门户首页的调整布局,实现课堂视频的直播、录制、编辑、回看。在残疾人家庭安装广电双向机顶盒,实现特教平台各项栏目的应用和查看。

3.2 特教直播教室设计

在特教直播教室安装高清云台变焦摄像头、拾音器,实时采集课堂视频和声音。同时部署一套直播监控广电机顶盒与电视机,实现直播的实时监控,保障课堂直播稳定进行,以及让上课教师及时了解直播情况。所有设备均通过广电网络链接到广电机房。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对用户终端门户进行了系统、全面、准确的管理,为终端网页类业务的资讯信息发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系统说明

4.1 门户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实现对特教电视平台首页的管理。

用户操作控制与响应:服务器接收用户的遥控器键盘输入,并对其做出响应,即根据不同的输入展示不同页面,从而实现对用户操作的有效控制。该功能模块直接面向用户,服务器和外部系统紧密配合,能够快速及时地响应用户的各类请求,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

门户系统提供机顶盒终端的门户首页展现,与机顶盒终端适配。

页面模板:根据页面模板、用户信息、用户与页面模板对应规则,以及节目内容数据,自动生成页面,下发到机顶盒并展现给最终用户。

页面展示:通过HTML4.01、JavaScript 1.8 、CSS2.0等Internet 上的工业标准向机顶盒推送页面。要求页面的数据量尽量小,确保快速实现各页面的切换, 保障用户操作体验良好。

个性化页面的存储和管理:根据记录的用户页面属性信息,同时根据用户请求,将相应的页面通过Web服务器层发送到机顶盒用户。

可根据用户所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页面, 每个村个性化的页面内容制作、展示。

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终端使用不同的页面(比如县级权限用户可以看到全县的三务公开信息,镇级权限用户看到全镇三务公开信息,村级权限用户看自己村的三务公开信息), 也即不同终端类型的用户可以为一个用户组;

可以预先设计好不同风格的页面, 让用户的选择发布, 实现页面“ 换肤” 特性;

提供实现页面更新的发布管理界面, 在有不同需求时可以由管理员自行根据该工具定制所需要EPG。

门户发布具有页面配置、模板管理、可视化编辑、广告位管理功能(这些都是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支持的功能)。

各级栏目管理应具备添加、删除子栏目功能,同时可支持多级结构。

系统须支持自动和手工发布两种方式,操作人员可根据策略进行定期发布,也可通过手工发布实现信息的立即更新和紧急下线。

4.2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

4.2.1系统概述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内容制作、审核、播出三分离结构。对素材采集、节目制作、审核、播出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控制,大大简化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人工需求,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设计目标

建设一个设计科学合理、扩展扩容性好、功能强大、具有高容错性、运行安全可靠的數字电视网页特教信息发布系统;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可以随时对系统进行规模扩容和业务扩展;

采用开放的接口和公共标准,可显著降低第三方内容提供商(SP/CP提供商)的对接成本和开发时间,丰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

采用高安全性的系统设计和部署,从物理和逻辑策略上保证播出时安全和数据存储安全。

采用易学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操作方法,减少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和失误可能性。能与终端门户系统无缝挂接。

4.2.2 兼容性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对第三方系统的兼容性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对现有网络资源和数据传输的兼容,在系统上线初期,播出内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能尽快地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迅速开展起丰富多彩的业务。一个是对未来可能的第三方业务的兼容,包括对业务模式,用户体验,技术条件的兼容。使得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更多增值业务。

1)完整性和简便性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能够支撑运营一个终端门户网页所应具备的完整的业务流程和功能,同时应该具备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简明的操作流程。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提供了包括源素材采集,编审、网站,网页制作、内容管理、系统监控、预播主播等完整的业务流程。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各类网页特教信息发布系统日常生产所需的要求。

采用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操作方式,基于众多用户体验反馈而设计的人机交互界面,盡可能地减少相关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使得系统上线之后能够尽快投入生产。

2)安全性

网页站点,其内容来源的复杂,业务结构的开放,用户交互的功能,都带来了比电视节目更多的可能影响播出安全的问题。安全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个是内容审核机制必须满足多种审核策略,既要保证审核效率,又要保证审核的有效,防止非法内容被不经意播出。第二个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能防止黑客有意破坏或者用户交互过程中无意的损害。第三个是运行时的安全性,不能因为软件原因造成播出中断。硬件上如果由于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故障,应该有热备实时切换机制。

特教信息发布系统设计有多级审核机制,能够自定义审核策略,审核过程方便简洁可以编审同步进行,内置关键字过滤和高速预览,协助减轻审核工作量。

同时特教信息发布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B/S架构,SERVER端针对广电运营的特点进行了特别改进,稳定性极强,同时采用企业级LINUX操作系统环境,有效地保证了整套系统运行时的稳定。

4.3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主要实现直播和点播功能。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主要基于IP和IPQAM方式的直播、点播服务。支持多种点播、支持多格式推流,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支持互联网的播流技术和协议(含直播和点播)。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支持(包含但不仅限于)WMV、MP4、ASF、FLV、3GP等主流视频格式;支持(包含但不仅限于)WMA、AC-3、AAC、MP3等多种音频格式;支持组播入单播出,组播入组播出,单播入组播出,单播入单播出的组合。单台播出服务器设备支持要求的所有协议和视频格式。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技术要求: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必须支持高并发流处理能力,同时后期根据并发流扩展的要求,支持服务器扩展及升级;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必须具有高可靠性,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

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服务器能须使用开放接口与后台系统集成;

支持多种传输协议,支持主流的播放协议包括RTSP、HTTP等。

支持TCP/IP、UDP/IP、FTP等通讯协议。

提供推流服务能力,以IP视频流为主,同时支持与异构平台IPQAM点播系统兼容,支持IP流媒体和IPQAM混合部署。

支持主流的视频格式,支持对MPEG-2、MPEG-4、H.264、等主流视频格式的高、标清视频,MPEG-2 audio、MP3、WAV、2.0 channel AC-3以及5.1 channel AC-3音频编码格式节目内容注入及播出。

支持TS、MP4、3GP等多种文件封装格式,可以支持机顶盒终端类型。

第三方系统可灵活调用课堂机顶盒直播系统视频播放能力。

系统具备完善的管理和调度能力。

系统设计有良好的扩展性,随着业务发展和用户数量的增加,可以与内容分发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分布式的部署和服务。

支持集群部署,支持超大存储、超高在线用户的大规模应用。

支持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两种方式。

视频流输出单元的部件(网口,硬盘)故障,甚至整体单元故障都不能中断业务,系统可支持的并发流数量应始终能够得到保证。对各种视频流点播请求能够快速响应,时间须小于3秒。

5 结束语

江苏有线高邮分公司为残联提供的设计方案是省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中的一部分,技术领先、可靠、安全、扩展性好、高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无须对残联内部网络做较大改动。建立了一个高效、智能化的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各类业务的处理效率。

作者:张剑

第3篇: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分析港口生产、货物代理、船舶承运人、收发货人等相关物流企业及海关、国检、海事等查验单位的业务流程,通过建设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化,实现港口业务单证电子化流转,加快港口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换,提高整个港口的工作效率,为整个港口范围内的相关单位提供业务数据、信息的交换,以及在交换过程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格式转换、信息存储、查询、存证等服务,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整合。

关键词:港口企业;EDI应用;信息服务;流程改造

作者简介:朱卫新(1981-),男,安徽淮南人,工程硕士,连云港电子口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港口信息化建设、EDI电子数据交换模式的设计、C#、JAVA。

1 引言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港口环境,借鉴国内外相关港口城市成功发展的经验,搭建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化,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之一和重要支撑的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伴随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业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港口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认识到完全依赖自有技术力量难以满足港口快速发展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之外,更需要依靠社会化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例如在某些领域采购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从原先单纯购买硬件设备向购买技术和服务转变。

港航业的商务电子化在国际同行业中已广泛应用,但我国港航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在短时间内,通过创新性地建设港口及口岸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实现港口商务电子化、口岸业务网络化达成口岸整体业务协同的目标,是提升港口和口岸整体竞争能力的迫切任务。

2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EDI和WEB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全方位数据接口和业务规范化应用为特征,通过将口岸单位的物流、资金流和单证流信息的电子化,构筑起连接政府管理部门、口岸查验单位及以港口为核心的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共用支撑、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功能,达到满足口岸各单位综合信息需求、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提升港口以及口岸整体竞争力的目的。技术上采用开放式和标准化体系,程序上具备灵活性高、可维护性强的特点;系统性能要求达到高可靠性和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充性、高度安全性;平台运营管理实现高水平,低成本。

3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内容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是电子政务应用与电子商务应用有机结合,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统一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一个门户和三大系统。

一个门户:港口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是各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和数据集成系统的对外统一表现形式,它是整个平台的窗口,它的内容集中了三个子系统需要对外发布的信息,同时也是三大子系统对外信息数据交换的桥梁。

电子政务系统:以口岸各管理部门、监管单位的行政审批和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改变口岸传统管理模式,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秩序,促进口岸管理监管部门改进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简化办事和通关程序,形成适应口岸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口岸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口岸通关服务,最终实现“一站式”服务目标。

电子商务系统:以装卸、运输、仓储、代理、贸易、制造、金融、保险等信息为主要内容,满足港口周边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及内贸供应链对电子数据交换和其它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实现电子贸易、电子结算、电子采购等综合型信息服务内容。

数据集成系统:以口岸各单位的应用系统为基础,将各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据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应用模式,采用一点接入方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功能性和技术性数据整合。

4 公共信息平台重点解决的问题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是以服务进出口和国际多式联业务为主,以城市物流为辅,配合相关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功能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它既要实现港口和上下游企业、各查验单位的数据传输与业务协作、也要在这些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应用,使得经过港口进出口货物的各类物流信息,只需要与这个平台交换电子数据,就可以完成交易、报关、订舱、报检、报验、放行、支付、结算等手续,实现跨系统、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应至少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提高政府对物流业的监管和服务效率;成为各类物流企业及时获取有效商务信息的窗口;成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通过优化和整合海关、国检等口岸查验单位以及港口集团、理货、船货代理等核心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实现彼此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港口物流过程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性,形成统一、共享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发布、查询、跟踪平台。

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建立口岸港口物流电子单证交换系统,逐步扩大物流单证电子化的范围;

(2)实现口岸主要业务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委托等功能;

(3)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查询、跟踪系统;

(4)建设运营管理、网站管理、安全管理系统;

(5)实现集装箱等货物及车辆动态跟踪,集装箱等重点货物的电子监管功能;

(6)将一个特定区域的业务模式向多个特定区域移植;

(7)逐步推进整个物流行业纸面单证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优化;

(8)将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口岸公路、铁路物流领域,实现海铁联运和公路货运交易等功能。

5 公共信息平台各系统功能

5.1 平台WEB门户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的支持,从通关、运力、运价、货种、货运量、市场占有率、货源预测、货主信息等方面,提供分析数据,按照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模式提出用户需求,为物流业务伙伴和广大客户提供有效的增值信息服务,这一切都是通过浏览器的方式实现。同时,采用统一消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WEB查询、语音服务、短消息服务等。这类信息主要包括:新闻公告、政务指南及相关政策法规、口岸通关数据信息查询、码头作业和业务跟踪信息、在线订舱、保险委托,在线支付与结算、货源和运力、水、公、铁路运输价格、船期表、公路、铁路时刻表、会员信息及推荐、业务培训、广告服务。

5.2 电子政务系统

港口物流协作:联网协作是将口岸物流过程中各相关单位的作业情况和政府部门的审批结果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或通过专线将相关信息传输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进行本地存储、统计和分析的服务,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交换技术实现与其它政府部门监管系统、物流服务商信息系统的双向数据交换。

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实现口岸管理执行和行政业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应用平台的政务窗口,企业只要上网就可以通过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申办报关、出口退税、结付汇和加工贸易备案等进出口手续,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它是物流相关政府部门网上办事的公共窗口,包括:企业向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注册、年审申报;报关、报检网上预录,收取回执;保税进口合同网上备案;外汇核销网上申报;特殊商品运输许可证的申领;陆上运输行车路单登记。

5.3 电子商务系统

物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的功能模块有:基本信息管理、堆场分配管理、堆场库存管理、单程集装箱再运输管理、租借集装箱管理、将要到达相关堆场的集装箱数量管理、集装箱状态监测、提箱单发布管理、船舶申报(危险品)、件杂货理货申报、电子装箱单申报、报表管理。

物流跟踪:注册用户通过服务网站可以查询车、船、货动态信息,同时查询各类单证所处的状态。随着平台功能的不断扩展,货物跟踪将逐渐扩展到其他特殊监管区域和空港。

5.4 数据整合系统

辅助决策:主要包括运力分析系统、箱量分析系统、单证流转效率分析系统和货主行为分析系统。

平台运营管理主要包括:EDI运营管理、网站后台管理、安全管理。

数据转换平台:通过完善和建立公共数据接口的标准和数据交换系统,开发制定与相关各方的数据交换模式,为数据资源的整合提供基础配套环境,实现平台与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口岸、保税区监管系统、保税物流园区之间的直接信息共享和交换。数据交换是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指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发布/查询等功能。

6 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环境

整个平台包括主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等几个部分。

主机系统:

考虑到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用于数据和业务处理的主机系统,采用两台UNIX服务器,并配置一个共享的磁盘阵列,通过高可用性集群软件组成双机热备的方式运行。

网络系统:

平台的网络系统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不同接入方式,如DDN/FR、PSTN/ISDN以及Internet接入;同时考虑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及网管软件加强网络系统管理与监控。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使用Oracle 10g企业版,并支持双机热备方式运行。

应用系统:

EDI数据交换系统是整个应用的核心,XIB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灵活、通用的体系架构,连接口岸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支持用户以不同通信方式、传输协议以及不同格式标准实现相关业务单证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传输和交换,同时XIB将报文传输的相关信息在应用系统之间实现共享,满足其他应用系统的需求。

7 结论

通过构建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对树立港口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电子口岸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

(1)完善港口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以港口为核心的口岸整体竞争力。

港口物流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发展现代物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和道路交通需要红绿灯一样,港口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提升港口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丰富其物流服务的功能,提高港口的“软实力”,加速形成现代物流大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促进港口城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建设口岸公共信息平台需要涉及物流环节的各种角色的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将促进政府、监管单位及各类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带动和促进物流软件企业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蓬勃发展。

(3)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系统服务外包树立样板。

成功建设港口公共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港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将对国内为数众多的类似口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内各口岸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静. EDI 在宁波港口物流中应用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2).

[2]赵刚. 集装箱运输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集装箱化,2002,(2).

[3]李波.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朱卫新

第4篇: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 +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此文档为word 格式 ,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目 录 5 5 5 5 7 7 7 7 9 10 12 12 12 12 13 13 15 17 17 17 18 19 20 20 21 22 25 27 27 28 28 28 28 28 29 29 29 29 30 30 31 32 1 项目概述 .............................................................................................................................................. 1.1 建设背景 .................................................................................................................................. 1.2 建设目标 .................................................................................................................................. 1.3 建设内容 .................................................................................................................................. 2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 2.1 建设原则 .................................................................................................................................. 2.2 技术路线 ..................................................................................................................................

2.2.1 2.2.2

基于 J2EE 三层次技术路线 .......................................................................................... 基于 XML 的数据表示 ................................................................................................. 2.2.3 系统基于 SOA 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 ........................................................................... 9 2.3 进度安排 ................................................................................................................................ 3 政务服务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3.1 数据交换平台 .........................................................................................................................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概述 .............................................................................................................................. 基本功能与特点 .......................................................................................................... 运行管理 ...................................................................................................................... 数据总线 ...................................................................................................................... 资源目录管理 .............................................................................................................. 规则管理 ...................................................................................................................... 数据质量审计 .............................................................................................................. 监控管理 ...................................................................................................................... 统计分析 ...................................................................................................................... 3.1.10 系统配置 .................................................................................................................... 3.2 短信平台 ................................................................................................................................ 3.2.1 3.2.2 3.2.3

短信平台概述 .............................................................................................................. 业务流程图 .................................................................................................................. 系统功能 ...................................................................................................................... 3.3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 4 移动政务服务平台 ............................................................................................................................ 4.1 移动政务服务系统架构图 ..................................................................................................... 4.2 移动应用支撑平台 .................................................................................................................

4.2.1 4.2.2 4.2.3 4.2.4 4.2.5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消息推送组件 .............................................................................................................. 位置定位引擎 .............................................................................................................. 短信服务接口模块 ...................................................................................................... 业务逻辑引擎 .............................................................................................................. 日志管理模块 .............................................................................................................. 4.3 移动政务服务 APP ................................................................................................................

访问地区选择 .............................................................................................................. 政务要闻 ...................................................................................................................... 热点动态 /服务 ............................................................................................................. 我要办事 ...................................................................................................................... 我要查询 ...................................................................................................................... 政务公开 ......................................................................................................................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3.7 互动交流 ...................................................................................................................... 33 4.3.8 我要监督 ...................................................................................................................... 33 4.3.9 便民服务 ...................................................................................................................... 34 4.3.10 智能搜索 .................................................................................................................... 36 4.3.11 用户中心 .................................................................................................................... 38 4.4 移动政务服务微信平台 ......................................................................................................... 38

4.4.1 政务要闻 ...................................................................................................................... 38 4.4.2 我要办事 .................................................................................................................... 39 4.4.3 我要查询 .................................................................................................................... 41 4.4.4 便民服务 .................................................................................................................... 41 4.4.5 互动交流 ...................................................................................................................... 42 5 网上审批监管系统 ............................................................................................................................ 43 5.1 建设内容 ................................................................................................................................ 43 5.2 整体设计 ................................................................................................................................ 43 5.2.1 设计原则 ...................................................................................................................... 43 5.2.2 建设目标 ...................................................................................................................... 45 5.2.3 设计理念 ...................................................................................................................... 46 5.2.4 系统架构 ...................................................................................................................... 47 5.3 系统详细设计 ......................................................................................................................... 50 5.3.1 系统角色设计 .............................................................................................................. 50 5.3.2 并联审批虚拟大厅 ...................................................................................................... 51 5.3.3 重点项目并联审批系统设计...................................................................................... 5.3.4 重点项目监管系统设计.............................................................................................. 53 63

5.3.5 系统管理 ...................................................................................................................... 70 5.3.6 系统通用功能 .............................................................................................................. 73 6 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 ........................................................................................................................ 76 6.1 整体设计 ................................................................................................................................ 76 6.1.1 建设目标 ...................................................................................................................... 76 6.1.2 建设模式 ...................................................................................................................... 76 6.1.3 整体架构 ...................................................................................................................... 77 6.1.4 平台特点 ...................................................................................................................... 79 6.2 政府门户网站群内容管理平台............................................................................................. 81

6.2.1 用户管理功能 .............................................................................................................. 81 6.2.2 日志管理功能 .............................................................................................................. 81 6.2.3 站点管理功能 .............................................................................................................. 81 6.2.4 栏目管理功能 .............................................................................................................. 82 6.2.5 页面管理功能 .............................................................................................................. 82 6.2.6 关键字分类功能 .......................................................................................................... 82 6.2.7 稿件管理功能 .............................................................................................................. 82 6.2.8 页面模板管理功能 ...................................................................................................... 83 6.2.9 网站结构管理功能 ...................................................................................................... 83 6.2.10 专题制作功能 ............................................................................................................ 83 6.2.11 整合发布功能 ............................................................................................................ 84 6.2.12 信息采编 .................................................................................................................... 84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6.2.13 网站信息抓取 ............................................................................................................ 86 6.3 政府网站群功能设计 ............................................................................................................. 87

6.3.1

政府公开信息发布平台.............................................................................................. 87

6.3.2 全文检索系统 .............................................................................................................. 90 6.3.3 互动交流系统 .............................................................................................................. 91 6.3.4 统计分析系统 .............................................................................................................. 92 6.3.5 场景式服务 .................................................................................................................. 93 6.3.6 微信、微博平台 .......................................................................................................... 94 6.3.7 无障碍浏览 .................................................................................................................. 95 6.3.8 网站监控平台 .............................................................................................................. 95 6.4 门户网站群设计 ..................................................................................................................... 96

6.4.1 栏目规划 ...................................................................................................................... 96 6.4.2 风格样式设计 ............................................................................................................ 101

107 7.1 运行环境要求 ....................................................................................................................... 107 7.2 性能要求 .............................................................................................................................. 107 7.3 可靠性要求 ........................................................................................................................... 107 7.4 规范要求 .............................................................................................................................. 108

7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8 硬件支撑平台

.................................................................................................................................. 109 8.1 部署示意图 ........................................................................................................................... 109 8.2 硬件配置推荐 ....................................................................................................................... 110 8.3 相关支撑软件 ....................................................................................................................... 114 8.4 政务云部署相关指标 ........................................................................................................... 115

8.4.1 虚拟机资源要求 ........................................................................................................ 115 8.4.2 存储 /灾备资源要求 ................................................................................................... 115 8.4.3 网络要求 .................................................................................................................... 115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1 项目概述

1.1 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互联网 +政务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吕省长近期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提出要做到“五个一”的新要求。我市今年将“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采用手机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平台, 推动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列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按照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安排, 我中心拟牵头建设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平台, 以实现网上审批监管、 政府网站集约建设管理和“一站式”移动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我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1.2 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全天

候不间断的均等化政务服务,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和服务能力、 提

升政府公信力,用新媒体、“互联网

+”打造市民与政府间的互动交

流新手段、建立监督新机制,推进我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标准建设。

1.3 建设内容

我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平台建设内容包括

2 个移动端应用系统、

1 个网上审批监管系统和 2 个支撑系统。

(一)政务服务手机 APP和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平台

基于“不同入口,均等服务”的原则,手机 APP和微信公众平台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都能全面提供我市移动端政务服务,包括政务公开、信息推送、我要办事、便民服务、创新创业、互动交流、我要监督、用户中心、智能搜索等内容。

(二)网上审批监管系统

基于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统一平台建设,

实现我市并联审

4 个 批前期工作阶段、并联办理阶段、并联审批阶段、验收监管阶段

环节的在线审批和电子监察, 提高我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等并联审批项目的审批效率,实现并联审批项目数字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接受行政和社会监督,具备并联审批、实时监察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三)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和硬件支撑平台

1. 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 建立统

一、规范的市、县(区)、乡(镇)

三级政府网站服务体系, 统一为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部门提供网站基础平台服务。各级各部门网站逐步向平台进行迁移, 原则上不再允许另行建设新的政府网站平台, 通过网站集约化建设加强政府网站服务

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一期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市政府门户网站和

46 家

市直部门的网站集约化改造。

2. 硬件支撑平台。包括网络、数据、安全等硬件设备和系统、数

据库、中间件等支撑。尽可能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部署,本地部

署少量备份、对接设备。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1 建设原则

1. 便民利民秉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作理念,融入“互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不断充实、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内

容和平台功能,不断提高市民的服务体验。

2. 服务共建

构建统一平台, 逐步推进、全面整合全市各职能部门的网上政务

服务、网上便民服务,向市民提供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窗口。

3. 标准规范

平台建设符合国家及省各项标准规范要求, 积极推动我市的网上

政务服务接口标准规范建立,推进政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2.2 技术路线

2.2.1 基于 J2EE 三层次技术路线

为了充分满足系统在安全性、实用性、可移植性、易扩操作、易

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 系统采用基于 Java 平台的 J2EE技术体系,系

统构建于 B/S 三层应用体系结构之上,并采用 JSP、java Servlet 、

EJB、XML等编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

流程控制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通过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

在应用

服务器之上,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

充分保证数据库

系统的安全可靠访问。

J2EE是目前业界公认的企业级信息系统的支撑体系结构,是各个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系统和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粘合剂。

J2EE 提供了跨平台的

解决方案,提供了通用的

JDBC数据库访问接口,无缝支持通过 XML

J2EE体系结构中,所有的技 进行系统间和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递。在

术都是开放的, 得到业界主流支持的, 所以统一使用 J2EE体系架构,有利于系统之间的整合, 避免重复投资, 降低 IT 的管理和建设成本。

选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系统管理简单 , 大大减少客户机维护工作量。

基于 B/S 结构的应用模式无需客户端维护工作;基于“瘦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客户端可以实现自动更新下载, 也无需客户端维护工作。

具有灵活的硬件系统构成对于各个层可以选择与其处理负荷和处理特性相适应的硬件,方

便的实现负载均衡。清晰、合理地分割三层结构并使其独立 , 可以使系统构成的变更非常简单。因此被分成三层的应用基本上不需要修正。

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

三层 B/S 结构中,应用的各层可以并行开发 , 各层也可以选择各自

最适合的开发语言。

进行严密的安全管理

涉密的关键应用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在三层 B/S 结构中 , 识别用

户的机构是按层来构筑的 , 对应用和数据的存取权限也可以按层进行

设定。例如,即使外部的入侵者突破了表示层的安全防线,若在功能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层中备有另外的安全机构,系统也可以阻止入侵者进入其他部分。

J2EE 提供了一套企业级 Java 应用框架(一种标准),是一种利

用 Java 2 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

问题的体系结构。

2.2.2 基于 XML 的数据表示

数据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果数据交换

使用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 则需要复杂的数据编码和解码工作, 因此

统一数据交换使用的数据封装格式是进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首要

任务。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延伸性标示语言)是目前

国际上流行的数据表示标准,因为它的简单性、开放性、可扩展性、

灵活性、自描述性等特性, XML在数据和信息管理、数据交换、 Web

应用、电子商务、 应用集成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已经得到了工

业界的普遍支持,也是我国电子政务采用的标准。

采用 XML方式对系统要交换的数据进行表示,既可以便于系统的

间的数据交换, 又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充, 因此系统技术平台的交换数

据表示全部采用 XML格式来表示。

2.2.3 系统基于 SOA 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应用系统开发的架构。

帮助人们在开发应用的时候能够寻找并使用已有的服务而不必重复

开发某些功能;能够方便集成异构系统; 能够更容易地扩展已有系统。

服务是一个组件的集合,它们向外界提供某个接口,能够完成某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种业务功能。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中, 服务的实现可以放在网络的任何位置,只需要对外发布这个服务的描述,其他的系统(或者服务)就可以发现并且使用这个服务。不同的服务可能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组件模型、硬件环境、数据库,而在这个架构中它们无缝地集成在一起。这种方式消除了异构的分布的环境对应用系统的影响, 开发者可只考虑系统的业务逻辑, 关注某个部分业务功能的实现, 并将它们包装成为合适的服务, 不需要考虑和其他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 减少了系统的开发风险和成本。

服务和组件的不同在于服务更多地从业务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向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业务的实现, 而组件可能只提供完成某个业务的部分功能。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中, 一个系统实现了客户需要的某些业务过程,其中每个服务实现了业务过程中的某个活动。 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来看,面向服务的架构更加符合业务的视角, 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根据已经获得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 采用服务实现各部分的业务需求,并将它们组装为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面向服务的架构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组织中的现有资源,保护已有投资。 它通过将实现的细节和业务逻辑分离, 使得系统可以更好地被复用、扩展和维护。

2.3 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

一期建设: 基本完成“政务服务手机 APP”和“政务服务微信公

众平台”、 “网上审批监管系统”以及作为支撑的“政府网站集约化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 ” 和基 础数 据平台 的建 设 工作 。建 设 周期 约为 6 个 月

(2015.12-2016.5 )。

二期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政务服务手机 APP”办事服务和

便民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软硬件支撑基础平台,完成“移动办公

APP”平台建设工作。建设周期约为7 个月( 2016.6-2016.12 )。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 政务服务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3.1 数据交换平台

3.1.1 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为智慧某某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

基于成熟的

数据数据交换中间件,实现业务系统、多部门的点对点、点对多、多

对多等的交换方式;满足批量数据交换、单条数据查询、数据请求服

务、FTP等多种交换模式;预留接口,适应后续不同的部门的交换接

入需求。按照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GB/T21063)、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GB/T21062) 提出的基础架构、核心内

容、关键技术和基本功能的要求,满足数据的采集、同步、处理、传

输等需求,同时也充分考虑用户权限,安全审计等方面的需求。

3.1.2 基本功能与特点

支持常见关系型数据库、支持

ODBC数据源、支持常用文件格

式、支持常见协议、支持常见接口方式,支持数据转换;

支持自由设定采集数据表、字段,支持行过滤,支持多任务并

行采集;支持数据库存储过程及函数的调用;

支持对采集的数据按投标方自己设计的数据字典标准进行转

换;

对于数据交换的运行策略,要求能够定义绝对时间和相对时

间;

支持实时和定时调度机制;

提供图形可视化监控与管理工具;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支持数据交换过程(双向的,包括数据采集和共享)的实时可

视化监控;

支持数据完整性校验;

支持断点重传或续传;

支持节点程序绿色安装;

支持网络环境对用户透明;

交换过程与数据质量可视化;

平台数据交换高性能。

3.1.3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对整个数据资源交换所运行的所有

IT 实体,包括服

其中包 务器、接入交换节点信息以及交换流程等软件模块进行管理,

括对平台服务管理、交换中心控制管理和交换流程管理。

通过运行管理用户可以明确交换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适配器配置

与交换流程定义和部署的状态等等, 从而从资源管理和使用者角度而

非基础软件角度有效的管理数据交换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环境与实

体。

包括交换网络管理、节点管理、服务器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

源管理,可以对交换与共享网络中各类硬件和系统软件资源进行管

理。其目标是对整个交换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定义和描述。

3.1.4 数据总线

此功能负责管理数据资源的流转。根据数据中心的业务特点,将

数据资源的流转划分为采集、处理、共享三个阶段。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1.4.1

资源采集管理

系统提供向导式的资源采集管理功能, 主要负责将来源端数据采 集到数据中心。对已经配置好的资源,进行采集,系统提供资源采集

方案的配置管理,包括资源采集方案的新增、修改、删除、启用、停

用、执行监控等功能。

3.1.4.2

资源处理管理

资源处理包括对原始数据的清洗、 转换、整合,通过处理加工后,形成可以对外共享的数据。 系统提供对资源处理的配置管理, 包括各类处理规则的配置、 处理方案的配置、 维护管理、监控、查询等功能。

3.1.4.3

资源共享管理

本产品提供数据 负责将数据资源通过本平台共享给数据需求方。

交换与服务共享两种共享方式。

数据交换方式, 生成交换流程将数据资源推送给需求方; 服务共享方式,将数据资源封装成 Web服务,需求方通过请求该服务获取所

需数据;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服务共享还支持对第三方 Web服务的转发调用。资源共享可以做

到数据行级与字段级的共享权限控制。 数据资源只要在资源目录中发

布就通过资源共享管理功能共享出去, 不一定要经过采集、处理阶段。

3.1.5 资源目录管理

资源目录管理包括数据资源注册、目录内容发布、目录检索、主题库管理等子功能。

目录检索:对已编目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检索; 用户只能检索

到有权限访问的数据资源。

主题库:指符合一定业务逻辑、 能表述一类业务的数据资源的

集合。

数据集采集定义:对于数据中心按数据集结构存储实体数据的业务场景,可以定义为此数据集的数据提供机构,以及各组织机构分别提供哪些数据元的实例数据。

数据集手工采集: 数据集的数据提供机构人员登录系统后, 可通过该功能手工填写数据,完成数据采集过程。

3.1.5.1

资源分类管理

系统提供资源分类管理功能, 用户能在该模块定义维护所有资源 分类,并且,可以将多种分类定义为一套标准, 可维护多套分类标准,

即实现资源的多维度分类。如:

一、定义企业基础信息类资源、企业

运行信息类资源等,并定义为主题分类标准;

二、定义工商部门信息

类资源、质监部门信息类资源等,并定义为部门分类标准。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1.5.2

数据资源注册

当定义完资源分类后, 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登记。 数据资源又分 为文件类型数据资源、数据库类型数据资源以及

webservice 类型数

据资源三种,分别对应不同的资源采集交换方案,同时,对需要共享

的数据资源还需要注册发布到资源目录中并进行编目处理。

系统提供数据资源的新增、修改、删除、注册、发布、查询、预

览、刷新等操作。

3.1.5.3

目录内容发布

目录内容发布是将已注册的数据资源发布到资源目录中,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编目处理;发布时还可对数据资源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当发布资源目录时, 先要进行目录内容的定义, 包括元数据定义、资源分类、关键词设置等,完成对资源的编目管理, 便于资源的发现、定位。

3.1.5.4

目录检索

对已编目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检索; 用户只能检索到有权限访问 的数据资源。

3.1.5.5

主题库

指符合一定业务逻辑、 能表述一类业务的数据资源的集合。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逻辑,建立不同的主题库,如:企业基础信息库、企业运行库、综合分析库、行业分析库等,便于各部门进行资源的发现、定位及共享。

系统提供主题库的维护管理,包括新增主题库、修改主题库、删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除主题库、查询主题库等操作功能。

3.1.6 规则管理

规则管理基于规则引擎技术, 内置规则模型, 实现对接入部门的

验证、对数据的处理、对数据质量的审计等。

规则引擎:自动解析各类规则,并负责分发给各系统模块执行。

验证规则:支持 CA验证,并内置部门接入的验证规则。

数据处理规则: 分析各部门实际数据内容, 内置各部门数据的清

洗规则、转换规则及数据路由规则。

数据质量审计规则: 按照各部门数据质量标准, 内置各类数据质

量审计规则。

3.1.7 数据质量审计

对资源处理过程中与数据清洗规则不相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8 监控管理

数据质量监控子系统主要确保数据采集、 数据传递的及时性、 准确性,实现对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的监控,同时,为信用信息报送考核提供数据基础。

由于各部门业务数据都通过交换平台进行加工处理及传输, 交换平台对数据处理得如何, 是否正在传输, 是否出现异常等方面都可以反应出数据的质量问题, 因此应该从交换平台的运行情况、 硬件设备运行情况、流程、节点、数据量、数据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而全面的监控。这样才能能够快速定位出现质量问题数据的问题源, 从而解决问题。

1、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是监控平台的服务与管理中心, 不仅对所有监控代理提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供监控服务接口, 并对所有监控代理进行的统一管理与调试, 此外还

提供系统管理,对组织机构、人员、权限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还提供网络拓补图以方便查看整个交换网络的连接情况。

2、统计查询

可以对代理节点的情况进行统计, 根据业务规则及需求, 可设置统计指标,进行制定查询。 如按时期统计代理节点掉线次数,按节点与时间统计数据交换量,数据流量等。

3、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平台除了提供日常管理的主要功能, 包括日志管理、 用户 IP 地址、用户名、登录时间、操作的业务及所做的操作、离开时间等,还提供系统管理主要包括机构人员管理、 参数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角色管理、组管理和工作流管理。 机构人员管理提供部门、人员维护功能,部门基本信息包括:机构名称、机构代码、创建人、创建时间。人员基本信息包括:登陆名、姓名、职务、性别、电话、密码、手机及邮件地址信息。 参数管理提供所有系统参数集中统一管理。权限管理则是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所有权限配置。资源管理提供对系统的资源的可配置管理。 角色管理完成对统一权限管理的用户角色定义。组管理实现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动态的分组, 通过定义好的组,可以进行快速的人员选择。

3.1.9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用于对交换日志、 目录日志、其他交换日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分析。 提供部门交换信息量统计分析及展现功能, 实现资源交换总量的统计,接入机构的统计,按交换次数、数据量、条目等标尺进行排名的统计与排序, 按数据交换提供和接收的不同角度进行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统计和排序,进行组合统计与分析。

统计分析用于对交换日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分析,

统计分析

分为专题统计,组合统计,综合统计三大类。

综合统计

按照各部门使用交换系统交换的次数和信息量进行统计,

结果可

以展现为表格、线、柱、饼等不同图状。按照资源在交换系统交换的

次数和信息量进行统计,结果可以展现为表格、线、柱、饼等不同图

状。

专题统计

为了方便用户快速获取常用统计信息, 基本上采取一键展现或最

多可以选择单个条件的操作方式。

平台可提供如下对如下专题信息的统计分析:

信息上载,时间访

问量,信息条目访问,栏目访问,交换次数排名,交换信息量排名,

交换数据条目排名等。

组合统计

可对通过交换系统交换资源的日志按照时间段、

部门、应用系统

等进行组合统计,统计出某个时间段的次数和信息量。

3.1.10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用于对数据资源管理平台运行时需要使用的系统参数

与规则进行配置。

校验规则管理: 是指数据清洗时使用的规则, 可以对一个数据

资源(表)的一到多个字段定义规则,校验数据的格式、取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值范围、多字段间的逻辑关系等。

权限管理:管理组织机构、用户、菜单权限。

系统参数:管理系统运行时的可配置参数。

3.2 短信平台

3.2.1 短信平台概述

通过短信平台的构建, 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与市民公众、 企业统一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市民公众、企业之间的联系。短信平台能够对接各大运营商 , 实现短信发送,短信回复,短信收件箱,群发通知,短信批量下发,短信内容导入群发等等。

能同时接入不同的移动运营商短信网关,遵循移动、联通、电信的互联网短信网关协议, 实现对其移动终端设备短信收发功能。 平台能根据目标用户的手机号码自动判断短信对应的移动运营商网关, 对用户及业务而言是透明的。 对于用户上行的短信, 平台根据配置信息分析用户请求的业务, 将用户的短信转发给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 同时支持大量阶段性短信群发业务。

短信平台提供开放的接口, 短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可以与各种业务系统相连接。 可以与用户进行短信沟通, 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业务发展。可以实现内部相关调度、业务经营以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也可以借助短信平台实现即时通信,进一步提供工作效率。

第5篇:“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6年6月15日)

各位领导:

热忱欢迎莅临麻阳考察指导工作,衷心感谢对麻阳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我县“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作个简要汇报。

一、背景由来

1.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大势所趋。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调要坚决惩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并要求对症下药,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全会指出,重点查处群众身边的“苍蝇式腐败”。今年1月,省纪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对“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要求,重点推动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把纠风惩腐压力向基层传导、责任向基层强化。3月,省委、省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用一年的时间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重点围绕五类问题向“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亮剑”。

1 怀化市第四届纪委第十一次全会指出,要强力推动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上山下乡”,深入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专项整治,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查处力度,形成乡村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

2.这是麻阳治理“雁过拔毛”式腐败的现实需要。麻阳,是一个有着 8.64万贫困人口的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一年各项民生资金高达17亿元。10多亿庞大“惠民蛋糕”前,贫困群众殷切盼望,而蝇贪蚁贪也馋涎欲滴,想方设法咬一口、叮一口。事实上,苍蝇扑面也成了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既领农村低保又领城市低保、有车有房也领低保拿廉租房补贴、干部亲属甚至村干部本人领低保等等现象,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人死了还在吃低保吃补贴的情况。近年来,我县已发现问题线索13000多条有疑点的问题线索,接到群众来信来访266批次、862人次,经过统计分析,多数集中在低保、住房补贴、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城乡养老等民生领域。2014年以来纪委查办案件中,涉及民生领域的村干部30多个,占全县村干部的2.3%。

3.这是反思中纪委督办“6·09”案的经验教训。2015年6月9日,中央纪委八室就我县谷达坡乡白羊村群众实名举报该村村主任段某某违纪违法有关问题予以批复交办。8月,县纪委常委会、监察局局长办公会研究,给予县、乡、村共25名 2 涉案责任人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其中科级干部7人。市委国甫书记来我县调研,嘱托我们就民生监督探索自己的做法,成为怀化可复制的经验。在国甫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指导下,我们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监督”平台,通过互联网科技手段实现监督全覆盖、无死角,做到由被动受理到主动出击,由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由单兵作战到兵团作战,由零散式处理到集中式处理,构建了“不能腐、不敢腐”的监督机制, “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纠„四风‟治陋习”等问题得到有效的整治。

二、主要做法

1.依托“互联网+”技术,建好平台。县委运用智慧监督的理念,请来互联网技术团队――湖南三通慧联科技有限公司和专家,投入资金开发监督专门软件,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了集监督、执纪、问责、分析和决策于一体化监督平台。平台系统由四个子平台组成。一是民生监督平台。将基础设施建设、惠民补贴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户的评定、居民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的收缴与发放等34类民生项目、12大类107项民生资金,分类逐项录入平台,实现民生“一项不漏”全覆盖。该平台前台具有公示公开、查询、投诉处理、数据分析等四大功能,群众可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扫描“风清苗乡”微信公众号、扫描身份证和点击终端触摸屏等方式查询,操作方便、简单、快捷。后台设国家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车辆、房产、商业门面、个体工商户、企业社保、

3 死亡人员等9大基础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自动“碰撞”、自动分析、自动提示等功能,及时发现民生领域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变以前“坐等式”来信来访为现在“主动式”发现问题,实现“人机适时联结”。同时,在县行政办公大楼大厅左侧及涉及民生项目的部门、单位建立监督平台,实现监督路径的“无缝对接”。二是扶贫监督平台。按照“五个精准、六个一批”的要求,围绕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个重点环节,把全县8.64万贫困人口按户进行登记汇总,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与9大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对我县精准识贫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平台快捷高效的受理机制,迅速发现漏报贫困户,准确甄别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并对精准扶贫进行监督,使产业扶持、异地搬迁、教育帮扶、生态补偿、社保兜底等相关资金与项目一分不少落实到田间地头,进入千万个贫困家庭,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索拿卡要;同时,我们对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实现部门监督的再监督,防止干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搞数字脱贫,保证真脱贫、脱真贫。三是正风肃纪平台。对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4项主体责任和纪委书记(纪检组长)8项监督责任进行菜单式分解细化、量化,编制责任清单,进行百分制管理,实现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实现 “书记抓、抓书记”的“压力大接力”。同时,将全县党员干部的重要信息收录其中,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实行百分制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对党员干部实施责任制 4 考核,管住“绝大多数”。其中的“一键通”、“随手拍”等功能开辟了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新渠道。群众若发现党员干部有诸如公车私用、铺张浪费等违纪违规行为,可以拍摄照片或视频上传至该平台进行举报,实现随时随地监督。四是纪检业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对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监督与考核。一是对重点业务工作的监督。如县纪检监察机关部署的“三廉监督”“勤廉双述”等业务性工作,是否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得到有效落实,进展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困难与问题等,都可通过查看各单位上传的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等来甄别与掌握。二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按日提交“工作日志”,根据 “工作日志”记载的情况实时监督,防止纪检监察系统内部干部“灯下黑”。

2.组建“三级联动”组织体系,用好平台。合成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战斗力。县委常委会3次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成立麻阳苗族自治县“互联网+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按照“县级管理、乡镇设置”的基本构架,组建了县乡村3级扁平监督机构:县级设立“互联网+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李卫林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李仕忠,县委副书记毛运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丁热平,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廖园熙,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易勇,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胡伟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夏华等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 5 府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农业局、县卫计局、县住建局、县市质监管局、县扶贫办、县公安局等十三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毛运鸿兼任办公室主任,易勇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18个乡镇设立民生监督组,由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任组长,乡镇纪委书记、县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乡镇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和县纪委纪检监察室干部为成员;221个村(社区)设立民生监督小组,乡镇纪委书记任小组长,乡镇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乡镇纪委委员、村(社区)纪检员(村务监督委员)为成员。同时,为发挥互联网实战合成的指挥中枢作用,设立县监督信息中心,核定人员编制2名,具体负责“互联网+监督”平台的管理维护、信息数据收集登录、分析监督和违纪情况的及时处置。“三级联动”扁平监督体系和互联网实战合成的指挥值班的建立,在人员和职责上形成了全天候、无缝隙的监督机制。

3.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管好平台。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将监督工作抓细、抓实、抓牢,不断促进“互联网+监督”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创新监督管理制度。出台了《乡镇民生监督组管理考核办法》《民生监督组工作职责》《乡镇民生监督组监督检查办法》《民生项目(资金)备案办法》《民生项目监督暂行办法》等5个工作制度,对民生项目申报、审批、施工建设、竣工验收、资金拨付进行 6 全程监督。同时将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民生监督组成员职务晋升、表彰奖励、教育培训和批评辞退等事项的重要依据。这样,民生监督工作统一规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后续还将出台监督组干部管理办法、监督组重大事项报告、监督组信访举报等相应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在经费投入上给予充分保障,县财政将“互联网+监督”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安装与设备设施的购置等费用全额纳入政府采购,由财政专项列支,截至目前,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按照每个民生监督组2万元/年、每个民生监督小组3000元/年的工作经费标准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监督组财务由县纪委列入机关账户统一管理。三是建立规范阵地制度。县乡村三级平台按“十有标准”建设,即有办公牌、办公室、办公桌椅、电脑、电话、档案柜、干部去向牌、上墙制度、流程图和信息公开屏。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一楼设立县监督中心大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三、基本成效

1.县委找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抓手。平台打破以前部门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公开透明,快查快办。不仅促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办事,防止优亲厚友、弄虚作假、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杜绝“雁过拔毛”式腐败,而且敦促违纪违规人员自查自纠,改过自新,达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按照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坚持四个一批“自查自纠销号一批,教育整改销号一批,追责问责销号一批,法

7 纪分开区别对待”,实行消化和销号管理,立案15 件,结案7件,处分5人,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对主动承认错误、认错态度好的批评教育、诫勉谈话25人,函询14人。

2.县纪委破解了双重管理体制下“同体监督”难题。民生监督机构的扁平化组建,理顺了县(乡镇)纪检监察机关与乡镇(村、社区)民生监督组(小组)的领导与被领导,乡镇(村、社区)民生监督组(小组)与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实现了乡镇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异地交叉、片区协作、上下协同、提级办案,“同体监督”难题迎刃而解,使监督重点从常规领域向民生领域转变,监督方式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跨乡镇、村社区监督)为主转变,实战合成战斗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今年来,已开展作风督查7次,11个单位88人次被通报批评;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已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0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人。

3.确保了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使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脱贫攻坚摆在了“军令状”的重要位置。我县精准扶贫做的较好,有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但要好上加好更加精准。后台大数据自动“碰撞”、分析和预警,为精准扶贫加装了“瞄准镜”。不仅及时发现混进了贫困人口队伍的违规人员,找到遗漏了的真实贫困人员,而且找准了“失准”“失误”的环节和问题,通过及时整改治理,完善机制又纯洁贫困人员队伍,真正做到不滴不跑不冒不漏。目前,147名有车有房、办企业法人等假“贫困人员”被剔除掉了。

8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互联网既是高科技平台,又是普及千家万户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人人参与“随手拍”等监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得到保障,监督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既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又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带动了社风民风淳化,营造了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增进了党群干群鱼水深情。去年县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民调综合排名由上年的全市第9名上升到全市第1名。我县在全省社会综合治理民调中由上年第114名上升至第34名,进步了80名。今年,全县18个乡镇均于4月30日之前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没有一例群众上访。县委换届考察民主评议,县委班子及班子成员优秀率均在97%以上。

四、下步打算

1.完善平台,充实内容。目前,民生监督、正风肃纪和脱贫攻坚监督平台已投入使用,正在进行纪检监察业务管理平台建设,预计8月建成。今后将涉及所有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单位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清单、监督责任清单等,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工作及其纪律监督等各项数据录入相应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容。

2.归类分流,及时化解。对后台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归类分流,对有明显的违纪违规线索及时初查核实,其它问题转交主管部门自查自纠。

3.健全网络,凝聚合力。全面设立乡镇纪检监察室和村(社区)纪律检查委员,配齐配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凝聚监督合

9 力,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格局。

4.数据采集,端口对接。目前,民生资金数据后台管理权限都在国家、省直部门,造成数据均需人工二次录入,工作量很大且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及时更新。对此,我们将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开放端口,实现数据共享。

第6篇: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要】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建设是提升保险制品销售综合价值的关健,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建设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爆发阶段几个方面,对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调查研究。还从销售渠道服务属性不足、保险产品结构合理性不足、销售技术创新水平较差、销售形式过于单一等多个方面,对互联网保险稍售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研究,并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与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实际需求相关的策略,对提升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综合性建设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稍售平台;销售形式

金融工作范围的拓展是发展金融业所呈现出的主体特征,因此,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保险销售工作的执行,可以为互联网销售平台价值的完整变现创造有利的支持,以便互联网销售体系的价值可以得到足够完整的展现。

一、新形势下互联网保险销售的主要模式

在互?网保险推进销售渠道管理平台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兼业代理渠道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因素。在进行保险制品的销售模式管理的过程中,保险性质的制品务必保证与同类保险制品具备排他性。因此,固定的互联网保险营销渠道很有可能产生与多种主体资源的同时关联,其销售的业绩也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在单一的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实现了与多种类互联网保险资源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保险的影响工作可以较为全面的展现出自身的价值,而在进行销售模式创新建设的过程中,使用提高成本投入的方式进行互联网保险营销渠道的拓展也是互联网保险销售的主要模式之一。

二、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初始阶段

在互联网信息资源刚刚产生的情况下,保险制品的销售平台建设工作也随之建立起来。因此,在中国保险信息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保险市场已经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在网上投保功能得到了发展之后,互联网保险业务已经可以基本上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保险销售业务建设需要。因此,对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进行合理的建设处置,是维护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价值的基础,也是确保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综合性建设质量得到有效维护的关键。

(二)发展阶段

2012年以来,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随着相关法律法规资源建设的快速推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已经可以按照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完成处理,并使各种基础性业务都可以按照规范化操作的方式完成对互联网技术资源的优化应用。在服务客户端逐步被社会各领域认可之后,携程和淘宝等重要互联网商业平台已经实现了对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的对接。另外,在余额增值属性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的发展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支持。因此,对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优化控制,是这一阶段互联网销售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

(三)爆发阶段

互联网保险行业自2014年开始,始终保持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技术予以完善,可以为保险行业的创新性发展需求的满足提供帮助,并使互联网技术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加完整的展现。另外,互联网营销业务的渠道在创新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保险产品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这一阶段的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的建设工作被认定为互联网保险销售的爆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保险产品大量的被纳入互联网平台之上,因此,在进行保险资源的产品服务以及运营模式建设的过程中,销售渠道的价值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价值变现,而官网平台以及代理网站平台的建设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与保险销售管理体系的对接,使保险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加全面的价值显现。

三、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服务属性不足

目前,部分互联网保险工作在进行渠道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服务属性的认识不够完整,并没有完整的按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创新处理,这就使得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建设难以完整的实现与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诉求的对接,无法在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一部分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的执行对于电子服务渠道的价值认识不够完整,缺乏对传统信息资源控制渠道的重视,导致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推进难以按照保险渠道的建设需求进行处理,难以在电子服务渠道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一些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电脑端技术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按照移动客户端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的设计,这就使得客户端的应用价值无法得到完整的展现,很难在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结构缺乏合理性

互联网保险产品结构的设计是决定保险销售价值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在实施产品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营销理念的影响,难以为市场环境中的保险产品资源结构合理性的控制提供帮助。还有一些保险资源在进行产品结构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保险产品不同种类的均衡性发展诉求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从保障性保险创新和健康性保险创新方面推进保险产品结构的改革,导致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发展难以在结构层面实现突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要保险产品资源的创新处理水平。还有一些保险产品结构在进行创新处置的过程中,缺乏对理财型产品特征的关注,并没有从理财型保险资源的占比研究出发,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结构改良,这就使得互联网保险产品由于结构的单一性,只能简单的凭借短期保险进行市场环境的开拓,并不能在业务占比方面实现与互联网销售平台主体需求的对接,难以为中长期保险的创新提供条件。

(三)互联网保险销售技术创新水平较差

技术创新是保证互联网保险销售技术的价值得到完整展现的关键,但是,很多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保险产品的定价以及业务流程的设计关注程度不足,这就使得与保险销售业务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难以获得有利的经营条件,无法为互联网保险销售技术的完整革新提供支持。一些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对当前市场环境变化趋势的了解,并没有对市场环境中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的收集管理,导致互联网销售技术的创新难以在丰富的信息基础上实现创新,无法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

(四)互联网保险销售形式过于单一

互联网保险销售形式是影响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一些保险销售工作人员在保险公司与第三方保性业务平台进行销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多元化体系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因素予以对待,难以多元化互联网销售体系的建设操作提供支持。还有一些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在进行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忠诚度控制的过程中,缺乏对性价比因素的重视,造成场景化因素的价值很难在消费群体的碎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价值,难以为互联网保险销售形式的创新提供帮助。

(五)互联网保险法规建设质量较差

法规体系是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的终极保障,但是,一些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于法规建设质量的关注程度不足,并没有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高层次战略加以设计,这就使得互联网保险法规的建设存在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与互联网保险销售价值的对接需要保持一致。

四、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优化改进方案

(一)提高互联网销售渠道服?账?平

首先,要强化对互联网保险业务本质的分析,使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实现与金融行业建设需求的对应,为互联网技术资源应用价值的优化提供帮助。在进行客户体验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客户的忠诚度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因素加以对待,使渠道化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将自身的价值进行全面的体现,并保证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服务体系可以得到逐步的改良完善。要将渠道化网络销售平台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予以定位,以便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建设可以更加成熟的实现与保险销售平台建设需求的完整对接,并保证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服务属性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者必须强化对保险销售服务能力的重视,使销售性质的工作可以按照全渠道销售平台的建设特点进行操作,以便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可以更加完整的实现与销售服务标准优化诉求的对应,为互联网保险销售价值的完整展现提供有利支持。

(二)增强互联网保险产品结构设计合理性

首先,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建设人员需要强化对产品结构特征的关注,使产品结构的设计工作可以凭借自身的平衡性需要,更好的实现与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对接,以便互联网保险产品资源可以更加成熟的按照社会的新兴需求进行结构设计,保证可以为产品资源的创新性销售赢得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在进行具体的保险产品结构设计的过程,要将不同类型的保险品种设计均衡性作为一项基础性条件加以对待,使互联网保险行业可以更加完整的符合产品结构设计管理工作的设计需要,以便互联网保险平台可以较为成熟的实现与保险产品设计需求的精准对接。要将互联网保险品种的创新由短期保险向着中长期保险进行改变,以便保险产品可以凭借时间层面的优势,更加完整的实现与市场主体需求的完整对接,为互联网保险产品更加完整的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提高互联网保险销售技术创新水平

首先,互联网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将技术创新的价值予以明确,按照优化保险制品销售业绩的实际需求,对互联网保险销售技术的具体革新方向进行确定,为技术研发和引进成本的投放提供指导。互联网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将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产品资源创新以及业务流程创新予以研究,为互联网保险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加完整的客观条件,并保证更多可以满足保险销售主体成员个性需求的因素可以完整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互联网保险销售创新提供帮助。在进行互联网保险销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建设工作与多元化互联网环境对接不够完整,并没有将互联网保险销售体系的价值认可作为一项重要因素予以对待,这就使得互联网销售业务的执行只能在保险销售形式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处理,难以为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的优化定位提供帮助。

(四)创新互联网保险销售形式

首先,互联网保险销售人员要强化对保险行业总体情况的关注,使保险的公司的基础性业务可以实现与第三方保险销售平台的对接,更好的体现多元化互联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要求。要按照互联网销售平台体系建设的客观环境,对销售模式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结合保险公司品牌形象的建设需要,对更多的品牌忠诚度因素加以调查,为市场群体更好的实现优化定位提供有利条件。在进行第三方销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互联网保险销售机制的运行作为一项基础性业务加以对待,使更多与消费群体相关的因素可以在互联网保险销售性质的意义得到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为保险销售形式的创新提供帮助。

(五)优化互联网保险法规建设质量

首先,互联网保险销售人员要将保险法规的建设与应用作为一项战略性因素加以考察,使互联网保险销售工作的价值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显现。在进行互联网保险长效发展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法规体系建设与操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互联网保险法规建设策略的分析,为保险法等法律资源价值的变现提供直接保障。要按照保险行业新兴产品资源的价值管理需要,对网络信息安全和基础性法制建设等业务进行设计,以便互联网保险法规的建设可以与互联网保险销售的风性控制诉求保持一致,并为互联网保险法规的建设提供直接支持,以便互联网保险法规的建设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展现。

五、结论

互联网商业体系的建设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现代商业活动的对接,因此,将保险销售工作纳入互联网商业体系之中,是保证互联网销售渠道的价值得到完整变现的基础。因此,对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建设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具体策略,可以为互联网保险销售价值的优化提供有利条件。并使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价值可以得到足够完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2:86-92.

[2]黄英君.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变迁与路径选择研究[J].西南金融,2017,03:30-37.

[3]毛颖.中国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发展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7,3101:58-61.

[4]吴旭东.论中邮保险发展互联网保险的策略[J].邮政研究,2017,3304:20-22.

[5]高曙东.首个互联网保险监管政策出台,行业转型提速[J].中国金融电脑,2014,05:38-41.

[6].201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投资报告[J].资本市场,2014,08:48-59.

[7]吴旭东.基于互联网的中邮保险特色模式创新思考[J].邮政研究,2014,3005:1-3.

[8]陈琳.互联网保险健康发展与风性管理对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4,08:47-49.

[9]张岩.互联网保险合规问题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10:4-8.

第7篇: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新闻单位媒体平台

专项治理自查报告

根据厅办公室《关于开展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新闻单位媒体平台专项治理的通知》的要求,我处高度重视,结合检查内容及相关情况,认真组织落实,对相关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技术防护、应急工作、宣传教育培训、等级保护工作、使用密码使用等六个方面进行逐一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了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全局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我处成立了以处长为组长、处里人员为成员的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分工与各自的职责如下:处长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副组长分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协调、督促工作。办公室人员负责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情况

(一)网络安全。我处所有计算机均配备了防病毒软件,采用了强口令密码、数据库存储备份、移动存储设备管理、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明确了网络安全责任,强化了网络安全工作。

(二)日常管理。切实抓好内网、外网和应用软件管理,确保“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严格按照保密要求处理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管理、维修和销毁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一是加强对硬件安全的管理,包括防尘、防潮、防雷、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二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我局计算机实行分网管理,严格区分内网和外网,合理布线,优化网络结构,加强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三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包括邮件系统、资源库管理、软件管理等。定期组织全处工作人员学习有关网络知识,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确保网络安全。

三、计算机涉密信息管理情况

我处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加大对涉密计算机的管理。对计算机外接设备、移动设备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涉密文件单独存放,严禁携带存在涉密内容的移动介质到上网的计算机上加工、贮存、传递处理文件,形成了良好的安全保密环境。严格区分内网和外网,对涉密计算机实行了与国际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物理隔离,落实保密措施,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一起计算机失密、泄密事故;其他非涉密计算机及网络使用,也严格按照有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管理,确保了我处网络信息安全。

四、严格管理、规范设备维护

我处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一是坚持“制度管人”。二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技能。同时利用教育、科普宣传等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党员干部网络安全意识。在设备维护方面,对出现问题的设备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份进行核实,规范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第8篇: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方案

1 建设需求

一个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子系统组成,牵涉众多的专业领域。这么庞大的系统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分工,整合不同厂商有特色的专业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取得成功必须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然而这些系统通常是随着医院的发展需求逐步建设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厂家,基于不同的技术,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些系统的集成整合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主要面向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为各种医疗应用提供统一的医疗数据访问服务,从而消除各种医疗应用系统与医疗数据中心的直接耦合性;另一个是为各种临床信息系统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基于系统集成模型,通过HL7和DICOM等标准通讯协议为各种医疗应用系统提供集成服务,确保各个临床信息系统在工作流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交互协作,从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成各项医疗业务。

2 建设目标

系统间的整合、集成和扩展一直都是制约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不兼容,使得医院整体信息化步履维艰。通过建设一个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在IHE、DICOM、HL7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覆盖医疗所有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规范,开发基于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为遗留的、当前的以及将来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且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工作流协同的平台。

3 信息集成方法

信息集成方法有三,即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这三种集成方式各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应用集成指应用程序之间实时或异步交换信息和相互调用功能,可以采用HL7消息,Web Service,CORBA,EJB,DCOM, RPC等标准,采用消息中间件,BPM等中间件实现;数据集成是指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数据之间的映射变换,常采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实现;界面集成含义是应用程序界面之间相互关联引用合成,采用技术包括ActiveX插件、Portlet、IFrame等。

协同应用从早期单纯的点对点接口方式,发展到现如今的集成平台方式。各种方式中:

 点对点接口方式的复杂性在于要和不同的系统建立1:N的接口,假定有N个系统相互之间需要建立接口,则接口数为 N*(N-1)/2。

 集成平台方式中,在N个系统需要进行应用协同的情况下,只需要开发N个适配器接口即可,减少了集成平台的系统负荷。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复杂性,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分别采用上述三种不同集成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集成。

4 应用集成

和医技辅诊科室信息系统(如PACS/RIS、LIS、MUSE等)的信息集成,这种场景,信息交互的数据量不大,实时性要求不高,且各信息系统各专业厂商实现方式相差较大,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方式是最优选择。

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集成平台对外提供支持多种方式的集成服务:包括WebService服务、TCP监听服务、文件监测服务、FTP服务、SQL监控服务等方式。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国内广泛采用的有一套集成规范,即: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HE)规范。IHE规范未定义新的集成标准,而是采用了“标准协调”过程推动基于工业标准的医疗IT系统互操作性。在IHE中,消息传递采用的是HL7(2.x版本)标准,影像传递采用DICOM标准。本集成平台的集成严格参照该规范进行:信息集成平台在进行消息时采用HL72.4标准进行消息传递、在消息内部传递DICOM StudyUID,以满足后续DICOM图像应用时的需要。

临床信息集成用于对各临床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层面的集成事务处理。事务的定义参照IHE规范执行,消息的交互标准参照HL7 2.4标准执行。

集成平台内部引擎本身由Ensemble集成平台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来,依托Ensemble本身对各种适配器的支持,集成平台对外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服务方式:TCP、文件夹监听、FTP文件监听、自定义WebService、SQL监听等形式。以更多接入方式进行各种不同方式集成各业务系统。

集成流程以业务流程可视化、可编辑化对外提供工作流程的制定与使用。集成引擎基于标准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进行扩展应用,以描述交互应用。 4.1 信息集成模块与示例

信息集成组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Business Service业务服务、Business Process业务处理、Business Operation业务操作,这几部分共同作用下,将集成事务与消息传递进行完成。其中,Business Service主要负责进行消息的监听与接收;Business Process负责全局的消息路由转发、事务流程处理、消息匹配映射等工作职责;Business Operation负责将转换完成、最原子化的一个操作,发送/调用信息集成的目标端。同时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消息的反馈准确的返回到Business Process,由Process来讲反馈消息控制返回到消息发送方。示意图如下(后续对该示例进行说明):

4.1.1 业务服务监听与接收

在当今医院中,存在各种各种的医疗业务系统,医疗业务系统的多样性,就将导致与其集成时,接入方式的多样性,如部分系统已实现TCP的发送传递;部分已实现文本输出等。集成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中转、适配角色,在接入方式的多样性成为必要条件。如前所述,在这方面,集成平台允许的接入方式有:TCP、FILE、FTP、SQL、SOAP(WebService)、HTTP、MAIL等多种方式与相应的适配器。

在多种方式的接入过程中,将不同来源的消息通过统一的出口转交给业务处理部分,由其进行路由住转发、消息匹配映射、业务流程处理等相关的工作。

在本示例中,EMRS通过WebService的服务监听(BS.WS.EMRWS)方式将消息内容传递进集成平台,在通过验证后,将该消息转发给了业务处理模块中的路由模块。

4.1.2 消息路由转发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HIS系统三者进行信息传递时,部分信息是需要三者之间交互的,而部分信息仅仅需要两者之间交互,这在消息转发路由时,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起到闸门的作用。如:HIS系统进行入院登记时,需要将病人的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与重症监护系统;而在重症监护系统采集到病人生命体征信息时,仅仅将此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即可。因此,在集成平台中,引入消息路由转发的相关模块就显得比较重要。

在本示例中,EMRCTLRouter这个消息路由者在接受到BS.WS.EMRWS的消息时,可能会转发至EMRPlaceOrder、EMROrderCA、BadMessageHandle三个相关的处理模块。而具体转发至何模块,由消息头定义中的相关信息具体定义。消息路由者起到解析与转发的作用。

4.1.3 事务业务流程处理

即时消息路由已经正确路由转发了消息到准确的端点,但是在对应的端点内,还会有一些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处理。如在EMRS下达一个新的Order的时候,需要的一定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业务流程分支:如该病人为门诊病人或者住院病人,则有必要产生HL7 消息中的住院病人登记信息与门诊病人登记信息:ADTA01与ADTA04。

在本示例中,BPEMRPlaceOrder的内部业务流程如下,每一个结点代表着一次逻辑处理过程:

4.1.4 消息匹配映射

在一些情况下,消息的传递方并无必要产生HL7标准格式消息的情况下,如EMRS与集成平台为内部互调时,双方之间提供预定义的WebService的接口,以快速的开发与进行集成。 此时便需要在WebService中定义的消息格式与标准HL7消息格式之间进行着匹配转换的工作。而该转换工作的处理调用是由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来发起调用的。

4.1.5 终端消息发送

在进行正确的消息格式转换与业务逻辑处理,此时的消息已经成为一个符合终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在事务业务流程处理中,会将此消息投递给相应的终端系统。

在投递消息完成工,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会进入等待反馈的状况,等待终端系统反馈一个应答消息,以表示该消息在终端系统中被准确的处理。事务处理模块收到该应答消息,并组织成发送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并作为应答系统,反馈至发送端系统。

4.2 集成事务处理流程规划

上述主要针对集成平台中各个模块作用于应用场景进行了阐述,下面将以IHE规范中医嘱下达方医嘱执行的完整业务流程为例,进行完整的集成事务流程描述。该流程反应了普遍的医嘱流程,多数院内的医嘱流程都可参照执行,为医院的信息系统集成方式提供良好的参考。本示例中,目标系统以PACS为例。 上层应用程序新开申请单集成平台PACS住院病人:发送ADT^A01消息/门诊病人:发送ADT^A04消息响应ADT^A01消息/响应ADT^A04消息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NW)响应ORM^O01消息对检查申请进行安排后,发送SIU^S12消息响应SIU^S12消息查询申请安排情况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有图像数据(图像匹配)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DA)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申请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

另外,在院内经常出现的是在IHE规范中描述的:执行者医嘱流程,即由医嘱执行者(PACS系统中,为检查科室)进行医嘱下达的过程并执行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PACS发送ORM^O01(control code=SN)消息时,消息中必须包含病人号(PID.3),也就是说病人已经挂过号。上层应用程序集成平台PACS急诊检查登录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N)发送响应ORR^O02消息(control code=NA)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更新或合并病人信息发送ADT^A08消息,更新病人信息/发送ADT^A40消息,合并病人号响应ADT^A08消息/响应ADT^A40消息

5 数据集成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日常医院的HIS库与ERMS库之间存在较多需要高频率、高性能要求的交互,如计价信息与药品库存等信息的实时共享等。针对这样的应用场景,我们采用了ETL工具(GoldenGate)在数据库底层进行的DB层同步方式。 目前,医院已经存在比较完整的医疗信息系统,这些医疗信息是以JW1H系统为基础,增加医院自己的需求发展而来。ERMS电子病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他有他自己完整一套的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而在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上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现有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很难共用一个数据库。可另外一方面,EMRS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都是医院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即有自己工作的重点,又有相互联系和配合,只有相互无间的结合,才能快速、高效和正确地完成日常工作。应用EMRS电子病历系统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工作就会变成传统意义上的HIS业务工作,如经济管理、人员管理和物资管理等,而EMRS电子病历系统主要完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行为业务工作。

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医嘱业务举例,如EMRS电子病历系统下达、转抄和校对医嘱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对应的业务操作,如医嘱摆药和医嘱收费操作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同步数据信息,而涉及到同步的医疗业务往往涉及的医疗各个环节,如诊疗、药房、收费、人员管理等,因此需要信息同步的数据量会比较大,而同时为了不造成医疗业务的延迟和脱节,也需要很高的实时性。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已不适宜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通过消息交互的应用集成方式。消息集成方式,往往需要一个发起方和接受方,而发起方和接受方往往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如发起方需要调用接受方提供的接口等,期间可能还涉及到一些负责的来回交互,最主要的是,消息集成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处理速度不是很快,因此,我们将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同步,数据库集成工具采用Oracle GoldenGate。

医院涉及到需要数据同步的包括两个部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我们将采用GoldenGate实现HIS数据库数据和EMRS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其基本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HIS数据库服务器GoldenGate双向复制PRIDE数据库服务器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HI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而发生在EMR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也会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其中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同步的核心是GoldenGate,在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上变化数据的捕获、传递和复制都是通过他来完成的。当EMRS数据库发生数据变化的时候,如EMRS下达、校对医嘱之后,此时运行在EMR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将捕获该功能业务对应的变化数据,并通过网络传递到HIS数据库,HIS数据库接收到这些变化数据之后,运行在HI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解析这些变化数据并应用到HIS数据库,此时如摆药程序就能看到相应的医嘱记录并进行摆药。反之HIS数据库上的变化数据也是经过上述过程应用到EMRS数据库。

通过GoldenGate我们可以很好地实现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的之间的独立和联系,使他们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一起很好地共同支撑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营。 5.1 GoldenGate概述

Oracle GoldenGate软件是一种基于日志的结构化数据复制软件,它议决剖析源数据库在线日志或归档日志取得数据的增量改变,再将这些改变运用到目标数据库,从而完成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同步。GoldenGate 能够在异构的IT基本结构(包括几乎一切常用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之间完成大量数据亚秒一级的及时复制,从而在能够在应急系统、在线报表、及时数据仓库供应、买卖跟踪、数据同步、集中/分发、容灾等多个场景下运用,而我们采用的场景是数据双向复制,GoldenGate双向复制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示,GoldenGate在实现数据同步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进程:抽取进程、投递进程和应用进程。

1. 抽取进程:就是上图Capture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读取数据库对应的日志文件,将数据变化保存到队列文件中;

2. 投递进程:也叫传输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源数据库中产生的变化的队列文件进过压缩和加密等方式,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数据库; 3. 应用进程:也叫接纳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投递进程传递过来的源数据库的数据变化队列文件解析出来,并应用到目的数据库中。 上述三个进程完成了从源数据库到目的数据库的单项同步,如果再加上从目的数据库到源数据库的相似的三个进程,就实现了源数据库和目的数据库之间的双向同步。

5.2 GoldenGate的特性

1. 基于日志的实时数据复制:相比传统依赖数据库触发器和规则的方法来捕获数据变化,GoldenGate采用读取日志方式对源数据库影响小很多,速度也快很多。

如上图所示,GoldenGate是通过数据日志挖掘的方式实现的。 2. 事务完整性:GoldenGate只复制成功提交的事务,同时目标数据库按照源数据库的操作顺序,而且,可以中断可以自动恢复,这些保证了源和目标之间的事务完整性。

3. 检查点机制保障数据无丢失:GoldenGate的抽取和复制进程使用检查点机制记录完成复制的位臵。对于抽取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已经抽取日志的位臵和写队列文件的位臵;对于投递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读取队列文件的位臵。

上图中,Capture、Pump和Devlivery将传递状态存储至checkpoint file确保其恢复性,检查点机制可以保证在系统、网络或GoldenGate进程故

障重启后数据无丢失。

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GoldenGate用应答机制传输交易数据,只有在得到确认消息后才认为数据传输完成,否则将自动重新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抽取出的所有数据都能发送到目标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支持128位加密和数据压缩功能。

6 界面集成

对于医学影像、心电图波形数据,临床医生的需求是,不仅能浏览图像和波形,还须有对其处理的要求,通常对应系统供应商提供了DICOM影像浏览器和心电图浏览器,这些浏览器提供相应的工具来处理、管理、传输和转换图像和波形。针对这种带专业处理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程序,我们采用界面集成的方式,集成专业浏览器插件或应用程序。

针对这种方式的场景,EMRS系统将采用界面集成应用的方式集成数据综合浏览视图,在临床数据中心一节中已提到,该视图采用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实质是各类专业浏览插件的容器,支持对各种医学影像(X-Ray、CT、MRI、超声、胃肠镜)、心电图、监护数据和麻醉监护数据等在内的多种医疗数据的综合阅览分析。

至于各专业浏览器插件内部的实现,可能又会采用应用集成的方式,但通常为了提高性能,和多媒体资料库中心采用直连的方式获取影像和波形。

以DICOM影像浏览器组件为例,其内部采用DICOM标准进行医学影像格式定义与交互传输。该模块以OCX控件的方式实现,同时提供给集成事务处理模块和医护工作站使用。EMRS医护工作站使用DICOM引擎主要实现从影像中心查询和获取影像等功能。 6.1 DICOM影像应用流程规划

DICOM影像的显示流程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以下几步组成:

医护工作站通过调用DICOM引擎,设臵参数(Study UID或Study Type + Study ID,DICOM Server的IP、Port、AE)*,请求获取一个检查的影像;

DICOM引擎启动DICOM Query服务,获取检查影像数,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根据返回的影像数启动初始化进度条;

DICOM引擎启动DICOM Move服务,向影像中心请求影像; 影像中心启动DICOM Storage服务,向DICOM引擎发送影像;

DICOM引擎每接收到一个新文件,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在此事件的处理中打开并显示此文件,同时改变进度条位臵;

DICOM引擎接收到DICOM Move响应,表明文件获取已经结束,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

7 核心价值

通过建立集成信息平台,集成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日常运营的业务,通过该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院业务协作网络。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很好支持不同系统之间的医疗数据整合、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快速实施应用程序节点部署以及各医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通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中,比如HIS,LIS,RIS,OA等,传递和展现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同时,集成信息平台为临床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通过信息标准、交换原则的制定,对业务系统提供标准的信息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数据在系统平台范围内自由、可靠、可信的交换。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规避“点对点”式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并使得医院可以基于信息平台整体上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与管理,对内提高管理水平,对外以统一的方式接入区域卫生协同网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利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避免信息化建设的大范围的推倒重来;另外,持续性发展还必须要有一套合适的实施和服务模式作支撑。

第9篇: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方案 ×××信息化办公室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 4 1.1. 建设背景 ........................................................................................................ 4 1.2. 项目概述 ........................................................................................................ 4 1.3. 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设计 ........................................................................ 5 1.4. 项目依据 ........................................................................................................ 5 1.5. 建设目标及任务: ........................................................................................ 6 第二章 网络设计方案 .............................................................................. 9 2.1. 网络平台系统功能 ........................................................................................ 9 2.2. 网络平台总体布局 ........................................................................................ 9 2.3. 网络设计原则 .............................................................................................. 10 2.4. 组网方案及说明 .......................................................................................... 11 2.4.1. 方案说明: ......................................................................................................... 11 2.4.2. 方案线路及费用说明: ..................................................................................... 13 第三章 安全设计 .................................................................................... 13 3.1. 安全需求分析: .......................................................................................... 13 3.2.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14 第四章 数据中心设计 ............................................................................ 17 4.1. 数据中心建设要求 ...................................................................................... 17 4.2. 数据中心设计 .............................................................................................. 19 第五章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 .................................................................... 21 5.1.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要求 .............................................................................. 21 5.2.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 ...................................................................................... 21 第六章 应用层设计 ................................................................................ 22 6.1. 门户网站 ...................................................................................................... 22 6.1.1网站设计要求 ............................................................................................. 22 6.1.1. 1应用设计要求 .................................................................................................. 22 6.6.1.2功能设计要求 .................................................................................................. 23 6.1.2网站设计原则: ....................................................................................... 23 6.1.3网站栏目要求 ............................................................................................. 24 6.2. 外网公众受理(在线大厅) ...................................................................... 27 6.3. 网上行政审批 .............................................................................................. 28 6.4. 电子监察系统 .............................................................................................. 33 6.4.1实时监察 ................................................................................................... 33 6.4.2投诉处理: ............................................................................................... 34 6.4.3综合查询: ............................................................................................... 35 6.4.4统计分析 ................................................................................................... 35 6.4.5系统设置: ............................................................................................... 36 6.4.6预警纠错: ............................................................................................... 36 6.4.7绩效考核 ................................................................................................... 36 6.4.8服务评议 ................................................................................................... 36 6.4.9预警反馈 ................................................................................................... 37 6.5. 行政许可在线办理 ...................................................................................... 37 6.6. 行政处罚系统的业务功能 .......................................................................... 37 第一章 概述 1.1. 建设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

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先导工程, 政府先行,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电子政 务网络系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各级政府部门的管 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项目概述

为进一步加快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维护国家政务外网的统

一、完整和有效运 营,推动各级政务部门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开展各类业务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电子 政务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效能。2009年,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下文,要求2010 年底务必完成所有区县统一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目前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毕,已建立统一的网络中心, 部署了统一的安全措施,实现了统一的网络管理,已顺利完成市直属单位的市电 子政务平台外网接入,初步具备承载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的能力,完全实现市直属 部门的纵横向数据访问,提供包括数据传输、视频会议、门户网站、图像传输、 数据存储与备份、数字证书等多种服务。

而我区目前大院内部已搭建局域网,并设定了大院互联网统一出口,为电子 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奠定一定的基础。目前未接入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我区 直属单位的横向网也没有规划建设,因此,我区将尽快落实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 设工作。我们将根据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文件要求及省、市信息化办公室的 要求,进行了方案初步规划,后期将稳步推进、分布实施, 确保2010年10月 份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 1.3. 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设计

我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初步建成稳定、可靠、安全、设备集中、管 理集中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横向联结重点区级政务部门,上联市电子政务 外网平台、下联至乡镇(街道),建立外网数据中心及网络安全措施,建立门户 网站实现政务公开和信息交互。

网络中心:新增一台核心交换机放置在电信中心机房,方便各单位通过电信 城域网接入,区区安全中心、数据中心将根据具体情况可放置在电信或我区信息 中心机房。

数据中心:配置中档服务器群、存储备份及相关系统软件

网络设计:我区配置核心路由交换设备,我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院 内接入单位进行局域网接入,其他政务部门通过电信城域网启用MPLS VPN进行 接入。

应用系统:重点建设经济运行监控管理系统、政务服务网上联合审批系统、 政务综合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系统等应用系统。 1.4. 项目依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 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 (2)《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年10月27日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 划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01]25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通知》(国办函 [2002]74号)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6)《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 项规划的通知》(计规划[2001]1172号) (7)《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 复》 (发改高技[2004]2135号) (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中央部 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发改高技[2004]2412号) 附图1. (9)《XXX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 (10)《关于全省信息化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湘府阅[2004]14号) (11)《XXX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12)《XXX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13)《XXX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平台设计方案》

(14) 《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X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有关事项的函》 永 政办函【2006】13号 (15)《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 (16) 《XXX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试行)

(17)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 作的通知》

1.5. 建设目标及任务:

以 “XXX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

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和现有网络设施的有效利用,依托本地公 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功能完善、资源共享、 安全可靠、切合本地实际情况,完成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建成上下关联、信 息共享、规范标准的统一网络政务环境、安全与业务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 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我区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完善我区政府与公众 的沟通,实现增强政府决策指挥、综合监管能力,提升我区政府为公众服务质量 和水平的总体目标。

1、按时保质完成平台区县延伸

根据文件要求,于2010年底完成我区接入国家政务外网的工作;尽快将各

类可在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业务系统向政务外网上迁移,今后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范畴及不需在我区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我区政务 外网运行。力争2010年10月份必须完成平台建设及接入工作

2、网络中心统一规范,上下关联,部门网络互联互通

建立统一的网络中心,统一的网络管理,统一的安全策略。

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我区电子政务信息交换中心的功能,成为联接我区各个 相关单位,实现各类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上传下达和交换的枢纽;

通过平台建设,实现XXX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功能向我区县拓展,建立保存、 更新、分发、存储、备份全局性的政务信息的基础环境,为我区提供电子政务应 用的基本依托环境,实现我区各级单位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网上办事、 电子监察等功能;

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我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中心全面部署,提供以数字安 全认证为核心的保障电子政务安全的认证授权服务;

通过平台建设,规范我区电子政务网络服务的网络地址分配、网络域名注册 和解析服务、网络目录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的全局性基本设施; 通过平台建设,利用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及我区二级网管平台,对我区 进行用户管理、漫游管理、信息源管理、业务统计、系统测试、性能管理、路由 管理、配置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

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关键应用同步进行

总体设计XXX电子政务平台基本结构、技术框架,规划外网平台,在外网平 台上实现以下重点电子政务应用: (1)政府门户网站及集群建设 (2)经济运行监控管理系统

(3)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信息管理系统 (4)行政效能监察系统

(5)政府网上采购管理系统 (6)数据资源共享系统 (7)协同办公应用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当地财政投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

知》鼓励地(市)以下政务部门利用多种接入方式(如互联网安全接入等)构建 本地政务外网。我区将根据现有的网络资源及目前网络先进技术,基于电信宽带 网络,部署MPLS VPN电路,既能利用现有资源,有效节约成本,同时确保整个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可靠的运行及后期我区各级单位纵横向数据共享,打造 一个安全、先进、可持续拓展电子政务网络。同时基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及支持 国内企业,所有设备将采用国内品牌。 第二章 网络设计方案 2.1. 网络平台系统功能

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将通过城域网及广域网将省市政府单位与我区 各级单位的局域网络系统有机的融合。主要承担政府机关的外网业务信息息交换 和业务互动,以及相关公文、应急、值班、邮件、会议等办公业务,将为领导决 策和指挥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整个网络设计方案按《XXX电子政务外网 技术规范》的区县接入C类标准及《XXX电子政务外网技术规范》进行设计。 具体为:

1、我区政府、直属单位统一通过政务专网通道接入区电子政务平台,实现

我区各接入单位横向访问,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县区政务公开。确保网上办事、 行政审批系统横向流转及业务互动。

2、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将通过骨干电子政务通道接入到省、市电子政务

外网平台,实现各接入单位纵向访问,实现网上办事、行政审批的纵向流转及业 务互动。

3、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网络、安全将与市级平台实现统一网管,确保 电子政务网络设备上下兼容,统一部署及分级管理。 2.2. 网络平台总体布局

零陵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总体布局作如下考虑:

1、 零陵区电子政务平台将直接与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连接。

2、 县区核心汇聚交换机放在电信机房中心机房,数据中心、安全中心等相 关设备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放置于电信机房或我区信息中心机房。

3、 各区直属单位将利用电信城域网启用MPLS VPN技术接入到区电子政务外 网平台;

4、 核心交换机通过电信骨干传输网络划分的电子政务外网专用通道与市电 子政务外网平台的互联。

5、 外网平台承担全区统一门户网站入口访问和全部区直单位的INTERNET 出口访问。

我区电子政务外网总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1、在我区建立一个区级网络中心;

2、区政务部门以MPLS VPN接入方式接入到我区网络中心;

3、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城域网或广域网接入我区网络中心;

4、我区网络中心通过市级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与市级网络中心连接;

5、我区政务部门通过我区网络中心统一的互联网出口。 2.3. 网络设计原则

我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先进性: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数据、语音、视频的综合传输;

2、可扩展性:网络结构和设备性能可随着应用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进行扩 展;

3、开放性:支持多种标准和开放的网络协议;

4、可靠性: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采用适当的备份措施提高可靠 性;

5、安全性:全网采用MPLS VPN等技术实现安全有效的业务隔离和互访;

6、可管理性:网络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

7、服务质量保证:网络系统能根据应用系统的服务等提供带宽和时延保证。 2.4. 组网方案及说明

方案将充分整合目前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及电信城域网资源,以尽可能减少 网络设备投资为原则,同时满足我区的需求,精心设计了如下组网结构: 2.4.1. 方案说明:

由电信负责建设骨干网络平台及我区的接入工作,具体将依托原电子政务外 网平台,增加两台路由器、两台核心路由交换机、一台核心出口ASIC芯片级防 火墙、11台县区核心汇聚交换机、建立分级网管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全网部 署MPLS VPN策略,打通区县至市、省的电子政务外网专用通道,实现县区各 级单位纵横向访问及数据交互。我区外网平台将增加500M互联网出口,实现政 务公开及各单位互联网访问的需求。

我区将负责县区安全中心、数据中心及各单位局域网等建设工作,确保县区 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同时能实现与市级平台兼容及网管。具体方案如下:

一、电信负责投入部分

1、市级平台增加两台核心路由器:

由于该网络均采用MPLS VPN进行组网,所有县区业务VPN都需要在核心

设备接口进行地址转换,子接口数量非常庞大,做在防火墙会导致防火墙性能下 降甚至DOWN机,因此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核心出口部署2台核心路由器做 为VPN网关及路由转发。采用双机热备,有效保证网络零中断及避免出口瓶颈。

2、市级平台增加两台核心路由交换机:

电信在市电子政务外网机房增加两台核心路由交换机,用于我区的汇聚接 入,作为我区的P设备,负责我区MPLS VPN的标签路由转发,实现我区接入 部门纵横向访问及业务互动。采用双机热备,有效保证网络零中断及避免出口瓶 颈。

3、我区增加1台核心路由交换机:

电信在我区增加一台核心路由交换机用于县区各接入部门的汇聚,作为我区 的PE设备,负责我区MPLS VPN的标签路由转发,实现我区接入部门纵横向访 问及业务互动。

4、我区增加一条500M互联网出口

增加统一的互联网出口,既可便于上网行为设备统一部署,实现对全网上网 行为监管、审计及追溯。保证整个网络安全,净化政府上网行为。同时可顺利实 现政务公开,方便社会公众网上办事。

5、全网部署MPLS VPN策略

全网部署MPLS VPN策略,基于电信骨干网打通我区至市电子政务外网通

道,实现县区各单位纵向访问。利用电信城域网,建立各单位至县区电子政务外 网平台,实现各单位的横向访问需求。有效保证各区县电子政务外网快速、安全、 可靠的接入

6、区委、区政府大楼接入设备

根据我区目前大楼局域网网络建设实际情况,由电信对大楼接入层交换机进 行替换或改造,实现政府大院各单位的MPLS VPN的部署。

7、政府大院外各区直单位内网接入

我区各接入单位将维持原有设备及电路不变即可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及互联

网的访问,各单位可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单位局域网及出口电路进行升级改 造。具体升级改造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 2.4.2. 方案线路及费用说明:

1、我区电子政务平台到市电子政务平台电路由电信免费提供。带宽将根据 实际需求进行满足

2、我区电子政务平台互联网出口电路由电信免费提供,带宽将根据实际需 求进行满足

3、现使用电信宽带各接入单位,各单位可保持原有网络,不增加额外费用, 可实现各单位顺利接入到电子政务外网及对互联网的访问。各接入单位 将尽量考虑采用光纤接入,确保电子政务外网应用的带宽需求,费用将 按扩容后的宽带资费标准收取。 第三章 安全设计 3.1. 安全需求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规模扩大,网络应用多,安全风险比较严重和复杂, 加次互联网攻击越来越频繁,单个终端的安全隐患可能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危 害性更加严重;如果缺乏安全控制机制和网络安全政策及防护意识的不足,这些 风险正日益加重。因此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安全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安全重要性,整个安全设计方案按《XXX电子政务外网 技术规范》的区县接入B类标准设计。 3.2.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针对整个XXX县区网络平台边界网络的具体情况,XXX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部 署一下安全措施:

1、外部数据中心、县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间部署一台千兆级防火墙,实现 各网间的逻辑隔离。位于外部数据中心的外网服务器挂在防火墙的DMZ区,可 同时防范来自内外网的攻击。该防火墙能达到千兆吞吐量100%,并发连接数≥ 180万条;每秒新建连接数≥20000条,4个千兆电口,2个千兆光口(可扩展); VPN支持隧道数≥1000,支持TSL/SSL VPN,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及国 产CPU,系统芯片自主可控,自动扫描局域网内IP对应MAC地址进行绑定,不 需手工添加,支持二次穿越,支持标准的IPsec协议,支持P2P协议过滤,IM 协议、DPI+DFI限制,并限制每秒并发连接数和特定服务最大并发连接数,根据 五元组方式,提供最大带宽限制以及最小带宽保障。抗击DOS/DDOS攻击,可 灾难性自恢复,能对处于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多台防火墙进行远程集中管理

2、内部数据中心部署一台百兆防火墙,用于保护内部网络数据安全。该防 火墙能达到百兆吞吐量100%,并发连接数≥120万条;每秒新建连接数≥20000 条,4个百兆电口;VPN支持隧道数≥500,支持TSL/SSL VPN,具备自主知识 产权操作系统及国产CPU,系统芯片自主可控,自动扫描局域网内IP对应MAC 地址进行绑定,不需手工添加,支持二次穿越,支持标准的IPsec协议,支持P2P 协议过滤,IM协议、DPI+DFI限制,并限制每秒并发连接数和特定服务最大并 发连接数,根据五元组方式,提供最大带宽限制以及最小带宽保障。抗击 DOS/DDOS攻击,可灾难性自恢复,能对处于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多台防火墙进 行远程集中管理

3、部署一台至少两端口的入侵防御系统(IPS),分别负责监听外部数据中心

和内部数据中心网络,并与防火墙实现联动,达到主动切断非法用户攻击的目的。 同时又兼备入侵检测的相关功能,有效保证内、外部数据的安全。该设备需要提 供标准100/1000M电口4个,双向吞吐量大于600M,每秒新增TCP会话数15万, 最大并发TCP会话数20万,NIPS 1200A-C引擎模块,2U,含交流冗余电源模 块,1*RJ45串口,1*FE管理口,4*GE电口(Bypass),4*SFP插槽,内置硬件 BYPASS功能,当产品出现软件、硬件、电源故障时,快速、自动转变成网络直 通,保证网络可用,支持实时的3-7层的网络流量分析功能,用户可自定义统计 指定网络范围或指定协议的数据流量;支持基于对象的虚拟系统(VIPS),虚拟 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安全需求,不同部门和网端需求,制定不同的规 则和响应方式,实现面向不同对象、实现不同策略的智能化入侵防护;该设备专 业要求很强,建议原厂商提供本地化服务,7×24提供上门服务,产品的安装、 培训由原厂商工程师完成实施。在服务期内要求原厂商提供每月定期巡检,出具 详细分析报告,并提供原厂商工程师的现场技术支持;

4、部署上网安全行为管理系统,实现带宽管理与流量控制,同时实现对网 内用户上网行为进行安全审核。技术要求:支持≥1000用户数,挂吞吐≥

800Mbps,并发会话数≥100万;该设备需要支持无插件web界面、ssh命令行、 snmp协议管理模式;支持串接、透明桥接、旁路、代理、集中控管部署模式; 提供带电系统自检、按钮试故障排查直通、断电直通bypass网络保障功能;拥 有双系统热备技术,当设备硬盘损坏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正常工作的能 力;具备50个类别以上,每周更新至少两次,日更新300万,准确率90%以上 网页识别过滤能力。具备覆盖网络主要应用的3级结构协议库,能区别控管同一 应用不同子协议;拥有对邮件、文件、发帖、https、ftp、等网络数据过滤监控及 日志查询分析功能;支持url库、协议库、系统软件版本在线升级。具备设备在 线远程协助和故障排查。

5、部署一套网络防病毒系统,主要负责主要服务器及重要部门的网络防病

毒,目前网络病毒越来越多,被动杀毒已无法满足信息化安全的需要,杀毒软件 要能够提供详细的操作管理日志。支持客户端分组管理及终端实名制管理。能详 细记录病毒感染、网络入侵、溢出攻击、异常网络访问的信息,并能对日志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支持日志报表的生成及导出。具有动态仿真反病毒技术,对新病 毒和未知木马能够实现自主识别、明确报出、自动清除,能够有效解决先中毒后 杀毒的弊端。并能自动提取未知病毒特征码,全网分发,实现对未知病毒的免疫。 支持断网隔离扫描功能,避免网络交叉感染病毒。具有远程诊断功能,能远程提 取终端的系统自启动程序信息,方便网络管理人员通过远程方式对终端进行诊断 操作。

6、增加一台网页防纂改系统,防止黑客对政府门户纂改,或被社会不法分

子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不良信息,有损当地政府形象。要求配置支持事件触发机制, 同时支持四重保护——实时阻断、事件触发、核心内嵌、防SQL注入,预先禁止 非法程序对备份目录的添加/删除/修改/更名/属性变更操作,支持两种高级报警模 式(手机短信、电话铃声),能够对网站维护人员操作进行跟踪、审计,能够对管 理员操作进行跟踪、审计,支持网站维护人员登陆认证,支持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产 品支持在远程手动、产品支持自动、手动备份的规则设置,包括文件过滤、目录 过滤、类型过滤、模糊过滤、时间范围过滤、文件长度范围过滤等,允许自定义 规则,全面支持网站防护能力的扩展,支持分级模式管理(跨互联网分布式部署, 统一集中监管)及B/S管理。

7、增加一台10KVA UPS,满足因设备而增加的供电负荷需求,提供不间断电 源负载和续电能力。UPS能提供数字化工频隔离在线式供电静态旁路开关(无间 断切换),双重转换技术及输出电源完全隔离功能,提供大屏幕中文的监控管理 界面(运行状态、操作程序、测量值、故障检修资料、图像资料显示),电池与 主机同一品牌,便于设备性能兼容及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允许的输入电压220VAC ±25%及正常工作温度下能100%的由逆变电源输出满载功率给负载使用。 第四章 数据中心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层的建设目标是为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的需要而提供的政务信息资源及其支撑环境。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 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信息,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 息支持,包括基础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等。政务信息资 源支撑环境包括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器、数据存储、数据容灾和备份以及系统软 件等内容。

数据中心是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存储中心和管理服务中心,也是政府行政

决策支持中心,通过对各种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分析、比较,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新型数据中心的设计概念在传统的数据中心中增加了数据与应用的集成平台,可 以对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个跨部门、跨组织的综合数 据中心,从而可以精简结构、减少冗余系统、提高效率、降低系统成本。整个数 据中心设计方案按《XXX电子政务外网技术规范》的区县C类标准设计 4.1. 数据中心建设要求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及说明

由于我区县外网提供面向社会的各种服务,所以系统面临的潜在外部安全攻 击大大增加,对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充分考虑。将数据中心分别配置成内部区、外 部区和DMZ(非军事区)。在外部区,通过防火墙接入互联网。www服务器、域名 解析服务器(DNS)、电子邮件服务器(E_mail)构成公众信息网站,放在DMZ区 (非军事区),供外网用户及Internet网上用户访问浏览。内部区、DMZ区通过 防火墙与外网隔开,各自采用独立的保留地址,DMZ区的服务器地址通过防火墙 的地址映射,映射成公网地址,供外界访问。防火墙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保证 内部区、DMZ区和外部区信息互访,同时又保证内部区和DMZ区信息的安全性。 应用服务区的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通过防火墙直接接入中心交换机, 以提高主要应用服务的响应速度,满足内部用户的应用需求。

存储备份区配备数据备份服务器,通过运行数据备份管理软件对数据中心的 数据备份操作进行管理,配备磁盘阵列和磁带库作为数据中心文件、数据的存储 备份设备。

网络管理区配备网络监控工作站,通过安装网络监控分析软件,实时监视中 心主服务器、主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状况,及时发现网络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 醒系统管理员注意,及时解决问题。 4.2. 数据中心设计

DNS服务器:本次不进行配置,利用市级DNS服务器一并处理

Web服务器: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对XXX区县门户和下属网站信息的访问与查 询服务。

邮件服务器:为XXX区县部门提供电子邮件服务。考虑县区投资成本,该服 务器与WEB服务器公用一台服务器

数据备份服务器:通过运行数据备份管理软件,对XXX区县数据中心的数据 进行备份管理,确保当数据中心发生各种故障和灾难后能够快速、正确的恢复所 有数据,保障XXX外网平台顺利运行。

应用服务器:是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相关应用服务的服务器,主要是多部门

的协调服务,例如XXX县区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器等。由于数据中心的业务扩 展,所以应用服务器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以及支持各类应用软件的数量要多。 以上服务器配置必须满足2U机架式服务器,采用INTEL 5000芯片组;2颗英特 尔至强5300系列四核处理器2.0GHz,1333MHz前端总线;内存2GB ECC 内存, 最大可扩充至32GB;双通道阵列控制器,256MB缓存,支持RAID 0/1/3/5/6; 配置2×146GB SAS 10Krpm热插拔硬盘;支持3个以上PCI-E扩展插槽,集成两 个千兆网络端口;24x DVD/CD-RW驱动器;热插拔冗余电源、热插拔冗余系统风 扇,电源自动监控等功能。

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对XXX区县数据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处理,包括共用信息 数据库,公共资源数据库。能够支持大容量访问、多种数据库等。考虑到数据库 服务器的重要性,数据库服务器必须满足2U机架式服务器,采用INTEL 5000芯 片组;2颗英特尔®至强®5405四核处理器3.16GHz,1333MHz前端总线;内存4GB ECC 内存,最大可扩充至32GB;双通道阵列控制器,256MB缓存,支持RAID 0/1/3/5/6;配置2×300GB SAS 15Krpm热插拔硬盘,支持8个热插拔硬盘;支 持3个以上PCI-E扩展插槽,集成两个千兆网络端口;24x DVD/CD-RW驱动器; 热插拔冗余电源、热插拔冗余系统风扇,具备电源自动监控等功能。

网络管理工作站:用于对数据中心网络运行状况的监控与分析,可以与外网 的网络管理统一考虑。 存储备份设计

存储备份系统结构图如下 在该项目设计中我们建议使用IP-SAN和NAS混合的存储组网方式,通过FC 网络,各服务器工作站可以从存储设备上获得各自独有的存储容量,作为本服务 器工作站专有磁盘空间。对于那些需要多台服务器共同编辑/操作,或者资料共 享的数据,可以通过NAS功能,以共享文件夹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共享。 该项目的存储设备采用用高性能统一存储设备,它是集数据块级存储

(FC/IP-SAN)和文件级存储(NAS)于一体的存储设备;支持无限快照备份、自 动精简配置和远程容灾复制等高级数据存储灾备功能。配置有4个千兆以太网口 和2个FC主机接口,主柜支持16块SAS/SATA硬盘(本次建议配置2块2TB的 SATA硬盘,做RAID1),通过扩展可支持84块SAS/FC/SATA硬盘;本次方案采用 2套阵列,一套用于数据存储,另外一套通过数据同步/异步数据镜像的功能, 保证数据安全。

第五章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 5.1.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要求

一个系统能够正常工作,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主设备、性能卓越的UPS电源和 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还需要有一个设计合理、可靠性高的供配电系统。我们为 该项目考虑与设计的内容如下:

1、 机房内用电设备供电电源均为三相五线制及单相三线制,采用双回 路供电;

2、

3、 用电设备作接地保护,并入土建大楼配电系统; 机房用电设备、配电线路装置过流过载两段保护,同时配电系统各

级之间有选择性地配合,配电以放射式向用电设备供电;

4、 机房配电系统所用电线为阻燃聚氯乙烯绝缘导线,敷设喷塑桥架、 镀锌铁管及金属软管。

5、 机房的设备供电和空调照明供电分为两个独立回路,其中设备供电 由UPS提供并按设备总用电量的1.3倍进行预留,而空调照明用电由市 电提供并按空调设备的要求供配。

6、 机房内照明装置宜采用机房专用无眩光灯盘,照明亮度大于300LUX, 事故照明亮度应大于60LUX。

7、 机房所有插座均采用普通电源插座和弹起式铜插座,普通电源插座 安装在墙壁上,弹起式电源插座安装在防静电地板上,美观大方。 5.2.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

我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机房符合以下几点要求即可

1、机房建设充分考虑市电多路接入,保证用电的安全、可靠

2、机房采用地板敷设防静电地板胶及上走线的主流机房设计

3、门窗均用防火板进行封闭,避免灰尘及阳光影响机房环境

4、做好防雷接地、消防及照明等相关工作

5、配置一台10KVA 2小时的UPS保证设备用电安全

6、机房环境配置空调,确保机房环境温度不影响设备运转 第六章 应用层设计

应用支撑层主要解决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访问、业务集成、安全可 信和可管理等平台支撑的共性和关键问题。

网上办事、行政审批省政府正在筹划全省统一部署,后期再根据省政府相 关精神再做相关考虑。目前主要考虑建设好相关的门户及集群网站建设。 6.1. 门户网站(我区已建设) 6.1.1网站设计要求 指导思想:

应采用一体化网站群建设模式,在基础平台上集中建设主门户网站各级子 网站群。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6.1.1. 1应用设计要求

一、基于网站群的统一内容设计。站群内所有子站能够自动实现对应栏目

信息内容的自动下达与上传。实现政府及时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丰富的政务信息和 政务服务;公众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政府公布的各种政策信息,享受政府的 各种服务。

二、是为政务公务人员提供了各级部门联网的统一外网办公平台。实现资 源共享、信息互通。

三、对于平台外的站点提供数据交换接口,顺利解决跨平台数据纵横交错 的传输和共享。

四是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融合政府对政府、政府对

企业、政府对个人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对象进行大区划分,提高政府网站可 访问性,增强行政效率。 6.6.1.2功能设计要求

一、平台支持自定义依申请、领导信箱、在线办事等政民互动栏目的处理 流程;

二、站点内容管理支持自动采集子站模式、信息上报采登模式、多站点多 栏目发布模式;

三、支持后台菜单自定义,频道栏目自定义,支持栏目无限级分类;

四、支持阅读权限控制与灵活的平台管理权限控制;

五、支持自定义模板、模板在线源码与可视化编辑、模板备份与还原。

六、支持自定义网站关键字监测、过滤及安全警报模式。

七、支持底层数据二次开发与利用,提供通用数据二次开发接口。 6.1.2网站设计原则:

标准化的底层设计:底层设计依照国家规范的思路建设,网站内容的内

在结构一致性。基于一套系统应用,有效降低因不同站点程序模块规划、 开发语言、数据库、服务不同步带来的管理维护工作量。要有利于网站 间信息的交换、共享以及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统一的功能规划:围绕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共服务和公共参与这四

个方面开发不同的功能应用,多套模板风格自由选择的子站创建及分级 分权限应用。领导、办公人员,只要会打字,即可轻松管理自己的网站。 省时、省力、省钱。

高度的集成共享:要求系统采用多对一(自动采集子站模式) 、一对多 (信息上报采登模式)、多对多(多站点多栏目发布模式)的信息发布 共享机制,使政务信息共享集成最大化,系统应集成手机短信 ,集成”统 一消息”,使得在内网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沟通。 高扩展能力:系统应真正符合多层浏览器 /服务器体系结构,应能满足新 增的需求,而系统的体系结构不需做较大的改变,并能保证系统平滑升 级,满足平台后期建设项目无缝结合及系统功能扩展。整体构架可以与 原有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为今后系统扩展和集成留有扩充余量。 实用易用性:系统采用的分层设计,尽可能的考虑到在尽量满足业务功

能需求的前提下,又要适应各业务角色的工作特点,真正做到简单、实 用、人性化。

高可靠性:由于该系统用户群比较复杂,既有政府部门和各系统机构内

的操作层、管理层,也有比较多的社会民众,所以建设的信息服务网站 系统我们考虑了在建设平台上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设计 中,建立冗余及其他保护措施,平台和应用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容 灾性等。

高可维护性:系统设计应标准化、规范化,按照分层设计,软件构件化

实现。采用软件构件化的开发方式:一是系统结构分层,业务与实现分 离,逻辑与数据分离;二是以统一的服务接口规范为核心,使用开放标 准;三是构件语意描述形式化;四是提炼封装构件规范化。

高安全性:系统安全设计应提供多种安全控制,有较合理系统安全保护

与信息安全保护设计,功能权限分配细致、严谨,保证所有用户的权限 一定要与其所担任职务的权限相对应,有非常详细的系统使用日记与信 息安全监控日记。 6.1.3网站栏目要求

6.2. 外网公众受理(在线大厅)(省政府统一采购,作为二期工程)

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栏目或行政许可栏目是各级政府对外统一提供审批服务的窗口,提供审批业务相关的政策公示、审批指南、网上预受理、网上查询办理状态、审批结果的网上告知、网上咨询投诉等功能。 用户注册

用户在门户网站相关栏目进行个人或者企业身份的注册,已注册身份的可登录。 许可项目公布

为方便老百姓提前准备好相关审批材料,在网上提供资料下载,并提供填写资料的样本,具体功能包括:办理项目材料下载、办理项目相关资料查看、办理项目政策法规查看。 网上申报

用户登录后,选择网上申报,即用户可以选择要要办理的事项(可以直接根据事项来找,也可以根据受理部门在找事项),选择到办理的事项后,系统会显示需要提供的材料要求,对需要提供电子附件的,则考虑提供附件上载功能,同时,根据用户当时的注册信息,自动在申报表单上自动套录原来用户提供的注册信息,用户也可以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如联系手机和固定电话号码,申报单位名称,联系地址等。 网上预受理

认证用户网上申报事项后,负责预受理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网上先进行初审,如果初审没有合格,则通知相关人员进行退回,如果初审合格,则生成一个唯一的预受理编号,通知申请人员。申请人员持该预受理编号到政务大厅窗口办理正式的行政许可申请。 办理过程跟踪和办理结果查询

对审批的办理过程及办理结果,用户可在登录后凭办理业务号进行跟踪和查询。 网上投诉

提供匿名和实名的在线投诉功能,过客用户和认证用户均可对相关行政许可部门进行投诉,被投诉部门必须查实并解决问题。 网上咨询

网上咨询包括咨询、求助、建议等。通过统一的管理,可对所添加内容进行修改、删除;公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如果选择“公开”,则在前台反馈栏目下显示意见反馈内容。另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并可按征集标题、征集内容、征集起始时间、征集结束时间复合查询。

6.3. 网上行政审批(省政府统一采购,作为二期工程)

实现政务大厅办事窗口的行政许可项目的受理、反馈功能。

申报人员提交申报项目所需的材料,窗口工作人员对审批项目进行材料预审,预审通过后可以受理办件,并打印相关的受理通知给申报人员。

行政许可项目办理完毕后,可通过政务中心窗口、大屏幕(如配备)、触摸屏(如配备)统一发布行政许可事项受理、办理、收费、办结等过程的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 用户登录

政务中心办事大厅的窗口人员按照不同的审批委办局单位分配相应的身份和角色。

政务中心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通过内部门户登录系统后可看到来自外网的用户通过Internet的申请事项列表;相关单位的办事人员只能看到和管理与该单位审批工作相关的审批事项申请。窗口人员登录系统业务平台后,系统能够自动提示未处理的待办事项,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条件对自己业务的待办事项进行查询。 新建事项

政务中心办事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在接到来政务中心办事大厅办事的客户从窗口递来的申办资料后,根据沟通结果新建相应的审批事项。

新建的审批事项会因应预先设计好的不同的审批事项的定义,生成相应的录 入表单,并提供必要的预置内容。 申请受理

受理业务分为网上大厅申请受理,和政务大厅申请受理。 审批管理

一、审批项目定义

系统管理员进行项目基本信息的定义,可定义项目名称、项目使用流程、项目所属委办局、项目审批时限、审批需要的材料、审批需要用到的打印文书模板、审批的收费规定等信息。

二、审批流程定义

系统提供审批流程定义工具,可以直观化定义审批流程,以适应各种审批项目,功能包括: 符合标准:流程定义采用XPDL格式,遵循WFMC组织工作流模型标准, 方便与其他系统交互;

图形化流程定制:可通过鼠标拖曳的方式定义流程;

1、支持各种正常流转:

直流:从一个处理节点到另外一个处理节点;

分流:从一个处理节点到多个处理节点;

汇流:从多个处理节点到一个处理节点;

条件流:根据条件选择数据的流向;

子流:流程中嵌套子流程的处理。

2、支持各种异常流程处理:

撤销:流程启动者可以要求对正在处理的流程进行撤销办理;

转办:当前办理者可以把工作转给同一权限的人员办理;

授权代理:当办理人员无法及时处理业务,可以授权给他人代理其

职责;

跳转:在特殊情况下,允许用户对流程做跳转处理,直接发送到某

个节点上。

3、支持自由流程:对于现实工作中无法规范化的流程运转,可以只定义各个工作环节,在运行过程中由办理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流程的流向,方便自由流转。

4、对于每个定制的流程,如果要发生变更,那么必须经过法制办对流程的审批认可。 审批办理

审批项目在外网或者政务大厅窗口受理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在服务中心内部进行审批项目自动流转,由工作流引擎自动分配和调度工作任务,无需人为控制,体现一门受理、自动流转的方便性。

系统提供对各类待办业务、办结业务的管理功能,便于审批人员操作、查询。 待办工作 列表:显示审批流程各环节工作人员签收后尚未完成的工作;

对列表中的项目进行操作,可以显示项目申请的详细信息,如下图所示:

审批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对项目申请信息进行审查之后,给出办理意见,如下图所示: 办结工作列表:显示审批流程各环节工作人员已经办完的工作。

在办公业务模块中,为方便工作人员迅速查找到所要处理的审批事项,系统提供了多种业务查询功能。

定制查询:根据申报项目的信息,定制查询内容,由系统查询所需要了解的审批项目信息,应包括以下几种:

待办业务:由系统根据用户,列出需要该用户审批的业务。 已办业务:列出该用户已经完成的审批业务。 在办业务:列出当前正在处理的审批业务。

挂起业务:列出当前挂起的审批业务。所谓挂起业务是指该审批事项因为材料不完整、无法抗拒因素导致审批业务中断,暂时停止的审批事项。

退办业务:将审批不通过或者无法办理的的审批业务进行退回到申请者。 审批项目督查 有权限的工作人员如政务中心领导、其他单位领导可以通过审批督查功能监管、督办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流程和工作进度,对违反行政许可条件、不按程序、超过行政许可期限等情况进行监督。系统对行政审批在线办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跟踪,实现对审批过程中所有的工作进行监管、督办,监督每项审批的处理过程;能够对所属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即时的监督、检查和控制,能够同步检查所属人员的工作过程;对于重要工作和应办尚未办理和进行的工作,主管领导可以通过系统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催办,并能够就催办的项目进行反馈。 审批督查主要包括:

1、 自动报警:对于即将超过或者已经超过规定的承诺审批时间的审批 事项,能自动进行报警。

2、 跟踪查询:根据用户的权限,用户可以按照审批单位、审批项目、 项目编号、办理结果、受理时间等各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

3、 历史监控:根据用户权限查看在办件的各种办理状态,所有办理的 历史情况,并可以图形化显示,方便监控。 审批信息服务

触摸屏查询:公布政务服务大厅进驻的审批项目基本要求、需要提交的材料、

收费标准、办事流程、申请表格等。并提供审批件办理情况查询,方便申请人了解审批进展。

大屏幕显示:系统通过接口及时向大屏幕发布审批项目办结信息。

短信息通知:在审批流程的各个环节提供短信息发送服务,及时通知申请人提交材料、缴费及领取证件。 查询统计

系统能够以报表、图表等各种直观的形式,以灵活、方便方式提供对审批业务的统计资料,并能以HTML、Excel等表现形式进行展示,让领导掌握审批业务办理效能,及时做出调整等决策。具体报表包括:

① 各委办局办件综合情况:包括所有部门工作量、所有部门工作情况、所有部门接件类型、项目完成百分比等。

② 各窗口单位办件情况:包括接件类型、办理情况、收费情况、部门工作情况明细、部门每月工作情况、项目完成百分比等。

③ 超期未办项目情况:包括各委办局超期未办项目的类型、数量、超期原因等。 6.4. 电子监察系统(省政府统一采购,作为二期工程) 6.4.1实时监察

(1)过程监察:该功能主要通过对业务办理的环节完整性和时间逻辑性监察,实现对整个业务办理的过程监控。主要功能:

1、过程监察记录的查看和查询

2、许可项目基本信息、办理环节信息、监察信息浏览

3、行政许可规范信息浏览

(2)时限监察:定时对系统中未办结的审批业务进行扫描,根据行政审批的时限规定对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这5个环节的办理时间进行监察,对监察结果进行记录,对出现异常情况的交由预警督办程序处理;主要功能:

1、 时限监察记录的查看和查询

2、 许可项目基本信息、办理环节信息、监察信息浏览

3、 行政许可规范信息浏览

(3)异常办件监察:主要是对行政审批中不同于正常受理审批的许可项目进行监察,对退回办结、作废办结、删除办结、补交不来办结、不受理的业务作为重点监察对象,挖掘可能存在问题的业务,监察的环节有受理、承办和异常办结,由于要通过材料验证等人工方式监察,所以此类监察只能通过手动方式进行。主要功能:

1、异常结果记录的查看和查询

2、许可项目基本信息、办理环节信息、监察记录浏览

3、许可项目监察信息浏览

4、行政许可规范信息浏览

5、手工发牌

(4)综合监察:综合业务数据统计通过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进行统计,让监察人员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当前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统计项目包括许可时限动态、投诉处理统计、业务处理动态和业务处理结果统计等;其许可时限动态业务主要根据其监察结果(正常、预警、黄牌、红牌)统计;投诉处理统计主要投诉时间和处理状态(今日投诉、在办投诉、历史投诉)统计;业务处理动态主要根据其办理环节(受理、补交告知、补交受理、承办、特别程序申请、特别查询结果、审核、批准、办结)统计;业务处理结果统计主要根据其办理环节结果(不予受理、一般办结、出证办结、退回办结、上报办结、作废办结、补交不来办结、删除办结、转报办结)统计。主要功能:

1、 综合业务数据统计数据浏览

2、 综合业务数据统计 6.4.2投诉处理:

功能描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网上投诉、电话投诉转到电子监察系统中处理,投诉处理过程中要将投诉单位或投诉人记录下来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主要功能:

1、 投诉受理

2、 投诉回复

3、 投诉转报

4、 投诉处理

5、 投诉查询 6.4.3综合查询:

(1)综合办件查询:主要是为满足监察部门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已纳入电子监察范围的)的办理情况查询的需求。主要功能:

1、 综合办件的查询

2、 综合办件信息的浏览

3、 监察信息的浏览

4、 行政许可规范的浏览

5、 手工发牌

(2)行政许可规范查询:综合业务查询主要功能是提供行政许可项目的操作规范查询, 包括业务办理单位、业务办理时限、业务办理流程、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业务办理收费项目、相关法律法规等。主要功能:

1、行政许可规范记录的查询

2、行政许可规范信息的浏览 6.4.4统计分析

(1) 业务受理情况统计 (2) 预警情况统计 (3) 投诉情况统计 (4) 业务办理结果统计

(5) 各部门服务评议情况统计 6.4.5系统设置:

(1) 红黄牌指标设置 (2) 短信通知用户设置 (3) 行政许可规范管理 6.4.6预警纠错:

主要是督办:列出电子监察系统对各个职能部门发出的预警以及红黄牌警告,供监察局工作人员督办,对符合规定的信息提交监察局领导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信息直接作废。 (1) 查询督办信息 (2) 督办 6.4.7绩效考核

(1) 考核指标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是由各区县进行指标设置。具体是对指 标的添加修改删除做管理

(2) 绩效表管理:主要是通过添加修改删除绩效表操作来设置考核项和考 核单位

(3) 绩效登记:主要是对于主观上的系统不能自动完成的监察,通过手工 录入到绩效考核表中。

(4) 绩效测评:统计绩效情况并查询,主要是根据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考 核表自动核算绩效表分数,进行绩效测评

(5) 绩效核算和基数维护:主要是对绩效的核算做增、删、改的维护,该 项功能主要是为系统管理管理员使用的。 6.4.8服务评议

主要是对公众的服务评议情况做查询 6.4.9预警反馈

主要是通过查询监察预警信息做预警反馈。

6.5. 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省政府统一采购,作为二期工程)

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系统和传统的行政审批系统是有区别的。传统的行政审批系统仅满足了政务大厅的部分管理需求,而“在线办理”模式,不仅体现在外网受理这个环节,更体现在内网办理这个环节。建设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系统,有助于将参与办事的委办局拉入到办理网络中来,把以往只覆盖了政务大厅的行政审批系统,扩展到覆盖相关委办局。以政务中心为驱动核心,全面带动我区的行政效率。是对原有行政审批体制、原有行政审批系统的全面升级。

建设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系统有利于各政府部门,相互沟通,互相协调。从政府来看,在线行政审批系统,不仅能有效的体现政府公共权利,而且被市场主体所认可,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减少了企业成本,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

建设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系统,有助于实现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平台。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是政府的一项施政基本制度。而在线行政审批系统的建立对于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构建和谐操作平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6. 行政处罚系统的业务功能(省政府统一采购,作为二期工程) 业务功能:

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执法人员管理

定义有行政执法权的各部门(执法主体)、其相关的执法人员信息管 理,及其执法项目的相关信息管理(如执法依据等) 行政处罚项目管理

将行政处罚项目抽象出来进行管理,实现行政处罚项目的重用。经 过抽象,在项目实施时,可进行适当的定制以符合实际需求。 案件管理功能

针对行政处罚过程中产生的相关具体事项(案件)进行管理,是行 政处罚项目的运行实例。 办案过程管理

行政处罚过程是一个严谨的工作流程,需要记录其办理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且应依照预先定义的流程规则执行。实现从受理、初查核实、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批、执法文书打印、处罚处理、强制执行和结案归档等全过程的网上审理和案件管理。 简易程序登记

针对简易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过程,实现相关的登记工作。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针对各类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过程,可能存在相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过程,及后续可能的行政补偿/赔偿处理业务。本功能针对这类业务进行处理。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针对行政处罚业务的政策依据-规范性文件,进行相关的备案功能。 法律、法规库管理

行政处罚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管理,并可以在执行过程中被查阅、引用。 自由裁量库管理

通过本功能,进行自由裁量权的限定。并对各项行政处罚业务规则进行自动限定。 结案、归档管理

完成完整的行政处罚后,将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文档进行整合和归档管理。 查询统计 系统提供灵活、可设置的统计分析功能,可实现固定表格统计、自定义统计等统计方式,并以报表和图形的方式展现。例如统计每个执法单位业务数据,通过查询统计出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段内实际办理业务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受理案件数、批评教育数、责令整改数、立案数、听证数、结案数、撤案数等等。 其他功能

在系统的各个环节,均提供相应的文书打印功能,使用预定义的文书模板,自动套用相关的业务信息,形成格式文档后提供打印。

本文档下载自360文档中心,www.360docs.net更多营销,职业规划,工作简历,入党,工作报告,总结,学习资料,学习总结,PPT模板下载,范文等文档下载;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www.360docs.net/doc/info-be68a59a844769eae109ed57.html

上一篇:icu的医院感染控制下一篇:高中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