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量体系下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的“2+1+1”模式,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阐述和总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软技能及外语、就业体系的建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培养质量体系下软件工程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质量体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1:

关注教学过程控制 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摘 要:根据“卓越计划”实施的现状,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大型主机专业方向需求,引入CDIO思想,从教学过程的特性出发,逐步完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专业优势与特色为基础,从培养理念、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教学队伍等方面对卓越工程师的素质与能力培养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教学过程;CDIO

近几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成为其战略重点[1]。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各高校进一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专业领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各学科专业“卓越计划”具体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方案是根据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起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创新、卓越、精英、国际化”的目标为指引,利用“卓越计划”实施契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作为与高校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体单位,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和紧密的合作,关注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高等工程教育者都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己任,而企业和社会认可度却不高,说明“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师资及评价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培养模式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社会需求不适应;(2)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与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不协调;(3)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不匹配;(4)教师队伍与卓越工程师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发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在“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订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体现高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标准;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构,对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进行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二、“卓越计划”的教学过程与培养质量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其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条件要素和过程要素。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条件要素包括教学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包含了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过程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就使得培养质量控制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既强调综合素质,也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培养质量虽然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但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评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缓慢性。如果企业及时反馈,可以更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基于对培养质量特殊性的认识,建立教学过程控制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最终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主动投入与培养质量成正比。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控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主动参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和培养质量的控制过程,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教学过程控制,参与培养质量监督,不断改进教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达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目的[2]。

三、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产学研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理工科为主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尝试,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CDIO思想,强调“做中学”,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与企业合作,并针对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采取措施和策略,不断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认可。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确定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闭门造车”是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之一。高校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急需具有哪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便校企共同确定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能够系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结合高校自己拥有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后,针对社会急需的金融行业中金融信息工程人才稀缺的现状,按照高等工程教育CDIO的要求,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大力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主机特色专业方向。解决了社会金融行业急需大型主机人才问题,也缓解了全球软件外包业转向中国后大型主机人才紧缺问题。

2.以CDIO理念为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等与企业大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追求卓越培养。追求卓越培养的方式为:一方面各高校为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开设大量选修课,压缩必修课总学时,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灵活教育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实际的社会和生产环境,在专业选修课上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让学生把高校中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某个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上来,以便通过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大项目实践来提升大工程理念。

经过工业界对大型主机人才质量需求反馈,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根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的改革思路,以“依托校企合作,突出全面教育,重视工程实践,建设精品课程”的具体措施,按照软件产业的要求,与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共同研究定义了大型主机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系统与产品构建四个方面详细定义了精英型大型主机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8大领域知识结构(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大型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确认与验证、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与软件管理、大型主机基础和大型软件开发)、6种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与10种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具备未来从事复杂技术研究与大型工程应用的潜能;了解软件开发流程、国际标准与规范;具有复合学科和系统的观点;了解工程知识;善于交流和表达;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系统化思维、辨析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自信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深刻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及应具备能力)。确立了“夯基础、厚理论、重实践、强工程、瞻发展”五大特色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从中确定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四门核心课程,并得到国内其他13所高校和IBM及IBM客户(花旗等)的认可和肯定。

3.以产学研校企联合为机制,校企共同建立教学工作组,实施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华中科技大学携手大型主机行业的知名企业,联合多所重点高校,有效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以“重工程,重实践”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一套“一一一三”的大型主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即“开设一个大型主机应用专业方向,搭建一个多校联合、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紧握一条校企合作的育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3]。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是以市场对主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校联合,校企多方位合作,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机制,提高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贴近度;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种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企业和各高校合作下,建立了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该工作组的职责是建立各个企业和多个高校联合机制,协调企业和高校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优势,使得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工作更加常规化、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协作创新,面向世界,共同提高我国大型主机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生态链。工作组日常工作由IBM大学合作部协助主持,各高校轮流主持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的工作,目前参与高校已达13所。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每年在社会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一次校企人才培养计划会和总结会,对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各个环节实施监控,探讨企业参与教学环节的合适机会,研究企业和学校分别履行的职责,校企共建大型主机实验共享平台,制订校企和多校大型主机共享资源方案,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型主机创新应用大赛,共同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估和检验。

4.以校企人才培养生态链为牵引,校企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

社会、高校、企业、学生之间形成人才培养生态链,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通过全员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和全因素的质量监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管理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首先,学校通过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组成一个高效、严密质量保证的有机整体,并且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周期性地运转。其次,通过校企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平台”等,构建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得过程管理中信息尽量能及时反馈、问题尽量能及时解决、工作尽量能及时改进。再次,逐步构建起一个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并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定期报告发布制度,对某段时间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成效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方面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根据校企共建的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制订的人才评估方案,在专业方向开始之前,加强学生对人才培养目

标的认识,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巡讲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并不断引进企业课程或新技术,按照课程要求培养工程能力,为学生发放相关课程的企业认可的能力证书。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型主机校友会及网站,通过学生和企业不定期地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人为本,校企联合,共同组建卓越工程师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校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和行业需求,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模块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对理论强的教学,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重点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等课程模块的专业教学团队;对工程需求强的教学,发挥企业优秀工程师的作用,重点建设工程及专业技术教育、职业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课程模块的工程教学团队。

针对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根据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课程的业务关联性,组建了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了“教学团队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分层次运行管理制度。教学团队中既有学术造诣深厚和工程水平卓越的老专家,又有一批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为主的中年骨干教师,企业中年富力强具有工程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青年教师,这些优秀教师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在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上发挥作用。不仅组建了合理的联合教学创新团队,而且企业还帮助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每年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需要,规划师资培养计划,每年为各大学优秀教师提供到企业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制订大型主机师资认定办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佑莲. 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49-150.

[2] 姚淑珍等. 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软件工程硕士教学与实践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6(2):14-16.

[3] 陆坤等. 大型主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3-14.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黄晓涛 王芬 吴驰

培养质量体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2:

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的“2+1+1”模式,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阐述和总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软技能及外语、就业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软件;校企合作

目前,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根据IDC的预测,到2010年底,信息技术外包(IT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 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 100亿美元。我国已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为践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结合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好形势,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新的课题和使命,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为依据,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加以阐述。

1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面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高端人才缺乏;基础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实用性、国际性、复合性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切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革新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

1.1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磅礴发展急需大量合格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时我国还将形成若干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就区域的情况来看,依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描绘的发展愿景,“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个各具特色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引进50个以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省。

到2010年,全省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10家、超亿元的企业30家,人才缺口巨大。

1.2国家积极鼓励校企合办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要加快推进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之首,其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01年12月,国家计委与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1]文件中提出:面向软件产业,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软件人才,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37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和40余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又相继建设了百余所软件学院[2]。山东省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问题,指出要把驻鲁高校办成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有计划地建立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更多的高层次软件人才。2009年4月,教育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3]。所以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将有效提高服务外包人培养的实效,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学以致用的服务外包人才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3传统计算机专业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与传统行业不同,IT行业知识翻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一变,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IT行业,新技术首先运用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因此,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学校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到企业里再进行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给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内软件及相关产业人才供求关系将严重失衡,形势非常严峻。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介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 学历教育。

高等院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确立了“学历培训”在我国软件人才培训中份额绝对领先的地位,院校培训仍然是我国软件人才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是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学历以本科为主,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间层次。

2) 实训模式。

目前国内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按培训主体划分,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软件企业办实训、校企合办实训三种模式。

(1) 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模式:专业的培训机构引进真实的软件实训项目,模拟真是的软件企业环境和操作规则,强化培养人才。

(2) 软件企业办实训模式:以软件企业强大的技术背景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全程引入项目开发,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过程管理和人才标准强化实训。

(3) 校企合作办实训的模式:校企联合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负责实训教学。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定向培养等模式,在充分研究以上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我们采取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此种模式是对学历教育和实训模式的综合和优化,充分发挥高校学历教育优势和软件园产业及实训优势。

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服务外包人才为目标,坚持软件工程教育国际化,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办学体系,努力成为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摇篮[4]。

3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厚基础、精方向、重能力、强外语”的特点,采用“三级平台-五个模块”式结构,三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五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块。

1)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思想,构建了以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含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四个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教学,实现渐进的综合能力培养。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体系创新地设置了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立了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校内外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学院将人才培养过程(学程)分为3个时间段。

前两学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软件园兼职专家为辅。

第3学年专业课教学,主要以企业专家授课为主,学校教师为辅。

第4学年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即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这种“专职-兼职-专兼结合”教学的新型“2+1+1”学程模式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的实施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在完成企业实训后,最后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与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结合及发挥学校及青岛软件园双方的讲师资源及优势。

学校的讲师将主要承担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必修课程的教学。

青岛软件园的讲师均为软件企业优秀的一线软件开发经理、项目经理,他们参与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并修改学院的教学大纲,动态实施教学任务;主要承担专业限选课程、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企业开发实战实训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软件企业一线进行顶岗体验锻炼,提供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3) 质量保障。

2008年1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质量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我国首家通过UKAS(英国认可服务组织)认可的具备ISO9001:2000国际标准的专业化IT实训服务机构。

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按照ISO9001:2000国际标准要求对实训需求管理、课件研发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就业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工作进行规范和量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实训服务,以保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青岛软件园在整个的专业合作教学过程中,和学校一起严格实施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合作办学的班级,青岛软件园会有专职的教学负责人、执行经理、质量保障人员跟踪班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并和学校的负责老师一起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符合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

4) 软技能及外语。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有人需求。学校和软件园特别加强了合作办学软件班的软件能和外语教学学校与软件园一起制定了软技能培养计划。并先后邀请加拿大ilogic Inc.创办者、董事长郑树庆先生做了题为“世界软件业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且郑先生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QST)总经理刘全主讲“打开思维,拥抱世界”的专题讲座;拓展训练专业训练师严意凌老师为同学们做专业拓展训练等。通过以上软技能训练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

在按照学校传统教学计划开设好英语的基础上,青岛软件园派出专业老师为同学们开设了日语课程,并作为同学们的必修课程。采取多听录音、日语沙龙、外交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日语水平。

5) 就业体系与预期。

校企共建软件工程专业是统筹解决招生就业的有效形式。通过校企合办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外语、软技能和工程实践及国际标准方面的教学,面向青岛软件园400多家软件企业,以及国外、外企中国研发中心和国内一流软件企业,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从而保障20%同学毕业后日语达到二级,直接赴海外就业,30%同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外资软件企业工作,40%同学就业于国内企业或考研,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展望

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也将持续旺盛并呈现新的变化。为了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结构、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将不断深化,在已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持续改革,方能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教育部. 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S]. 2001.

[2]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3] 教育部,商务部. 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 2009.

[4]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R]. 2007.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WANG Bin1, LIU Quan2, REN Shi-gan2, ZHOU Shao-hui2

(1.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2. Qingdao Shinan Software Park, Qingdao 266071, China)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 training mode; softwar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编辑:郭小明)

作者:王 斌,刘 全,任士干,周绍辉

培养质量体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3:

软件工程专业中班主任与导师结合制度探索

(山东工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大一新生无法快速地适应“书本”到“动手”的转变,以及大二之后无系统的软件工程来锻炼、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维及软件开发方法,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通过自身多年软件工程专业班主任和专业导师的教育经验,提出软件工程专业“大一班主任+大二导师”制度结合,通过班主任制度帮助大一新生适应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导师制度帮助大二后学生完成由简单编程到项目工程实施的转变。从而构建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SE-CDIO教育模式,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助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班主任;导师

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都是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紧张的学习,俗称“填鸭式”。然而进入大学生活后,老师的管理和约束骤然减少,大部分学生会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没有主意,重压之后急剧膨胀,于是产生“宿舍里扎堆游戏,教室中空无一人”的场景[1-3]。

作为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高中之前的学生鲜有接触,进入大学后很难适应由“笔”到“键盘”,由“书本”到“电脑”的转变,更无法适应由“自然语言”到“机器语言”的转变。而大一作为大学生涯的关键时刻,如果学生就此沦落,便会一蹶不振,荒废大学学业。如何帮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扭转“课堂睡觉,课下疯狂”的局面,是每个高校老师课堂之外重点关注问题之一[4]。辅导员虽然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但通常学生众多,辅导员不可能顾及所有学生感受。班主任制度的建立,是帮助学生渡过适应期,并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给予适当的指导。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若软件工程学生没有系统化、工程化、团队化经验,便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师制度是将学生团队化,并配备专业的导师,加以实际的项目,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开发过程、软件质量体系、软件工程相关工具等,最终实现SE-CDIO(Software Engineer-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5-7]教育模式,让学生毕业即可与国家信息产业顺利接轨。

一、新生班主任制度

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行大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任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制度(C语言是软件工程专业新生第一学期的唯一专业课,并且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每个班主任平均负责60个学生,一方面监督学生完成C语言的学习工作,综述后续专业规划,完成学生入门引导;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通信工具等交流方式了解学生困难,更好的辅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一)班主任制度执行效果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近3年班主任制度的实践:1. 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明显提高,C语言课程的不及格了由原来的约30%降到了15%左右,基本不存在大一之后就放弃学习的情况;2. 通过班主任与导师的沟通,越来越多的导师选择在大一新生中宣讲自己的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招聘优秀学生到自己的团队中,提前帮助学生适应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环节与质量控制;3. 通过班主任与其他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教师的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4. 学生了解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历史以及前景,并对四年课程学习有了初步规划。

(二)班主任制度执行经验

在班主任制度執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逐渐积累了带新生的经验,现将经验一一列出:

1. 导师团队中选取班主任助理

每位C语言的任课老师负责一个专业,除了上好C语言这门课程,还有其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对于初高中班主任,时间较紧张。因此,班主任寻求软件工程专业导师帮助,每个导师团队负责选出优秀的高年级同学,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辅助班主任完成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助理定期开展导师项目介绍及自己所做工作讲座,让新生熟悉导师的课题,后期选择导师时不再迷茫。

2. 新生分层次指导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受教育方式各异,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入学后各门课程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通过创新实验室、导师实验室和晚自习等不同形式进行辅导。能力比较全面的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培养,为创新创业活动储备力量;对导师科研兴趣浓厚,并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导师团队;对课程学习相对吃力学生,在自习室学习,统一管理与指导。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给予学生满足感和自信,团队内部逐渐形成默契,完成软件工程国际标准中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组织编程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 案例启发式思考

近几年的大一新生全是90后,社会对于90后的评价褒贬不一[3,6],充分利用90后对社交软件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的好感,积极的与学生之间展开启发式讨论,比如微信隐私性比QQ好,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云盘的秒传功能是怎么做到的。

二、班主任与导师的衔接

导师制度在国内高校一直存在,但基本都是在大四开始分配导师,导师的职能仅限于带领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7],这种措施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作用甚微,如果不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程项目领域,仅依靠课本知识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大二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随着专业课的增多,更需要专业导师来指点迷津。因此,班主任制度继续实行必然与其当初的“辅助新生完成转变”的定义不符。此时,学院借鉴了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引入了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将每个专业的学生分到教研室老师手中,由专业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

(一)导师选取方式转变

本科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和博士导师专注于学生的科研工作,本科导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知识辅导以及做好人生规划[8],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导师,除以上职能外,还应该带领学生进入项目工程实践,让学生提前适应软件企业的环境。

目前,国内高校的本科导师大多是由学院进行导师与学生的随机组合原则,这样的组合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不了解,难以产生共鸣;部分高校已借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但本科生由于兴趣点不明确,无法在自选导师过程中有太多的想法,更多的会偏向“哪个老师脾气好就选谁”[9]。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导师选取制度中,班主任充当重要角色,因为班主任既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又熟悉导师的科研成果、课题研究情况以及技术特长,可以辅助学生与导师之间完成选择。

(二)导师思想转变

本科生导师工作有别于研究生导师,在执行导师制度的过程中,一些带过很多届研究生的老教授都会普遍反映“本科生比研究生难带”。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研究生来自于优秀的本科生,学术、科研、知识水平较高,自学能力强,能辅助导师完成一定工作,而本科生相比较研究生而言,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学以前未接触过计算机编程,更无法理解软件项目,不仅不能帮助导师完成任务,还要花费导师的时间去帮助其适应学习,适应生活等方面。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导师应该在思想上有所转变。研究生导师是辅助学生完成研究方向的研究,而本科生导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制定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学院及学校领导应该引起重视,给予相应的活动经费,并将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组织导师进行相互评估,经验交流等。

(三)“大二开始导师制度”执行效果

通过近3年的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开始导师制度已初见成果:1. 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大二基本就能定下毕业论文的题目,带着题目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才能有更好的理解;2. 导师手中形成学生项目梯队,高年级学生辅助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项目开发;3. 部分导师成立了学生竞赛队伍,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性竞赛,成绩卓越;4. 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对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软件项目开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过来辅助导师完成科研、横向课题等。同时,学生也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甚至能在课题中体会大学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应用。

三、结束语

通过在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中试点“班主任+导师”的衔接组合制度,学生能够顺利的渡过高中到大学、由大学到社会的转变;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课见面,下课失联”的关系,而是形成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软件项目训练,学生辅助导师完成课题的局面。3年的实践经验证实了“主任+导师”制度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希望能改变大学生现状,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兆娟.浅析如何做好当代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2:170-172.

[2]李青松.关于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09:186.

[3]李彤,张璇,王旭,等.S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52-57.

[4]李彤,秦江龙,张璇,等.基于SE-CDIO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05:54-60.

[5]康雁,李彤,张璇,等.基于SE-CDIO专业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24:34-37.

[6]赵宾.“90后”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工作研究[J].考试周刊,2011,

49:222-223.

[7]谭春娇,刘越,赵亮,等.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06:5-7+15.

[8]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

06:694-697.

[9]徐雪英.浙江大学本科导师制度思想渊源及其意义[J].高教探索,2014,06:157-161.

作者:宋英杰 张斌 逄卉一

上一篇:世界电力市场改革分析论文下一篇:个人的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