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精选8篇)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篇1

1、体育(广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体育运动。

2、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学生需要完成六项指标的测试,分别是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测试,50米跑或立定跳远,握力或仰卧起坐或坐位体前屈。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二十指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4、现代体育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促进了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至于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体育产业系统。

5、今年我国广州举办了第16届亚洲运动会。

二、是非题

1、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以强化训练为基本手段,既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T)

2、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全民体育意识和群众体育组的提

高。(F)

3、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造就骨干,指导普及。(T)

4、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从以下四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来:

(一)自我意识方面;

(二)情感方面;

(三)意志方面;

(四)性格方面。(F)

5、糖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一克糖完全氧化可以释放4.1千卡的能

量。(T)

6、体育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唯一组织形式。(F)

7、1000米跑过程中能量代谢完全是有氧代谢。(F)

8、我国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T)

9、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F)

10、最大吸氧量是反映人体极量强度是的摄氧和耗氧能力,是心血管功能的最主要评价指

标。(F)

三、简答题

1、简述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以锻炼身体为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还包括以竞争为目的的活动。大学体育就是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1、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局域目标。

①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观赏能力。

②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③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社会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④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⑤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以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局域目标。

①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运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②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③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④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⑤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2、简述体质测定与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体质测定及评价是一门研究人体的综合性科学。它首先通过对人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检测,然后对各项指标的数据加以整理,用于评定体质的状况、特征来比较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体质水平,进而鉴定和完善增强体质的各种措施。在我国高校开展体质测定及评价,主要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中心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师在体育教学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盲目性,有的放矢地选用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切实有效地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体质测定及评价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利于使学校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掌握学生体质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而有价值的依据。

(二)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的变化。体质测定及评价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锻炼身体和调控运动处方的依据。可以激发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提高。

(三)体质测定及评价是考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全国统一执行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均提供了体质测定的统一标准和手段,为全国学生和成年人体质研究提供了标准化的信息资料,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对体质测定及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各级政府也可以据此了解体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发现问题、修订政策。

3、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行为因素(behavior factor)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life style)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

据美国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2、环境因素

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1)自然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

3、生物学因素

遗传——据调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缺陷总发生率为13.7%,其中严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万人。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4.卫生医疗服务

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种说法: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 是指遗传和心理(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15%)。人是由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的超高度复杂的人体,婴儿的出生是一个奇迹。这万物之灵有思想会沟通,机体自身完成一系列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御侵袭、免疫反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等,按照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殖。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老化而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婚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17%)。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社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就业、邻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区的健康。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8%)。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占60%)。这是指人们受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和同辈影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1)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睡眠适量、积极锻炼、有规律作息等。

(2)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环境”既指自然环境(环境污染),也指紧张的生活环境。

(4)戒除不良嗜好,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

(5)求医行为,觉察自己有某种病患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如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6)尊医行为,发生在已知自己确有病患后,积极配合医生、服从治疗的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吸毒)、不洁性行为等。

(2)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过度、高脂、高糖、高盐、低纤维素饮食、偏食、挑食和过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烟熏火烤、长时间高温加热的食品、腌制品)、不良进食习惯(过热、过硬、过酸食品)

(3)不良疾病行为。如求医时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以及悲观绝望或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

3、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40%的死亡原因或疾病负担中大于三分之一的10种影晌健康的危险因素。

① 体重不足;②不安全性行为;③ 高血压;④ 吸烟;⑤饮酒;⑥不洁饮水;⑦ 缺乏公共卫生条件;⑧ 铁缺乏;⑨ 固体染料所致的室内污染;⑩ 高胆固醇及肥胖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篇2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如果以每学期上16周体育与健康课计算,小学阶段学生应上640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应上288节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一共应上928节体育课。如何为学生上好928节体育课是值得我们广大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思考、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笔者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论与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求教于学校体育界理论同行与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以期对正确认识理解与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有所裨益。

一、如何认识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和学校体育似乎是一个不辨自明、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非也。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两者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存在。如将体育与健康课错位成一般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应完成的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却出现明显缺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使两者相得益彰。

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学校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共同实现的,其中主要的途径是学校体育。

1. 什么是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于小霞主编,《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P355)这一表述表明了学校体育是指学校为主体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活动的总和。在学校体育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和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并相互关联共同为学校体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2. 学校体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的划分,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提出现代学校体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学科的体育,即体育课。还有一个是校园生活的体育。

学校体育学将学校体育分为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潘绍伟等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无论哪种分类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不是一回事。

3.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的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小学体育课程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统一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课程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体育课程定位的变化,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它反映了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体育与卫生健康结合的趋势。基于此,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上述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学校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应在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4. 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是什么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中由体育教师组织指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基的环节——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改善对待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待体育的情感的基础。而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则是进一步巩固、拓宽和加深体育与健康课所学习、形成、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用于锻炼、娱乐的实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奠定学生参与体育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基础环节。必须紧密围绕教学、指导、引导、激发、培养这一重心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和质量的准绳。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练习、拓展、运用、锻炼等。体育与健康课与课外体育应该各自有正确的定位,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并相互紧密联系和配合才能真正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否则,很可能出现职责不清、界限不明,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锻炼与达标课,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不牢、效果不佳的结果。

二、为什么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种价值引导和目标追求活动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活动。要正确实施体育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只有当行动者把教育行动看作受教育者达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时,教育行动才会发生。没有目的便没有教育,所有教育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作为目的——手段关系中的一个成分,教育才会发生。因此,目的——手段关系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排序的富有成效的视角。”(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P15)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而教学的关键就是课程问题。作为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编制与开设之前,我们总是要对为什么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等问题及进行不断地追问,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而清晰的判断。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追求,达到一定的体育目标而展开的;而体育教育目标的确定又都是为回答和解决我国当下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只有我们在编制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前有正确价值追求和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才可能是自觉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2. 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既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来体育,也决定着我们怎样体育。只有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能选择、创编适宜的体育与健康的内容、活动、方法和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来实现学习目标,并依据此来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关注与研究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现代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带来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人们静坐工作和室内工作方式的日渐增多、城市化的生活人口的日渐增多和人们生活空间的大幅度减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获得舒适、美食、“不劳而获”的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正面临着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危机与威胁: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这些病症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不适当所致,即人们常说的“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懒出来的病”。因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包括科学合理运动在内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保持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健康和旺盛生命力的“国家战略大事”。在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中强化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件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大事。20多年以来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2007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动员和号召各级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就是最好的见证。

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些年来的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校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问题——培养了一些不喜欢体育、不懂体育、不会体育、不健康、不懂健康、不会健康、不从事体育的“体育毕业生”或称“功能性体育盲”、“功能性健康盲”。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和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达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进行规范,而不只是具体的规范手段和过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呼之欲出。

课程标准这一用词在我国20世纪初的1912年就已开始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后课程标准由教学大纲所取代。在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时又重新启用的一个词。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P1248)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72)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教育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面向所有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结果是要学生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改变什么?它明确指向所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学生,而不管他(她)的性别、健康、病弱等都应囊括其中。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为学生提供公平、平等、合理的体育学习机会。而部分在体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天赋和潜力学生,完全可以超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水准,向高一级水平,甚至更高水平努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基本要求。

四、为什么要组织专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于学校和体育教师来说究竟应该提出什么样的目标——给学生学习那些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十分艰难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构建。

2. 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很容易变成体育教师“照本宣科”将若干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传授给学生,而不能明确意识到对于99%的将来不以体育为职业或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体育课程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有明确的引领与定向。

3. 编制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这些需要编制者对社会、学生和学科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与把握;有

4.《课程标准》明确制定了各级水平的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的建议,为各省、市、自治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和重点。以保证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差异极大的中国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5.《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掌握那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供背景和相关信息。为体育老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提高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性提供理论支撑。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大纲“它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的选编原则、范围、体系及各项教材的时数分配,体育课成绩考核的项目与标准及实施的基本要求等”(《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480)的指导性文件。体育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体育教与学的内容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回答和解决问题——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指明和规定学生所应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点、技能点,另一方面,还明确阐明学生 学习这些知识点、技能点的范围与程度,以及这些学习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能、技能、情感态度等变化。

“教育科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教育行动,而是它们所发生的情境——教育情境为什么要发生,即教育者的目的;实现目的的客观或现实条件;作为和目的的主观手段的教育行动;教育行动的客观或实际的影响。我们只有了解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结果,才能理解现实教育和想象教育在其主观上的意义。”(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第一扮演的是“引路者”和“指南针”的角色,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指明目标与正确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二扮演的是“施工蓝图”的角色,为广大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提供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如何建这样的一个房子的施工指南。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三扮演的是“标尺”的角色,为广大的学校和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度量衡。

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明确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明确划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方面;明确确定了各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明确规定了为了实现各级水平选择的创编教学内容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不为”——依据运动项目学习的可替代性的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规定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中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内容的教学时数比例;没有规定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没有制定统一的体育课学习评定内容和标准。

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 篇3

一、目前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外新教学理念的引进,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班级教学中,其形式也由以前的大班形式向小班或小组的形式转变。如当前出现的几种形式:

(1)男女分班上课。考虑到男女生的各方面差异,为了方便教学,可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上课,男学生由男教师教,女学生由女教师教,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教学质量。

(2)按照兴趣分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样样会、样样都不精的状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少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程度就会越来越大,也就会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不管上课人数是多还是少,分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形式,也更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容易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分组教学可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随机分组。这种分组有一定的公平性,而且简单方便。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爱好和能力。

(2)同质分组。这种分组可以增强竞争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是也比较容易产生等级观念,一些弱势学生会产生自卑感。

(3)异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运用到游戏和竞赛中,如果采用“异质性别分组”效果会更好,使男女生在一起互相鼓励,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4)合作型分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进行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更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法

1.学习新课程理念,掌握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1)调整教学计划。以往的教学计划是比较机械地照搬,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对教学时数的规定没有限制,这就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单元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合理编排教学计划。在单元教学中穿插一些分散的教学内容,如穿插游戏或是发展体能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集中教学的内容。例如:把奔跑性的游戏安排在一节课里,学生会感到新鲜、好奇,但第二次、第三次再出现,学生就会厌烦,因此就要考虑把单元教学与分散教学结合起来。

(3)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活动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广泛。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目标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去实现,这可能会比课堂的45分钟教学要好得多。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还可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其他课程资源

(1)人力资源。这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其措施主要有:①充分挖掘学生好玩的天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展示特长,对其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加以鼓励和肯定。③对于班主任和校医,应充分利用其工作特点,配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支持体育教师共同达成目标。④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家长,举行一系列的联谊活动,为学生做出榜样。

(2)体育设施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增加器材的使用效率;对于学校缺少的器材,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器材,从而满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

(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新兴运动是目前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健美、攀岩、郊游、远足、现代舞等,这些运动项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方向。

(4)课外体育资源。这里包括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延长课间操时间,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从而改变课间操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也多渠道增加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适应力有一定的帮助。

体育与健康课程本体知识 篇4

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的教学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此同时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多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

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进身体健康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2)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使学生逐步了解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益处;

低、中年级初步了解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常识,初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会做游戏,会锻炼身体。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部分项目的运动技术,并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不怕挫折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继承认真备课“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材与安排教学顺序”的操作方法。

以往的学校体育工作既规范,又严谨,教师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订,它包括: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运动竞赛计划、(学校春秋季田径运动会、各类项目体育比赛的时间安排)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计划、(长年训练计划、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等等)这些计划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保证,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面,在制订计划之前,需要经过学校领导的批准,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并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上述计划方能得以实施。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

体育教学计划在制订之前,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季节的不同、学校的体育学科办学条件、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能基础,将教材分配在不同学年、学期(如运动负荷较大、活动比较剧烈的项目不宜安排在夏季,而应该安排在冬季;如耐久跑、球类项目,春秋季,宜安排体操项目等),根据教材性质安排教学顺序应(如先学跑后学跳,先跳远后跳高,跑的项目先学途中跑后学终点跑再学起跑和疾跑,投掷项目先简单后复杂,体操项目先学单个动作再学组合动作,球类项目先学基本动作后学技术再学战术配合等等)并按照教学大纲的比重要求分配课时。教材分配和教学顺序的出现,是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及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安排的,这些被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优良教学传统不但要继承下来,还要传承下去。

三、继承“备课备大纲(课标)、备教材、备组织教法、备学生、备场地器材”的备课方法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对能否上好课备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体育教研组经常集体备课,教师先谈各自对教材的理解及上课的设想,教学组织与教法,示范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等,然后大家到教学现场进行实际操练。这种备课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这样备课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

单独备课,备课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贯彻课程标准、大纲的具体要求,熟悉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及具体内容的说明。

第二,要备教材,即本次课的具体教材内容是什么?课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的要点是什么?技术的主要环节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三,备组织教法,一节课怎样进行教学组织?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怎样安排?怎样调队?教学分组(自然分组、性别分组、体能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分组教学(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还是不分教学;小群体教学、(友伴结合小群体、兴趣结合小群体)小集团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

第四,备学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容易犯的动作错误有哪些?怎样纠正?对学生怎样保护?对哪些学生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哪些学生需要加强帮助与保护?使其完成教学任务,对哪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备场地器材,一节体育课如何布置场地?如何安放器材?需要器械的种类及数量,以及摆放在什么位置?学生怎样安全、合理使用这些器材?如何使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发挥最大的效益?上述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解决。

四、继承“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学有序进行”组织方法

课前常规:

1、学生提前要做好上体育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穿着运动服和轻便服装,不穿大衣、风衣,女生不穿裙子,不戴帽子、手套、口罩;穿运动鞋、胶鞋,不穿皮鞋、带后跟或塑料凉鞋;兜内不能装小刀及其他伤害身体的物件。教师提醒 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建立习惯意识。

2、场地器材的准备:课前布置好场地,安放好器械。

3、教师提前到操场等候上课。

课中常规:

1、上课仪式:师生互相问好,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出勤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上课准备情况,宣布本课内容、任务与要求,安排见习生,然后安课时计划进入教学状态。

2、课中要求:要求教师按照课时计划严谨、规范地进行教学,不得随意性。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学习和练习。

3、课的结束 :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的练习要求,预告下次课的内容,布置学生归还器材及清理场地,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课后常规:

1、器材的整理和归还:如果课后还有课,教师安排值日小组协助下一班将场地器材整理好,以减少下节课的准备时间。若最后一节课或课后无课应把器材送回器材室。

2、教师每节课后都有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写出课后小结。

上述这些课堂常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教学能够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

五、继承“精讲多练、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示范正确、优美、合理有效”的基本要求讲解:

讲解是语言的内容之一。教师用语言说明动作的名称、动作方法、动作要领、以及总结、评价等诸多内容。

1、讲解目的要明确。结合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讲解应简明扼要。语言精练而准确,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3、讲解要科学、准确。对于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方法、原理等表述要正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讲解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便于学生记忆。

示范:

示范是直观教学法之一。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动作示范,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示范要与讲解结合进行。

1、动作示范要正确。力求达到规范、熟练、优美、轻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减少或消除惧怕心理。

2、示范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课的任务与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确定示范的次数、重点和时机。

 新授课教学内容,一般做四次示范,掌握示范的时机;为新教材建立完整概念、表象,需要做完整的示范。为突出某一技术环节,让学生看清局部动作,需要做分解示范;为了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进行集中示范;为了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分散示范。

 复习教材一般做二次示范,时机把握在为使学生看清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如动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做慢速示范;根据学生掌握动作情况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做示范。

3、示范要选择好方向和位置。一般以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为准。示范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以及学生观察动作部位决定。采用的示范方式有正面、侧面、背面、镜面四种。

正面:为显示动作的方向和距离,宜采取正面示范,如体侧屈、左右移动;

侧面:为显示动作的前后位移,宜采取侧面示范如途中跑的动作、跳远动作、投掷动作等;

背面:为显示复杂动作的方向、路线、宜采取背面示范,如武术套路组合;镜面:对于较简单、容易模仿的动作,宜于采取镜面示范,如徒手操。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生理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练习,可以扩大直观效果;运用两种感觉器官的效果好。其效果顺序是:又听又看效果最好,只看不听效果次之,只听不看效果最差。所以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无论体育课程教学如何改革,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经典教学方法是一定要继承的。

六、继承“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照顾全体、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思想比较活跃,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针对他们的不同体质、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在普遍照顾多数学生的同时,更加关注个别体质、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帮助;对于那些运动素质较好的学生,又提出较高的要求,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很好地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这就是如今新课程倡导的尊重差异,关注学生主体性问题。

七、继承“体育教学要关注课的密度和合理的运动负荷,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锻炼”的教学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课型的运动负荷有所不同,体育教师都非常清楚,体育课是实践类技能性课程,课的密度和合理的运动负荷对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课的综合密度和练习密度,而且对于生理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也十分重视,同时注意观察、测量、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课的密度:

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体育课中的各项活动概括起来有五种,即: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教具的演示、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学生练习、学生互相观察研究与帮助、学生练习后的休息、课的组织措施(整队、练习中的队列调动、场地器材的重新布置等)。课的密度越大,表明合理运用的时间比重越大,浪费的时间越少。

研究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应把握的要点:

1、要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时间。

2、严密课的教学组织,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

3、重视教学技巧,讲解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有针对性、有实效;合理安排学生练习的间歇时间。

4、严明组织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练习密度:

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课的练习密度

与各项活动的密度比较应占较大比重。但是,并不是练习密度越大越好,而要根据课的类型、教材的性质、学生的体能基础、场地设施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例如,新授课,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所需时间较多,学生练习时间必然减少;复习课或教材技术含量较低的课,学生练习时间就会多一些,合理安排和调节练习密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合理安排讲解、示范的时间。

2、合理增加学生练习时间。

3、缩短学生的间歇时间。

4、减少教具演示的时间。

5、增加自制器材数量

6、增加小组的数量。

课的运动负荷:

是指学生在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练习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生理负荷是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决定的;心理负荷主要看注意力、情绪、意志力等表现。

运动量:

是指在一次课中完成有效练习的总时间、总重量、总次数、总距离等。例如,跑100米*2次;跑800米*2次;急行跳远3 次;掷实心球4次等。

运动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练习的密度、练习的时间、所负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例如,50米快速跑*3次,每次间隔30秒;在13秒以内完成100米跑2次;负重40公斤深蹲起等等。

由于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和技术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随着学生机能水平的提高,课的运动负荷也要适当增加。但是,运动负荷增加的过大、过急、超出学生承受能力,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季节气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学生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2、安排运动负荷一般先从增加运动量开始,待适应后再增加强度。量和强度一般成反比,增加量时,适当降低强度,增加强度时适当减少量。

3、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以多数学生为准,对体质强或体质弱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4、要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合理进行安排,通常情况下、新授课比复习课运动负荷要稍小些。

5、一节课中生理负荷曲线应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中后部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

6、要根据练习密度、难易程度、季节气候、作息制度等进行安排。

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1、改变练习的内容,例如:将原来练习800米走跑交替改为800米跑。

2、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的时间和练习间歇的时间。

3、改变练习的条件,如场地的大小、器材的重量、障碍的高度、距离的长短等。运动负荷的测定:

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疲劳标志评定法、生理测定法、心理测试法。

1、观察法:

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变化的能力,练习后的面色、排汉量、呼吸、面部表情、声音、注意力等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

2、自我感觉法:

了解学生饮食、睡眠、精神、练习兴趣等。

3、疲劳标志评定法:

通过疲劳的深浅度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

应该明确的是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重视设定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适宜的练习时间、练习密度、练习强度;抓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八、继承“体育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做法

以往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性质、课的类型、不同季节和场地器材情况,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法:

教师不仅讲究讲解的艺术与要求,而且十分注意口令(口哨)、手势的运用。教师口令声音宏亮、节奏分明、吐字清楚,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声调、节奏各异,令行禁止;教师的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教态自然、沉着若定,手势果断自如,一招一势、身动神随,富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直观法:

教师很注意示范动作和教具演示的作用和效果。注意学生感知动作的各环节、过程和细节,直观、形象地把动作的结构、关键部位和重要环节充分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信心。

练习法:

是突出体育学科特点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身体练习学习动作,掌握技术与技能。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完整法、分解法、条件法进行教学。

完整法:

教师对于技术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掌握的动作一般采取完整法教学进行练习,让学生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连续完成,以保持动作的完整过程和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分解法:

对于教材内容技术含量高,动作复杂的项目,教师为了简化教学过程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尽快让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常常按照技术结构,把复杂动作分解成几个合理部分逐次进行教学。

条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动作的结构和环节,教师经常设置一定条件,把动作限制在正确的规格上,使学生按照条件进行练习,达到顺利掌握动作的要求。如,为了解决投掷的出手角度,设置一定高度的皮筋或横杠。

游戏法:

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等品质有良好作用。比赛法:

是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上述这些方法是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九、继承“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课标的要求,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将学科育德作为每节课的任务之一,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例如:

1、通过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通过队列队形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服从命令的教育;

3、通过短距离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教育;

4、通过耐久跑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教育;

5、通过投掷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统一行动、注意安全的教育;

6、通过投掷的捡拾器材,对学生进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教育;

7、通过球类教学,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

8、通过体操教学,对学生进行团结友好、助人为乐的教育;

9、通过游戏教学,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教育;

10、通过比赛,对学生进行胜不骄、败不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尊重对方、尊重裁判、集体主义、竞争意识等教育;

11、通过学生清理场地、收回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上述这些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是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有时通过组织教学进行教育,有时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有时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有时通过偶发事件进行教育。不是板着面孔的枯燥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以表扬为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继承“培养体育骨干,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作用”

体育骨干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是班级体育活动的带头人,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体育教师非常重视对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让他们担任小组长,使他们在教学行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1、经常选择掌握技术比较好的体育骨干做示范,加强学生的亲切感,增加学生积极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信心;

2、体育委员每节课都要整队,检查出席人数,向教师报告;

3、小组长在课上带领本组同伴进行练习,带领本组同学换项、调动队伍,担当保护者;

4、在游戏或比赛前,常常与教师一起试做,使游戏或比赛过程更清晰。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高一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技能的同时,并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

高一年级篮球教学是建立在初中篮球教学基础上的,所以,高一年级教学要与初中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篮球教学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复习初中已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配合,以达到高、初中的自然过渡。因此确定为:《碰篮板练习、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半场擂台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乐趣,理解技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自主运用各种传球的方式,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能有意识的加以运用。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乐意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善学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特色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场地器材:篮球场二块、篮球8只、录单机一台。

八、安全知识:练习时有安全保护意识,自我保护。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方面的说明及目标如下。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本方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附录1)。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目标难度适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5.重视健康教育。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

1、案例

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评价建议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本标准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4.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进行评价。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

(三)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应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对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指标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评语式评价;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可以采用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平四的学生以等级制评价为主,结合评语式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需要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建议让班主任乃至家长等参与到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来,上述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五)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以免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水平一至水平四均要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水平一至水平三不编写教科书,水平四可编写1册教科书。根据本标准对健康教育教学的要求,相应健康教育的内容可编写在教师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水平四)中。

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性

教科书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科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科学性

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要清晰、准确。3.实用性

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4.可读性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内容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使教科书成为学生理解体育文化、健康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师益友。

5.发展性

教科书编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注意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差异性

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开发体育与健康的校本课程,形成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他们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等。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地、各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既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的各种场地、设施等开展体育活动,如墙面、树林、食堂、较宽阔的走廊、空地等,也要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可以一物多用,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等。

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对某些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与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攀岩、街舞、软式排球、软式橄榄球和软式足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学内容。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四)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适宜的水域进行游泳,利用郊野进行远足,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利用山林开展定向运动和登山运动,利用沙地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等。教师还可利用季节特点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春季组织春游活动,夏季开展游泳活动,秋季组织登山和越野跑,冬季开展滑冰和滑雪等。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篇7

自1949年建国以来, 历经了以系统知识、能力与智力、非智力等为教育目标的阶段, 经过不断的科研总结与实践, 我国终于于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 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体育教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此次体育课程改革, 从指导思想到目标设置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 本人将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近年来提出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对于课程目标的问题, 尤其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而每种观点都是优势和问题并存。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 时刻保持自觉与自省, 才能使所编制的课程目标不至于出现重大的缺失。因而每次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目标的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成为必然。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 课程目标的确定始终在不同的取向中游荡, 人们无法断定究竟哪种取向是终极的、完美的, 如果试图做出这样的判断, 不仅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也有可能会把课程的探索推向悬崖的边缘。因为任何取向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适应一定的教育环境发展而来的, 没有最理想的教育理论、没有恒定的教育环境也就没有终极的课程目标取向。不同的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优点, 如学科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直到今天也有其深刻的影响。而不同的课程目标取向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相互碰撞与对话, 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教育现实 (教育环境) 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取向, 教育现实不同决定着课程目标取向的差异。当前我国在充分考虑体育学科体系, 社会发展需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我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即素质教育理念, 进而在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的体育五个课程目标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观点是“以人为核心”, 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性。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创设有利条件, 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主张, 心理学应从人的主观意识本身出发, 从整体上理解并充分重视人的意识、动机、人格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研究人的创造性, 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它基础上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现代中国的体育教学起可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同时就如前文所言:世上没有最终极、完美的教育理论。故人本主义理论又存在不足, 从哲学思想上来看,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脱离了社会和社会关系来强调所谓人的本性, 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本性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过分强调人的学习本能, 忽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强调学习的绝对自由等等, 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错误。对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该批判地吸收, 既要看到和强调它积极、合理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和片面。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

(1)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 运动技能目标

(1)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 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有所专长, 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 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3. 身体健康目标

(1)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 发展体能。

(3)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 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 心理健康目标

(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 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 社会适应目标

(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目标可分为两条主线, 其一是健康主线, 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这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人本主义理论, 反映了我国现今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 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 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 这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 虽然, 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 而导致目标的误导, 但是我们不能不要载体, 也不能不要手段, 这是必要的。故综上所述, 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来看中学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应以健康主线为主, 以运动主线为辅。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我们从分解的五个领域目标出发研究,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体育课程。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之时, 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办法, 也不宜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 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 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的经验, 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 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 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 这也是课程实施中必要的整合。

摘要: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中学近年来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关键词:人本主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3]杜存锋孙莉主编《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4]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5]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河北远程教育网, 2004年8月24日

[6]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郑国民编:《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12期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体育课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又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而体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引下,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水平五(十至十二年级)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广大教师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更多的教学突破口。

一、体育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而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些目标不是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只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去,来提高健康水平。

1.在学校成立各种体育协会

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与的活动项目。体育协会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有利于老师发挥专长,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局面。

2.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上课时间,还应该向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延伸,将假日的体育活动也纳入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校体育走进家庭和社区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老师孤立的完成的,好的教育模式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体育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还要了解学生在家里和校外的情况,从而把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地延伸到校外。

1.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在社会大声疾呼“为中小学生减负”时,提出体育课要布置家庭作业,在表面上看,似乎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矛盾。事实上,学生的负担过重指的是课外作业,而不是体育活动。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了许多的空闲时间,学生往往会把这些过剩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打游戏、看电视、上网等。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适量的体育健身目标,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体育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调动家长关心学校体育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气氛。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和课堂教学以及体质测试项目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内外相结合的目的。

2.开展亲子活动

现代健康理念已将健康的概念拓宽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大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提高中,与孩子的接触不再象往日那样频繁。学校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间歇地组织学生和父母共同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把,让父母为他们骄傲,父母鼓励的目光是孩子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和斗志。而这也正是开展亲子活动的目的之一。

3.在校园内开展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兼顾了趣味性与团队性,即竞技、娱乐、健身等综合于一体的全新趣味训练活动,它能激发人们团队协作、敢于拼搏、永争第一的精神,在玩中享受快乐,在欢乐中得到收获。趣味运动会的比赛规则简单,比赛安全,加上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的理念,把参与者对运动快乐的体验作为首要的目标,让参赛者和观众在比赛过程中进行真正的互动,所以可以吸引更多没有体育基础的同学参与。因此,体育教育改革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校运动会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弊端。根据地方差异,举办趣味运动会,创造各种条件,在运动会中设置形式多样的竞赛项目,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娱乐、健身、教育于一体,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4.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举办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对社区体育的指导作用,利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型体育比赛,吸引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SARS病毒”、“禽流感”和“埃博拉”的入侵,较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宣传增强体质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必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体育活动的宣传与表演,把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又增加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三、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以产生最大的使用效果。

1.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人力资源基本上由五部分构成:即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学校附属部门的工作人员。体育教师应调动各方面的人员关心和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协调好学校各部门的关系,首先取信于校长和学校的管理人员,以期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班主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有了班主任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很大的提高,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才能展现生机,显示活力。体育特长生在学校具有偶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参与并组织学校的体育活动。

2.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体育器材具有多种功能,只要转换视角与思维方式,就可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在功能。

(1)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单器材。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了现有的体育器械,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

(2)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合理布置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确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区。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应注意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部分运动项目可以采用简化或异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便于在学校开展;引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野外生存训练、校园华尔兹、轮滑、网球、现代舞等;以及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这样就可以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多样化和校本化。

四、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确立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发展”这个中心,科学地构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恰当地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服务;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钟声. 竞赛趣味化项目多样化[J]. 中国学校体育,2003.1.

[3] 季浏 主编. 体育与健康[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 常瑞宏、何晓丽.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4.

上一篇:在党支部书记见面会上的发言提纲下一篇:信访复查复核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