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推荐8篇)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篇1

析学习心得

8月24日,在网上跟专家老师学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让我觉得与实验稿对比,体育与健康课的定义更加准确、清晰;课程的特性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原大纲里的双基又提了出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还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为主线,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可行性的参考性的建议,如建议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练习、发展和创造。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为我们体育教师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学生在体验中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总之,在“健康第一” 的思想指导下,对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在专家老师讲课程基本理念尤其强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一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了具体的要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其实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如:在什么环境下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检测性。值得注意的是修订稿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提出了传授式教学。而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单向的传授知识,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而是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情感性。

三、创造性。

四、示范性。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课来说。评价方面提出了“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还起主要作用的,其它评价形式为辅料。此部分

内容还有不理解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细读研究。

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同时与高中《标准》 分离。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 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三、修订稿在几条课程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强调: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 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

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课程目标调整为四个方面修订稿将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并对实验稿中的五个学习领域进行了调整,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五、课程内容提高了指导性

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样既有助于一线体育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清楚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目标与内容”。

六、实施建议更为强调地方制定实施方案的作用

修订稿将“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挪至附录部分,同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利。

七、评价突出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整合性为了提高体育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修订稿增加了一些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放至附录部分。特别在对“体能”的评价中,修订稿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要求体育教师处理好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八、课程资源开发强调与体育紧密结合修订稿强调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时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 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本《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 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 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本《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领域目标是通过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 运动项目。

二、附表

下表显示五个学习领域在同一水平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活动和内容。水平一领域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运动参与1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运动技能。

2,学习和应用 运动技能初步掌握简 单的技术动 作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从事发展柔韧性的各种动力性练习。

3、具有关注身 体和健康的意识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 身体的变化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心理健康

1、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表现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2、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 的环境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社会适应。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体验集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注:①“领域目标”栏中的标号表示该领域目标的序号。

水平二领域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 础知识说出所做简 单运动动作 的术语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危险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的方法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 身体姿势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 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3、具有关注身 体和健康的意 识 描述身体特征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比较自己的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心理健康。

1、了解体育活 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不害怕与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社会活动。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在体育表现出合作行为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水平三领域

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运

1、具有积极参主动参与运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动参与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动动作的学习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观看体育比赛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定障碍的练习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 现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知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常识。心理健康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2、正确理解体 育活动与自 尊、自信的关系正确对待生 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

(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社会适应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在体育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

系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2、学会获取现 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

评价方面提出了“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还起主要作用的,其它评价形式为辅料。此部分

内容还有不理解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细读研究。

以上是我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后一些粗浅观点,可能有不太成熟,望各位体育同仁批评指正。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分 析 学习心 得

2013-8-18

余雷

厚 德 学 校 体 育 组

2013-8-18

余雷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篇2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 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 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 应该充分肯定。一线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 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十年课改的成果需要珍惜, 更要下工夫梳理、总结, 清楚哪些是正确的, 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 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 应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清楚成果本身既是新成果,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 这也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 十年课改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 课程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 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内容, 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理念很好, 但可操作性不强。

二、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基本经验

作为参加了5轮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制的人员, 对近十年课程改革经历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冷静、兴奋与沮丧、挫折与成功等有多种多样的感受, 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与波澜不惊”的经历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与教师们共享。

(一) 课程改革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 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起点上, 站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用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用更扎实的工作,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涉及2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 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 避免空谈或空想, 只有理性、务实、实干才能解决中国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二) 课程改革要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克服片面性, 避免走Z字路, 避免折腾, 少走弯路

课程改革不像建高楼大厦, 对人的塑造需要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因此, 对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 只有知道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哪些是顺畅的、哪些是曲折的、哪些是徘徊或倒退的, 知道我们现在走到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 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怎样走得更好。在课程建设中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 不加分析地把教学大纲定为“内容体系”、把课程标准定为“目标体系”, 既不符合历史, 也不利于课程发展。所以, 遵循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正确的。需要用全面、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课程改革, 避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推到重来等思想方法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或避免折腾。

(三)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使得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感受到“如沐春风”“焕然一新”, 正说明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学和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实践很快就会验证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实践会不断提出改革的新需求、新经验。因此, 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不断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机制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并协调专家、教授、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 机制的完善和整合协作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次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观点的争鸣, 有些时候十分激烈。针对课程改革的学术研究,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越鲜明, 甚至有一点儿“对立”, 越能够激荡人们的思想, 使人明辨是非, 深入思考。有争鸣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幸事。但是, 应该区分学术争鸣和课程实施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争鸣主要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 而实施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课程完善和发展。面对艰巨复杂的课程建设, 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补、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学校体育同仁参与课程研究和实践, 才能有效促进课程发展。

(五)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

课程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做支撑。仅仅从课程内容构建看, 我们从哪些角度确定课程内容, 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角度, 是从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角度, 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是从娱乐学生身心的角度, 是从终身体育的角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 还是从侧重或综合的角度, 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 也无论内容如何分类, 如何分段, 如何确定难易程度, 如何协调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都十分需要更加周密的理论研究, 更加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用实证的方法, 不断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理论, 才能构建出更合适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陆续将个人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提出一些建议, 供教师们参考。

“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8-03

【作者简介】刘月,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前厅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模式。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核心课程的课标编写工作于2015年6月启动,该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编写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等文件为依据,按照江苏省教科院及江苏省职业教育旅游服务类教科研中心组的要求,在课标总负责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指导下,汲取了省内各院校专家及课标开发组成员的宝贵意见,经过多次论证、修改,最终完成。课程标准为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依据。笔者根据课标开发时的思考及教学经验,对本课标的关键内容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期能提高“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解析

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因此,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导向,[1]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前厅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培养前厅服务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前厅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必要的工作技能和提供理论支撑的课程。课程目标是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分析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依据当前课标开发的新趋势,课程目标在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基础上进行整合,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也是对本次课标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调整。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具体列出了学生在熟悉前厅部概况及对客服务流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具备的完成前厅部客房预订、总台接待、总机、商务中心、礼宾等岗位的服务工作、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般投诉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酒店前厅部的工作涉及客人抵店前的预订,抵店时的礼宾服务、入住登记服务,住店期间的商务中心、总机等服务,离店时的退房和礼宾服务,这些服务环环相扣。酒店的一项接待工作,有时需要各部门互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前厅部员工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和灵活应变能力。前厅部的基层服务工作一般都需要倒班,特别是总台还有夜班,经常还会接到客人的投诉,所以前厅的基层员工应该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总台接待员在工作中会掌握客人的个人资料,如证件信息、工作单位等,商务中心员工可能会帮助客人打印复印文件、收发传真等,因此前厅部的员工应具有保密的意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将其融于课堂中。

二、课程内容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安排的。课程以职业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以宾客抵店前的订房,到店的礼宾、登记入住,住店期间的相关客户服务,退房时的结账服务等工作内容和程序为主线,按照前厅实际工作过程,把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重新整合,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项目—任务”的形式来进行编写,项目和任务名称主要采用动宾或主谓的句式,这样能够比较清晰地凸显所要教授的内容。项目任务的分解,既考虑到任务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时也考虑到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出项目和任务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教学内容和要求都比较精要,一目了然,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由简入难。建议学时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及难度、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行业中实际工作的难度进行安排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上分为八大项目,共二十六个任务,每个项目根据酒店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选择、整合及安排次序。在任务安排上,改变传统教材知识点过大、所占篇幅过多的格局,注重每个任务的整体性,注重把教学与实训、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2]

本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前厅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教材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将接待和收银整合为一个项目、总机和商务中心整合为一个项目。根据对行业的调研,目前高星级酒店更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很多酒店将总台接待和收银合并为一个岗位,所以在课程内容上,将接待和收银整合为一个项目,更符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随着电脑的普及、客人文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现代酒店商务中心的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多数客人入住酒店都会自己携带电脑,商务中心几乎不用向客人提供电脑;很多酒店的客房配有打印机、传真机,商务中心打印、复印、收发传真的职能被弱化了;各种购票网站、手机APP的出现,也使商务中心的票务职能慢慢被取代。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商务中心的整体职能弱化,很多酒店将商务中心的职能分解到前厅其他部门。例如,把总机和商务中心合并为一个部门。在项目的顺序上,从认识前厅部到前厅部各岗位知识的学习再到前厅基础管理知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和任务的选择以及内容和要求的制定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较之其他版本的课程标准将中职、高职、大专所学内容混在一起,本课标有所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前厅信息管理”这一项目中,增加了“操作前厅管理系统”和“了解‘智慧酒店”两个任务,在中职教育中也建议学生使用酒店前厅管理操作系统,这与以往中职学生只学前厅理论,到了高职才学前厅系统的操作不同。正是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历层次较低,在技能上要求更高,所以更应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2011年,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科技和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实现新一轮腾飞的两个翅膀。智慧旅游是“科技翅膀”的“主翼”,“智慧酒店”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有关智慧酒店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学生应该知道智慧酒店在酒店中具体的应用。

三、教学实施建议

“前厅服务与管理”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酒店前厅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由此开展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问题,或存在“实训设施简陋,实训教学走过场”的现象。[4]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教师,他们大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做老师,没有酒店工作经验,所以只能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教授理论知识。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更加高效地用好课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职业教学的最新理念。客房预订、总台服务、礼宾、总机等对客服务项目建议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通过播放微课视频或酒店服务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酒店对客服务的流程及标准;将酒店对学生的仪容仪表、着装要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总台服务员、行李员、客房预订员、总机话务员等,并挑选出领班,上课前由领班组织召开“班前/交接班例会”,下课前填写交接班日记本并进行交接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服务情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渐掌握对客服务的能力。可以在酒店的前厅部进行教学,也可在学校前厅实训室进行模拟。在实训室进行角色扮演时,应重视道具的使用。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也需要布景与道具,布景与道具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学生的表演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5]结合目前前厅工作的现状,建议学校购买安装前厅操作软件,以使学生对客服务整个过程完整化,同时减少学生到酒店后的学习时间,这也符合酒店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

对“前厅概述”的教学建议到酒店去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前厅的真实感受;对客房销售、宾客关系管理、前厅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可以将酒店的前厅部作为教学的场所,将一些实操性较强的内容放到酒店中去教学,这更能增加教学的真实性。但由于酒店要接待客人,可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可能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组。

(二)评价建议

为了符合行业发展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结合使用,增加过程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灵活应变等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这些素养和能力也是酒店前厅工作中尤为重要的,打破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前厅课堂教学中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模式。同时,为了符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并使用信息化平台来获取和共享教学资源。加强与行业的交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可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以便于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编写建议

目前现有的关于前厅教学的教材,对前厅概述、客房预订、入住登记、收银等服务的流程介绍很详细,但知识较陈旧,可操作性较差。这与编写教材的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有关,所以在教材编写方面,应注重酒店实际调研,可通过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到酒店去挂职等方式,将实际对客服务的技能融入教材编写,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收集酒店实际案例,不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材编写的实际应用性。例如,在现有教材的编写中,有关入住登记的内容,还写明让客人填写入住登记表,而行业中早已是由电脑自动扫描打印登记表,或由服务员填写。有关收银方面,信用卡的知识、支票的使用、预授权的政策、外币兑换水单、牌价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匮乏。退房结账的流程中,先查房再结账,已经不符合目前的行业现状,根据调研,目前有很多酒店都实行“免查房”制度。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行业内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或邀请行业专家加入编写,尽可能避免学生到了行业以后,觉得所学和所做不一致的状况发生。

此外,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中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的编制尚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仍旧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者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利用微课、微视频进行教学,这些微课和微视频资源搜集起来不是特别容易,如果自己拍摄的话也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另外酒店的宣传和培训视频属于商业机密,有些酒店也不愿意拿出来让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的编写是非常关键的,但目前要集合院校和行业的力量共同编写,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智慧酒店”的研究虽多,但系统的教材几乎没有,其在酒店中的实际应用,需要到酒店实际搜集资料,编写时应紧密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张秀明.饭店前厅服务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2]易娜.基于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相配套实训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以专业高技层次为例[J].中国信息化,2012(22).

[3]李臻,朱进.智慧酒店——酒店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J].镇江高专学报,2013(1).

[4]徐松华.高职“前厅运行管理”课程特点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4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一)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三)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度适宜。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5.重视健康教育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篇5

王广东

通过阅读、钻研《体育课程与标准》,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同时它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将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我们把这些称之为“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而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篇6

执笔:陈明

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我省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一些困惑,但在各级体育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努力下,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共识并且深入人心。

这几个核心观念指向了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这些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

实践证明,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观念、教学实践和学生变化是判断《课程标准》成效的基本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不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观念决定行为。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教学研究方面,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贯彻《课程标准》也从当初的表浅到现在深入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在关系等方面。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和主力军,一线体育教师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

无论《课程标准》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最终要靠体育教师创造性的把《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

十年课改成果需要珍惜,更要下功夫梳理、总结,理清哪些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这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动力。

《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课程的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2、具体操作层面中存在的不足(1)教学目标缩水

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反而重视不够。

(2)教学内容偏向

田径的跑、跳、投,体操的基本内容,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等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琐碎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对话过程。有的体育教师不是去认真钻研教材,不去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不去设计教学的最佳路径,而是将教材内容机械地肢解成若干个问题,满堂讲解示范、满堂问答、满堂硬灌。

(4)教学方式困惑

《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讨论、练习多了;教师的示范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多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少了,学生的创新动作多了。这些展示了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也引起了教师的困惑。

(5)教学情境闹腾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如果一节课中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在新课改中片面强调课堂气氛的现象极为常见,这种过于闹腾的教学情境,学生怎能走进体育教学中去。

(6)三基实践浮泛

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的自主身体实践活动。然而,现今的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似乎已经被边缘化了。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引起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修订《标准》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突出了体育的育人价值,避免教师和学生们把体育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

2、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管;体育课程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生本位转化;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意义及体育的育人功能;多元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等。

3、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修订稿坚持体育课程内容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三级课程管理的原则,对课程内容采取了较有弹性的规定,并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计划,适当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和范围,保证体育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采取更灵活生动的教学策略和犯非法,保证更多的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切实受益。

4、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修订稿进一步加强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突出了对水平一、二阶段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关注;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各个水平的分目标设计中,也都十分注意保持目标、内容的循序渐进和前后连续。

5、与本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 a、关于运动技能教学:

在修订时非常注意用更明确的语言表达对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说明,并在目标和内容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例举说明

b、关于运动兴趣: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恰当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对体育课的负面情绪是多数学生成年后脱离体育的重要原因。在《标准》中我们依然将重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保留下来。

c关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不理解根源恰恰是因为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理解和运用得不到位、不熟练,绝不是“现代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既不是相互对立的,但也不是简单的互为补充关系;修订稿进一步强调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调查结果来看,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得到大多数学生和体育教师拥护的。因此,修订中必须继续坚持《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框架结构等。

2、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1)《标准》是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既符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也符合我国各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顺应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

2)《标准》作为国家性的指导性文件,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应由《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指南》、《质量标准》、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资料来解决,同时一线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需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和再设计。

3)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修订时亚注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要,对课程内容作更具体的描述,以利于教师们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们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3、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

标准在修订上主要根据实验十年来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正确建议基础上,深入的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培训与学习体会

(一)把握体育新课程理念 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出了新的呼唤,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体育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体育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需求,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育新课程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制定了有层次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解决了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发挥了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体育新课程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状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体育新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发展与激励功能,倡导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体育和参与运动,更好地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益。

(二)熟悉新的教材内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促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体育教师应熟悉新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体育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体育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应是体育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体育教师素质,塑造体育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动作、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三)明确今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

课程标准颁布后,课堂教学改革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攻坚战。体育教师作为打好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只有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才不至于迷失作战方向,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重托。应该明确,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是具体的,体现在教学细节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语言是否清晰、感人,讲解内容是否精炼,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

确定教学重点与解决学习难点是否合理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妥当、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好了时机和火候;

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控制等等,都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正视和改进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目标过多,把四个方面的目标搬到一堂课上;在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正视存在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要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促进身心社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要术有专攻,要守土有责,做好自己的事,站好自己的岗。防止体育教学中的片面性、异化、低技术含量、低运动负荷等现象。

六、我们的期望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有哪些收获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增强体能;进一步掌握体育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第二、逐步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具体又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培养积极的体育情感。第三、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增进对健康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营养知识,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第四、进一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表现为:锻炼健美的体格,塑造强健的体魂;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为终身体育锻炼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除了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让我们所上的课最终要成为学生喜欢、乐此不疲、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有生命的体育与健康课,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练过程中练身体、动脑筋、学知识、懂原理、会方法、促发展上。

总之,让我们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与学习,学习和交流体育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把握与理解体育新课程精神,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使自己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教学中用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体育新课程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体育与课程标准解读 篇7

一、教师的职业观, 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 “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教育家, 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 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 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 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 体现职业价值;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 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 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 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二、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 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 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 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终身学习, 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 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 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 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学习、研究和探讨, 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三、教师的师生关系观, 要从“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学生,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 冰棍的脸, 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 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 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信心, 乐观豁达的态度, 创造力往往就被泯灭了, 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 才能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 就要相信学生, 要树立“无差生观”。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 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 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四、教师的教育主体观, 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根据《标准》的要求, 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即“生本教育”。从体育角度来说, 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使体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 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 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环境, 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 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五、教师的教学观, 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而掌握了方法, 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 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 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 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 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 能得到高分, 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 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 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六、教师的责任观, 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所以,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 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 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发展, 在中小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能之外, 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学会待人处事, 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 而缺乏道德, 缺乏感情, 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 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理念;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3-04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教学

单元内容及要求参考

学时衬衫结构设计略略略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4.掌握连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5.能运用原理和规律,初步进行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分割变化设计

6.具有把流行元素运用于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的能力8接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接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接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完成接腰型连衣裙规格设置与结构制图

4.掌握接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5.能运用原理和规律,初步进行接腰型连衣裙结构分割变化设计

6.具有把流行元素运用于接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的能力8]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以服装结构制图的依据、规定和方法为先导,以制图要素间的依存与衔接关系为主线,围绕服装结构制图原理、规律的应用设计教学任务(模块与单元),以职业领域工作内容的实施程序来列举技能与知识要求。在体现任务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同时,内容与要求既指明了创设工作情境的方法,又反映了知识与给定的任务、知识与重组的任务、知识与未来的任务之间的联系途径。

二、以新理念引领课程标准

(一)德育放在首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同时,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坚持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之一。以职业情感的培养为切入点,强调把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感态度、品质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活动中,实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统筹推进(如图1所示)。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关于“以学生为本”的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二是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核心。“就业创业能力”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职业适应能力,表现为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表现为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通过科学决策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创造新事物并产生成效。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突出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过程中了解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感知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并举,倡导教师要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满足学习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是关键。“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职业发展能力,表现为任务组织、优化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第二是终身学习能力,表现为对工作的反思、未来的思考,形成自我规划、设计任务并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机会的良好习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对总体框架设计时预设了两个空间,即:在保证基本规定的同时,给予学生探索的更大空间;在确保课程目标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两个空间的预设起到了三个“有利于”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处理好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愿望的关系;二是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职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拓展性;三是有利于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氛围。

三、从专业特点出发体现课程特质

(一)展现专业特点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归属于文化艺术类。

“设计”是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工艺包含科学和技术。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融合艺术与技术双重属性,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多学科性是其表现特征之一。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加强技术与艺术的对话为突破点。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很好地把握了“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显艺术”这条主线。该课程标准把情感性、物质性、人文性、生活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等进行整合和包容,倡导学生在多种学科要素交织与交融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不断发现和创造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科学地勾画并理顺了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关系。

(二)反映课程特质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不仅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而且要从课程的角度深刻反映内在特质,唯有如此,才能正确体现对教学活动的规定性与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服装造型设计基础”和“服装设计辅助软件应用”等课程,具备视觉性和艺术性特质,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强调观察、感知和表达。课程特质表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前提,合理表达物质形态是根本。因此,课程必须正确处理好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尊重艺术价值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要以形式原理和形式法则为依据,直观精确地表达设计意图和理念,围绕视觉经验、视觉感受、视觉表达来设计教学活动。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和“服装生产基础工艺”等课程,具备技术性和艺术性特质,以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物与物的关系,体现工程技术的美学艺术,实现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显而易见,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紧密有效结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遵循“技术设计赋予艺术设计以内容、艺术设计赋予技术设计以形式”的同时,重点围绕“技术合理性的验证、形态美观性的审视”“技术手段方法与服装风格特点的依存关系”以及“传达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来设计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要尽可能地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课程开发者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社会,使课程与现实紧密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21世纪初我国的基础教育展开的全国性的课程改革运动,由教学大纲转向了课程标准,由此,也牵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热潮。进入21世纪,江苏省率先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于2015年被纳入江苏职业教育重点工作。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比较复杂,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探索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现代企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防安全工作例会下一篇:公司给员工的表扬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