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我校无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去向为国家大型建筑及建材单位,而原来的培养方案上并没有体现出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优势,影响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本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行业的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工科学校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竞争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1:

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举措

摘要:本文结合材料类大学生特点,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主要包括结合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专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教学相长,互相结合,增加教师和学生科研成果;等等五个方面,对于提高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材料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举措

一、前言

随着材料发展的日新月异,材料学科的大学生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材料类本科教育过程中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用现有知识获得未知的知识,利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的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宽松的学术讨论气氛,使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学术氛围相互鼓励学习,共同进步。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集合了材料类的多个专业,可结合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结合学院的材料类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利用“挑战杯”科技大赛、新材料设计大赛等平台,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凸显学生个性,以培养学生为基本,着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措施如下。

二、结合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2011年学院开始实行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本计划原则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科研兴趣、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长安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按学生实际情况测算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成绩优秀的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排名一年级为前10%,二年级为前20%,三年级为前30%,智育成绩无不及格)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导师。

导师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科学研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创新思维,具体工作为:(1)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如定期的读书计划、实验计划、论文计划等。(2)论文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和写作提纲: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和写作大纲,阅读学术文献、熟悉研究领域;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学年论文、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评价。(3)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使学生拥有完整和科学的研究经验,令其在科研训练中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本人所在研究小组的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

项目组配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了优秀本科生,提出研发的新材料,如高性能冷再生混合料、隧道防火涂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储氢功能材料、道路融雪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通过拔尖创新培养计划,本科生在项目组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接触学科前沿,激发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了思维上的创新,增强了能力上的创新,受到了学院的表彰。专任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将学校优秀的资源赋予本科生充分利用,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紧密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科技活动也能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结合材料专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项目组成员积极指导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认真仔细制定相关研究课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理论基础掌握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层指导。课题内容结合了专业基础理论与材料研究两个方面,使得课题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又具有科研创新的可行性。

鼓励学生结合新材料开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參加学校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大赛、新材料设计大赛等,并选派教师指导。鼓励学生承担科技项目,定期指导并检查学生的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参与课题的学生应积极主动阅读文献,培养自身查阅文献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同学间的协调合作精神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兴趣通过科研活动大大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加,使得材料专业的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材料专业特点,教学模式以讨论方式进行,重点讲授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及工程应用,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每一部分讲授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安排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课后进行准备,先分组讨论,然后到课堂上或在自习辅导时间进行相同组别的讨论,就问题进一步讨论,针对讨论产生的问题,教师布置新的讨论问题,最后进行讨论问题的总结,让同学书写讨论报告和课后作业,加强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深入,具体步骤见图2。

此外,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材料专业特点,结合新材料开发和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新材料开发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项目组艾涛副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实验的教学工作,革新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图3),编写了新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项目组在任教课程考试中注重所学知识与试验操作能力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测试学生在理解、掌握、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承担的课程如《道路工程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和《新型功能材料》等课程考试卷面内容中包含了基础理论和材料综合应用等方面,凸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五、强化专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

项目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安排,举行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竞赛选拔,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丰富了材料学科的知识内涵。项目组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竞赛(图4)。本次竞赛由济南大学承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协办,题目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为基础,重点考察专业规范中界定的基础课程核心知识点,全国56所高校的84支代表队近300人参加。项目组指导了一支代表队参加,经过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激烈竞争环节,最终获得优秀奖。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对学生交流和大学生基础知识提高起重要作用。

另外,材料认识和生产实习是培养材料专业本科生在实际工程中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实习,可使学生获得材料生产管理知识、材料知识的感性认识、各类材料的工艺流程基本概念等,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应重视材料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这一环节。项目组将教学过程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材料的整体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二的下学期,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前,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实习内容安排、人员数量、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实习费用的支出均会影响实习时间的长短,认识实习的深入性和效果也与实习时间密切相关。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时间是一周,时间较短,因此,根据实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该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内容为新型功能材料厂中新材料的认知,学生们普遍反映内容充实,时间紧凑,能够将书本所学材料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了实习的要求。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把自己的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相长,互相结合,增加教师和学生科研成果

从事材料类教学的教师一直坚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材料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迅速发展,学生高度认同课外科技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硕果累累,同时大大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另外,材料类专业的大学生依托学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共指导学生类相关科技竞赛项目立项10余项,有30多名同学参加,发表论文7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3项;学生在国家专利申请、中英文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部分毕业生因课外科技成果突出和创新能力强被免试保送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或毕业后赴国外攻读研究生,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七、结语

以新材料開发为载体,结合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课外科技活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强化专业基础,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相长,塑造了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性能力。

然而,材料类部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仍需继续提高,因为许多大学生满足于现状,自己缺乏创新能力提高的信心;有些学生也想提高创新能力,但不知道从何做起。这就需要通过具体的措施,进一步对其加强培养和锻炼。另外,大学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是一个漫长且无规律的过程,建议政府和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刚,彭文峰,王海龙,等.材料工程类大学生持续创新能力培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6,(8):43-44.

[2]朱玲玲,叶国田,周颖,等.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78-180.

[3]江国健,徐家跃,陈惠芬,等.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34-36.

[4]宋杰光,王秀琴,杨超,等.九江学院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46-47.

作者:王振军 李辉 俞鹏飞 陈华鑫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基于我校无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去向为国家大型建筑及建材单位,而原来的培养方案上并没有体现出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优势,影响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本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行业的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工科学校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无机专业 就业 导向 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 2013 年年底,在读学生总规模 3460 万人,毛入学率 34. 5%,高等教育全面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再加上学科专业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重学术、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以及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大学本科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如何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是目前各大高校就业工作关注的重点。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1]。本文以兰州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探索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以“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为建设目标的教学研究性大学,有很强的工科背景。我校无机专业始建于2001年,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市场需求较大,就业率相对于其他材料类专业较高,近年来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去向为国家大型建筑及建材单位,然而以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上并没有体现出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优势,所学知识和能力训练等方面尚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学生上岗后不能尽可能快地胜任工作任务而影响其今后的发展。目前该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行业的知识体系的为研究对象,通过专业结构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结合工科学校重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并形成了新的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竞争力。

一、确立“加强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结合我校材料学科优势,形成了无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成型与加工、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并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了工科专业重实践能力的特点,也响应了国家提倡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号召,同时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计划

在大学生求职就业中,专业不对口或学非所用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用人单位(包括毕业生)都希望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并能很快适应所在的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在校学习时能增强职业针对性。结合我校学生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制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时,在满足“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就业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时有鲜明的特色。例如考虑到就业行业对机、电类知识与能力要求不高,在课程设置时选择少学分平台课程,节约出的学分向专业课程倾斜,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例如在大材料学科基础上,开设了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包括建材及建筑行业常见的设备、材料、工艺及材料的基本性能。为了避免专业方向过窄而影响学生在其他材料类专业就业,开设了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概论等大材料学科课程,而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在相关课程中穿插大材料学科的背景知识,基本做到了“专业口径宽”的培养目标。另外,为了满足培养的人才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以及使工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在选修课中建议选修如“大学语文”、“写作”、“企业管理”等课程。为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围绕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开设有丰富的课内实验,还开设了如水泥制造到水泥制品及性能检测的全流程综合实验,以及无机专业工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毕业设计环节从原来的一学期加大到一学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也选择与就業方向相关度很高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一方面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创新课程,另一方面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求将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引入教学当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来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学生的培养靠教师,教师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本专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优秀的教师走出去,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背景,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不仅讲解工程案例,而且介绍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的具体需求。另外,专业教师要有敏锐的就业意识,在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就业观念和理性就业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就业岗位。

四、结束语

总之,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确立“加强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努力培养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军,李雪艳.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115-118.

[2]于志鹏.以就业为导向的财经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略论[J]. 语文学刊,2014(9):90-91.

基金项目: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教研项目(JY2012038)

作者:顾玉芬 李翠霞 南雪丽

计划培养的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小班授课探索

摘 要:针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以高校教学团队为主力,进行了“小班授课”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把课堂讲授和讨论、学生课下自学和讨论、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实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强化教师引导、师生沟通,创立多渠道教师间、师生间及学生间互动交流机制,探索出在多空间、时间学习条件下,多模式教学过程对学习效能提高的办法,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小班授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

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根据国家“十三五”计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进行转变的战略性目标。同时,山东省也提出了对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山东省将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优势领域,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新兴领域。上述国家及省政府各种政策的提出对高水平材料测试类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针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着“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实际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我们在分析学校材料学科课程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材料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组建了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1,2],并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如混合式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发现,在原有的高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例如《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课程包含了多种测试方法、涉及内容多、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分析技术,变化性大,针对单一测试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倡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3]。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进行了“小班授课”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是材料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各种常用材料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解决各种材料如何检测的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3大类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遇到的有关材料结构、性能和应用关系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材料类相关专业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如X射线衍射技术、材料显微形貌分析技术、分子光谱和热分析技术等常用材料测试技术,掌握不同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特点,初步具有针对不同检测目标选择测试技术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它在培养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特点及现状如下:

1. 课程实用性强,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踐紧密联系、实用性强的课程[4],但因为本课程中涉及的都是大型贵重仪器,目前高校中均由专门人员负责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无法对学生全部开放。同时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进行表征,并能够对实验谱图进行正确和全面的分析,从而解决科学研究或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单单依靠课上老师的讲述、演示实验和学生课下的练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 学时少,内容多。《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课程包含了材料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分子光谱和热分析等4大类10小类测试方法。每种方法均包含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影响因素和应用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外本课程以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结晶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为先修课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知识,如晶体结构、光学、热学和原子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因此学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复习前期知识点。在目前大比例缩减学分的机制下,对应课程的学时也要相应的缩减[5]。如何在不改变教学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

3.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且学生学习的状态和主动性不一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改革

“小班授课”不仅仅是教学班级规模上的减少,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理念的改革,是对《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小班授课”模式把课堂讲授和讨论、学生课下自学和讨论、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实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学生间的讨论,学生与教师间相互讨论分析、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材料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减小教学班级规模

“小班授课”首先是教学班级规模减少。人数上的减少,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和互动机会,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和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度。(1)减小班级规模,提高授课效果。在教授课程中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班授课”时,能够使老师很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快速的反馈学习情况,更好的评估讲课的有效性;(2)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大班授课由于学生多,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很难保证让每位同学发言参加讨论,这让很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思维也处于消极状态。而现在的小班授课能够避免这些现象,让每位同学跟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3)有利于师生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组织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知识形式的变化,老师可以参与互动中,帮助组内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样能够有效的调节师生的关系,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老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要求[6]。(4)合理分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便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组成员人数不能过多,否则在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分配时,有的学生会躲在其他同学后面浑水摸鱼,不能做到很好的促进学习作用;而人数太少则不能很好的发挥组内讨论和整合学习资源的目的。将班级学生以3~4名同学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因为小组方式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批判性思维,提炼课程精华。

2. 转变教学理念

(1)进行“小班授课”时,任课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讨论、任务促进学习发展”的教学理念[7]。(2)引导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进行“小班授课”后,教师要跟踪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不再是一种松散的教授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需要自主活动进行学习,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3. 梳理和构建知识点体系

打破章节界限,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然后根据知识点前后的关联,将每种测试方法,每节课程讲述内容分为需要复习的前期知识点、新学习的知识点和需要预习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将课程内容分为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点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点,编写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的类别和认知过程要求,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数量设置课上讲述学时、学生自学学时、课堂讨论学时等,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知识点。

4. 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班授课,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包括课件、习题、知识点、文献等。目前各高校普遍建设并推广网络教学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空间,既能满足教师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务管理部门开展学生综合评价与教学活动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这为“小班授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小班授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需要重点建设讨论如何用知识点案例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知识点案例库。知识点案例库的建设不等同于大量生产科研实例的简单收集与简单罗列,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编写案例,知识点案例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思路、测试技术的选择原因、制样要求、影响因素、谱图分析和效果反馈。每个知识点案例中包括原始测试数据和图表、分析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再使用知识点案例时,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各种测试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引导,有利于今后独立开展材料方面的研究。

5. 改革考核方式

“小班授课”模式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了要求。由于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的简单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小班授课”过程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如下变更:(1)加强过程考核所占比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学生参与程度、讨论情况、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情况、问题提出和回答情况,占总成绩的60%,目的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项活动,提高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和参与的主动性;(2)注重考试涵盖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在设置过程考核性问题时,将部分难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设为讨论的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也有利于教师跟踪学生的掌握程度;将简单的知识点设为自学和自测知识点;同时在最终考试时主要考核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结束语

通过“小班授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改变了班级人数,还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注。这种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意愿达成策略,以预设学生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过程,最终获得了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提高的有效方法,对于如何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友东,张东速,刘力红.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7(5):97-98.

[2]张卫国,张冬洁.构建大学数学创新型优秀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7,33(3):52-55.

[3]陈春,叶子弘,张雅芬.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J].高教论坛,2017(1):35-37.

[4]张雪辉,李之锋,陈颢,等.“互联網+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5):87-88.

[5]唐普英,朱学勇,高原,等.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的浅析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4):68-71.

[6]陈武勇,滕博,李国英,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鞣制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5(1):73-77.

[7]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7(2):19-24.

作者:王卫伟 李蛟 李成峰 李秋红 潘尧坤

上一篇:周年庆典发言稿精选下一篇:印染厂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