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校决策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其管理效能高低。学校管理决策存在一些不能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本文阐述学校管理决策的内涵、特点,指出目前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学校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对策。关键词:学校管理决策问题分析科学化决策学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 篇1:

学校管理效能及其提升策略

摘   要

学校管理效能是决定学校整体效能高低的保证因素,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衡量学校管理效能须把握四个“度”:目标达成度、资源获取、使用和配置力度、内部组织管理合适度、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做好学校战略规划,落实学校目标、多元化筹集和合理使用经费、建立健康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等。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效能  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奋斗目标,又是教育发展好坏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奋斗目标还是衡量标准,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质上蕴含着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从微观办学实践角度看,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校与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间有着“血缘”关系。因为学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组织目标因利益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实现学校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预期目标,直接反映着学生、家长、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在学校现有预算约束条件下,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固然很多,但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于学校管理效能与管理者效能的高低。欧文斯指出,教育管理质量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同样重要。[1]汤普金斯指出:“一般而言,管理者在履行自己任务时越有效,机构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越成功。”[2]孙绵涛指出:“管理效能是决定学校整体效能高低的保证因素。”[3]因此,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管理效能的内涵

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研究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学校效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指出[3],学校效能包括教学效能与教师效能、学习效能与学生效能、管理效能与管理者效能三个方面。其中,管理效能是指在管理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有利作用,以最低的消耗,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佳效果的性质和实际状态。学校管理效能表现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和最佳的组织配合,为教育提供较充分的物质条件和优化的心理环境,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观点对我国大陆关于学校效能内容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4],但目前还缺乏对学校管理效能相关方面更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界定学校管理效能要从“效能”和“学校管理”的本质入手分析。

对“效能”的分析,常常与“效率”的分析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出现在组织管理文献中。在英语中,efficiency(效率)指的是系统中投入与有效或有用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effectiveness(效能)是effective的名词,其英文含义是“成功地产生理想的或预期的效果”(successful in producing a desired or intended result)。从英语词源上看,效率重经济性,而效能不仅具有经济性还具有结果的效益性和正外部性,是对事物运行结果的一个良好愿望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效能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到达一种良好愿望的预期结果。研究效能就是研究一种达到良好愿望的预期或实现最高目标的状态,在一定历史时间内,这种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既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统一。学校管理目标首先是确保和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而保证和促进学校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如何通过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来实现学校目标最理想的状态呢?这是学校管理效能关注的主要问题和追求的最终目标。首先,学校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无论是何种类型层次的学校,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是高度关涉人的工作,人又是最为复杂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教化育人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其次,学校工作的正外部性。学校工作在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而人的素质结构发展不仅关系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生活状态,而且还关系着一个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这正是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的体现。最后,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运行与发展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利益主体对学校有不同的预期目标诉求,且层次、类型、时间长短不一。而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诉求,学校的“决策必须综合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5]。由此可见,学校管理效能潜藏着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和实践旨趣:一种解决管理实际问题中提高管理有效性并促进教育有用性的实现和教育价值的追寻,以达到一种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最佳的教育状态。

具体来说,学校管理效能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计划、组织、协同、控制、监督等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学校组织内外输入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并提高这些资源、要素组合与配置的有效性以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和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是学校管理状态和水平的反映。学校管理效能高低是对学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总体的评价,不仅包括效率而且还包括效益。进一步说,学校管理效能主要是由教育目标、资源、组织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四要素构成。衡量学校管理效能高低需把握四个“度”:目标达成度、资源获取、使用和配置力度、内部管理合适度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高效的学校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能在一定的学校目标指引下,能够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以提高经费使用总量,并科学合理地使用、配置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满足各自的需求,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必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完美的状态,从而呈现出较高的学校管理效能。当一所学校彰显出较高学校管理效能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策略

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从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的视角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在新时期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和条件进行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指明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国内外实践证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对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发展的抓手和关键,因此,各学校都十分注重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和制定。然而,规划终究是蓝图,不是事实。要把蓝图变成事实,关键在于落实,没有好的落实,再美的蓝图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因此,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之后,关键是把规划变成具体的可测量的执行目标,逐一落实。落实效果的好坏体现出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它是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当前,不是学校没有规划和目标,而是缺乏目标落实中的精细化管理和监控。所以,学校管理效能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学校目标执行的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把责权利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2.扩大学校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夯实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校不仅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同时还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学校各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天,没有更好的物质保证和更好的办学设备及条件,学生很难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有学者指出,“在今天,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楼、实验室、电脑中心、语音室、图书馆;没有像样的体育场、游泳馆;没有必要的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便捷的网络系统;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娱乐空间,很难想象它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高的”[6]。然而,我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仅仅依靠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办学,在今天市场化条件下办学,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因此,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资渠道以及充裕的办学经费是保证学校有效运行并成功的重要方面。有学者指出,国外大学校长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教育经费的筹集者和各方利益的平衡者。

3.科学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学校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和配置学校各种资源,是提高教育稀缺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教育资源使用不高,浪费较为严重,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由于教育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力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低效常被忽视。事实上,教育资源总量短缺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而教育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力所引起的资源短缺应该是一个暂时的、可以改善的问题。因此,从管理的视角看,学校领导者及管理团队制定和完善各种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并科学、合理地使用、配置,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结构体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运行机制

组织管理运行是建立在一定的组织框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管理制度等要素有效组合形成的组织结构上实现的。组织不同要素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它不仅规定了学校的各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校友、政府和纳税人等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学校各项事务时所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健康、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学校各构成要素之间有一个最佳使用效率,呈现出机构精简、信息畅通、领导适度授权、基层管理人员业务权限清晰且责任意识强烈等方面的特征。事实上,“学校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分别来自不同处室的人员组成,他们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更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促进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7]。因此,建立健全学校组织结构体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运行机制,是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的重要保证。

5.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满足各学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织部门,学校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一方面,不同利益相关者为学校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服务、信息等等,组成了学校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努力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学生作为投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消费学校教育服务的群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顾客,也是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利益诉求是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获取自身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能力并能够适应社会。因此,改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是对学生需求的积极回应。从教职员工的需求上看,要不断加强教职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为教职工提供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和机会,积极为教职员工创设创收途径、谋求更好的福利待遇,是对教职员工的利益诉求。此外,从投资者、政府及社会的视角看,他们多是直接或间接为大学提供资金的人或组织。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更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匹配的人才数量、质量与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效能是学校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统一。任何单一的衡量指标和实施途径,都不能全面地评价和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需要学校管理工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运用系统的管理理念,从“四个度”的综合评价思路出发,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和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从而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G.R.Evans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ways and means[J].Higher Education Review.Vol32,No2,2000.

[2] [美]乔纳森.R.汤普金斯著.公共管理学说史[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4(3).

[4] 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李福华著.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冯俊.怎样将大学办得让人民满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7] 许虎.大学行政组织有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作者:刘汉霞(1976-),女,湖北麻城人,武昌工学院科技处处长,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刘汉霞

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对学校管理决策的问题分析与科学化决策的思考

摘 要: 学校决策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其管理效能高低。学校管理决策存在一些不能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本文阐述学校管理决策的内涵、特点,指出目前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学校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关键词: 学校管理决策 问题分析 科学化决策

学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学校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制定决策、执行决策和实现决策目标进行的。一个学校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其管理效能的高低。笔者对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思考。

一、学校管理决策的特点

决策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分析并把握好学校管理决策的主要特征,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行使决策职能。一般来讲,学校管理决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本性。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所有决策制定要积极听取所有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大部分老师的普遍情况和个别老师的特殊情况,制定的各项决策得到所有老师的拥护和执行。

(二)公平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

(三)可行性。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考虑决策方案的教育资源的支撑度。

(四)教育性。学校管理决策始终是以育人为目的,因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五)发展性。发展性是学校管理决策的生命力所在。

(六)目标性。决策以目标为基础,目标是决策的核心。

(七)动态性。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1]。

二、学校管理决策的问题分析

现行学校管理决策存在封闭性、集权式、简单化等弊端及一些与当前学校管理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不能相适应的问题。

(一)决策主体一元独裁。校长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是分工而不分权,缺乏有效的授权,事无巨细都要由其拍板。

(二)决策参与流于形式。决策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关键事不开会”。

(三)决策认知偏离方向。学校管理决策时,由于对决策的认识先入为主,使决策似是而非,产生一定的偏差。

(四)决策过程简单专断。决策过程中,为了急于求成,决策过程趋向简单化。

三、学校管理决策科学化的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决策水平。正确的认识是成功决策教育活动的前提。因而,要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习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乃至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以加深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认清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各种基本关系,避免因认识的模糊带来实际行动的偏差。例如,只有掌握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做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决策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又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学校管理者为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避免知行脱节,必须善于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于科学决策实践,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策教育活动,调整控制教育行为,切实使理论学习掌握转化为强大的武器。例如,只有把中學生“早恋”问题同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认识,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我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校行政班子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外出培训、校际交流、专家讲座、业余进修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

(二)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当前,随着校本管理理念逐步兴起,学校日趋社会化和开放化,学校管理决策日益复杂化,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因此,学校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策才能提高决策成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决策时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管理者要从学校整体着眼看待学校的各个部分,使学校职能部门的一系列决策服从学校整体的目标。同时,要把学校放到教育系统乃至社会系统整体中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学校系统的目标。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等顾此失彼决策,都是违背系统性原则的。

2.民主性原则。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决策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

3.科学性原则。科学化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为决策从经验到科学创造了条件,只有遵循科学化原则,才可能进行有效决策。要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反馈机构和监督机构,且各个机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学校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反馈力和监督力成为有机整体,形成自主决策、自觉执行、自动反馈和自我监督的管理决策运行机制。

(三)增强理性思维,规范决策程序。在学校管理决策中,并非都是理性决策,还有一些借助经验、直觉、创造性等非理性决策,但这并不排斥决策遵循理性过程。决策的程序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随意性。学校管理决策可细分为发现问题、设定目标、搜集资讯、拟订方案、优选方案、实施方案、决策追踪七个过程。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每个阶段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多层次的循环。

(四)倡导多元参与,完善决策方式。决策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成效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决策过程中,除了保障个人决策,还积极推进集体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及家庭、社区参与决策,同时,注重完善不同的决策方式。这种多元参与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学校管理决策的发展与创新[2]。

学校管理决策的成效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进程。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把决策作为一门科学,还要把决策视为一门艺术,要用科学的精神做决策,用艺术的眼光看决策。只有正视学校管理决策的时弊,并对这些弊端进行对策研究,提出卓有成效的措施,才能成功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庄建松

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学校管理效能提升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根据现行教育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大胆实践,离不开学校的管理体制。因此,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对学校管理效能提升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

在现行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领导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而往往忽略自身对教师管理的方式方法。假如能改变一下这种不良思维和行为方式,学校管理将会产生更大的效能。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主要实施者的教师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首先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管理者应该把对象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协调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和任务五项)间的关系,使之向共同的管理目标逼近。我校根据成功管理学的模式对学校的管理效能进行提升。

(一)学校管理者完成三个思想转变

1﹒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发生转变

学校要把以提高学生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的办学指导思想更新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学校领导要主动承担风险,向全体教师申明:要相信教育科学的力量,要有教育自信心,在探索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责任由领导负,要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松绑”,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创新的积极性。

2﹒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发生转变

学校管理者必须坚信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潜能,潜能的开发无年龄限制,只要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方法、积极实践,就能取得成功,学校管理也就成功。只有充分相信每一位教师,变管理者对教师外压式的强制管理为教师内调式的自我需求。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管理者效益的目的。

3﹒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变

教师的心态是矛盾的,教师身上常常是新旧教育思想同时存在。先进的教育理论仅仅被学校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掌握是不够的,只有被广大教师掌握,才能成为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的锐利武器。要让全体教师掌握更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要改变过去批评指责的态度,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推动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思想转变与体制改革相结合

1﹒构建激励机制

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在于对人的管理效能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说,激励就是激发教师的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的作用就是使教师个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工作成效,从而提高学校的发展力。实践证明:如果运用激励艺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竞争力度,教师就会有目标、有干劲,学校就会产生凝聚力。根据激励艺术,我校构建了新的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班主任能手”“班主任新秀”的评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断实践,使教育思想的转变不断深化,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最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把政治上的激励和业务上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学校管理者应在政治上帮助全体教师树立目标,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能够大胆去创造机会。在业务上学校管理者积极为教师创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说课、公开课活动、论文竞赛活动、第二课堂竞赛活动等等,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学校认真制定和实施全员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建立因人而异的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坚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的原则,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允许异步发展,即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因人而异。要从发扬、发展教师的优势起步,达到纠正教师的不足的目的。管理者需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但更要注重教师发展的纵向比较。学校管理者要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进步,并且让教师感到自身业务的提高。只有在教师不断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较客观地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调节自我实现的目标。在具体操作中,管理者让每一位教师先寻找现实座标,再规划发展座标,制定出发展措施。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我们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不仅看教师终点的教学成绩,更要看他起点的高低,使评价更公正、合理,更全面、准确。

二、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

(一)学校管理效能提升的思想转变给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因此,基础教育的创新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我校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所实施的三个思想转变,使得教师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创设思维活跃的、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由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

正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才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基础教育的创新得以发展。

(二)体制改革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制度

激励机制的建立为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提供了激励因素。实践证明:教师进行基础教育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如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同与赞赏,没有得到相应的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没有得到相应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鼓励,教师的教育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基础教育创新的发展。本校所施行的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对基础教育创新方式、方法的积极探索,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近几年,我校在体艺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教师对教育创新方法的实践,更离不开学校成功的管理。

因人而异的综合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基础教育创新过程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在不断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做到比较客观地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可以调节教师自我实现的目标。正是因人而异的综合评价机制给予教师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的勇气与胆量,使得教师不再为以学生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成绩而产生后顾之忧。

(三)教师业务上的培养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活水”

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与创新素质。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基础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施展才华的舞台,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进修与自我能力的改造。教师要具备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我能力的改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才能彰显个性风采,才能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是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做到容人之长、容人之过、容人之异,海纳百川,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以事业为重。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者:梁志基

上一篇:企业半年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学生会主席工作总结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