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稳定、体面的高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工作更加吸引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入到高校行政人员的队伍中,高校行政人员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在高校行政人宁愿年轻化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辅助,对支持高校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正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发展需求,加强工作胜任力的培养,提高角色感知,探索适合行政管理岗位的激励机制,摆脱发展中的困难,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发展困境 发展路径

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高校社会职能的重要保障,进行管理的主体——行政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工作质量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的核心力量是教师,行政人员的工作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辅助,对支持高校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行政人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校行政人员按照组织机构层级划分,分为高层行政人员(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处级领导)及基层行政人员(科级及其以下的科员)三类。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基层行政人员,主要从事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是行政工作的执行人、协调人、被咨询人,承担着行政工作的政策執行、信息传递、政策咨询、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等多重任务[1]。

一、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发展中的困难

(一)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度不高,自我成就感偏低。

在高校教职工眼中,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是无法和教师相提并论的,大多数人会认为工作能力不强,无法胜任人才培养工作的人才会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甚至是社会上有这种想法的人比比皆是。学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始终强调服务性,服务于广大教职工、服务于学生,在无形中暗示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地位不同。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组成较为复杂,既有多年一直从事基层行政工作的人员,又有通过社会公开招聘进入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还有从教师岗和实验技术岗位转岗到行政岗位人员及随调家属等,整个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整个基层行政人员群体的看法。

从基层行政人员的角度看,自己每天忙碌,工作中谨小慎微,一个小失误可能就会给学生、教职工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影响某一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是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重视,导致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缺少个人发展空间。

一般说来,高校比较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倾斜,大力扶持教师的成长,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培训进修,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能力。然而,对基层行政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政策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行政人员从入职开始,基本依靠自己摸索,以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某些基层行政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只是依靠经验完成日常工作,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同时,在工作晋升上机会不平等,职称晋升上困难重重,缺少针对行政人员的考核体系等,让基层行政人员压力越来越沉重,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某些个人能力强、有抱负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积极主动学习,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个人能力一般、缺乏个人规划的人员,则在同一岗位上浑浑噩噩多年。

二、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发展困难原因分析

(一)高校基层行政工作的特点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党务、人事、资产、后勤等。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烦琐性

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文件的起草和传达、文档材料整理、会务安排、人员接待、政策咨询的解答等,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占用行政人员的大量时间,长期从事此类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倦怠、厌烦,影响工作积极性。

2.常规性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都依据政策规定的内容、程序完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程序化的工作状态容易造成基层行政人员工作刻板、效率低下,容易与前来咨询、办事的教职工产生摩擦。

3.突发性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在一般情况下是日常性的,但具有突发性。主要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和安排,要求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传递、组织协调、开会讨论、材料上报等辅助性工作。这增加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占用了现有的工作时间。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除了以上三个特点外,还具有其他特点,如基层行政人员是每个部门的“窗口”,既服务领导,又服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处理事务的态度、能力影响整个部门的形象和工作效率,工作过程中一个小的失误和疏忽,都有可能对个人和单位都造成不良影响,并带来后续烦琐的工作。

(二)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1.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的考核工作由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组成。教师考核的内容对需要承担的教学、科研内容有准确详细的要求,对于基层行政人员的考核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所有人在总结中汇报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中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即为合格。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不超过所在部门和单位参加当年考核人数的15%,一般基层行政部门一年只有一个考核优秀的名额,所以通常的做法是“轮流坐庄”。对基层行政人员的考核内容模糊,在履行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工作绩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没有全面的考核,也没有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区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造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不平衡,工作缺乏积极性。

2.职业晋升的通道狭窄

目前实行的事业单位干部选拔办法中,对选拔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学历、资历和职称和工作能力有相应的要求,提拔并不局限于行政岗位人选,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同样可以竞聘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并且比基层行政人员有职称和专业背景的优势。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像金字塔的底座,而行政职务的晋升是在向塔尖前行,职位少,条件高,对大部分基层行政人员来说中层领导岗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高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后,将行政人员聘在管理岗,实行职员职级。管理岗位分为八个等级,即三至十级,按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三至十级职员岗位。对管理岗位七级及以下职员评聘,主要是学历与参加工作时间的要求,对基层行政人员来说,就是“熬年限”,或者通过进修学历学位,缩短对工作时间的要求。而五级、六级职员除了学校任命的正副处级干部外,还包括正副处级调研员。这种设置“主要考虑长期在管理线上工作,已经基本具备正、副处级干部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又因岗位职数限制或年龄已超过任职限定而不能聘任的比较优秀的专职党政管理干部”。实际上由于有严格的人数限制,且不是定期开展此项工作,对于大多数基层行政人员来说五六级职员的设置形同虚设。

由于高校职称评聘条例规定,所有人员须按岗评聘,即管理岗位的人员在申报职称时只能申报教育管理学科,而不能申报所学专业学科。评审条件对论文、课题、起草文件、获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行政人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职称申报,同时还受到专业背景和工作性质的限制,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有的学校对行政人员实行行政职务或职员职级和专业技术职务并行,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行政职务或职员职级与专业技术职务哪一个待遇高就享受哪一个。有的高校对行政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的是评聘分开,即一位七级职员即使评上了副高职称,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前一种方式让基层行政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中,后者意味着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待遇差距大,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在高校教育职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两种形式不利于稳定基层行政人员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

3.继续教育缺失

以南京某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为例,在基层行政人员中本科学历约占47%,硕士研究生学历约占32%,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对行政人员的招聘条件在逐渐提高,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方能应聘,因此,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在不断提升。但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有要求外,大多数岗位是没有专业限制的,也就意味着在高校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并没有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

各高校对教师除了在学历学位进修上给予支持外,每年还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研讨会,针对管理岗位的这类活动几乎没有。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只能依靠摸索实践、向前辈学习的方式提高工作能力。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背景及系统的培训,导致某些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常常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影响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甚至是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路径探索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改革,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与科研活动,但他们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中指出对个体行为和绩效具有直接驱动力的四个因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角色感知(role perception)和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即“MARS”模型。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减弱都会影响个人绩效。

(一)正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发展需求,挖掘其内在潜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动机是个体内生的一种动力,影响着个体行为的方向、努力程度和持久度。

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对客观世界有需求。当自然需求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需求。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学校中高层管理者要重视基层行政人员这一群体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正视他们的工作价值,给予应有的尊重,满足其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消除情境中不利的因素,促进个人工作绩效的提高。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为了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明确具体的目标设定来激励他们。尽可能地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明确各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和职责及各项工作需完成的内容、进度要求,并将目标考核纳入年终考核的范围,改变以往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笼统考核的方式,通过对一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数量及质量、工作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等方面对工作进行评价,并对结果给予奖励。考核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基层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才能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并愿意接受更高的工作挑战。

(二)加强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胜任力的培养,建立长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

能力既包括个体拥有的先天条件,又包括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胜任力”。

不同岗位、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的基层行政人员有着不同的工作能力和技巧,有着高学历的年轻行政人员可能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较高的潜能,但可能存在工作经验不足、态度不端正的缺陷;年纪较大多年工作在基层行政岗位的人员可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但在多年的工作中有着独到的处理工作的方法,如何让他们个人的胜任力与工作需求的胜任力相匹配,从而提高个人与组织的有效性[2]?

学校要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基层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

1.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先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理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领域学者,定期开展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知识素养。

2.开展以能力和行为培养为基础的实训。开展以理论结合模拟实训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培训,注重行政人员在工作中管理技能、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3.各部门根据岗位特点和需要,定期组织讨论,对本部门相关岗位胜任力内容进行讨论学习及改进,特别是关键胜任力的培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4]。

4.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除了教师需要拓展国际视野,行政人员同样不能成为“井底之蛙”。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论坛,也可以增加关于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讲座,开阔行政人管理人员的教育视野。

5.对职位所需的技能,不再以传统岗位说明书出现,而是将岗位所需技能,如业务理论、沟通与人际关系、组织协调能力、决策与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等分成A到H等级,某一职位须达到什么等级方为胜任,在组织的绩效考核过程中,通过专家对工作人员相关技能的定级,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改进什么技能,激发基层工作人员自主学习的意识[5]。

(三)提高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角色感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角色感知指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角色)了解的程度。这些感知既让个人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还提高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程度,一般具有明晰的角色感知的员工也拥有较高的工作动机[6]。

第一,各部门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让基层行政人员了解部门及个人分配的工作职责,熟悉工作完成的程序和步骤。

第二,有意识地培养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明白在多种任务并行时,明白优先选择完成哪一项。可以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有条理的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第三,熟悉工作完成的程序和步骤,在可以用多种形式完成某一项任务时,能够明晰选择哪种是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

(四)完善管理制度,探索适合行政管理岗位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是个人控制范围之外的,但对个人的行为和绩效依赖着情境。即使一个员工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艺,并且熟知工作职责,但缺乏先进的工作设备、健全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也无法完成角色义务[7]。

在干部任用选拔上,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对竞聘人员日常的工作表现和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不再局限认学历、认职称、认命题考试结果,选拔真正想做事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并不一定擅长管理工作,反而会因为烦琐的行政管理工作挤壓教学和科研的时间。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有专业背景,熟悉教学科研各环节,由他们担任高校一些行政岗位有他们的优势,因此,与教学科研活动紧密联系的管理岗位,要从教师中进行选拔,一般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可以向专职人员倾斜。

学校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推行职员职级,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等级及薪酬待遇。在目前实行的政策条件下,对职员相关技能及工作业绩、职业态度、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扩大考评主体。在“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的考核结果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更加丰富的考核指标。对集中大多数人的“合格”等级,通过个人自评和专家评价,进一步细化考核,在同一等级中区分出“最佳、佳、一般”三种不同的工作效果,拉开考核结果差距,并根据考核的结果上浮绩效工资。

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引导他们制定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雪玲.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5.

[2][6][7]史蒂文·麦克沙恩,玛丽·安·冯·格里诺.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2-25.

[3]陶娟,戴显红.发达国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运行机制的共性特征[J].科学经济社会,2010(3).

[4]董晓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5]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9-110.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探索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新模式(编号2014YB09)。

作者:郑忻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现状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稳定、体面的高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工作更加吸引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入到高校行政人员的队伍中,高校行政人员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在高校行政人宁愿年轻化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要保证我国高校行政工作的正常发展,必须要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予以分析,发现问题所在,避免在追求价值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害我国高校健康发展的问题出现。

【关键词】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价值观 价值观重塑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C201501,经费代码:441315015。

一、价值观概述

所谓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如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及看法,也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金钱方面所持有的总体看法。个体的价值观之间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个体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决定着人以何种心态或目的来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目标。价值观对人类生活、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着个体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价值观形成及转变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根本反应,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驱动人们行为取向及对事物评价的精神动力。价值观能够支配和调节任何社会行为,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个体知识的增长以及社会经验的累积,也会逐步发生变化,这种相对稳定性也伴随着独立性,价值观发生变化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直接反应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家庭培养都会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不同价值观点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言行。价值观虽然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但并不是个人行为,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群体的行为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取向引导

(一)行政管理人员价值目标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是直接参与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力量,但是也肩负着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是高校管理队伍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因此,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目标制定要对学校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虽然在逐步改进,但是其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与高校的发展需求相匹配,管理能力不够规范和合理。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用中,要重点选拔具有管理学背景的管理人员,要让懂管理学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进行工作,通过他们的专业所长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打破原有管理习惯。此外,也要改变原有基层人员晋升难度大的困境,给予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足够的发展和晋升空间,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工作热情,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工作,调整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下形成有助于高校行政工作改进的价值观。

(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价值层次

高校的行政改革及创新发展也是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所担负的主要责任之一,日常工作中的言行都代表着学校,因此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素养,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风气,不断开拓管理人员思维视野,强化理论学习,积极努力的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层次和思想境界。

学校首先要制定出能够真正提高行政人员层次的具体方案或计划,将及价值层次提升方案与学校内部科教活动、工会活动、党团活动相结合,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探寻活动中的共同兴趣点,不断完善个人价值层次的提升。此外,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找到新方法,增强专业能力,增强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提升个人价值层次,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及科研交流,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层次,在心中设置专业目标,形成价值取向,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旭宇.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取向创新探析[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03):18-19.

[2]彭艳.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价值观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164.

作者:胡欣欣 叶玮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基层单位女教工行政管理执行力的论析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随着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深化高校体制改革进程中,全面而准确地掌握高校女教工工作,充分发挥女教工“半边天”、“主力军”的作用,准确把握女教工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对提升高校女教工行政管理执行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构建和谐校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单位;女教工;行政管理;执行力

一、高校基层单位女教工执行力的内涵建设

随着高校内涵式建设要求,高校基层单位、专业学院的职能更加明晰,责任更加重大,高校基层单位是落实高校各项规章制度、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主体单位、关键力量,是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执行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政策解读、执行、落实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行政管理工作日益凸显出了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发展趋势。至此,如何实现高效准确的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队伍,特别是女性占多数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队伍提出的更高要求。

执行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概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来,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提升,是展现“中国智慧”和夯实“中国方案”又一鲜明典型,是对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落实政策解决问题的系统规范。提升高校基层单位的执行力,重点在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执行力。经实践调研发现,由女性占主体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女教工在工作中顶着“半边天”、成为“主力军”。因此做好高校基层单位女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准确把握女教工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富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女教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是对实现高校事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女教工执行力现状调研

为真实掌握高校行政管理的女教工执行力的情况,我们于组织了调研工作。经过数据分析、统计得出,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员职称结构上主要集中在初、中级职称。人员年龄结构呈现以青年教职工为主的发展趋势,35岁以下为46.6%,36~45岁为33.2%,45岁以上为20.2%,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学历结构方面硕士研究生级以上占比例为79.1%,本科为16.8%,其他为4.1%,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多数。

1.高校女教工紧紧围绕行政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学院中心环节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在工作上有落实。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总体上对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评价较高,综合评价各项主要工作非常满意占31.5%,比较满意占57.9%,其他占10.6%,同时,来自学生方面的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女教师要比男教师更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说明高校女教工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认可并付出努力和智慧,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高校女教工同时身兼数职,既要完成和男教工一样的工作任务,同时在受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教工还要承担着家庭生活等事务,多种角色同时承担导致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着较大压力。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工的压力源主要来自科研、教学、家庭事务等,其中15.7%的女教工任务教学工作是其主要压力,66.3%的女教工认为科研工作是其主要压力来源,还有18%的女教工承担着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这说明她们在多重角色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這些挑战与压力不仅会影响到她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对她们的心理方面产生压力。

3.作为现代女性和高知女性,女教工对个人进步提升的要求是严格的,期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并得到认可。通过调查显示75%的女教工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80%的女教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了规划,女教工在学历提高、晋升职称、职务升迁等方面均作了不同程度上的设计与实施。但通过调研也呈现出了一个凸显的问题:行政管理人员对自我发展与未来趋向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52.5%的人认为这支队伍发展空间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教体制的改革也给高校中从事管理与服务的教职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思想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态势,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队伍不稳定性需加以关注并予以指导。

三、高校女教工执行力制约因素分析

女性的社会性映射到高校女教工则体现为她们需要承担着众多角色,她们即是教师的同时更是女儿、妻子和母亲,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影响下,女教工要比男教工在家庭生活、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方面承担着更多的任务,消耗着更多的心力和体力。而另一方面,她们在岗位上也承担着同样大的工作量,并和男教工一样面临着同样的考核、竞聘等严峻挑战。这些重要的角色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了女教工承担着来着社会、家庭以及事业上的多重压力,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执行力的执行。

女性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也会影响著女教工的事业发展。每位女性都会经历月经、孕育期、哺乳期、更年期,这些必然的生理周期一定程度上对女教工的职业生涯中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青年女教工多是80后独生子女,多是直接从博士、硕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她们在拥有了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的同时,在人际交往、工作能力、交友婚恋等方面存在了较大缺陷。

高等教育环境及体制对女教工的影响。高等教育环境并没有对男女教工进行区别对待,并在更多的方面对女教工尚存在一些欠缺,特别是在体制和制度上,大多数普通女教工比男教工的退休时间早五年,在女教工经历了痛苦的更年期生理规律归于正常化的时候他们也大都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她们奋斗30余年的工作岗位闲暇下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影响了女教工的工作热情和执行力。

四、提升高校女教工执行力的对策研究

高校女教工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女教工在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上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创造性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默默奉献。加强对高校女教工的队伍建设,重视这支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科学构建女教工工作的管理机制,发挥女教工的优势,拓展女教工的创新空间,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女教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稳步形成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的高校女教工队伍。

(一)关注女教工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关爱机制

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关注女教工的身体健康,关心女教工的心理健康,设立专门的女教工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女教工联谊活动,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阶段的女教工开展专家讲座,使女教工能够在这些活动中释放压力、拓展视野。充分发挥女工委员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加强女教工思想引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加强女教工的思想引领工作,促进女教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女教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女教工群体中制定有关评优、选优的规章制度,将典型示范与制度规范相统一,提升女教工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强化本岗工作的责任化和规范化,提升执行力。

(三)强化女教工优势定位,完善激励考评机制

充分发挥女教工的优势,调动女教工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女教工对学校亲切感和归属感。积极打造女教工学习、工作的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及评价机制。在工作贡献方面对女教工能够按照岗位设置差别、教学科研区分、职称年龄异同和工作成效实绩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客观评价,有意识地向青年女行政管理人员倾斜,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公平化和人性化。

(四)激发女教工创造性思维,拓展发展空间

针对时代特征,学校应积极利用一定的学术资源与手段,有针对性的为女教工提供开拓、创新、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培养女教工,特别是青年女管理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勇气和能力,为女教工在行政管理等方面提供更为充分的先期条件,拓展女教工的工作发展空间。

(五)提高女教工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

提高高校基层单位女教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女教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公文写作水平、组织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處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女教工具备这些技能,提高工作水平,不能简单的依靠教职工本人的自发学习、主动学习,还需要从校、院两级单位有规划地进行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师德教育、纪律制度等诸多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从而有层次、有步骤、有目标地提高女教工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这就不仅是要求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来,更是需要切实做到将管理方法、管理思路、执行路径更具体化地落实到行政管理队伍上来,进而提升人的执行力,更好地落实各级各类管理制度和工作思路。

(六)完善女教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女教工工作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专门的女工工作体制干预、影响女教工职工的发展,并切实解决女教工面临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不断提高现已建立的女工工作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做到熟悉掌握日常性基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女教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平台建设,组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完善现有的女教工工作管理制度下发挥创造性思维拓展适应女教工工作的新手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翁朝葵.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责任心于执行力的提升[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2]劉丽霞,陈洪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8期

[3]郭洪亮.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执行力[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4]常娟,郭玉霞,孙宇.高校女工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管理,2011年第11期

作者:王丽娟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集合3篇下一篇:煤矿发言稿三篇